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启航钢琴教育新理念
快乐启航钢琴教育新理念
快乐启航“模仿钢琴教学法”首先引进来源于加拿大的国际先进教育新理念;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到肯定的结果;一套行之有效并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的钢琴学习方法。
快乐启航“模仿钢琴教学法”具有优于传统的优势:
强调启蒙的重要,让孩子迅速喜欢的钢琴教育方法;
重视孩子的能力的培训和修养的提高;
重视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家长更轻松,独具特点的教法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资质的学习者;
短期奠定的扎实基础,适用各种不同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等)的发展者; 快乐启航“模仿钢琴教学法”的特点是:
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方法科学,扬长避短。(少儿的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跟唱跟弹、感受体验音乐、激发兴趣;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轻松前进(开心玩)。
进步迅速,基本功扎实,前程无忧。
练习钢琴还能够提升孩子的气质,并且在练琴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处事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将钢琴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基本课程。
第二篇:2014教育新理念
2014教育新理念
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既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是最基本的,是无法跳过的。可是这样的假设既缺乏事实根据、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点教学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样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二、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指导、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中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发展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需要以—种新的姿态迎接这—转变。
二、科学教育包含哪四个层面的教育?
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三、有没有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什么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四、简述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对教育第三次飞跃的促进作用。61—62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强化了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第三篇:教育新理念
教育论著读书笔记1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感到教育教学的压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内练功底,平时必须多学习,在暑假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多多。
拜读最多的是《教育新理念》,说实在的在阅读之前,我的思想包袱很大,权当是任务吧!因为不大喜欢看全理论的书。《教育新理念》。一听书名就知道要给我进行一次“洗脑”,灌输一些枯燥无味难以消化的理论了,可是当我读完前言,“任务”的意识反而淡化了很多,随之产生了拜读的愿望。这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论。从客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有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比如他在书中写到:小孩子因为无知上学,所以小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出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把这种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的现象变为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了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而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了,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有谁还愿意不
断地被老师批评和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出问题则不会有任何麻烦,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地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在阅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我在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问题意识,问扫描长大以后越来越弱,甚至成人后消失了呢?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想这里要承担责任的除了孩子的地衣启蒙老师父母那漫不经心的应付搪塞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对于孩子那无穷无尽的问题给予热情的应答或指导了吗?非也。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课堂上总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教师帮忙给予标准答案。经常教完课文后不忘问上一句:都懂了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也就放心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袁振国先生把它称之为“去问题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先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走后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上来了,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纽带的教育。就是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还清晰的记得蔡祥同学在语文课上提了一个上课讲过的问题,在学生们哄堂大笑时,我也跟着笑了几声。朱淑盈同学提了很浅显的问题时,我问了她一句:“这个问题你还不懂啊?”她红着脸坐了下去。更多的是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牛头不对马嘴时,教师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看到教室里稀落的小手时,心里又是那么憤憤不平,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笨了。是他们笨吗?不是。是教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走进孩子的心灵,善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成了一句戏言。我究竟在无意中扼杀了多少好奇的童心?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的大马路,去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认识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索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小手的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也莫过如此了。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孩子有了问题,说明他们有思考,而一个人的创造总是从问题开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发现道路。所以,保护和发展先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当孩子有了问题意识,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回答他们,或有意识的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孩子更多的问题。因为提问是孩子创造力的摇篮,是孩子创新的开始。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我的学生们,我会多多关注他们的提问,是异想天开也好,是不合乎逻辑也好,幼稚也好,荒诞也好,孩子们敢于提,我有什么理由不郑重地对待,去善言地去回答的呢?也许多年以后,正因为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使他们成了社会各个领域了不起的人才呢?要真正的关心爱护每个孩子,就从最简单的第一步,认真应对他们的每个提问吧!
第四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五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感觉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渐渐地为书中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风采所吸引,书中的许多鲜活的、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例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武装自己。
读了《教育新理念》,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的定位到底在哪里?怎么样的教育真的不愧于“素质”的称号呢?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第一素质教育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第二,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过程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过程。素质教育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它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它的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影响着管理的风格、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着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素质教育不满足于每个人的一般的、共同的发展,而是根据人的千差万别自然本性,鼓励并极力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和活动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以学生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生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单一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素质教育要创造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的境界。
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先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2、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3、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王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