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21: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

第一篇: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

近期我们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的研究生公共课程,讨论了目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遏制这样种种现象的做法,大家各抒己见。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也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一、科学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20世纪历史演义得愈加深刻与精彩。这一个世纪,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制造了机器人、利用了原子能、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直至试管婴儿、各种克隆生物的诞生—科学技术不断地以其惊人的能量使世界日新月异。仅仅由于美国科学家巴丁、肖克菜、布菜顿等人发明的晶体管,50年来,人类就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我国袁隆平等科学家发明的杂优水稻,就使千百万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估价达千亿元。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20世纪初约为5%,50年代约为20%,60年代约为40 % , 70年代为50%,80年代已增至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辉煌。

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的竞技场上,科学技术的大较量无情地把世界推向贫富两极,把一些国家甩向贫穷落后的深渊,而把另一些国家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后面。尽管这个世纪,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绩,甚至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无论是质或是量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中国科技界要在21世纪应对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担当起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重任,时不我待。科技竞争,最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而现时今,科技界、科技工作者道德失范,已造成科技工作者素质的缺损,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据中国科协调查,近十几年来,科技界的奉献精神有所减退,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削弱,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存在着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如弄虚作假,剿窃欺诈,将与人合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逐利心态和浮躁情绪;资源分配拉关系、走后门;鉴定会的形式主义;学术评价中的浮夸作风等等,淡化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老一辈科学家优良道德学风的继承和发扬,阻碍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出现,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受到影响,也将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打破科学道德失范的瓶颈制约,不仅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而且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渗透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科学主体的全部生活中。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学主体的心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0世纪百年科技成就给21世纪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给21世纪的人们造成很难摆脱的负担,它催化着物质的诱惑,精神的颓唐和道德的失范;科学的、人文的、道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人们造成了选择的迷惘。特别是在新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越强大,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也随之增大,因而特别需要增强道德的力量来遏制科技的反人类的恶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靠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传统道德失效,原因是部分传统道德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道德的要求,亦或是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的抗拒,亦或是人们在思想上力图抛弃传统道德理念。现实道德失范,则是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冲突,价值取向选择的困惑而导致道德规范错乱,旧的规则在打破,新的规则未形成,以至于规范冲突,目标无序。党和政府主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舆论的强大约束力。因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科学道德规范。早在1983年,首都科技工作者在北京科协讨论时就定出了科学道德的7条规范(: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4)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5)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6)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国家多作贡献;(7)讲团结,搞协作,挑重担,讲风格。后来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将这一道德规范转发到全国,倡议全国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这7条道德规范仍然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更高层次上则是依靠科学主体的道德自律。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求真理的信念,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实践道德自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能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

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从外界的约束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使科学主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内心建立一种信念并自觉遵守它,从对道德规范的崇高走向视之为终极价值,并付诸行动。倡导道德自律,中国科技界已有行动在先。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了近30位院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院士们纷纷强调,加强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国科技界,并倡议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努力做到:发扬献身、创新、务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保持严肃、严格、严密的优良作风;倡导和发扬学术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反对学霸作风;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对学术界的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和正确引用他人成果;尊重合作者的劳动和权益,根据个人的实际贡献署名和排序,不参加不属实或不公平的署名,更不以院士的名望侵占他人成果;公平、公正、客观地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活动,坚持原则,不拘私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不参与新闻炒作及商业性广告宜传活动;在积极培养人才,团结协作,热心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等方面都应做出严格自律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着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变换,而且在主体和主体之间发生双向建构;不仅发生着道德实践个体与个体间的双向建构,而且通过主体道德性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个体的道德性整合成社会道德文化。而这种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又反过来为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而,科学道德实践,既是科技主体个体的道德活动,更是其主体的群体道德活动;既是科技界的道德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道德活动。要强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要在科技界形成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风尚,要使全社会形成对科学道德的普遍共识。时下,我们国家已经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一道作为治国方略,把加强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科学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科学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定位的重点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使我国科技界更直接地面向世界,西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以更大的力量冲击着我们现有的道德观念。同时,加人世贸组织,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发生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形势下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把握科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定位,应特别注重3个问题。

第一,中国科技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世界多元文化中择优整合不同道德意识中先进的精髓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道德体系的同时,应注意防止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文化垃圾通过贸易、科学交流等渠道渗透和传播进来。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进行科技竞争的同时伴随着道德目标、价值观念的互相渗透与传播,要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倡导科学道德,在面向世界开放条件下坚持以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道德规范的核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科教工作者应把人生价值的最高定位锁定在把智慧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条件下,肩负起历史重托,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动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于人民。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养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抵制西方道德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侵蚀,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日益经济化的今天,应坚持学术研究的既定目标和正确的价值导向。21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日益增强,科学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提高。科学研究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刷新,更加重视科研经费的投人产出效益的提高。所有这一切都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指向。即使如此,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研究作为学术性活动时它的目标指向仍然应该是扩展知识,寻求真理,增进学问。只有以此为目标所确定的科学道德规范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拓展,真理不能得到揭示,学问不能得到增长,任何社会群体利益最后充分实现都是不可能的。只有以此为目标,才能形成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承认的科学奖励系统,并以此形成有助于知识增长的各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使学术健康发展,最后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

第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高度注重科技伦理问题。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若稍有不慎或利用不当亦会危害人类,高科技犯罪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有效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又保证人们的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2000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接见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强调指出:21世纪科技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这应该成科技界的共同道德理念。

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技发展对科学道德的要求也日甚。现代科技文明与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翼,科学道德的进步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第二篇:科学道德

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 程 名 称: 科学道德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姓 名: 张凯茜 学 号: 2014300354 所 在 学 院: 西语学院 专 业: 学科教学(英语)任 课 教 师: 王华民

2014年 12 月 29 日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这一门课,我深有体会。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工作之中。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 的规范和准则,也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 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 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 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研究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准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很多方面不断地自我完善,但仅就科研态度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方面:(一)严谨的学风

踏实严谨的学术氛围是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在研究工作中,每一个实验过程,都应该详细地记录,仔细地分析整理才能够获得精确的结果。做学术研究工作,必须能够将科学的态度与创造的热情相结合,尊重科学规律的同时还要敢为人先,淡薄名利,艰苦奋斗,善于在细微之处实现个人价值,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寻求科学的真谛。严谨的学风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学术氛围,其根本方法在于净化青年人的求学目的。青年人为何而求学? 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期的理想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然而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往往把读研作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没有搞清楚“以后想做什么”,而是把读研当成一种就业的手段,导致毕业后不能适应相关专业的需要,更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为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生产力。研究生阶段应该侧重于学术素养、实践技能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端正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并结合实际将其运用到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中去。(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一个发展良好的科研体系和科学共同体自身都应具备特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自己创造自身修养和学术能力上升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能力和科研精神,从平凡的食物中寻找不平凡的问题。科学精神不仅对科学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滋养道德和陶铸人性。

(三)学术责任

所谓学术责任,“是指学者在其科研领域内开展的科研应遵守一定的学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对其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学者要有对公众、社会提出警示的义务。”研究生在求真和求善的过程中养成学术研究的责任意识,在好奇与探究中体悟到肩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个人兴趣付诸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在整个科研活动中贯穿尊重他人成果、关注未来发展的信念。只有扎扎实实地加强学术道德,才能够在做学问时保持高度警觉的头脑,拒绝从事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研究,避免自己和他人的科研成果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一系列危害。

早在 1983 年,首都科技工作者在北京科协讨论时就定出了科学道德的 7 条规范:(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4)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5)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6)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国家多作贡献;(7)讲团结,搞协作,挑重担,讲风格。后来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将这一道德规范转发到全国,倡议全国科技 工作者自觉遵守。这 7 条道德规范仍然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更高层次上则是依靠科学主体的道德自律。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 求真理的信念,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实践道德自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 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能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

作为研究生,我们更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总之,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十分迫切,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不仅应当尊重,而且值得敬畏。希望国家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与高素质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篇:科学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对于近期我们学习了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讨论了目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遏制这样种种现象的做法,大家各抒己见。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也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一、科学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20世纪历史演义得愈加深刻与精彩。这一个世纪,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制造了机器人、利用了原子能、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直至试管婴儿、各种克隆生物的诞生—科学技术不断地以其惊人的能量使世界日新月异。仅仅由于美国科学家巴丁、肖克菜、布菜顿等人发明的晶体管,50年来,人类就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我国袁隆平等科学家发明的杂优水稻,就使千百万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估价达千亿元。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20世纪初约为5%,50

年代约为20%,60年代约为40 % , 70年代为50%,80年代已增至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辉煌。

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的竞技场上,科学技术的大较量无情地把世界推向贫富两极,把一些国家甩向贫穷落后的深渊,而把另一些国家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后面。尽管这个世纪,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甚至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无论是质或是量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中国科技界要在21世纪应对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担当起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重任,时不我待。科技竞争,最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而现时今,科技界、科技工作者道德失范,已造成科技工作者素质的缺损,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据中国科协调查,近十几年来,科技界的奉献精神有所减退,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削弱,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存在着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如弄虚作假,剿窃欺诈,将与人合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逐利心态和浮躁情绪;资源分配拉关系、走后门;鉴定会的形式主义;学术评价中的浮夸作风等等,淡化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老一辈科学家优良道德学风的继承和发扬,阻碍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出现,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受到影响,也将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打破科学道德失范的瓶颈制约,不仅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而且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渗透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科学主体的全部生活中。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学主体的心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0世纪百年科技成就给21世纪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给21世纪的人们造成很难摆脱的负担,它催化着物质的诱惑,精神的颓唐和道德的失范;科学的、人文的、道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人们造成了选

择的迷惘。特别是在新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越强大,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也随之增大,因而特别需要增强道德的力量来遏制科技的反人类的恶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靠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传统道德失效,原因是部分传统道德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道德的要求,亦或是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的抗拒,亦或是人们在思想上力图抛弃传统道德理念。现实道德失范,则是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冲突,价值取向选择的困惑而导致道德规范错乱,旧的规则在打破,新的规则未形成,以至于规范冲突,目标无序。党和政府主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舆论的强大约束力。因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科学道德规范。早在1983年,首都科技工作者在北京科协讨论时就定出了科学道德的7条规范:(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4)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

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5)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6)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国家多作贡献;(7)讲团结,搞协作,挑重担,讲风格。后来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将这一道德规范转发到全国,倡议全国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这7条道德规范仍然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更高层次上则是依靠科学主体的道德自律。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求真理的信念,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实践道德自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能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从外界的约束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使科学主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内心建立一种信念并自觉遵守它,从对道德规范的崇高走向视之为终极价值,并付诸行动。倡导道德自律,中国科技界已有行动在先。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了近30位院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院士们纷纷强调,加强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国科技界,并倡议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努力做到:发扬献身、创新、务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保持严肃、严格、严密的优良作风;倡导和发扬学术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反对学霸作风;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对学术界的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和正确引用他人成果;尊重合作者的劳动和权益,根据个人的实际贡献署名和排序,不参加不属实或不公平的署名,更不以院士的名望侵占他人成果;公平、公正、客观地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活动,坚持原则,不拘私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不参与新闻炒作及商业性广告宜传活动;在积极培养人才,团结协作,热心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等方面都应做出严格自律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着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变换,而且在主体和主体之间发生双向建构;不仅发生着道德实践个体与个体间的双向建构,而且通过主体道德性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个体的道德性整合成社会道德文化。而这种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又反过来为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而,科学道德实践,既是科技主体个体的道德活动,更是其主体的群体道德活动;既是科技界的道德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道德活动。要强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要在科技界形成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风尚,要使全社会形成对科学道德的普遍共识。时下,我们国家已经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一道作为治国方略,把加强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科学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科学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定位的重点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使我国科技界更直接地面向世界,西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以更大的力量冲击着我们现有的道德观念。同时,加人世贸组织,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发生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形势下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把握科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定位,应特别注重3个问题。

第一,中国科技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世界多元文化中择优整合不同道德意识中先进的精髓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道德体系的同时,应注意防止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文化垃圾通过贸易、科学交流等渠道渗透和传播进来。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进行科技竞争的同时伴随着道德目标、价值观念的互相渗透与传播,要从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倡导科学道德,在面向世界

开放条件下坚持以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道德规范的核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科教工作者应把人生价值的最高定位锁定在把智慧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条件下,肩负起历史重托,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动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于人民。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养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抵制西方道德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侵蚀,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日益经济化的今天,应坚持学术研究的既定目标和正确的价值导向。21世纪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日益增强,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提高。科学研究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刷新,更加重视科研经费的投人产出效益的提高。所有这一切都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指向。即使如此,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研究作为学术性活动时它的目标指向仍然应该是扩展知识,寻求真理,增进学问。只有以此为目标所确定的科学道德规范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如果知识没有得到拓展,真理不能得到揭示,学问不能得到增长,任何社会群体利益最后充分实现都是不可能的。只有以此为目标,才能形成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的贡献给予承认的科学奖励系统,并以此形成有助于知识增长的各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使学术健康发展,最后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

第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高度注重科技伦理问题。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若稍有不慎或利用不当亦会危害人类,高科技犯罪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有效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又保证人们的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2000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接见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强调指出:21世纪科技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这应该成科技界的共同道德理念。

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技发展对科学道德的要求也日甚。现代科技文明与道德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翼,科学道德的进步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第四篇: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姓名:樊海伟

班级: 金材1404

学号: 2014510097

昨天看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视频,对我这个刚上研究生的新生来说感触颇深。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学风与道德。但什么当科学与道德站在一起时我们能顾及哪边呢?中国大学的学风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正。我们要建设正气学风,科学与道德并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的技术圈、智慧圈,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生物圈,面对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等严重问题,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宇宙等关系就严重地摆到了人类面前,中外一些伦理学家尤其是西方一些学者开拓了“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宇宙伦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本世纪以前,人们主要将道德看成是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和评价体系。后来,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便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揭示,人和自然构成了一个现实的系统——生态系统。二者相互作用并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由于人为的原因,使生态平衡日益受到破坏,以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曾经出现过“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生命伦理学是围绕改进生命质量而展开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概括,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它既是传统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医学伦理学的挑战。它涉及到许多传统医学伦理学观念的变更。作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之一的生物科学,在近几十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序幕,使人工改造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生命质量控制、行为控制、体外受精、重组DNA等,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传统医学伦理观点的堤坝被冲破了。这种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待生死观的问题上,以往的传统医学伦理学,由于整个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有限的制约,把“生命神圣论”作为自己的信条。一方面无条件地维护任何生命,“生命”是绝对不能触犯的禁区,在任何情况下,保存和延长生命都是道德的,另一方面又无条件地反对“死”,即使是那种不可避免的死亡。但是,在以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的生命伦理学看来,既然人类可以选择更好的生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什么要抱着那种残缺的、毫无价值的生命不放呢?为什么不利用改善生命质量的可能而听任生命的自然发展呢?对那种不可避免的死亡,为什么不可以听其死亡,或者让其安乐地死亡呢?生命伦理学在对待生命与死亡这种认

识上的变化,相应地必然引起医学道德乃至许多社会善恶观念的变化。其次,表现在伦理道德价值观上的变化。

由上可以说明,生命伦理学较之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是大大地扩展了。传统医学伦理学所依据的是传统医学科学的基础,是以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纠正不健康产生的变化,它的信条是同情病人,为病人消除疾病服务,并以此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尺,相反,生命伦理学则是以当代科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以生物工程为基础的,它追求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疾病,更重要的是完善生命的质量,增强和发展人的活力,完善和发展生命。但也应看到,伴随着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种新的稳定的道德规范未统一形成以前,的确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道德现象。特别是在唯钱是图的资本主义社会,“捐赠精子”、“替代母亲”、“租借子宫”、“试管婴儿”、“器官销售”、“买卖胚胎”等阴暗面,引起人们对道德的恐惧和道德谴责是可以理解的。但应指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表现,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也确实给人际道德关系(包括医惠关系)带来了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研究,确立解决这些问题的道德原则。

“宇宙伦理学”是随着宇航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提出了从单纯的研究人、自我以外,转向以研究人与地球、宇宙的关系,其创始人齐奥科夫斯基认为,“人的幸福,人的无限发展的日益完善,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目的。但地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受到地球上生活成为不可能的那种影响的威胁。只有认识宇宙的规律,创造使人越出地球以外的手段,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才能避免死亡。”也就是说,伦理学要适应宇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就必须改变以地球的人为研究中心的传统伦理观点,把伦理研究扩展到人与宇宙的关系上来。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也影响着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人们对来来对人类的责任意识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突出地要求人们对未来对人类承担责任。在小农经济的社会里,由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生活方式,人们没有关于未来的观念。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历史是无止境的重演。所有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都要求人们重视经验,遵循古制,对过去负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冲破了因循守旧的封建经济,扩大了人们的眼界,资本主义把冷冰冰的现行利益提到压倒一切的地位,其道德观念的核心,就是鼓动人们争取现世的

功利,因而事实上就是鼓励人们只对自己的现世负责,既无须顾及过去,也无须展望未来。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未来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一方面是资本主义那种文明对未来不负责任的做法所造成严重恶果,给人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另一方面是人类今天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已经能够在许多方面大大改变那些原来是纯自然的过程,使这些过程能够按照人的意愿来发展。未来不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自然而然出现的必然,而是人们主动创造和选择的结果。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求对人类的整体和平与发展承担责任。人类自脱离原始社会以来,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分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方面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体,另一方面又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分裂。东西对峙,南北鸿沟,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弊端。当尖端技术用于足以毁灭人类的大规模军备竞赛时,科学研究能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吗?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青年一代的责任,是要克服资本主义文明造成的对立,要求对未来对 人类共同命运负责,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学风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我校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使命,塑造大学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本着“创先争优看行动,学风建设我先行”的工作理念,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着力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体现科大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素质人才。建立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起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坚持真理、大胆创新的治学精神,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知行合一、科学规范的治学方法,逐步使我校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力争出工作新特色,出学生新典型,出育人新经验,出工作新成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严谨求学,诚实做人。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二、遵守学术德规范,以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三、坚持科学服务于人类文明、和平和进步的原则,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四、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都要始终如一,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科学工作者的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术不端行为视为一种个人层次上的“疾病”,而应意识到其病因存在于科学研究组织和科研体制中,并对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认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的应对原则是“防制结合,以防为主”。“防”是指加强教育,加强宣传;“制”是指成立机构、健全制度。

1、加强教育。科学道德的缺位及科学精神的丧失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所以我们应积极加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提高科学界人士的道德素养。拥有73 个基础研究所的德国马普协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该协会积极为青年研究人员开展有关科学道德教育的计划,他们认为必须培养青年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名负责任成员的重要性”,防止不端行为比揭露少数的越轨科学家更具治本意义。在科学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注重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老一代科学家严以律己,发挥表率作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科学前沿创新的精神和增强对科学事业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会起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2、加强宣传。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后,有相当多的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大多数群众也是对这种事情冷眼旁观,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被揭露者“运气不好,倒霉了”。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宣传来扭转这种局面,把学术不端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形式及其危害程度告诉大家,促使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学术风气建设、痛恨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宣传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监督和惩罚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可引发科研从业者的自律。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得治理学术不端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且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应当成为我们优先选择的对策。

3、成立机构。相比较而言,学术不端者也是属于高智商人群,有些不端行为还经过了相当巧妙的伪装,所以没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对不端行为做出认定。现在大部分的学术不端是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在处理,由于在知识结构和人员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这些不端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判别。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分别成立专门机构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也已经成立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专职管理机构,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等,但真正具有行业性质的还很少。

4、健全制度。人是有理性的,都会明白“不自律就要接受他律”的道理,如果他律的后果远远劣于自律的结果,那么自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的本能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自律也不是自发的,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加强他律,包括健全科研奖励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机制及其惩罚机制,包括明确的处理流程。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研奖励体系。现在科学界已普遍习惯于根据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的数量作为提职、晋级、评定各种奖励和荣誉的依据,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但“发表”或“死亡”这种业绩至上的风气并不完全有利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发表论文数量不多的科学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俄国数学家佩瑞曼在一个存档网站上贴了两篇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草稿,他的这两篇文稿并没有写成严谨而且合于规范的论文,证明其中每一个细节,列出所有的注解和参考书目,但国际数学家大会依然将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于佩瑞曼,以表彰他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过程中做出的奠基性贡献。这也说明我们需要更加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评价。事实上,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所以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审核、惩罚等一系列机制,来受理投诉和举报,同时监督、调查、惩处发生不端行为的科学家。

第五篇:课设心得体会

课设心得体会

大学三年期间的课程设计,这次应该是在实验室呆的时间最长也最烦恼的一次,做课设期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虽然嘴上会说,学校真的是不想让人活了,好烦呀之类,但我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当你觉得最难的时候坚持一下,也就是你有所收获的时候,很庆幸,我们坚持了,并且达到了我们的预设目标。两人一组,想想真的比以前的好几个人一组要充实很多,不会说有人一直闲着,有人只是打酱油,这次受益颇多。

在刚开始焊接电路的时候,由于我的队友在宝鸡实习时熟练掌握了焊接技术,焊接的可以说相当顺利,没觉得有很多难度,但当我们进行软件编译和调试的时候,真可谓举步维艰,不要说调试了,就连用来显示的LED屏幕都不会亮,在这个过程中请教了老师,问了学霸,自己也焦头懒额,软件,硬件一步步排除,最后才发现是焊接和LED屏都有问题,再下来屏幕终于亮了,但是功能却实现不全,时钟不走字,有时还会乱码显示,这个时候老师说先排除软件问题,如果软件没有问题,那就可能是时钟芯片或者晶振有问题,又开始检测和排除,最终在我们的努力下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的主芯片电路有问题,换到开发板上后,正常显示,并且功能基本实现除,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我们的时钟比实际时间走的要快。软件没问题,我们更换了DS1302芯片,时中已经可以正常运行了,虽然实现了基本功能,我们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功能却没有完全实现,我们的闹钟功能由于自己的不足而没能实现,但我们通过此次课程设计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

下来,我想我必须吐槽一下我初次使用和安装protel软件的心路历程,这个软件我们专业的人使用过的甚少,光这个软件的安装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安装完毕准备画图的时候,发现一些常用的元器件根本添加不上来,连AT892都没有更别说是ds1302了,没办法,后来在网上下载了一个protel视频教程,跟着视频一步一步来学习使用,但在学习到给库里添加元器件的时候,在protel的library的sch库中的元器件根本添加不上来,我初步判定是安装包有问题,所以将下载了安装汉化了半天的protel软件卸载了,想安装protus。谁料想竟然安装失败,没办法,最后只好求助大神,好不容易将protel的元器件库破解后,画图刚开始也是一塌糊涂,连元器件的方向都不能搞定,熟悉和练习protel画图工具就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但是不管怎么说,图最后还是画好了,想想如果以前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学习这些基本的画图工具,现在也不会在关键时候抓瞎了,以后真的要多多学习了。

至此,我们的课程设计在大三的最后一个星期结束了,以此次课设的收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大三吧!

宋阿珍

2013年7月18日

下载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道德设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设心得体会

    经历了编c语言课程设计后,我对这一学期c语言所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一直不懂的链表和指针,现在发现自己都能运用了,很开心自己的进步。所以,虽然写程序的过程......

    设备课心得体会

    设备课心得体会1 “备课”这一环节,是五个教学常规(备、上、批、辅、考)之中的首要环节。什么叫备课?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上课内容,这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1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风是一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既体现着学生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学......

    科学道德与学术建设心得体会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在听过林院长、于书记、龚晓宽教授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讲座报告,并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感触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科学、学术的态度......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李想想 406302217004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父母、老师......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拒绝科学不端行为,做一名合格的科研者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刚开始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对于自己专业的学科研究,我有着极大地热情,与此同时,怎么去做好一个调查研......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姓名:罗勇光学号:ZS12020218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领导人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