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专题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题型: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
1、大学阶段,应当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和崭新形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4、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5、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6、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8、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9、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0、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11、人生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12、大学生应当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13、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4、什么叫健康?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5、促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16、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17、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8、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20、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2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23、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2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5、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6、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7、大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28、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9、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30、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创业观?
31、爱情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爱情与人生?
32、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33、“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3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5、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36、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名词解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生观、人生价值、道德、爱情、法律、依法治国、为人民服务、八荣八耻、结婚、犯罪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要点
1、绪论
新的学习理念和优良学风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第一章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得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感情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态和精神状态。理想信念的相互关系及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的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的实现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第二章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内涵: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容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何要坚持和宏扬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体现,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时代精神及其核心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2,促进民族团结。3,维护祖国统一。4,增强国防观念。5,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4、第三章
人生观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涵 人生价值的标准及其评价 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5、第四章
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主要功能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6、第五章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为什么说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维护公共秩序的两大主要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五大作用 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 调整公共生活的法律有哪些 游行示威的申请和不予许可
7、第六章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调整职业生活的法律有哪些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务员法》《检察官法》《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人民警察法》等。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结婚的法定条件、手续、离婚
结婚: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到法定年龄。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4,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亲结婚。5,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手续:符合法定条件的还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离婚: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8、第七章
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时候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部门三层次)
七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三层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立法、守法、执法、司法)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新国家安全观的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思维的含义、特征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9、第八章
宪法至上的观念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民法基本原则 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
民事权利制度中的人身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民事责任的种类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刑法三大原则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 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主刑与附加刑
仲裁与调解制度的优点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材料
绪论部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你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有何认识和体会。
(1)从中学到大学,具有很大变化,大学新生要认识到这些变化。(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
(5)特别重视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2.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化理想为现实的思想基础。(2)执著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必备条件。(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4)勇于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3.为什么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价值?
(1)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复兴大业继往开来的迫切需要(2)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3)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
2.联系实际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1)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大学生应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4)大学生应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第一、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第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第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第一章:
1.简述信念的含义及其与理想的关系。
(1)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也就无法使理想转化为行动;有了信念,就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的条件是什么?(1)理想必须是有现实的根据、是合理的;(2)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性格;
(3)要根据对客观、主观条件的认识,找出正确的实践途径和方法,设计可靠的计划方案,扎扎实实地保证理想的实现。
3.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1.如何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统一?
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共同理想,既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祖国的社会理想内容,又包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道德理想内容,还包括诚实劳动、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内容。
(2)憧憬美好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 ②远大理想决定和制约着共同理想的方向; ③共同理想加速或制约着远大理想的实现。2.如何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在人生理想上表现为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矛盾。一方面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区别的,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1)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在人生理想上表现为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矛盾。
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第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区别的,各有其自身的规定性。(2)在个人理想树立时要做到: 第一、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第三、追求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理想 第四、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理想 第二章:
1.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行为原则。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是:(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抵御外辱
3.说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性。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是统一的:(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1.试述当代大学生如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1)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 5 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有了对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历经劫难而不倒,始终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有了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迎接挑战,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现实中国的认识;有了对伟大祖国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形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志向。
(3)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4)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2.论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又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4)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条件下,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第三章:
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应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应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2.简述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统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选择和追求人生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一种社会价值意识,也是一种个人价值意识。因此,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既是对以往经验的凝练,又是对社会倡导的人生价值观的认同。人生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3.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其中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是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协调身心关系的途径和方法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1.试论述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涵义
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②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
①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辩证关系: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②人生观受制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都有指导意义。人生观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世界观有积极的反作用。人生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对世界的看法,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能自觉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
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8(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第四章:
1.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1)道德的功能 ①认识功能 ②调节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
①从横向关系上讲,道德的作用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中。
②从纵向关系来看,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2.简述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1)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意识。所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道德的内涵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而道德的本质表现出道德的外在特征。
首先,道德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其次,道德是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再次,道德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第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第五,道德是协调性与进取性的统一。
1.论述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其重大意义。(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
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 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传统道德;(2)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全面继承和全盘否定的两种倾向。近年来流行的干扰我国道德建设的几种错误思潮:
①文化复古主义 ②历史虚无主义
2.论述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道德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道德理念与道德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双重效应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正面效应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进步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1.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1.联系实际说说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
(2)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3)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4)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5)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2.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答案要点】
(1)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持环境,遵纪守法
(2)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3)联系自身实践 第六章:
1.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 11 道德不仅指一种行为要求,而且还包括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维护的是社会秩序或职业秩序。
2.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1)增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
(2)调整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3)调整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调整职业生活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1.试述职业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是衡量职业行为范围的准绳,是国家以强制力保护每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标准,是神圣、威严的,也是无情的,更是不容触犯的,谁若触犯了,便要受到制裁。所以道德,任何职业都要讲;法律,任何职业都要学习、都要遵循。
法律作用于职业应该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从国家机关以职业为对象进行管理的角度而言,法律的作用表现为各级政府及其他行政机关对行业各项具体事务的依法管理。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在各行各业中严格依照法律规范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法律也用强制措施来保证法律规范的推行与实施。“法治”的主要内涵就是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行业,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职业行为。二是从职业本身的角度来说,法律的作用表现为本行业以自身的各项内部事务为对象,依法管理职业行为。法律保障了各行各业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保障了各行各业的法律地位平等与权利义务一致。三是从行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法律的作用表现为调整行业之间的关系。法律既可以保障各行业之间的平等权利,又可以仲裁解决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行业秩序,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2.大学生恋爱中应有的态度与道德要求。(1)应有的态度 ①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②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③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④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2)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①尊重人格平等 ②自觉承担责任 ③文明相亲相爱 第七章:
1.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主要表现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性;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
4.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一般是一个从法律的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该过程应主要涵盖法律的制定即立法、法律的遵守即守法、法律执行即执法、法律是由即司法等环节。法制与法治
1.法制与法治从内涵上而言并不相同。
2.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一般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3.内涵的法律制度不同。法制所内涵的法律制度是指不加区别的所有法律制度,其中既包括好的法律制度,同时也包括不好的法律制度,强调的是秩序的价值。而法治概念中涵盖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与专制相对,与民主相联系。
4.法制:所涉及的法律现象仅指规则意义上的法律或者说仅仅指静态意义上的规则系统。法治:不仅包括静态意义上合理的规则系统,也包括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等与法的规则相关的活动和现象。
5.法制并不必然包含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也不必然排斥专制与人治,而法治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一切国家机关及掌握国家权力的主体都要受到法的规范和约束,除了法之外不存在至上的权威,法治排斥人治与专制。第八章:
1.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特征有哪些?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等;
(2)在效力上,宪法的效力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2.简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自己的过错、实施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有:
(1)损害事实的发生。(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侵害人有过错。
3.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哪些?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1.为什么说法律不是万能的?
法律“无用论”和法律“万能论”都是错误的。法律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定的,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法律也决不是万能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法律不是惟一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法律规范更不是惟一的社会规范。
第二,那些事实无法确定或者很难确定的关系,也无法用法律调整。第三,法律本身是概括、抽象和普遍的规范,而行为或事实都是千姿百态的,如何适用法律,必须由人们来具体实施,如果没有素质较高的执法和司法人员,法律也不起作用。
第四,法律之所以起作用,还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条件的配合,离开这些,法律就起不了作用,或者所起作用不大。
2.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由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1)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适应的;(2)权利和义务是真实的、有物质保障的;
(3)正确行使权利和严格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
第四篇:2012-2013第1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要点
1、绪论
新的学习理念和优良学风的内容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32、第一章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21 23
理想信念的相互关系及对大学生成 才的意义 23 24
理想的实现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293、第二章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40 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容 42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4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何要坚持和宏扬爱国主义 48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50 时代精神及其核心52 53 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564、第三章
人生观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5
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涵67
人生价值的标准及其评价 75 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 845、第四章
道德的含义 90
道德的主要功能91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9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03 104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1136、第五章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20121
为什么说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123
维护公共秩序的两大主要手段及其相互关系125
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五大作用134 社会公德的主要规范127
调整公共生活的法律有哪些135 游行示威的申请和不予许可 1397、第六章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48
调整职业生活的法律有哪些151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154 155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68
结婚的法定条件、手续、离婚1708、第七章
法律的本质 174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七部门三层次)177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立法、守法、执法、司法)180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182
法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 182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新国家安全观的包括哪些方面192 法律思维的含义、特征198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2009、第八章
宪法至上的观念204207209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13 民法基本原则219 民事行为能力220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220
民事权利制度中的人身权利包括哪些内容221 民事责任的种类222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222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27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228 刑法三大原则232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233 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233
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233 主刑与附加刑234
程序法律制度的分类和基本功能237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点(20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学要点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在“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课程,是针对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该课隶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本课程旨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本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与考核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想信念知识,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知学统一、学思并重、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1、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
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
道德观教育方面,包括: 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第四章);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七章)(部分)。
法制观教育方面,包括: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第五章);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第六章);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七章)(部分)。
四、教学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绪论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绪论共分三节。第一节针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要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塑造崭新的形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二节依据本课内容,强调大学生要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节主要论述了学习“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这一章要求所有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必须讲,有入门教育的性质;实行轮流专题的学院自第二次上课开始轮流。)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启蒙教育,要切合新入学大学生实际,精选案例重点讲。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略讲,从大学生现状出发,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讲解,要有高度,可案例教学或讨论式教学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略讲,或指导自学,重点讲大学生增强个人修养的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基本要求:
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木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从本章的内容结构上看,第一节主要讲述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解决的是何谓理想信念、为何要确立理想信念问题:第二节主要论述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信念,解决的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理想,坚定什么信念的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第三节主要论述如何确立理想信念,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一过程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寻找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本章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使三节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前两节,讲清道理最重要。)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尽量用案例讲清楚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略讲或指导自学,但要强调切合实际。重点讲清一、三两个问题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基本要求: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这一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前两节,可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动例子讲清道理)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重点讲清爱国主义内涵,使学生能够明辨“爱国贼”说法的谬误。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略讲,指明原则性的东西即可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基本要求:
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而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本章将较为系统地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具体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的根本问题和人生观理论的核心问题,使他们深入理解:正确解决人生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有科学的人生观指导,而能否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
第二,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分析和把握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刻理解人的生命及其应有的意义,使他们掌握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他们确立科学而高尚的人生目的。
第三,帮助学生认识人生态度在根本上由人生目的所决定、又对人的具体的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引异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科学、乐观、积极的方式对待生活。
第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把白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五,帮助学生了解实现崇高的人生目的、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客观环境条件,正确把握在认识和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前两节,用案例讲清楚道理。)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略讲,重点讲清楚几个“和谐”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即可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总体背景,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并结合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现实,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法制观,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锤炼道德品质、确立法律人格,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而:
第一,阐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和历史发展,揭示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与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历史联系,帮助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进德发展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崭新阶段,是对人类历史上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就在于,它科学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层脉搏,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人类价值迫求的客观发展趋势,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才能够帮助人学生在当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形形色色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和挑战,确立正确的道德立场和行为选择的科学价值依据。
第二,揭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搞清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们在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辨别是非、恶善、荣辱,坚持正确的成长成才方向,提供价值引导。
第三,揭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其重要意义,阐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明确为什么在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帮助大学生提高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
教学基本内容:(重点在第一、第三、第四节,讲清道理)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理论性较强,使学生了解道德概念、本质、功能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了解基本线索即可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重点讲清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可举案例告诉学生遇到事情的时候如何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在原理角度了解法律的概念与历史发展,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加深对我国宪法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一般了解)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重点讲解)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要求学生掌握法的历史类型及特征,法系)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重点讲解规范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重点讲授)
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重点讲解,可主要以民法、刑法、诉讼法为例做适当拓展讲授)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重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点)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重点)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重点)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联系实际一般讲解,或学生自学、讨论)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一般讲解或学生自学、讨论)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重点)教学基本要求:
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因此,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道德与法律,充分认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重点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重点讲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重点讲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重点讲劳动法)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般讲解或学生自学)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重点,主要讲婚姻法)第四节
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道德与法律(重点讲解二、三)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温馨提示:各位老师好!因此次教材修订变化较大,因此此次制订的《教学要点》难免存在种种不足,仅供试用,老师们可以提出批评建议,再做修改,这个要点仅属于考试命题的统一依据,老师们教学时可尽展所长,不受其约束。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陈永刚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2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