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

时间:2019-05-13 21: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遥感技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遥感技术》。

第一篇: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方面的应用

姓名:王大伟

班级:资工

学号:

序号:10709 200701846 46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方面的应用

一、对地球观测技术发展的简要历程

对地观测,即对地球观测(earth observing)。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起源於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对地观测技术是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可追溯到六十年代的初期,刚刚出现人造地球卫星。当时一般都将它称为地球资源和环境的遥感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这个词最早出自於1960年。当时,美国海军科研局一位官员把一项研究照相判读技术的计划称为“遥感”计划。后来,经过一系列相关专业研讨会的确认,才得以传播开来。

六十年代的空间实验

六十年代,卫星出现不久,发展应用卫星的有效载荷技术,完全处於试验和摸索阶段。作为空间遥感卫星试验的前奏,应当特别提及飞机遥感技术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是首先开展大规模的机载对地观测技术的飞行试验活动,其“领头羊”是美国。美国在早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首先进行大量的飞机试验活动。为了获得卫星遥感仪技术的每一知识,几乎都是首先开展在飞机上的试验和验证。特别是为准备发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美国展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机载飞行实验活动。历时三年。他们动用了当时能够提供的所有遥感仪器。包括微波雷达、红外扫描仪、和各种照相机设备。开辟了近400个试验场和典型地物场地。实验应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农、林、地质、地理、水文、海洋、城市、工程等一大批应用。从此以后,至今还没有那次试验在规模上超过它。通过这次活动,人们不仅认识了各种遥感仪技术的作用和潜力,而且还初步学会如何开展应用遥感的具体方法。这是人类对遥感技术及应用的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实践。这次活动结束后二年,美国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发射成功。从此在全世界掀起了空间遥感应用的热潮。现在,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这次实验活动,会深刻体会到机载遥感飞行试验在整个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气象卫星

早在人造卫星发射之前,世界各国就开始开展卫星遥感应用的技术准备。即卫星有效载荷对地观测仪器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卫星在围绕地球飞行过程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观测全地球。它特别符合气象观测的需求,因此,卫星一出现便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当时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遥感仪器,能够在卫星飞行中摄取的地面图像并即时将其送回地面。在当时的传感技术中只有电视摄像机满足这一要求。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TIROS)卫星,全称为电视和红外观察卫星。星上电视摄像机首次送回地球大气清晰的可见光云图,具有气象价值。§1.1.2 地球资源卫星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就酝酿利用空间技术勘察地球的资源。随即制订了“地球资源勘察”计划。包括发射资源卫星和天空实验室飞船,以及飞机计划。经过七年的论证和研制等准备工作,於1972年7月成功地发射第一颗实验型“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在这颗卫星上,安装有二种摄取地面图像的遥感仪器:三台返束光导摄像管(RBV)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它们工作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域。RBV有三个波段,地面分辨率100m。MSS包括四个波段: MSS1(0.5~0.6)μm,MSS2(0.6~0.7)μm,MSS3(0.7~0.8)μm,MSS4(0.8~1.1)μm。分辨率79m。在当时,电视摄像机已在气象卫星上试验成功。为提高分

辨率,请著名的美无线电公司(RCA)专门研制高分辨率电视摄像管,返束光导摄像管。扫描线达4500条。多光谱扫描仪(MSS)是一种利用行扫描原理的高分辨率光学-机械扫描成像系统。在扫描仪的焦平面上,利用分光元件和光电探测器相配合,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的四个狭窄波段摄取地面图像。光谱分辨率△λ=0.1μm。从总体说来,ERTS-1的首次实验是成功的。虽然RBV在太空运行很短时间就因高压电源故障而停止,但是MSS获取的图像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ERTS-1原订寿命一年,MSS实际工作5.5年。它摄取了3.3万个地面景物,提供约150万张图像。这种包含(185×185)Km2地面的多光谱图像,初步分析便得到了在当时非常惊人的结果。当时发现,加拿大西部有镍矿、巴基斯坦可能有铜矿、看到了纽约海港的污染情况,断定了农作物的长势、与现有地图相比较发现一批错误和遗漏...。这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种卫星的多光谱图像迅速在世界范围扩散。随即掀起了世界性的地球资源与环境空间遥感应用的热潮。

从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六十年代的实验活动是有成效的。通过气象和资源两类应用卫星的实践过程,建立了初步满足实用化要求的信息获取技术。利用光电探测和光-机扫描成像原理的光电遥感仪器技术,被确定为实用化卫星有效载荷技术,推动了对地观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整体发展。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技术路线。

2.海洋遥感卫星

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论证和研制的。这是第一颗专门用於海洋遥感的实验性空间飞船。1978年7月26日发射成功。由於星上电源故障,该星仅工作160天便停止工作。尽管如此,它还是完成了预定的海洋遥感实验。这颗卫星装载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能够研制出来的所有海洋遥感仪器。包括:雷达测高仪(ALT)、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SAR)、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计等。它们收集地球海面和包括风、浪、温度、海水、形貌等大批信息。同时也对最新研制的各种遥感仪技术进行实验和评价。

从海洋卫星(Seasat)以后的海洋遥感卫星看,第一颗卫星的实验是成功的,它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目标。雷达高度计、散射计和辐射计等仪器的实验均转入实用化阶段,它们后来都成为海洋遥感的基本工具。此后,美国海军的海洋遥感系统(NROSS)、美国宇航局和法国合作的海貌卫星(Topex/Poseidon),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MOS-1)以及欧空局的遥感卫星(ERS-1)等,都是后续的海洋遥感卫星,实用化的具体计划。

从遥感技术发展过程看,海洋卫星上首次装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实现太空飞行,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众所周知,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为军事侦察需要发明了真实孔径侧视成像雷达。微波辐射的穿透和全天候特性,吸引许多人继续从事研制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的工作。结果,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概念诞生。到六十年代,机载SAR的飞行,图像分辨率可达到15m的水平。七十年代初期,空间遥感技术发展引起世界性轰动,但技术界人士都非常明白,这完全是因为光电遥感技术的成功。因此,把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搬到卫星上去,是技术专家和遥感用户共同的迫切愿望。海洋卫星实现了SAR的空间首次飞行,得到分辨率为25m的地面雷达图像,据说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可想而知,在当时,这种全天候图像在军事上的意义是很大的。此后,日本、欧洲、俄国、中国和加拿大等国都全力投入空间SAR技术研究工作,并研制SAR卫星。

二、全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

从世界范围看,对地观测技术到八十年代中期,在大气、陆地、海洋三大应用领域基本上完成了应用遥感技术的初步研究工作。此后各国便加紧向着实用化空间遥感技术发展。此时此刻,人们自然要问,人类对地球的观测的研究活动下一步的总体目标是什么。为此,还要发展哪些高级的对地观测技术。

人类应当对于自己居住的星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掌握地球科学的知识,这是人类追求最高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全世界每个国家和每个团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卫星诞生后所发展的地球资源和环境遥感技术,是人类迈向这一伟大目标的第一步。当我们看到七十年代空间遥感应用的巨大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地认识地球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确信,现在更加有条件完成这一任务。

地球是宇宙太阳系内一个独特的星球。它的表面分布着一大批特定的材料。在它们接收到太阳辐射能量之后,实现着一系列复杂过程。地球科学家始终想知道,地球体系整体是如何运行的。地球的表面、内部和大气层等各部分,在整体运行过程中都处於什么状态。产生什么作用。地球上许多过程是横跨地球的几个部分发生的。显然,地球体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体系整体运行的重要内容。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对地球整体的观测系统。采用一大批敏感仪器,利用所有能够传递信息的媒质,获取有关地球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数据或信息。具体说,在更加宽广的电磁辐射波谱范围,建立一批新型的信息获取手段,满足各学科和各部门的信息需求。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空间站的发展设想。专门成立了对地观测系统(EOS)科学和飞行任务需求的研究工作小组,他们从理论上提出了地球科学应用的基本任务。确定了低轨道地球观测的基本需求。从地球物理、气候过程、生物化学、和水文等四大学科,确定六个方面的观测内容。详见表1-1。应当说,这个总结是比较全面的。它指导着一个时代的相关技术发展。

最初,他们设想,建立极轨空间站平台,装载EOS有效载荷。平台总重约10吨,峰值功率25KW,数据容量500Mpbs。在这种平台上,将装载五组仪器,其中有12种新型对地观测敏感仪器。具体罗列如下:

第一组,地面成像和探测(SISP)。包括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高分辨率多频微波辐射计;光雷达大气探测和测高仪。

陆地方面 海洋方面 气候学方面

岩体、地壳、地面变迁

冰层(气候、地貌、植被、地质、土壤等)各因素间关系

速度的长期变化

表层对流

重力场和磁场

长时间变化现象海洋循环

海洋与大气的耦合海冰动态

上部海水

物理和生物过程

表层水和深水的交换气象长期变化模型

太阳辐射的变化

气象变化与海温海流变化间的关系

陆地变化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陆地生物数据的作用

气候预报

增加气候知识

大气方面 生物化学循环 水文循环方面

各大气层的多种关联

上下大气层的关联

臭氧层的变化

天气预报的准确度C、N、S、金属的生化循环

生物质、生产和呼吸的全球分布

沉积物和营养物输运

对流层气体的输运

酸雨过程降雨、蒸发、蒸散、和溶出水的过程

海和陆冰的作用

植被、土壤和地形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组,主动式微波敏感仪(SAM)。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雷达测高仪;雷达散射计。

第三组,大气物理和化学监视器(APACM)。包括:多普勒光雷达;上层大气干涉仪;对流层成份监视器;上层大气成份监视仪;高能粒子监视器。

第四组,实用化温度和湿度探测仪。包括:扫描辐射计,高分辨率红外探测仪。

第五组,监视仪。监视太阳、粒子和场、地球辐射收支等。包括:太阳紫外光谱辐照度监视仪、太阳常数监视仪、磁圈粒子和场探测仪、磁圈流体和场测量仪、和地球辐射收支仪等。§1.3.2 “行星地球”国际计划

人口增加,加速消耗地球的资源。工业化竞争带来环境恶化。过度地使用土地、森林面积减少,使沙漠化加速漫延。臭氧层破坏、CO2增加,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地球的环境已经开始影响世界的农业、能源和人类健康。人类必须面对这个涉及到自身生存的严重问题,保护地球环境。

1989年美国等24国提出行星地球计划(Mission To Planet Earth,MTPE)。这项空间计划的目标是:跟踪地球环境的变化过程;记录自然过程同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活等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记录大气、海洋和陆地等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收集那些在地球环境方面对于国际组织选择正确方法和国家决定正确决策起作用的信息。该计划将耗资数百亿美元、费时15年、建立由一大批卫星或空间飞船组成的对地观测系统。坚持长期观察和测量,累积具有论断能力的数据。九十年代初期世界“冷战”结束的政治形势,更加有利於这一计划的实施。

“行星地球”计划的主要内容。建立三种空间平台,根据总目标确定每种平台的卫星数量和星上有效载荷任务。这样,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将发射二十多颗各种卫星,它们共同构成整个对地球观测的完整系统。

极轨平台是指大型太阳同步极轨卫星。目前已经确定并部分完成的三个卫星系列,即美国的对地观测系统(EOS-AM,-PM,-Chem-1),欧空局的环境卫星-1(Envisat-1),以及日本的高级对地观测卫星(ADEOS)。它们均属於大型遥感平台。重量在(3~8)吨范围,平台上安放多种遥感仪。卫星由各国自行组织研制和发射,有效载荷内容协商确定,数据共享。共同建立集成的从空间对地球体系的观测系统。

地球同步轨道平台,包括5-6颗静止轨道卫星。分别由美、日、欧等国负责发射。它们提供整个地球范围的连续的环境数据。在波段上,还将增加微波遥感仪,提供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湿度的数据。

小型“地球探针”是一批针对性较强的小卫星。例如,测量臭气总量的光谱仪(TOMS),将由小火箭作为独立小卫星发射。它们专门收集特殊的信息,作为EOS主体的补充。由众多遥感仪器组成的庞大对地观测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数量也是巨大的。该计划将专门建立数据和信息系统(例如,EOSDIS)。除了按常规方法建立数据标准格式的数据库之外,还将研究巨量数据的管理方法、所有权、及预订数据等方法。特别,受空间遥感商业化发展的影响,EOS 数据和信息也有可能走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遥感技术

数据标识:LE7***40PFS00

产品名称:L7slc-off

快视图:[ 查看大图 ]

卫星:LANDSAT7

条带号:130行编号:42

行象元数:1000列象元数:1100

传感器:ETM+

接收站标识:PFS

数据获取日期:20110209白天/夜晚:DAY

开始时间:2011-02-09 03:33:57结束时间:2011-02-09 03:34:24平均云量:0

左上云量:0

右上云量:0

左下云量:0

右下云量:0

太阳方位角:143.00465393

太阳高度角:40.90883636

中心纬度:25.98835 中心经度:101.92129

左上点纬度:26.92758 左上点经度:101.17262

右上点纬度:26.65255 右上点经度:103.06684

左下点纬度:25.31472 左下点经度:100.78824

右下点纬度:25.04337 右下点经度:102.65691

下载[文件大小:239.02MB]

第三篇:遥感技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

遥感与遥控技术论文

班级:11电信(2)学号:20112305914 姓名:陈宇豪

遥感技术的应用

摘要:

遥感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

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任源,杨晓晶.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07

2.王旭,徐永花,李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

3.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科技导报,2002

4.徐铁兵.3s技术集成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河北环境科学第3期,2002

第四篇:遥感技术体会

实习心得体会

遥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大的专业课,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进行上机实验,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几何纠正这次试验本来是我们上周的自主完成试验,我用自己在网上下载的数据按照试验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做了一遍,在选点的时候选择了七个点,完成试验后也不知道怎样判断自己纠正的图像到底对不对,只是发现最终的生成结果中有一个4k大小的东西,结果是我做错了,这次,跟着老师做了一遍试验后,我对erdas这个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顺利的完成了几何纠正,也意识到上次做实验时我的错误,首先,我打开来的两张图片并不都是img格式的,我没有将他们进行转换就进行的纠正,其次,我并没有完全理解课本上的纠正过程。我们选点的时候要选择六个以上的点,用来完成建模过程,然后其余的点可以用来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以及纠正,我选则的七个点,纠正的结果应该是很差的。然后,在这次试验课上,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erdas软件,然后,带着我们完成的做了一遍试验,试验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显示图像文件(display image files)

(2)启动几何校正模块(geometric correction tool)

(3)启动控制点工具(start gcp tools)

(4)采集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5)采集地面检查点(ground check point)

(7)图像重采样(resample the image)

(8)保存几何校正模式(save rectification model)

(9)检验校正结果(verify rectification result)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寻找控制点以及检查点,在寻找过程中,刚开始寻找是很慢的,图像看上去黑乎乎的,完全找不到自己想找的点,后来,顺着河流,道路的交叉点,很顺利的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点,在超过六个点以后找点时就方便了很多,在第一张图片上找点自己想要找的点,然后第二张图片上会自动匹配出点的位置,我们要寻找的范围缩小了很多,这时,我们要做的只剩下看看它匹配的准不准,如果不准,我们将点拖动到准确的点上即可。

第一次试验结束了,首先我对erdas这个软件有了一个认识,其次,我觉得要完成一个好的试验,我们对理论知识一定要有很深刻的认识,不然我们就像无头苍蝇,成为了一个工具,只是在做,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哪边做错了也不知道,在自主完成试验之后,老师带领我们在做一遍,我们对试验的认识以及理论知识的了解会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这样的实践教学对我们的学习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篇二:遥感意义应用感想

学习遥感的感想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教二班

王晨雨

20101135020036 目录

一、遥感(remote sensing)理解

遥感-----------------------3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

-----------4

三、遥感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5

四、遥感的发展(一)遥感的三个阶段---5

(二)、遥感的二大时期------------------------------6

五、遥感技术的意义和应用

(一)、遥感的优点-----7

(二)、遥感的意义------7

(三)、遥感的应用------10

(四)、我国应采取的策略----------------10 材料

-------------11 说起来真是惭愧,刚接触遥感的时候,只知道老师在努力的讲,学生在努力的听,然而

依然不知所云,但有一次,老师留了一次作业,使我对遥感有了一次深的接触,也是我对遥感的兴趣大大增加。而通过对遥感的学习,我对遥感有了很深的了解,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与现代物理学、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所以,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成为地球环境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一、遥感(remote sensing)理解

《西游记》中提到过“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天神,可以认为他们的能力就是遥感。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往往采用卫星、飞机或者气球等运载工具搭载遥感设备,对地球上的数据资料进行识别,并且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为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提供参考;而在抗击自然灾害时,遥感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尽早获得详尽的信息,从而有效减少损失。

遥感(rs),从字面上来看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遥感技术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电子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等新的技术

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具有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与完善,服务领域因之而不断扩展,受到普遍重视,显示出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命力。

一切地面目标,由于种类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差异,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电磁

波信息的特性,遥感正是利用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获取目标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的技术。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遥感技术及其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技术

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gis提供全天候的实时的遥感影像,之后 gis便拿这些数据进行利用和分析。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可以把它的功能想象成照相机(实际是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光谱辐射计),只是 不叫照相机而叫传感器。把传感器搭载在汽车、三脚架、气球和车船上等就是地面遥感,把传感器搭载在飞机上就是航空遥感,把传感器搭载在卫星、火箭以及航天飞机上就是航天遥感,把传感器搭载在宇宙飞船上就是航宇遥感。

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 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遥感是在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已从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人造卫星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它超越了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可见光的限制,延伸了人的感官;它能快速、及时地监测

环境的动态变化;它涉及天文、地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广泛吸取了电子、激光、全息、测绘等多项技术的先进成果;它为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概言之,遥感是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的现代化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生产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掌握好遥感的概念,如前所

言,遥感一词来源于英语“remote sensing”,其直译为“遥远的感知”,时间长了人们将它简译为遥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遥感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遥感技术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遥感的科学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泛指一切与目标物不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的解释: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

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我们知道,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电磁波的波段按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穿透性越强。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离我们最近的最大的电磁辐射源是太阳,太阳作为电磁辐射源,它所发出的电磁波不仅仅包括可见光,也包含其它光谱段。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须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因而使透过大气层的太阳光能量受到衰减。但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影响随太阳光的波长而变化。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面上的任何物体(即目标物),如大气、土地、水体、植被和人工构筑物等,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0°k=-273.16℃)的条件下,它们都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特性。当太阳光从宇宙空间经大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时,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对由太阳光所构成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吸收。由于每一种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不同,因此它们对不同光谱段的光的反射率也不同。这种物体的光反射规律叫做物体的反射光谱,遥感探测正是将遥感仪器所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与物体的反射光谱相比较,从而可以对地面的物体进行识别和分类,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给某个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拿着这张照片去找到他一样。这就是遥感所采用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依其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纳遥感技术、物理场(如重力和磁力场)遥感技术。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物质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特性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其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ks5u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

常用的传感器: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

(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反束光导摄像管(rbv)、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ks5u、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

三、遥感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

遥感作为一门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既是人们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客观需要,更有其它技术手段与之无法比拟的特点。遥感技术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 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些数据在时间上具有相同的现势性。

(二)、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 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手工作业相比是不可替代的。

四、遥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一)遥感的三个阶段

最早使用“遥感”一词的是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艾弗林·普鲁伊特(evelyn.l.pruitt,1960)。1961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和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 research council)的资助下,于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威罗·兰(wilow.run)实验室召开了“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遥感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获得飞速的发展。5 但是,遥感学科的技术积累和酝酿却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和以下的三个发展阶段

1、地面遥感阶段:遥感技术是从19世纪初期(1839年)出现摄影术开始的。19世纪中叶(1858年),就有人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

2、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1903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可称为航空遥感的第一次试验,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并将航空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图等方面。可以说这揭开了当今遥感技术的序幕。

3、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开始):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输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篇三: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心得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心得

遥感是综合利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依据地学规律来研究地球表层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遥感地学分析,就是遥感与地学各学科——遥感应用对象的一个接口。遥感地学分析既是遥感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学习并逐步深入了解遥感地学分析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遥感地学分析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想要学好,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此次实验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一次锻炼。在此,我想谈谈实验后自己心里所得到的一点看法。

首先,即是数据源的选取。由于我们才初步涉及到遥感,对遥感影像图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等太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所以,选取的区域最好是地块比较集中,地物较为单一的数据。比如:北方的平原地区,西北的高原地区等。第一次做实验,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数据,就随便找了江西省及其周边的部分区域的遥感影像图,结果在把分类后处理好的文件导入arcmap中制作专题地图时就花费了很多时间,因为地物较杂,碎斑太多了,处理起来虽然不难,但是工作量很大,较为繁琐。

其次,就是对软件的选择,因为软件的选择将决定你的工作量及做事效率。此次实验可以有很多类软件供我们选择,比如:envi、erdas、arcgis、mapgis等。因为之前做地图学课程设计时运用的是arcmap软件,所以理所当然的选择了arcmap来制作专题地图。而对遥感影像图目视解译则选择的是envi,据说这个软件比较好用。但于我这又是一款完全陌生的软件,而且还是全英文版的,所以在使用当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大家的帮助及查阅各类资料的情况下,一个个的难题终于都迎刃而解了。老师在我们做实验之前就再三的提起软件选择的事,实验后发现,选择自己熟悉的软件来完成的确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第三,就是对碎斑的处理,不同的方法处理的精度是不一样的。

我选择的是先将碎斑删掉,再手动矢量化填充为其他类型的土地,这样的做法,人为误差很大,要想精度高,就必须做到细心、耐心、恒心。arcmap10·1(注:我电脑上安装的是arcmap9·3)中可以使用另一种碎斑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删除的面积与新填充的面积达到一致,即是地块总面积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各类型土地的面积会有较小的变动。当然,这样的效率提高了,同时精度也提高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有畏难情绪。做实验,我们不熟悉软件,不了解流程没关系,只要我们不畏难,敢于去摸索,去探求,不管你是采用何种方法手段,最终你都会获得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工科类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重点,但培养自我的动手实践能力更是关键。而实践就是锻炼我们、提升我们的最好机会,因此,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上机练习,无论是课后实验,还是野外实习,我们都应把握好这一次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充分的享受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教学资源,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爱学习、爱探究的合格大学生!篇四:资源与遥感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sky@#¥

摘 要:遥感作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关键词:应用 探索 3s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遥感是现代空间信息学的主要技术之一,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它是精确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建设、林业、环境、农业等各个部门[1]。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在获取地球表面和深部的时空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随着全球化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激化,数字地球战略的竞争,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问题迫切需要依靠遥感技术进行解决。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 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就使用遥感技术,重点提取了6条沟谷与泥石流发生有关的信息,得到集水面积、流域平均坡度、流域落差和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经过分析,科研人员判断出,当地哪些地方仍存在泥石流隐患,哪些地段发生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让前方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救灾工作。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利用卫星遥感,一次就可探测到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生的林火现象。卫星遥感防火监测服务在吉林省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能及时监测到瞭望岗哨难以发现的火点,为林火的扑救赢得时间。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4、军事遥感

在伊拉克战争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打击目标的确定,水源的发现,地下坑道的发现,隐藏所的目标锁定等。为战争的战略指挥和后勤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攻击效益,极大的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自动化侦察系统,搜集预处理情报系统,自动化通信系统,气象侦察等,充分保障了空中、地面作战的进行。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探测范围大,资料新颖,而且为动态变化,还可迅速成图,搜集方便,不受雨雾、地形等条件的限制。

5、农业遥感

农业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是当前遥感应用的最大用户之一。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见遥感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①.农作物估产与监测 2004年以来,利用遥感估产运行系统得到的冬小麦、玉米的长势、墒情、面积和产量监测结果一直纳入农业部“农情信息发布日历”,成为农业部粮食会商的3大信息渠道之一,通过农业部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像遥感站所进行的冬小麦监测、玉米监测就是遥感估产运行系统中的地面调查系统。

②.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小麦生产中,小麦条锈病是损失大、危及范围最广的一种病害。长期以来,我国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工作仅限于田间取样调查。但是,针对大面积病害的监测,采用人工调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监测效率很低,等病情上报到有关部门时,往往病害已大范围暴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马占鸿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已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我国主要小麦品种实施条锈病病情监测。和人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相比,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效率更高,精度更高。

③.农情监测 农情参数的获取可以用于指导农田的生产管理,实行变量投入,达到优化生产、提高生产率、减少污染,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大、探测周期短、现时性强、费用成本低的特点,为农情参数快速、准确、动态地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6、环境遥感

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上既可宏观观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

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3]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3.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

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 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

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4] 4.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5]。

四、结语

目前,“数字地球”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正在付出巨大的关注和行动,作为对应策略,我国的“数字中国”规划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总之,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参考文献:[1] 秦文俊.《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篇五:遥感实习日志和总结

实习日志

实验一

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我先看了实习安排:主要对高光谱分析、镶嵌、配准、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五个方面进行了操作,整个过程是借鉴了一些参考资料以及和同学的一些讨论才得以完成。主要学会了如何查看影响信息,和图像彩色合成,水体,植被的dn值等。实习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困难,导致不同程度的返工,一遍遍重复的操作,不过这样一来,更加加深了对envi软件的理解和应用,俗话说熟能生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遍遍的错误,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的讨论和研究,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应课件一步一步来的层次,才能对做过的实验进行反思和分析,认真考虑到底是那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进步。

实验二

一周的遥感实习就这么开始了,虽然之前已有做arcgis和地图制图学的实习,但这次当拿到遥感实习的任务时还是一头的污水,不懂得从何入手,不懂得具体的该做些什么,甚至对envi软件也是一窍不通。只得按照试验书的步骤一步步的做,所以此次的遥感实习的开始是一个艰难的开始。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自有路,问题总是得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步步的解决得,一切也都是从不懂到懂的,总得经历这个过程的。实习的整个过程是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完成的。此外为了做好遥感实习我还从各个方面学习了遥感的相关知识。这些在书本上获得的感性认识,在课程设计中获得了真正的实践,得到了真正的掌握。这次课程设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切忌眼高手低,要善于钻研。细心负责是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基本的专业素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实验三

遥感实习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一学期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了运用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制作。课程中,了解了envi的基本功能和基本作用,完成了图像的处理与制作。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空间分析时一不小心修改了原数据,导致后面的操作无法进行,不过通过重新导入原数据避免了重头再来。基本上所有问题在老师及同学的指导下都顺利地得到了解决,并因为做错过而加深了印象,从问题中学到了许多没错过就不会知道的知识。可见,问题本身也可以不是问题。

今天的实习给我的最深体会是只有动手操作才会真正学会运用软件,再多地文字资料也比不上一次认真地操作。我从头至尾地操作了envi,使我对envi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实习刚刚,我会对envi和对与envi有关软件的比如arcgis、erdas、mapinfo进行学习,早日实现对这几个软件灵活运用。成为一名遥感的应用性人才!实验四

今天是实习的第三天,通过本次遥感实习,使我们对遥感和envi的功能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影像判读过程中,我们复习了上学期学到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和本学期遥感的知识,同时练习操作 envi软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基本掌握了利用 envi 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处理。同时,通过本次实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 处,我们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着重掌握一些重要内容,平时多 了解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其他内容,补充自己课堂所学的不足,同时加深对课堂所学知 识的理解。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但只要努力地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我会在有机会的时候多多动手,勤于用脑,将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 自己的专业技能。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实验五

通过前几天的遥感实习,我对envi软件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短短的几天时间我掌握了envi常用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转换、图像的几何纠正、影像的裁剪镶嵌,卫星影像的增强处理,影像的分类处理,专题地图的输出制作等,对于一些不常用的功能也都做了了解和尝试,为将来对envi整个软件的掌握运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实习的收获很多,刚开始接触envi软件时,对它全英文的界面很不熟悉,稍微没注意老师的讲解就不知所措,慢慢的用下来,一点一点的琢磨,再加上在技术手册和老师精心的指导,现在我基本掌握了这个软件的主要用途,当一幅幅影像在电脑上显示出来,那种成就感让人满足。

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掌握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动手才能学到的技术和能力。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缺点,也让我认识到了无论做什么都应秉持仔细认真的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勤学好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主动地去思考,多和同学讨论,多向老师请教,不要太过急躁,要对自己所做事情负责,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不可抱有推脱或者完全依赖别人的想法。我认为只要付出了努力,认真地实践,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将有所收获。

此次课程设计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更好地为我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另外,对于此次遥感实习我还有所感悟:

第一是勤思好问:由于上课时间很短时间有限,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空间数据库的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还不能对遥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实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勤思好问。不仅自己要主动地思考,而且要积极地和同学讨论并主动询问老师。只有保持这种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和技能。勤于思考才能让我们深化我们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只是对遥感只有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不懂就要问,通过讨论交流不同的见解思想我们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片面的狭隘的思想中。第二是细心与耐心:无论做什么工作细心和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在遥感实习是,如果不细心就很容易出错,只有细心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接下来的流程的顺利完成。需要有耐心去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读那汲取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遥感是一门与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的学科,也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关联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来学习遥感,来思考遥感问题,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思考遥感与我们所学专业有哪些方面的联系,有哪些方面的功能,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现今已在那些方面得到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实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用我的细心和耐心将这些困难一一解决。

第三是沟通:要想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一些东西,这就需要跟同学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加深对问题的了解。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到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能力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只能通过进入社会多余人打交道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力。同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走上社会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这次的实习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通过沟通了解,我们解决了问题。在这次的工作中,我真正学到了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拥有了实践经验,这才真正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以致用。此外为了做好遥感实习我还从各个方面学习了遥感的相关知识。这些在书本上获得的感性认识,在课程设计中获得了真正的实践,得到了真正的掌握。这次课程设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切忌眼高手低,要善于钻研。细心负责是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基本的专业素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第五篇: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本站推荐)

听讲座《无线电海洋遥感技术》心得

讲座开始后,陈泽宗教授从海洋生态环境、无线电海洋观测原理、雷达监测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陈教授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我国海洋地理环境以及自己去沿海及岛屿的亲身感受。陈教授以海浪灾害给我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说明了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在无线电观测的讲解上,陈教授提及不同现场监测设备的造价及原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产品的优劣,进而提出采用远程无线电海洋观测的必要意义。陈教授从1987年开始研究高频地波雷达,陈教授先后3次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雷达产品。他表示,未来的海洋观测网络将更为全面,覆盖岸边、近海、大洋、极地,实现从海面到海底的立体观测,也将形成由简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的集成观测。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规模海洋现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海洋导航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电导航定位、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水声定位和综合导航等。其中,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包括近程高精度定位系统和中远程导航定位系统。最早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是20世纪初发明的无线电测向系统。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研制了一系列双曲线无线电导航系统,如美国的“罗兰”和“欧米加”,英国的“台卡”等。卫星导航系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导航系统。1964年,美国退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海洋卫星导航系统,又称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开辟了卫星导航的新纪元。

遥感技术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手段,在全球变化、资源调查、环境监测与预测中起着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维护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遥感卫星相继升空,海洋探测技术越来越先进,水下地形测量、重力测量仪器不断更新换代,为海洋基础数据获取提供了保障。

下载遥感技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遥感技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遥感技术应用概述

    遥感技术应用概述很多人以为遥感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专题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 经过数周的学习,我们的"遥感技术"课程结束了,在这课程的学习中,我们收获了很多遥感方面的知识. 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与遥感技术

    红外无线通信技术与遥感技术 xx (xxxx大学理学院 光信-2班 xx 2xxxxx)摘要:红外在通信领域中有具有许多优点他的抗干扰能力,和无线传输功能用途十分广泛。将来在通信方面会有大......

    遥感技术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遥感技术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

    遥感技术系统及其技术原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其农业应用。 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演示、图片对比了解遥感的概念,理解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通过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借助大量翔实的图片,使学......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字数:2479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4年4期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遥感技术的特点,说明其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

    遥感技术及应用期中作业 1113176138

    遥感技术及应用 一.什么是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举例说明遥感各个领域的应用? 答:1(课本第二页)遥感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