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学生姓名:范雅坤
专业:证券与期货专业学号:40904646
目录
一、《道德情操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全书论证体系..............5-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5-
2、谨慎与自制.......................5-
(二)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6-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6-
(一)经济人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7-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道德情操论》全书的逻辑体系,简析斯密的道德观以及道德体系的构建。最后引出当前对于经济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道德情操论》 经济人道德建设
一、《道德情操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全书论证体系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在写作另一篇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前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主要讲述的基本观点是: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的情感构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在确立了同情理论的前提下,作者展开了对行为的适当与合宜性的讨论,展开了对正义和德行的讨论。并且,在诸多讨论中,还突出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自我控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学体系。
作者的逻辑十分缜密,语言表述也不乏幽默,用简短精练的文字配合通俗易懂的事例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斯密论述了对于他人行为是否合宜的判断标准和具体的表现。他认为“同情的产生源于自身站在他人的角度之上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快乐相对于悲伤更易于被旁人接受,并且我们往往不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人的真实感受”;接着,斯密又论述了评判我们自身行为和情感的标准。他指出“我们在评判自身的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站在旁人的角度,但是我们又很难完全的置身事外,因此就需要大家普遍形成的一个所谓的道德体系的约束”。在此后的篇章中,斯密分别对道德体系中的良心,仁慈,自制,义务感,正义,虚荣心,谨慎等品质分别进行的合宜性的判断标准分析,以及不同品质的作用和社会
影响的分析。在全书的最后斯密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等道德哲学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其不完善的地方的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合理的道德哲学体系。
二、斯密的道德观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相关论证
1、仁慈与正义
在斯密看来,仁慈可以看成是同情心。斯密在开篇就论证了同情的合宜,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的情感同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其行为的合宜。“仁慈总是自由的,他不能被强迫,仅仅由于缺乏仁慈并不至于收到惩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的罪恶,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乐善好施等等这些品格都可以看成是的被施与仁慈的对象摆脱困境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不这样做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身体上或精神上严重的伤害。
正义的英文是“justice”,即正义。指的是能够秉着大众的道德标准严格的依据法律法规办事。例如在战争年代,那些为国家利益牺牲生命的烈士们,他们就把正义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在现在和平年代,法庭上的法官能够不够私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也不失为一种正义。由此看来正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2、谨慎与自制
“我们宁可谨慎小心也不愿意野心勃勃,我们更多的担忧维护记得的利益,而不是进一步鼓动自己去获得更大的利益”,斯密认为谨慎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幸福总是很小心的维持目前一个好的状态,天生的厌恶追求更大利益带来的风险。
自制力是一种非常美好但却难得的品质,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我们常常不能把持自我。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理智进行清醒的判断。自制的情形则可以有许多种。比如在学生时代,常常因为玩游戏看电视耽误学习,这个时候能不能抵挡住娱乐的诱惑,专心学习就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又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能不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感,赶快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对自身情感的把握也是对自制力的考验。
斯密还指出“仁慈之人缺乏自制,自制之人缺乏仁慈”。一个法官的妻子犯罪,他在执法他妻子的案子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仁慈之心而假公济私;但是如果他依然秉公执法,旁人或者他的亲人可能会认为他不够仁慈。
3、自傲与虚荣心
自傲的人通常都认为旁人应该以一个他本没有到达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即认为自己的不可一世的;而虚荣的人则以为旁人同样会以一个他捏造并尽力维持的高度来评判他自己。斯密认为,自傲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而有虚荣心的人通常都会自傲。
但是虚荣心可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不良的风气,常常会产生野心。“我追求财富追求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虚荣心会滋生对于财富的偏执热爱,使得人们野心勃勃,从
而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道德败坏,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社会的道德体系的论述
1、道德体系的产生
道德体系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大量的对周围事件合宜和不合意的鉴别而形成的一种大众评价体系。每个人在评判自己行为合宜性的时候往往是假想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认为他人对与自己的行为会给一个怎么样的评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难完全的置身事外,往往会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约定俗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家对于某个特定的行为或品质都形成了一个一致的判断标准,于是道德体系就产生了。
斯密在“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中进一步说明了道德体系会自我净化,即淘汰那些不合理的习俗和品格,保留那些合宜的道德观念。
2、个人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影响
好的道德品质,诸如仁慈和正义,谨慎和自制,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善和和睦,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风气。然而,虚荣心和自利的不良风气对整个社会危害十分巨大。
斯密在文章中着重论述了虚荣心和自利引起的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在没有嫉妒心的情况下,我们同情快乐的倾向比同情悲伤的倾向更为强烈”,基于哲学思想。人们往往更加羡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或者护士穷人和小人物,这种风气就引起了道德情操的败坏。“幸运的是,在中等和下等阶层中,取得美德的道路和取得财富的道路——至少对于这些阶层的人们来说期望得到这种财富是合情合理的,这两条道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相近的;不幸的是,上流社会的状况并非如此”。可见,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她们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于是,亲情被野心取代,爱情被亲情取代,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铜臭味。
每个人都自私自利的追求财富的最大化,更为偏执的是,他们甚至希望整个社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变故,从而给予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
诸如以上的道德风气的败坏,需要人们普遍形成一个抵制这些不良风气的核心力量来对抗他们。因为个人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体系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个人的道德品质在未形成一股风气的时候还是可以通过普遍的道德体系来约束的。
三、经济人的道德建设
(一)经济人的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第一节课就讲述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即每个经济人都是自利的。在现实生活中华尔街的百万大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不择手段剥削人民的资本家,是贪婪的追求财富的恶棍。在市场失灵理论中,很著名的一条信息不对称理论就是道德风险。例如,现在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制作虚假广告,使得广大消费者常常因此上当受骗。还比如,造纸厂为了自己的方便把工厂建在河流旁,并且不愿意付出清理污水的成本,导致大批的河流受
到污染。这就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理论外部效应。此外,抛开这些经济理论看现实生活,经纪人的道德建设也可谓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着实令人堪忧,毒奶粉,黑心鸭蛋,三聚氰胺牛奶„„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案例,其背后是制造这些有毒产品的经济人的道德严重缺失!由此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愤慨,试想,连吃饭都要胆战心惊,即使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全国GDP已经赶超日本位列全世界第三名,国际地位也逐步上升。在欧洲债务危机,美国主权危机,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稳步前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然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背后的道德败坏却无法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这种只顾自身利益,不顾他人性命安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经济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在一个现代市场社会中, 尽管道德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精神力量, 但是道德所应用的疆域正在不可避免地缩小, 正式契约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功能的扩张是大势所趋。诚然法制建设很重要,就像斯密说的“一座监狱肯定比一座宫殿更加有用,建监狱的人通常比建宫殿的人更具有爱国和正义的精神”,法律的约束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可否认,道德建设是法律建设的必要补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要广的多。比如,现在人们对于扶老人的事件争论很大,纷纷建议设立一个不助人为乐罪,但是,稍一推敲就会发现这是十分不现实的。因为无法界定到底是哪些人应该去扶老人却没有扶,即使发现了没有扶的人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将他捉拿归案,证据的搜集十分困难。就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根本还是不法商贩道德品质败坏,是虚荣心和利己之心在作祟。
正如斯密提到的习惯和风尚对道德体系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道德资源的国家, 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维系整个民族的文化延续性和精神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种作用迄今也不应忽视, 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同时,人们的法制意识淡薄,仍然是我国法制建设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时期,,剧烈的制度变迁必然伴随着国民伦理道德体系的巨大变化,伴随着国民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在经济人的道德建设上,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整合,建立一套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在经济人的法制建设上,要加强经济人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和威慑力。从而,使得我们的市场经济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仍然保持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才可以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2、杨利君 《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安阳工学院学报
第二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社科部兰虹
《道德情操论》是《国富论》的作者——“现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的作品。虽然《国富论》如雷贯耳,但是斯密的最爱却是《道德情操论》,他对此书进行了六次的修改,甚至在《国富论》首页上还着重标明了“《道德情操论》的作者”。我想,斯密的用意大概是要告诉世人——道德情操对于人类社会是相当重要的。或者,换句话说,《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这部著作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玄机。纵览全书,有一个关键字,那就是“同情”。斯密在书中对“同情”作出了很详细的解释。
对于同情,斯密提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我们看到或是被迫轻松地看待别人,一种感受到他人痛苦的感情;二是可以用来表示对任何激情的同感。同情是人类的天性,也来源于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但是,与其说同情来源于对激情的观察,不如说来源于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
“无论如何,同情能加深快乐,减轻悲伤。它通过展现满足感的另一个来源加深快乐,通过暗示当时几乎是唯一能接受的愉快感情来减轻悲伤。”(第11页)。“朋友之间的诉说可以得到同情,因而可以获得快乐。当人在悲伤时获得同情,他会得到安慰以减轻痛苦。”所以,倾听的艺术,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心理治疗上,都是行之有效的。朋友之所以能值得信赖也是因为“同情”能帮助同伴疏导不良情绪,拥有平静的情绪。
简要概括斯密 “同情”的观点,同情来源于天性,并能够被特定的境况激发,作用于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减轻痛苦。联系实际来理解斯密的观点,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对灾区人民深表同情,这种情况下的同情是来源于人们的天性,被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境况所激发,于是,人们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到灾区做志愿者,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为受灾人们减轻痛苦。而同情的效用可以理解为双向的,为灾民减轻痛苦,而伸出援手的人们心中也会感到安慰与踏实。
此外,斯密在回答“为什么有人不停地最求财富和地位?”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在追求同情。这里的同情是指赞同,认可,而非怜悯。
“赞赏甚至是仰慕富人和大人物,鄙视或至少是忽视穷人和小人物,虽然对于建立和维持等级和社会秩序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是道德情操败坏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事实上,贫困让穷人的内心充满羞耻感,因为他认为是因为贫穷让他被人看不起,即使偶尔注意到他,也不会同情他的痛苦和不幸。尽管默默无闻不等于被人否定,但是低下的地位很多时候都让人们得不到尊敬和认可,从而使人们变得悲观失望。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注意,他们因为贫穷而认为自己地位低下,低人一等。而那些腰缠万贯、位高名重的人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公众所喜爱关注的。所以,不停地追求财富与地位,是因为这样可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能够得到人们的关注,继而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认同。
然而,财富与地位一直为人所崇拜,为了达到令人羡慕的处境,带上耀眼的光环,追求财富的人往往不择手段,放弃了通向美德的道路,但不幸的是,通向美德和财富的路有时是相反的。联系当今的社会,确实是有这样的想象发生,金融海啸的发生,食品安全危机,贪污腐败成风,都折射出背离美德而进行的追逐财富与地位的行为的严重副作用。
有一个得到比较广泛认同的说法是,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的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在他看来,同情是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美德的起源,同情是人性除了利己的另一面。同情能够给人们带来相濡以沫的快乐,帮助人们纠正不良情绪。这样,旁观者能够将心比心去体谅当局者,当局者也能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就能够确立两种不同的美德。旁观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当局者则造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人品,将激情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轨道。
书中除了“同情”这个主要的概念以外,还有“正义”、“仁慈”、“良心”和“道德普遍准则”等比较重要的概念。
斯密认为,正义是一种可以用外力强迫,对它的违反会招致憎恨乃至惩罚的美德。与正义不同,仁慈是自由的,不应该受到武力的威逼的。“憎恨似乎是自卫的天性赋予我们的,并只能用来自卫。它是正义和清白的保证。”(第85页)
正义与仁慈是美德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仁慈是指一种对他人的无私关心和帮助。正义,具有正义、正当、公平、公正等意思。憎恨的对象是违背道德普遍准则的行为,而憎恨是人性中的一种天性,憎恨能够使得人们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普遍准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正义与仁慈。
“虽然在很多特别的场合,对良心的赞同很少能使软弱的人得到满足,虽然内心中设想的公正的旁观者的论述并非总能支撑他,但良心这个原则的影响和权威在任何场合都是非常大的。只有通过与内心这个法官交流,才能看清于我们有关的事情的方方面面,才能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适宜的权衡。”(第145页)
我们在两种情况下会考察自己的行为:一,行动前;二,行动后。但是我们的观点都很容易变得不公正。人们在行动前和行动后,对自己的行为的适宜性的判断大都是片面的。而这里的良心就是一种保持自我行为的是适宜性的控制力。
斯密认为,“对行为普遍准则的尊重,就是我们称为的责任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准则。人类对好的品质的赞扬与推崇,以及对坏的品质的鄙视与厌恶,都是为了推进世界的秩序和人类的幸福。”
于是道德的普遍规则应运而生。道德的普遍规则因习惯性而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来。宗教之所以能够被很多人接受,顶礼膜拜,因为宗教能够利用道德普遍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神的名义增强其适应性与责任。我们当前所推崇的“八荣八耻”也是一种道德普遍准则。道德普遍准则能够正确地引导人们,赞扬美好的品德,推崇高尚的行为,鄙视和拒绝丑陋的行为,为营造一种合适的习惯与风尚奠定基础。
读完整本书,在亚当·斯密的引导下,我对道德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增进了不少,但与此同时,我却陷入了忧虑当中。毫无疑问,在世界经济急剧变革的今天,人们发现却在追求国富的同时,长久被忽略的道德情操有着巨大影响力。但是,我们在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创造了丰硕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如贫富之间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现象增多,行业道德滑坡等等。斯密在250年前就已经大声疾呼——“一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个人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增进自己利益的不正当行为,更是天理不容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人类的发展,需要不仅仅是国富,还有道德情操!
第三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着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群众。
第四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讲述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关于人心的概念。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建筑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许多人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在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己,在追求财富、满足私欲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而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道德情操论》于我们而言就像一面明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到自己,去明白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去了解我们心中实质的追求。不被欲望蒙蔽,在纷乱浊世中拥有一双慧眼,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现时代的每个人,特别是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求下,对我们共产党员及央企职工都是及其重要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
走向“德”与“富”统一之路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中法)091班姓名:杨洋学号:5000409033
摘要: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主导全球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片纯洁善良的灵魂栖息地也日渐变得唯利是图,背离美德和智慧的追求。新闻报道频繁出现,“让救命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故事,我们不禁在想,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见死不救,还是甘于进入被人冤枉的困境抉择?各种消息称,“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乱用食品添加剂”,接二连二的食品安全问题引人深思。在“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中,我们是否必须要做出抉择?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上,我们是否就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满足呢?阅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后,在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伦理学家伟大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关于德之路与富之路的选择,我认为,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对美德的要求高于对财富的追逐。我们应该尽量让“德”之路和“富”之路统一起来。
关键字:市场经济“德”之路“富”之路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在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今天,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是人们内心普遍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水涨船高。物欲横流的是我们对财富的贪欲和对权势利益的追求。我们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总是觉得现在把钱赚回来就是幸福,生活就是为了钱而活着并且仅此而已。我们发展社会市场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则和各种法律法规,那么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呢?这就要靠一种叫做内心的道德律的东西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通过阐述以“公民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情感,秩序,道德”为特征的道德哲学世界。斯密说,“人类的幸福主要来自被人爱的感觉”。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有人关心有人惦记的温暖。斯密总结出人性闪烁的光芒,“人性的至善至美就在于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于克制我们的私心,培养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操。”“德”之路是我们追求人性光芒的选择,用我们的心去感知别人的处境,去同情别人,关心社会。同时可以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的心灵感受上帝的博爱之光。斯密也说,“人们总是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我们都希望美名远扬,赢得尊敬,害怕落到名声扫地,为人不齿的下场”。“富”之路也是我们心中所愿的美好,我们总希望自己更加富有,更加地位显赫,更加赢得社会的肯定与尊重。我们惧怕贫穷,害怕沦落到没有人在乎与关注的境地。
在大多数情况下“德”之路和“富”之路是不一致的。伟大的革
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们都是逐利的。做什么事都会问一句,那有什么好处呢?那值多少钱呢?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甚至会不顾一切。在追求财富的路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能遏制自己的私欲。斯密告诉我们,“仅仅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就去破坏他的幸福,仅仅因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同样有用或更加有用,我们就夺走这些东西,或以牺牲别人来满足人皆有之的我们的需求,以使自己的幸福超过他人幸福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得到公正旁观者的赞成。” 我们追求财富,是因为我们需要生活,饥思食、渴思水、冷思衣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我们是需要的。人人都有在自己国土生存下去的基本人权。这一点我们都可以做的到。但是,我们的要求远不如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财富,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家庭和很多很多东西。这些物质的满足似乎都是靠金钱来获得的,于是我们就死命的去挣钱,去创业,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但是还不够,我们想要挣的更多,我们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于是,很多人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道德的道路上却越走越偏。当足够多的财富摆在你的面前,你只要放弃心中的道德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很多人就把持不住了。像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的添加对人体是有害的,可是为了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企业的利润。这些个企业老总就背弃了对顾客负责,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信条,为了一己之私铤而走险。在“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中,毅然的走向财富,最终断送了自己企业的未来和自己发展的前途。贪欲过度也会产生痛苦,所以说,我们一方面应该在市场经济中遵循亚当·斯密“一直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遵循亚当·斯密关于社会伦理学中所说的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也只有遵循了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内心才能够得到安宁。
有时候“德”之路和“富”之路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富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美德的要求赢得社会更广泛的赞誉;美德之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赢得更多的财富。就如斯密所说,“对于中下层平民百姓来说,追求美德和追求财富(如果不是不合本分的痴心妄想)的途径几乎是一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诚实经营,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时候,随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工作越做越好,工资越来越高,自我满足的幸福程度也就越高。能力与工资相匹配,付出就会有收获,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讲是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面临“德”之路和“富”之路必然要选的话,你就选择自己的良心吧,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过得更加幸福。
综述,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面对“德”之路和“富”之路的选择,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自己的美德、更多的关心去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德”“富”双收,做一个既富裕又具有美德的良好公民。
参考资料:1.《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著
2.《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