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

时间:2019-05-13 21: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

第一篇: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遥感能够帮助学习者发展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解决相关地理空间问题,提高学习者的空间推理能力和空间思维水平,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那么作为发展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工具之一,遥感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基于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要素构成,教师应如何运用遥感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般认为,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是在地理空间认知的基础上,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能力,包括分析、理解其中的诸事物和诸现象的相关位置、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和规律等方面的能力。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而且阐明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因此,从地理学家的角度看,地理学中的空间定位不仅包括由不同视角看同一物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判断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对地理空间格局中要素排列状况的理解与解释。地理空间定位在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航空照片等过程中起基础作用,是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起点。地理学中的空间视觉化包括地图和剖面图绘制、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转换、不同投影方式转换以及语言描述与视觉表征间的转化。地理学中的空间关系包括辨识空间分布、空间格局,分析各种空间现象及要素间的关联,理解和运用空间等级、区域划分,比较地图或叠加、拆分地图等方面的能力。在中学地理学习与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地运用到各种地图、剖面图、景观图、模式图等,并借助图形在脑海中建构或操作相关的心理表象。因此,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和地理问题解决。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以空间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对地理课程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遥感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方面的优势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较弱,学习中遇到困难较多,已成为制约地理学习的瓶颈。运用遥感发展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独特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遥感的地学分析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和推理能力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运用遥感地学分析功能进行探究活动,特别是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会提高学习者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等。在遥感图像解译和分析中,学习者必须明确不同地物或地貌特征的解析标志或光谱特性,并确定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空间推理和判断能力。遥感地学分析包括了传统地学分析方法支持下的遥感信息地学分析、GIS支持下的以地学辅助信息和遥感信息相结合的遥感综合地学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支持下的智能化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等。运用遥感可以很容易地对基本空间属性进行表达,地学相关信息的提取更加容易且准确。因此,运用遥感进行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地理信息进行辨识、提取、表现和传输,分析不同地物的地理空间特性和空间演化过程,理解和解释地理事象的生成背景,认识其本质,推测其未来发展状况,提出空间决策,从而促进学生空间分析和空间推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能力。2.遥感的直观可视化特性有助于提供学生解决空间问题的多种视角 可视化是重要的认知行为,是人类发展心理表征的能力。可视化可以促进科学问题的发现,导致问题可以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可视化水平,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分析、综合、改变视角和尺度、多角度比较地表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机会。遥感图像可真实、客观地观察到广阔的地域空间和地物,了解其分布特征、相互间的联系和规律;遥感系统具有动态表征、多重显示、数据变换与虚拟现实等视觉化特征,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类型的知觉经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视角和方式,这使遥感成为发展学生空间思维、提高地理空间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运用遥感的直观可视化特性解决问题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遥感的直观视觉化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和方式表征地物空间信息,使学生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利用遥感图像处理可以选择提取与任务相关的特征信息而抑制不相关信息,使得使用者能够比较地理空间内部格局,使得看似模糊、不相关的信息彼此关联。第二,通过遥感的直观视觉化可以对不同的数据提供不同的表征方式。遥感技术构筑了对地观测的多层空间、多波段、多时相的探测网络,并从地理空间、光谱空间和时间等维度提供地球表面的五维信息,使学生可以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且,遥感图像富含多种地理空间信息,各种不同的地物空间表征相组合,让学习者通过探究不同地物的地学特征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理解。第三,三维视觉化技术和动画可以利用遥感影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现实空间三维地形,使学习者可以更加迅速的认识、理解地球表面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遥感影像还能够提供给我们最近时期地球表面某区域变化的数据。如运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比较获得某区山体滑坡、冰川、火灾以及城市增长等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借助三维动画技术动态模拟,使学习者在真实的感受中体验地理事物发生变化。

三、运用遥感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案例分析 运用遥感探究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近20年来城市扩展演化过程和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其与各种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遥感运用对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本教学案例的遥感图像处理过程参考文献完成。教学任务一:运用遥感探讨合肥市近20年来城市扩展演化过程,认识该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首先,选择数据源并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数据的处理。所用遥感数据是1987年、2000年TM/ETM+和2006年CBERS共3组数据。其他辅助资料为合肥市1∶50000地形图、合肥市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以及合肥市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合肥市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利用这些图件辅助进行遥感资料的纠正及分类处理,范文《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通过数据预处理和图像增强,结合合肥市的本底基础数据库和Google Earth数据,教师可以建立合肥市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标志,并对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进行人机交互解译,从而生成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遥感信息进行主动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比较合肥市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城镇用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格局特点,发现城市扩展演化的过程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这时,要鼓励学生思考他们所发现的变化特点的成因及结果。教学任务二:运用遥感探讨合肥市近20年来城市扩展演化过程和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图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合肥市近20年来城市扩展演化过程和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分析这些变化与政策、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以及交通条件之间的关系,探寻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影响因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合肥市近20年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在数量上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这时教师可以使用量测功能(如ERDAS IMAGINE中Measure Areas命令)计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变化的绝对值,从而可以方便解释并能够使学生关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教学任务三:运用遥感探讨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对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图进行数据叠加显示(如可以使用ERDAS IMAGINE中的Blend混合显示工具和Swipe卷帘显示工具),让学生透过叠加图层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在学生运用遥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合肥市近20年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与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之间有何关系,要求学生综合概括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并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和推想合肥市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本节课在遥感技术这一空间思维工具的支持下,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不断发展。首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自己动手探索和分析数据,基于空间思维过程来回答问题,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创造性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获得答案等几个方面。这样,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究和得出结论的机会,体验了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和传述信息,也不是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从而促进地理空间思维的发展。其次,运用遥感进行地理教学,更加关注描述和解释地理空间格局,更加重视地理空间关系的推理和表征,并寻求多方面的解释,使学生的空间知识和空间认知能力不断深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格局变得容易理解,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下解决特定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需要。当然,以上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和鼓励。

四、运用遥感培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遥感作为解译和分析工具,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实践能力和建立区域地理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遥感的这些优势,为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其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注重遥感影像对比,探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遥感影像对比是一种综合,是一种联系,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规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应当注重运用不同时期和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比不同空间现象之间的异同,让学生在视觉上验证对比过程和效应,从而探寻各种地理要素和现象间的空间关系及其演化,从而可以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如在学习海岸变迁的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两个或多个年代的区域海岸带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影像对比来比较海岸变迁的过程和差异。(2)模拟空间现实,理解地理空间关系。不同地理空间要素之间应该有相应的逻辑关系。运用遥感软件系统(如ERDAS IMAGINE或ENVI)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关系进行模拟,结合DEM可以建立三维模拟物象图,并对图像进行缩放和信息查询,使空间分布的地物属性信息可视化。这就令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的属性关系有一个空间概念,并可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根据问题进行坐标点查询、面积范围查询和线路查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判断、推理和想象能力,顺利解决地理空间问题。(3)实现二维与三维图像转换,增强表现力。传统的地图表征以二维为主,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复杂的地理事象,是造成学生感知理解地图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将平面二维图像转换成立体图像,可以增强地理事象的直观化与形象化,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如在地形中,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创建模块,赋予高程值,再与遥感影像配准校正,并在空间叠置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可视化表达处理,便可展示出某座山峰的三维立体影像,可以直观地观察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多种地形地貌。由此再结合地图进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4)培养遥感图像处理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遥感软件操作对遥感数据进行简单处理。通过软件操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遥感图像处理的过程需要对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表达。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习者要在大脑中视觉化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形状,从而实现真实地理事象和遥感影像之间的转换。(5)注重地物辨别,寻求地物间的空间关联。在运用遥感进行教学时,通过遥感影像上目标地物的八要素(大小、形状、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可以要求学习者比较几个不同的地物的光谱特征,通过对各个不同地物信息的抽取、结合、比较,认识和分析各地物信息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并解释分布特征和格局的成因,培养学生从遥感影像中获取间接信息的能力。

五、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建议 第一,对地理教师进行遥感运用方面的培训。目前,大多数的遥感培训项目主要是“关于遥感”的教育,如操作菜单、按钮、工具包,进行平移或拖放、波段组合、输出结果等。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遥感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将遥感与地理课程内容结合等方面,则没有有效的培训项目。结果,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遥感进行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二,现行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RDASIMAGINE、ENVI等)版本是为专家设计和使用的,多数软件不适合中学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故应当对用户界面进行简化,二次开发新的适应中小学教育需要的软件系统。新的系统应当具备简单易学、灵活和操作便利的特点,能够提供直接反馈,最好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设计,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第三,开发具有挑战性、高质量的遥感应用课堂学习模式。运用遥感对中学生进行空间认知能力培养还需要课程支持,因此需要开发具有挑战性、高质量的遥感应用课堂学习模式。目前,我国中学课程中还没有这种模式,而且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少。尽管已有像ERDAS、ENVI等这样强大的支持空间能力发展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工具存在,但是并没有对地理课程及其他材料进行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因此,还需要系统开发国家课程中的空间认知能力标准,为中学教师和学生提供努力方向和评估标准,以有效指导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教学。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注:此文曾获取广州市第四届(2008)“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指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于日常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意在探究如何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这一途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1]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他的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2] 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的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3]。

而且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直以来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同志也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成功的起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入生活中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又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运动后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地理现象呢?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也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4].陆希舜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7

第三篇: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

文科

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

平江县虹桥镇胡筠学校 黄伟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而创新的本质在于“新”。江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创新”已成了新世纪最受关注的词语。教育需要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作为教学更需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成了一大难题,学生不愿学,老师还得循规蹈矩地教。一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叫头疼。我认为这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创新,死板沉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让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快乐。许多同学写作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或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啊,我愿意多劳动,可否让我不写作文。由此可见,没有兴趣,就没有成功,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而一个作文教学好的老师要激发写作兴趣,关键也就是在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这种教学创新的形式随处可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为了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来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

一、学生展示表演

小孩子特别好动,那就让他们在作文中动起来。在设计第七册课文《新型玻璃》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分别上台拟人化的充当各种玻璃进行表演,先说样子再说用途,几个同学合作编一个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学生非常踊跃的上台表演,并且有很多独特的创新之处。紧接着我马上让全体同学根据学生台上的表演来完成一种产品自我介绍的片段联系。结果就连平时最不喜欢作文的同学也没出现抓耳挠腮的局面。随之我让学生拿起笔以《我是——玻璃》为题,把自己刚才表演时说的话和自己当时心里想的内容写下来。学生都感到有话可写,尤其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有的学生把表演过程中其他同学说的特别好的词语、句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了。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小珊迪》等课文时,也都先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写作文,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激发丰富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小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丰富,他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上天入地,想到翻江倒海。童话和科幻故事深受孩子喜爱就可充分反映这一点了。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作文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联系,敢于质问。知道他们写童话故事,写科幻作文,让他们尽情表达心中的追求、愿望和理想。如学习完《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这一类课文后,我出示了以下几种动物“猴子、孔雀、乌龟、大象、老虎、山羊、熊猫”,让学生们从中选择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故事,从表面看起来几乎没有联系的动物,如“熊猫与乌龟”,可到了学生的笔下却有着各种不懂的关系,有的同学写的是熊猫和乌龟相互帮助;有的同学写的互相嘲笑对方的模样;有的同学写的是熊猫与乌龟举行有趣的比赛;还有的同学写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熊猫和乌龟两位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了商品打折的广告牌”。真可谓是思维各异,写出的作品百花齐放。有时围绕中心想象出动(植)物、风、雨、雷、电像人那样对话,活动等。结果同学们兴趣盎 然,写得活泼生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有意识地在想像作文的训练中采取了“先说后作再评再写”的做法。先向学生说明了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并给予启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展开想象,先在小组上说说,然后根据所说的内容写出你想象的结果。最后把学生的课作放到小组评点,根据小组的意见让学生自己修改,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听取大家的意见,再次要求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地开动脑筋进行想象,不受约束。这样,同学们想象来的东西多姿多彩。对同一题材,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伸展,思维活跃,写出来的文章就跟有特色,不会千篇一律。

三、创设优美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创设作文情境,使学生对所写事物充满兴趣,激情满怀,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时,根据内容设计了题目《不想说再见》。一上课,先用一段感人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了一首学生喜爱的乐曲《伙伴》,并有旁白,给我生创造了轻松、民主、和谐的情景,激起学生遐想。学生们自然追随音乐去追忆那难忘的学习生活和教会他们学习、生活的老师。一桩桩一件件事涌上心头;一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孔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在经过了轻松的师生对话后,学生用了很短时间就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那些话都是从学生心底涌出来的。把深情的岛屿和动人心弦的配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四、模拟体验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的生说是枯燥无味的、暗淡无光的,那么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也是干巴巴的、大同小异的。叶老师说得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练笔训练,并要改变日记、周记的传统格式,推行“生活速写”,为学生铺设一座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我指导学生把绘画中的“速写”,借鉴到写作中来,用文笔代替画笔,去描绘灿烂多姿的生活片段,抒写灵动多变的心情,感想;只要是美的材料,不嫌其小,不嫌其少地进行捕捉,并迅速地写下来。虽然其反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瞬间,但瞬间凝结着永恒,抓住生活中闪光的瞬间,也就捕捉住了生发妙文的良机。因为我强调的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所以就称它为“生活速写”。我意在通过“生活速写”这座桥,让学生介入社会,让生活走进作文。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第四篇:创新德育途径 培养阳光少年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创新德育途径 培养阳光少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实验小学一起探讨学校工作创新举措,希望各位领导及同仁能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德育为首,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想的执着与尊崇,是学校特色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近年来,我校坚持“构建欢乐和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围绕“健康·习惯·学业”的育人目标,不断优化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德育途径 培养阳光少年》,主要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凸显全员育人理念

我校在德育队伍建设方面,通过“编、训、轮”来强化全体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编”是指组织优秀教师成立编写团队,相继编撰《实小学生一日常规养成手册》《安全教育手册》《学科德育布点规划》《班级管理工作手册》等累计达 18万字的系列校本教材,在编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训”是指对全体教师的所编校本教材的培训,以达到全员德育的目的;“轮”是指开展班主任轮换上岗制。通过编、训、轮,教师自身修养和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更加科学,确保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开展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德育自主发展

养成教育生活化、常规活动课程化、学生管理自主化是我校“德育兴校”的思路。学生管理自主化就是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自主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打造和谐稳定、安全文明的优美校园。下面主要结合以下活动,来说说我们如何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0。。。。。。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1、开展大队委竞聘活动,提高队员参与积极性。

每年一次的少先队大队委竞选,是队员们非常关注的大事,学校大队部发出海报和倡议后,队员们经过班级和年级的推荐、经过激烈的竞聘演讲和才艺展示环节,由四至六年级60位少先队员代表民主投票产生。整个竞聘活动从主持、投票到最后的得票核算,都是少先队员们自主动手完成,我们政教处的老师只能为学生做好服务和监督。目前这些少先队干部已经参与到学校各年级的纪律、卫生检查,以及教师课间楼梯值勤的检查工作之中,成为了我们政教处的得力干将。

2、成立“童心协力”服务中心,为队员搭建自主管理实践平台。我校少先队成立“童心协力”自主服务中心,让少先队员参与学校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童心协力”自主服务中心,下设“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站”“小鲁班维修站”“爱心速递岗”“绿色回收站”“失物招领处”“红绿视界”小记者站、“爱绿护绿”小分队。通过自主管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服务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施“班级服务周”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我校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周活动,即“班级服务周”活动。高年级每个班级都要进行一个周的自主管理实践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常规检查岗、入校值勤岗、节约用水岗、厕所保洁岗、车辆引导岗等 17项五十多个自主管理的岗位,并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及人员要求,学生在各个岗位上服务的同时并自主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验各个岗位管理工作,既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服务意识,同时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其他学生,为学校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断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4、建立“三级”学生管理队伍,促进养成教育自主化。

分别建立校级、年级、班级自主管理队伍,让他们自主参与学校、年级及班级管理。通过自主管理帮助学生塑造成功心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1。。。。。。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增强德育活动实效

在做好德育常规工作的同时,我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途径,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创新阳光体育大课间及“一班一品一特色”活动内容形式,加强项目研发,完善阳光体育校本教材。

我校组建阳光体育创作团队,每期开展项目研发及创编工作。我们创编的《阳光搏击操》已经在灵宝市各学校全面推广,创编的《校园的早晨》韵律操已经在我校阳光大课间中普及,创编的实小学生《三字经跳皮筋》,让孩子们在享受阳光体育活动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浸润。一班一品活动项目有:花样跳绳、抖空竹、轮滑、滑板、竹竿舞、跆拳道、腰鼓队、太极拳、街舞等。本学年我们在一班一品上的创新做法是:第一是在三、四、五年级成立了8个校级队,项目包括跆拳道、腰鼓、武术、街舞、太极拳、轮滑、流星锤、抖空竹,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辅导训练。同时分年级举行校级项目启动仪式,让辅导老师现场展示特长,用直观的表演激发孩子的申报兴趣。第二是每个年级规定两个固定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各班学生自选项目时坚持以人为本,完全从学生爱好出发,学校和老师不能硬性干涉。第三是学校对活动时间统一规定,即班级统一项目活动时间为20分钟,学生自选项目为30分钟,保障不同层次的活动项目的固定训练时间。第四是创新考评体系,校级队的质量成果以每年庆六一特色学校成果展的形式进行检验,年级队、班级队的质量成果通过校园吉尼斯申报的形式进行检验。

2、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构建德育教育网络

我校把家长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开放办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使家长学校的工作向着规范、有序、高效、务实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护学岗”“听证会”“开放日”“座

2。。。。。。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谈会”“家长进课堂”等系列家校共建实践活动,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期,我校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带领孩子们学戏曲,做实验,练武术,学画画,做保健„„精美的课件、幽默生动的讲解,趣味实验操作,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视野,为孩子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举措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培养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帮扶工作由政教处牵头摸清底子,组织教师与特殊群体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召开结对帮扶师生见面会、为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心手相牵,快乐成长”等专题活动,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学习上给予帮助,生活上给予关心,经济上给予资助,使孩子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拥有乐观进取的阳光心态,健康快乐地学习。

4、养成教育从点滴细节抓起

我校的养成教育以“六大创建”和“十大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实小学生习惯养成细则”为抓手,从学生每天生活的点滴细节抓起,力求在问好、着装、上下楼梯、课间活动、自主学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进养成教育生活化。本期围绕“十大习惯”和主要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行为规范、雷锋精神、感恩励志、诚实节俭、文明自护五个主题教育月。每月四个周分别确立四个重点教育内容。每个教育内容安排有规范标准、主题升旗、主题班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检查评比、表彰。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评价方面,我们依托《十大习惯养成周考核表》、《好习惯养成评价手册》,通过教师评议、家长评议、学生互评、个人自评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措施,每周末、月末进行评比,期末进行总评,并将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供有力保障。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就会使养成教育的外部要求逐渐变

3。。。。。。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使他律变为自律,被动变为主动。

总之,在“养成教育生活化,常规活动课程化,学生管理自主化”的德育工作理念引领下,“团结 务实 高效 创新”的实小育人团队,立足实际、贴近学生、注重实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然,离理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但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兄弟学校的交流促进下,我校的德育教育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我们的师生也会变得更加文明、自信、阳光、向上!

4。。。。。。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第五篇:浅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浅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用密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操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等多种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空间与平面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教学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简而言之有如下几个途径:

1、密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操作。

3、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的独立思考和探索。

4、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本人具体谈三点想法:

一、利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进行图形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三角形,老师拿着学生带的红领巾问:“这是什么形状?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三角形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又如:在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他们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列举如钟面、方向盘、车轮……等实物。教师可以通过车轮的转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圆的要素——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

二、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

1、发展空间观念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孩子们刚入学,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先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再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这就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太阳从东方升起”,清早带学生到操场,让学生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是东方,背后就是西方,面向东,右侧就是南方,左侧就是北方。利用生活经验,确定东方后,认识其它三个方向。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认识平移与旋转,如缆车的行进,升降旗等现象认识平移,风车的转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一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基本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发展空间观念要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有书本知识与实际脱接的现象,下面我举一个教学中的小例子:

卫生间铺地砖

我们可能经常碰到过这样的题,一个长3米,宽2米的卫生间铺地砖,要铺边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至少需要多少块?

学生一般认为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6平方米,再算出一块地砖的面积0.09平方米,再用6÷0.09≈66.67,我们还会要求学生用进一法约等于67块。可实际生活中是这样吗?如果我们从3米的这条边铺,可以铺10块,从2米的边铺,是6块还差20厘米,其实在实际中最少还是要70块的,我们绝对不会把余下的宽10厘米的边角料再对起来吧,可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习惯用大面积去除以小面积来算出结果,而且我们老师也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然而这样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又有多大帮助呢,在实际生活中又有谁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地砖的块数呢?我倒感觉第二种方法是不是更能体现学生的空间感呢?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在实际中感受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书本上感受不到的空间!

三、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例如:低年级儿童如何初步了解平面图形,教师讲解是说不清楚的。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长方体,平放在纸上,再沿着边画下来,纸上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初步感知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组织“动手做”,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说一说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特别是利用七巧板让学生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说一说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总之,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对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

下载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的创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培养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

    浅谈培养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 湖北省郧西县河夹中学付锐 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因素。老师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学总结之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湘潭市一中 刘晓安 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论文(最终5篇)

    摘要: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就目前的城市设计分析来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目前的城市公共......

    论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发展途径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论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发展途径。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

    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能力与素质一直是教学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而所有能力与素质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途径初探论文

    【摘要】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应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