第一篇: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哲理篇:成功者的代价
成功者的代价
公司从外面挖高管,除付给高薪之外,还要和人家谈一个期权计划。假如某公司给你A、B两个方案选择:或者拿200万年薪,或者是100万年薪+股份激励,你选哪一个?单纯从划不划算的角度来考虑,你当然应该选第一个。理由如下:首先,公司都不长命——每过五年,就会有90%的公司倒闭;其次,高管的位置很不稳定——美国83%的CEO是在任上被炒掉的;再次,你并不一定能拿到股票。比如万科的高管,股权分配是有限定条件的,即连续两年保持增长。结果去年负增长,搞得某些年初买了房子和名车的高管们很狼狈,和同事们一起吃个排骨炒年糕、雪菜肉丝外加两瓶啤酒,埋单的时候都要去厕所。但如果你选的是A,那200万就旱涝保收了;最后,如果发给你的是钱,那你随时可以买股票,很自由。可如果发给你的是股票,你想套现却很麻烦,高管们减持有很多限制。
但现实情况是,高管们对B方案表现出严重偏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理由可能有以下这么三个:
第一,已经做到高管了,对工资的高低就不再那么敏感了,他们更喜欢不确定性——万一公司业绩好了,他拿到的可能是600万,而不仅仅是200万。第二,接受一个股权激励,意味着愿意和公司同呼吸共命运,甫一登场就是个“自己人”的扮相,这会让上司或董事会比较高兴。而且科层制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精英寡头制,由极少数的“我们”和绝大多数的“他们”构成,你拒绝股权而选择现金,其实也就等于拒绝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今后在公司里的前途,可就大大不妙了。
而最后一个原因,与“成功者”所特有的气质有关,所谓成功者,都是偏好为了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的人。J.波沙达在美国和哥伦比亚做过相同的试验:给四岁的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如果能忍住15分钟不吃掉,就可以得到第二块。结果显示这两个国家的孩子都一样:只有1/3忍住了。十五年后,波沙达又回访了当年接受这个棉花糖试验的孩子们,发现那些忍住的孩子们都很成功,他们考上名牌大学的百分比远超过那些没忍住的孩子。
忍住不吃,以换得多一块糖。这个相当于遏制花钱冲动,把钱存起来吃利息。毕竟,刻薄当下是有收益的,所以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但是对95名哈佛的大学生做的一个试验说明,优秀者似乎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也愿意把好处留到未来:试验者给这些学生两张免费餐券,一张是学生们喜欢的法国餐,一张是他们不喜欢的希腊餐。然后问他们愿意先吃哪一顿饭。57%的学生选择先去吃希腊餐。这个选择让人想起钱钟书的一句话:“一串葡萄在手,乐观的人总是先挑最好的那一颗吃——他们吃的每一颗,都是这串葡萄中最好的;悲观的人则正相反——他们吃的每一颗都是这串葡萄中最坏的。”
由此看来,成功者——公司高管、哈佛学生都是吃最坏葡萄的悲观者。如果对未来充满忧虑和悲观的情绪是获得成功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那么,成功又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篇: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处世: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恕是—种风范,—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精神—定充实,心灵一定纯洁,灵魂—定美丽。
你可能听过看过,或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朋友之间或因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于成为陌路人;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们大打出手,甚者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鸡毛蒜皮的琐事会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诚然,发脾气很容易,但代价太大了,如同为赶走一只聒噪的乌鸦而砍掉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得不偿失。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胃口。厨艺如此,做人亦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别人未必都合自己的胃口,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又何尝能符合每个人的胃口?如此,做人就应该存宽恕包容之心。难怪孔子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讲的就是宽恕之道。
学会宽恕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更轻松愉快。宽恕别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朋友。
韩国总统金大中正式就职后,公开在总统府招待了曾经迫害过他的四位前任韩国总统。他以具体行动化解了政治仇恨,展现了他伟大的恕人之道。当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否像金大中总统那样与仇敌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古语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对一个人在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为何不能宽恕呢?
宽容是一种美德。当然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的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的。有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可这位医生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胸襟?记得一本书上说过,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这位医生亦应如此。
爱如盏灯,照亮了别人,同时也温暖着自己,宽容则是爱的崇高表现。“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也是一种如此高洁的爱。”如此隽永而富有诗意的句子,我被深深地打动。其实,爱与宽恕像是一对双胞胎,有宽恕就必然有爱,没有爱也就没有宽恕。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关键是,心灵如何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能将阳光洒向大地。
第三篇: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青春碎了依然是青春.
七彩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青春碎了依然是青春
我会把最姜的年华。永远挂在我的脖颈
那时我已经开始学会扮酷。每天早晨会在镜子前面蹲上半个小时,细心打扮一番。有女孩子过采,我就会学着周杰伦的模样,高调着唱起“辣妹子”。
十六七岁的男生,单纯而又任性,总会抓住一切卖弄自己的机会,放任自己大把大把的青春。老师们在校园里看见我们模仿周杰伦,穿得光彩夺目,头发奇形怪状,就会板起脸来训斥一番。而我们,也会恭顺地低着头,“聆听”长者的教诲。但等他走后。我们就七嘴八舌地凑在一起讨论着老师的那点“丑阉”,直到0满意足才离开。
上物理课的时候,老师正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着功与动能的关系。邻桌的汤宇听着无聊,就给物理老师画起漫画来。刚画完,他就迫不及待地拿过来与我分享他的杰作。就在我欲惊呼的那一刹那,物理老师板着脸走了过来,而后命令他拿着自己的杰作在班上巡展。
回到课桌上的汤不安地等待着老师狂风暴雨般的冷嘲热讽。教室里沉寂了片刻,冷不防物理老师冒出一句:“汤宇同学,你太高估我了,你老师我可没有这么帅呀。”
顿时,台下一片哗然,开始有人欢呼、高喊,那声音似乎要刺破天空。像一群被束缚了很久的狼群,呼叫着冲破牢笼。释放着自己青春的无穷能量。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一场由汤宇引发的“草绘革命”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在我们那所被学习压得死气沉沉的高中,这场革命犹如一场台风,迅猛而又热烈。卷走了死寂,带来了生机。从那以后,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动物、花草、漫画人物画在自己的课本上、作业本上。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将那些自己心爱而又懵懂的图案刻在自己最心爱的MP4和手机上,而其中的寓意,只有物品的主人知道。
老师们也无力阻止这股青春潮流,只得任我们在书本上、作业本上胡乱涂鸦,只有平日里苦着脸的美术老师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因为再也不用他吩咐,我们就会安安静静地作画,而不是吵吵闹闹地在课堂里下棋、聊天。那颗年轻躁动的心终于安静下来。那些绘满青春符号的作业本、课桌,就像一件件宝贝,陪伴着我们快乐地成长。
今年我又回到母校,又看到那一群散发着青春活力的男孩女孩。只一眼。我就能窥见那些躺在青春记忆里的碎片。也终于明白,自己一路向前奔走,却始终忘不了身后那段年少时光的原因。
不是不忘,而是不愿——不愿去遗忘那些躺在青春记忆里的碎片。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第四篇: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天才就比人才多个二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天才就比人才多个二
“天才就比人才多个二”,这是兔年央视春晚冯巩、牛莉演出的小品《还钱》里的台词,看似戏谑不经之词,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是网络语言,是“傻”的近义词。傻,一般解释为不聪明、迟钝、死心眼、不知变通。其实,傻还有执著、淡定、矢志不移、大智若愚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为何人才多如过江之鲫,而天才凤毛麟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般人才大都少了那么一种执著坚韧的“二”劲儿。反之,古今中外那些天才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些“二”劲儿,或做事一根筋,认定一棵树上吊死:或不识时务,不到黄河心不死:或执拗倔强,不肯变通等等。
小说家二月河的“二”劲儿则表现在“撞了南墙不回头”。二月河一开始写小说时,周围的人都对他抱有怀疑态度,有好言相劝的,有冷嘲热讽的,他的“二”劲儿上来了,我一定要弄出点东西让你们看看。从此,开始了20年的艰苦跋涉,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大获成功。他在提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啥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点儿东西出来。”
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只对游泳有兴趣,干别的反倒有些“二”。他在北京奥运会上连夺八金,创下奥运会空前纪录,大家都说他是天才,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因为他太知道自己这个天才是怎么来的。他从12岁起就开始学习游泳,每周训练7天,每天至少要游12公里,还要参加各种陆上有氧训练。11年里从未间断。妈妈心疼地说,儿子的生活只有吃饭、睡觉、游泳三件事。两个姐姐想了很久,再也想不出弟弟的其他爱好:“如果不游泳,他要么听音乐,要么看电视。”如果说他是游泳天才,天才就是在“二”的环境里打造出来的。
数学天才陈景润,格外地“二”。他是天生数学奇才。却是生活中弱智之人:他的数学公式推理出神入化,规范严谨,而家中却乱成一团,毫无秩序;他在数学王国遨游俨然一代大师,待人接物却幼稚得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在数学研究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却简单凑合,不修边幅,“窝囊”到了极点。不过也正是这种不管不顾的“二”劲儿,使他得以数十年如一日,克服干扰,全神贯注地投人科研攻关,最终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硕果。
音乐天才贝多芬,也特别地“二”。他一生只关心音乐,只擅长创作,人情世故一概不懂,奴颜婢膝的事从来不干,哪怕再贫困潦倒、窘迫艰难,也从不巴结权贵、交往富豪,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一次,他和歌德同行,遇到奥地利皇太子迎面走来,歌德赶忙毕恭毕敬地向皇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只当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歌德为贝多芬遗憾:“这可是结交太子的好机会,你太傻了。”贝多芬却骄傲地说:“皇太子可以有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再联想广一些,哲学天才黑格尔、经济学天才李嘉图、物理天才牛顿、化学天才居里夫人、发明天才爱迪生、表演天才卓别林、绘画天才梵·高、雕塑天才罗丹、语言天才陈寅恪,国学天才王国维,都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好像有些另类,“缺根筋”,在世人眼里都有点儿“二”,但都大获成功,名垂史册,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
时代需要人才,更需要天才。平心而论,一般性的人才我们并不缺,缺的是能开天辟地改变世界的天才,而要想成为天才,除了睿智聪慧,不妨再加点“二”劲儿。
第五篇: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篇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那么,我们
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
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
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其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在鉴赏散文的语言时,一要联系作家的语言风格,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味作品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词句,潜心推敲
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品味该词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此外,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
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
3.审清题干的字数限制。一般来说,如果在规定字数内还未把答案表述完,说明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反之,如果概括字数太少,则说明答案没能把一些主要信息概括进去。须知试题要求规定的字数与答案的字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重新概括组合答案。
【阅读演练一】
仙人掌花
曹乾石
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犟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我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发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映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竟然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12个金黄色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正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朵,能不倾注全部心血吗?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正是有了这冷峻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之后,我们还能欣赏到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探究练习
1.通读全文,请找出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2.第二段中“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三段中说“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中的“啄食”一词形象生动,请写出你的赏析。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八段中“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句中“奇迹”一词指的是什么?
5.第十三段中的“不甘泯灭的美”的含义是什么?
6.本文对比巧妙鲜明,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演练二】
不需要注释的生命
祝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这本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释,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茫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卸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印信贴上,一步步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一声:“好!”
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选自《读者》)
探究练习
1.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再续写两句。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
2.结合文中的语境,说说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②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3.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明生命需要注释的?
4.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5.对作者的生命不需注释的观点,你怎样看?请写一段话,谈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参考答案
阅读演练一:
1.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2.这句话单独成段,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仙人掌与众不同的生命特点;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赞美仙人掌的生命活力作了铺垫。3.“啄食”一词照应了前面的“喙”,形象性地描绘了仙人掌的毛刺获取“阳光和空气”的情态,突出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4.丑陋的仙人掌竟开出了一朵异常漂亮的金色花。5.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变得冷峻而坚强。6.一是以海棠、文竹、月季的娇弱和仙人掌的倔犟进行对比;二是由仙人掌的皱纹满面与金色花的美丽辉煌进行对比。7.由对仙人掌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阅读演练二:
1.示例:①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来注释“恨”。②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注释“愁”。2.①解释说明;②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3.①通过注释,使人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②诗人用诗句注释情感;③我们用日记注释成长;④做错事时,通过解释,赢得谅解及内心安宁。4.作者列举这些人物和事迹是为了说明人的思想和行动在心有灵犀的时候自能心领神会,是不需要注释的,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仍会不知。5.略。(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