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行业信息建设存在问题
1、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2、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 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3、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4、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中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5、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影响。
第二篇: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难点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国有金融收缩农村信贷所形成的矛盾。随着县域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金需求量很大。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业经济主要的资金供给者,局限于自身薄弱的资金实力,加上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和农业经济低收益高风险的双重作用,信贷资金日渐远离农业经济而流向其他领域,造成县域农业融资需求的成长性与农业资金供给的萎缩性并存。二是企业的申贷条件与金融部门放贷条件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县域大量企业规模小、产权不明晰、资产负债率高、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缺乏社会信用评级等,与金融部门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对称,获得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三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与金融部门规避高负债高风险行业的经营思路存在分歧。
(二)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致使有效需求普遍不足,大量的信贷资金追逐较少的有效信贷需求,增加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
(三)资金外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资金大部分上存。邮政储蓄存款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另外,省属企业统收统支、资金实时上划的资金管理模式、居民的教育支出,保险、债券投资等也相当大程度上造成县域资金外流,加剧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借款人在获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得银行信贷资金后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使银行很难真正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另外,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规范乃至违法行为,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五)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贷款担保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借款人贷款的成本。三是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人才缺乏,中介机构很难顺利开展业务。
(六)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二、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配合,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信用、舆论环境。以保护金融债权为中心,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正性和执法效率,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同时,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等。
(二)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
在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上,可考虑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也可由县、乡两级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经济有效资产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协调组建行业协会和信息平台,为农业经济发展与融资做好配套服务,拓展农业与金融之间双向选择的空间,促进赢利激励中的合作。县域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寄托于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聚集,应在政府适度的行政性支持下,从加强它们的信用意识做起,逐渐建立银企良好的融资合作关系。同时,尽快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解决担保难问题。金融部门则要按照当前信贷调控中加大民营经济投入的要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增加授信额度和资金安排。人民银行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储备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组织银行、企业通过项目推介、银企洽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银企合作。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导和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和谐发展。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增强自我调节功能。重视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进行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转换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加强信贷营销和管理,努力降低目前不合理配置的状况,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相关数据库,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定价能力,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篇:食疗行业存在问题
我国食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食疗作为低成本疗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一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食疗指导,产生许多误区,导致一些新的疾病的形成。食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正在面临着当代人对食疗迫切需求、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等挑战,也面临食疗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和科学,食疗人才严重匮乏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食疗;辩证饮食;病从口除 1对食疗认识不足引发新的疾病
根据2002年我国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体质十分令人担忧,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以及血脂异常等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儿童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成人血脂异常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大、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几率更大。
1.1饮食观念落后是形成现代常见病的根本原因
世界著名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教授称: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现代疾病的产生与难以治愈都与酸性体质有关。当人体pH值在7.35~7.45时,人体三大系统——神经系统、免疫功能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细胞很活跃,生长得很健康。如果血液向酸性偏移,使体质逐渐“酸性化”,此时体内细胞的作用就变弱,不活跃,废物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新陈代谢就会变得缓慢,此时对人体脏器功能来说,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免疫功能也相应地降低,免疫细胞的吞噬与识别功能就会下降。神经的感性降低,内分泌及机体许多重要功能发生混乱,癌细胞更易生长与扩张。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串状重叠,因此,不少医学科学家认为癌症及亚健康状态都与体质酸性化有关。可是大多数人对保健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若干年前。例如,温饱刚刚解决时,人体需要补充的食物在当前的生活水平中已经显得过剩,如果大量补充反而会把鱼翅当作粥来喝,吃的是好东西,在体内转化后却成了“毒素”。人们在贫困年代缺少的是酸性食物和高脂肪食物,但是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导致人体呈酸性状态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产生富贵病。1.2缺乏科学指导的食疗行为对国民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病去医院的思维习惯淡化了传统的“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但是随着各种富贵病的增加和医疗费的居高不下,人们又开始寻找绿色的低成本的疗法——食疗法。某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83.1%的人意识到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食疗也就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可是大多数人以为食疗就是按着某个方法或配方治疗某个疾病;认为食疗很容易,只要认识字随时查阅资料找到配方和方法就是食疗。在这种片面思想指导下的 食疗,食疗配方和食疗知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变得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面目皆非,被某些人采用的方法会对患者产生治标不治本,旧病未除添新病的后果。例如:某人根据某食疗秘方用酸味水果给自己的孩子治疗咳嗽症状,治疗一段时间后,咳嗽转化成了哮喘。可以说当今缺少有理有据、通俗易懂的食疗科学,关注食疗的大多群体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存在着走向误区的隐患。
1.3人们不能辨证饮食也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灵柩.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又指出:“酸走筋,多食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令人悦心。”这里的癃、渴、悦心、呕、洞心都是五味偏过而得的病症。可是媒体对某些食物的好处评价过多误导消费者以为多多益善,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某种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入,产生许多现代常见病;对一些食物的有害一面的宣传导致人们拒绝饮食这种食物,又造成饮食不平衡。例如,人们通过各种宣传得知酸味的食物具有软化血管和美容的作用,岂不知过量食用会导致钙质流失过多和产生酸性硬块。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居民对食疗的认识还停留在无知的或一知半解的状态。
2当前生活环境对食疗提出了新的挑战
食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正在面临着现代生活和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2.1外环境失衡
外环境失衡有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竞争和科技发展等带来的灾难,如汽车尾气、装修的油漆以及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人类健康都会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些外环境失衡导致新的疾病对食疗提出了挑战,要求食疗科学要结合外环境的变化开展研究。2.2内环境失衡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剩余时间和物质财富也丰富起来,人们用闲暇时间和多余的金钱来满足食欲,造成了营养过剩和缺乏运动的内环境失衡。这种内环境失衡造成诸多的“富贵病”现象对食疗提出了挑战。2.3消费需求导向与食物生产
食物生产过多地迎合消费者对刺激口味的需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刺激消费者食欲,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商家为了创新在口味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造成消费者过量饮食,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疾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和儿童的缺钙均与饮食直接相关。2.4现代新兴的食品生产方式
加工过细,广泛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改变种植方式和饲养习惯生产出的食品原料充斥人们的生活,导致人体呈酸性体质。由于目前的生活环境造成当代人的90%呈酸性体质,产生了诸多的现代疾病。例如,当前有些食品原料已经不适合用传统的饮食方式,传统原料因为没有农药不用去皮就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沿用传统的食用方式进食现代大批种植的食物原料必然会带来疾病。
3食疗科学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
食疗科学是在研究中医学、营养学、食品化学和烹饪科学的基础上,对几门科学的交叉空白地带进行深入、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目前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一些相关概念和认识还处于混乱和片面状态。
3.1轻视食疗知识的思想导致现代人对食疗科学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绝大多数人误以为食疗就是食品配方,没有科学价值可研究。目前的食疗知识多数是夸大地介绍食品益处和害处,缺少像古人介绍食物的辩证思想与方法。多数人认为食疗就是按照配方或方法实践,就是记住哪些食物对身体某个部位或器官有好处等等。事实上,任 何食品都各有利弊,各有所益,各有所害,作为食疗研究应客观全面地进行介绍。
二是许多人认为食物中毒只是食品卫生和加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其实食物搭配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占相当份量。因为这类中毒只是表现在个别人的食物搭配不当因而未引起广泛注意。如,吃海鲜配啤酒会引起痛风、吃海鲜配辛辣口味会引起溃疡等炎症。
三是人们多误以只有酸味食物才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其实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有多种,甚至不同的人患高血压的原因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只是采用一种方法降压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危害。凡此种种,误区很多。3.2我国对食疗研究还不够深入
食疗科学属于交叉科学,目前与食疗科学研究相关的四大科学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将多门成熟科学的一部分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食疗科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是相关概念与食疗科学关系研究不足。如: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营养与保健等概念,药膳、药膳食疗、饮食保健、中医食疗等的关系等研究得不够深入。
二是深入挖掘我国传统食疗宝库并结合现代生活特点完善食疗科学,这方面工作还大有潜力可挖。古汉语精练难以向大众推广,我们缺少同时掌握中医学、营养学、食品化学和烹饪科学四大科学体系的研究者,致使我国古典食疗宝库挖掘不足。例如,从中医学中我们知道“甜味”具有“补养”和“中和毒性”的作用,就可以根据这一原理来解决现代生活的“毒”害问题。
三是食品与疾病的关系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食物搭配不当是常常被忽略的产生疾病的原因。生活条件较差时,每餐的食品搭配比较简单,不同品种的原料搭配的机会不是很多。随着现代餐桌的食物品种日益丰富,由于不懂得食物的搭配禁忌造成潜在疾 病或直接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现象日益增多。
四是对人体pH值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还要更具体。当前对人体pH值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较多,一致认为:人体的血液pH值为7.35~7.45为健康状态。按食物代谢产物的化学性质,我们把食物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两大类,当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氧化物的即为酸性食物。如含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较高的食物糖、酒、米、面、肉、蛋、鱼等食物,一般都属于酸性食物;而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和海藻类以及菌类等食物,含有较多的钙、钾、镁等金属元素,代谢后会生成碱性氧化物,这些食物属于碱性食物,它们能有效地阻止血液向“酸”性方向变化,能起到酸碱中和反应。这些研究是现代疾病与食品关系的突破口。这些研究目前只停留在食物进入人体经过代谢后产生结果的pH值测量,对食物如何达到健康的pH值以及酸味食品在代谢前和代谢过程中对人体相关器官的影响没有相关研究成果。
3.3食疗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狭隘
现代食疗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较少,网上查找有关食疗文章共3466篇,涉及到食疗科学的13篇,属于理论研究的仅有6篇,并且都是复制古典食疗成果的,从现代科学角度研究食疗的文章微乎其微。当前的食疗研究基本上是从营养学,或中医学,或食品化学,或烹饪工艺角度分别进行研究的,很少有结合多门科学综合研究食疗的。我国食疗研究需要从多蛋白质的牛奶、火腿方位研究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例如,根据营养学的营养搭配原理,早餐要吃能提供丰富和提供热量的面包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果汁,但是从食品化学的角度看长期采用这种饮食结构容易引起结石和血粘。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人体由于夜晚的能量交换产生一些杂质需要通过合理的早餐饮食结构排除体外。根据以上营养学、食品化学和中医学原理就得出科学早餐的结论:那就是吃一些具有营养丰富的蛋类和豆制品、少酸性的蔬菜类、下沉性的咸味食物和排除性的食物。
4我国当前食疗人才严重匮乏
据最新资料显示:日本已达到每150人配备1名持证营养师。日本有个规定,凡10名厨师以上的饭店必须有1名营养师。据统计,中国目前对健康顾问师需求量至少高达60万。同时,我国需要营养配餐师,是要为餐馆酒楼、快餐公司、营养餐公司、各类食品和饮料及保健品公司、部队、院校、厂矿、机关单位、民航、铁路、医院、养老院等机构提供科学的膳食设计人员。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门预计,全国营养配餐师需求量约在50万人,目前我国营养师不足4000人。而需求至少达到400万名营养师。以上提到的健康顾问题、食疗营养师以及营养配餐师都与食疗科学密切相关,并且这些职业发展的最高层次就是食疗营养师。根据以上推算,这些职业当前直接需求为510万人,间接需求将超过1000万人。
第四篇: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现状金融行业的主要分成三大行业,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 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 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 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1.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到上个世纪末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 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趋成熟完整的金 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 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 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原则。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 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 20 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 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 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 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 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0 年代起步阶段 从70 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 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我国金融行 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 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 语言编写,实现 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 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是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性的 劳动。第二阶段——80 年代推广应用阶段 80 年代我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 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 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 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 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 SWIFT 环球金融通信网 络系统,为我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阶段——90 年代完善提高阶段 90 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 公司的大型机ES9000 系列 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 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 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外,在一些大中城市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动化的同 城票据交换系统,如同城跑盘清算系统、同城网络清算系统和同城清分机处理系统,在很大 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原来资金清算时间长、可靠性差的问题,使得资金清算在各地之间能高质 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时,继中国银行之后,其它各大专业银行也纷纷加入SWIFT 系统成 为其一员,使国际结算业务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除了银行 业务的应用外,还开发应用了全国证券报价交易系统,使全国的证券交易形成了一个统一、公平、合理的市场,使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 提高,各级网络系统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处理传统的金融业务外,各行还纷纷推出了 90 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周到的服务,实现了全方 位、全开放式、多层次,符合国际惯例经营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业务上 的应用已基本达到了较为完善的阶段,但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仍在不断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并重视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断提高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争取早 日实现理想的决策支持系统。第四阶段——90 年代末至今,新时代的到来 90年代末至今,整个世界进入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加之我国已跨入 WTO 门槛,中国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要想取得市场上的优势,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 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金融信息化的意义这时候也并不局限于金融行业本身,而在于金融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时代对金 融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金融企业的支付系统接口接在企业的网上、政府的网上以及 各消费者家中的网上。国内的金融企业纷纷触网,推出网上支付系统。中国银行率先推出了 网上银行的系列产品。中行的客户只要拥有一张长城借记卡,再从网上下载中行提供的电子 钱包软件,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在网上开展查询、转账、支付和结算等业务。而 随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正式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接着又开通了网上个人外汇买卖、证券保 证金自动转账等服务。而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及“一网通”网上业务更可谓是先声夺人。招商 银行的网上业务还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实时支付等功能。拥 有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客户,可以享受网上付费、网上购物、银证转账、账户转账等服务,不 必再办理其它手续。近几年,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金融经营管理的各个机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链接成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银 行”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赶上潮流,适应WTO 形势下的新竞争格局,中国的金融企业正在加 快脚步迈入信息化时代。2.金融信息化面对的困难 中国金融系统科技部门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和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加快金融信 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快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存储安全工作,加快网络化金融服务工作等等。但 是中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底子薄,加上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问题,金融信息化建设依然 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标准一直很难统一。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 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卡体系,标准不尽统一。中国金融系统推出的银行卡 从初期的 400 万用户发展到今天的 3.8 亿。由于中国情况特殊,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 接口以及数据标准都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比如,深圳发展 银行就是由于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与现在的标准差距较大,现在正进行着标准化的改造。第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 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 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 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 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 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 第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 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 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第四、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我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 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 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 中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网上金融。第五、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 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 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 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 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受到影响。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和重重困难都摆在了眼前,我们将如何面对呢? 从信息化管理到知识化管理 我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很迅速,但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 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 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 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广阔,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 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 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 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我 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 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 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二)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 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 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目前国际上数据挖掘技术在金融业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带宽长话预测、客户信用分析、客户消 费兴趣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目标市场分析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比起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应用还不成熟。这应该是我们注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 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 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
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 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四)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 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研究,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 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
(五)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其实金融企业的目光应该放远,不应该只看到 别人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企业间的联通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如一个银行的 ATM机和自助网点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银行再自己来建这些网点未必合算。而一旦实现 了联通将给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如第一部分所述,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即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现代管理的整体高度来看,信息管理应该是和知识管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上述各点,比如“数据大集中”、“数据仓库” 以及“数据挖掘”等等,既是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和强化,它们也是金融行业知 识管理的基础和开端。金融行业信息化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越――知识管理。这将是本文第三 部分重点讨论的问题。
第五篇: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机构所处层面的外部运行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金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平稳增长,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二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积极支持商业银行股改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三是狠抓信用环境专项治理,通过开展信用工程创建,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四是担保、评估、会计等中介机构初成规模,充实了金融生态链。五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六是密切了政银企三方关系,增加了金融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在看到金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较差,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县域经济总量较小,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农业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长期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县域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企业普遍规模小且分散,经营管理不规范,比较效益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此金融机构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影响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求失衡。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间接融资占有绝对高的比例。大部分企业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但同时信贷供应却出现总量萎缩、结构失衡的趋势,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分支机构后县域金融服务受到抑制,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户、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低,在较大程度上延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全。县域金融机构功能简单,服务手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机制转换没有到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金融需求,农业贷款的供需矛盾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致使民间金融交易活跃。
(四)信用体系、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环境改善效果不佳。社会信用环境较差,部分企业骗取贷款、贷款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禁不止。征信体系建设进程不快,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银行在贷款风险评估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服务水平、专业素养和信誉度低。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难、贷款难的现象不能有效解决。
(五)银政、银企协作不够,“三赢”的局面尚未形成。政府部门对金融业缺少具体支持措施,对金融机构取多予少,税费项目多、环节多,银行交易成本很高。银企之间、银行与农户之间,虽然依存度非常高,但彼此沟通渠道不畅,信息交流不充分,缺乏诚信基础上的合作,“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六)对银行债权重视不够,贷款安全难有保证。受执法和司法环境的影响,银行债权保护面临手段少、难度大,效果差的困境。一是企业改制时银行债权落实难。二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存在案件胜诉率低、执行率低的情况,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三是企业破产时金融债权受偿难。大部分破产案件审理适用政策性破产规定,使模糊的劳动债权优先于银行债权受偿;有的法院还任意否定抵押的效力,导致有抵押的债权回收机率相当低,受偿款被基层政府挪用不能兑现。四是个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多头贷款,逃避金融监督。五是社会征信系统建设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适时进行监控。同时部分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多为“包包帐”,经营状况无报表,更不能做到日清月结,有的虽然做了报表,但为逃避税收,做假帐、做假报表、提高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依然存在。六是部分法规条款对金融机构抵押权、质押权的保护力度较弱。如2004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新司法解释规定,在民事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及其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破产法》规定清算程序上把银行排在最后,且未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享有无条件的破产起诉权
二、改善县域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建议
(一)努力构建稳定的经济环境。经济决定金融。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关键在政府。各级政府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发挥好引导、监督和维护的作用,组织协调多个领域、不同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减少对银行正常信贷活动的干预,建立良好的信用维护机制,制止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支持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搭建政银企协作平台,促进了解和合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消化历史包袱,改善经营状况,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金融机构是改善金融生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改进对县域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自身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把促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出点子,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消化历史包袱,改善经营状况,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二)努力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乱。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一是政府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信用意识。继续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培育和规范多元化的信用主体,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辟多种抵押担保形式。二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符合县域经济需求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并鼓励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三是要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人民银行要认真做好金融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准备工作,扩大数据采集内容,增加信息产品种类,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要借鉴上海的经验,做好个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联网查询,为各家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四是要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城”建设工作。各金融机构要继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优质企业加大授信,对不守信用企业加以限制,引导企业树立良好金融信用;企业在改制、重组、破产过程中,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银行要合理利用相关政策,依法给予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在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创建“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活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五是设立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的企业信息系统,推动全市加速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
(三)努力构建规范的制度环境。一是要搭建政银对话平台。要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由人民银行、市政府金融办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发改委、经委、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和各家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分析判断金融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有关问题,通报经济发展状况和重大经济决策,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调整信贷结构,确定信贷投向,促进银企合作提供依据。二是搭建银企沟通平台。由发改委、经委、人民银行牵头,会同经贸局、工商界局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时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和项目,分行业、分区域不定期举办专题洽谈会、推介会,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有效满足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形成更紧密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政府财金办要主动与人民银行、银监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析研究金融运行动态,定期通报金融运行的主要情况。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各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中与企业间存在的问题,加强银企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特别要积极支持各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对商业银行股改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高度关注,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解决,切实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
(四)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法制环境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法律环境会直接影响金融生态。建议立法机关认真研究,及时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法律规定。加快《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立法进度,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尽快修订《破产法》,加强对债务人的约束,规范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保障所有债权人公平受偿的权利。改善金融生态的法制环境,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人民法院要加强金融案件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在受理金融诉讼案件时,要积极推广简易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对审结的案件,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提高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二是建立对逃废金融债务的惩戒制度。由银监部门牵头制定逃废债务黑名单的认定办法和惩戒程序,建立金融机构黑名单同业共享信息库和逃废债同业联合制裁制度;工商部门要充分运用登记、年检等手段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政法部门要牵头制定对恶意逃废债企业的限制措施,并对逃废债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媒体上公开曝光,依法打击财产转移行为,有效维护金融债权。三是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教育广大群众有效识别非法集资和变相非法集资行为。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银监部门对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的调查取证工作。对银监部门认定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公安部门要依法迅速查处,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加强反洗钱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从源头上监测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的异常和可疑资金活动,及时发现并截断违法犯罪活动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防止其扩大和蔓延,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
(五)努力构建协调的市场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对于提高资源配臵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步伐。要围绕扩大规模、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发挥效益的原则重点,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尽快形成防范风险能力强,制度健全完善,业务操作规范,担保范围覆盖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担保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在企业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协调联动,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对中介机构的依法治理机制。加快完善中介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的相应法规,明确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完善中介组织有关刑事法律和违法的责任追究机制。财政局、审计局、司法局、工商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等部门会同人民银行,要建立对涉及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的业务监测体系,规范中介市场,规范有关当事人的行为。
(六)努力构建高效的农村市场
要加快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理分工、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程度高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要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继续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完善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用好利率浮动政策,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良性循环;商业银行要加强资金流向引导,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具有还款来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内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村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规范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金融需求。政府部门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辅导支持,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赢利能力及诚信自觉性,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