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郎咸平文章的读后感
经济规律、文化魔咒与个人奋斗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
泰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高盛立
对经济问题,我确实是门外汉;对文化,可以说我也一知半解。偶尔对经济和文化这样系统的社会人文科学有点兴趣,也不过是闲时消遣的娱乐而已。因为经济和文化问题太博大精深,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要读懂一本专著都很费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也经常是一团乱麻,因为,我不了解经济规律,不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轨迹。要提高自己对经济文化问题的认知水平,必须从一些易懂的读物开始,因此选择郎咸平这本《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了解一些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帮助自己思考相关的问题。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这个书名有些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意思,但郎咸平就这个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撇开书名不谈,郎咸平作为一个香港的金融学家,对东西方文化、中外经济的发展,几乎都是第三者,香港本身就是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缓冲区,因此,郎咸平的观点往往容易被中外双方都接受,更具有介绍和点评东西方经济文化差异的资格。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有个副标题“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此书从中外文化的差异说起,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表述了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看起来非常深奥,但郎咸平讲得很通俗,也很具体。
郎咸平讲的关键的两个中国文化的魔咒就是“投机取巧”和“浮躁”,从字面上讲“投机取巧”和“浮躁”本身就是贬义的,也就是说至少从语言上,每一个中国人都认可“投机取巧”和“浮躁”是不正确的。但为什么郎咸平认为这是谋杀中国经济的魔咒呢,是不是我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没有破除这些魔咒呢? 郎咸平还是从历史说起,说诸葛亮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说诸葛亮是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为什么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事家,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呢?郎咸平只讲了一个理由,诸葛亮专于“投机取巧”,赤壁之战的借东风和空城计都是“小概率事件”,以小博大,急功冒进的做法是企业的大忌,却被中国文化所推崇。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难以持久、稳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是受中国文化“投机
取巧”的影响。当然也有历史和制度的原因,但近20年来,中国企业总是在扩张中消亡,在急功冒进中失败,确是不争的事实。郎咸平以联想为例,讲述了联想失败的文化因素,联想收购IBM的直接后果就是蓝色巨人卖掉了夕阳化的硬件业务专心搞软件,中国的IT“巨人”接手这摊硬件业务,并不断地扩张,柳传志从服务器、超级计算机、时尚电脑、上网本,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扩张,但似乎没有一个项目成功。
郎咸平在介绍联想的战略失败的同时,还利用他的金融特长,讲联想在香港股市失败的原因。首先介绍了一个事实,联想股票从来没有跑赢过恒生指数。联想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民族企业的骄傲,但在郎咸平看来,联想似乎一无是处。联想曾经在香港证劵市场一口气搞了26次回购,回购就是大股东觉得自己的股票被市场严重低估时,自己拿钱回购二级市场股票,推高股价,让股东获利。联想回购拉高了股价,股东之一的IBM随即就抛售了1.1619亿港元的股票,IBM赚大了,联想亏大了,郎咸平讲联想回购的目的应该是“掩饰自己过去几年把亏损塞进渠道的做法”。联想最终把烂摊子留给股民,这样的操作手法有悖于金融常识,这就是我们的中国IT巨人在香港留给香港金融家的印象。
联想战略失败的根源在哪里?郎咸平一语道破——“浮躁”。联想2005年就高调宣布将制作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比IBM还快10倍。这就好比中国的每个小孩的理想都是“科学家”一样,也好比当年的浮夸风大跃进一样,幸好郎咸平没有经历那段荒谬的中国历史,但已将中国人“浮躁”的心态揭示无疑。
受到这种浮躁文化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追求高目标,但研发进度缓慢,不断追加经费。再如我国现在还能有多少企业在安心搞实业的,大部分不都分身搞房地产了吗?为什么,因为房地产遍地是黄金啊,但大家都搞房地产,人才资金都抽离了工业经济,经济机构就畸形了啊。本来我们是要去工厂上班的,听说附近工地里能捡到钱,大家就都不去上班了,捡钱去了,工厂都停转了。
浮躁的本质问题在于我们心底相信奇迹、崇拜奇迹,广东地区的调研显示“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之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我们却不肯在研发上做更多的投资,我们习惯于投机,而不愿相信规律。西方文化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我们工程建设领域总是把“深圳速度”这样的奇迹当作模范,却不把违法科学规律当作羞耻。我们提“创新”,更多地是违反规律,甚至违反法律,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去从事科研工作,这就是“浮躁”的文化本质和表现。
为深层次的解释“浮躁”问题,郎咸平引入了管理学概念“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中国企业只要达到目标,不关心过程,典型的目标管理,而西方企业更注重“过程管理”,中国企业总是希望快点创造出一个高科技产品,而不重视把其中的过程管理规律提炼出来。所以我们对低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重复,而没有建立一套过程管理的流程工序。技术的积累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因为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企业今天搞生产,明天搞房地产,企业的积累在哪里?IBM从绞肉机生产商到硬件生产商、到软件提供商,一直专注于积累,并在积累中创新。
郎咸平的两个魔咒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之后的第二、第三就是从中国文化的茫然和四大商帮的历史来论述“投机取巧”和“浮躁”。应该说郎咸平将中国经济问题归结于这两个魔咒,有些片面,但至少可以证明这两个原因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受到了这样的魔咒的影响。
我参加工作15年,又何尝没有想过投机取巧呢?自己花了多少精力去积累、去关注过程呢?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浮躁的应付工作,渴望着自己得到认可和承认,但自己真正愿意从基本功做起,从基本的业务技能学起,从系统的知识体系学起吗?正如同自己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却始终没有耐心去收集研究整理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规律一样,自己对知识的积累是踏实的吗?扪心自问,我不是。
魔咒,始终缠绕着我,这或许正有中国人的文化因素在内。例如,我是一名技术人员,我渴望在业务上有所成就,但翻开那些厚厚的课本,我却更希望是投机取巧获得成功,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中达到目标,我确实经常退缩。有目标,目标很高,可却不愿意踏实地去奋斗。这不正是“投机取巧”和“浮躁”的两个魔咒吗?
发现魔咒,就要打破它,不管是罩在中国人头上,还是罩在自己头上的。关注过程,讲究规律,不认真学习,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不可能获得成功,不心静如水地考虑和思考自己的将来,以一时的投机取巧来欺骗自己,即便有一点成绩,也是海市蜃楼,没有任何意义。
读郎咸平的附身中国人的魔咒谋杀了中国经济,让我们认识了附身在自己身上的魔咒,魔咒附身于中国的每一个人、中国的每一个企业、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道了这个魔咒的文化渊源,知道了它的巨大负面影响,我们就不难解除这个魔咒。
感谢帮我们找到了这个魔咒,要解除这个魔咒,恐怕还是只有靠我们自己。从我做起,踏实、敬业,从积累中取得进步,永远不再渴望“四两拨千斤”的小概率事件,宁可做“千斤拨四两”的准备。
郎咸平是一位智者,善于从经济与文化中剖析历史遗留的糟粕,读这样的文章,让我了解了经济,了解了中国人,也了解了自己,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书的乐趣正在于此。
二○一一年十月三日
第二篇:《郎咸平说》的读后感
粮食危机
阎帅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是句老话,如果我们依然死守着这种僵化教条不放,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国际主流社会。如今的“帝国主义”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凭着坚船利炮到处横行的国家了,其主要目标也不再简单的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现在,帝国主义的武器从武器炮弹,变成了战略物资,金融工具,如粮食,石油,汇率,变成了“洋文化”,软实力。更可怕的是,一颗颗用蜜糖包裹的毒药,用礼品伪装的炸弹,正在“洋大人”微笑的诱惑下,送到我们手里。我们的确不应该再时刻抱着敌意对待他国,但是它们对中国的态度真的全都是善意的吗?
中国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口上来说都是大国,1981年我国人口接近10亿时,专家学者计算出我国的合理人口数量应该不超过7亿,即全中国的各项资源养活6亿多人比较合适。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我们现在人口14亿,已经非常接近16亿这一阀值。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国内民生和政治稳定,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近年,食品价格却在逐渐提高,不仅仅是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粮食已经成为某些国家用来控制他国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以人类现有生产力计算,每年的粮食产量养活100亿人都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在非洲依然有人饱受饥饿,在不发达国家人们依然为食物而苦恼,不仅是因为某些地区食物浪费严重,更主要的是归结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即政治。发达国家更多地把粮食看做战略物资,用来支撑本国经济体系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黄澄澄的金子被黄澄澄的粮食取代,成为了支撑美元的新一代主力。
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不仅得益于其高度机械化的耕作,与政府的补贴与支持更是分不开的。美国低廉的农产品价格为何很难惠及国外消费者?究其深层原因,我们发现世界食品大宗买卖大部分都是由四大国际粮商操纵的,它们再联手华尔街农产品期货市场,“枪”已经擦亮,无论瞄准哪个国家都将是很可怕的情况。
先通过低廉的农产品和种子倾销,使一国国内农产品企业亏损,再炒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量囤货,华尔街再做空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来得及生产就先亏损,甚至倒闭,国际粮商再迅速出击,控制了国内的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种做法通过一涨一跌,使大量国内企业受制于外资。如果只是控制一个领域或产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往往连同整条产业链都被外资控制,这样利润不仅可以最大化,还可以紧
紧保护住自己占领的产业链,不给其他资本进入和侵吞自己“领地”的机会。因此,整个国内市场的定价权也被外资所操纵。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发改委曾经约谈各农产品企业,暂缓涨价。其实这些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也非常大,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话语权并不在自己手里。
另一个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即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刚出现时就备受争议,因为农作物的基因是被人类修饰改造过的,人类吃下去后也许不会立刻出现影响变化,但是后代出现畸变或者基因受到影响的几率并不确定。我们国家批准了转基因的商业化,其主要原因是看重了其增产的特点,却并没深究其“质”的特点。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产品之一“先玉335”被调查发现,其父本作物就是转基因农作物。吃过这种作物的动物都出现了很严重的疾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持续不断,我们应该想到,如果未来发现转基因危害了人类健康,谁应该为其负责?
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4%,一半的石油都从国外进口,使我国的经济命脉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石油储量其实并不丰富,在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还非常严重。在某些地区,一吨原油只能有效开采100多公斤,剩下800多公斤都被浪费了,再加上我国油质整体并不优秀,原油提取出的汽油更少。相比美国,西部地区原油大部分为轻质油,开采出的油质极好。所以我国石油产出量很难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量。
在石油缺口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汽车消费却在飞速增长。2009年我国大力扶持汽车产业,汽车消费猛增。随之而来的情况是,燃油需求大量增加,使我国石油负担加重。汽车量增加的同时,道路状况和停车场面基并未改善,大城市拥堵状况更糟。尾气排放严重,环境更加恶化。
如今的帝国主义已经不再是100年前的帝国主义,其侵略扩张的方式和工具也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深谙敌人的法宝,懂得对手的战略,向对方学习,使自己的牙齿利爪更加锋利。我们的确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受外资,但同时也应该时刻以提防的心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关键领域,由此才能更充分合理地“洋为中用”,“洋人”时刻向对手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效仿。
第三篇:郎咸平演讲视频读后感
观郎咸平演讲读后感
看了郎咸平老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视频,在联想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不禁深有感触。
郎咸平列出来的资料显示,去年中国大学各学科的就业率:工商管理是58% ;农学最好,78% ;法律、教育媒体、医学,都在30%多。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下去的话,大学生起码有一半失业。这给我了极大的危机感,说不定我以后也是其中失业的一个。
郎咸平说,大学生就业难错不在家长,错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找不到工作是应该的。他说,中国不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不需要技术,所以不需要大学生。我认为这正是中国的现状,中国的盗版业猖獗,而正版原创却少之又少,而盗版几乎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提供个工作岗位反而不适合大学生。郎咸平还在其中谈到产业链的问题,这已经不止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了。最后郎咸平说,大学生想找到工作,就是要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这也很对,与众不同才无法取代,才更有竞争力。其实我认为造成失业的原因还是挺多的。其中大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转变好自己的心态,还认为大学生还是七八十年代那种稀缺货,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而且大学生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经验不够。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第四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第五篇:文章读后感
篇一:故乡读后感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篇二: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后感
亲爱的祖国六十岁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爱国方面文章的读后感,平时大部份时间里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方面的书,我看的很少。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文章,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我看了一篇又一篇,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感人。他们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也有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有在新时期平凡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不知从哪下笔?
在我二年级时,课文里就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歌曲,非常令我感动。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叔叔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当时,王二小才十三岁,就为了祖国而牺牲了,他是那么的伟大,牺牲时只仅仅比现在的我大那么两三岁,而现在的我平时学习自觉性很差,从来也不帮妈妈干什么家务,有时还跟父母吵架,王二小也是个孩子,比我们的生活条件真是相差的太远,看了王二小的故事后使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向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我以后要以王二小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抱祖国,和父母,还有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篇三:刘胡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刘胡兰》的书,读完后,我热泪盈眶,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但她宁死不屈,从容地走向被鲜血染红了的铡刀,为新中国奉献了她十五岁的花样年华……毛泽东主席为这位党的最年轻的女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为祖国,为人们勇于献身的战士,哪里会有今天这美好的幸福和生活呢?
想想我吧,真是和刘胡兰不能相比。往往在有一点困难和折磨时,我就去找父母处理,比如有时候我不小心被刀子割破手,顿时眼圈红了;又如当我摔倒的时候,就会掉眼泪;还有,当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举手还击,甚至还会和他{她}断绝关系,等等。现在想起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我要向刘胡兰烈士学习,要坚强、勇敢,不要被小事难倒,更不要用现在的小事糊弄自己将来的大事。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要做个勇敢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教师评语:此文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刘胡兰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作者能从英雄的身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意义深刻。
篇四: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是古代的一个学子,它虽然勤奋好学,可是屡考不中,真可谓“屡战屡败”。
就在范进50多岁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一年,他认真学习,考试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被皇上点中。
这一天,范进正在街上闲逛,他的一个好朋友跑来告诉他“范进,你中举了!”范进以为好朋友在逗他,没当一回事,依旧慢慢悠悠地往前走。他看到很多人围在那儿看皇榜,也挤进去瞪大眼睛瞧瞧。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跳入眼帘。这时,范进心中一阵狂喜,只见他一跳三尺高,嘴中高喊:“我中了!我中了!”然后在大街上狂奔。围观的人们惊呆了,也跟着群跑看笑话。疯狂的范进跑掉了鞋子,划破了衣服,跑飞了帽子……一路狂奔。
范进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赶忙去告诉他杀猪卖肉的老丈人:“你的女婿中举了,可他高兴地疯了,快去救救他吧!”他的老丈人也很着急,赶忙随那人去追范进。
到了范进跟前,他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人说:“他平时最怕你,赶快扇他两个巴掌也许能救他。”围观的众人也七嘴八舌的劝导。他的老丈人犹豫不决,但还是慢慢地举起了那像扇子一样的大手,壮了状胆子,重重地打在了范进的脸上,嘴中骂道:“混帐东西!你中什么中!”一巴掌打醒了疯迷的范进。
众人欣喜异常,有的大笑、有的吹口哨。可他的老丈人却心中郁闷,感觉自己的手在隐隐发麻发痛,心想:“他现在是天上的文曲星,真的打不得了!”
这个故事非常可笑,也很逗人,读后细细一想感觉十分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0多岁的范进能中举确实不易,他的坚持不懈,他的拼搏进取,他的坚定信念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