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时间:2019-05-13 22: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第一篇: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二、绿色食品产地的调查与选择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选择是指在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之初,通过对产地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考察,并对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合理判断的过程。

绿色食品产地是初级产品或原料的生长地,通过对生产基地的选择,可以全面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境监测,减轻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可以为保护产地环境、改善产地环境质量提供资料。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一般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尽量避开繁华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边远地区、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首要选择;一部分城市郊区受城市污染较轻或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好,也是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理想区域。

对大气的要求:产地及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大气质量要求稳定。

对水的要求:除了对水的数量由一定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应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游没有对该地区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对土壤的要求:要求基地位于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区域,基地及基地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为受到人为污染,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较低,并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调研和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包括气象、地貌、土壤肥力、水文、植被等

2、基地内社会、人群及地方病调查

3、收集基地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有关原始监测数据。

4、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及耕作制度,近三年来肥料、农药使用情况。

5、产地及产地周围自然污染源、社会活动污染源调查。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初步分析

产地基本情况;产地灌溉用水环境质量分析;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

综合分析产地环境质量现状;

确定优化布点监测方案;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

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代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分类:

1.对象:大气,水环境和土壤监测.2.监测手段: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3.目的和性质:基础性检测,监视性监测,仲裁性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

布点原则水质监测点的布设要坚持样点的代表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坚持从水污染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和危害出发,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即优先布点监测代表性强,最有可有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的方位、水源(系)或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水源。对于水资源丰富,水质相对稳定的同一水源(系),样点布设1~3个,若不同水源(系)则依次叠加。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质稳定性较差的水源,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采样点数。5 生产过程中对水质要求较高或直接食用的产品(如生食蔬菜),采样点数适当增加。6 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粮油作物、禾本植物等,采样点数可适当减少,同一水源(系)的采样点数,一般1~2个。对于农业灌溉水系天然降雨的地区,不采农田灌溉水样。矿泉水环境监测,只要对产地水源进行水质监测。属地表水源(系)的采样点数一般布设1~3个,属地下水源的采1个采样点。深海产品养殖用水不必监测,只对加工水进行采样监测;近海(滩涂)渔业养殖用水布设1~3个采样点;淡水养殖用水,集中养殖区如水源(系)单一,布设1~3个采样点;分散养殖区不同水源(系)布设1个采样点。畜禽养殖用水,属圈养肯相对集中的,每个水源(系)布设1个采样点;反之,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布点方法用地表水进行灌溉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布点方法。直接引用大江大河进行灌溉的,应在灌溉水进入农田前的灌溉渠道附近河流断布设置采样点。以小型河流为灌溉水源的,应根据用水情况分段设置监测断面。灌溉水系监测断面设置方法

对于常年宽度大于30 m,水深大于5 m的河流,应在所定监测断面上分左、中、右三处设置采样点,采样时应在水面0.3 m~0.5 m处各采分样一个,分样混匀后作为一个水样测定;对于一般河流,一般可在确定的采样断面的中点处,在水面下0.3 m~0.5 m处采一个水样即可。湖、库、塘、洼的布点方法

10h以下的小型水面,一般在水面中心处设置一个取水断面,在水面下0.3 m~0.5 m处采样即可;10ha以上的大中型水面,可根据水面功能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片,按上述方法设置采样点。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在地下水取井处设置采样点

采样时间与频率种植业用水: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灌溉用水的主要灌期采样一次。水产养殖业用水: 在其生长期采样一次。畜禽养殖业:可与原料产地灌溉用水同步采集饮用水质一次。矿泉水水源的样品采集,参照GB 8537和GB/T 8538 中有关规定执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用水,按GB5749规定执行。

土壤监测

4.2.1 布点原则

4.2.1.1 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监测点布设,以能代表整个产地监测区域为原则。

4.2.1.2 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布点原则。

4.2.1.3 坚持最优秀监测原则,优先选择代表性强、可能造成污染的最不利的方位、地块。

布点方法在环境因素分布比较均匀的监测区域,采取网格法或梅花法布点。在环境因素分布比较复杂的监测区域,采取随机布点法布点。在可能受污染的监测区域,可采用放射法布点。

样点数量

监测区的采样点数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土壤的污染分布,面积大小及数理统计、土壤环境

评价要求而定。大田种植区

对集中连片的大田种植区,产地面积在2000 ha以内,布设3~5个采样点;面积在2000 ha以上,面积每增加1000ha,增加一个采样点。如果大田种植区相对分散,则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2设施种植业区

(1)保护地栽培:产地面积在300 ha以内,布设3~5采样点;面积在300 ha以上,面积每增加300 ha,增加1~2个采样点。如果栽培品种较多,管理措施和水平差异较大,应适当增加采样点数。

(2)食用菌栽培:按土壤样品分析测定、评价,一般1种基质采集1个混合样。3 野生产品生产区

(1)对土壤地形变化不大、土质均匀、面积在2000 ha以内的产区,一般布设3个采样点。面积在2000ha以上的,根据增加的面积,适当的增加采样点数。

(2)对于土壤本底元素含量较高、土壤差异较大、特殊地质的区域可因地制宜的酌情布点。近海(滩涂)养殖区:底泥布设与水质采样点相同。

5深海和网箱养殖区:免测海底泥。

6特殊产品生产区

依据其产品工艺特点,某些环境因子(如水、土、气)可以不进行采样监测。如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可免监测土壤。

采样时间、层次采样时间:原则上土壤样品要求安排在作物生长期内采样。采样时间、层次:

(1)一年生作物,土壤采取深度为0 cm~20cm;

(2)多年生植物(如果树),土壤采取深度为0 cm~40cm;水产养殖区,底泥采样深度为0 cm~20cm

空气监测

4.3.1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

空气监测中常会出现同一地点、不同时刻,或同一时刻不同空间位置所测定的污染物的浓度不同,这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称之为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由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不均,空气质量监测中要十分注意监测(采样)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4.3.2 监测点分布原则

依据产地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结论和产品工艺特点,确定是否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进行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生物生长期内的主导风向,重点监测可能对产地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的下风向。

4.3.3 点位设置

空气监测点设置在沿主导风走向45º~90º夹角内,各监测点间距一般布超过5km。监测点应选择在远离树木、城市建筑及公路、铁路的开阔地带。各监测点之间的设置条件相对一致,保证各监测点所获数据具有可比性。

免测空气的地域种植业:产地周围5km,主导风向20 km内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的地域。渔业养殖区:只测养殖原料(饲料)生产区域的空气。畜禽养殖区:只测养殖原料(饲料)生产区域的空气。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水源地。保护地栽培及食用菌生产区:只测保护地-温室大棚外空气。

采样地点产地布局相对集中,面积较小,无工矿污染源的区域,布设1~3个采样点。2 产地布局较为分散,面积较大,无工矿污染源的区域,布设3~4个采样点。样点的设置数量还应根据空气质量稳定性以及污染物对原料生长的影响程度适当增减。

采样时间及频率在采取时间安排上,应选择在空气污染对原料生产质量影响较大的时期进行,一般安排在作物生长期进行。每天四次,上下午各2次,连采2 d。上午时间为:8:00~9:00,11:00~12:00;下午时间为:14:00~15:00,17:00~18:00。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是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探讨改善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措施,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的工作的最终目的。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根据环境(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监测资料,应用环境质量指数系统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对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定量描述,并提出该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最直接的意义,是为生产绿色食品选择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绿色食品有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随目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基本工作程序见图1。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考察及环境本底特征调查环境质量调查及优化、布点、采样

调查资料及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

选定评价参数、评价的环境标准

建立评价数学模式并进行评价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提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

评价原则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绿色食品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5.1.2.1 评价应在该区域性环境初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不应该忽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

5.1.2.2 绿色食品产地的各项环境质量标准(空气、水质、土壤)是评价产地环境质量合格与否的依据,要从严掌握。

5.1.2.3 在全面反映产地环境质量现状的前提下,突出对产品生产危害较大的环境因素(严控指标)和高浓度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评价标准

按NY/T 391规定规定执行。

5.3评价方法

水质量评价按NY/T 396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土壤质量评价按NY/T 395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空气质量评价按NY/T 397中第8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1.总则

1.1目的为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优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城市污染源以及交通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及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产地的环境保护和 可 持续发展。

1.3调查人员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由 省绿办组织 实施,调查人员要求是绿色食品执行检查员或高级检查员,调查人员一般为 2名或2名以上。

1.4调查原则

(1)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有效。

(2)突出环境状况,兼顾社会影响。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1.5适用范围

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6组织管理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监督管理。

2.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2.1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2.2技术路线

(1)通过实地考察,核实申请认证材料中申请人及其产品产地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召开座谈会(要求有企业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地负责人参加)、收集资料和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了解产品产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背

景值、地方病情况、农药和肥料施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 砷 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产地客土情况、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灌溉条件等。

(3)申请人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如当地 植保站、土肥站或供销社等部门出具的农药、肥料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卫生防疫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地方病证明材料。(4)在当地环保部门的配合下,对区域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5)如产地已进行过环境监测,申请人可提供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3.调查内容

(1)申请人及其申请认证产品的产地基本情况。

(2)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频玫瑰图)、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产地客土情况等。(3)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

(4)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包括企业名称、产品、生产规模、方位、距离),并在1:5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标明。(5)产地周围3km范围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情况。

(6)农药、肥料使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 砷 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

(7)产地灌溉条件,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水源情况。(8)是否有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4.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条件

4.1 根据调查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做水质监测

4.1.1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

申请人具有近1年内由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同时,水源未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个别项目不能满足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要求的,可仅对缺项进行补充监测。

4.1.2农田灌溉水

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的产地。

4.1.3渔业养殖水

远洋捕捞。

4.2根据调查结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1)不属于与土壤环境有关的地方病区。

(2)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的上风向5km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的区域。

(3)产地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电厂灰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区域。

(4)已进行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近3年内已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且背景值或监测结果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5)自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使用有机汞、有机 砷 农药,未施用污泥、垃圾多元肥料和稀土肥料,未大量 引进外源有机肥的产地。

(6)自土壤环境背景 值调查 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进行污水灌溉,未进行客土的产地。

4.3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 化水等产地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4.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做空气质量监测

(1)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内无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3km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锅炉容量大于1吨/小时)的区域。

(2)渔业养殖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3)规模化畜禽圈养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4)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 化水等水源地。

4.5 续报企业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1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调查确认,产地及其周边2km范围内没有新增工矿企业污染源,且产地范围没有变化、产地面积未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相关准则的要求,水源未受污染,免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2不符合4.5.1条件要求,按4.1、4.2、4.3、4.4要求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

5.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编写

5.1检查员应详细填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见附件)。表中应明确提出免做监测项目、免检理由及补测项目。

5.2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检查员应当向 省绿办(中心)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明确调查时间和检查员级别,并签名。

5.3调查报告中应明确提出是否免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结论、理由及监测优化方案。

5.4 应当附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表》 中所有调查数据、资料的原始证明材料。

5.5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任务的来源

(2)调查对象

(3)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

(4)调查时间

(5)调查方法

(6)申报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主导风向);水文状况(主要水域、历年灌溉情况);土壤类型及历年土壤改良情况(客土);植被及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病虫草害);地方病;农业生产状况及历年农药、肥料施用情况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水质(水源、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土壤环境(土壤背景值或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大气环境(最近污染源名称、距离,对产地影响,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8)结论(优化监测结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6.附 则

6.1 本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6.2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试行)

1.总则

1.1目的为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准确掌握绿色食品产地及其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优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本规范。

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基本要求

绿色食品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城市污染源以及交通干线,生态环境良好。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l—2000)及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产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3:调查人员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由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实施,调查人员要求是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查人员一般为3人。

1.4调查原则

(1)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查与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真实、可靠、有效。

(2)突出环境状况,兼顾社会影响。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1.5适用范围

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原科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6组织管理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工作统一监督管理。

2.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2.1调查方法

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2.2技术路线

(1)通过实地考察,核实申请认证材料中申请人及其产品产地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召开座谈会(要求有企业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地负责人参加)、收集资料和发放问卷等调查方法,了解产品产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土壤类型及其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农药和肥料施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产地客土情况、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灌溉条件等。

(3)申请人应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如当地植保站、土肥站或供销社等部门出具的农药、肥料的销售和使用情况的证明材料。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卫生防疫部门出具(或从公开出版的文献查阅)的地方病证明材料。

(4)在当地环保部门的配合下,对区域污染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5)如产地已进行过环境监测,申请人可提供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3.调查内容

(1)申请人及其申请认证产品的产地基本情况。

(2)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频玫瑰图),水文状况、土壤类型、产地客土情况等。

(3)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情况。

(4)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以内工矿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污染源分布情况(包括企业名称、产品、生产规模、方位、距离),并在1:50000比例尺的地图上标明。

(5)产地周围3km范围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电厂灰场等情况。

(6)农药、肥料使用情况,特别是产地是否施用过垃圾多元肥、稀土肥料、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污泥等,是否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

(7)产地灌溉条件,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水源情况。

(8)是否有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

4.优化环境监测工作的条件

4.1根据调查结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免敞水质监测

4.1.1农田灌溉水、畜禽养殖水、渔业养殖水及加工用水

申请人具有近1年内由县级以上农业,环保,卫生、水利等郡门出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监测数据,同时,水源未受污染,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和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个别项目不能满足绿色食品水质监测项目要求的;可仅对缺项进行补充监测。

4.1.2农田灌溉水

无灌溉条件,靠自然降雨的产地。

4.1.3渔业养殖水

远洋捕捞。

4.2根据调查结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1)不属于与土壤环境有关的地方病.(2)主导风向和次主导风向的上风向5km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的区域。

(3)产地3km范围内无生活垃圾填埋场、电厂灰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区域。

(4)已进行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近3年内已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且背景值或监测结果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5)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土壤质量监测以来,未使用有机汞,有机砷农药,未施用污泥、垃圾多元肥料和稀土肥料,未大量引进外源有机肥的产地,(6)自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或上壤质量监测以来,未进行污水灌溉,末进行客土的产地。

4.3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产地免做土壤质量监测。

4.4符合下只条件之一者,免做空气质量监测

(1)产地周围5km内、主导风向20km内无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3km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烟气排放源(锅炉容量大于1吨/小时)的区域。

(2)渔业养殖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3)规模化畜禽圈养区:产地周围1km范围内无工矿企业和城镇。

(4)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兀化水等水源地。

4.5续报企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1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调查确认,产地及其周边3km范围内没有新增工矿企业污染源,且产地范围没有变化,产地面积未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符合绿色食品相关准则的要求,水源未受污染,免做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4.5.2不符合4.5.1条件要求,按4.1、4.2、4.3、4.4要进行产地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

5.调查结论及调查报告编写

5.1调查单位应详细填写《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见附件一)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人员明细表》(见附件二)

5.2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调查单位应当向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心)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应注明调查单位(加盖公章)、调查时间,调查人职称和职务,并签名。

5.3调查报告中应明确提出是否免做有关环境质量监测的结论、理由及监测优化方案。

5.4应当附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表》中所有调查数据、资料的原始证明材料。

5.5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任务的来源

(2)调查对象

(3)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

(4)调查时间

(5)调查方法

(6)申报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所在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三导风向);水文状况(主要水域、历年灌溉情况、)土壤类型历年土壤改良情况(客土);植被及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病虫草害);地方病;农业生产状况及历年农药、肥料施用情况。

(7)环境质量现状调

水质(水源、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土壤环境(土壤背景值或监测时间、数据,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大气环境(最近污染源名称、距离,对产地影响,免测理由及补测项目)

(8)结论(优化监测结论;保护环境的建议和措拖)

6.附则

6.1本办法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6.2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第八讲:军队与警察

第十五讲:军队与警察

一、军队与政治

(一)军队的角色

(二)军队的控制

(三)军队什么时候掌握权力

二、警察与政治

(一)警察的角色

(二)政治的控制与问责

三、问题与讨论

引言:没有任何政体仅仅以政治正当性或行政效率为基础,以及保持政权,所有统治体系都或多或少依赖军队和警察的强制性权力。军队的功能可以只是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或者作为在国内镇压社会动荡和失去民心的政权的工具,并在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军队可能是具有权势的利益团体,或通过军事政权的建立来提供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同样,警察可以作为维持公共秩序与公民自由的工具,或成为政治压迫的机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建立起警察国家。

一、军队与政治

一般认为现代军队的发展可以回溯到中世纪,而在19世纪军队成为一个特殊的机制,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后来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促使军队模式大大为全世界所采用,军队变为国家机关中几乎普遍性的组成要素。

军队属于非常特殊的政治机制。有四个因素可以区别军队和其他机制的不同之处,并使得军队比较起文官组织来说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军队作为一种战争工具,享有军备与强制力的垄断权,当军队有能力支持或推翻某政权的时候,其忠诚关乎国家生存;其次,军队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与纪律化的体系,其特征是等级严明并强调严格的服从文化,其是韦伯所称的官僚的极端形态;再次,军队几乎具有独特的文化与价值,强调随时准备作战、杀人、牺牲与自我奉献的团体精神;最后,武装力量经常被认为处于国内政治之外,其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完整,是国家利益的堡垒。

虽然所有的军队大概都有上述特征,但所有社会的军队并不具有上述单

一、统合的体制。例如在军队内部,高级军官大抵具有保守倾向,而年轻军官经常对进步与激进的理念更能接受,另外,军队内部,军官与士兵,各军种之间以及区域与种族性等的分化也是明显的。虽然如此,可以归纳出军队在政治生活中大致可以扮演下面不同的角色:战争工具;政治稳定与秩序的维护;利益团体;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

(一)军队的角色

1、战争的工具:军队的主要角色是作为战争的工具,其即可以被以来防御,也

可以被用来进攻,军队几乎就和警察、法院以及邮政服务一样,被视为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扩张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军事开支;选拔军事领袖进入政策制定的过程、好战主义的盛行以及与军队有关的价值与理念传播到民间社会。

2、国内秩序的稳定: 军队的强制力量不仅在国际政治上具有重要性,在国内政治上,军队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过,国家体制不同,军队的被利用方式也有所差异。一般说来,在维持治安与处理国内骚乱等事件中,军队的角色此时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美国民权运动期间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劳资纠纷中两个国家的军队所执行的任务就在两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被认为侵害了属于警察的角色并危害了军队政治中立。不过,实际上,如何界定军队是为国家利益还是国内用途并对之进行区分,有时比较困难,特别是当军队被用来镇压社会动荡、对抗民众**的时候,上述区分更为困难。

一些国家在面对政治紧张与动荡的时候,当程度超过了一般警察所能控制的能力之外的时候,军队就变成维护国家完整的唯一力量了,为了上述目的,甚至演变为内战;在政治正当性完全瓦解的国家里,军队可能成为政权的唯一后盾,可以保护政权免于大众革命,而当宪政主义的符号都被丢弃的时候,政府就变为彻底的独裁体制。不过镇压平民示威者,对军官的忠诚与部队的服从,历来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3、利益团体:军队大部分被看作是一种政策工具,不过,当军队被用于政策过程的时,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利益体。在这一点上,军队就象官僚一样会寻求塑造或影响政策本身的内涵,军队有许多自己的利益存在。首先,军队拥有许多可观的科技知识与专业技能。虽然军队通常受到形式上服从文人统治以及要求政治中立的约束,但政府一般很难不去听从高级军官对于战略、防御以及外交等事务的建议;其次,军队是重要的政策制定体代表,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基础,而成为“局内人”团体。以美国军方为例,其能经国防部与国家安全会议以及通过出席国会军事委员会来运用其影响力;再次,由于军队是国家安全与整合的担保人,由于一般大众都将防御责任归于军方,因此政府可能认为通过强化军备,增加防御支出来获得选票。

实际上,就像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文官基本上所关心的是职业上的自私自利,同样高级军官也可能推动政策来扩大武装力量的规模与地位,以确保他们的独立性。就像冷战,很多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与苏联的军事—产业复合体所导致,其相互夸大战略威胁与攻击能力的强烈诱因;同样有人指出,海湾战争很大程度上是 美国高级军官与主要国防承包商为了证明隐形轰炸机以及其他高技术武器的效能,还有合理化高额军事开支的正当性。

4、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当然,军队经常并不仅仅满足于利益团体的角色,实际上,武器与强制性权力的控制赋予军队直接干预政治生活的能力,其极端形式就是建立军事统治政权。军方即可以支持一个不具民意的政府或政权,也可以取代统治精英,甚至推翻政权本身。军事统治的特征是武装部队成员取代文人政

客。不过,军事政权如果想有稳定与持久的政治形态却非常困难,经常是军队退居幕后,而由其中意的或选拔的文人领袖来行使其权力。特别是,当军事失利的时候,武装力量的权威就会受到致命的危害,军事政权就可能瓦解并宣告结束;另外,当军事统治面临人民反抗,却无法通过仅仅的军事镇压来进行控制的时候,也可能发生政权的瓦解。不过,无论如何,一旦军队尝过干预政治的滋味,其就可能不会愿意再安分地退回到营房,结果就是反复政变或流产政变的发生。

(二)军队的控制

按说军队拥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军队应该总是在政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军队干预政治,就是要取代文人政府,但除了在拉丁美洲、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之外,军队干预政治的现象非常罕见。一般说来,在自由民主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比较不会出现成功的政变和政变企图。

有关对军队进行控制的机制与方法,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亨廷顿把其形容为“客观的”和“主观的”方法,另一位政治学者诺德林格(Eric Nordlinger)则使用“自由”(liberal)与“渗透”(penetration)的词汇。文人与军队关系的自由或客观的模式,以西方宪政政体为代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与军队的角色与责任之间有着清楚的区分,军队必须与政治保持距离。而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实现的。

首先,军队正式服从文人领袖,并以此间接对人民与国会负责;其次,即使在国防与军事领域,政策制定是政治人物的责任,军队仅仅被要求提出咨询意见并负责执行;最后,军队必须严格遵守政治中立,以确保无论任何政党执政都被要求保持忠贞。当然,文人控制并不意味着军队在政治上的无能为力。例如,虽然美国军队从未在政治过程中直接干预,但他们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所进行的日常干预,也对美国国防与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宪政稳定的民主政治文化的熏陶下,已经发展出一个通则,文人与军队关系的自由模式并不困难。

在独裁和一党制国家,则发展出不同的文人控制模式。他们不是依靠客观的机制来建立文人权威的优越性,而是通过主观方式灌输对领袖、政党的忠诚、价值与信念,促使军队接受文人控制。可以说,如果说自由的模式是把军队排除在政治之外,渗透的模式正好相反,是有系统和全面性地将军队政治化,而方式各有不同,希特勒是通过传达对最高领袖的个人宣誓效忠,将德国军队变为政治军人;斯大林则通过对军队的血腥镇压与清洗来达到对军队的控制。不过,在绝大多数的上述情况下,渗透模式并不需要完全清洗不可信赖的军队成员,而主要是通过宣传与煽动来推广“政治正确”的观点与价值。拿中国为例,对军队的制度化的渗透达到极至,具体是,有一套平行于军队结构的精密政党网络,提供军队政治上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与指引,在其中,文人与军队之间的责任划分几乎消失,对党的忠诚与效忠的记录是人民解放军军官获得提升的先决条件,就党在军队内部的运作范围之内,军队在政策的过程中也获得发言权,并能通过整合党政精英而行使影响力。

(三)军队什么时候掌握权力

军队可能展现最激烈的政变来推翻文人政权。军队掌握政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统治来取代文人统治,或利用另一组人来取代文人领袖,而建立间接统治。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军事干预已经成为常态,在20世纪,军事政变经常出现在非洲、拉丁美洲与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大概来说,军事政变总是和下列因素有关:经济衰退、文人统治失去正当性、军队与政府之间出现冲突、有利的国际环境。

首先,政治学者的研究发现,军事政变与经济低增长和经济衰退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普遍的贫穷与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容易造成减少对现政府的支持,并提供给军队军事干预的借口,并承诺可以提高经济发展。

其次,军队只有在感到现存体制与统治精英的正当性受到挑战,并估计军事干预会成功的时候,才可能干预政治,而当政治文化比较稳定的时候,军队很少直接干预政治。

再次,和军队干预有关系的因素是军队所持有的价值、目标与利益与现政治体制一致的程度。当军队选择反对政府的饿时候,可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受到威胁,或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军队接管都是为了所谓的“拯救国家”。虽然军队通常急着证明他们干预政治是 为了结束腐败、捍卫国家利益等等,但出于完全的自私自利也是经常的,也就是说,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并把军队当作是钻营自己政治野心的管道。

最后,军队夺权也经常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发生军事接管的国家,经常是受到临国、区域与国际组织和更大的国际社会的暗示。例如智利的皮诺切特推翻阿连德就受到美国的暗中支持。

二、警察与政治

警察就像军队一样,属于国家强制性力量的一部分,如果说军队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国家安全,后者的核心功能在于维护国内治安。一般认为,警察的存在起源于19世纪工业化所释放出来的高度社会不安与政治不满所导致。警察与军队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军队基本上是对外取向,只在战争、国家紧急状态与灾难事件时候,接受命令采取行动,后者有着日常例行的涉入;其次,警察一般都使用的是非军事的策略,其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同意与正当性,他们一般不配备武器或有武器是为了自卫,不过在现代社会,警察也渐渐

发展出一种准军事性特质,其经常逐渐配备精良武器以及采用准军事形态的作战模式。

(一)警察的角色

有关警察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三种互相对立的途径:自由、保守与激进的。自由的途径认为警察基本上是中立体,其目标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维护国内治安,其关心的基本上保护公民免于受到他人的侵害以及维护法治,而不具备更大的政治功能;保守途径强调警察的角色在于维护国家权威,确保司法管辖权普及到全体,其基于一种人性恶的悲观观点,强调警察作为执法机关的重要性,以能够控制社会动荡与**,其被看作是政治控制的机制;激进的途径认为警察捍卫的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是为服务统治精英而不是广大人民以及一种压迫的工具。另外根据警察所处政治体系、运用警察的方式等不同,还有所谓的社会警察与政治警察、自由国家与警察国家之分。

1、社会警察:社会警察指的是其主要执行刑事法律,其存在主要是为了打击犯罪。20世纪工业化的普及,在世界各地带来警察组织与策略的雷同 性,所有警察都面临交通违规、盗窃、街头犯罪以及有组织犯罪等共同问题。在社会警察的范畴中,还出现了所谓的社区警察的概念,其主要出现在社区中;另外一个是所谓的特勤警察,强调处理突发与违法事件的能力,希望通过警察的有效反应能力,使犯罪消失于无形,其经常需要采取强硬、准军事的行动,重视科技与武器配备。

2、政治警察:警察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警力的运用可根据社会偏见与政治偏袒,有利于某些团体与利益;其次,这表现在警察可能跨越民间事务而影响特定的政治争执。政治警察的程度,也就是利用警察在政治用途而非社会用途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与分歧化而逐渐增加,有些政治学者质疑上述分法,而认为所有的犯罪都因为财富、权力的分配所导致,应该都属于政治性,而警察也都是政治警察;从大众的观点看,当警察被用来控制罢工、示威以及社会不安的时候,警察中立的说法特别受到质疑,而在处理种族与民族对立与冲突时,更是如此。

其实,很多例子都显示,很多警察机构的设置都是为了执行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情报与安全机构,他们的角色都深具政治性,对那些被认为是将威胁国家、反对现存社会与政治体系的团体与个人,往往都会实施监督与颠覆。

3、警察国家:其指的是一种统治形式,在其中,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的平衡完全被抛弃,并允许警察发展出专横的权力,其运作也经常脱离于法治之外,并不对法律机关与人民大众负责,警察被赋予不受节制的权力,用以制造一种恐怖与威胁的气氛,使所有层次的社会生活都受到政治控制。在这其中,警察的权力其实是被视为私人武力并受到统治精英的控制并为其利益服务。

(二)政治的控制与问责

决定警察问责的关键是警察到底是在集权还是分权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分权化的吸引力,在于由下而上的结构允许警察有外在于中央的健全的独立性,而几乎只对当地的需要与利益建立回应性。不过事实上集权化的组织在现实中往往无法抗拒,其经常不仅符合国家的需要,而且能提供行政效率更大、政治效能更高的期望。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与共产主义、发展中国家、威权国家都有中央集权的国家警察,而全世界最分权的警察体系也许是美国,事实上,多层次的美国联邦制度,造成不下5种类型的警察:联邦警察机关(如联邦调查局、稽毒局等)、州级警察单位、郡级保安官(sheriffs)、市与镇的警察单位、最后是一套乡村市镇警察系统。

三、问题与讨论

1、什么时候军队作为国内政策的工具具有合理性?

2、请讨论美国的军事——产业复合体;

3、军队总是一个保守与右翼的团体吗?

4、警察的政治性是什么?

第五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思考论文

我们长期以来都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忽略了农村环境的保护。进入新农村建设时期,大量对农村土地进行开垦,破坏了农村地表结构,也破坏了农村的自净能力,但是依旧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农村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活动很少,以致于农村有些地方已经面临环境恶化的状态。现代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得不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还给农村一片和谐景象。近几年,各级环保部门开始进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有益探索,我希望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和大家共勉。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4、结论

农村,环境承载了希望,承载了梦想。有一个好的环境就会给人一个好的心情,还给大地一片炊烟,还给农村一片绿色。

下载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讲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讲女性与家庭讲稿

    第八讲 女性与家庭 一、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考察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领域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基础。 • 本研究从......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精选5篇)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环顾全球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后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八讲

    第八讲 通讯的写作 一、通讯的概述 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报道体裁。与消息相比,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更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

    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合集5篇)

    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根据《国家重点生......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关于修订《职业病危害 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做好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根据......

    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精选合集)

    第一章 绪论 1.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是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标准)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声级计的使用。 2、掌握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及评价方法。 3、 锻炼独立完成一项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和处......

    第八讲 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家庭、学校因素与犯罪的关系。认识并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导 致和诱发犯罪发生的各类社会微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