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22: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

第一篇: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

第一章 绪论

1.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是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环境监测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行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①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②具有长期 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2.3.综合分析4.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生态监测局限性:1.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人为胁迫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而影响监测生物的反应;其次,自然因素引起的生物损伤类似于人为胁迫引起的损伤)2.可能受到监测生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界干扰的作用。相同强度的同种干扰对处于不同状态的生物常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3.费时且难确定环境污染物的实际浓度

6.生态监测主要方法:

1、生态学方法:以污染物引起的境污染状况。

2、生理生化方法:以污染物引起的生物个体行为、生长、发育以及各种生理生化变化为指标监测环境污染状况。

3、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方法:毒理学方法是以污染物引起机体病理状态和死亡为指标监测环境污染状况,遗传毒理学方法是以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为指标监测环境污染的致突变作用

4、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大致监测环境污染状况。

7.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

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代表性:济性;阶段性;协调性

第二章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8.水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

1、断面布设要有代表性,一致性

3、断面布设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以获得反映一个水体的宏观总体数据。

4、断面布设的经济性

5、断面布设的连续性

9.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设方法:

根据河流流经区域的长度,至少设3个断面,即排污口上游设对照断面,排污口附近设污染断面,排污口下游设观察断面。有条件的可增设12个观察断面。

采样垂线的设置: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采样垂线,再根据采样垂线的深度确定采样点位置和数目。(1)当水面宽度小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2)当水面宽度50―100m时,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3)当水面宽度100―1000m时,在左、中、右三条垂线。(4)当水面宽度大于1000m时,至少设置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较宽的河口应酌情增加垂线数。采样点的设置:在一条垂线上,(1)当水深小于或等于5m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2)当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以上约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3)当水深10―5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河底以上约0.5m处和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4)水深超过50m时,应酌情增加采样点数。根据该水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点,以获得该水体总体质量状况为基础布设。一般应在下述水域布设断面:①入湖口区(入库口区);②湖(库)中心区;③出口区;④最深水区;⑤沿湖(库)边排污口区;⑥湖(库)相对清洁区。

各采样断面,可采集断面的左、中、右样品,也可根据实验验证能获得所需代表性样品的区域有目的的布设。10.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多过随波逐流的生活。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淡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以单细胞、群体或丝状体的形式出现。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生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12.着生生物(Periphyton)也称周丛生物,指生长在浸意义:近年来,着生生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除了因其具有较大的初级生产能力以及由于着生生物大量繁殖常堵塞自来水厂给排水系统中的各种管道而影响正常生产外,主要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着生生物指示水体污染程度,在河流中应用效果最佳。13.着生生物测定:(1)采样方法:1.人工基质。2.天然基质(2)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1、(如何制作硅藻定性鉴定的永久性装片?)着生硅藻定性、定量样品的处理和保存:从采样器上取出基质),用玻片或刀片将基质上所着生的藻类全部刮到盛有蒸馏水的玻璃瓶中,再用蒸馏水冲洗基质几次,用鲁哥液固定,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采用沉淀法浓缩至30mL,观察后如需长期保存,再按4%的浓度加入福尔马林液(1.2mL)保存。

2、着生原生动物 将两个盛有采样点水样的玻璃瓶,分别装入采样基质。其中一瓶加入鲁哥液和4%的福尔马林液固定;另一瓶不加任何试剂,带回实验室做活体鉴定用。

(3)种类鉴定和计数:1.着生硅藻:定性鉴定;定量计数。2.着生原生动物。收集的定性定量样品,皆应采用活体观察,而且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鉴定完毕。(4)结果报告

14.PFU(polyurethane foam unit)法:PFU法是指用聚来监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

15.PFU的工作方法:在用之前,先用蒸馏水浸泡12-24h消毒。实验时,将一定数量的PFU悬挂在水中,一天后,以及第3天、5天、7天、12天、15天、21天、28天检查,每个点每次取两块,剪下后,放在塑料袋中,用吸管滴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把每天的新见种、复见种、消失种都记录下来。一般一块PFU至少要做两个装片,要求全片检查,以免遗漏。16.PFU法的优点有:

(1)由于PFU孔径小,约100-150μm,大型浮游生物不易入侵,可以采集到以微型生物占绝对优势的群落;(2)容易群集,体积小,便于携带和置放;(3)它所群集的微型生物代表了食物链上的几个营养级,可以模拟天然群落,并且是在最高级——群落级水平上做出对环境压迫的反应;

(4)野外工作证明周围水体中大多数的微型生物种类最后均可群集在PFU上。

(5)可用许多块PFU进行同步实验,重复性强;

(6)在同一块PFU上,是室内、室外随机采样所得,可测定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各种参数;

(7)用PFU采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作种源,可在室内做各种毒物的生物测试,预报水体的污染程度。

17.底栖动物:栖息在水体底部淤泥内、石块或石砾表面无脊椎动物。一般其体长不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也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比如软体动物的螺、蚌; 昆虫幼虫及甲壳动物;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蛭类。

18.采集底栖动物的工具:① 彼德逊采泥器 此采泥器多用于湖泊、水库及底质非砾石且较松软的河流。②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主要应用于河流及溪流中。这种采样器不受底质的限制。

举例:① 水体严重污染的指示生物有颤蚓类、毛蠓、小口钟虫、小颤藻等。其中颤蚓类是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水体中的优势种。② 水体中等污染的指示生物主要有居栉水虱、瓶螺、被甲栅藻、环绿藻等。③ 清洁水体指示生物有蚊石蚕、扁蜉、蜻蜓、田螺等。

在调查河流时,从排污口象。这种污染程度的下降反映在相应的理化指标和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上。如果从不同河段采集水生生物,就能发现不同的河段会出现不同的水生生物。因此,他们把受有机污染的河流从排污口至下游划分成一系列在污染程度上逐渐下降的连续带,即多污带、中污带(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和寡污带,这一系列的带称为污水生物系统。21.污水生态系统的特征:

1、多污带:是严重污染的水体,是多污污水生物生存的浊,水中所含大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二氧化碳及甲烷。其化学作用为还原性,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很高,氧气极缺,水底沉积大量的悬浮物质。水中还可能存在有毒成分及不正常的pH,这种不良环境决定了可生存的生物种类是有限的,而且均是消费性生物。底部淤泥中生活着寡毛目蠕虫。

2、α-中污带: a-中污带水体的特点与严重污染水体近BOD 值仍相当高。但是,除了还原作用之外,还有氧化作用,有机物分解形成氨和氨基酸。氧气仍然缺乏,为半厌氧条件,并有硫化氢存在。生活在这一带的生物种数虽然不多,但比严重污染的水体多了一些。主要生活的污水生物还是水细菌。

3、β-中污带:β-中污带水体的特点是氧化作用占优势,水中含氧量增高,氮的化合物呈铵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相反有机物及硫化氢等含量减少。水生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是藻类、轮虫类、贝类和昆虫。β-中污带水体不利于水细菌的生存,因此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至1mL水仅存几万个。已有泥鳅、鲤鱼等鱼类出现。

4、寡污带: 寡污带自净作用已经完成,有机物已被完全为清洁水体。溶解氧化丰富,硫化氢几乎不存在,水的pH适于生物生存。污泥沉淀已矿质化。蛋白质达到矿质化最后阶段,形成了硝酸盐态氨。水中有机物浓度很低。寡污带的生物种类极丰富,且均是需氧型生物。22.生物指数:在污水生物系统的基础上,应用数学公式用来反映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从而简化了污水生物系统,而且所得结果有了定量概念,便于比较和应用。23.种的多样性指数:是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求得表示

第三章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24.水体生产力是指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可通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量来反映。

25.测定叶绿素a有何意义? 水体中叶绿素的含量是指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叶绿素a含量测定是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26.叶绿素a测定原理:叶绿素a是有机物,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首先要用机械方法使细胞破碎,把叶绿素a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在测定过程中先用醋酸纤维素滤膜抽滤水样,然后破碎细胞,用90%丙酮提取叶绿素a,再用分光光度计测叶绿素a的吸光度,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叶绿素a的含量。27.黑白瓶测氧原理: 黑白瓶测氧法是将几只注满水的白瓶和黑瓶悬挂在采水深度处,曝光24h。黑瓶中的悬游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黑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而白瓶完全曝露在光下,瓶中的悬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白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增加。所以,通过黑白瓶间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第四章水中的细菌学测定

28.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29.意义:细菌总数可以反映水体被有机污染的程度。一般未污染的水体细菌数量很少,如果细菌增多,表示水体可能受到有机污染,细菌总数越多说明污染越重。因此,细菌总数是检验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污染程度的标志。

选择稀释度:稀释度要选择适宜,要求在平皿上的菌落总数介于30~300个之间。

30.绘制细菌总数测定的流程图。1.培养基的制作2.测定方法及步骤(1)选择稀释度(2)水样稀释

2、操作方法 ① 接种:②培养3菌落计数4计算5报告计数结果

31.总大肠菌群是指那些能在37℃ 48h之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的无芽孢杆菌。32.为什么可将总肠菌群作为水体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粪便中存在有大量的大肠菌群细菌,在水体中存活时间和对氯的抵抗力等与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相似,因此将总大肠菌群作为水体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合适的。

33.粪大肠菌群:在44.5℃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可以用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和延迟培养法。

34.如果把水样稀释1000倍,请绘制多管发酵法测定粪大肠菌群的操作示意图。

多管发酵法

1、配制培养基

2、试验步骤(1)水样接种量(2)初发酵试验(3)复发酵试验

3、计算和报告结果 35.水中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测定原理:应用灭菌的滤纸吸收选择性培养基,定并生长繁殖,大肠菌群在发育时伴随产生琥珀酸脱氢酶将纸片上的TTC(红四碳唑)还原成不可逆的甲簪产生红色色素,即大肠菌在纸片培养基上呈现红色菌落,而菌落周围产生的黄圈是大肠菌分解乳糖产酸使指示剂变色的结果。

36.水中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测定判定标准:(1)纸片上出现紫红色菌落,红晕,周围为黄色者亦为强阳性。(2)纸片为一种颜色而无菌落生长者为阴性。(3)纸片呈紫红色或紫色,菌落周围无黄圈者为阴性。(4)酸性水样接种后纸片变黄,经培养无紫红色菌落者为阴性。(5)纸片变色并呈不典型菌落结果可疑者,应做复发酵进行验证。

第五章 土壤污染的生态监测

37.土壤生化性能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污染有何关系? 土壤生化指标与土壤环境污染关系极为密切,测定土壤生化指标比较准确地反应土壤受污染现状和被修复后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酶是决定土壤代谢的重要因素,它主要来自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酶活性直接影响着土壤内的物质转化。土壤环境受到污染,必然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因此测定土壤酶活性变化,也是评价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38.土壤环境容量:观点之一:土壤存在一个可承纳一定污染物而不致污染作物的量,一般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观点之二: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认为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39.污染土壤样品的采样点布设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受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布点方法是由田块进水口向对角线引一斜线,将此对角线三等分,在每等分的中间设一采样点,即每一田块设三个采样点。;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形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一般设5—10个采样点。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一般采样点设10个以上。此法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因为固体废物分布不均匀,采样点应设20个以上为宜。够均匀的田块,采样点布设较多。40.污染土壤样品采样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埃边;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做详细记录,3)现场填写标签两张(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41.土壤背景值样品采样布点原则:1)确定采样单元。采样单元以土类和成土母质类型为主,因为不同类型的土类母质其元素组成和含量相差较大;2)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置采样点。3)采样点远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4)选择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要求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5)在耕地上采样,应了解作物种植及农药使用情况,选择不施或少施农药、肥料的地块作为采样单元,以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42.采样点数的确定: 每个采样单元采样点位数可按下式式中:n是每个采样单元中所设最少采样点位数; t是置信因子(当置信水平95%时,t取值1.96);s是样本相对标准差;d是允许偏差(若抽样精度不低于80%时d取值0.2)。43.土壤样品风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从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运到实验室后,为避免受微生物的作用引起发霉变质,应立即将全部样品陈列在塑抖薄膜上或瓷盘内进行风干。当达到半干状态时把土块压碎,除去石块、残根等杂物后铺成薄层,经常翻动,在阴凉处使其慢慢风干,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样品风干处应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44.土壤样品如何保存? 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之用。环境监测中用以进行质量控制的标准土样或对照土样则需常期妥善保存。储存样品应尽量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45.溶解土壤样品有两类方法。1)常用的有碳酸钠碱熔法和偏硼酸锂(LiBO2)熔融法。特点:分解样品完全金属如Cd、Cr等在高温熔融易损失(如>450℃,Cd易挥发损失);在原子吸收和等离子发射光谱的喷燃器上,有时会有盐结晶析出并导致火焰的分子吸收,使结果偏高。2)酸溶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时常选用各种酸及混合酸进行土壤样品的消化。作用是:① 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 ②将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形态。为加速土壤中被测物质的溶解,除用混合酸外,还可在酸性溶液中加入其他氧化剂或还原剂。46.植物样品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 代表性 典型性系指所采集的植株部位要能充分反映通过监测所要了解的情况。适时性系指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施药、施肥前后,适时采样监测,以掌握不同时期的污染状况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7.植物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哪几种? 在划分好的采样小区内,常采用梅花形布点法或交叉间隔布点法确定代表性的植袜 48.植物干样的制备:(1)将洗净的植物鲜样尽快放在干燥通风处风干(茎杆样品可以劈开)。如果遇到阴雨天或潮湿气候,可放在40一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以免发霉腐烂,并减少化学和生物变化。(2)将风干或烘干的样品去除灰尘、杂物、用剪刀剪碎(或先剪碎再烘干),再用磨碎机磨碎。谷类作物的种子样品如稻谷等,应先脱壳再粉碎。(3)将粉碎好的样品过筛。一船要求通过1mm筛孔即可,有的分析项目要求通过0.25mm的筛孔。制备好的样品贮存于磨口玻璃广口瓶或聚乙烯广口瓶中备用。(4)对于测定某些金属含量的样品,应注意避免受金属器械和筛子等污染。因此,最好用玛瑙研钵磨碎,尼龙筛过筛,聚乙烯瓶保存。第六章大气污染的生态监测 49.大气污染的生态监测方法有哪些? ①污染症状监测法;②指示植物监测法;③地衣、苔藓监测法;④树木年轮监测法;⑤污染物含量监测法以及污染程度评价方法。50.受害阈值: 并不是环境中有污染气体就会使植物受定的时间。污染气体使植物产生受害症状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在临界浓度时,使植物产生受害症状的最短时间称为临界时间。受害阈值就是由这两个因素构成的。51意义:一般污染气体的浓度越高,产生症状所需的时5%的伤害为标准。了解大气污染物质对植物的伤害阈值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制定环境标准的必要基准值;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监测的重要基础,人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受害程度来估测大气污染的浓度。5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理论依据:植物与空气环境间存应,反应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产生可见症状:植物受到有害气体污染后,在叶片上出现肉眼看得见的伤斑,即可见症状,有害气体种类和浓度不同,产生的症状和受害程度也不同。因此可根据受害症状的不同,鉴别造成伤害的气体种类。

2、生理代谢活动发生变化 :植物受到有害气体的危害后,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下降,生理代谢活动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生长量减少,叶面积变小等。

3、植物组成成分变化:植物受污染后,由于吸收污染物质而使其中的某些成分含量增加,与对照区(清洁区)相比,植物体中某种成分含量要超出很多倍。

4、苔藓、地衣的变化:苔藓、地衣对大气污染非常敏感,并且可以排除土壤污染的干扰,是比较理想的大气污染指示植物和监测植物 53.如何区别大气污染伤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大气污染或其他污染伤害的方法)区别大气污染伤害与其他因素伤害: 气体的工厂、车间或装置,以及排放有害气体的种类。(2)观察叶子受害症状:植物受到气体的急性危害,必然会在叶片上表现伤害症状。因此叶片伤害症状是判断受害原因的重要根据,必须仔细观察研究。不过单纯从叶片的受害症状来鉴别受害原因有时有一定困难,因为某些其他因素造成的危害症状与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症状十分相似。如:冻害、病虫害、微量元素缺乏症、长期干旱及施肥不足、自然老化等。(3)观察植物受害方式:由于单叶片症状不易鉴别受害原因,还必须在现场观察植物的受害方式,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如果植物确实受有害气体的危害,则除了症状本身的差别之外,还应有下列一些特点。

①有明显的方向性:高浓度有害气体使植物发生急性危害,常与当时的风向有密切关系。

②植物受害程度与有害气体污染源的距离远近有关。一般距离越近,植物受害越重,距离越远,植物受害越轻。③在有害气体扩散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如建筑物、山丘、林带等,则气体会被阻挡,障碍物后面的植物可避免受害。④危害不局限在一种植物上,而是涉及各种植物。有时同一受害地区可有几十种植物同时受害,其受害程度与它们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有关,敏感性越强,受害越重。54.SO2、HF、氧化剂、Cl2、NH3危害植物的症状特点:(1)二氧化硫:

症状的位置: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大小不等、无一定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缘,或全叶褪黄色。

症状的颜色 :多为土黄色、淡黄色或红棕色。

不同植物种类症状的部位和形状 :单叶子植物的伤斑常沿平行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针叶树的受害部位一般从叶尖开始向基部扩展;阔叶树的叶片通常在脉间出现不规则的大斑块或斑点,有时伤斑呈长条状。(2)氟化氢:

症状的位置:伤斑多分布在叶尖和叶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暗红界限。

伤斑的分布与叶片的厚薄、叶脉的粗细和走向有关 : 叶脉:侧脉不明显或细弱的叶片多连成块状,位置不固定;侧脉明显的多分布在脉间;平行脉叶片常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

叶质:叶质厚硬的常分布在主脉两侧的隆起部位或叶缘;叶片大而薄的多分布在叶缘,常连成大片。

(3)光化学烟雾(氧化剂): 症状的位置:多在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少数为脉间块斑。症状的颜色 :多为棕色或黄褐色。

(4)乙烯主要症状:叶片发生不正常的偏上生长(叶片下垂),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以及结实不正常的现象。(5)氨气:

症状的位置:大多在叶脉间叶点状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

症状的颜色 :呈褐色或黑褐色。另外,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得快。(6)氯气:

症状的位置:大多为脉间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或有过渡带。

症状的颜色 :严重时全叶失绿漂白,甚至脱落。

55.指示植物:环境中有污染气体存在时,一些敏感植物很快就会有反应,植物的这种反应叫环境污染的“信号”,人们用这种“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状况。所以,把能够反映环境中污染信息的植物称为指示植物。

56.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 对污染物反应比较敏感;症状明显、典型;是当地常见种,分布广;生长期长,能不断地萌发新叶。

57.地衣、苔藓监测大气污染: 目前应用地衣监测空气污染的方法主要有2种:((1)调查污染区的地衣种类、数量和分布,如果发现种类、数量和盖度明显减少,就说明污染严重;(2)选择一种生长在树干上比较敏感的地衣(一般以叶状地衣较好),把它和树皮一起切下来,移植到需要监测地区的同种植物上,定期观察它们的受害程度和死亡率,从而可以估测该地区空气污染的状况。

58.树木年轮监测法:通过对树木年轮组成成分和生长情况分析,可以取得连续多年的历史性环境质量的定量资料。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污染历史,还可以弥补现在各环境监测站观测资料年代较短的不足。59.树木年轮分析法常用的监测指标

(1)年轮的宽度:树木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污染越严重,树木年轮越窄。测定时选择树龄在30年以上的树,从茎的基部离地面40-60cm处,用生长锥挖取一定数量的树木年轮芯条,或从伐倒的树干基部取离地面40-60cm高处的圆盘,作为测定年轮的标本。(2)年轮中重金属的变化:利用原子吸收法和溶出伏安法测定年轮中的重金属含量,利用年轮中的重金属含量来推测一个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历史。因为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均有一定的需求量和一定的吸收量,这些均能在年轮的分析中体现出来,当环境受到重金属污染时,树木年轮历史地连续记录了重金属的变化,从而推测出历史上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60.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方法主要有哪些?

(1)在工厂周围栽培各种敏感性不同的植物(现场栽培法)在栽种时可结合工厂绿化进行,达到既可美化环境,又可监测环境污染的目的。如雪松,一旦春季针叶发黄,枯焦,则其环境中很可能有HF或SO2。现场栽培监测有2种方法,第一是盆栽实验,第二是人工实地栽培,对用于监测的指示植物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其受害症状和程度,估测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和范围。

(2)现场调查法:在污染区内调查植物生长、发育及数量丰度和分布状况等,初步查清大气污染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

①选择观察点: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布点。一般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在大比例尺地图上以污染源为中心,按方位或根据风向玫瑰图确定主风的下风方向与上风方向地区的主轴线,在野外依次由中心向外标出不同距离的观察点(如50、100、3000m),对于有阻隔物的地方,要对上风和下风两处进行补充调查。②了解调查区内有害气体种类、浓度、分布和扩散规律等。③观察对象主要是树木、农作物、蔬菜或野生草本植物等。也可选择其中一类植物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植物确定之后,应作好保护工作,注意区分病虫害受害症状。④根据调查目的和人力条件,确定观测的时间。

⑤观察各类植物、芽、枝条等器官受害症状表现,观察叶片受害后颜色形状、受害面积、受害年龄、落叶情况等。对农作物,要观察根系发育、统计生长高度、干鲜重及产量等。如条件许可,取受害部分(叶片)样品,观察内部组织结构受害状况和进行化学分析,测定有害物质的积累量等。在调查中,如能配合观测气象、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对于了解空气污染与植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⑥根据调查资料与对照区(清洁区)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种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抗性等级。61污染物含量监测法:

1.布点方法:扇形布点法;网格布点法。2.样品的采集:(1)样品采集的一般原则:①代表性,②典型性,③适时性(2)样品采集注意事项:① 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应一致;② 采样枝条的着生位置和方位应一致;③叶片在枝条上的着生位置应一致;④叶龄一致,多年生植物还应注意采用在年龄相同的枝条上生长的叶片;⑤叶片成熟度应一致;⑥采样季节一致。(2)样品采集方法:大面积的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或交叉间隔取样。采样的量应多于分析样品10-20倍。采集时应根据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植株的根、茎、叶、果实等不同部位。树木采样,一般选择合适的3棵,尽量选择树龄小的植株。3.样品的制备(前处理)(简述进行污染物含量测定的植物样品前处理的方法)采回的样品一般按四分选取。如果是叶片、根、茎等,一般做干样品分析。分析时先用自来水或蒸馏水洗涤干净,晾干或擦干后放在干燥箱里于60-70℃下烘干,以免发霉腐烂,然后用植物粉碎机粉碎。如果是蔬菜、水果类的样品应放在冰箱中备测,其样品分析时应先洗净、晾干或擦干、切碎、混合均匀,用捣碎机捣碎,供分析用。捣碎时应根据样品含水量多少适量加水,样品含水量越少,加水量应越多,反之亦然。

11.浮游生物的测定:

(一)采样

1、采样工具:(1)浮游生物网:定性网、定量网(2)采水器:是由金属、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的盛水器,具有一定的容积,有的可自动关闭。

2、采样层次(深度):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不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采样时,要根据水体的具体情况确定采样层次。一般常规生物监测,在江河中,由于水不断流动,上下层混合较快,可不分层采样,在水面下0.5m左右采样即可。在湖泊、水库中,若水深不超过2m,一般可仅在表层(0.5m 处)取样,如果透明度很小,可在下层加取一样,并与表层样混合制成混合样;水深5m以内的可在水面下0.5m、1m、2m、3m、4m 处采样,混合均匀,从中取定量水样。若需了解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情况,不同层次分别采样,不需混合。

3、采样方法及采样量(1)定性样的采样:用浮游生物定性网在选定的采样点于水面和0.5m深处以每秒20-30cm的速度作“∞”形循回缓慢拖动,时间为5-10min。较大的水体采样时,可把浮游生物网拴在船尾,以慢速拖动,时间一般为10-20min。水样采好后,将网从水中提出,待水滤去,轻轻打开集中杯的活栓,放入贴有标签的标本瓶中,以备室内分类鉴定使用。(2)定量样的采样:可采用采水器和定量网,常用的是采水器。采集水样的量要根据浮游生物的密度和研究的需要而定。一般来说,浮游生物密度低采水量就要多。对于藻类,一般采水1-2L;对原生动物、轮虫及未成熟的微小甲壳动物,采水1-5L;成熟的甲壳动物则要10-50L。如用定量网采集定量水样,可选择适当型号的网,放入距水底0.5m处,然后垂直上拖,以0.5m/s的均匀速度拖取,所采水样的体积可按下列公式推算:水样体积=πr2H(r为网口半径;H为拖取水深度)

4、采样频率:一般常规生物监测,每年采样应不少于两次,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若要了解浮游生物周年的变化,则一年四季都要采样,特殊需要,则要根据情况增加采样次数。采样要尽量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

(二)样品的固定、浓缩和保存 1水样采集后,除留进行活体观察的样品外,应马上用固定液固定,以免标本变质。对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可用鲁哥液固定,一般1000mL水样加15mL鲁哥液。对枝角类和桡足类,可用4%的福尔马林或70%酒精固定,一般100mL水样加4-5mL的福尔马林溶液。如先用福尔马林48h,再转入70% 酒精中保存效果更好。2定量样品经固定后,还要进行浓缩,浓缩常用的方法是沉淀法。即将固定好的定量样品倒入沉淀器中,如无沉淀器可用烧杯或大体积分液漏斗代替,沉淀24-48h。沉淀中途可轻轻摇动沉淀器一次,使粘在器壁上的生物脱落下沉,然后用虹吸管小心缓慢地抽掉上层清液,一般以吸完980mL上清液需20-30min为宜。虹吸管最好25号筛绢扎在管口,以防止水样中的生物流失 3余下的20mL左右沉淀物摇动均匀转入30mL容量瓶中或量筒中。为减少样品损失,再用少量上清液冲洗沉淀器两次,冲洗液加到容量瓶中,最后加到30mL。为使样品能较长时间保存,可补加1mL4%左右的福尔马林,贴好标签,密封保存。另外,也将定量样品用滤纸,筛绢或滤器过滤浓缩,然后定容至30mL。还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的方法浓缩水样。

(三)浮游生物的测定

1、定性测定:浮游生物的定性测定就是将采集来的样品进行分类鉴定,以确定其中的种类组成。分类鉴定最好用活体观察,也可用固定的样品进行鉴定。鉴定时,吸取一滴样品放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某些生物活动过快,可在载玻片上加适量的低浓度麻醉剂,如1%硫酸镉、水合氯醛、酒精等,也可在载玻片上加少许棉纤维,以阻止其活动。最后将所观察到的种类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个样品要多做几张装片进行观察,以确保样品中的种类都能观察到。2定量测定主要是计数所采集的定量样品中浮游生物的数量,也可进行容量(体积)或质量的测定,这里仅介绍计数方法。(1)计数框及其使用。常用的有如下两种:塞奇威克—拉夫脱计数框;网格计数框。在计数时,均先将盖玻片斜放在计数框上,把样品摇匀后用定量吸管慢慢注入样品,注满后把盖玻片移正。静置10分种左右再计数。计数单位是每个分离的细胞或每个自然的群体。(2)显微镜的校准:将目尺放入10倍目镜内,应使刻度清晰成像,将台尺当作显微玻片标本,用10-40倍物镜进行观察,使台尺刻度清晰成像。台尺的刻度代表标本上的实际长度,一般每小格0.01mm。转动目镜并移动载物台上的移动尺,使目尺与台尺平行,并且目尺的边沿刻度与台尺的0点刻度重合,然后向右找出目尺与台尺重合最好的刻度,分别数出两条重合线之间台尺和目尺的格数,然后用公式计算目尺长度。目尺长度=两重合线之间台尺格数/两重合线之间目尺格数(3)计数:个体计数仍是目前常用的浮游生物定量方法。浮游生物计数时,要将样品充分摇匀,将样品置入计数框内,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进行计数。每个样品均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如两片计数结果个数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两片的平均值。(4)计数方法(三种方法) 长条计数法:首先将目测微尺放入目镜中,然后用台测微尺去校目尺的长度,再用S-R计数框计数,以目测微尺的长度作为一个长条的宽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称为一个长条。计数的长条数取决于浮游生物的多少,浮游生物越少,计数的长条就要越多,一般计数2-4个长条。计数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要分开计数,然后分别计算单位体积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计算公式如下:每毫升中浮游生物数=1000C/LWDS式中:C为计数的浮游生物数;L为一个长条的长度,也就是计数框的长度,mm;W为一个长条的宽度,即目尺的长度,mm;D为一个长条的深度,即计数框的深度,mm;S为计数的长条数。先用台测微尺测出显微镜视野的直径,然后算出视野的面积,再用S-R计数框或网格计数框计数框计数。计数时以视野为单位,其计算公式为:每毫升中浮游生物数=1000C/ADF式中:A为一个视野的面积,mm2;D为视野的深度,mm;F为计数的视野数,一般至少10个;C为计数的生物个数。 如用网格计数框,可采用网格计数法。如浮游生物密度不大,可将框内生物全部数出,密度大时,可利用计数框上的刻度,计数其中的几行(如2、5、8行)。其计算公式为:每升中浮游生物数=CV1/V2式中:C为计数的生物个数; V1为由1L水浓缩的样品水量;V2为计数的样品水量。

(四)结果报告浮游生物调查后,整理出各类群的种类和数量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说明水体受污染的程度或污染消除的状况,目前尚无统一的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以下指标:

1、利用指示生物进行评价由于各种污染程度不同的水体有其特有生物存在,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水体中特有生物和敏感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情况来反映水质状况。(1)多污带种类(2)α-中污带种类(3)β-中污带种类(4)寡污带种类

2、利用多样性指数和各种生物指数进行评价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群落中种类组成比例变化等信息。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生物群落往往由较多个体数的少数种和具有较少个体数的多数种组成,但水环境受到污染后,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相应耐污种类个体数增多,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

第二篇: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价体系探讨论文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木材需求量急剧增长,为了满足对于木材的需求,缓解气候变化,发展人工林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在发展人工林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好等众多因素引发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人工林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社会各种产品和生产单位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对于林产品和附属商品需求众多,在这种情形下,把天然林砍伐作为木材生产和收集附属产品主要渠道引发原本极度缺乏的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此外,水土流失、洪水、生物灭绝和旱灾等安全事故频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安全事故更是频频发生,利益遭受极大损失。在这种社会现实和生产现状下,人民引入发展工业人公林的新概念,收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赞赏,这种思维方向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优化今后的社会经济格局指明了新方向,引导出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和发展流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提出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此过程中,大量天然林保护制度和条例日趋完善,这无疑缓解了对于传统天然林的砍伐步调与力度,极大地缓解和降低了木材矛盾。另一方面,对社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造成了社会木材供需矛盾的急剧尖锐,供需缺口的日益增大,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遭受极大的制约。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的木材生产方式在社会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造成了林业生产的负面效应,同时人民在工作中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时更造成了国际市场的不安。另一方面,长期用大量的外汇进口林产品和木材无疑会给人口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工林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人工林的生产力低下

林业发达国家的人工林质量远远超过我国。人工林的质量低于天然林,我国成熟天然林的平均蓄积量是172.3m3/hm2,而同一龄组成熟人工林平均蓄积量是76m3/hm2。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位,达700万公顷。但是年平均生长量却远低于林业先进国家的2m3/亩,仅为0.6~0.8m3/亩。

2.人工林地力衰退

我国纯林中仅杉木、马尾松和杨树3个优势树种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9.41%,混交林仅有10%的比重,但我国纯林达到了88.78%。由此,我国人工林的树种相对单一,主要包含杉木、马尾松、杨树、落叶松、华山松、油松、桉树、刺槐、泡桐等。纯林比重额之大也带来了随处可见连绵数十万公顷以上的人工林,毕竟南方的杉木、马尾松、桉树,北方的落叶松、华山松、油松、杨树、泡桐等基本均为纯林。另一方面,针叶林面积是阔叶林的2倍多,可见纯林针叶化的严重程度。多代连载的人工林也引发了生产力下降和地力的衰退,土壤的毒害和营养元素的匮乏。我国衰退人工林至少达到334万公顷,其中我国杉树林共近800万公顷,衰退面积达180万公顷,二代比一代产量降低28%和69%,三耕土与二耕土同比降低两个等级,可见我国树种连载所引起的土力衰退的严重程度。

3.人工林缺乏经营

我国中幼林中太纯、太密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人工林龄组结构分布也极其不合理,人工林总面积的75.78%为中幼龄林,蓄积达60.21%。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200株/亩以上的林密度普遍存在,这也不难解释我国人工林绝大多数生长不良,林下植被过少,基本不易出现草、灌、乔的层次结构的结果。此外,由于重取轻予、重采伐轻经营、重造轻管、重数量轻质量引发中幼林生产力难以发挥,抚育经营极其不足。举例来说,传统杉树林湘西近30m3,而闽西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也仅仅60m3,可想而知,相应的生产力和效益水平的低下。

4.人工林的稳定性差

我国2008年南方遭受冰雪灾害面积大致为我国5年人工造林面积之和,达0.209亿公顷,覆盖省份达19个,可见人工林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程度过低。时间跨越两年,我国西南五省(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广西)受灾严重,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受灾林地面积达7883万亩人工林林种的单一也对于火灾发生增大了可能性。例如,我国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约1万多次,烧毁森林几十万至上百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5‰~8‰。

三、人工林生态环境评价中的有效举措

1.林业培育观念的转变

良好的林业培育观念包括:(1)林区是保证工农业生产极快发展的绿色屏障,在防灾,增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培育人工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3)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大力提倡择伐作业,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林是恢复人工阔叶林的有效措施。(4)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毕竟这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总结的。这些观念均是全体林业工作人员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人工林。

2.提高对于林业队伍的建设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强林政管理的举措:(1)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3)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3.克服单纯取材思维为避免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克服单纯取材思维,毕竟这是一种掠夺式的,极不可取的经营方式。克服这种思维模式后,我们必须树立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的正确思维方式,将种间生态位原理运用进来,建立多林种、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多树种、多层次的绿色产业体系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毕竟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的脆弱性和暂时性是绝对无法发挥森林多效益的。

四、结束语

本文从人工林对于生态管理的意义入手,接着就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监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最后对于评价体系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对于人公林的监测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智勇,李怒云,何友均.多功能工业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一80

[2]Evans,J.人工林:用途、影响和可持续性[M].刘道平,何友均,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0–80

[3]盛炜彤主编.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第三篇: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止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施工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安全施工生产中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3、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毕节销售分公司下属各基层加油站单位。

4、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1、各级领导要将防尘、防噪音、防砼气中毒,防物理伤害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施工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职业危害监测工作。

2、监测工作依据公司安全部监测管理办法和上统计数据,结合工艺变化,写申请提交监测部门监测。

3、基层单位加油站作业场所的粉尘,每年申请监测一次,呼吸性粉尘建议每季度监测一次,其他职业危害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4、施工生产监督单位健康监督员要坚持每天检查粉尘、噪声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基层单位加油站要定期分析粉尘、化学毒品浓度升高或降低的原因,如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要加强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数据及技术档案管理。

本制度从2010年3月1日起实施,解释权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公司贵州毕节销售分公

公司

第四篇: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关于修订《职业病危害 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做好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等法律、规章和规范要求,现对《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予以修订,请各单位结合实际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认真贯彻落实。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条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是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制度适用于各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相对及以上控股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二条 在属地内开展生产作业的劳务外协队伍、外租企业,由用工单位或租赁单位对其实施统一管理,并监督其落实本制度的要求。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定期检测与评价管理。

第四条

负责下达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计划,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检测范围的审核、报备以及检(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日常监测、定期检测范围应当包含各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全部工作场所及其评价识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不得仅对部分作业场所或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或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部分工作场所或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进行检测。各单位确定的检测范围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书面审核确认。

由于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或现状评价导致检测范围(检测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等)增加或由于作业工艺、工作场所撤销等出现检测范围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对检测范围进行变更,并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做好相关变更资料的归档管理。同时按要求报备安监部,按要求纳入下一进行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六条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

一、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单位,应建立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系统,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二、日常监测由各单位根据生产负荷情况、气象条件、职业病危害程度、防护设施运行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监测频次按职业病防治有关法规、规范规定执行,并做好监测数据的归档。

当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发生变化、防护设施异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超标等情况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第七条 定期检测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应由各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并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相关资质证书复印存档。

二、每年至少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定期检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三、各单位应如实向委托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成分及用量、生产工艺与布局、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原辅材料和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劳动工作制度等与检测有关的情况等有关情况。

四、在进行现场采样检测时,各单位应当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故意减少生产负荷或停产、停机。

五、现场采样检测过程中,应保存现场采样的照片或摄像等资料;采样检测结束时,单位陪同人员应当对现场采样检测记录进行确认并签字。

六、各单位应在取得检测报告(含复测报告)后,经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审阅签字后归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领导签字后的检测结果报告复印件应在7日内报送安全监察部,由安全监察部按要求统一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八条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场所,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立即组织整改,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

整改结束后应进行复测,整改后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直至监测、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方可重新作业。整改落实情况应有明确的记录并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备查。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工作场所公告栏向劳动者公布日常监测、定期检测结果;并按要求及时更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结果,按要求将其存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第十条 本制度中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要求执行。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标准)

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熟悉声级计的使用。

2、掌握区域环境噪声的监测方法及评价方法。

3、锻炼独立完成一项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和处理数据以及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二、实验仪器

1、声级计或噪声分析仪

2、风速仪、温度计

3、大气压力计

4、声校准仪

三、实验操作规程

1、实验预习

熟悉实验内容、相关知识点、注意事项等

2、测定区域及测点的选择

分析所测定区域噪声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选取合适的测量点,并绘制区域及测点简图。小组讨论,并确定测量时间段。(以书面和绘图形式具体描绘出来)。

3、学习政策法规、监测方法等国家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T14623--93

熟悉并掌握该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常用术语、测量条件、测量方法等内容。

4、确定监测方案

四、实际测量与数据处理

1、进行仪器的检查、标定等。

2、按照制定好的方案进行。数据表格设计及任务分配等。

3、原始数据的记录(温度、风速、大气压力、噪声数据等)(原始数据以附件形式保存)

4、数据处理

按照统计学公式得到所测区域各时间段的噪声平均值。

五、数据分析与评价

1、数据分析

2、评价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熟悉并掌握该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等。

六、提出该区域噪声污染防治方法及对策

依据测量结果及本区域噪声污染特点,提出相对应的噪声污染防治方法及对策。完成整个实验任务。提交实验报告。

下载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监测与评价林科大(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本站推荐]

    “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举行揭碑仪式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8日 14:40 9月7日阿拉善生态基金会第二绿化基地举行了“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揭碑仪式。该活动是9月6日在阿拉善盟......

    上海药品监测与评价系统(5篇材料)

    上海药品监测与评价系统 (Shanghai Drug Monitoring & Evaluation System) • SDMES 数据库创建于2001年,并不断发展. • 包含3个数据库 – ADR 自发报告数据库– 住院病人数据......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精选五篇)

    xxx有限公司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确保其......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五篇范文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确保其符合国家直接......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规范公司各车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工......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范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大全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 文章来源: 退耕办 更新时间:2008-1-16 11:19:34 字体显示:【大】【中】【小】 国家林业局林退发[2001]550号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 1范......

    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合集5篇)

    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2016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根据《国家重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