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科技学院校长严欣平教授讲话
凝心聚力续写华章
在重庆科技学院建校6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重庆科技学院院长严欣平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五月的山城花香四溢,美丽的重科宾朋云集,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共同庆贺重庆科技学院六十华诞!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出席庆典的各位领导、国内外嘉宾、校友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向各个时期为学校发展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斗转星移话甲子,沧桑砥砺写春秋。60年前,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依靠“洋油”、“洋钉”的局面,建立起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成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石油专科学校之一,1952年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1994年升格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重庆市。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建立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专修科,1952年更名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1985年升格为重庆钢铁专科学校,1998年由原冶金部划转重庆市,次年更名为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报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重庆科技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征程。今天的重庆科技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石油石化、冶金材料、机械电子、安全工程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生机蓬勃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六十年筚路蓝缕,重科人自强不息。60年来,重科人克建校艰辛,历大炼 1
钢铁,经石油会战,遭“文革”劫难,沐改革春风,开盛世新篇。其间虽27次更名,10余次迁址,数度体制变更,但始终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矢志前行,不断攀登。
进入本科教育,我们肩负历史与时代的重任,承载两校师生的希望,寄托10万校友的梦想,用务实高远的发展目标引领未来,用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汇聚力量,借行业振兴之势,乘重庆发展东风,抓大学城建设之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发展新篇。从合校之初的阵痛到深度和谐融合,从依依不舍离开老校区到首个整体入住大学城,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全面提升,重科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大融合、大建设、大置换、大搬迁、大发展,臻成今日之繁盛局面。校园占地面积达2000余亩,增长了3倍;学校净资产超过22亿元,增长了7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1.6亿,增长了4倍;图书资料145万册,增长了3倍;教授近100人,增长了4倍;博士学位者超过130人,增长了18倍;年科研经费突破5500万元,增长了10倍。2010年5月,作为全国首批10所新建本科院校之一,学校接受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性评估试点,受到高度赞扬,被誉为发展最快、最好的新建本科院校之一。
六十年春风化雨,重科人勤耕不辍。6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10万莘莘学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勘油气于海内,架管道于漠北;选金锡于海岱,炼铜铁于河岳”,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在各自岗位上开拓创新,建功立业。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总经理、大学校长,还有全国劳模、商界巨子、革命烈士,更有一大批德优业精、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祖国石油冶金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母校赢得了美誉。
升本以来,学校科学定位、传承立新,立足应用,打造人才培养品牌。从探索本科教育规律到实施“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从基本教学条件建设到以投入5000万元的气魄建设三大实践教学平台,努力创新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实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等的全面突破。近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得300余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在最近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成绩位居重庆高校第一。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我校学生又喜获一等奖。我校女子足球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亚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阳光、自信、包容、进取”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形象的集中写照。
六十年孜孜以求,重科人与时俱进。60年来,从艰苦奋斗造就国家重点中专,到奋发图强铸就国家示范高专,再到开拓进取建设特色本科院校,重科人始终怀着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演绎了一篇篇重科精神的华彩乐章。
继承传统优势,打造特色学科。基本形成了以油气井工程、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安全工程等特色学科群。有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庆市社科普及基地1个。近6年来,学校共签约各类科研项目总计1000余项,总经费2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2件,位居新建本科院校前列。
情系石油冶金,创新合作模式。与80余家石油冶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111个实习实训基地和130多个就业基地。与中石油联合建立的石油
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重钢集团联合建立的冶金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与航天航空企业联合建立的航天航空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所研制的磁性功能材料助“神舟”飞天、伴“嫦娥”绕月。
融入重庆发展,提升服务能力。与重庆市科委、重钢集团联合建立的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重钢环保产业的研发与中试基地;与重庆安监局联合建立的重庆安全工程学院正在成为重庆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被誉为重庆市属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
注重国际合作,拓展办学空间。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墨西哥、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学生交换以及科研合作。IADC国际井控培训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惠普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等相继落户我校。
六十年传承积淀,重科人以文载道。60年来,学校坚持用大庆精神等行业精神和红岩精神激励教师、哺育学生,不断强化“学术、学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近年来,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成了重庆科技学院“三节两系列”文化品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同志两次莅临学校,出席“唱读讲传”大型活动。以“深入抓党建,强力促三风”为重点,深化创先争优,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组织保障。
长期的办学历史陶冶了重科人朴实无华、勤劳率直、甘于奉献的品格,培养了重科人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的特质,赋予了重科人兼容宽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内生为重庆科技学院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逐步形成了“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引领人生、创造未来”的校风,“求是、奋进、卓越”的学风和“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集中体现了重科人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责任使命与壮志豪情,是重科人在奋斗中凝炼而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回顾60年不凡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为有鲜明的石油冶金行业背景而骄傲,为能植根重庆这片热土而自豪,为一代一代重科人、一批一批海内外校友无私奉献、不懈奋斗而欣慰。我们永远感激原冶金部、原石油部、教育部、安监总局和重庆市等各级领导长期以来的悉心关怀和指导;永远感谢石油冶金行业各大企业、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帮;永远铭记那些为学校创立、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的先辈们。在此,我再次代表学校向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海内外校友,向历任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正在辛勤工作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凝心聚力创辉煌,欣逢盛世续华章。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提出的“四个必须大力”的要求,弘扬重科精神,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西部教育高地的决策,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石油冶金行业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在同类院校中创一流。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314”发展思路为引领,深入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强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内涵建设、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工作方针,在第二战略发展期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技大学。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兄弟高校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党和国家的期望相比,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一想到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西部要开发,行业要振兴,重庆要发展,我们就义无反顾,信心百倍。在我们的身边,有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悉心关怀,有石油冶金两大行业的坚定支持,有各友好单位的倾力帮助,有遍布海内外十万校友的无私奉献,我们没有理由,也绝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能辜负人民的期待,不能辜负校友的重托,不能辜负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迈向新的征程之际,我们把对社会的郑重承诺,把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理想镌刻在一代又一代重科人心中。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第二篇:平校长讲话
城关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新的学期开始了。首先谨让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体教教师和顽强拼搏、刻苦学习的广大同学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令人喜悦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我们全体师生团结和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此,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令,让我们鼓起理想的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的彼岸,坚定不移,启锚远航。为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1.从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做起,进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一个无害他人、有益学校社会发展的人
2、希望同学们牢记自己的使命,锲而不舍,勤奋学习,珍惜时光,把握现在,驾驭未来!为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终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新的学期,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老师、同学,做一个行为规范的小学生。
4.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从改变自己不好的生活习惯做起,不
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爱护学校公物,共同营造整洁、舒适、美丽的校园。
老师们、同学们!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号角催人奋进,机遇蕴涵精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学期里,让我们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恭祝全体教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同学们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谢谢大家!
第三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严欣平
重庆科技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年庆典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根本。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满足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2000年前后,一批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在升格后,如何尽快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自身的本科人才品牌,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是这类新建本科院校不得不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时代命题
1999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它们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战线把它们称为“新建本科院校”。但是这类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更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主体。据2010年3月统计,在789所(不含独立学院)本科院校中,314所为新建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的40%,在校本科生占到全部本科生的60%。因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人、财、物,又包括目标、管理、信息、时间、空间等。人才培养质量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产物,取决于要素之间配置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是要制定有效协调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行动方案,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对自身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不准,普遍存在专业建设内涵不足、课程建设水平整体较低、人才培养方案容易模仿重点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尚未形成自身的相对稳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明显的人才培养特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作出清晰的回答。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和回答。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发展潜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来看,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急需大量的有理论、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 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来看,由于办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教学能力等方面均与老牌本科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反,在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的发展潜质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往往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不够扎实的学生。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学校尊重客观实际的明智选择,更是学校发挥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意蕴。
重庆科技学院自2004年组建以来,及时理清办学思路,根据自身长期依托行业开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经历和实际,确立了“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制定了“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培养“勤勉坚韧,业精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突出实用型技术研发,在社会服务方面突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坚持走特色错位发展之路。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教学型地方行业性本科院校,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侧重在“应用”二字上下功夫,应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2)以工程为中心的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3)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4)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努力塑造自身的本科人才品牌,积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
(一)实施覆盖全校上万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1.构建行业背景明显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抓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做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鼓励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强调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师)的广泛深度参与,要求各专业将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落到实处,定期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2.强化教师的行业工程实践能力,推行青年教师“三种经历”制度和实验教学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针对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生产实践经历不足、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并推行了青年教师“三种经历”制度和实验教学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完成“三种经历”,即冶金或石油企业生产实践经历(至少脱产半年以上)、国家精品课程进修经历(根据青年教师未来将承担的主讲课程教学任务,到该门国家 精品课程所在的重点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辅导员(或导师)工作经历。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主讲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考核,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格证书。青年教师必须在完成“三种经历”并取得实验教学资格证书后,方可取得学校的主讲教师资格证书并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3.面向行业,打造特色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积极抓住新校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高起点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教师自主研发设计为主,采取“缩微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冶金、石油行业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贴近生产现场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即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化工技术及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训练和教师学生科研活动搭建好平台,为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目前,已经建成石油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冶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校外实习的不足。这两大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也成为了重庆市大学生科技旅游的重要基地,同时,其建设理念得到了很多兄弟高校的认同,并推广应用到国内部分高校。
4.积极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实验室全面开放对提高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的规章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自主研发并建成了“教、学、监、管”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平台。我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化开放运行管理系统”,由具有校园卡身份认证系统、IP视频监控系统和实验项目管理系统等三个高度集成的子系统有机组成,实现了网上选课与预约、网上教学与指导、网上监控与管理一体化,促进了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5.不断深化面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两大行业背景,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积极探索“3+1”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3+1”的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做好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方案。在确保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聘请他们直接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进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和实践教材,积极推进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工程人才的培养真正回归工程。
(二)实施覆盖数千人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均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技竞赛,也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和参与。要使这些竞赛真正为培养人才服务,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避免形式化和功利化。为此,我们坚持推行“赛课计划”,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实施大学生创新奖励学分制度,以赛带课,以课促赛,使大学生科技竞赛与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学生科技竞赛常态化,又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为实施“千人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和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实施覆盖百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 学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鼓励成绩优良的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的项目立项申报,并经历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等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五年来,每年都有上百人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有效的推动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教育,学生在科技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四)实施覆盖十人的“大学生创新研究培育工程”,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鼓励少数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百人工程”的基础之上,学校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推进“十人工程”,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驱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遵循“针对特殊、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学生完全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团队的方式自主申报,通过答辩评审,学校每年重点资助5—10项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的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0000元。另外还为获得重点资助的学生团队提供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条件和环境,学生使用图书文献资料、实验室等享受教师同等待遇,学生创新研究成果可以冲抵专业主干课以外的课程学分。
(五)实践应用效果
“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系统工程,四个工程既有区别,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该系列工程的推进实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特色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生在国家和重庆 市各类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机器人大赛以及单片机大赛等方面,连续居重庆市高校前列。这些获奖项目中80%以上来自于“百人工程”和“十人工程”的培育项目。
二是相应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社会和部分兄弟高校的认可,并在部分兄弟高校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校自主研制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被近10所高校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教育电视台、广州日报、腾讯科技网等对我校的相关教学成果进行了报道。我校学生在2008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CCTV新闻频道对我校“渝虎队”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先后两次对我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我们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四篇:赵丰平校长国旗下讲话(xiexiebang推荐)
孩子们,新学期开始了。看到你们容光焕发地返回我们可爱的校园,我非常高兴。今天新学期的升旗仪式,学生会做了几项创新,由学生会主席李以喆主持今天的升旗仪式。暑假里,李以喆率领着昌乐二中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共获五项大奖。李以喆本人荣获全国“中学生领袖”称号,获个人一等奖,奖金一万元。他们为我们学校争了光,赢得了尊重,我们要感谢他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未来的世界是中国的世界,未来的中国是你们的中国,未来的世界是你们领导的世界。这不仅是你们的梦想,更是你们的使命。要想领导未来的世界,你们就应该有强大的领导力。要想有领导力,你们就应该注重积极主动的成长自己的领导力,不断用心去锤炼自己,磨练自己,修炼自己,成长自己的判断力,成长自己心灵的力量,成长自己学习的能力,积极为未来担负起这项伟大的使命做准备!为此,我给你们提以下几点要求和希望:
一、承担使命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要承担发展自己的使命,要承担帮助别人的使命,要承担成就团队的使命,还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孩子们,要想发展自己,首先要学会去喜欢别人。因为你喜欢别人,才会被别人喜欢,被别人喜欢就是你的领导力。要做个文明而有修养的人,本学期你们将学习学校的德育课程,规范自己的行为,文明自己的头脑,按照德育课程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公民素养,力争基础素养评价得全优。有教养是一个未来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同时,要学会去帮助别人,助人者自助,得道者多助!帮助别人,成长自己;帮助别人,赢的人脉;帮助别人,赢得尊重;帮助别人,更赢得了你的领导力!所以,帮助别人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此外,还要成就你的团队,“我的小组我的团”,“我的班级我的家”。在我们小组里,在我们班级里,无论是你个人还是小组的事情,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事情,无论是值日班长还是值周班长,无论是学习小组长还是学科班长,天天都在履行着领导的责任。只要你每天全力以赴,殚精竭虑,为你自己,为你的同学,为你的小组和班级服务,成就你的班级,成就你的团队,为你的班级赢得尊严,赢得成长,而不要让班级因你而蒙羞。我说你就是一个积极的领导力的建设者!
二、学会思考
《大学》中有一句话,“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要想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格物致知。我们要学会思考,要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研究事物的规律。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学会思
考,要独立思考,更要系统思考,要有批判性思维,更要有创造性思维。只有勤于动脑,才能善于动脑!凡事都要寻根问底。对待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对人生,对社会,对学习,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世界,对现在,对未来,对成功,对失败,我们都要积极独到地去研究,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孩子们,两耳之间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方,是我们思想成长的沃土,我们要努力去耕耘、耕耘、再耕耘,然后才能够有所收获!要记住,一个人一生的高度取决于他思想的高度!
三、醉心阅读
开卷受益,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这都是读书人特有的品德。孩子们,当你打开一本又一本书,你就在与世界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在你反复对话的过程中,你就会以历史的视角,站在巨人的肩上,面对世界,思考未来,引领世界,创造世界,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阅读课程标准》对大家的要求是我们阅读的底线,本学期我们要开阔视野,广泛阅读,希望你们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及英语原著的阅读上创新思路有所发展。本学期,学生会要成立许多社团,用多种多样、你们喜欢的方式召开读书会、辩论赛、演讲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真正让你们沉醉于读书之中,让你们的思想在阅读中得到浸润、发展、提升!
让你们的智慧在阅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说你的人生是一架飞机,你的判断决定飞机的航向,心灵的力量提供了飞行的动力,那么阅读就会给你的飞机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寻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你们不但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要对必须做的事情感兴趣。当你对一件事情或一项事业有了浓厚的兴趣,它会激发你超强的生命活力、超强的学习动力,超强的创造潜力!乔布斯一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原因就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对电脑异乎寻常的痴迷。世界上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很多,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孩子们要对必须做的事情培养兴趣,要用责任使命激发兴趣,用研究挖掘兴趣,用意志培养兴趣!有了兴趣的引领,你的学习和事业将会无往而不胜!
孩子们,未来的世界是你们的世界,只要你们找对了方向,培养了兴趣,承担起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使命,长久地用心去做,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们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
孩子们,你们永远是我的骄傲!谢谢!
第五篇:严冰校长讲话提纲 -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
在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电大副校长、残疾人教育学院院长 严冰
(纲要)
中央电大十六字: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
残疾人教育要放到发展战略中考虑,是总体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所以,要做到八个字四件事,即定位、布局、固本、培元。
残疾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来要实现十六大建设小康社会及教育发展目标,如果缺了残疾人教育这一块,是不完整的,如果残疾人得不到、不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融入到社会中,即是说还没有得到和正常人同等的机会,起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尊重和落实,也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我国残疾人教育在最近的20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要有新的提升。实际上以发达国家的标准衡量残疾人,我国残疾人远不止6000万。现在残疾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可否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实际需要的教育?当然这还有个过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做出努力。残疾人教育学院要做好这件事,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但我们不能等,虽然内部和外部条件不具备,但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来促进它的发展。
远程教育应该说确实能为残疾人学习提供较多的便利,即使将来普通高校能为残疾人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但从终身学习来说,残疾人不也和健全人同样需要吗?不仅从补偿残疾人身体缺陷的着眼,更是从终身教育来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那么,远程教育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电大为开展基于网络的残疾人教育提供了有远见、有意义的探索,为下一步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中央电大也一直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中央电大今年工作要点的37条计划中,把残疾人教育专门列了一条,说明中央电大已将残疾人教育列入了发展规划,明确地要把残疾人教育学院这事做好。教育部也重视,张司长多次听取中央电大关于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汇报,这次想尽办法让高教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刘英处长来参加残疾人教育学院的揭牌仪式。中国残联下一步将出台一个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残联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工作。
在深圳地区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深圳残联的支持,主要是深圳学习中心学习点的建设。
中央电大与中国残联合作,整合全国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和全国残联系统的网络优势以及 政策优势,主要依托地方电大或由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的教学点,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开放教育方式,向全国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提供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教育服务,以及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学历教育纳入“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与残疾人福利事业和就业相结合。
现在残疾人教育学院处在试点阶段,应有总体目标。从四方面来看:
一、提高认识,明确办学目的
首先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是作为公益事业来做。另外考虑到电大应回报社会,这是学校的社会责任。电大作为一个开放大学,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领域发挥骨干作用,应有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这是电大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电大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提升,这是大学的灵魂,我们应办有思想的大学。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电大,很重要的一条是社区教育,要建设学习型社区。
根据深圳的实践模式,在残疾人教育上推进远程教育模式,和非残疾人相比,更具有意义。要以建设残疾人教育学院为契机,促进电大教育改革。应把残疾人教育学院的建设作为教改的特区。
二、循序渐进,加强基本建设
现在教学点的建设先试点,不要急于全面铺开,抓住试点主要任务来实现试点的主要目标。
(一)建设目标
近期:试点,初步布局,做好相关基本建设工作。中期: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的课程、专业、项目。
远期:在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内,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够良性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在电大的总体办学格局中。希望也能成为地方电大办学的亮点。
(二)教育层面
1、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选择从学历教育启动。
2、学历教育:从大专开始,两头扩展。
(三)教育对象
从肢残人开始,逐步满足聋哑和盲人的需求
(四)办学区域
从中心城市开始起步,尤其是残联工作或社会慈善服务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开始。
(五)教学内容 从自立能力开始到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另外还要对课程、资源、技术、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网络平台、无障碍设施等多方面加强建设。
三、坚持创新,推进模式探索
残疾人教育对电大和残联同志,基于网络环境,新的领域,没人说不是好事。好事如何办好,要有创新思维,把残疾人远程教育作为电大的教改特区来对待,作为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思维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就是在破除思维定式,深化认识,加强建设的方面,发展远程教育有可能起到特殊作用,是一种意识,进而强化。
比如教学模式,残疾人和非残疾人有共同地方,也有特殊的地方。研究残疾人教学模式时不是简单的相加,是一个有机构成,还有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及手段,及媒体选择策略,都应该有自身特点。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对残疾人学习的全过程的服务,比如说网络教学,有很多新课程。为什么用专用平台,直接面对残疾人学生,来开展网上教学,探索一种模式,总体上数量不是很多。这样一方面,包括模式,为什么要单做?为什么在试点阶段特别一定程度强调扁平化的特征,如果弄不好,不单不能成为教改特区而最终能够为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相反可能有被强拉的现行模式和体制所异化,也就是同化的过程。如果不强调这块,也是我最大担心的之一,也不要想得太难。实际上学院承担了最主要的工作,特别在试点阶段,学院承担的比中央电大承担的面要广。怎样看这个问题,还有考试问题,出台专门的办法,但也要规范,也要有新的考虑。还有网上义工,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是我们自身的需求,也对现在正在迫切需要提高层次、扩充领域的义工自愿活动,通过这种教育也为他们提供新的空间,一种新的选择,尤其在网络时代。从另一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他的支持,他也需要我们,做新的选择,新的上升的空间,具体要看如何做,对高校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教育要求,这给我们教学模式上带来微妙的影响。
教学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比如说混合编班,残疾人的比例我觉得应该增加点,具体因为几个方面,包括社会形象,另一个方面是资助,以残疾人名义;还有一个是相关的优惠政策,方方面面;还有就是教学,优先考虑残疾人学生学习要求,不再多的考虑非残疾人学生的学习要求,特色异化。招生,中专在校生,可放宽,但要防止冲击中专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不负责任的。残疾人不仅仅需要文凭,也是体现能力的一种表现。
点的建设要有特色,总结开放教育经验,在试点阶段要突出扁平化特点,随着发展,网络教学,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得到强化,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知识服务,包括减轻 下面各个教学点参与残疾人教育工作势必带来的一些教学和管理中的负担。教学点的类型,一个设在电大,也可以和当地残联合作,设在残联一定层面上的合作。有些地方只有一个积极性的,在政策上我们保留这种积极性;
省校成为教学点只在省校本部,试点阶段不要急于朝下延伸。省里若还有新的中心城市需要申报,可以申报新的教学点,若省电大不办,可以省会城市电大办,这就是教学特区。甚至有些地区可能出现跨地域的,至少在一个省的范围中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另外一个就是学院,教学点下面设有学习点,学习点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供比较规范的学习网吧,另外还有一点,在特教学院的点,希望学院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教学特区在这方面需要新的思路。
四六开,试点阶段都是学院课程,需要评估,可以开完全符合残疾人学习的课程,实际上希望学院能够成为共建共享资源的平台,尤其在残疾人教育这一块。当教学点经过评估成为教学点后,可以自行开设一些课程,主要是特别强调面授,强调操作的一些技能培训课程和当地特点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报学院审核备案,并且接受学院的课程评估。学院网上课程可以各地教学点共享,其中比较好的可以设为院设课程,甚至不仅仅是大家所说的四六,开设的专业有这种特点、需要及能力,也可以五五,但相应的保证机制要建立,课程必需要有审订及评估。
另外将来可能在某一个省不止一个教学点或是学习中心,可以通过协议,通过委托所在省的电大,相应的管理工作。还有大家提的是否直对中央电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存在,教学点对学院,当然开始阶段有个逐步的过程。会议以后希望可以有一批可以形成残疾人教育核心的学校或教学点,然后综合各校情况包括资源建设,成立一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包括教学问题比如资源的共建共享交换意见,综合集成。
收费问题,学院承担比中央电大多得多的事,充分考虑是起步阶段,就是按照中央电大收费,首先应该考虑是公益事业,如果不是,就不勉强,将来良性运作以后也会有收益,看大家怎么分析,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结论。总体的说看得远些(有些学校校长站得高看得远)。
课题研究,尤其是核心人员,可以积极参与残疾人教育的专题研究和项目研究,包括将来承担项目的课程和项目的研究工作。深圳的经验,深圳电大确实也是从学校的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取得很多很好的经验,包括深圳电大的教育信息化。广东省是整个国家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搞了31个示范单位,高校唯一的一所就是深圳电大,远程教育如果伸向社区,切入点就是残疾人远程教育。要看实质,要体会到一种精神。办残疾人教育都是有一点困难的,要从精神实质更多地考虑,结合当地实际,找到解决方法,途径和方案,这就是 坚持创新。
四、整合资源,广泛开展合作
首先残联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政策支持,有人说是金钱支持,与残疾人福利事业结合起来。残联同志谈得很好,这个事业不是哪家求哪家来做,是个共同的事业,怎样来做,包括参与性办学活动,还有一项需求论证,提供设施,参与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还有怎样通过残联的工作,使我们残疾人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结合,包括福利和就业,还有就是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更应该紧密结合,还有就是包括各种慈善机构。当然还有各界的支持,形式是多样化的。方方面面共同想办法来办好这个事。
另外是政府的问题,共同努力。还有中残联与电大的合作
就学院而言,还有有关高校的合作,要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特教学校的资源与合作,还有国内外的有关机构的合作(包括国外合作的意向)。
残疾人教育学院近期工作安排:
尽快修订并且印发试点的实施方案,包括大家提的两点意见,1、包括教学点建设的相关文件及职责,不同类型的,包括一些协议书和各地签订的协议书,以及供各地和有关方面进行合作的参考文本,就是相关文件的修订。
2、教学准备,04春深圳两个专业的招生,或有些地方可以招生,教学工作可以秋季开展。
3、建点工作,已经批准的建点。
4、继续接受申报。
希望报的点加紧进行基本建设,研究解决问题。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新的事业,新的领域,我们肯定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课题。这次会给了我们一些具体的信心,大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包括一些好的思路,一些好的办法。我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次开会可以更加实一点来开展工作。
非常感谢各地电大,特别是我们的校长们,对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各地残联领导和同仁,对我们电大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这次会我们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包括曾校长和温副校长倾入了很多的心血,我也想借此机会对我们深圳电大曾校长、邓副书记、温副校长各位领导和我们这些老师,为开好这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四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