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宗教信仰人群约占总人口中成人
黑龙江省宗教信仰人群约占总人口中成人(18岁以上)人群的3.5%,除回族(约15万人)及部分朝鲜族(约3万人左右)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外,佛教和道教为汉族及其他
少数民族(大约有5万人左右)信教人群的主要信仰。
一、黑龙江省佛教和道教的简要状况
(一)佛教
佛教传入黑龙江省大约是7世纪初叶的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有信服的证明是始建于公元698年的渤海国,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在其229年统治时期也是弘扬佛教的,在渤海国京城内有佛教寺庙十余处,其中在宫城南部建有佛教圣地“兴隆寺”。现在的宁安市兴隆寺并非渤海国时期所留,而是在渤海国的旧庙址上于康熙年间(1772)兴建的。但寺中保存的石灯塔,即是渤海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精美佛教艺术品杰作,是用12块雕凿的玄武岩叠罗而成,风格粗犷豪放。1975年,在原渤海国京城内城附近(今渤海镇土台子村),一农民在田野耕种,发现一个“舍利石函”,在银盆宝瓶中内藏“舍利子”6粒,显然为某座寺庙镇寺之宝。渤海国时期佛教活动的开展和佛寺的兴建,使僧侣成为渤海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佛教传入黑龙江地区的1000多年,几经起伏,鼎盛时期当属宋、金时代。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始建以来佛、道教一直得到延续。以佛、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特别是与帝国主义宗教势力的斗争是激烈的、艰苦的和持续的。1896年,沙皇俄国取得在满洲地区修建东清铁路(中华民国后称中东铁路)特权后, 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所谓“洋教”,陆续随各国列强对哈尔滨进行经济、文化侵略而风涌而至,各列强一直把反动宗教观的传播作为其殖民侵略和瓜分掠夺中国的工具。弘扬佛、道教是当时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主权和传统文化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极乐寺”的修建和张学良将军委托友人倡导修建的“哈尔滨文庙”,正是这种斗争背景的产物,充分表达了爱国志士及有识之士的觉醒。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据哈尔滨市民族宗教局提供的1939年统计数据,那时的哈尔滨市区有佛教寺庙15座,道观10座(此时有基督教堂28座、东正教堂21座、天主教堂3座)。
据有关部门截止1999年7月统计,全省正式登记的佛教寺庙79座,其中比较大型的寺庙20座,在寺庙的佛教僧尼703人,全省现有佛教信徒24.5万人。
近年来,佛教活动趋向正常,逐步用教规规范活动秩序;僧团活动在增多,一些较大型寺庙时常举办法会;佛教重大节日众多信徒进寺朝拜。爱国佛教团体及一些高僧大德倡导
弘扬佛教文化,救灾、济贫、助学等现象增多。
(二)道教。道教传入黑龙江省可追溯到唐朝,到了宋、金时期,道教才兴盛起来,在现今阿城附近白城子一带建造道观殿宇,今阿城松峰山海云观遗址有道士高道清碑,记述
此人在乳峰洞中修行40年坐化于此。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9年7月,全省正式登记的道教宫观3座,比较有影响的宫观是牡丹江市的天仙宫和阿城松峰山的海云观。全省住宫观道士、道姑26人,全省现有道教信众11205人,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伊春、绥化等地。从总体看道教活动
趋向正常,处于规模小、信徒少的现状。
二、黑龙江省佛教和道教发展基本趋向的调查分析
(一)从信徒构成上分析其基本趋向
黑龙江省佛教和道教工作,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实际落实了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政策,执行了党和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方针,在保护佛与道教合法权益、落实房产政策、恢复和修建寺庙、改善宗教生活条件、培养传灯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致使黑龙江省佛、道教和全国一样,由遭“文革”创伤得到复苏和发展。总之,黑龙江省佛教、道教工作形势良好。当然在佛、道教本身和佛、道教工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
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向。通过调查,在听取多方面意见和个体访谈了解的基础上,又对五常、阿城、讷河、克山、肇州、林口、桦南、绥芬河、大庆市龙凤区、佳木斯市前进区等汉族地区的10个县(市、区)的佛教信徒状况及阿城、牡丹江市区的道教信众状况,进行了填表调查。经统计这些县(市、区)有佛、道信徒信众44554人(见
附表)。经过研究分析,可以大致反映出黑龙江省佛教与道教发展的基本趋向。黑龙江省10县(市、区)佛、道教信教群众现状填报表 单位:人
黑龙江省10县(市、区)佛、道教信教群众现状填报表 单位:人
说明:1.信教群众指居士和初一、十五经常到寺庙、宫观过宗教生活及常年在家、佛
堂过宗教生活者;
2.现状指1999年或现在的情况,大概念指本世纪末;
3.年龄:儿童指16岁以下,青年16岁~30岁,中年30~60岁,老年60岁以上;
4.信教原因:每位信徒只选一种。
1.年龄结构:中老年趋势明显。从填表调查统计分析,中老年信徒占信徒总数的83.4%,其中6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调查信徒总数的34.3%。近年来,18岁~30岁的信
教人数也占相当比重,还有占1.3%的未成年人也受到宗教影响。
2.职业结构:农民、工人占多数。从填表调查分析看,不同职业占比例依次为:工人占29.7%、农民占29.2%、无业人员(含下岗职工及临时卖零工者)占20.4%、经商者占15.6%、知识分子占5.1%。可以看出佛、道教的发展范围呈放射性扩展,即逐步由农村向城镇的工厂、街道乃至机关、学校等领域发展,其中退休职工信徒增多,又多住在城镇。
3.文化结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填表调查表明,信徒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含初中)占调查总数77.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调查总数的40.6%。可以看出信徒的低文化程度占多数,低层次信仰者居多。填表调查显示,信徒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为3.6%。
4.性别结构:女信徒居多。在这次填表调查中,女信徒占71%,男信徒占29%。女
信徒中尤以中老年人信徒居多,她们对其子女和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信徒信教原因及心态上分析其基本趋向
信教群众由于各自经历不同,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信教原因及心理状况各异,而且
还处于动态变化中。大致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1.求富求安型。这种类型占填表调查总数的61.4%。其中,有的因为贫困,祈求生活能富起来;有的追求今世平安;有的由于生活或工作受挫,祈求佛光普照而获转机;有的追求来世幸福,甚至祈求保佑亲人,等等。这些信徒的共同点是追求生活富裕、家庭平安、生意兴隆、子女成才等。他们既追求现实人间幸福,又追求来世他和他的家人进入天国。
2.寄托型。这种类型的信徒占填表调查总人数的20.3%。有的看破红尘,寻求精神寄托;有的身患疾病,寻求解脱延寿;有的祈求神灵给以智慧,灵魂得以净化;有的祈求子女,特别是保佑生儿子,等等。这些信徒的共同点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或家庭、健康生育等问题上不能正确解释和改变出现的问题,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时,转而信教祈求神的庇护和精
神寄托。
3.求知型。这类信徒占填表调查总人数的5.8%。这些信徒主要是出于文化原因而信佛、道教的,受佛教、道教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对佛学、道说的哲理产生兴趣,潜心研究而
信教。
4.传承型。这类信徒占填表调查总人数的10.4%。这部分信徒主要受其家庭成员世代
信教影响所致。
5.不满现实心理型。主要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满意心理所致。这种不满意心理并非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有的对社会上某些腐败丑恶现象不满;
有的对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心理失衡。这种类型信徒占填表调查的2.1%。
从上述对佛、道教信徒信教原因及其心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心态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适合佛教和道教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宗教是人群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这一群体的存在将是长期的。二是我国宗教和宗教信徒受国际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在黑龙江省存在。全世界佛教兴盛,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和地区又多是我国邻国。道教产生于我国,其影响也客观存在。三是佛教和道教还以其精深的哲理,善良的道德规范,对平安和和平意境的追求,发挥了其特有的精神魅力和广泛的影响。通过调查和到庙宇、宫观实地考察,发现这些信徒无论什么原因信教都很虔诚,其目的表现为对平安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值得指出的是,在文化、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提高的今天,佛教和道教却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值得深
思。
三、黑龙江省佛教和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情况的调查分析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三句话体现一个目标(或目的),就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黑龙江省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情况如何,作者曾和有关同志召开10多次座谈会和个体访谈,接触有影响的僧侣10多人,还以“相适应”为专题,请教了部分省、市、县宗教局长。分析认为,佛、道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上取得以下共识:一是总体上看,黑龙江省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其历史过程、政治基础,但不可低估不“相适应”的问题。二是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等一系列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之黑龙江省佛、道教界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与国家同命运、共坎坷的存在和发展的历程,都为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黑龙江省广大佛、道教信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全省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四是佛、道教有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传统,黑龙江省佛、道教更是如此,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其本身未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五是促进黑龙江省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党和政府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措施上为积极引导提供切实保证。六是在积极引导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上党内应有统一的正确认识。
同时也认为,对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应明确和把握的突出问题是:
(一)明确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标准原则
第二篇:成人改名-6大最需改名字人群
谈成人改名—最需改名字的6大类型人群
您或您的宝宝需要改名字吗?最需改名的6大类型人群 成人改名必读。经常有给朋友在找我给宝宝取名后也都会咨询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或孩子的名字需不需要改的问题,这个我个人之见:成人改名 名字是否需要改,得看具体情况来,有必要就改,没必要可不改。好现在来与大家讨论讨论,重点谈谈哪些情况的人有必要考虑改名,希望对有改名想法的朋友有帮助
一、音型义不好特别是有不良不雅谐音不吉利的名字需要改名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如果有谐音,谐音不好,是很容易被人取笑的,尤其是现在的恶搞,更是让名字谐音不好的人简直害怕说出自己的名字,严重的给命主本人精神心理带来无限伤害。比如被网上爆笑的 史珍香、李楚生、易群珠 吴幸玉 王霸 夏健 吴子顺等等。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吉利的联想,这样的名字,除了被人恶搞取笑外,还会对人的运势产生不利影响,最好改一下。另外对于字型复杂笔画繁琐的生僻字也是需要避讳的,现在有不少家长一味追求个性独特结果给孩子取的生僻字,甚至有的字连电脑都没法打出来这也是不可取的,试想?一个自己和别人都难写出难叫出,叫起来也头痛连户口都难上的名字会是好名字吗?这样的名字也往往因为电脑录入困难故特别容易对命主升学 结婚 买房投资置业等都带来不便和麻烦。
二、自己都不喜欢,自己都讨厌自己的名字需要改名 有的人对自己的名字不仅不喜欢,而且达到了讨厌的程度。自己都讨厌,又怎么会善用名字呢?自己名字和自己本人都“相处”不好没有感情,也就更别指望这样的名字给自己带来好运了。三,重名率太高重名太多的字需要改名字
比如50年代左右的流行的王伟 建国等等名。放在今天,有的名字虽说用字比较新颖时尚,也好听但因为太流行了用的人太多了咱跟风照搬照抄使用也是非常不好的。比如当下00后的宝宝,女孩叫欣怡 男孩叫子涵 子轩 的也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了,重名率非常高,这个公安部户籍管理部门已早有公告和建议了。咱不信可以派出所问问或随便找家幼儿园看看花名册就清楚了。所以对于00后宝宝,这几个字还是避开不用为好,好听的还有很多不限这几个。试想一个班上就有很多个同名的,宝宝用上这样的名字将来能不遇上麻烦和不便吗?
四、体质很弱经常生病可以考虑改名字
有的人体弱多病,身体总是不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跟遗传和后天环境,饮食 生活,运动等习惯密切相关。但如果这些问题不大或没问题习惯良好的也经常生病,不妨考虑下是否是名字的问题,因为名字对命理造成不利影响也是导致某些人经常生病的一大原因,大家不要以为这是迷信,不管咱信与不信,名字对人命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名字影响命运就自然包含对健康的影响。鄙人认为:如果请专业医学人士判断,健康状况确实非上述原因引起,最好改个好名试一试或许有帮助。
五、处处不顺 感觉霉运不断可以考虑改个好名字
有的人精明能干,却偏偏总是走霉运,官运没有、财运受阻、感情婚姻不顺,几乎就看不到光明。人生匆匆,不能让自己就此度过一生吧?那就试试改个名字吧,改一个对自己运势有改善作用的名字,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更是改善大运流年运势的一大有效工具。虽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顺风,没有完美的八字,没有完美的事物,有吉就有凶,有福就有祸,这也是大宇宙之客观规律,但大家也应该相信,事在人为,规律也是可以人为在顺应中加以改造的,顺应中改造就能更好为自己为人类服务。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掌握采用了正确方法,也是完全可以做到趋吉避凶,逢凶化吉,让人生更顺利的。正确了解自己命运才能更好把握和利用好自己人生服务自己,服务家庭服务社会。好名字能起到调运改命的作用与人类顺应和改造自然为社会服务和造福是同理的。
六、摆脱老环境困恼有意开始全新生活不妨改个好的新名字 对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很不满意,想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全新的生活。一个新的名字,可以让自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环境、新结识的人面前。鄙人认为:这种情形,改名有提振信心的作用,如果名字改的好改的名符其命,积极影响更多更大。名学专家老师肖智友(取名腾讯号 一 一 七二六一四一九九)整理原创欢迎转载。
成人改名 需要改名的一些主要情况就与大家讨论分享到这,改名理由是多样的,但改名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改好名就必须结合自身八字改才是最能体现好名字作用和效果的。最后鄙人要郑重给大家一个提示:改好名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人的命运,但却是可以起到改善运势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响亮的、优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发展。一个符合命理五行喜用神、数理格局的吉祥名字,对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事业有极强的灵动力和暗示力,增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相信传统文化,但千万不能迷信命运,取(改)一个吉祥的名字是调整命运的一个有效方法,但不能取(改)名后,坐等好运来临,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取(改)名后也需努力奋斗,找准目标拼搏下去,好运才能降临。预祝您合家幸福,好运一生!
第三篇:雅思听力中关于宗教信仰的高频词汇
雅思听力中关于宗教信仰的高频词汇
下面是我搜集的雅思听力中关于宗教信仰的高频词汇:Christianity 基督教
Christendom 基督教界
Catholicism 天主教
Protestantism 新教,耶稣教
Reformation 宗教改革
Lutheranism 路德宗,信义宗
Calvinism 加尔文宗,长老宗
Anabaptism 再洗礼派
Methodism 卫斯理宗,卫理公会
Puritanism 清教主义
Quakerism 贵格会
Judaism 犹太教
Islamism 伊斯兰教
Brahmanism, Brahminism 婆罗门教
Buddhism 佛教
Daoism 道教
paganism 异端
fetishism 拜物教
第四篇:2011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省职成教育工作思路和要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草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按照《省教育厅2011年工作要点》的统一部署,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强化管理,巩固规模,抓实基础能力建设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职成教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1、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组织职成教战线广大教职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规划纲要》,增强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全省《职业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2、继续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全省职教战线以增强改革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办学服务内涵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职教科学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3、启动国家和省职教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人才支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职示范学校建设、专业规范化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8项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开展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二、在稳定规模基础上,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推动各市(地)科学调整职普比例,巩固中职招生规模,实现全省2011年中职招生17万人的目标。统筹规划高中阶段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拓宽生源渠道,广泛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高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企业职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指导政策的研究。
5、推进中职、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试点。探索优秀中职毕业生保送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政策和实现途径。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办法。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鼓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向各级各类教育和社会开放。
三、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为指导,强化政策制度建设
6、加强中职制度建设。配合国家和相关部门做好《职教法》和《职教条例》修订工作。推进落实国家基本办学、专业设置、德育工作、助学工作、社区教育等方面制度。加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开展中职教师职务评聘、教职工编制、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的专题调研。健全中职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稳步推进学生实习实训责任保险工作。探索职业教育 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的召开做好准备工作。
7、规范管理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政策落实。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生基木信息完整准确,做好助学金发放和迎检准备。
四、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8、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强化全省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引导形成各级政府职责明确、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多方参与的管理新机制。明确各市、(区)县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责。强化行业在人才预测、教育培训规划、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9、促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筹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建立8—10个黑龙江省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改草创新委员会、建立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库,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筹备建立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化工作指导小组,总结各地校企合作经验,推进产教结合一体化办学进程。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组建动漫、装备制造、畜牧、旅游、煤炭、农垦等职教集团。
五、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0、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鼓励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订单培养。
11、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筹备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出台《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意见》。制定《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原则意见》组织开展省级重点专业评估工作。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完成1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制定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使用管理。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启动20门精品课程评选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评选。
12、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和学生工作。成立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会德盲工作委员会。制定下发《黑龙江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办法》。组织中职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做好中职学校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
13、修订《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加强和规范学籍管理。制定下发《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技能鉴定(考试)管理办法》,加强中职毕业 生对口升学考试的管理。规范技能考试工作,对技能鉴定(考试)进行抽查。
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14、组织参加国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好会前准备和成果展示。开展农职教育专项调研,筹备召开全省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结合省域特点,加强农业类学校和专业建设,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城乡、区域合作,探索建立农业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援农业职业教育、城市职业学校支援农村职业学校的机制。按国家要求启动创建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活动。扶持农村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制定《乡镇综合中学或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标准》,促进农村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同步发展。不断完善覆盖全省县、乡、村职成教育培训网络。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七、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保障措施
15、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继续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项目,重点支持一批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制定《“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哈尔滨、齐齐哈尔2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现代信息 技术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的应用水平,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
16、认真做好2010年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的立项、建设等工作,启动2011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学校的申报遴选评审工作,力争使8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行列。制定下发《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意见》,启动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转发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合格办学水平评估,对达不到设置标准的,限期整改、停止招生、直至取消其办学资质。
八、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7、组织实施国家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启动实施 “十二五”期间全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职学校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和中职教研员素质提高计划。研究制订中职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教职工编制标准、中职教师培训基地评审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管理办法等。开展“双师型”教师评审、中职专业带头人评审和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教师资助工作。完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制定中职教师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启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评估工作。倡导学校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做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工作会议准备工作。
九、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18、制定《黑龙江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黑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重点支持一批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组织承办东北内蒙四省区成人教育协作会议暨社区教育专题论坛。
十、优化职成教发展环境
19、组织好全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信息化教学大赛。宣传展示改革发展成就,加强职成教育改革发展成功案例和经验、制度的总结推广,宣传毕业生成才就业典型事例。加强职业教育情况宣传报导。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加强职成教育宏观管理。推行依法治教,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提高职成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通过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师管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扶优、扶强、扶特色的原则下,切实加强职教资金和国家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杜绝挤占挪用和胡支乱花,确保通过科学管理,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职教考试的监督管理,严密制度、严格操作、严肃纪律,建立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 “阳光工程”。
21、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制定对各市(地)职成教育综合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促进工作质量提高为重点的争先创优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处内思想建设和政策综合指导工作,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和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反腐倡廉。落实《久室建设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篇:苗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信仰探析
苗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信仰探析
——以“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乡”为例
【摘要】宗教信仰古以有之,如今信仰问题更是人们热衷于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它早已融入在很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关联。本篇论文通过苗族的葬礼习俗来探析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在感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宗教信仰的意义。【关键词】苗族
丧葬
宗教信仰
民俗文化
宗教信仰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原始人类因无法对自然现象作出科学、合理地解释,于是赋予自然一种超然的力量,将自然万物神化,最初的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如今,宗教信仰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式也随之变化。它早已和我国的很多风俗文化融为一体,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一、金平县苗族概况分析
金平县位于红河州南部,民族以少数民族为主,如:瑶族、苗族、哈尼族等。金水河乡位于金平县南部,苗族是当地的主要民族。“苗族自称‘蒙’,居于金平县的苗族可分为三类:黑苗、白苗和花苗。黑苗自称‘蒙博’,是指穿黑裙子的苗族。白苗自称‘蒙格勒’,是身穿白裙子的苗族。而花苗自称为‘蒙周’,指穿花裙子的苗族。”金平苗族不仅在服饰上富有特色,在语言上也别有趣味。他们称自己的儿子为“咪多”,称女儿为“咪彩”,却很少直呼汉名。
(一)苗族的迁徙来源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秦汉的时候,苗族便已经生活在洞庭湖和沅江地区。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掠夺和欺压而使苗族先民向西南地区迁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红河州地区苗族的迁入时间很难详考,金平地区的部分苗族反映他们的祖先是因为得知云南土地肥沃而从贵州等地迁来的,现已居住在此地两百多年,也有少数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四川南部进入红河一带的。
(二)人口及生活现状
①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金平地区的苗族占全县人口的25.5﹪。金平县金水河乡因为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4﹪,再加上山地的地形复杂,难以开垦,荒坡和荒地占了大部分。因此,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非常少,产量低下。地形的限制、交通的不便、民众素质的偏低等原因导致金水河乡的经济无法得以快速发展,金水河乡的人们无论是在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方面都令人堪忧。众所周知,金平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近几年,政府根据当地的地形,鼓励人们种植适合山地耕种的草果、香蕉等传统产业,但经济仍未得到显著的提高。拮据的生活迫使人们放弃耕作,选择出外打工,留守在当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经济如此窘迫,有时连人们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说教育资金的投入了。
(三)文化程度
金平苗族的孩子自小与父母用苗语进行交流,有些甚至到了入学的年龄仍无法掌握汉语。在调查期间所遇的苗族儿童基本听不懂汉语,这无疑给金平县的教育发展增添了障碍。当然,教育的落后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金水河乡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缺乏,所以,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虽说义务教育已在当地普及,但学生仍需一些生活费和学习的费用,对于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者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许多孩子小学毕业后便在家耕地或出外打工,有些甚至未成年就已经结婚,辍学和早婚的现象较普遍。另一方面当地的人们仍有重男轻女的意识,贫困的家庭只有男孩子有持续念书的权利,他们认为女孩子只要能识字即可。乡民们对上学也缺乏兴趣,他们认为花钱和花精力念书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所学的知识根本不能用于生产和改善家中的经济。这些原因造成了金水河乡教育的实施得不到良好的进行,所以当地的人们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偏下。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交通的不便一方面使金水河乡的人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保留了善良、淳朴的民风。另一方面也使独特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保留。苗族人民待人热情、喜好交友又擅长歌舞,凡举办婚宴或者丧席时都必吹芦笙,必跳芦笙舞,击鼓也是他们宴席中特有的表演。因此,金水河乡苗族人 2 民的丧葬习俗很特别。
二、金平县金水河乡苗族的丧葬习俗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便是尝尽百味之后,最终归于尘土的过程。然而,说起死亡,许多人都不免害怕。有人甚至避讳提这两个字,而苗族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生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生存。肉体虽死,灵魂犹在,人在离世以后又获得了新生。对终年受病痛煎熬的人们来讲,死亡更是一种解脱。苗族对生死的这种独特理解使他们对葬礼十分重视。
葬礼过程: 1.鸣枪
金平县金水河乡的苗族一旦有人离世,其家属都要用火药枪朝空中鸣枪三声。有书籍记载道“鸣三响火药枪意为一声告知天地,二声报告祖先,三声通知村寨里的人。”金平苗族鸣枪还有一意便是以枪声判断亲人是否真的离世,如果亲人只是昏迷,声响必能将其震醒。相反,亲人若已离世,再响亮的枪声也无济于事。
鸣枪是苗族特有的报丧方式,村子里的人们听到枪声以后,便知有人去世。当天夜晚,人们共同约着前往死者家中,慰问死者家属并商议丧事,管事人也是在当晚推选而出。丧葬管事人负责处理丧事中的大小事宜,是当事人家的得力助手。
至于远方的亲属和故交,以前是由丧家安排人去报丧,如今大都以电话告知,让他们能够及时吊唁死者。
2.净身
为死者净身是葬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苗族人死后,孝子要打来三盆温水为死者擦洗身体。死者为男性时,由儿子为死者净身,死者为女性时则由女儿为其净身,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净身的目的一为帮死者洗去生前的污秽;二为让死者以清洁之躯离世;三为使死者以洁净之身体面对列代祖先。
3.穿戴 ②苗族死者的寿衣并不是像汉族一样去寿衣店采办。女性死者是由子女亲自为其缝制寿衣,若死者为男性便去寿衣店购买。死者不论男女皆穿本民族服饰。除此之外,男性死者需剃光头发,戴上苗族帽子,小腿上面裹上白布,脚穿特制草鞋。
当地苗族死后没有任何的陪葬品,亲属不穿孝服,不戴孝布。丧家不贴任何丧事门对,只将黄色草纸贴于大门上,作为家中有人离世的标志。
4.入棺
苗族家中有人病重之时,就要提前去订做棺木。为死者净身穿戴以后便举行入棺仪式。
首先按离世者年龄的多少将草钱放于棺底,然后将死者放于棺木中并盖上阴被,合上棺盖。最后将灵柩横放于堂屋中心,点上香烛,便于亲朋好友拜祭。
装棺完毕之后,要请来苗族巫师敲打棺木,边打边唱,其内容多为歌颂死者生前的功德,抒生者对死者的不舍之情。
5.指路
苗族离世以后,要请指路人为其指路。指路抱着公鸡在棺木旁进行,目的是为死者指明去路。指路人要告知死者灵魂从家出去要经过哪条路,经过哪个地方,一直指路到坟前。也有一种说法是苗族为死者指路,是要让其死后能够顺利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6.芦笙与大鼓
在苗族葬礼中丧家都要请来两位芦笙手和一位鼓手,以吹芦笙、击鼓这样的方式来送别死者,安慰亲属。大鼓一般悬挂于堂屋横梁之上,芦笙师傅绕着棺木边吹边跳,曲调哀伤悲凉。击鼓要按照节拍进行,以和芦笙,如果胡乱击鼓,就是对死者的不敬。
苗族从家中有人过世那一夜起就要每晚吹芦笙,击大鼓悼念亡魂,不得间断,直至下葬,方可停止。
7.出殡
苗族与汉族不同,出殡日无需请风水先生看过,而是由亲属来定。但出殡当日的属相必须与家人的生年属相相合,否则就会“冲犯”家人而招来灾祸。“黑苗一般选择清晨出殡,花苗和白苗一般是在午后或黄昏时分出殡。”
③出丧时先由村中男子将棺木抬到门外,有年长者爬于棺木之上,口中念着咒语,到了门外便用苗语大喊一声“去啦”,年长者起身跳下棺木,此时孝子从村民手中接过棺木,正式出殡。有些汉族的丧葬中不允许孝子抬棺木,通常由外人代抬,但苗族认为不抬亲人棺木为不孝,不配为人子。
苗族出殡时只要是家族中人或邻居好友都可送丧,送丧途中要撒纸钱为死者买路。女性送丧者送到半路“搭桥”(人从棺木下方钻出来)后,要立刻返回家中。
8.下葬
苗族有专用的家族墓地,“死好”者均可葬入家族墓地中,“死好”即指正常死亡,“凶死”者(未成年而死、死时见血、死者为孕妇、婴儿等)找一地埋葬即可,省却一切丧葬仪式。安葬结束的那天晚上,家属要将死者生前所用之物尽数烧给死者,使其死后有可用之物。
“金水河乡苗族行土葬,动手挖墓穴之时,要点香拜土地公。下葬后,不用立墓碑,但要将坟头垒出。”下葬三日内亲人要为死者送火,送饭,早晨送饭,晚上送火。第一日送火距家较近,第二日送到家与坟地的中途,第三日送至墓前。
9.酒席
苗族丧席分为两次。第一次于死者离世三日内举办,主要是招待奔丧者。在死者入土后的第35天举办第二次酒席,因为每七天算一个“七”,到第五个七天便是“五七”,所以当地人称第二次丧席为“做五七”。之所以“做五七”是由于苗族认为死者此时才知道自己已离世,灵魂眷恋家人和子女而不愿离去,要过了“五七”这一天才会回到阴间。因此,在这一天苗族首先要喊家族中人来赴宴,然后准备好香、酒水、糕点等祭品,再派年长者到坟前请来死者灵魂回家中与亲人聚餐,最后吃一次“离别饭”。在酒席结束之后,家中年长者又将死者灵魂送回墓地,并且要给死者烧纸钱。苗族觉得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安心离去,在阴间才有钱用。烧完纸钱,放完鞭炮之后,送魂者从墓地返回家中。至此,葬礼全部结束。
三、丧葬习俗中反映出的宗教信仰
④ 涂尔干曾说“即使是最原始,最奇特的宗教,都是基于人类的某种需要,或反映不论是社会或者个人的或生活的某个方面”。宗教来源于生活,恰是因为社会群体的需要才使其诞生。而宗教信仰是宗教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
(一)宗教信仰及其意义 1.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宗教信仰不等同于封建迷信,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第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有大量虔诚的信徒,神圣而庄严的教条,绝不容他人侵犯。它是一种自由而理性的信仰,传递给他人的是正能量。而封建迷信,是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是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而骗取钱财的可耻行为。封建迷信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可让人真诚信奉的教条,充满着随意性和荒谬性,是人们迷信鬼神的体现。
第二,任何一种正规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大藏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因此,可以把宗教信仰看做一种文化。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宗教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使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封建迷信无任何经典著作,所谓的经书不过是在胡扯。其目的不是宣扬文化,教化人心,而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麻痹人心。
第三,正确的宗教信仰对人们的行为思想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说无信仰的民族是最可怕的,因为无信仰便无所畏惧,无所畏惧便无所不为。所以,宗教信仰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世界都起着巨大约束作用。
封建迷信装神弄鬼,它只是迷信职业者用于谋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江湖骗术。轻则骗人钱财,重则蛊惑人心,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上述种种说明二者不能等同。2.宗教信仰的意义
(1)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要
在我看来,宗教信仰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原始人类因恐惧风雨雷电,日夜更替而崇拜自然,以此来减轻内心的惶恐,以求心安。现代人因虔诚礼佛而行善事,积功德。这些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心中若无
⑤信仰,心灵必然空虚。因此,宗教信仰对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心理需要具有一定意义。
(2)宗教信仰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宗教信仰具有神圣性,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是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社会这一大环境充满复杂性,美丑共存。该如何淡化“丑”使之走向美,信仰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佛教从来都是倡导人们要一心从善,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之形成高尚的品格。基督教认为人们的内心应充满爱,此种爱不只是关乎自身的小爱,更是关乎他人、社会、国家的无私大爱。它要求人们要用爱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要对生命充满希望,如此,光明必将照亮黑暗。
宗教信仰的此种作用,是任何教育,任何法律都无法做到的。(3)宗教信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利工具
我国是一个民族非常多的国家,但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从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忌讳与崇拜物等方面便可看出此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又使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所以,宗教信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
(二)从丧葬习俗看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苗族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丧葬过程复杂而独特,透过苗族的葬礼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包括很多方面,如:山崇拜、动物崇拜、土地崇拜等等。此处主要分析苗族的土地崇拜。
金水河乡的苗族在挖墓穴之前,要烧香拜祭土地公。他们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源,世间万物均靠其滋养。衣服的制作原料,粮食的栽种,水资源的获取,以及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都离不开土地,甚至人去世以后也需要与土地融为一体。所以,苗族的人们崇拜土地,下葬和平日上坟时都会拜祭土地,这无疑是自然崇拜的一种体现。
2.鬼神崇拜
苗族相信人离世以后,其灵魂将会脱离肉体而存在,回到先人的居住地。其实,相信人有灵魂,就是鬼神崇拜。
苗族死者的棺木横放于堂屋中间,这与其他民族的习俗有所不同。当地人对其有一种解释,说死者棺木横放后他的魂魄就不会归来,如果像其他民族那样竖着放,人死后其魂魄将会返回家中看望亲人。还有,苗族在下葬后,要将死者生前衣物烧给他,这样死者在阴间才有衣物可穿,若不烧,死者将会托梦于亲人讨取衣物,苗族人民因害怕离世者魂魄归来而不敢有任何的怠慢。除这些以外,苗族葬礼最独特之处便是为死者指路。苗族说只有为死者指清楚去路,他才能顺利到达自己的安息之处。不然死者将会迷路,不知去向而导致魂魄不安。
上述行为,都反映出了苗族的鬼神崇拜观念。3.祖先崇拜
苗族认为人离世以后,肉体虽死而魂灵犹在,深信“灵魂不灭”之说。在他们看来,死者的灵魂一直与家人同在,并且保护着家族中人。因此,不论是对葬礼的重视,还是节日对祖先的拜祭,都是出于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可以说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是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苗族丧葬中的祖先崇拜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以洁净之身归于尘土
人离世以后,要为其净身,这是许多民族的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苗族也如此,但同中有异,更显孝顺。
苗族是由孝子亲自为死者擦洗身体,目的在于洗去死者身上的污秽,让其以洁净之身入葬,而其他民族是请来专业人士为死者净身。相比之下,苗族对先祖更为尊敬与崇拜,是一个重孝的民族。
(2)以音乐安魂
芦笙与鼓是苗族丧葬中的专用乐器,苗族用音乐来悲悼过世亲人。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苗族认为吹芦笙和击鼓能够减少死者的痛苦,同时也能让丧礼热闹一些从而减轻丧家的紧张与哀伤,但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向死者传达家人的不舍与哀思。
汉族请法师为亡灵超度,有些彝族以“花灯和花鼓”这样的舞蹈形式来安 8 死者亡魂,而苗族以音乐安魂,这些都表达出了他们对祖先的虔诚崇拜。
(3)以土葬护遗体
当地苗族选择土葬形式来安置亲人,表现出他们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苗族认为,人离世以后,其遗体必须有依托之处。所以一定要施行土葬,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死者遗体,让他死后有所归宿。
其次,苗族有自己的家族墓地,亲属离世以后一般厚葬于家族墓地之中,而不是随意选择墓地便下葬,这些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心理。
(4)以“离别饭”安魂
苗族在“做五七”这一天要请年长者将死者灵魂请回家中,与亲人最后吃一次“离别饭”。然后又将死者灵魂送回墓地,还要烧纸钱给死者,让其在阴间有钱可用。这些无非显示出了苗族对祖先的敬重,望其灵魂得以安宁。
宗教信仰观念贯穿于整个苗族的葬礼之中,已故者安息,生者才能心安。
(三)宗教信仰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
苗族丧葬是反映苗族宗教信仰的最佳场所,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民族的世界无论在哪里都是从宗教开始的。”所以,宗教信仰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苗族以吹芦笙,击大鼓这样的音乐形式来安祖先之魂,在反映祖先崇拜的同时,也是通过本民族的传统乐器来丰富和传扬民族文化。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的孝道也值得人们去推崇。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向来就十分重孝,苗族对先祖的敬重无一不是重孝的表现。因此,苗族宗教信仰发扬了少数民族的孝文化,并将其世代传承,这对提醒如今的人们重视和发扬孝道具有突出意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它其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纵然少数民族文化也有糟粕部分,但只要取其精华而用之,那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我们当仁不让。
⑥
结语
民族不同,丧葬习俗必然存在着差异,从不同的丧葬习俗中反映出了不同 的宗教信仰。恰当的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精神需要,更是民族得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本文从苗族丧葬习俗分析苗族的宗教信仰,意在呼吁人们重视信仰,传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注释:
①《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J].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第17页。
②《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8.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第25页。
③《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8.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第31页。
④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金平苗族》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8.第119页。
⑤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10.第192页。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 [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10.第2页。⑥
参考文献:
[1] 刘稚,秦榕著.《宗教与民俗》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2] 仇学琴,蒋文中著.《云南民族文化探源》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龙江莉著.《云南苗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要》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4] 《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J].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6.[5] 《红河州志第一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