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

时间:2019-05-13 22:4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

第一篇: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

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加快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抢占中部崛起战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差距与优势

长沙金融中心指数得分24.85分(满分100分),列全国16位,属第三层级次级区域金融中心。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区域金融中心相比,存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集聚度低、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人才较为缺乏等差距。

长沙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二是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明显,有广阔的金融发展纵深;三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和开展金融业务;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金融资源流动便利;五是碳金融、机械融资租赁、有色金属交易等特色金融业务潜力巨大。定位与战略

根据目前长沙的金融地位,通过差距查找、优势比较,建议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突破口,在未来20年内形成以长沙市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的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长沙建成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是:首先须赶超中部的武汉和郑州,形成金融生态区;然后逐渐向沿海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靠拢,如宁波、广州等,形成金融发达区;最后形成中部地区具备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政策建议

宏观层面: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二是成立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三是规划先行,推出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四是立法推动,加强法律保障。

微观层面: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金融人才中心和金融灾备中心,完善金融市场诚信体系,打造大河西先导区 “华尔街”;二是吸引和培育金融机构,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长沙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三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设立OTC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有色金属商品交易所,扶持低碳企业上市、发债;四是创新金融业务,开展装备制造业投融资、碳权质押贷款和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

第二篇:加快推进某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大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围绕金融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实现金融结算五大核心功能,努力完善xx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有序流转、理顺要素价格,为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要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科技要素、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金融资产权益、文化艺术品权益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发挥要素交易市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探索构建区域要素交易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大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xx经济证券化水平。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xx上市公司数量,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健全私募股权投资体系,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培育功能,不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要支持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鼓励和支持xx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方式,扩大再融资规模。建立市场化并购基金,集聚社会资本,加快实施境内外核心项目并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减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二是要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有效发挥科技金融的创新作用,实现与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三是要大力推进跨境投融资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中新(xx)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xx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的优势,积极争取服务于xx陆海新通道的金融机构落地,推动成渝共建基于xx陆海新通道的跨境投融资平台,为xx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金融服务。

第三篇: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调研报告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区域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枢纽,能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对区域实体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x作为x省域副中心城市,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总体规划,应当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打造与产业强市相适配的区域现代金融中心,为x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一、x市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0年是开新局育新机的一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7月份,x市委适时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对打造x现代产业高地,推动x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意见》对重点产业链产值提出的2025年发展

目标看,部分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实现基础,但仍有部分产业链离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亟需加大金融、财税等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从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看,成绩可圈可点,但问题和短板也不少。

(一)金融支持规模不断扩大,贷款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但金融支持效率有所下降

从信贷总量看,2015—2019年全市贷款规模持续增长,存贷比逐年上升,6年时间上升了15.06个百分点。从信贷增量看,全市贷款增速大幅高于经济增速。2015-2019年全市经济增速基本维持在8%左右,而贷款增速除2018年外,基本保持在gdp增速的2倍左右。特别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6月全市gdp增速回落至1.7%,而贷款增速仍然保持了19.95%的高速增长,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的平稳发展。从信贷效率看,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下降。为避免价格指标对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使用gdp贷款比(当年名义gdp/年末贷款余额)衡量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该数值越大,表明单位贷款创造的gdp越多,贷款的产出效率越高。2015年-2019年x市单位贷款创造的gdp数值逐年下降,5年间下降了30.18%。

(二)金融支持结构有所改善,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

但信贷资金仍集中于政府类项目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从产业结构来看,金融支持方向与产业结构变化高度一致,第三产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随着x市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一、二产业在地区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6月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8.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远远超过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

(即45%以上)的要求。而相应的各次产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也出现相应变化,第三产业贷款占比由2015年的35.24%上升到2020年的40.11%,第一、二产业贷款比重则出现逐年下降的情况。

从行业占比来看,政府类、房地产类贷款占比较高,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随着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但政府类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在信贷投向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截至2020年6月,基础设施类贷款余额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8.71%和40.30%,占比较2019年6月分别提高了2.91个和0.33个百分点,近7成的信贷资金投向了上述两

大领域。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7.61%,较2019年6月下

降了0.84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方式相对单一,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直接

融资规模较小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为了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企业融资现状,课题组从x市重点产业链100家核心企业中选取了钢管及深加工、生态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及新型合金、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5家样本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金融支持的方式较为单一。一方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5家样本企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占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8.61%。其中3家企业只有银行贷款一种融资方式。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发展滞后。相较于x、x等地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快速发展,x市供应链金融推广迟迟未有突破。截至目前,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仍未有一家核心企业签字授权,调研的5家样本企业也都未参与供应链金融。

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较小,且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从规模上看,x市直接融资发展较快,2020年1-7月全市完成直接融资102.04亿元,已达到去年全年的89.16%。但与银行贷款相比,规模较小。

从结构上看,x市直接融资以票据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参与度较低。2020年1-7月,全市票据融资(包含中期票据融资、短期融资券融资和非公开定向票据融资)85亿元,占直接融资比

重83.3%。资本市场参与度低,股权融资是最大短板。2019年以来,全市首发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均未取得进展。股权融资发展滞后,上市公司数量与省内发展较好地市也存在较大差距,目前x市a股上市公司仅有x等3家企业,与x(10家)、x(8家)、x(7家)的上市公司数量差距明显,辖内x电缆、x电控两家公司于2014年开始筹备企业上市工作,但由于上市前期各方面准备工作有所欠缺,目前仍未能成功上市融资。x市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与打造现代产业强市“资金洼地”的资本市场运作格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

(一)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逾20个省会城市和近10个核心城市明确提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规划,以期围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其中,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对打造开放高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与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高匹配度产业发展成为重要发力点。

2017年,x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x市建设成为辐射x、延伸全省的区域

性金融服务中心。2020年7月,《中共x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再次提出,到2025年建成区域现代金融中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日益壮大,x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景日益清晰。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在区域有机整体中,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具有实力强、多功能、强辐射、开放性、生态优等基本特征。x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之一、x省第二大城市、x中心城市,自古“通两广、锁荆吴”,与x、x相比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发达、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凸显、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金融历史悠久,具备成为x区域现代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

2.金融基础日益完善。一是金融集聚效应初显。x市共有金融机构137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4家,保险公司39家,证

券机构32家,期货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融资性担保

机构5家,目前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从业人数

3.5万人,金融机构数量及从业人数稳居x地区首位。二是金融市场日益活跃。2019年末,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均居全省首位

(x除外)。全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22.5亿元,同比增长

17.4%,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长沙除外)。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

32家,证券交易额4537.23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市保险保费收入105.04亿元,同比增长9.8%。全市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增强,融资方式更趋多元化和创新化,已覆盖首发上市和再融资、企业债券、公司债、集合信托、产权交易、中票短融、私募股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票据等多个方面。2019年,全年实现直接融资金额114.45亿元,2020年1-7月,已实

现直接融资金额102.04亿元,增长势头良好。三是金融信息有效汇集。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信用信息是风险定价的关键。近年来,人民银行x市中支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重点,着力推动金融信息有效汇集和共享,有效提高了金融信用信息的覆盖面和可得性。目前,全市已在x市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市区金融机构网点累计布放征信自助查询机29台,2020年1-8月

累计为个人办理信用报告查询18.23万笔,为企业办理信用报告查询3508笔,同比分别增长7.57%、26.92%。与此同时,x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运行,进一步破解了“信息孤岛”瓶颈,较好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金融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服务网

点数量达到921个,所有县域均实现“一县两行”,证券公司网

点数33个,保险公司网点数270个,拥有atm机3301个,助

农取款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银联云闪付客户端保有量突破76万户,日均交易笔数突破1万笔。2019年8月,全省除长沙外规模最大、设施功能最完备的区域性发行库投入使用,在服务x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有效辐射郴州、永州、邵阳、娄底等4个周边城市,大大提高了x的金融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

3.配套机制日益健全。近年来,x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x市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等政策文件,并相应建立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企业上市辅导中心,创新成立x省首家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首家市级中小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会”、x市企业发展“船山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全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x市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x市在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主要表现为金融产业实力不强,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地方金融实力偏弱,金融生态有待提高。

三、区域金融中心助力现代产业强市的路径选择

x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应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政策为基,打通金融与产业间的循环,促使金融资本“脱虚入实”,形成产融深度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产业金融发展体系,为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产业强市提供重要金融支撑。到2025年,应基本建成具备强大资源集聚和服务辐射能力的现代区域性资金融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资本市场中心,形成“金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金融科技应用发展迅速、金融创新活力有效激发、地方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的金融发展新格局,在推动x市“一体两翼”发展的同时,带动x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促进湘西南承接产业转移提质增效。

(一)产业为本,以产业强市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一是以企业为点,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45家上市后备企业及100家上市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融资、融智提供全方位辅导与支持,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二是以产业为线,围绕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按照“一位市级领导、一个承载主体、一个行业协会、一家金融机构、一批高校院所、一个联合党工委”的“六个一”组织架构,和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严格落实金融机构责任,加快推动建立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产业链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协同发展。三是以园区为面,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入园企业在财政、税务、工商、法律、融资、融智等方面提供集约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立体式服务;

另一方面,利用园区的综合优势,为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

(二)金融为用,以金融活水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积极争取全国性金融资源,吸引更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股权、产权等要素交易市场在x设点布局,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造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生产性融资与贸易融资、创业企业融资与成熟企业融资等在内的完整均衡的金融产业链。二是推动法人金融机构治理现代化,引导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准确定位,在贷款条件、利率定价、担保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将金融服务做深做实。组建x市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国有金融资源,通过申请或者并购等方式,构建金融全牌照体系,为x市产业强市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三是在银行业金融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推广基于应收账款、订单、知识产权、股权、期权、动产等新型金融产品;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推动银行借助大数据改造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

率,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在非银金融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作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三)政策为基,以政策支撑推动产融深度结合

一是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引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与中央驻衡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工作联动,推动货币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紧密协调,建立地方金融工作部门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干部交叉挂职任职机制。二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才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进商业信用服务机构,打造好“诚信x”品牌形象,加大对恶意逃废债的司法打击力度,提高金融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缓释和增信机制,建立x市产业强市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提高担保机构实力,增强银担合作信心。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全局铁路建设已进入高潮。特别是2010年,是我局建局以来建设投资规模最大、投产新线最多的一年。截至8月底,全局在建项目XX个,开展前期项目XX个,累计完成建设投资XX亿元,占计划的XX%。大规模铁路建设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但挑战也非常严峻,面对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线路等级标准高、工期进度与安全质量压力并存的局面,如何尽快适应大规模铁路建设新形势的要求,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目标,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摸索。

1.存在的问题

通过采取与合资铁路公司主要负责人座谈、下现场查看、查阅建设资料等方法,感到目前影响全局铁路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1.1.1征地拆迁工作推进缓慢。从整体上讲,铁路建设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具体地看,它又会影响个别或局部地方的利益,尤其是直接影响到铁路工程沿线范围内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征地拆迁工作正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征地拆迁工作是否进展顺利,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进度的快慢,是制约铁路建设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现行征地拆迁方面的

— 1 — 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拆迁政策多为地方性的,还欠统一、规范,征地拆迁工作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村民利用法律对征地补偿费用没有明确的漏洞,漫天要价,补偿费用数额巨大;一些村民为了多获利,采取观望的态度,一拖再拖,严重影响了征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有一些村民怀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在征拆工作开展之前,抢建房屋或抢“种”、抢“栽”农作物,以求多得补偿。种种不利因素,对我局铁路建设工作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例如,新包西铁路2005年底已开工建设控制工程,但由于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境内征地拆迁工作进行缓慢,实际建设工期已将近5年。呼和东站工程2006年12月开工建设,设计工期2年,由于站前广场用地征不下来,影响站前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投入使用,实际建设工期已将近4年。还有新街~恩格阿娄、集包第二双线等多条在建铁路,也是由于征地拆迁工作滞后,影响建设工期。如果这些铁路能够按期开通运营,一方面全局运输体量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我局今年的建设压力也会大大减小。

1.1.2沿线居民阻工问题严重。由于铁路建设工作涉及到沿线村民的切身利益,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村民对铁路建设工作有一些意见本属情理之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非常困难也在意料之中,但一些村民超乎想象的无理甚至无赖的要求,加之一些当地政府对铁路建设认识上不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好人主义,个别地方村、镇领导放纵甚至暗中支持部分村民无理取闹,致使

— 2 — 铁路建设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例如,新包西线建设过程中,因周边村民阻工而迫使施工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村民经常聚集近百人,采取围堵施工便道、拦停施工车辆、在施工便道设臵障碍等手段阻碍施工,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建新街至恩格阿娄铁路项目,一些村民认为铁路线路对其出行造成不便,要求补偿汽车燃油费,经多次协调未果,便采取各种方式阻碍施工,影响工程建设。

1.1.3与地方政府、企业利益冲突。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状况影响,新建铁路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穿越林地、煤矿,或与既有公路、铁路产生交叉跨越,涉及地方政府、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利益,办理压覆矿、林地以及跨越等手续存在困难,影响工程建设。例如,伊旗政府准备在新恩铁路与新包西铁路接轨处建设物流园区,要求路局帮助规划物流园区,并解决村民安臵问题,否则不同意该段进行征地拆迁,影响正线2.7公里。大塔至四眼井铁路、大塔~马场壕铁路与既有包神铁路产生交叉跨越,但包神铁路公司要求将局管铁路跨越既有包神铁路与神华新街矿区铁路专用线跨越包西铁路捆绑办理,否则不予签订交叉跨越协议,影响到两条新线建设进度。大四线高关支线石旮旯沟大桥占用了鄂尔多斯聚融公司灰岩矿、竹箕塔村石哈拉沟石矿及高头窑吴四圪堵石哈拉沟石矿的部分矿区,煤矿企业索要补偿费用较大,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影响高关支线建设工期。

1.1.4前期项目推进存在梗阻。目前,全局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 3 — 的项目,大部分都存在推进滞后的问题。金泉至甘其毛都铁路计划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但至今可研报批文件仍未批复;呼张快速客运铁路项目建议书至今未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等等。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国家发改委整体工作部署安排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环评、水保、土地预审以及线路走向等环节,与地方政府规划存在矛盾,导致相关手续不能到位。

1.2 内部环境

1.2.1思想认识仍不适应。大规模铁路建设彻底改变了我局过去单一的运输组织管理模式,铁路建设与运输经营共同成为全局的中心工作,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难以快速适应,建设系统的一些干部职工表现出信心不足、畏难等情绪,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心存质疑。

1.2.2建设管理人员匮乏。目前,路局控股的几家合资铁路公司普遍存在建设管理人员不足,人不够用的问题,沿河铁路公司目前共有干部职工50余人,扣除财务、计划、办公室等综合部门职工,从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仅有20多人;南部铁路公司专业管理人员仅有21人,其中还包括3名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专业管理人员的不足,导致建设单位下现场检查、监督、指导的频次和质量大打折扣,或是单纯依靠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弱化了合资公司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作用。未来几年,全局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建设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将更加显现。

— 4 — 1.2.3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突出。从今年以来的质量安全情况看,施工安全不稳定,由于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临近既有线施工不按标准作业,造成“4.16”包西线列车撞上施工小车和“7.2”西金线路料车撞倒接触网支柱等事故,特别是今年以来发生的三起重大安全事故,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同时,从质量监督站今年以来的检查结果看,仍有许多工程质量通病通过抽查才得以及时发现的和整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铁路建设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如不及时控制、减少或消灭,日积月累就会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就建设单位而言:现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建设管理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按照铁道部和铁路局要求,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负起应有的责任,认为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事,没有及时组织参建单位进行整改,而是应付了事。

就施工单位而言:技术保证措施不到位,施工组织方案不完善,现场技术交底千篇一律,是规范、验标及指南的集合,没有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质量安全责任没有认真落实到岗、到人,以包代管是众多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工期要求紧的情况下,不能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企业效益及工程进度的辩证关系,为赶工期,擅自改变施工方法和简化施工工艺,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发生。

— 5 — 就监理单位而言:监理人员变动频繁,大量临时聘用社会人员从事监理工作,业务能力达不到现场监理工作的要求,难以胜任监理工作。一些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执行监理规范和程序不认真,在方案审查、变更设计、过程监控、检测检验督促整改等方面,没有认真履行好监理职责,致便很多惯性质量安全问题和质量通病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质量安全违规行为不能坚持原则及时纠正,该停工的不停工,该发通知书的不发通知书,存在监理提前签认隐蔽工程检查和其他人员代监理工程师签字等,不负责的友情监理现象。

就勘察设计单位而言:一些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再加之前期设计勘察工作深度不够,勘察设计结果与现场实际不符情况较多,施工图中存在差错漏碰等问题。还有一些设计单位施工供图不及时,对建设工期造成很大影响。

2.建议及措施

2.1充分认识铁路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铁路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呼铁局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实力弱。建局50年来,三大干线没有增加一公里的营业里程,导致市场经营空间狭窄、运输自主性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由于路网基础差,诸如大功率电力机车、动车组等全路前沿技术装备没有应用基础,运输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这与科学发展是最大的不适应。必须依靠加快铁路建

— 6 — 设这一手段,为大幅度扩充运输能力提供完备的硬件条件,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运输经营体量,加快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运输要求很高,尤其对低成本的铁路运输需求更加迫切,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铁路对自治区的运输满足度不足40%,仍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快铁路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完善路网结构,切实发挥“火车头”作用。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企业发展大局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异常严峻的铁路建设形势,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完成今年以及今后几年的铁路建设任务,争做呼铁局发展的有功之人。

2.2高效和谐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加快铁路建设打好基础 各合资铁路公司作为征地拆迁的主体单位,目前都设臵了专门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部门,下一步要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确保高效和谐地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向沿线居民讲清讲明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争取沿线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培养一支“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纪律作风”过硬的队伍,主动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征地拆迁工作技巧和能力,切实维护好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群众和合资铁路公司自身的合法权

— 7 — 益。三是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补偿标准执行要统一、公平和公正,不能区别对待,防止引发连锁反应。四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要随时与地方政府保持沟通联系,争取与地方政府共同出面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发生纠纷时,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依靠政府力量进行解决,这样,虽不能完全解决与沿线居民的矛盾,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与村民的冲突,避免矛盾激化。五是要充分依靠地方公安部门力量,坚决打击利用征地拆迁制造矛盾的不法分子,营造和谐建设氛围。

2.3狠抓人员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实现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目标,建设单位人员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核心,参建单位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关键。一是要继续采取送培、专家讲课、学习观摩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二是要想方设法从兄弟局和工程单位借调、聘请经验丰富的建设管理人才,充实我局建设管理力量。三是要鼓励建设系统专业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优化建设系统人员素质。四是加大参建单位履约检查考核频次和力度,严格质量安全问题考核处罚,加大违约成本,促使参建单位严格履行投标承诺,向我局派来高素质、能力强的施工管理和监理人员。

2.4正确处理工期与安全质量的关系,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建成

工期、安全、质量是反映铁路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建设

— 8 —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工期要求紧,确保安全和质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建设系统各单位决不能单纯为了抢进度、赶工期而忽视对安全质量的控制,必须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加快铁路建设,使铁路建设真正走上安全稳、质量高、速度快、效益好的的健康发展轨道。

2.4.1进一步明确建设管理职责。建设管理处要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责任,认真分析全局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动态,及时发现关键性、倾向性问题,针对性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质量安全监督站要严格依法监督,从根本上扭转不按施工图施工、随意改变施工工艺或无证上岗、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等问题;项目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建设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现场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程处于严控状态。

2.4.2充分发挥监理作用。首先,要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要从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教育,切实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加强聘用监理人员管理,加大聘用监理人员审核力度,坚决杜绝无证、假证监理上岗。第三,进一步完善监理手段和方法,各监理单位要严格按招标要求配备检测设备和仪器,确保各项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2.4.3加大安全质量责任追究考核力度。要充分依靠建设系统“2+1”考核平台,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奖与惩相结合,从制度上促进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实实在在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把工程安全质量管深、管细、管实。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下一步工作中,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时刻注意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切不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地价和税收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建设,最终实现我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下载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调研报告(页眉无图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

    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青泊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 --对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河故道地......

    加快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治......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 实现更大突破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榆林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本科03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榆林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4.8.20----2014.9.20 调查目的: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