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9: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第一篇: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环顾全球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后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债和财政赤字屡创新高,引发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欧盟经济增长衰退,主权债务危机日趋严重,面临失业居高不下、通货紧缩等多重挑战。新兴大国虽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

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要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毅力攸关方。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

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范式一起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通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1、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截止2011年7月,中国已同1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10个 投资自由贸易区协定,同129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96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已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挤挤实践者。中国挤挤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局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过国家和地区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10%以上。

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的产业配套格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快过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中国坚持的科学发展之路,看不仅对中国自身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2、众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陈伟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新兴经济体。哎制造业行业也都在国际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壮丽的光辉篇章,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解决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中东问题、北非问题、苏丹问题等一系列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全面、深入参与多边军控和裁军事务。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有好和务实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采取的以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措施,不仅对中国的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坚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在应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无核武器区使用火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中国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300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是最早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节能减排力度最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当代众多的国际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轨迹战略构想,并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维护联合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核心地位,遵循林喝过县长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各国内部事务应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应得到尊重和维护。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努力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世界各国。携手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成为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世纪。

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总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间对话和交流,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安全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倡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2、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该强化综合安全观念,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多样化安全挑战;主张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建立公平有效的共同安全机制;主张应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遵循攻击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关系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卫华世界和平稳定。

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中国主张同周边各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亚洲。主张各国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密切经贸往来和互利合作,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现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对其他区域合作构想开放态度,欢迎地区外国家在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导率,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史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国强民、为世界闻名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用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中国的和平发展导率归结起来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嘴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自主发展,就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

开放发展,就是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和平发展,就是把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

合作发展,就是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反战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同各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

共同发展,就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过发展的良性互动,醋精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分口和改革创新,通过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其世界意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出深远影响。

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421亿美元。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更多的合作空间。

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醋精和谐世界的建设。

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是近代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的老路。特别是在20世纪,追逐霸权、实力对抗、兵戎相见,使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到来,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国强民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中国通过自己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将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思考题

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如何认识和评价估计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3、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第二篇:当代中国与世界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令人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累积效应”,也得益于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科学统筹。回望10年前,很多人还清晰地铭记:我们有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欣喜,也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忐忑;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憧憬,也有直面风险挑战的忧患。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能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面对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新期待,怎样让发展的硕果惠及全体人民?面对环境资源人口的压力,中国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地球村”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彰显,中国问题上的世界视野不可或缺。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入分析时代特征、认真总结治国经验、准确认识发展方位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丰富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中国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10年来,从内政到外交,从微观治理到顶层设计,都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谋篇布局。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我们以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抓住了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中国奇迹”。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化危为机,倒逼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光明之路。回应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时代诉求,中国依法治国,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面对世界高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后来居上,神舟翱翔太空,蛟龙深潜海底,圆了千年飞天梦想。直面环境资源的约束和压力,中国力倡科学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面对国际思潮的碰撞和激荡,中国构建文化强国,推动体制改革,展现文化大国的魅力风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使当代中国从世界发展大势中赢得更多机遇、获得更广空间、取得更大优势。这是十年探索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治国理政的“全球视野”,让我们有了世界眼光,廓清了世界格局和天下大势,避免了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谋篇布局的“全球定位”,让我们有了战略思维,立足中国实际又顺应国际潮流,汲取世界经验又保持中国风骨。内政外交的“全球博弈”,让我们拓展了竞合思维,尊重国际规则又坚持中国立场,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战略,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精辟总结,展现出一个新兴大国立足全球谋发展的远见卓识。从新的历史起点再次出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中国,一定能化风险于无形、握机遇于掌心,在全球化时代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和梦想。

第三篇: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 中国 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但面临着不少新问题,在世界与中国的变与不变中,中国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变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全方位影响更加明显的阶段。

201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再上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IMF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升至世界第三,中国的影响力继续增强,各国在不同场合都更加重视中国扮演的角色,中国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以至于“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被学者们反复评来品去,这是世界对中国全面调适心态的阶段,客观地讲,人类迄今经历过百万级人口!千万级人口!充其量还有两!三亿级人口规模的国家崛起,而对像中国这样十亿级人口大国的崛起,世界似乎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2010年的国际形势演变中,我们看到充满优越感的西方难以适应一个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多年来与一穷二白的中国相部的周边国家,同样难以适应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世界对中国的心态发生阶段性变化,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既有期待,又有恐惧;既有借重,又有防范,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在增强,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一些国家防范中国的心理也在增强,在思考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是中国与世界矛质多发的利益碰撞阶段,201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织和摩擦碰撞同步增多,中国的战略机遇!欧洲的战略困境和美国的战略焦虑相互交织并形成鲜明对比,美西方在军事安全!贸易汇率!人权民主!领海争端等多个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中国面临着多重压力,地区热点问题的反复与传统大国对中国的防范叠加,中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维护领土领海主权!营造稳定周边的难度有所加大。

展望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世界经济步入中长期低速增长周期同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仍将处于利益碰撞多发的适应与调整期,中国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同步增加,但越是在特殊时期,就越需要对我们所处的战略环境有清醒判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抢抓机遇!化解挑战的实力基础更加坚实;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赖空前加深,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会逆转,这两大因素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就不会改变。

(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中国又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的当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必要冷静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未来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层次的决策者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世界则大大得益于中国的发展!当今中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从经济上看,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经遍及 220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它们建立了160 多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了 120 多个双边投资协定,还与 27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14 个自由贸易区!放眼全球,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很难找到没有中国商品,没有中国足迹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已经形成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的局面!这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也是如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基本态势!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定会打破现状,改变原有格局,从而引发与传统大国的对抗!西方学者对以往历史的这种解读,虽然并不适用于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判断!其实,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发展究竟是会使整个世界受益,还是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今天,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在谈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未来时,有中国学者判断:从比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仍然存在着比较确定的方面,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大于封闭,合作大于对抗,和平大于战争!用更加正面的语言说,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趋势是开放"合作与和平!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冷静面对世界大势的风云变幻,客观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与不变,坚持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应坚持的立场和姿态!

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些年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或更长时间,尽管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层出不穷,尽管我们面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依然众多,但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持续大发展这一条,本身就是世界大势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这又必将成为我们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获得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立足点。

展望前景,可以确信,一个富强、民主、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机遇,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抓好机遇、更能成功应对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和谐世界视角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与战略新选择[J].东南亚纵横, 2009, 1: 017.[2].苏长和, 王晓玲, 宋微, 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4).[3].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5: 009.[4].乐玉成.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十点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 2012, 3: 002.[5].吕邦安.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J].现代国际关系, 2008, 9: 012.[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J].人民日报.2005,9.

第四篇:第八讲:军队与警察

第十五讲:军队与警察

一、军队与政治

(一)军队的角色

(二)军队的控制

(三)军队什么时候掌握权力

二、警察与政治

(一)警察的角色

(二)政治的控制与问责

三、问题与讨论

引言:没有任何政体仅仅以政治正当性或行政效率为基础,以及保持政权,所有统治体系都或多或少依赖军队和警察的强制性权力。军队的功能可以只是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或者作为在国内镇压社会动荡和失去民心的政权的工具,并在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军队可能是具有权势的利益团体,或通过军事政权的建立来提供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同样,警察可以作为维持公共秩序与公民自由的工具,或成为政治压迫的机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建立起警察国家。

一、军队与政治

一般认为现代军队的发展可以回溯到中世纪,而在19世纪军队成为一个特殊的机制,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后来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促使军队模式大大为全世界所采用,军队变为国家机关中几乎普遍性的组成要素。

军队属于非常特殊的政治机制。有四个因素可以区别军队和其他机制的不同之处,并使得军队比较起文官组织来说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军队作为一种战争工具,享有军备与强制力的垄断权,当军队有能力支持或推翻某政权的时候,其忠诚关乎国家生存;其次,军队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与纪律化的体系,其特征是等级严明并强调严格的服从文化,其是韦伯所称的官僚的极端形态;再次,军队几乎具有独特的文化与价值,强调随时准备作战、杀人、牺牲与自我奉献的团体精神;最后,武装力量经常被认为处于国内政治之外,其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完整,是国家利益的堡垒。

虽然所有的军队大概都有上述特征,但所有社会的军队并不具有上述单

一、统合的体制。例如在军队内部,高级军官大抵具有保守倾向,而年轻军官经常对进步与激进的理念更能接受,另外,军队内部,军官与士兵,各军种之间以及区域与种族性等的分化也是明显的。虽然如此,可以归纳出军队在政治生活中大致可以扮演下面不同的角色:战争工具;政治稳定与秩序的维护;利益团体;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

(一)军队的角色

1、战争的工具:军队的主要角色是作为战争的工具,其即可以被以来防御,也

可以被用来进攻,军队几乎就和警察、法院以及邮政服务一样,被视为现代国家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扩张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军事开支;选拔军事领袖进入政策制定的过程、好战主义的盛行以及与军队有关的价值与理念传播到民间社会。

2、国内秩序的稳定: 军队的强制力量不仅在国际政治上具有重要性,在国内政治上,军队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过,国家体制不同,军队的被利用方式也有所差异。一般说来,在维持治安与处理国内骚乱等事件中,军队的角色此时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美国民权运动期间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劳资纠纷中两个国家的军队所执行的任务就在两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被认为侵害了属于警察的角色并危害了军队政治中立。不过,实际上,如何界定军队是为国家利益还是国内用途并对之进行区分,有时比较困难,特别是当军队被用来镇压社会动荡、对抗民众**的时候,上述区分更为困难。

一些国家在面对政治紧张与动荡的时候,当程度超过了一般警察所能控制的能力之外的时候,军队就变成维护国家完整的唯一力量了,为了上述目的,甚至演变为内战;在政治正当性完全瓦解的国家里,军队可能成为政权的唯一后盾,可以保护政权免于大众革命,而当宪政主义的符号都被丢弃的时候,政府就变为彻底的独裁体制。不过镇压平民示威者,对军官的忠诚与部队的服从,历来都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3、利益团体:军队大部分被看作是一种政策工具,不过,当军队被用于政策过程的时,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利益体。在这一点上,军队就象官僚一样会寻求塑造或影响政策本身的内涵,军队有许多自己的利益存在。首先,军队拥有许多可观的科技知识与专业技能。虽然军队通常受到形式上服从文人统治以及要求政治中立的约束,但政府一般很难不去听从高级军官对于战略、防御以及外交等事务的建议;其次,军队是重要的政策制定体代表,拥有制度化的权力基础,而成为“局内人”团体。以美国军方为例,其能经国防部与国家安全会议以及通过出席国会军事委员会来运用其影响力;再次,由于军队是国家安全与整合的担保人,由于一般大众都将防御责任归于军方,因此政府可能认为通过强化军备,增加防御支出来获得选票。

实际上,就像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文官基本上所关心的是职业上的自私自利,同样高级军官也可能推动政策来扩大武装力量的规模与地位,以确保他们的独立性。就像冷战,很多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与苏联的军事—产业复合体所导致,其相互夸大战略威胁与攻击能力的强烈诱因;同样有人指出,海湾战争很大程度上是 美国高级军官与主要国防承包商为了证明隐形轰炸机以及其他高技术武器的效能,还有合理化高额军事开支的正当性。

4、文人统治的另一种选择:当然,军队经常并不仅仅满足于利益团体的角色,实际上,武器与强制性权力的控制赋予军队直接干预政治生活的能力,其极端形式就是建立军事统治政权。军方即可以支持一个不具民意的政府或政权,也可以取代统治精英,甚至推翻政权本身。军事统治的特征是武装部队成员取代文人政

客。不过,军事政权如果想有稳定与持久的政治形态却非常困难,经常是军队退居幕后,而由其中意的或选拔的文人领袖来行使其权力。特别是,当军事失利的时候,武装力量的权威就会受到致命的危害,军事政权就可能瓦解并宣告结束;另外,当军事统治面临人民反抗,却无法通过仅仅的军事镇压来进行控制的时候,也可能发生政权的瓦解。不过,无论如何,一旦军队尝过干预政治的滋味,其就可能不会愿意再安分地退回到营房,结果就是反复政变或流产政变的发生。

(二)军队的控制

按说军队拥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军队应该总是在政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军队干预政治,就是要取代文人政府,但除了在拉丁美洲、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之外,军队干预政治的现象非常罕见。一般说来,在自由民主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比较不会出现成功的政变和政变企图。

有关对军队进行控制的机制与方法,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亨廷顿把其形容为“客观的”和“主观的”方法,另一位政治学者诺德林格(Eric Nordlinger)则使用“自由”(liberal)与“渗透”(penetration)的词汇。文人与军队关系的自由或客观的模式,以西方宪政政体为代表,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与军队的角色与责任之间有着清楚的区分,军队必须与政治保持距离。而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实现的。

首先,军队正式服从文人领袖,并以此间接对人民与国会负责;其次,即使在国防与军事领域,政策制定是政治人物的责任,军队仅仅被要求提出咨询意见并负责执行;最后,军队必须严格遵守政治中立,以确保无论任何政党执政都被要求保持忠贞。当然,文人控制并不意味着军队在政治上的无能为力。例如,虽然美国军队从未在政治过程中直接干预,但他们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所进行的日常干预,也对美国国防与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宪政稳定的民主政治文化的熏陶下,已经发展出一个通则,文人与军队关系的自由模式并不困难。

在独裁和一党制国家,则发展出不同的文人控制模式。他们不是依靠客观的机制来建立文人权威的优越性,而是通过主观方式灌输对领袖、政党的忠诚、价值与信念,促使军队接受文人控制。可以说,如果说自由的模式是把军队排除在政治之外,渗透的模式正好相反,是有系统和全面性地将军队政治化,而方式各有不同,希特勒是通过传达对最高领袖的个人宣誓效忠,将德国军队变为政治军人;斯大林则通过对军队的血腥镇压与清洗来达到对军队的控制。不过,在绝大多数的上述情况下,渗透模式并不需要完全清洗不可信赖的军队成员,而主要是通过宣传与煽动来推广“政治正确”的观点与价值。拿中国为例,对军队的制度化的渗透达到极至,具体是,有一套平行于军队结构的精密政党网络,提供军队政治上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与指引,在其中,文人与军队之间的责任划分几乎消失,对党的忠诚与效忠的记录是人民解放军军官获得提升的先决条件,就党在军队内部的运作范围之内,军队在政策的过程中也获得发言权,并能通过整合党政精英而行使影响力。

(三)军队什么时候掌握权力

军队可能展现最激烈的政变来推翻文人政权。军队掌握政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的军事统治来取代文人统治,或利用另一组人来取代文人领袖,而建立间接统治。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军事干预已经成为常态,在20世纪,军事政变经常出现在非洲、拉丁美洲与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大概来说,军事政变总是和下列因素有关:经济衰退、文人统治失去正当性、军队与政府之间出现冲突、有利的国际环境。

首先,政治学者的研究发现,军事政变与经济低增长和经济衰退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普遍的贫穷与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容易造成减少对现政府的支持,并提供给军队军事干预的借口,并承诺可以提高经济发展。

其次,军队只有在感到现存体制与统治精英的正当性受到挑战,并估计军事干预会成功的时候,才可能干预政治,而当政治文化比较稳定的时候,军队很少直接干预政治。

再次,和军队干预有关系的因素是军队所持有的价值、目标与利益与现政治体制一致的程度。当军队选择反对政府的饿时候,可能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受到威胁,或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军队接管都是为了所谓的“拯救国家”。虽然军队通常急着证明他们干预政治是 为了结束腐败、捍卫国家利益等等,但出于完全的自私自利也是经常的,也就是说,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并把军队当作是钻营自己政治野心的管道。

最后,军队夺权也经常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发生军事接管的国家,经常是受到临国、区域与国际组织和更大的国际社会的暗示。例如智利的皮诺切特推翻阿连德就受到美国的暗中支持。

二、警察与政治

警察就像军队一样,属于国家强制性力量的一部分,如果说军队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国家安全,后者的核心功能在于维护国内治安。一般认为,警察的存在起源于19世纪工业化所释放出来的高度社会不安与政治不满所导致。警察与军队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军队基本上是对外取向,只在战争、国家紧急状态与灾难事件时候,接受命令采取行动,后者有着日常例行的涉入;其次,警察一般都使用的是非军事的策略,其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同意与正当性,他们一般不配备武器或有武器是为了自卫,不过在现代社会,警察也渐渐

发展出一种准军事性特质,其经常逐渐配备精良武器以及采用准军事形态的作战模式。

(一)警察的角色

有关警察以及他们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三种互相对立的途径:自由、保守与激进的。自由的途径认为警察基本上是中立体,其目标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维护国内治安,其关心的基本上保护公民免于受到他人的侵害以及维护法治,而不具备更大的政治功能;保守途径强调警察的角色在于维护国家权威,确保司法管辖权普及到全体,其基于一种人性恶的悲观观点,强调警察作为执法机关的重要性,以能够控制社会动荡与**,其被看作是政治控制的机制;激进的途径认为警察捍卫的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利益,是为服务统治精英而不是广大人民以及一种压迫的工具。另外根据警察所处政治体系、运用警察的方式等不同,还有所谓的社会警察与政治警察、自由国家与警察国家之分。

1、社会警察:社会警察指的是其主要执行刑事法律,其存在主要是为了打击犯罪。20世纪工业化的普及,在世界各地带来警察组织与策略的雷同 性,所有警察都面临交通违规、盗窃、街头犯罪以及有组织犯罪等共同问题。在社会警察的范畴中,还出现了所谓的社区警察的概念,其主要出现在社区中;另外一个是所谓的特勤警察,强调处理突发与违法事件的能力,希望通过警察的有效反应能力,使犯罪消失于无形,其经常需要采取强硬、准军事的行动,重视科技与武器配备。

2、政治警察:警察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警力的运用可根据社会偏见与政治偏袒,有利于某些团体与利益;其次,这表现在警察可能跨越民间事务而影响特定的政治争执。政治警察的程度,也就是利用警察在政治用途而非社会用途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的复杂化与分歧化而逐渐增加,有些政治学者质疑上述分法,而认为所有的犯罪都因为财富、权力的分配所导致,应该都属于政治性,而警察也都是政治警察;从大众的观点看,当警察被用来控制罢工、示威以及社会不安的时候,警察中立的说法特别受到质疑,而在处理种族与民族对立与冲突时,更是如此。

其实,很多例子都显示,很多警察机构的设置都是为了执行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情报与安全机构,他们的角色都深具政治性,对那些被认为是将威胁国家、反对现存社会与政治体系的团体与个人,往往都会实施监督与颠覆。

3、警察国家:其指的是一种统治形式,在其中,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力之间的平衡完全被抛弃,并允许警察发展出专横的权力,其运作也经常脱离于法治之外,并不对法律机关与人民大众负责,警察被赋予不受节制的权力,用以制造一种恐怖与威胁的气氛,使所有层次的社会生活都受到政治控制。在这其中,警察的权力其实是被视为私人武力并受到统治精英的控制并为其利益服务。

(二)政治的控制与问责

决定警察问责的关键是警察到底是在集权还是分权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分权化的吸引力,在于由下而上的结构允许警察有外在于中央的健全的独立性,而几乎只对当地的需要与利益建立回应性。不过事实上集权化的组织在现实中往往无法抗拒,其经常不仅符合国家的需要,而且能提供行政效率更大、政治效能更高的期望。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与共产主义、发展中国家、威权国家都有中央集权的国家警察,而全世界最分权的警察体系也许是美国,事实上,多层次的美国联邦制度,造成不下5种类型的警察:联邦警察机关(如联邦调查局、稽毒局等)、州级警察单位、郡级保安官(sheriffs)、市与镇的警察单位、最后是一套乡村市镇警察系统。

三、问题与讨论

1、什么时候军队作为国内政策的工具具有合理性?

2、请讨论美国的军事——产业复合体;

3、军队总是一个保守与右翼的团体吗?

4、警察的政治性是什么?

第五篇:第八讲 证明

第八讲证明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指证明责任的承担者运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诉讼主张的活动。

一、证明对象

所谓证明对象,是指需要证明主体运用证据来予以证明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也称待证事实。

无需证明的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法则,能_____________出的另一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____________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________________所证明的事实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举证责任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

在民事诉讼领域中,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这是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者虽然提供了证据,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将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裁判结果的责任,这是__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1、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1)主张合同关系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2)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______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了争议,由____________义务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4)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_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侵权纠纷的举证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的分配

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对于一般侵权行为,这四个要件都由原告来负责证明。

(2)特殊侵权行为举证责任的分配

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人则对受害人存在_________承担证明责任。

【例题】(06年司法考试真题)齐某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撞伤,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下列关于本案举证责任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原告齐某应当举证证明是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所撞受伤

B.原告齐某应当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举证责任

C.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D.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原告齐某有主观故意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②对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损害赔偿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不可抗力并且经过加害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损害的发生的【例题】(2005年司法考试真题)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致使鱼虾死亡,损失2万元。李某起诉,请求甲工厂赔偿。下列哪些事实应当由甲工厂承担举证责任()

A、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是否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

B、李某承包的鱼虾死亡造成损失的具体数额

C、鱼虾死亡的原因是否为甲工厂污水所致

D、是否具有免责事由

答案

③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受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甲与同事丙路过一居民楼时,三楼乙家阳台上的花盆坠落,砸在了甲的头上,致其脑震荡,共花费医疗费1万元。甲以乙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而乙否认甲受伤系自家花盆坠落所致。对于这一争议事实,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A、甲承担举证责任

B、甲、乙均应承担举证责任

C、乙承担举证责任

D、丙作为证人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④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即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对受害人存在过错或者第三人存在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甲养的宠物狗将乙咬伤,乙起诉甲请求损害赔偿。诉讼过程中,甲认为乙被咬伤是因为乙故意逗狗造成的。关于本案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应当就乙受损害与自己的宠物狗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B.甲应当对乙故意逗狗而遭狗咬伤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C.乙应当就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D.乙应当就自己受到甲的宠物狗伤害以及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答案

⑤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即存在缺陷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制造者对存在免责是由承担举证责任。免责事由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⑥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的__________。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3)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根据《证据规定》第4条的规定,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4)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被害人负责证明存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由医疗机构负责证明不存在_____________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患者甲与某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甲认为由于该医院误诊,导致其疾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造成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甲提出病历X光片保存在医院,只要医院出示病历和X光片就可以证明医院对此负有责任。原告对以下何种争议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A、甲在该医院就诊的事实

B、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

C、损害数额

D、医生诊断时是否存在过错的事实

答案

【例题2】下列有关诉讼案件中的案件事实,那些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A、张三诉李四侵犯其产品执照方法发明专利,对于其产品的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

B、村民刘爱国诉县供电局安装的高压线太低而电死了他家的牛,请求损害赔偿,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

C、楼上的住户刘某的花盆掉下来,砸破王家的玻璃,王某诉刘某,就刘某的过错

D、李某诉梁某返还借款,就被告已经偿还借款的事实

答案

【例题3】下列案件事实中,哪些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A、因使用被告生产的电视机,电视机爆炸,造成原告身体受伤害,对于原告受伤害的事实

B、被告某水泥厂排放废渣,附近农田因受污染颗粒无收,农民诉水泥厂,对于农田受污染颗粒无收是因为排放废渣造成的事实

C、甲乙都在丙附近放爆竹,丙被爆竹炸伤,丙起诉甲乙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丙的伤害是爆竹炸伤的事实

D、张某养的狗将王某咬伤,王某起诉要求张某赔偿损失,就张某没有过错的事实 E、患者王某因腰痛在某医院治疗,医院对其采取理疗,后来疼痛加剧,继而发烧住院治疗,王某起诉该医院要求赔偿损失,就王某的病情加重是医院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事实

答案

三、证明程序

(一)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未提供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的制度。

1、举证期限的确定

(1)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

(2)直接由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

2、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1)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__________举证的权利

(2)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人民法院在审理的时候,______________

(3)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提出

3、新证据的含义

(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在一审程序中,新的证据是指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____________的证据;或者当事人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在__________________内提供,经过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在延长的期限内仍然无法提供的证据。

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应当在一审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时提出。

(2)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一审庭审结束后_____________的证据。提出的时间: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开庭审理,那么应当在二审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提出;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不开庭审理,应当在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的期限内提出。

(3)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原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新证据。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提出新证据。

【例题】(2007年司法考试真题)在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举证期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举证期限只能由法院指定

B.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不需法院认可

C.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申请延长

D.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

答案

4、提出新证据的后果

(1)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意见或者举证。

(2)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_________________错判。

(3)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结果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由此增加了差旅费、误工费、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等等,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对于这些损失,对方当事人要求提出新证据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甲诉乙的合同违约之诉中,有一项证据因客观原因不能提出,乙也未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乙发现了一项新证据。

问题1:对于乙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在何时提出()

A、发现之时立即提出

B、发现后的合理期限内提出

C、一审开庭审理前

D、一审开庭审理时

答案

问题2:对于该项因客观原因在举证期限内未能提出的证据是否可以作为新的证据提出?

问题3:该案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对此案决定开庭审理,在二审未开庭前,乙又发现了新证据,其应当在何时提供该证据?

问题4:如果该案二审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那么乙可否提供该证据?在何时提供?

问题5:该案二审判决生效后,原告甲又发现新的证据,因而提出再审。原二审法院决定对该案再审,甲可否在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时提供新的证据?

问题6:该案经再审后,因甲新发现的证据而判决乙败诉。此时乙可否请求甲支付其参加再审开庭而发生的差旅费、误工费?

(二)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制度就是在开庭前,双方当事人向对方展示自己所掌握的证据。

1、启动方式。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启动。二是________________启动。

2、启动的时间。一是当事人___________并经_______________确认;二是由________________指定。

3、交换的期限:在开庭前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_________。

4、证据交换的次数:证据交换一般以___________为限。但是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三)公开质证

公开质证是指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没有经过质证的则,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的质证

如果证据是依照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来的,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质证。

如果证据是由法院依据职权调查收集来的,在庭审的时候进行出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对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进行说明。

(2)公开质证的例外

①对于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进行公开质证。

②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不需要经过质证。

(四)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就是指规范证据证据证明力和证据能力的规则。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顾名思义,就是指采用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的规则。具体而言,在民事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二)补强证据规则

《证据规定》第69条规定,以下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和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状况____________的证据

2、无________________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4、存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_________________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无需补强的证据:

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2、物证原物或者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例题】下列哪些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A、当事人李某的妻子袁某向法院作出的有利于李某的证言

B、原告陈某向法院提交的其采取偷录的方法录下的用以证明被告刘某欠其5000元人民币的录音带,该录音带部分关键词的录音听不清楚

C、由16岁的赵某所作出的看见被告王某来过原告家中的证言

D、原告提出的字迹清晰的合同复印件,但该合同文书的原件已经丢失,且被告不承认其与原告存在有该合同文书复印件所表述的法律关系

答案

(三)证据推定规则

所谓证据推定规则是指: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____________证据__________________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______________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四)最佳证据规则

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要大于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__________________

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_____________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下载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第八讲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

    第八讲女性与家庭讲稿

    第八讲 女性与家庭 一、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考察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领域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基础。 • 本研究从......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八讲

    第八讲 通讯的写作 一、通讯的概述 通讯与消息同属新闻报道体裁。与消息相比,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更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

    第八讲教师资格制度(范文)

    教师资格制度 一、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教师资格制度概念 我国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

    第八讲 主要短文提示[★]

    第八讲 主要短文提示 一、申论考试的公文化倾向(一)通 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

    第八讲庾信范文大全

    第八讲庾信诗文赏析——《拟咏怀》和《枯树赋》一、从梁元帝被杀说起: 梁武帝晚年,深受梁武帝信任、来自北方的叛将侯景发动叛乱,很快就攻入建康,围台城,饿死梁武帝(时年八十六岁)......

    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

    第九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企业信息化:企业资源管理、企业应用集成、商业智能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并称现代科学的“三......

    第八讲 浪漫主义文论

    第七讲 浪漫主义文论 一、德国浪漫派 弗·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 精神就是自然哲学。 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诗。它的使命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