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0: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新市镇建设是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溪市溪湖区 “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必解之题。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构建新型城市化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溪湖区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2013年5月我社对火连寨新市镇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目的是针对火连寨新市镇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火连寨新市镇发展情况

(一)、火连寨发展现状

火连寨新市镇位于本溪市西北部,向北连接“沈溪新城”、西南连接“东风湖钢铁深加工产业园”、东南连接“太子河新城”镇域面积75.32平方公里,总人口13350人,下辖六个村和一个社区,城镇化率达到43.32%。镇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石灰石储量超过3.5亿吨,石膏储量1700万吨,铁矿石储量6500万吨,尾矿粉储量近亿吨。

目前镇内共入驻生产企业5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7户),现有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1条,铁选企业13家,形成年产水泥熟料450万吨,石膏50万吨,矿渣微细粉120万吨,铁精粉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企业长年大规模生产,这个地区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下降,原来的居住区已不适宜居住。

(二)、新市镇建设进展情况

2010年火连寨被规划为沈阳经济区33个新城,新市镇之一,火连寨街道办事处将火连寨的发展格局确定为“一心一园”相呼应的“双核”城镇发展。即“一心”作为新市镇行政商住中心,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居住条件;“一园”为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作为新市镇主要经济支撑点,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火连寨办事处投资300万元,编制了《本溪市火连寨新市镇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及说明书;《火连寨行政服务中心和商住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火连寨推进城镇化试点镇实施方案》;《火连寨国有工棚户区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绘制了13平方公里的高程村、响山子地形图。目前,已报请市政府对《本溪市火连寨新市镇总体规划(2012-2030)》进行审批。

目前已经界定动迁范围400亩,制定完成了征地动迁补偿安臵方案(征求意见稿),发放并张贴了封户通告,完成了动迁的实物测量。完成新市镇行政服务中心及商住中心选址和规划设计工作,其中行政服务中心选址响山子村一组,占地40余亩,商住中心选址在响山子村二、三组,占地260余亩。

二、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溪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城镇化率较高,人口的城镇化率为75.55%,比全省的城镇化率高出13.4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本溪市的新市镇发展水平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与省内的其它城市相比,本溪市在新市镇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火连寨新市镇邻近高新区,地理位臵重要,推进新市镇的建设对本溪市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产业园区的壮大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是行政区划。撤消乡(镇)建制,成立火连寨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管村体制。二是棚户区改造。火连寨已被划入工矿棚户区改造为发展新市镇奠定了基础。三是国家的政策。火连寨被规划为沈阳经济区33个新城,新市镇之一,是沈本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高地。火连寨新市镇将成为沈阳经济区宜居休闲度假基地、辐射东北的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新市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少政策支持:火连寨新型建材产业园区工业基础雄厚,为本溪地区的建材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在仍属于区级园区,没有纳入市一级规划,所以也没有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政策上缺乏对客商的吸引力,阻碍了好项目、大项目的入驻,只能依靠地区资源的拉动、交通优势的带动,来推进火连寨新型建材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工作。

(二)建设资金来源不确定:资金是新市镇建设的前提条件,火连寨新市镇在建设中涉及占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区一级财政来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三)建设用地土地指标没到位:火连寨新市镇建设发展要占耕地400亩,需要通过占补平衡的方式将火连寨的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以适应新型产业园区和新市镇发展的用地需求。现在土地性质还没有全部变成建设用地。

(四)新市镇建设发展方向定位不清晰

火连寨新市镇的自身发展与本溪市整体规划的衔

接还不够完善,新市镇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对于新市镇建成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四、对加快火连寨新市镇建设提出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新市镇建设规划和实施

坚持规划在新市镇建设中的导向和龙头作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市镇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的发展变化要求火连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新市镇规划进行梳理和修正,以更加符合全市建设的要求。对照全市规划,结合火连寨的具体实际,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排定近、中、远期实施方案,依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与全市的建设步调一致,时序相接。

(二)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政策支持。火连寨新市镇的发展和建设处于起步期,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现在全市发展重点在高新区,火连寨有地理优势,应根据全市的发展规划格局和高新区的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争取新市镇的发展规划装到全市的规划中。根据火连寨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可以继续向全国和辽宁省申请更多的优惠政策,争取进入全国和全省的发展规划中,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政策支持的问题。为新市镇建设所需的资金、土地、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注重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市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等都需要后续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条件来看,应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导社会力

量参与新市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纳民资、企业、团体的投入。除必须由政府投入的项目外,包括道路交通、学校、医院等均可吸纳各方资金参与建设,使基础设施由公益型转变为经营开发型,逐步形成多元化、开放型的新市镇建设投资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注重挖掘火连寨优势、定位新市镇功能 火连寨向北连接“沈溪新城”,地理位臵优越。高新区企业多,职工多,职工的居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火连寨可以利用地理优势把一部分生活住宅和社会服务功能定位在为高新区企业职工日常服务的基础上。这样既能解决新市镇商流、人流的来源问题,又能为高新区服务,利于争取政策支持新市镇发展。火连寨新型建材产业园已申报市级产业园,应按照新兴产业导向进行功能定位,与火连寨新市镇建设一并考虑,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和管理。

最后,要注重新市镇干部队伍建设。随着新市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干部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支政治可靠、理念先进、视野开阔、作风扎实、勤政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新市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市镇建设的重要保障。

九三学社 范秋娇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全局铁路建设已进入高潮。特别是2010年,是我局建局以来建设投资规模最大、投产新线最多的一年。截至8月底,全局在建项目XX个,开展前期项目XX个,累计完成建设投资XX亿元,占计划的XX%。大规模铁路建设前所未有,机遇千载难逢,但挑战也非常严峻,面对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线路等级标准高、工期进度与安全质量压力并存的局面,如何尽快适应大规模铁路建设新形势的要求,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目标,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摸索。

1.存在的问题

通过采取与合资铁路公司主要负责人座谈、下现场查看、查阅建设资料等方法,感到目前影响全局铁路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外部环境

1.1.1征地拆迁工作推进缓慢。从整体上讲,铁路建设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具体地看,它又会影响个别或局部地方的利益,尤其是直接影响到铁路工程沿线范围内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征地拆迁工作正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征地拆迁工作是否进展顺利,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进度的快慢,是制约铁路建设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现行征地拆迁方面的

— 1 — 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拆迁政策多为地方性的,还欠统一、规范,征地拆迁工作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一些村民利用法律对征地补偿费用没有明确的漏洞,漫天要价,补偿费用数额巨大;一些村民为了多获利,采取观望的态度,一拖再拖,严重影响了征拆工作的正常进行;还有一些村民怀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在征拆工作开展之前,抢建房屋或抢“种”、抢“栽”农作物,以求多得补偿。种种不利因素,对我局铁路建设工作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例如,新包西铁路2005年底已开工建设控制工程,但由于在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境内征地拆迁工作进行缓慢,实际建设工期已将近5年。呼和东站工程2006年12月开工建设,设计工期2年,由于站前广场用地征不下来,影响站前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投入使用,实际建设工期已将近4年。还有新街~恩格阿娄、集包第二双线等多条在建铁路,也是由于征地拆迁工作滞后,影响建设工期。如果这些铁路能够按期开通运营,一方面全局运输体量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我局今年的建设压力也会大大减小。

1.1.2沿线居民阻工问题严重。由于铁路建设工作涉及到沿线村民的切身利益,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村民对铁路建设工作有一些意见本属情理之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非常困难也在意料之中,但一些村民超乎想象的无理甚至无赖的要求,加之一些当地政府对铁路建设认识上不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好人主义,个别地方村、镇领导放纵甚至暗中支持部分村民无理取闹,致使

— 2 — 铁路建设工作受到极大影响。例如,新包西线建设过程中,因周边村民阻工而迫使施工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地村民经常聚集近百人,采取围堵施工便道、拦停施工车辆、在施工便道设臵障碍等手段阻碍施工,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建新街至恩格阿娄铁路项目,一些村民认为铁路线路对其出行造成不便,要求补偿汽车燃油费,经多次协调未果,便采取各种方式阻碍施工,影响工程建设。

1.1.3与地方政府、企业利益冲突。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状况影响,新建铁路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穿越林地、煤矿,或与既有公路、铁路产生交叉跨越,涉及地方政府、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利益,办理压覆矿、林地以及跨越等手续存在困难,影响工程建设。例如,伊旗政府准备在新恩铁路与新包西铁路接轨处建设物流园区,要求路局帮助规划物流园区,并解决村民安臵问题,否则不同意该段进行征地拆迁,影响正线2.7公里。大塔至四眼井铁路、大塔~马场壕铁路与既有包神铁路产生交叉跨越,但包神铁路公司要求将局管铁路跨越既有包神铁路与神华新街矿区铁路专用线跨越包西铁路捆绑办理,否则不予签订交叉跨越协议,影响到两条新线建设进度。大四线高关支线石旮旯沟大桥占用了鄂尔多斯聚融公司灰岩矿、竹箕塔村石哈拉沟石矿及高头窑吴四圪堵石哈拉沟石矿的部分矿区,煤矿企业索要补偿费用较大,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影响高关支线建设工期。

1.1.4前期项目推进存在梗阻。目前,全局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 3 — 的项目,大部分都存在推进滞后的问题。金泉至甘其毛都铁路计划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但至今可研报批文件仍未批复;呼张快速客运铁路项目建议书至今未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等等。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国家发改委整体工作部署安排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环评、水保、土地预审以及线路走向等环节,与地方政府规划存在矛盾,导致相关手续不能到位。

1.2 内部环境

1.2.1思想认识仍不适应。大规模铁路建设彻底改变了我局过去单一的运输组织管理模式,铁路建设与运输经营共同成为全局的中心工作,但干部职工思想认识难以快速适应,建设系统的一些干部职工表现出信心不足、畏难等情绪,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心存质疑。

1.2.2建设管理人员匮乏。目前,路局控股的几家合资铁路公司普遍存在建设管理人员不足,人不够用的问题,沿河铁路公司目前共有干部职工50余人,扣除财务、计划、办公室等综合部门职工,从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仅有20多人;南部铁路公司专业管理人员仅有21人,其中还包括3名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专业管理人员的不足,导致建设单位下现场检查、监督、指导的频次和质量大打折扣,或是单纯依靠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弱化了合资公司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作用。未来几年,全局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建设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将更加显现。

— 4 — 1.2.3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突出。从今年以来的质量安全情况看,施工安全不稳定,由于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临近既有线施工不按标准作业,造成“4.16”包西线列车撞上施工小车和“7.2”西金线路料车撞倒接触网支柱等事故,特别是今年以来发生的三起重大安全事故,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同时,从质量监督站今年以来的检查结果看,仍有许多工程质量通病通过抽查才得以及时发现的和整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铁路建设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如不及时控制、减少或消灭,日积月累就会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就建设单位而言:现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建设管理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按照铁道部和铁路局要求,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负起应有的责任,认为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事,没有及时组织参建单位进行整改,而是应付了事。

就施工单位而言:技术保证措施不到位,施工组织方案不完善,现场技术交底千篇一律,是规范、验标及指南的集合,没有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质量安全责任没有认真落实到岗、到人,以包代管是众多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工期要求紧的情况下,不能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企业效益及工程进度的辩证关系,为赶工期,擅自改变施工方法和简化施工工艺,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发生。

— 5 — 就监理单位而言:监理人员变动频繁,大量临时聘用社会人员从事监理工作,业务能力达不到现场监理工作的要求,难以胜任监理工作。一些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执行监理规范和程序不认真,在方案审查、变更设计、过程监控、检测检验督促整改等方面,没有认真履行好监理职责,致便很多惯性质量安全问题和质量通病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质量安全违规行为不能坚持原则及时纠正,该停工的不停工,该发通知书的不发通知书,存在监理提前签认隐蔽工程检查和其他人员代监理工程师签字等,不负责的友情监理现象。

就勘察设计单位而言:一些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再加之前期设计勘察工作深度不够,勘察设计结果与现场实际不符情况较多,施工图中存在差错漏碰等问题。还有一些设计单位施工供图不及时,对建设工期造成很大影响。

2.建议及措施

2.1充分认识铁路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铁路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呼铁局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实力弱。建局50年来,三大干线没有增加一公里的营业里程,导致市场经营空间狭窄、运输自主性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由于路网基础差,诸如大功率电力机车、动车组等全路前沿技术装备没有应用基础,运输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这与科学发展是最大的不适应。必须依靠加快铁路建

— 6 — 设这一手段,为大幅度扩充运输能力提供完备的硬件条件,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运输经营体量,加快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运输要求很高,尤其对低成本的铁路运输需求更加迫切,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铁路对自治区的运输满足度不足40%,仍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快铁路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完善路网结构,切实发挥“火车头”作用。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企业发展大局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异常严峻的铁路建设形势,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完成今年以及今后几年的铁路建设任务,争做呼铁局发展的有功之人。

2.2高效和谐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加快铁路建设打好基础 各合资铁路公司作为征地拆迁的主体单位,目前都设臵了专门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部门,下一步要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确保高效和谐地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向沿线居民讲清讲明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争取沿线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培养一支“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纪律作风”过硬的队伍,主动学习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征地拆迁工作技巧和能力,切实维护好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群众和合资铁路公司自身的合法权

— 7 — 益。三是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补偿标准执行要统一、公平和公正,不能区别对待,防止引发连锁反应。四是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要随时与地方政府保持沟通联系,争取与地方政府共同出面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发生纠纷时,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依靠政府力量进行解决,这样,虽不能完全解决与沿线居民的矛盾,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与村民的冲突,避免矛盾激化。五是要充分依靠地方公安部门力量,坚决打击利用征地拆迁制造矛盾的不法分子,营造和谐建设氛围。

2.3狠抓人员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实现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目标,建设单位人员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核心,参建单位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关键。一是要继续采取送培、专家讲课、学习观摩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二是要想方设法从兄弟局和工程单位借调、聘请经验丰富的建设管理人才,充实我局建设管理力量。三是要鼓励建设系统专业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优化建设系统人员素质。四是加大参建单位履约检查考核频次和力度,严格质量安全问题考核处罚,加大违约成本,促使参建单位严格履行投标承诺,向我局派来高素质、能力强的施工管理和监理人员。

2.4正确处理工期与安全质量的关系,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建成

工期、安全、质量是反映铁路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建设

— 8 —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工期要求紧,确保安全和质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建设系统各单位决不能单纯为了抢进度、赶工期而忽视对安全质量的控制,必须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加快铁路建设,使铁路建设真正走上安全稳、质量高、速度快、效益好的的健康发展轨道。

2.4.1进一步明确建设管理职责。建设管理处要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责任,认真分析全局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动态,及时发现关键性、倾向性问题,针对性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质量安全监督站要严格依法监督,从根本上扭转不按施工图施工、随意改变施工工艺或无证上岗、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等问题;项目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建设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现场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程处于严控状态。

2.4.2充分发挥监理作用。首先,要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要从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教育,切实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加强聘用监理人员管理,加大聘用监理人员审核力度,坚决杜绝无证、假证监理上岗。第三,进一步完善监理手段和方法,各监理单位要严格按招标要求配备检测设备和仪器,确保各项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2.4.3加大安全质量责任追究考核力度。要充分依靠建设系统“2+1”考核平台,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奖与惩相结合,从制度上促进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实实在在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把工程安全质量管深、管细、管实。

第三篇:火连寨镇百强镇评选材料2012.1.18

关于火连寨镇参评2011

百强乡镇的报告

火连寨镇位于本溪市西北部,处在向北连接“沈溪新城”、西南连接“东风湖钢铁深加工产业园”、东南连接“太子河新城”的“人”字形发展走廊上的关键节点。境内路网发达,交通便利,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沈本产业大道、304国道贯穿全境。

镇域面积75.32平方公里,下辖六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13350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0279元,城镇化率达到43.32%。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石灰石储量超过3.5亿吨,石膏储量1700万吨,铁矿石6500万吨,尾矿粉储量近亿吨。镇内现共有生产企业72户,拥有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1条,铁选企业10家,矿渣微粉企业2家,形成年产水泥熟料450万吨,石膏50万吨,矿渣微粉150万吨,铁精粉15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11年,火连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36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28%;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亿元,为全年计划100%;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47.6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14.7%;引进重点项目13个,域外资金25.1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25.5%;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户,为全年计划的100%;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3.1亿元,完成计划的106.2%。

一年来,火连寨镇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镇战略目标,工业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园区发展平台更加稳固。全年重点围绕能源、交通几个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完成66千伏变电站一座、对梨树沟2万伏移动变电所进行翻倍扩容。新架火融线,解决了融基矿业提高产能的用电瓶颈问题,并预留7千伏的储备电量。对本鸡线全长7.2公里道路实施改扩建工程,完成上堡路2.13公里的中修,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协调企业采取货币安置的办法动迁居民26户,腾空土地50亩。调动村 2

级组织进行土地整理,火连寨村现已平整土地3块,接近200亩。通过平整土地,为新工业项目的及时落地打下基础。

园区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火连寨镇以新型建材产业园为依托,以“项目年”建设为契机,发展接续产业。全年共完成重点招商项目13个,完成招商引资25.1亿元。发展循环经济及接续产业,先后培育引进了金泰配套铁精粉深加工铸件、丰源钢渣、本溪鸿鑫砖厂、万腾金属材料等8个重点产业项目。做好服务工作,使矿渣微粉、上堡铁选厂二车间等4户主导企业能够按时开工达产,使融基矿业等3户企业能够顺利进行技改并能提升产能30%;加大配套产业的扶持力度,顺达货运代理、尚达兴、同鑫爆破等4户配套产业项目开工达产,使园区呈现主导产业与配套服务趋于完善的发展态势,地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财税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从年初以来,镇里强化与国、地两税的联系与协调,建立收入增长监控机制,确保税收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原则,在小税种上深挖潜力。加大对重 3

点矿山及资源型企业的巡查力度,及时向税务稽查部门反馈信息,确保资源税不流失。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采取引进合并技改的方式,使年初5户生产的铁选企业增加到9户。克服诸多困难,配合区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矿产资源计量站,保证了地区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同时借助区优惠政策,成功引进3户物流企业,全年物流服务业税收将新增500万元,财税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全镇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幅达81.8%。

二、坚持城乡统筹战略,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新市镇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镇总体规划并于7月7日完成专家评审工作,通过程序报审市政府待批,同时聘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正对行政商住中心起步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总体规划修改过程中,管委会已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取得联系,积极借鉴专业人士的思想和理念,完善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以便更好的开发建设行政商住中心。

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全年,共筹措、争取资金500余万 4

元,用于解决地区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民心工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国债资金134万元,解决火连寨村、上堡村800余户居民吃水难问题。争取“一事一议”扶持资金50余万元并自筹100余万元,完成榆树底路、高程三组路、营子西山路等9个便民项目,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圆满完成火连寨镇回族墓地道路和停车场的修建工程。

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做好被征地农民调查统计工作和养老保险办理工作,目前全镇共有247人已办理完毕,114人已享受待遇。新农保数据采集和参保人材料和登记工作也在进行当中,目前已采集人数5509人,目前16-59周岁未达龄人员已实现参保人员2220人,60周岁以上已享受待遇人员达到939人。新城保共采集人数570人,已有200人享受待遇,39人参保。新型农村合做医疗参合率达97.2%,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受到市、区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完善。目前,火连寨镇在全镇范围内 5

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实现六村六社区,全镇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村已分别落实了村规民约、社区自治章程、四室、六站的各项制度,成立民间调解纠纷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等组织机构,并成立相应办公室。

火连寨镇政府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下一步工作中,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时刻注意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切不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地价和税收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建设,最终实现我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市政协于201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给予了调研活动大力支持。这次调研活动于2012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分九个课题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统计分析、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驻马店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多项配套措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1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城镇化率达到31.54%,比“十五”末增加了13个百分点。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了大驻马店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仅2011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就投资6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9亿元。加快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完成了中心市区开源大道、铜山大道等60多条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2011年新建和扩建城际间及城镇间道路290公里。相继建成了天中广场、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了置地公园的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加强城市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铺设燃气管网25.7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保障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建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公厕和垃圾处理站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同时,各县也更加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道路、公园、园林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建设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2007年,全市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过去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规划了97个高标准、规模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由新农村示范村调整扩大的社区46个、新规划的社区51个。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筹建、村企共建、农民自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51个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相继开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建成住房11466套,在建6910套。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势头强劲。

(四)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0.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80.44平方公里;累计入住企业超过1055个,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2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2012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82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位。

(五)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市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驻马店”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三县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六)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我市城镇人口增加近100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况。2011年,我市城镇化率达3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驻马店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市1.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880多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所辖9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县城平均人口仅13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市7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8000人,86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我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全市现有行政村2730个、自然村22193个、人口600多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人口270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老城区规划层次偏低,功能重叠,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住房过于密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中心城区北区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我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驻马店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在黄淮四市分别低于商丘、信阳2.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9.7%。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数位置较偏,入住者上班、上学、购物不够方便,入住率不够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入学难、看病难和文化娱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市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中心城区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参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及时修编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中,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的衔接,努力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驻马店地域特点、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3.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一是建立完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规划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下大力解决规划变更随意性大的问题。二是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管力度。坚持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对规划区域内居民随意建房、突击性栽植林木等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建议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规划执行工作的协调;整合规划、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力量,成立综合执法局,推行集中执法、网格化管理,提高规划监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三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各项规划,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议规划建设城市发展展览馆,使之成为对外展示驻马店城市建设成就的“名片”、宣传城镇规划的平台。(二)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我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城乡的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着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一是推动区域组团发展,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针对驻马店中心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以建设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三县组团发展,努力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三县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议加快周边组团三县“撤县设区”申报进度,逐步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按照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居住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中心城市建设的“名片”,发挥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议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区,探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三是重视旧城区的改造,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坚持新区、旧城区发展相衔接、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议按照“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加大旧城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合理调控主干道两侧土地的开发,增加城市绿地、公共服务场所面积,打造生态宜居环境。2.着眼提高承接承载能力,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县城和小城镇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县城建设上,要突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承接承载能力。修订完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扩展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框架。下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建设品位。重视各县城新区建设,带动旧城区人口向外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泌阳、平舆、西平等县在加快县城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发展路子,建议市委、市政府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市予以推广。在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功能的完善,提高服务农民、带动乡村的能力。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发展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社区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建议科学制定小城镇行政区域建设、商贸市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完善小城镇建设功能,提高服务当地农民、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结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结探索推动小城镇发展的路子,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3.着眼强化战略基点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针对我市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建议在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地方规划万人社区,在偏远农区和山区、丘陵地带规划5000人左右的社区。二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重点。根据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建议突出三个方面:①依托城镇建社区,特别要把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重点。②依托产业建社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③依托强村建社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广大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子。三是全面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建议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四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五是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应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的意愿稳步实施,不搞一线平推,不搞强制推进。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城镇路网建设进度。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将中心城区道路向周边组团县城、重要旅游景点延伸,将县城道路向周边乡镇延伸,将乡镇道路向各中心村延伸。二是提升道路建设水平。按照新区主要干道8车道、次干道4~6车道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为未来拓宽道路预留空间。建议对旧城区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取消主要干道上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地拓宽路面;对背街小巷加快治理,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尽快在乐山大道、解放大道、文明大道等人员、车辆流动量大的路口建设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分流车辆和行人。三是加强停车场、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旧城区拆迁,在车辆流动大、容易发生堵塞的路段开发建设地上和地下公共停车场;搞好中心城区新汽车站的选址和规划,尽早将雪松大道市客运站迁出主城区;加快各客运中转站的建设,减少周边县和城镇客运车辆在主城区的运行;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和里程,逐步向组团县城、周边乡镇和旅游景点延伸,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2.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和重复利用率。针对中心城市快速发展中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实际,建议加强板桥库区和薄山湖库区的环境保护,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加快薄山湖到中心城区的引水工程建设,弥补板桥水库枯水季节中心城区供水不足的问题;加大中心城区和县城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供水量。把推动饮水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社区供水水平。要加快电网改造进度,提高城镇和农村社区供电的质量和确定性。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供暖、供气管网和场站建设,逐步向城中村、中心城区和县城周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扩大供应面积。在广大农村大力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在建设、改造上述设施建设中,中心城区和县城要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统一规划和建设地下管网,实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和通信管线地下化,解决“拉链马路”和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3.加快防洪和环保设施建设。在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上,重视现有河流的治理,规划开挖新的河道和沟渠,提高城市泄洪能力。提升新区排洪管网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改造旧城区现有排洪管网,提高城市道路和居民居住区排洪能力。增加城市绿地和城市内湖面积,注意选用透水能力强的建材,提高蓄洪能力。在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提高防洪能力,加强防洪河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城市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的排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增加街道和农贸市场垃圾箱的数量,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高度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搞好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

4.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一是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重视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城应按照城市发展进程跟进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建议采取切实措施,尽快解决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和大班额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向乡镇、中学生向中心城区和县城流动的趋势,扩大中心城区、县城初高中建设规模,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二是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扩大市、县两级中心医院建设的规模,加快规划和建设我市儿童、传染病、肿瘤等专科医院。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加医疗设备,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重视和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加强城市养老康复机构的建设,并重视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我市高等医科专科学校的规划、申报工作,满足我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快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建设的进度,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加快完善市科技馆、博物馆、群艺馆内部设施,逐步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加强县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园区和体育场馆建设。重视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四)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周边学校、医院、电信、邮政、超市、公园、文化娱乐场所和供气、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和廉租房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集聚区大项目和大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中小型企业融资性担保和小额贷款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担保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为企业提供金融担保和小额贷款,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市、县区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担保公司的资金规模。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建议针对当前市、县区各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小、人力不足等问题,扩大编制,补充人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针对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的不同,有区别地赋予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职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群体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审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健全、网络覆盖、服务到位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科学搞好规划。依托驻马店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议中心城区和组团县应重点发展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园区;其他各县应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如皮革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纺织和服装加工园区等。二是努力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企业布局,实现上下游产业衔接,减少资源浪费。搞好招商引资,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3.培大扶强重点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食品产业。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培育十三香、大程集团、懿丰油脂等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招大引强引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带动全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巩固做大优势原料药,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未来几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原料药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4.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议在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住宿、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突出产业基础、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推进区域资本、科技、信息、人才高端要素向商务中心区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5.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我市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我市农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镇和农村通过引进项目、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投资、集体自建等形式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拉长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烟叶、食用菌、花卉、林果等种植业,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养殖业,特别是依托西部山区优势发展茶产业,与大中城市联合发展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集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扶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我市农村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从事交通运输、建材加工、建筑等行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种保障

1.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把在城市周边失地的农民、乡镇政府所在地从事经商和非传统农村生产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建议在“三区两县”试点推行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中把汝南县纳入序列;加快城市周边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县区撤乡设镇的步伐,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推进户籍改革。

2.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建议: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允许由农村人口整户转为城市居民后,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承包地、宅基地;要完善政策规定,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要保证通过城中村改造实现身份转换的农民继续享有附着在土地上的集体所有权,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因拆迁受损失;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社会保障的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交易等政策,获取土地级差收益,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聚集资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部分转化为国有土地,增加土地交易收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民利用旧村拆迁腾出的土地,采取入股的形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土地变资本、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三是推动市场化运作,通过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无形资产商品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四是积极整合使用国家、省、市投入的专项资金,把涉农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环境保护资金集中使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五是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推行新民居贷款项目,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挂钩,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减免有关费用、出让社区服务项目经营权、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形式,引导他们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六是针对我市不少农民长期在外务工,积累有雄厚资金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捐资、投资城镇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4.创新土地保障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对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我市各级政府要用活土地政策,努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难题。从国土部门了解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审核认定,我市耕地总面积比第一次调查净增近100万亩,其中可有图斑核查的37万亩,这些土地可用于占补平衡;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20年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200万,可节省村庄居住用地35.7万亩;完成“十二五”期间国土部门规定的农村土地整治任务,我市可以形成挂钩指标6万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节省土地指标,可以基本满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需求。建议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出台的土地政策,完善我市相关配套措施,争取更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高度关注农村村庄拆迁复耕问题,针对农村住户分散搬迁造成村庄整体复耕难的实际,出台有关规定,保证转为城镇居民和入住社区群众的住房及时得到拆迁、宅基地得到及时复耕;要针对目前各级对城市郊区、乡镇所在地镇社区房屋和土地产权界定不明确、进社区农民与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政策存在差异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驻马店地处我国南北交替地带,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环境优美的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此建议:一是中心城区搞好城区内河流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沿河绿色长廊。持续做好骏马河改造工作,加快拆除跨河建筑物,打通文化路和雪松大道之间的河道,拓宽两岸的道路,把现有儿童公园改造成滨河公园,真正把骏马河建设成为贯穿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畅通、绿化层次高、建筑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带。二是加大宿鸭湖的综合开发,依托其距离中心城区近、水域面积广的优势,开发建设集水上运动、观光旅游、特色养殖、湿地保护、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打造中心城市东部水城。三是加强西部山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大金顶山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把棠溪源、嵖岈山、金顶山、大乐山、薄山水库等景点贯穿起来,建设西部绿色山水旅游地带。四是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五是着眼防治“城市病”,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借鉴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水资源、太阳能、地能,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减少污染排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绿化、太阳能应用上屋顶、进楼宇。

2.彰显城镇文化内涵。在推进新型城镇建设中,应注重天中文化的挖掘、整合和传承,使其体现在现代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努力打造人文天中、历史天中。建议: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的保护,充分挖掘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重阳文化、梁祝文化、车舆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涵,构建独具特色的天中文化体系。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规划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皇家驿站特色街、仿古建筑和城市雕塑、街道命名等形式,彰显天中文化特色,体现天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名镇名村工程”,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村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街区要予以保留;对一些具有原始风貌、风格独特的村镇予以保护,加以改造利用。四是以传承、激活、嫁接、创新为路径,统筹规划和开发盘古文化、重阳文化、嵖岈山西游文化等节庆活动,开发和提升剪纸、泥塑、打铁花、木刻、麦秆编织等民间工艺,展示驻马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五是充分体现民族宗教特色,大力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因地制宜建设民族商品、饮食一条街。

3.打造现代文明城镇。文明素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确立现代城镇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对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的总体色调、外观装修加以规范。重视规划和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二是研究提出和持续打造驻马店精神。深入挖掘天中人民淳朴厚德、诚信文明、创新善为的特质,提炼出驻马店精神,唱响驻马店精神,以驻马店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形象。三是全力打造智慧天中。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工程和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等建设。四是重视信用天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教育,确立社会信用标准,推行公开信用评价,公布行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大力营造全社会讲信誉、守诚信的良好风气。

4.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下大力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合力不强的问题。改革完善城镇管理部门和个人工作考评机制,防止简单化,切实解决执法部门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在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教化、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制定法规力求完善,实际运作力求规范,处罚违规问题力求严格,下大力解决好管理粗放的问题。注重常态化管理,从苗头抓起、从源头抓起,特别对一些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交通秩序不正规、经营秩序混乱、卫生环境差等重点难点问题要常抓不懈。创新城镇经营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城镇,实现城镇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三是坚持建管并举。把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管理纳入城镇管理的范畴,以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镇管理。如,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上要突出人性化,提高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建设层次,增强通行能力;在城市卫生环境整治上增加设施,解决居民无处倒垃圾、收集不及时的问题。四是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以文明城镇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大对城镇居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和文明常识的宣传力度,宣扬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增强公民文明观念,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文明素质。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推进火连寨新市镇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青泊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

    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新市镇建设是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时代课题,也是合肥“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必解之题。行政区划调整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森林公园建设调研报告 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 --对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黄河故道地......

    加快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治......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 实现更大突破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榆林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本科03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榆林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4.8.20----2014.9.20 调查目的: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