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编制情况简介
《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编制情况简介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金沙县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金沙县县城总体规划修改的复函》(黔建规函〔2011〕72号)精神,我县立即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毕节地区行署的关心、指导下,在毕节地区城乡规划局等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通过规划编制单位和我县各工作部门的辛勤付出,2011年6月21日至22日,《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纲要》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毕节地区行署组织的评审;10月22日,《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通过了毕节地区城规委及专家委员会组织的评审;11月24日,《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根据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编制单位对规划文本进行了深化设计和修改完善,及时提交了规划成果。为尽早向省政府呈报《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以便批复后指导我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特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进一步丰富、科学、完善,符合省政府的审批要求。
最后,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评审《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东部,东邻历史名城遵义,南毗贵阳,西靠毕节,北接四川,地处黔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国土面积2528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有汉、苗、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64万。县内最高海拔1884米,最低海拔457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城处于“2009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毕节城市群”之中。金沙矿产资源富集,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28种,其中煤炭储量达44.97亿吨,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
一、贵州省第二产煤大县,是贵州 “西电东送”战略的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旅游资源丰富,有冷水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和钱壮飞烈士陵园、红军南渡乌江旧址、安底温泉等旅游景点,岩孔镇板桥村是“中国旅游特色村”之一。金沙回沙酒连续多年蝉联“贵州八大名酒”,2010年10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岩孔矿泉水曾列为第11届亚运会指定用水。金沙产茶历史悠久,清池茶早在汉代就列为贡茶,境内仍保留有完好的千年古茶树群和贡茶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金沙“中国贡茶之乡”的美誉,“清水塘”牌清池翠片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等荣誉称号。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7个村(居、社区),2007年末总人口62.19万人,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金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林茂粮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富集。
一、历史沿革
民国30年(1941)2-4月,金沙县治筹备处将黔西县划归的56乡(镇)缩编为27乡(镇),大定县划归的6乡(镇)编为4个乡,遵义县划归的3乡编为2个乡,全县共33乡(镇),分隶4个区。7月1日成立金沙县。隶贵州省政府,间隶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公署(毕节)。冬,将33乡(镇)缩编为1镇17乡201保。1949年12月15日,金沙解放,金沙县隶贵州省毕节地(专)区。1950年元旦节,金沙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5个区人民政府,管辖原2镇16乡163保。1991年,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金沙县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撤销区级建制,合并乡镇升格为区级机构,全县共建为26乡(镇),其中:民族乡7个(石场苗族彝族乡、马路彝族苗族乡、太平彝族苗族、箐门苗族彝族仡佬族乡、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镇6个(城关镇、岩孔镇、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清池镇),乡13个(西洛乡、平坝乡、桂花乡、龙坝乡、茶园乡、岚头乡、木孔乡、源村乡、官田乡、后山乡、长坝乡、化觉乡、高坪乡)。新建制从1992年起开始运行。
二、文化遗产
1、、石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石灵山在石场乡西南隅,1989年,省博物馆考古部王新金、蔡回阳在该穴采集到石片20余件、砾石砍砸器2件,哺乳动物熊、鹿、猴、猪化石数十件,亦有少量烧骨化石,陶制器皿碎片,经认定,至少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2、水井坎古煤窑址
水井坎古煤窑址在石场乡北隅,占地300平方米。兴于明朝天启年间(1921-1624),盛于清初,采煤道用料石券窑门,呈拱形。券门高1.60米,宽1.40米。内置杂木支架,续采数十年之久。清康熙初年(1662),因地下水暴发,淹为一石涸之井。今窖洞前为一片黑色土壤,表土下有大量荒块堆积。
3、花尖营古营盘遗址
位于金沙、黔西、修文三县交界的花尖营山顶,其山陡峭险峻,东、南、西三面环山。康熙年间(1662-1722),吴三桂平水西时,屯兵对岸郭家二屯岩,时为安宣慰以山势险要,即派兵在此垒墙垣、筑石门,建造营盘把守,以遏吴兵。现存石卷门仍十分坚固。洞门高
2.70米,宽1.40米,营盘西南侧残存石垒墙垣数段,全长50余米,厚、高均有1米左右。营盘中山顶凹处,有一洞穴,为安宣慰坐阵指挥处。1987年文物普查中,在穴松土灰内采集到借据、收据、兵器、花鞋等实物数件。
4、大石桥古城垣遗址
城垣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用石礅、石块筑造墙总长3公里,高1.50米至3米不等,厚1米余,位于禹谟镇新民境。
第三篇: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东邻遵义,南靠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毕节,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金沙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县名,于1941年立县,昔属黔北四大集镇之冠,享“黔北粮仓”美誉,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4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7.8万人。
金沙境内山川毓秀,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43.76%。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储量约8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辣椒、烤烟、茶叶、花生、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商品有贵州十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金沙回沙酒”系列、第11届亚运会指定饮用水“岩孔矿泉水”、香韵独特的“禹谟醋”、绿色环保的“康星油”和历史悠久的“清池贡茶”等。主要旅游资源有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景点,石场敖家坟石刻、后山东汉古墓群石刻、茶园万寿宫戏楼等文物古迹,座落于后山乡的贵州省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钱壮飞烈士墓等人文景观,还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对歌节”等民族风情。
在“十二五”新征程中,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两大战略,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工业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突出“工业立县、项目支撑”理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全力打造“活力金沙”、“宜居金沙”、“幸福金沙”,努力建成全省经济发展一流县、统筹城乡发展一流县、城镇建设一流县、生态文明一流县、社会和谐一流县,实现金沙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推进中,规划建设了“以商贸、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煤盐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农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乌江旅游开发区;冷水河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区;以农业产业化聚集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煤炭物流为主的新安矿产工贸园区”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板块经济的迅速崛起,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比增长39.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9.04%;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同比增长2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9元,同比增长20.03%。在“西部百强”的位次从2010年的第76位攀升至2011年的第58位,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位次从2010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4位。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36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财政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29.36%。
先后被授予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先进县、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往昔成就令人鼓舞,宏伟蓝图更催奋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大力弘扬“精诚团结、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新时期“金沙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奋发有为、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以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的顽强作风,戮力同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力争在贵州前10强县市的位次不断前移,早日进入中国西部50强县市,建成山水园林、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金沙,正日益成为开发的热土、创业的平台、投资的宝地。金沙人民将以宽广的胸怀、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热忱欢迎八方宾朋前来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第四篇: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贵州省“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坚持“五个统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公共安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其他政策扶持机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事求是的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2.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客观实际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4.弹性原则。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30年。为与上位规划和其他主要专项规划协调,规划以2020年为中期,对人口、经济等重大指标亦作出相应规定。
四、规划层次和范围
本《规划》分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县域:包括瓮安行政辖区范围,既银盏镇、江界河镇、平定营镇、猴场镇、永和镇、中坪镇、玉山镇、珠藏镇、天文镇、建中镇、瓮水办事处、雍阳办事处、岚关乡,面积1974.2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银盏镇、猴场镇、平定营镇行政辖区,东、南、西、北以行政边界线为准,总面积617.3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行政辖区;银盏镇(飞练社区、太平社区、印山村、大寨坪村、银盏村)、猴场镇(草塘社区、下司社区)、平定营镇(平定营村、三合村、梭罗村)总面积269平方公里。
五、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
瓮安发展战略:1.主动融入区域,拖动跨越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彰显地域特色;3.积极城乡统筹,促进集聚发展;4.包容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
区域协调结合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协调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发展,促进瓮(安)福(泉)同城化建设,以高标准的配套服务形成贵州磷矿资源带上的纽带,链接福泉与开阳;以高速公路(贵瓮、瓮马、江黔)、马场坪经瓮安至开阳的铁路和江界河码头建设为契机,建成西靠贵阳(开阳县)、南连福泉、东连余庆、北接湄潭的贵州东北射线上的枢纽型中心城市;以乌江水系为绿色屏障,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形成周边地区的连续生
态景观,促进乌江上游的开阳、遵义等地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福泉、瓮安、开阳磷煤开采的矿山复垦工作的交流合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六、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发展定位:1.深化瓮安经验,成为国家级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2.创新瓮安模式,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先行区;3.整合资源条件,成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强县、黔中经济增长极。
总体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构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建设南北发展的快速城镇化连绵区,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城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高效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争创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成为贵州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区。
七、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双轴、三节点”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主一副,一主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一副即以
江界河镇和天文镇一体发展建设瓮安副中心。
双轴,纵向快速城镇化发展轴,串联中心城区、江界河——天文副中心、珠藏镇;城镇拓展轴和交通带动轴,主要受贵阳都市区吸辐射和快速交通带动的东西轴,串联建中、中心城区。
三个节点城镇:分别为商贸集散型的珠藏镇、交通枢纽型的建中镇、旅游景观型的猴场镇。
八、县域产业发展布局
产业定位
以循环经济模式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并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瓮安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极;以未来的交通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特殊意义的红色文化及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使之发展成为优势产业。立足本地特色物产资源,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壮大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走生态产业道路,发展以轻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中医药等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战略接替产业。
规划县域产业形成“一基地、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
1.一基地:以银盏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国家磷化工示范基地;
2.四片区:以主要磷煤资源分布及加工的磷煤资源经济区;以特色农业种植为主的猴场片区和珠藏片区;以江界河码头为交通枢纽形成港口物流经济区,主要是江界河镇、天文镇。
3.多节点:发展多个节点产业区,推进城乡经济有序发展,包括磷煤资源加工节点和特色农产品加工节点,主要包括建中、玉山、永和、平定营、猴场、珠藏、中坪。
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策略与目标
整合县域内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内涵丰富、游览系统高效快捷、配套设施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热情周到的黔中旅游胜地,推动瓮安旅游业全面发展。
旅游功能分区
1.北部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区,以江界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突出自然环境资源,打造风景区游览、特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旅游区,逐步推进珠藏片区协调发展。
2.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以保护红军战斗遗址、会议会址等重要历史遗迹为契机,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以旅游体验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
3.南部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主要由南部朱家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穿洞河景区等独立景点组合形成,是城市周边的休闲生活和旅游度假区。
(接到此处写,接到加粗标题项后面写)
五、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贵阳至瓮安、马场坪至瓮安、道真至瓮安、江口至大方的三条高速公路“十”交叉于中心城区,分别设雷打岩、大湾、金竹庄、茶园、建中五处互通式立交。
2.县域公路,规划形成“两环、四射线”的路网结构,一环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经珠藏坝、新华、洗马煤化工工业园区、平定街至青坑、工业园区至珠藏坝;二环中心城区外围环线:经建中至道坪、高坪(福泉市)、牛场(福泉市)、高石(福泉市)至岚关、永和、大田坝至猴场、江界河、玉山、中坪至建中形成以三级公路为主便捷环线。
六、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主要沿雍阳河、新华河、草塘河带状布局,其余部分依托自然山体点状布局,主要形成花桥湿地公园、市民中心公园、塔坡公园、朵云科教休闲公园、珠藏坝生态公园、猴场文化公园、平定营生态文化公园。
第五篇: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推荐)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简介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调整的主要内容: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一、城市定位与性质
1、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2、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
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3、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4、确定城市性质为:
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二、空间布局规划
1、市域城乡统筹
(1)统筹城镇职能、加快城镇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省会与正定、鹿泉、栾城、藁城一体化建设,构建省会城镇群,提升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县城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核心抓手,优先集中力量培育各县(市)城区及沿交通干线城镇,形成一个都市区、两条城镇发展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1个都市区、13个县城(县级市)、28个中心镇、63个一般建制镇”的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到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5%。
(2)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西部突出生态、中部创新高效,东部增产减污”的布局原则,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建设22个产业聚集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改扩建机场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铁路:强化京广、青太客运专线及京石、石郑、石太、石济城际铁路双十字复合交通走,廊建设,打造京津、晋冀鲁豫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
公路:加强省会与天津、太原等周边省市联系,建设石津、石忻、昔港、沿山等120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
2、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
(1)实现城镇功能协调中心城区,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突出省会功能、区域服务职能,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
正定组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严格保护古城格局的同时,全面提升风貌品质;在京珠高速公里以东区域,以生态、低碳、智慧的全新理念,建设30平方公里滨河新区起步区,打造为以科技、文化、教育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鹿泉组团,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区,城区和鹿泉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西部山前区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栾城组团,装备制造业、中医药产业基地,县城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窦妪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藁城组团,生物医药和化工基地,城区、丘头石化区重点发展化工,良村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外迁京珠高速公路至良村东,形成138公里绕城高速环;改线107国道至新赵线,307国道至衡井线等,形成95公里公路环,以此为基础,构建都市区“两环十四射”对外公路系统。
中心城区至藁城、栾城、鹿泉各建设两条以上快速路与一条国省道;重点加强中心城区与正定交通联系,在体育大街北延的基础上,建设老城至新区的新城大道,并以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太行大街北延、中华大街北延为补充,形成6条跨河通道,打造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启动轨道1号线西三环至东部产业区段、轨道2号线正定至新客站段;沿主要联系道路,建设中心至组团快速公交线,实现都市区公交通达60分钟全覆盖。
(3)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构筑“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都市区生态格局。
“西山”:西部浅山区以山体生态恢复为重点,建成西部绿色山体屏障,构建由抱犊寨、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区组成的近郊旅游休闲带,总面积400平方公里。
“北水”:对滹沱河都市区段70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重建流域自然生态,打造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滨水游览等多重功能的绿色生态长廊,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滹沱河市区段长25公里,宽1500-3000米,总面积50平方公里。河道内恢复湿地草甸的自然河流景观;制导线外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蓝色魅力生态带。
“绿环”:在城市外围建设生态林带、绿地、水系等,构成环城生态绿化隔离空间,平均宽度1000米,总面积80平方公里。
“绿廊”:依托铁路、公路、水系等建设10条楔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地走廊。
3、中心城区布局
(1)用地布局中心城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京珠高速公路以西为老城区,突出省行政职能,完善传统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办公商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形成结构清晰、级配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230万。
京珠高速公路以东为产业区,依托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石津渠以北建设科技服务基地;石津渠以南建设研发中心及生物医药基地。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70万。
以百年广场建设为核心,提升老城中心品质,完善功能;结合新客站建设、东北工业区改造建设三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建设8个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加强市、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级文化、体育、卫生、中小学教育设施、福利设施配套,建设一个省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文化中心、六个区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体育中心、两个区级体育中心;新建市级综合医院8所,各类专科医院11所;新建31所中学、63所小学。
(2)道路与交通
建设“四横六纵”的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构成的道路系统骨架。建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交优先系统。按照“三主三辅”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规划期内完成54公里的2条轨道线建设。
(3)绿地系统建设“两廊贯通、三环绕城、绿楔渗透、绿网成荫”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规划城市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
两廊贯通:结合铁路入地,建设18公里长的中央生态景观走廊,沿京珠高速公路建设长16公里、宽700米——1500米的以生态林地、郊野公园为主的生态走廊,形成两条南北向贯通的通风走廊,引风入城,缓解热岛效应。
三环绕城:提升59公里的民心河内环水系,改善城市环境丰富滨水空间功能增强城市活力;新建东南水系,与太平河、西北水利防洪工程形成100公里集防洪、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休闲游憩带外环水系;沿二环路形成
42公里的以生态林地为主的生态、防护绿化环。
绿楔渗透:沿重要交通走廊,建设多条大型楔型绿地,联通内外部生态系统。绿网成荫:带状绿地与各级别公园、街头绿地联结成网,点线结合,互为补充。
三、城市风貌规划
1、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围绕都市区“山、河、田、城”四大景观要素,形成以“绿为近景、城为中景、山为底景”的丰富景观层次,凸显省会山水生态景观特质。
把西山作为“底景”引入城市,控制槐安路、裕华路等8条“视觉通廊”和省行政中心、滨河新区核心区等11个“风貌视点”。
中心城区形成“片区—路径—节点”景观认知体系。规划控制正定古城、新客站周边地区等14个重点片区,中山路、广安大街等12条认知路径和10个重要景观节点。按六类分区控制建筑高度,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格局。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城市特色对市区108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东垣故城遗址公园、毗卢寺公园,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传承省会千年历史文化;
建设正太广场和民生路历史特色街区,展示省会独具特色的铁路文化;
改造东北工业区,“保留形式、转换功能”,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体现省会“近代工业文化”。
四、近期实施策略与远景发展
1、近期实施策略打造新城、重塑古城、严控老城。
打造新城:新城建设是实现城市结构调整、完善省会功能的战略选择,创新发展建设模式,以一大批大型公共设施项目集聚效应为带动,举全市之力将滨河新区打造为低碳、生态、智慧新城,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
沿滹沱河区域是城市形象展示和市民公共活动带;从主城通过新城大道直接进入起步区,形成新区与主城的高效连通;围绕市民公园建设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项目,塑造起步区的核心标识,形成新区建设的强烈形象;西部为会展中心及创展区,与古城遥相呼应;向北依次建设园博园、特色商贸旅游区等项目,形成纵向发展轴带;向东是以文化为主题的轴带,延伸至体育中心与金融办公区,形成横向的主要轴线。同时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园区、商业服务设施和配套居住,到2015年完成15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建设。
重塑古城:保护与利用佛教、古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提升品质,将正定打造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和“世界级旅游胜地”。
严控老城: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品质为重点,疏解老城人口与职能,完善设施配套、改善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土地开发量及开发强度。
2、远景发展
实施“北跨、南优、西控、东延”发展战略,按照“一城三区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远景都市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中心城区(含正定)达到500万,形成“双核、双轴、双带”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千年沧桑、百年兴城,未来,以新区北跨展开腾飞之翼,以西山北水重塑襟山带水之城,以交通之势建设华北通衢,在这片仁和大地,崛起一座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