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青岛市金融生态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
2009年7月7日
近几年来,青岛中支在总分行的领导下,以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为目标,找准定位,搭建载体,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致力于良性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找准切入点和载体,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逐步发展和完善,几年来,青岛中支在推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载体,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00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指导意见》精神,青岛中支本着“整体策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青岛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的通知》和《青岛市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把青岛建设成为“社会信用观念强、金融资产质量高、无突发性和持续性支付风险、金融运行秩序良好”的金融安全区。为此,青岛中支与市有关部门重点选择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城阳、黄岛两区作为突破口,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2003年6月,由市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对城阳区创建金融安全区进行了验收,该区以全票通过验收成为青岛市第一个一级金融安区。2004年2月,黄岛区也正式通过验收,成为第二个一级金融安全区。创建金融安全区改善了当地信用环境,使商业银行的“造血、输血”功能进一步增强,两地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带动了其他各市区掀起了一股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热潮,各市区正纷纷采取措施,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目标,下大气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崂山区正积极申报,接受专家的评审验收。
(二)以“银、政、企诚信互动”为载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为创建诚信青岛,搭建银企融资交流、合作互赢的沟通平台,青岛中支不断提高“窗口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新货币政策传导工作方法,以建立诚信合作为目标,通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融资洽谈、银企对话等形式,提高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逐步实现了资金向金融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的流动,为金融生态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9月,吸引并广纳总、省级金融机构的资金,举办了“创建诚信青岛促进银企合作融资洽谈会”活动。2004年4月和9月,先后举办了“青岛市重点项目与信贷政策发布会”和 “银企合作共促青岛制造业发展促进会”活动。2005年3月又组织了规模较大的“金融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月活动”,服务月中在青岛市区和城阳区举办了两次银企项目推介活动。上述活动共推介项目607个,签订协议贷款金额780亿元,签订贷款合同金额4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75亿元。
(三)以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为载体,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和谐有序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动态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生存发展环境。因此建立有效的、多层面的协调沟通反馈机制对金融生态的建设十分必要。近几年,青岛中支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金融专家咨询会议制度等形式,积极加强地方产业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工作中强化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研究,着重于相互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按季向社会各界发布《青岛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维护本地区金融运行的平稳有序发展。2004年11月,在青岛中支的推动下,青岛市政府批转建立了由人民银行、青岛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及青岛市经贸委组成的金融稳定协作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2月份青岛市金融稳定协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召开,并讨论通过了《青岛金融稳定协作联席会信息交流制度》。4月份,建立了由全市20多家相关单位参加的青岛市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些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政府经济部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对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多方普及诚信知识,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日趋完善
打造信用环境是建设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信用环境如何直接决定着金融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近年来,青岛中支始终把培育诚信意识,强化诚信知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夯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一是加强信用文化宣传,提高社会信用意识。青岛市目前已开通“青岛诚信网”,青岛中支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将宣传诚信知识与暴露、惩戒失信行为相结合,扩大社会影响力。2005年3月举办“金融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月”期间,以倡导、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主题,组织企业和银行分别发表了“诚信履约”和“优质服务”为主题的倡导书。同时牵头组织成立了金融专家服务团,强化企业重诺守信意识,对诚信企业进行融资指导,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增强诚信受益的示范效应。
二是加快征信管理体系建设,普及征信知识。2005年5月份,青岛中支组织开展了征信知识宣传普及周活动。通过设立征信知识宣传站,向市民和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材料,提供有关征信业务知识咨询服务,以此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为下一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企业资信评级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建立银行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提高信用意识。青岛中支把建立青岛市金融公共网络信息平台系统作为打造社会信用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将有关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逃废金融债务企业名单录入平台系统,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还设计开发了“个人消费信贷不良信用功能”平台,将个人逃废债务情况予以公布。进一步发挥了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信贷监督提供服务的作用,探索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平台,积极推动辖内重诺守信文化的形成,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五)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纵深发展
2005年年初,根据周小川行长关于分支行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青岛中支党委在认真总结分析青岛市金融生态建设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向青岛市委、市政府分管金融的领导就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生态建设做了全面汇报。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即将以青岛市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通知》。5月22日,青岛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及人民银行、部分商业银行行长在《青岛日报》发表题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专版文章,就进一步推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同时,为科学、客观评价辖区金融生态建设情况,青岛中支依据金融生态建设的主要指标,结合实际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青岛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分别从地方政府支持状况、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司法环境情况、金融维权、地方政府偿还中央银行贷款情况、社会信用建设状况、银行机构效益状况和金融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通过几年来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青岛市不但吸引了众多的银行机构加盟和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了银政企三方共赢。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进入副省级城市前五名。各项存款达到23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7.6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和金融效益明显提高。除银行业实力增长突出外,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作用,承保金额7303.9亿元,实现保费收入47.6亿元。证券业方面,股票基金交易额670亿元,9家上市公司累计融资107.7亿元。在机构设置上,新引进了恒丰银行、大众保险等5家金融机构入住岛城。青岛市的经济呈现发展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势头。
总结几年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动态的、各方参与的综合平衡体系。各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找准定位:体现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银企参与、司法保障、中介规范和舆论宣传协调配合的互动关系。政府要占据主导地位,充分运用行政力量推动辖内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完善的社会信用环境。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参谋,发挥助推作用,银企积极参与,通过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信用意识,即可达到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青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
一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情况仍时有发生,司法维权难度较大。
二是各类中介服务尚不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存在起步晚,行业标准、市场准入、机构自律等方面缺陷,中介机构机会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同时由于资信评级机构由谁特许、如何监管等方面尚无统一规定,仅仅依靠评级机构的自律,难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独立、公正。同样,在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中也存在出具虚假报告、虚假评估现象。
三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氛围不够。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评估标准。如何依靠政府主导,加大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等中介服务体系的协调配合,建立统一联动的实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是政府推动,强化和完善法律支持力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最为迫切的是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司法效率,在规范行政行为上给予有力的法律支持。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司法部门、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反馈金融维权情况,加大对司法执行难问题的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清欠、维护金融债权的专项整治活动,力求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培育良好的法律执法环境和社会信用意识。
二是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金融生态的信用秩序。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内容。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的惩戒机制,通过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尽快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付出代价,得到惩戒。同时在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村和社区建设要有一定突破,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服务,不断强化诚信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是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要加快各类中介机构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主管部门的“脱钩”步伐,强化市场化、公司化运作。要从政策上鼓励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优先发展,扩大中介机构数量,必要时积极引进国内或国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应当借鉴国外经验,依法制定和严格执行中介服务从业标准与资格,强化监管,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四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商业银行是金融生态链的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是双向互动的,银行应在改善金融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要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前瞻性研究和利用,大力提高市场研发能力,积极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金融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及时调整内部评级,并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正向激励机制。
第二篇:县域金融生态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又能够有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搞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当前金融生态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是摆在社会、政府、企业和金融等部门面前的一项系统工程。为此笔者就辖区内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难点及原因
分析
⒈法律制度不健全,使金融债权不能依法得到有效维护和执行。一是现行的《破产法》不利于金融机构保护债权。企业破产时的清算次序不利于保护金融债权,到偿还金融债权时破产企业的财产已所剩无几,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给国家造成了损失;二是少数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三是金融债权案件执行难。金融机构往往是赢了官司,赔了钱,贷款不但收不上来,还要垫付大量的诉讼费。
⒉金融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环境较差,抑制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县域的发展,也导致了银企关系的紧张化。县域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财务信息资料不健全、信用等级低,不符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难寻优质客户,也苦于贷款发放不出去,致使在县域贷款业务逐渐萎缩,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只有一两个法人贷款客户。而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由于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时常抱怨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有的企业法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还专门作为人大、政协会议提案向两会反映,从而导致了银企关系的紧张化和金融环境的不和谐。
⒊少数企业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使金融机构放贷心存余悸。前几年少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机构债务,使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现在仍有个别企业还未真正建立信用制度,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企业在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就没有考虑到期如何还贷,有的金融机构为了应付考核不得以为其办理倒据,化为正常贷款。再加之金融机构对信贷业务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贷款一旦发生风险,相关人员将被下岗清收或追究责任。金融机构对外面对是信用意识淡薄的企业、对内面对的是严厉的责任追究,所以影响了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
⒋县域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障碍。如企业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需要到相关的中介机构办理财产的抵押、登记、评估,但有的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有指定、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
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真实掌握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较难。目前县域征信体系只有人民银行开发的在金融系统内部使用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能登录、查询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情况,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没有录入,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缺少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完善、全面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个人的信息调查上费时、费力,审批时间较长,有时还延误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好时机。
⒍县域担保机构发育迟缓,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要。县域有的中小企业和下岗职工由于找不到贷款的担保对象,不能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国家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业务在基层难推广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及建议
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共同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好,不仅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有利于金融的稳健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企业、金融业、乃至全社会要达成共识,从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地方政府要合理利用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努力为金融业的稳健运行营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改革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要强素质、上规模、上水平,完善财务制度,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做到诚实经营,信誉立身。
⒉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尽快完善《企业破产法》,解决破产企业清算中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的次序问题,切实保障债权人的权利。
⒊打造诚信政府,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一是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要切实增强对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二是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旗帜鲜明地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三是积极推动信用担保机构中介组织的建设;四是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第三篇:山西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在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我通过网络看了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作者从多个污染源寻求雾霾出现的根源。引起广大网友对环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为了深入了解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我们先后深入吕梁市兴县2,晋中市灵石县,朔州市应县三地的国土,林业等部门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后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三晋大水网”的决策部署,把山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手工业、重工业均有较大发展。近年来,省委在贯彻党中央及水利部的战略决策,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省委、省政府计划在5——10年中建成“两纵十横,大河联通”的十大骨干供水系统,覆盖全省十一个中心城市,供水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从此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到2015年引黄入晋地表水达61亿立方米,地下水总体得到保护,由目前地下供水35亿立方米减少至25亿立方米,全省总体供水达85亿立方米。
3、生态文明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去年九月,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全省开展了包括优化规划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流域治理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矿山整治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黄河支流的环保效果,规定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的节能减排活动。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全省有29处全市性公园,27处区域性公园,125处社区公园,全市综合公园面积10公顷至160公顷,服务半径2000米,区域综合公园面积5公顷至10公顷,服务半径1000米。森林覆盖率68.2%,万元地区总产值下降3.8%,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8.8%。如今三晋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地生活环境已成为我省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的矛盾:
在可肯定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发现当下存在的环境治理矛盾也不少。
1、可持续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抢抓机遇发展不顾当地生态状况的观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吕梁市兴县晋中市灵石县的许多矿山仍是先开发,后办证客观程序混乱。况且有很多企业只开发,不恢复。给生态带来极大地污染。化工原料不加以处理直接向河道倾泻,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利用,也还是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
2、集约化发展与粗放经营间存在的矛盾。在经吕梁晋中两市的考察得知:许多煤矿,铝矾矿的开采仍处在初级采掘变卖原矿的阶段,在经过煤矿资源整合的大潮过后,铝矿的开采显得越发难以治理。在旅欧资源产品开发中,晋中市的旅游已成规模化,集成化模式,而应县木塔景区的一些开发者中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旅游产品开发中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产业链不完整,长期停滞在观光旅游的阶段,难聚人气、财气,不能大限度的产生效益。
3、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矛盾。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矿山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和成效。林业方面重造轻管问题严重,出现“年种树不见树”现象。
三、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规范矿业秩序。严禁非法开采,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缔在风景旅游区内的采矿点,对采富弃贫,乱挖滥采,无证开采的要予以打击。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开采法制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而受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补救措施,履行赔偿责任。加快科技进度。全力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开发矿产品深精细加工,实现从原料输出型的浅层次开发向综合利用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发展新型工业。在承接对接产业过程中,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要引导企业进园发展,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3、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管理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交易制度,全面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储备,统一出让。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明确用地导向,新增用地计划要向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倾斜。通过依法回收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耕地要占补平衡。
4、加大宣教力度,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观。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省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据国家和省里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类别和范围,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高效利用,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最大化配置市场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体肩头的责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三晋大地的碧水蓝天有进一步的改善。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太原)造价13312班 2015年3月9日
第四篇:得荣县生态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得荣县生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罗 霞
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思想,保障甘孜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的基石。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全省生态现状、维护全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江流域而言,加强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江河泥沙含量、抑制长江水患,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起到屏障作用。甘孜州也是维护全国生态平衡的组成部分,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对于高海拔、高寒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重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甘孜州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和必由之路。
一、得荣县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健全机构,广泛宣传。得荣县提出了深入实施“稳农固本、水电强工、旅游富民、扩容活城、生态宜人”五大战略,努力建设跨越、高效、阳光、和谐得荣的奋斗目标,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奋力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得荣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与国家、四川省、甘孜 州和得荣县的“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衔接,以生态省、生态州建设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得荣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全面评估得荣县生态环境现状、预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订了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阐述了生态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明确了生态产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五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确立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规划》在得荣县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超前谋划,储备项目。一是今年五月,由县发改局牵头,积极配合州级相关部门认真开展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县域项目设置申报工作,经过环保、林业、农牧、水务、交通、国土、住建、文旅广、教育、卫生十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得荣县生态保护与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等六大类中长期项目310个(其中,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62个,涉及资金121075万元),已分别上报州发改局和州环境保护局。二是紧紧抓住得荣县编制“8.28”、“8.31”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重大机遇,经实地调研,在地震受灾的子庚、古学、奔都、八日、松麦、曲雅贡等5乡2镇规划上报生态环境修复和农村环境治理项目24个,涉及资金9522.4万元。
(四)强化支撑,落实项目。几年来,我们围绕《规划》 确立的八大支撑体系,着力抓好生态农牧业、生态能源业、文化旅游业、生态移民与异地致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农牧业方面,积极争取并全面落实了国家2007年、2008年、2009三批退牧还草项目,项目总投资267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63.5万元,地方配套712.5万元。建设规模:围栏安装95万亩(其中禁牧39万亩,休牧56万亩),草种补播28.5万亩。整体推进147万亩草原的草畜平衡建设,完成超载减畜5.17万羊单位;实施畜牧品种良种补贴肉牛8000头(冻精16000支),牦牛种公牛75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3.9万亩,落实2144户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各项补助资金合计1840.1万元,涉及12个乡、127村、3574户。全县一镇十一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700口,发展酿酒葡萄基地6500亩,得荣树椒1200亩。通过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等项目的实施,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草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建立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草地产草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草畜平衡,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有利于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的方向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技兴牧兴草、科技富民 3 和科技兴国政策的全面落实。
林业三大工程方面,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过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累计新增森林面积327214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4.9%,增加到2012年的22.6%,增加7.7个百分点,公益林建设使森林质量得到了提高,林种、树种结构趋于合理。同时,该县大力开展点播造林,组织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干部群众在林缘线附近大力开展高山松点播造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林缘线正在由山上向河谷地带移动,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体系逐渐完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3年底,累计到位退耕还林工程资金11216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0.77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3601户,涉及农牧民21229人,对得荣县干部群众脱贫越温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特色核桃产业建设工作,据初步统计,到2013年底得荣县核桃折合总面积达到1933.3公顷,大小核桃树达120万株(自2008年至今新发展成片核桃333.3公顷,新建成农户核桃庭园500余个,200余公顷。以点、线、面相结合零星栽植核桃33万株,折合面积533.3公顷)。2013年核桃产量达到700吨,实现销售产值1300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核桃销售收入达600元,较2006年增加4倍,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一个以核桃为主其它小杂水果为辅 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以下拥风景名胜区、嘎金雪山、金沙江第一湾、莫木大峡谷、翁甲圣地、茨巫、白松田园风光七大景区为依托,编制完成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下拥旅游景区开发控制性详规》。完成“学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车模技艺”、九步锅庄、觉央弹唱等13个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完成12个乡镇文化站、129个农家书屋和4个乡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新建农村体育健身项目25个,建设旅游民居接待21家。
生态能源业方面,在定曲河规划建设扎杂、门扎、得荣、奔都、古学五级电站,总装机22.7万千瓦。截止目前,古学电站正在开展主体建设,预计2014年10月竣工投产,其余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许(硕)曲河规划建设去学电站一座,24.6万千瓦。截止目前,去学电站正在开展导流洞、引水隧洞施工支洞、交通支洞建设,大坝、厂房等工程将近期开工,预计2016年11月投产运行。在玛依河规划建设且勇、指岛、通仁三级电站,总装机7.69万千瓦。目前,装机0.64万千瓦的通仁电站已建成投产,其余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取得核准进入主体施工。
生态移民和易地致富工程方面,省以工代赈办批复得荣县2007-201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模为搬迁安置农 5 村贫困人口550户3100人,中央资金补助5095万元。目前已经完成因都坝、卡色坝和扎郎坝易地扶贫搬迁及插花生态移民住房423栋,建筑面积65988平方米,安置区修建和道路硬化23.3公里,铺设管道和“三面光”水渠47.4公里,修建“蓄水池”10700立方米,输电线路21.3公里,整治土地4228亩。集中安置区建设有学校、村级活动室,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店,垃圾场、绿化、亮化、排污等相关设施。因都坝和俄堆坝127户700人搬迁项目正在实施。与此同时,得荣县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312个(其中,“8.28”、“8.31”地震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73个),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项目12个,300万元。完成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个,881万元,正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6个,3259万元。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86户,正在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0户。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一是狠抓规划项目实施,编制完成得荣县白松片区饮用水保护项目、格绒勇水源地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施工设计报告,正在进行项目财评,即将全面启动实施。编制完成《得荣县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开展了得荣县城市空气自动监测子站选址认证工作,即将进入项目招投标。认真开展2011-2013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自查工作。继续委托并配合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对我县定曲河上游、下游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大气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并做好每月监测数据 的收集填报工作。狠抓生态项目申报,及时开展了《得荣县金沙江流域酿酒葡萄基地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得荣县子庚乡5村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得荣县曲雅贡乡三村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项目申报前期工作。二是严把入口关,狠抓项目环评。由发改、农牧、林业、水务、住建、交通、国土、旅游、民宗、环保等十部门各推荐1名专业技术骨干,经县环保局审查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得荣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任命了县环评中心主任,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集中评审工作。我们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分类审批办法》等相关法律,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坚持“四个不批”,行使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检查20家次,督促项目单位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截至6月底,县环保局除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县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得荣县土地整治规划、得荣县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白松、子庚、茨巫城镇建设规划、下拥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评审外,认真组织评审了州局委托审批的得荣县中央CBD商务综合楼项目环评文件,同时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25个,项目审批率达100%。涉及项目资金1.5亿元。启动重点建设项目环保监理制。古学、去学两个水电站建设项目实施了项目环保 监理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同时与发改、交通、水务、林业、旅游等部门衔接,争取在公路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源地保护等项目建设中实施项目环保监理制。积极向省、州汇报,及时启动了白松茨巫水利工程茨巫片区环保验收工作。三是强化监察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监察的现场检查执法力度。今年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150人次、车辆45台次,其中对建设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共25次,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察5次;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现场巡查6次,未发现有环保违法行为;受理群众来访及12369热线投诉噪声污染案件12件,已处理22件,结案12件,查处率达100%,及时解决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加大沿江沿河水电开发监察力度。大力开展对辖区内的沿江沿河水电开发企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日常环境监察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累计进行动态巡查21次,下发整改通知书7份,对涉及的各类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处理,重点整治了施工过程中生产废水不达标排放、扬尘污染较大、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和未按要求设置环保标识标牌等问题。督促5家企业和单位制定完善了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预案,加强了环境应急能力装备建设,并加强与安监部门的协调,建立联动机制。目前,无生重大态破坏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强化法制宣传,营造全民环保氛围。重点选编《习近平在中央 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噪音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七部法律,汇集成《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手册》200余本,印发给各相关部门和建设施工单位,要求组织每个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同时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10”安全月宣传日为契机,以得荣县太阳谷广场为主要宣传阵地,并深入各乡镇、学校、开发企业、寺庙全方位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指导相关企业开展世界环境日相关活动。
(五)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一是健全调研决策机制。组建了以县四大家办公室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通力配合的调研体系,结合重点工作开展,形成了《浅谈加强得荣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切实控制和减少山羊养殖规模,加快发展得荣生态农业的报告》、《对得荣县发展酿酒葡萄基地的调查与思考》、《得荣县关于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统计报告》、《我们为什么要发展酿酒葡萄?》等一系列重要的调研报告,县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二是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支持开展以生态产业为龙头的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由县委政府目标督查室和县发改局牵头,对我县建设项 目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县上每年确定十大重点项目,作为推进重点,由县委常委负责主抓,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
二、得荣县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得荣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北端,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高山占96%,极高山占3%,平坝和水域不足1%。地势陡峭、切割深、坡度大,峡谷深邃,断裂带多,相对高差达3609米。这种高山峡谷山川结构形式,构成了局部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据气象资料统计,我县年均气温14.6度,日照时数1967小时,年均总辐射量123.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仅330.6毫米,而蒸发量达2431毫米。有一半以上的年份1月、2月、12月降雨量接近于0。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6、7、8、9四月,占年均降雨量的80%以上,其余月份总降雨量不足60毫米。受地理气候影响,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成本高,难度大,见效慢。
(二)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自然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178处,滑坡58处,崩塌(危岩)30处。按规模划分,以中、小型居多。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为9.15处/100km2。定曲河流域地质 灾害最为发育,共有110处,金沙江46处,玛曲河14处,许曲河8处,岗曲河4处。特别是今年“8.28”、“8.31”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烈度大(子庚乡烈度达八级),破坏性强,涉及我县2镇6乡,导致我县本身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重创,不少地方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大批民房倒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73个,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99.3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44.56%。年土壤侵蚀量7740吨/km2•年,相当于冲走厚50厘米的土地59486亩,损失有机质168.61万吨、全氮3.97万吨、全磷1.98万吨、全钾19.84万吨。土壤流失的重点区域主要在河谷地带坡耕地区。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起步晚,力量弱
得荣县环境保护局于2010年底单设,目前局机关4人,环境监察大队4人,环境监测站1人。由于县环保局成立不到三年时间,目前开展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局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尚无自己的办公场所,目前借原粮食局办公室办公。由于县城区内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环境监察监测业务用房项目落地难,无法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完成在2014年县级环境监察规范化达标验收任务;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目前环保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三是由于县财政十分紧张,很多 省州硬性要求、需要县上出钱支持的环保工作如县乡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县乡村生态创建等工作无力开展,个别地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对于加强得荣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得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县情。目前,得荣县工业正待起步,污染较少,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环境污染问题暂未凸显;但由于得荣县地处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基础薄弱,随着水能、矿产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生态环境压力将增大;因此,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和要求,得荣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得荣人民必然要放弃许多能在短期“立杆见影”的发展机遇。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谋发展,这对欠发达的得荣来说,仅靠自身是难以支撑的。因此,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快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的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等有效措施,推动欠发达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群众 增收致富奔小康同步推进、平衡发展。
(二)大力扶持“以电代燃”等公益性项目
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的高度出发,我县一是要求农牧民多用电,少烧柴,但对于长期使用免费柴火能源,且又极为贫困的农牧民而言,电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难以有效分担;二是现今农村电网输电质量不高且存在相当范围的盲点,亟待升级改造。因此建议上级加大对“以电代燃”项目的扶持力度,拨付专款对农牧民进行电价补贴,减轻农牧民的生活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快农网改造工程的推进。此外,请求上级在今后推广类似“以电代燃”等生态公益项目时,切实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的困难,不要求地方配套。
(三)进一步加快推动生态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得荣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地理、历史、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荣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尚有60%的群众居住在环境恶劣的高山、半高山,其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交通、通讯、水利水电等政府投资项目难以惠及,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为了生存,他们伐薪烧柴、刀耕火种,对生态的破坏也极大。因此,对这部分生存环境恶劣的农牧民实施生态移民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结合我县瓦卡生态移民、因都坝生态移民及易地创业致富工程的经验,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具有极佳的生态效益,长期来看将极大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建议上级继续大力支持我县开展生态移民。
(四)大力支持白松新区开发
目前,我县县城—得荣松麦城区,位于县境中部定曲河峡谷,海拔2349米,城区两岸高山林立、冲沟密布,灾害数量多,灾种齐全。据2010年《得荣县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评估报告》,评估区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共计73处;据2012年3月《得荣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松麦镇(含县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9个,其中泥石流隐患点18处,滑坡隐患点8处,崩塌隐患点3处。不仅地质隐患严重,而且松麦城区扩展空间已接近枯竭,难以为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及生态移民提供必备的空间载体。通观整体县域,唯有白松乡才拥有宽裕且安全性较高的城市建设用地,具备新型城镇化进程及生态移民的优良自然和人文条件,建议上级大力支持我县白松新区开发,在规划中体现得荣县白松新区生态移民工程,重点支持白松新区建设的开发,将白松茨巫配套渠系、白松茨巫产 业发展等项目纳入规划。
(五)大力支持我县发展酿酒葡萄、树椒、核桃等生态产业
就得荣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质结构来看,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州农科所、轩尼诗集团、太阳魂集团等业内中外专家多年考察、试验和论证,认为得荣地区光热充足、气候干燥、无零下15℃极端低温冻害,具备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自然条件,是中国乃至世界难得的酿酒葡萄适宜种植区之一,相关参数可与法国同类产区媲美。而酿酒葡萄植株生长喜光照、根系发达、耐干旱和土壤瘠薄、栽培管理简单、附加值高、生命周期长,又具有极佳的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生态作用,是最适宜于得荣高原干旱河谷地带的经济及生态作物之一。同时树椒、核桃等作物也相应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得荣葡萄酒、树椒、核桃等产业的发展既能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又能使农民增收致富、企业盈利、地方财税增加。建议上级支持我县从中央及省州三个层次申请不同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允许突破性地将生态建设资金使用于荒山荒坡的葡萄、树椒、核桃等的种植上,从而促进得荣生态农业及生态文明建设双发展。
(六)加大对得荣荒漠化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得荣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干燥,年均降水342毫米,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420毫米加之山高谷深,地势 陡峭,沟壑密度大,地表组成物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是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的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四川省仅有的三个土地荒漠化地区之一,植被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难度极大。由于历史原因,天然林资源曾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至今仍在加大投入补救。通过多年的治理经验,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手段仍是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建议上级继续加大对我县工程和生物治理荒漠化相关项目的支持。
(七)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虽然得荣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县域并不缺水,相反县境内拥有一江(金沙江)四河(定曲河、许曲河、玛曲河、岗曲河),水系发达,根本问题在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谷底水量极其丰富,但占县域主体的高山、半高山地带极其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的缺失,无法引水上山,导致得荣林业“三大工程”的实施一直存在因缺水而难以较好实施的困难,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具有极佳生态价值的经济林果产业。建议上级加大对得荣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力及技术的支持,以便得荣县能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进行引水上山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恢复得荣县天然林业资源,并带动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八)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得荣县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极 大威胁了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加强州县联动,抓住“8.28”、“8.3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契机,在规划中加大对得荣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支持,2013-2020年重点放在人口集中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支持得荣县城周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乡镇政府所在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重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得荣县地质灾害严重的突出问题,使易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强力推进环保能力建设
重点在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落地、环境监察规范化建设、环境监测技术力量和设备配套加快建设,大力实施与农村环境整治密切相关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学校、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同时保障执法工作经费,逐步推动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项目的落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篇:青岛市地理调查报告
青岛崂山区垃圾分类处理现状的调查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摘 要】青岛市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和探索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与处置和高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详细调查了青岛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青岛市今后垃圾处理的规划,处理方法的选择,政策的制定,制度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青岛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为今后如何调动居民环保积极性,引导居民对废弃物进行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对垃圾进行分类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环节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关键词】 垃圾分类青岛市南区公众环保意识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政府管理部门、实地观察、调查问卷及文献查询的形式获取资料,并运用归纳总结、比较和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提出研究结论及建议。
(1)走访政府管理部门:走访政府环卫专管部门,获取青岛市生活垃圾的相关数据及处理
方法等基础资料;
(2)实地考察:对青岛市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做
出评价和分析;
(3)调查分析:在小区和公共场所随机访问,了解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式等的熟悉度及满意度等情况;
(4)文献查询:主要通过报刊、媒体报道、网络、图书馆文献、相关专业书籍等获取相关资料
【调查过程】
1.生活垃圾的概念
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就我国现行的生活垃圾而言一般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青岛崂山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效果不尽人意。2013年8月15、16日,我们调查小组在株洲路、合肥路、辽阳东路、劲松3路、劲松7路等沿途的公共汽车站等地点开展了问卷调查,并抽查了一些分类垃圾桶垃圾回收情况。期间队员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对附近学生、商铺老板、保安、小学生、乘客等人群进行了调查。
大多数人对垃圾分类有一些了解,但是分类意识较差,多数情况垃圾直接扔进垃圾桶,并没有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在周边地区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分类垃圾桶中垃圾混投现象严重,分类垃圾桶基本上是摆设,起到垃圾分类回收的作用不是很大。我们通过对劲松7路及一些居民小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居民区里有专门的拾荒人在垃圾桶内进行垃圾筛选和分类,因为垃圾相互污染,不但分类非常困难,效率很低。
很多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对各种垃圾所属类型没有全面的知识性了解,难以做到对号入座。而且市民对垃圾的有效利用认识也不足,比如能源、金属资源等等,造成垃圾源头无法分类。
当被问及“您认为垃圾分类落实的难度在于哪些方面”时,多数居民认为问题在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居民环境知识无法跟上环保意志的增长速度,因此宣传教育环境知识方面,政府应作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加居民环境知识。还有居民认为是因为职能部门规划不力,社会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在想要分类扔垃圾时无法找到相应垃圾桶,因而只能一起扔掉。所以,在增强居民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时,政府也应相应的改善社会设施。
3·调查问卷信息反馈
(1)总体而言,青岛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处于一般水平与较好水平之间。
(2)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环境意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3)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持续性难于做到。
(4)人们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认为垃圾分类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而有些比较关心垃
圾处理问题的区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并不是太多,缺乏相应的知识,因此不能按要求放置。
【建议方案】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有感触,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调查,针对青岛市垃圾分类我们小组总结出以下建议:
1·进行垃圾分类相关方面的知识介绍,发垃圾分类的说明书。
2·利用政府在垃圾分类这一环节拨给的资金,免费提供每个家庭半年的垃圾袋,并购置垃圾桶。
3·在每栋楼每层的楼梯处放置垃圾桶。
4·招收人员进行指定的上岗培训,培养垃圾分类绿秀标指导员。
5·居委会工作人员在新的垃圾分类系统给予的自己的意见:
【附: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调查问卷
1·您对青岛市的垃圾处理现状有多少了解?
A.很了解B.比较了解C.了解不多D.基本不了解
2·在您日常生活中,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的?
A.未出售也未处理,全部投放到垃圾箱B.除废品出售外,再分类后投放垃圾箱
C.除废品出售外,其余全部投放到垃圾箱
3·在您所在的社区中,举办过关于垃圾分类主题的公益活动吗?
A经常举行B偶尔举行C.从未举行
4·你觉得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对改善环境有帮助吗?
A.有B.没有C.没感觉
5·在您生活的小区里的各种垃圾处理地点在处理垃圾时会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处理吗?
A都会B大多数会C少数会D都不会
6·您认为在小区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困难有哪些?(可多选)
A.居民环保意识淡薄B.设施不够完善C.宣传力度不够
D.居民对垃圾回收分类知之甚少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7·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大类,你知道是哪四大类吗? * [多选题]
A可回收垃圾B不可回收垃圾C有害垃圾
D无害垃圾E其他垃圾F厨余垃圾
8·您平时处理可回收垃圾的途径(可多选)---------------
A.收集起来卖给废品回收人员B.倒入垃圾回收站
C.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倒入垃圾桶D.到时候看情况而定
9·您认为城市垃圾的处理与您的关系
A.很密切B.一般C.关系不大
10·您认为在小区倡导垃圾科学分类回收采取怎样的方式居民会更加容易接受?(可多选)-------------
A.举办废品科学回收相关的讲座以及纳凉晚会
B.海报图片宣传等
C.与其他组织(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合作宣传
D.电视台、网络宣传
E.其他------------------------------
11·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您的态度是---------------------
A.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无规定我都会遵守
B.如果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该会遵守
C.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
D.大家都这样,我遵不遵守无所谓
12·你认为可在什么地方设置可回收垃圾桶?
A车站B商业闹区C公园广场D其他
13·您支持所在社区举办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吗?
A非常支持 B比较支持 C随便 D不支持
14·请你为城市的环境建设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可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