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合集]

时间:2019-05-13 21: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一篇: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中小学生守则(修订)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维护共产党,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锻炼身体。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教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1.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讲话注意场合和分寸。待客热情,起立迎送。

12.未经允许不擅自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

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 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15.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早退,不旷课,不逃课。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教师先行。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参加课堂讨论。

18.认真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每天坚持阅读、收听、收看新闻。

19.积极参加学校、团队和班级组织的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遵守集会纪律。

20.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的安静,不在教室、楼道、校园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

21.爱护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3.生活俭朴,不攀比,不乱花钱,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生活要求。

24.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25.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6.尊重、倾听父母意见和教导,体贴关心父母。主动把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父母的问话。

27.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课余时间外出要向家长说明去向,未经家长允许不在外留宿。

28.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9.对父母和长辈有意见,要礼貌提出,当自己的意见没被父母和长辈采纳时,要耐心解释,不顶撞,不发脾气。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0.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用各种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31.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2.遵守乘车秩序,上车自觉排队,乘车时主动购票,不喧哗,不拥挤,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争抢座位。

33.购票购物要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捡拾物品主动归还失主和交公。

34.爱护公用设施,爱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

35.尊重外地人,外国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有益的信息,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37.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38.参观游览遵守秩序,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瞻仰烈士陵园保持肃穆。39.观看演出和比赛时做文明观众,不起哄,不无故提前退场。

40.弘扬正气,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

第二篇: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和养成的卫生习惯(讲稿)(本站推荐)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和养成的卫生习惯、卫生常识

1、小学生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1)早晚洗脸(2)早晚刷牙(3)饭前便后要洗手(4)睡前洗脚(5)勤洗头(6)勤洗澡(7)勤剪指甲(8)生吃瓜果要洗净(9)不喝生水(10)不躺着看书

2、什么情况下应洗手?

(1)饭前便后应洗手(2)吃东西前应洗手(3)劳动(干活)后应洗手(4)玩游戏后应洗手(5)触摸脏东西后应洗手(6)触摸传染病人的东西后应洗手(7)到公共场所回来后应洗手(8)拿碗筷前应洗手

3、书写,阅读时,眼和书本的距离应是多少?

30—35厘米,或一尺左右。

4、为什么要及时理发和经常洗头?

理发和洗头能够清除头发和头皮上的污垢、头屑、病菌,预防头癣、皮肤病,防止生头虱。

5、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含有病菌,虫卵,可引起肠道传染病(肠炎、痢疾,伤寒等)和肠道寄生虫(蛔虫病等)。

6、为什么不能吃腐败变质食物?

腐败变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吃后会发生食物中毒,肠炎,痢疾,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7、挑食和偏食有什么害处?

挑食和偏食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8、为什么饭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

刚吃过饭,胃里充满了食物。剧烈运动后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时间久了还可引起消化不良和胃病。

9、看书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姿势正确,光线适宜,眼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距离,时间不可过久,走路乘车时不看书。

10、怎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

(1)每天扫地,扫地前先洒水(2)常擦桌椅和门窗(3)不乱扔纸屑果皮

(4)不随地吐痰(5)桌椅摆放整齐(6)注意通风换气

第三篇: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时间的沉积和世事的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感恩,中国传统的理论灌输基本不起作用,但是如果真正放开让孩子去实践,有可能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现在大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花费那个心力。老师更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孩子去担惊受怕了。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进入一些社会企业打工,因为他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慢慢会发现社会和课本不一样。会理解父母的勤苦,会理解社会生存的艰难,也就会换位思考了。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说,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亦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要从小抓起,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感恩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二、要学会感恩同学

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三、要学会感恩老师

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四、要学会感恩祖国

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比如,让他们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灯下批改作业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现别人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由内心萌发出感激之情。其次,要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导之恩。要知道,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其实不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学校,发现学生对师长都很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个子小,却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拿东西;很多学生回家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

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英语教材中的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谢语;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写出家长的生日;音乐课程中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爱家乡,爱祖国》、《大海》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则唱出对老师的崇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课文《掌声》中的同学们没有因为英子是残疾人而歧视她,反而鼓励她,给她掌声,英子也非常感动,而且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最近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开展的沸沸扬扬,我也读了一本帕克•帕默尔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读了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回顾自己的几年教学生涯,我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在我们班级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学会做人。那何为“学会做人”呢?考试分数名列前矛的学生就一定是会做人的学生吗?显然不是,而我个人更偏向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才能算会做人”这一说法,而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呢?我想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而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就更显得突出。

学生遇到问题总爱先找别人的原因,不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两个学生打架,当我了解情况时,往往能听到类似与以下的话,而且这类打架事件几乎都是那样: 甲:是他先打我的。

乙:我没有,我在做作业,是他先打我的。甲:我没有打他。乙:你胡说。……

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是自己没有错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只要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批评他,甚至有些老师还会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而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还是以打骂为主。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不被父母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推卸责任。为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批评、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变得爱撒谎,爱推卸责任。因此想改掉学生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学生做错事,允许学生讲真话,并且要在学生认错之后给予表扬。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而且,他会牢记老师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最后,我想教会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我们平时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状况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单项和固定的。教师也基本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自己的思维之下。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和分析了在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兴趣,精心研究教材,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让学生比较、分析并通过总结规律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1]。

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新课程也要求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2]。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如我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播放了《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又如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涉及到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探究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拿破仑》。在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精心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而且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的过程。它可以用知识网的结构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例如,以《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为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二大(特色理论)

(初步形成)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逐步发展)

“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上成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完全形成)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丰富发展)

经过上述列出的知识结构,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

3.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 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精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更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1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这样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西安事变》这一课,我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探讨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能够运用这种经验归纳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 3 维更严密。

3.2.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美国不少学校有一种教育叫“不盲从”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新课程也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这一节课上,我故意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位北伐名将——陈可钰将军。但我故意把他的一些事迹讲错。讲完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写一篇陈可钰将军的简介。结果全班同学都按照我说的去写了,所以全部都给了很低分。有同学就发牢骚说完全是按照我说的,怎么这么低分。我就告诉大家: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讲错的,你们为什么丝毫不怀疑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是错的呢?为什么不去调查,搜集资料呢?故意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不“盲从”老师。因为惟有不盲从,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落后挨打”。有学生通过阅读似乎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于是就提出问题:中国是因挨打而落后还是因落后而挨打?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去充分思考和争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3.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我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点: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更主动地认识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3.4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能站起来就是一种肯定,此时教师可以试试用:“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和行为。还有,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4]。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也要求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如学习目标上:“这节课,我获得了什么知识?”;“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在体验与探究上:“这节课我受到老师的关注 5 了吗?”“这节课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这样通过各种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最后,让学生综合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找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节课的质量,启发学生在在分析中理解,在归纳中综合,在记忆中找规律。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将不是越学越繁重,历史教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仅仅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相反它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 考 文 献:

[1]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3] 刘芳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13.[4] 欧阳青尼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88.6

第五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业务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

第一次时间:2012、9、11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此次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积极进取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鞠躬尽瘁

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学校每周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阅读课改书籍、资料,做好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同时也认真的完成教师岗位技能培训中所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四、以德育德,以情动情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

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

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

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

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

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

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

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

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

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

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

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

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心得体会:

下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 内容摘要: 为儿童创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

    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作用 班级:计算机学号:姓名:邱含秋 13班 11101310 摘要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从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新的世纪,中国在腾飞,素质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节......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