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情况汇报(省农房重建检查组)
关于我县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情况汇报
我县自去年6月份启动农房重建工作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坚持把灾后农房重建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保供给、限价格、调结构、重质量、抢进度,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截至6月30日,全县需恢复重建农房26007户(含重点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和场镇规划在建的434户)已基木竣工,满足了安全居住条件。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探索建房新机制。针对灾后农房重建工作面临的问 题,我县立足实际,探索建立了一套档案奠基础、一事一议定方案、一份协议明责任、一个管委会抓落实、一张明白卡保公平、一户多策强投入的“六个一”建房机制,呆取了“农户申请—群众评议—村社公示一乡镇审核—县上审批—规划重建—检查验收”的程序,做到了政策公开、组织有序,破解了大规模农户重建组织协调服务难的问题。
二、全力保障建材供应。一是尽力扩大地方建材供应总量。通过扩能和新建,16家免烧砖厂和34家页岩砖厂全部实现满负荷生产,广旺200万吨/年旋窑水泥项目一期工程己于4月28日点火试产,全县日产水泥4940吨、砖400万匹、砂石I300方,满足了我县农房重建及其它重建项目的需求。同时,加快推进在建建材生产项目,不断提高后续供应能力,匡山100万吨/年旋窑水泥项目将于今年8月点火。全县建材生产在确保县内需求的同时,水泥生产还有力支援了周边地区的重建,已累计向苍溪、元坝等灾区供应水泥39万吨。二是建立健全建材特供机制。先后出台了《旺苍县灾区农房重建建材特供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农房重建用砖统购分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实行砖厂定点分片区直供,从经商、物价、质监等部门和各乡镇选派了63名驻厂监督员,专门负责农房重建建材特供和砖统购分销工作,切实加强对灾后农房重建用砖统购分销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定期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保证了全县灾后农房建材供应有序、价格稳定。三是认真落实补贴政策。在重建初期,针对砖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在外地进行采购,对统一外购机砖进行运价补贴,有效保证了重建进度,降低了农户建房成木。
三、多方筹措建房资金。我县坚持 “农户为主,拓宽渠道,因户制宜,一户多策”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按照“六个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亲朋赊借一点、信贷支持一点、保险理赔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办法,破解重建资金难题。严格执行国家补助政策,规范补助资金发放程序,全县已兑现政府重建补助资金3.56亿元;协调县信用联社将农户小额贷款额度提高到5万元,期限廷长至2年,执行最低利息,为受灾农户建房提供最优惠的信贷服务,共协调金融机构发放重建贷款2.5亿
元。
四、大力扶持贫困户建房。我县严格按照程序,筛选评定灾后重建特困户并纳入电子台帐管理,做到了阳光操作。动员特困户量力而行、就地取材进行重建,并逐户帮助规划,建房面积一律控制在70平方米以内,结构以砖木、土木为主,并把异地重建特困户的地基和平场纳入了政府配套项目文持,有效降低了建房成本。县财政投入500万元作为贷款担保资金,由县兴旺国投公司出面担保,与县农行签订了总额为3000万元的农房重建贷款合作协议,并以贷款户持有的金穗惠农卡作为反担保,由乡镇民政办监督贷款资金的使用,既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户建房贷款难问题,又建立了对财政担保资金和信贷资金的风险防范机制,已累计向613户特困户发放贷款1237万元。同时,组织开展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1+1”结对帮扶贪困户建房活动,重点帮工、帮技术、帮采购物资,并帮扶资金(含物资)1100多万元。截至5月31日,全县1044户特困户农房重建己全面完工,完工率100%。
五、切实加强建房质量监管。我县先后举办农房建设技术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乡村干部、建筑工匠和农民2500余人。召开了全县农房建设技术指导监督员培训会,为每个乡镇培训了3名技术指导监督员,将全县规划和建设技术人员统一下派到乡镇、村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监管,对砖混结构房屋建构造柱、圈梁等环节进行质量干预,对木结构
房屋按防震设计要求施工,保证了建房质量。
六、严格督促检查考核。我县把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纳入了“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管理,制定了《旺苍县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考评办法》(旺委办„2009‟87号),对农房重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对完成情况严格实行一周两报制度,并于每周一在县广播电视台进行了通报。目前,全县已组成10个考核工作组对农房重建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
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是特殊党费没有到位,次项工作待落实。二是因余震和民工返乡新增重建户的重建补助资金迟迟到不了位,意见大,纷纷上访,建议上级能尽快下拨新增农房重建户的重建补助资金,以便及时兑付,从而减少因上访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报告
都江堰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工作推进情况的
报 告
“一座座颇具特色又极富现代气息的漂亮农房和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与欢快嬉戏的孩童和新农村居民们宁静和谐的生活。构成了一副乡村田园图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心灵强烈震撼和向往。”
——这就是都江堰的新农村,诗情画意,美轮美奂!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都江堰市农房18613户倒塌、56436户严重损毁、25059户中度受损、29469户轻微受损。在中央、省、成都市、社会各界和援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目标和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整合、集成政策资源优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着力构建“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推进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目前,截止目前,享受国家救助政策的34447户中,农房重建基本完工率达98.2%。入住率达74%。其中:原址自建14703户已全部入住;统规自建5217户,完工5217户并全部入住;统规统建6970户,已完工6770户,已分房4547户,已入住3954
户;社会资金开发重建7162户,已完工6677户,已分房4084户,已入住1200户;异地迁建395户已全部完成。
我们通过灾后农村重建的2年探索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升级、环境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享、建筑风格多样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四性”规划,农房重建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我市始终坚持春城书记提出的灾后重建要体现“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的原则不动摇,将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川西林盘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整合集成政策优势,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完善安置点内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聚居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实现了推进集中,节约耕地,变现资源,科学重建。
(一)突出多样性,民居设计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从房屋平面布局、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结构类型、建筑材料、细部做法等“六要素”上拓思路,做文章,通过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的不同变化和屋面、门窗、墙体、入口、大角、转角的细部处理,不断丰富和完善建筑造型,着力打造高低错落,收放有序的建筑型态,努力做到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二是抓方案设计。结合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和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防止将城市小区简单复制到农村,避免夹道建设和行列式、军营式布局,使每个聚落的建筑形态风格因景而异、丰富多彩;三是抓试点示范。结合当地地理区位和人文 2
特色,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建筑多样性样板点位,从展现传统川西民居的蒲阳镇花溪村,到体现现代民居风格的天马镇向荣村,再到具有浓郁地中海风味的紫宽路沿线房屋,充分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农房建筑风貌。
(二)注重共享性,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基础配套是关键。为实现城乡基础、公共服务配套的均等化,我市从规划着手,参照城市小区配套标准进行集中居住区的配套设计,大力完善水、电、路、气、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成果。按照要求,全市205个农民集中安置点必须全部配套。为此,我市专门筹集资金近13.7亿元,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方式,对市域和安置点内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及社区、村落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文化活动、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建设,着力实现全市范围内基础配套全覆盖,公共服务齐共享。
(三)坚持相融性,村落环境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坚持将灾后重建与地域人文特色、地形地貌、川西林盘保护、耕地保护等相结合,秉持“房子进院子”、“小院并大院”的理念,规划了一批彰显地域风貌、特色鲜明突出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和农家院落,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如天马镇向荣村、翠月湖镇清江村等依托林盘实施统规自建农民集中安置点,房屋在林盘中穿插点 3
缀,灵活布局,原来的零星院落实行还耕,既方便了生产生活,又节约了土地,还有效保护了林盘生态资源,传承了川西农耕文化。蒲阳镇花溪村根据山区地势风貌,还原了传统川西民居风格,将房屋建筑风貌与山村乡土风味有机融合起来。
在聚居点的规模上,根据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与自然环境相融的要求,不仅有向峨乡石碑岗安置点等的大型聚居,还有天马镇唐家院子等的中型聚居,也有蒲阳镇花溪村等的小型聚居。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同时,我市还注重对聚居院落内古井、水碾、磨坊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做到农村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和谐交融。
(四)提升发展性,一三产业提升空间明显扩大。按照房屋建设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要求,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特色农业,全力加快农村产业恢复提升,使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适应。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大观镇茶坪村、紫坪铺镇沙湾村等利用旅游区位优势,将住房重建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筑巢引凤,引进社会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建成的乡村家庭连锁客栈、乡村酒店已投入运营,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紫宽路乡村酒店租用的农民房屋已达到500元/间.月。徐家林盘利用其邻近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便利条件和该院落花木种植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通过完善院落内道路、沟渠、旅游标识、休闲平台、公厕等基础、旅游接待设施,改造院落房屋建筑风貌,清理周边卫生,美化林盘环境,着力
打造一个小巧精致,别具特色的旅游休闲接待群落。目前,徐家林盘内房屋重建、基础配套和环境整治已全部完成,12户农家乐已开张营业。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精致的房舍、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观赏、休闲品茗。院落内农家乐日接待游客达400人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0000元以上,是震前旅游收入的16倍。“2009相约都江堰首届乡村旅游节”在徐家林盘拉开帷幕,为我市林盘保护和开发利用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我市还有800余农户采取自建自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二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借助上海对口援建,实施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粮经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以粮食与猕猴桃、蔬菜、食用菌、川芎、园林花卉优势互补的五大特色产业示范带,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目前,正加速实施向峨乡猕猴桃、“三木”(厚朴、黄柏、杜仲)药材、食用笋、茶叶“四个一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聚源粮经复合型示范片,崇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全市近40%农业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500元以上。
二、坚持融资创新,资金市场化来源进一步拓展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支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以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市场化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农房重建的资金问题,加速了农村财富积累。经测算,全市6万余户农房重建投资总额达100亿余元,户均拥有财富价值将在20万元以上,极大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并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个体参与、原址联建”的创新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制定出台了联建政策,在全国率先颁发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住房重建。截止目前,全市有1100余户通过原址联建实现了住房重建,吸引社会资金4.8亿元。
(二)以“业主经营、开发重建”的规模形式引进社会资本。在资源优势明显,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高的区域,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实施土地整理并完成农民安置后,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开发,同时解决了农民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如青城山镇味江村十二组引进北京昊海立德科技有限公司,对本组零星集体建设进行整理和产业开发,已完成整理土地涉及的16户农户的安置,还将投入1.2亿余元对节约的2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取得的300林地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解决了农户灾后重建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的长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目前,全市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实施的开发式重建项目达45个,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
(三)以“政府主导、集中重建”的形式引进重建资金。在资源优势不明显、对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弱的区域,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由政府实施土地整理,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依法出让,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比如,通过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我市向峨乡全域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综合整理,整理出建设用地指标3160余亩,整理出的土地指标价值达4.7亿元,确保了向峨乡16个
统规统建安置点建设的有序推进。目前,全市199个村中有102个村参与土地整理,采用政府主导型统规统建、统规自建项目达133个,可获取重建资金15亿元以上,安置农户2.9万余户。
(四)以“金融支持、自主重建”的形式引进资金。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和融资担保平台,为农户通过担保贷款实施住房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发放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6076笔2.3亿元,发放乡村旅游抵押贷款50宗2300万元。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全市有6000余户农户实现了住房重建。
三、坚持群众主体,民主化在重建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推进农房重建过程中,我们抓住产权制度改革和灾后重建机遇,指导村组成立了议事会、监事会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意愿选择、规划设计、建设方式上均由群众说了算,实现了灾后重建由 “为民做主”到“群众自主”的转变。
一是在意愿选择上,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6种恢复重建方式和重建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受灾群众,让群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二是在规划设计上,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单位深入村组农户与群众进行密切沟通。初步规划方案出台后,规定须经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同意后才能实施,提高了规划的落地性。三是在建设方式上,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重建,建什么样 的房子,由谁来建设,完全是受灾群众说了算。四是在安置点管理上,坚持自主、自愿、自治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引导农户、村组自行做好安置点的后续管理工作,有效避免了集中安置点后续管理的困难和矛盾。
年5月18日
2010
第三篇:农房重建情况汇报
永泰乡农房重建情况汇报
永泰乡地处盐亭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是北宋诗、书、画大师文同故里。全乡辖7个行政村,74个社,2171户,8365人,有耕地7964亩,其中水田2763亩。2008年“5.12”大地震波及我乡,致使我乡农房和基础设施、农作物等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失。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灾后重建精神,我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发扬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推进重建工作,目前我乡415户重建户已全面完成重建任务,现把重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宣传、强领导
地震后我乡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势宣传中央灾后重建政策,重建上报程序和资金补助标准。在宣传政策的同时,注重“宣教”结合。地震后,因人民群众不同程度遭受了损失,思想上波动,极易产生矛盾,为了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我乡及时公开主要领导联系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心理疏导,真正做到了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灾民心中,让灾后重建的政策深入民心。经认真核查,我乡农房严重损毁166户,中度损毁249户,一般损毁2077户,通过“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原则,上报重建户425户,其中五保户10户,低保户27户,困难户11户。农房建设是群众生活中的大事,是民生工程之首,为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订了苦干巧干6个月,群众搬进新居过春节的目标,成立了由 1
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灾后农房建设的领导。
二、抓进度,重质量
为了切实加快农房重建进度,让受灾农户尽快搬进新家入住,我乡采取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方式,抓点,保面,点面结合,催建设进度,每天上报每户建设进度。一些农户报了重建,又不动工,等待观望,担心补助资金是否能真正兑现,针对此问题我们一是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是对陈家井村重建户陈宗成,太元观村陈开发,凤堂村何久福,三户,乡财政所,民政办送建房补助到户,录制成电视宣传片播放,在全乡收到明显效果,重建户纷纷行动起来,充分调动了重建农户的积极性。在重建的同时,注重质量,保证安全,多次与县质检站取得联系,把农户的建筑材料送去检测,让老百姓建一个高质量的房子。同时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逢户必讲,逢人必说,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到了优质重建,安全重建。
三、调建材,保重点
地震后,一时间建材猛涨,为了落实县相关会议精神,和切实维护重建户的利益,我乡制订了相应措施,针对建筑用砖价格过高的问题,乡上派干部入驻砖厂开票,严格按照县物价局核定价格开票,坚决制止随意涨价,对那些哄抬物价,欺行霸市,实行垄断的坚决打击,肃清了建材市场秩序,维护了老
百姓利益。
全乡11户贫困建房户是我乡的重点,这些人本身生活困难,加之手中资金严重不足,为让他们大胆放心重建,我乡从房屋选址,规划,资金方面积极协调,确实无能力重建的请本人亲属代建,或村民委员会代建,从信用社给他们协调资金10万元保证了他们花最少钱办更多的事
四,严资金,考核硬,灾后重建资金是一根高压线,谁都不能碰。为了把我乡的灾后重建资金管好,兑现好,一是认真核实重建户人口,家庭类别,杜绝了冒领,欺骗资金行为。二是采取了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由乡长一支笔审批,按进度,按政策兑现,对重建户旧房已经拆除的立即兑现过渡安置费,地基完工的户,兑现40%建房补助,主体完工的户再兑现40%,建好后经验收兑现剩下20%的资金。截止目前全乡425户重建户已全部入住,兑现过渡安置费72.8万元,兑现特殊党费143.4万元,重建补助资金773万元。同时我乡把农房重建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对工作完成好的村进行了表彰奖励,完成差的村通报批评。
我乡农房重建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全乡无一事资金违规行为,无一例因资金上访事件,受到群众好评,实现灾后重建一年完成的目标,给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农房重建调研
政协理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助推全县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2009年4月中旬深入桃坪乡古城村、佳山村,薜城镇建山村,米亚罗镇米亚罗村,杂谷脑镇克增村等,就全县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座谈村组干部群众、基层政协委员,调查了解灾后农房重建的相关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建议、意见和要求。现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建议报告于后。
一、攻坚克难,全县农房重建有效推进
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湖南省的对口援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指导思想,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科学、有序地推进全县农房重建进程, 可望8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一是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重建合力。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援建帮扶、社会支持“四举并重”之策,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县上下打响了灾后农房重建战役。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干部重心下移,积极做好指导、服务、支持、帮助工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强化了宣传发动和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建设永久性农房是尽快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的必然要求,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了农房建设之中,将党和政府的要求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主动搞好与对口援建单位的配合衔接工作,农房重建中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得到了湖南省的大力帮助;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各方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县农房重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香港红十会资助我县1000户困难农户重建永久性住房,极大地缓解了重建资金难题,一些在县的建设施工单位和有关方面也给农房重建给予了极大支持。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加强示范指导,努力做到安全重建、科学重建;在选址上,把安全放在首位,坚决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域,综合考虑安置点用地条件、水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在设计和风貌上,既考虑抗震设防要求,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还讲究经济实用;建筑结构以砖混、石木结构为主,大多数有构造柱、地圈梁,楼面板也大多采用现浇,同时做好安全质量全程监管,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防灾避灾能力;配套设施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和畜禽养殖实际,统筹规划人畜饮水、村社道路以及养殖圈舍、沼气池等,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抓点扩面,示范带动,以重建促进发展,以重建提升水平,实现了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
三是坚持机制创新,破解重建中的各种难题。弘扬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重建农户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协调解决重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全县农房重建热潮中,不等不靠,齐心协力建家园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建房,委托代建、互助自建、帮扶援建、包工建房、联户共建、分期建房等重建模式在全县普遍推行,有效缓解了集中建房的压力; 采取“自己筹集一点、银行贷款一点、残值利用一点、亲友赊借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办法,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农房重建资金;建立农房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内扩外引,加强统筹调剂,同时加大建材价格监控,坚决杜绝随意涨价和哄抬价格行为,解决建材紧缺和价高问题;积极培训、引进、调剂建设工匠,切实解决劳动力用工紧缺问题。
二、当前农房重建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灾后农重建是一项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选址、土地调整、材料供给、群众资金准备、建设质量和新建地基础设施配套及其国家资金补助政策落实等等,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目前重建进度不一,重建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重建进度,要按期完成重建任务,还应当加大力度努力解决其制约因素。
(一)重建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由于我县大多农户收入低、积蓄少、受灾损失大,加之重建所需建材大多靠内地购入,价格高、运输费用大,再加上劳务费猛涨,致使重建成本大增,一般农户需8万元左右一幢,农户自筹困难,而国家补贴有限,贷款额度也相对较低,且分期兑付,不能集中使用,有的备料难而迟迟不能动工。
(二)劳动力紧张,技术工匠不足,劳务费用高。由于农房重建、基础设施建设、春耕生产、虫草采挖季节来临、汶马路三改二工程房屋拆迁及重建等集中在一起,致使劳动力用工相当紧张;技术工匠虽经前期大力培训和引进,但因集中用工而仍显不足,且分布不均,技能参差不齐,米亚罗地区和上孟乡石匠奇缺,同时各地均有重建任务而难以调剂;技术工价高,天工需100元左右,石墙一平方丈需700元以上,如果监管有不到位,就可能导致随意施工,技术含量低,建筑质量不高等安全隐患。
(三)建材运输费用高。特别是高半山二次转运费用过高,受村级公路等级和通达、通畅能力限制,高半山建材运输奇高,一匹红砖需0.2元,一匹水泥砖需1。00元,一立方砂石需80-100元,如薜城镇建山村重建用细砂购自下孟乡回龙桥砂场,一立方砂价80元左右,运到薜城镇上需运费20元,再运到山上需100元,如离公路较远还需用人工搬运,这样一立方砂的成本高达200元以上。
(四)一些地区建材仍显紧张,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米亚罗地区未纳入特供范围,农户自行组织采购运输建材难度大,高半山缺乏砂石资源;虽然通过特供优惠和价格监管干预措施,目前建材价格有所稳定和下滑,但总体价格仍显过高,农户难以承受;同时建材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
(五)基础设施及地质环境影响重建。特别是通村、通组公路损毁严重,虽大多已恢复,但等级仍低,晴通雨阻,影响重建建材运输。震后次生灾害频发,道路抢通、保通任务艰巨;部分受灾群众原居住地生态环境和条件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址无法重建,异地重建选址难。一些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重建进度,朴头乡庄房村集中安置点河道保坎等配套设施项目招投标5月中旬才能完成,届时雨季来临,施工难度加大,工期将会加长,不仅影响重建进度,还有可能对农户已堆放的建材造成损失;停电现象多,影响重建施工。
(六)一些农房重建实施规划欠科学性。个别农户不按政府规划草率决定,盲目重建,不科学选址、科学建筑,提高农房的抗震性;有的村寨原址不宜或不易重建,而多在各自的承包地重建,既浪费土地,又显得零乱,不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缺建筑质量监管队伍和技术人才,对农房建筑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规划,对建筑材料合格率的检测,对建成后房屋的验收等缺乏经验;一些农户希望借重建之机“一步脱贫”,过分求大求洋,加大了农户负担;有的强调农民住宅和村庄的异地集中安置,忽视了农业、农村的产业特点,忽视地方文化传统和特色;有的过分强调对震损农户推倒重来,希望全部以新建筑来取而代之,忽视受灾农房既有可用和可修复的巨大潜力,造成巨大的浪费。
(七)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县级部门抽调、借调乡镇干部过多,基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有关指导、协调、帮助等服务工作难以开展;对建筑施工的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建材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也有待直一步加强。
三、群众对住房重建的一些希望和要求
在农房重建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有信心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重建美好家园,同时针对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和要求:一是希望争取得到国家、援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以解决重建资金困难问题。认为国家对农房重建补贴标准是统一的,但由于我县地处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大多居住在高半山,建材运输不便、运费高,农户实际得到的补贴与内地相比大打折扣,为此要求逐级向上反映,希望国家给予一定的运费补贴;争取援建的湖南省为农户特别是困难户给予一定的重建补助;还希望动员社会力量对困难弱势群体给予更大的支持。二是希望金融信贷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增大贷款额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建材生产和组织供应,米亚罗地区要求将其列入建材特供范围并享受相关特供优惠政策;在一些石匠较多的乡(镇)、村能够提前完成重建任务的前提下,放宽限制,调剂工匠,以解决该地区工匠奇缺的问题。四是希望加快集中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按时完成重建任务。五是要求电力部门保证重建施工的用电供应。六是加强协调,解决一些农户选址难的问题。七是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将需要拆除的旧房改造成圈舍,以便发展圈养养殖业。
四、对下阶段农房重建工作的建议
按照中央“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县委提出在8 月30日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的目标任务,全县农房重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为此,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重建,难中破难,积极推进全县农房重建进程。
(一)狠抓规划落实和指导服务,保证重建升级。灾后农房重建不能简单地原样恢复,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不仅确保农房重建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妥善解决好重建上档升级的问题,要抓住机遇在新起点、高标准上有所突破,要以更人性、更科学的方法引领重建方向。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定址,严格按设计和风貌要求施工,因地制宜选择建筑结构,提高防灾、避灾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特色风貌塑造、城乡环境整治,把新农村建设的元素、时代的气息与藏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互融合,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的历史底蕴;要严格按照“四改两建”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改厨、改圈、改厕、改水和建设户用沼气池或太阳能、通村入户道路”建设。要好好把握重建契机,帮助广大农民用好用活重建政策,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地开展灾后农房重建;要将生活与生产、环境与生态、资源与发展有机融合,(二)狠抓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作用,保证重建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树立和培植受灾农户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受灾农户的重建意愿。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有效实施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和对待原址重建与异地重建,分户重建与集中重建的关系,科学利用灾后重建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政策和资金的功能与效益,把农民自力更生同政府补助、社会帮扶、亲友互助等形式有机结合,让自身主体作用在农房重建的各个环节中得以彰显,确保重建工作源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与激发。进一步组织调剂劳动力和技工队伍,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组成义务帮工队,对特困户,“三孤”人员等困难群体给予帮助;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打造和扶持各具特点的示范典型。要及时将各类惠民、亲民、利民的政策在农房重建中进行集中展现,用鲜活事例、典型榜样、优秀成果引导和教育群众;用现实的农房重建成果充分激发、激活建房的热情与激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形成内在动力与外化行动的高度统一,从而进一步掀起农房重建的新热潮。
(三)狠抓建材供应和资金筹措,保证重建需求。打破常规,跳出常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调整建材供应和保障措施,充分运用市场主导与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抓生产,促供给,保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帮助鼓励县内建材生产企业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进一步创新健全建材特供机制,扩大特供范围,以解决建材供求矛盾,平抑建材物价。利用我县丰富的砂石资源,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无污染、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实心砖,在确保抗震设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就地、就近取材,节约重建成本,提升重建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材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多方筹集农房重建资金。按照“政府主导、农户主体、信贷扶持、财政贴息、项目补助、社会帮助”的思路,多措并举,动员各方,齐心协力,多渠道筹集农房重建资金。坚持重建和发展两不误,积极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积极帮助农户搞好土地的流转服务。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房重建倾斜,因户制宜选择待建模式,对那些资金短缺的农户,引导他们采用分期建房的模式。
第五篇: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今年夏季,嵩县因雨受灾严重,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汇报(。嵩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嵩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方针,严格按照《2010年洛阳市灾区倒房重建工作方案》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严密组织,精心施工,从9月初开始兴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市政府下达我县的953户、2404间重建任务已全面完成。11月中旬,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安排部署受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其他4位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嵩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县灾后重建工作。县委书记马振宇、县长李大伟、主管副县长王洋多次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工作。9月份全市灾后重建会议之后,我们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市里精神,研究部署我县灾后重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嵩县2010年灾区群众倒房重建工作实施方案》。9月至11月的3个月里,我们根据市里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全县工作进展情况,先后召开4次倒房重建专题会和1次倒房重建现场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适时研究解决各个阶段的问题。我县的灾后倒房重建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受灾初期临时救助阶段。根据各乡镇受灾情况的轻重不同,第一时间安排好帐篷、衣被、米面等生活必需品,把倒房灾民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方法妥善安排,实现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就医、有必要的文化生活、有组织管理”的工作目标。第二阶段为倒塌房屋重建阶段。根据市灾区倒房重建工作方案确定的标准,在全县16个乡镇逐户排查,确定出符合条件的953户、2404间灾后倒房重建任务。从9月初开始兴建,在各乡镇、县直各职能部门的精心组织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至11月15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二、严格建房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以《2010年洛阳市灾区倒房重建工作方案》为依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对因灾造成的无房户以及受灾的低保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在安置中,我们根据灾民自身财力、受灾严重程度、受灾群众负担能力,具体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建房标准上,按照一口人补助1间、二至三口人补助2间、三口人以上补助3间,每间按建筑面积15平方米的标准掌握。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在确定建房对象时,我们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张榜公布、村委审查、乡镇审核、县局批准”的工作程序进行,保证确定的每一户都是符合条件的。同时,各乡镇认真建立和完善了灾后重建的有关审批手续和档案资料,灾后重建档案表上粘贴建房前和建房后的对比照片,做到一户一档,工作汇报《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汇报(》。
三、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为了使全县灾后重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县广播电视台在嵩县一套、二套节目上制作灾后重建专题片,在灾后重建工作的起步和关键阶段,多次深入建房现场和灾民家中采集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积极性,加快了建房进度。二是把灾后重建工作确定为县委、县政府2010年全县重点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目标考核内容,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按期足额完成建房任务。三是整合部门资源,为倒房重建工作提供快速便捷服务。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倒房重建优惠政策,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税费减免、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照顾,切实帮助倒房户加快重建进度。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重建房屋的整体规划,建设部门负责重建房屋技术质量指导服务,财政部门负责补助资金的筹措、供应和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宅基地的审批和调整,审计部门负责建房补助资金的监督和审查,保证了灾后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为缓解物价不断上涨,建房资金短缺的压力,县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足额落实建房补助资金95.3万元,比中央、省市配套比例高出11.3万元。与此同时,县、乡政府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危房改造的困难家庭解决资金困难。据统计,全县灾后重建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2410万元,除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承担1089.3万元外,政府协调银信部门调剂贷款460万元,建房改造对象自筹建房资金和建房材料共折款572万元,亲友暂借款和无私援助298万元。在上级建房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乡、村积极协调和担保,各建房材料销售供应单位先后赊销钢材、门窗、水泥等价值300万余元的物资,有效地保障了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建房质量和工程进度。在建房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除县领导分包乡镇外,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多次对全县灾后重建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次检查情况,在县政府《政务督查》上进行通报,表彰先进,督促和鞭策后进;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督查例会,了解各乡镇建房进度,解决建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民政局班子成员带领局机关干部分六个督查组定期深入乡村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上措施有力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几点工作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是根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马振宇、县长李大伟等领导多次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及时解决建房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在整个灾后倒房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旧县镇党委书记张新强同志,为了让灾区倒房群众尽快住上新房,整天巡回在各个建房工地,在建房的关键时刻,母亲有病住院,弟兄几个都在医院侍候,他本人竟没有抽出一天时间到医院照顾母亲,他说:“母亲有其他儿子可以照顾,但旧县镇几万口人就我一个党委书记,关键时刻我怎么能舍弃工作不管。”在他的带领下,旧县镇的重建工作进度快、质量高,提前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张新强书记心系灾区群众的实事迹在嵩县传为佳话。白河镇栗札树、上河等村支部、村委一班人时刻把灾区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在建房中,班子成员每人包1至2户建房对象,主动为建房对象联系工程队,组织劳力帮助倒房群众建房,在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村干部自己出资8万余元,并协调银信部门贷款13万元,缓解建房户资金困难。二是群众主动参与是基础。灾倒房群众既是灾后重建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今年的倒房群众有相当一部分系孤老病残或憨傻痴呆户,政府足额补贴本人也根本没有能力建房,对于这部分对象,完全要靠乡村组织群众帮建和邻里援建。据统计,嵩县今年灾后重建,群众义务出工帮建12300人次,达36000个工日。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是关键。今年灾后倒房重建期间正值“三秋”农忙时节和物价上涨的高峰期,受灾群众又多是贫困户,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下,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定期到各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9月至11月的3个月里,我们根据市里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全县工作进展遇到的新情况,先后召开4次倒房重建专题会和1次倒房重建现场会,适时研究解决各个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位领导:今年我县受灾比较严重,灾后倒房重建期间又正值“三秋”农忙时节和物价上涨的高峰期,尽管有因灾倒塌房屋多、建房成本高、施工队紧缺等诸多不利因素,我们仍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并按时完成任务。但在工作中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