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完善和优化与金融业生存发展有互动关系的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椐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金融环境实际,特制定**族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基本现状[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www.xiexiebang.com]
设县二十多年来,我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远没有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基础条件薄弱,金融总量难以做大做强,信贷投入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信用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或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债权保全难度较大;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不够协调,信贷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信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金融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银企关系不够融洽;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有较快发展。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已成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使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逐步实现县域货币政策传导畅通、金融法制健全、社会信用良好、银企关系融洽、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运行安全高效有序、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目标。
近期工作重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当前金融总量小、信贷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贷款难,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社会信用意识薄弱,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债权维护困难;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并以此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上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程序上,消除那些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和环节,充分利用金融联席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等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上级行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前瞻性科学分析判断,提高金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县域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货币信贷、劳动力价格、产业特色优势等情况的分析判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当地经济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提高金融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金融工作效率,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发展信用环境。首先,要加强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作用,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库,实现银行信用资源共享,监测控制企业、个人多头贷款,预防银行信贷潜在风险。其次,加强信用惩戒制度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三,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保护金融债权利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过程,建立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做好金融债权保全工作。
(四)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风险。形成由政府牵头,金融、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联手行动的依法收贷工作机制,在全县范围内起诉或处置一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清理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执行情况,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行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利益,合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五)大力开展社会信用知识宣传,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要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信用知识的宣传和普
及,努力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加快制订和完善**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稳步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选工作,把企业的资信状况纳入金融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防范风险能力。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
(六)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服务中介组织,为信贷决策提供信息信用支持。要从政策上鼓励与支持与信用服务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如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促进银行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解决银行与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无法按市场化原则选择的问题,降低信贷风险,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信息信用支持。
(七)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努力维护辖区内金融安全稳定。继续支持和做好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增强金融主体活力,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能力。正确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建立金融稳定协调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好政府、人行、银监三者关系,共同维护好县域金融的安全稳定。
(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对外引资,进一步做大金融总量,努力保持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积极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扎实抓好反洗钱工作和“三防一保”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为上级行和地方政府决策做好服务,为县域经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四、政策措施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因此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必须发挥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政府、银行、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科学稳妥的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金融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金融生态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过去形成、不利于金融发展的各种行业规章制度,摸清自已管辖部门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新措施。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金融生态建设相关工作要做出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各职能部门应研究制定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提出工作重点及要求。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评价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目标考核范围,落实奖惩责任制,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维护金融生态平衡。
(三)人民银行要把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积极主动地协助配合县政府做好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组织、协调、联络工作。要督促指导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四)金融单位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项工作,做到积极创新,有所作为。各金融单位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为切实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为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动员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大力宣传诚信应成为每个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的理念。争取社会各方关心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金融生态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第二篇: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完善和优化与金融业生存发展有互动关系的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椐中国人民
银行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金融环境实际,特制定**族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基本现状
设县二十多年来,我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远没有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基础条件薄弱,金融总量难以做大做强,信贷投入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信用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或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债权保全难度较大;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不够协调,信贷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信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金融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银企关系不够融洽;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有较快发展。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已成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使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逐步实现县域货币政策传导畅通、金融法制健全、社会信用良好、银企关系融洽、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运行安全高效有序、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目标。
近期工作重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当前金融总量小、信贷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贷款难,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社会信用意识薄弱,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债权维护困难;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并以此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上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程序上,消除那些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和环节,充分利用金融联席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等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上级行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前瞻性科学分析判断,提高金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县域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货币信贷、劳动力价格、产业特色优势等情况的分析判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当地经济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提高金融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金融工作效率,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发展信用环境。首先,要加强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作用,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库,实现银行信用资源共享,监测控制企业、个人多头贷款,预防银行信贷潜在风险。其次,加强信用惩戒制度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三,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保护金融债权利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过程,建立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做好金融债权保全工作。
(四)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风险。形成由政府牵头,金融、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联手行动的依法收贷工作机制,在全县范围内起诉或处置一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清理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执行情况,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行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利益,合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五)大力开展社会信用知识宣传,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要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信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加快制订和完善**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稳步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选工作,把企业的资信状况纳入金融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防范风险能力。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
(六)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服务中介组织,为信贷决
第三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 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P18)
概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①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②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③项目区概况:项目区自然状况和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现状,社会经济及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协作关系,政策,融资等外部环境。㈡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
1.条件评估(项目所需资源是否落实,是否适合项目要求,有无利用条件和开发价值)
2.项目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评估 3.项目产品销售条件评估 4.科学技术条件评估5.政策环境条件评估 6.组织管理条件的评估 ㈢建设方案的评估: ①项目规模及布局的评估 ②产业结构评估③技术方案评估④工程设计评估
⑤时序评估(项目周期各阶段在时序上安排是否合理;项目的资金投入,物资设备采购及投放是否安排就先急后缓的原则。
正确处理治理与开发,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种关系,优先治理对社会影响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和相对易于治理的问题,力争在短期有所突破。
1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
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 以人为本。②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
提。
③ 规划标准从量到序。④ 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P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它包括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是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地位(作用):
①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一预防为主方阵的落实。
③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④为国家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简要说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征。(P16)
概念: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它是运用一种规范的系统和方法所确定的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特定目标的包括投资,政策实施,机构,技术设计等在内的经济活动。特征:它除具备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①建设内容的丰富性,②参与单位的多元性,③参与劳动和形式的多样性,④建设目标的特殊性,⑤建设项目具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报批。
④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根据规划提出分期建设意见,初选规模指标,初定防治范围,治理标准,类型区划分,初选总体布局方案,不同类型区生产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向,工程规模等。
⑤技术支持。
⑥项目实施:简述项目实施的劳力,机械,材料等条件,初拟总进度和工期安排。
⑦项目组织管理。
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外资来源的可能性;借入资金要大体测算项目偿还贷款的的能力。
⑨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⑩结论与建议:简要总结上述成果,分析项目的主要问题,简述地方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综合性评价结论,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
⑪附件: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对规划的批准文件或审查意见书,项目涉及省及有关部门对项目的书面文件,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方案及投资来源文件,其他有关附表和附图。
批报: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按隶属关系,先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城市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由国家计生委审批,即按工程规模,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从建设布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合理性,技术政策方面,进行初审,提出意见投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从建设总规模,生产力总布局,资源优化配置,资金支持可能,外部协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后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初审设有通过的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不能立项。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位列市计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程序。(P19)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内容: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A.总论;B.市场预测;C.资源条件评价;D.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E.项目地址的选择;F.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G.原材料,燃料供应;H.总图运输和公用辅助工程;I.节能措施;J.节水措施;K.环境影响评价;L.劳动安全卫生与预防;M.组织机构与人力配置;N.项目实施进度;O.投资估算;P.融资方案;Q.财务评价;R.国民经济评价;S.社会评价;T.风险评价;U.研究结论与建议。
②附表:固定资产投资表,基本建设投资估算表„„
③图纸:项目区位置地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④附件:委托书,专家审评意见及评价„„
8.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P20)
项目评估是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的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全面系统的检查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程度做出评价,它对项目是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
㈠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1.项目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政策。
2.项目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发生活水平。
3.项目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有发展前途。
4.项目投资的总体效益如何,分析项目建设的三大效益,尤其要看项目建设能否给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好的效益大的贡献,从而判定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绪;符合项目时间要求)㈣综合效益评估:
①基本经济数据的鉴定(鉴定各项投入成本的估算,基本经济参数如贴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等的确定是否合理)
②财务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项目参加者带来的利益大小)
③经济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小)
④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结合具体项目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⑤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评价(注意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一个项目可行与否)
⑥评估结论(项目是否必要;项目所需条件是否具备;项目开发方案是否科学合理;项目投资是否落实,效益是否良好,风险程度有多大;项目开发应有什么政策措施;评估性意见)
9.如何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P31)特点: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破坏程度在不断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80年代初提出了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生态恢复试验,“七五”和“八五”期间,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有关生态建设的研究。我国的生态建设研究,最初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对农林牧业的危害进行研究,也包括石漠化、裸土化、砾化、土地污染及肥力贫瘠化等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关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除继承前期的研究外,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评价指标及恢复重建的研究上。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方向、重点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发展趋势:
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②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③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强调规划既要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现生态的合理性,又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整个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④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地理信
息系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⑤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⑥由 “软科学”走向 “软” “硬”结合。
将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引进
规划中。
10.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P7)特征:
①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②协调性: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 ③战略性: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
④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面,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
⑤实用性: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了操作性。原则:
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即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②系统原则;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者的协调统一 ④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⑤整体优化原则;
⑥统筹兼顾,分步落实,先易后难,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的理论基础
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6)
协调论拜托了以往人地关系思想中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纠缠于谁决定谁的思想怪圈。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所有系统一样服从一下规律:
① 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
用;
② 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
中,任一方面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
③ 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
可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失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正确的。保持生态系统就是保持人了自身,因而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就扩展到包容生态系统,在促进整个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人地关系协调一定要有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地域性,以动态的观点去度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这便是我国学者对人地协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P37)
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控调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①在生态规划中,正确合理的协调人类内部利益的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表面上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部门,不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
②在生态规划中,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③在环境规划中,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性,在不同类型地域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按地域类型来协调不同的人地关系,考虑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开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研究可根据开发建设客观需要的迫切性,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域进行典型调查研究,在典型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地关系类型区,然后分别研究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组合,为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P41)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既兼顾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又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在空间上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时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是在当代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负担着保证人类永续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五个基本要素:
① 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
② 代际公平(要考虑后代
人的生存发展)。
③ 代内公平(社会公平)。④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要维护生态环境。
⑤ 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P45)
㈠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事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依照人了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塞,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P47)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系统规律去建设和保持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指导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
生态环境建设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才能使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生态环境能够建设项目具有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①物物相关律;
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广泛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物生相克律(克生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而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使整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③能流物复律;
包括物质的无限循环原理和能量的定向转化原理。没有物质,生态系统不能组建;没有能量,生态系统不能运转,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构成循环,而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循环。
④负载有额律(限制因素原理);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吸收、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养的生物超过它的生产能力时,它就会萎缩(退化)乃至最终解体。⑤协调稳定律;
只有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也只有稳定才能持续。⑥时空有宜律;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⑦生态位原理;
一般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包括生物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个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生态位。
⑧整体效应原理;
由于系统各组之间相互作用(协调与制约)的结果,使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大于系统各组成功能之和。
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时空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它是系统的内在要素,而系统的功能是表现形式,系统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P53)
背景:由于第三产业的内容的发展,生产企业与服务业的空间结合,或若干生产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服务企业的空间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果或集聚优势,集聚问题内容的扩大产生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集聚效果导致城市的膨胀,致使区域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对单个企业进行区位分析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内涵:空间结构理论基本上沿用了区位论学者考察问题的方法。即区域基础状况的假设-几何图解及简单的公式数学推导-模型的归纳-模型的检验及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对此做有效分析。但是空间结构研究的目标和着眼点都不同与区位论。它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研究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程度。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又可称之为总体区位理论。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P55)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① 以不同的社会经济
“疏”(谓之结构“薄”)和“密”(谓之结构“厚”)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一般指(一国之内)大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系统”模式
③ 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其理论推导的基础:一是农
业区位论,二是积聚效果理论,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④ 以城镇型居民点
(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是对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⑤ 空间相互作用。⑥ 社会经济发展各阶
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动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①空间结构理论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区域发展状态和方法。
②空间结构理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9.除了本章所论述的主要基础理论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章所论述的理论有:人地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未涉及:区位论
10.人地关系?空间结构?
人地关系: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11.论述调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措施。(P56)
①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
这类大型,特大型项目,建于正在不断集聚的城市区域,还是处在分散化过程中的新区,都会吸引一部分企业,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到所在地区,导向性很强。在预定要开发的新区,布置一个乃至若干个大型项目,可带动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调整空间结构的目的。
②基础设施的导向:
为了推动新区的开发,按
照预定的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先行建设若干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铁路,港口,电站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改善工业,城市的布局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推动新区的开发,往往以基础建设设施为导向。一旦新区主要基础设施(一般是道路,供水,通讯,能源)基本可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具体的发展则依靠公司及主管经济部门进行。
③政策导向:
指政府制定,实施若干有利
于或鼓励新区开发的政策,借以吸引企业,公司前去投资。这些政策涉及到土地批租及其价格,税收,进口贸易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运价律,关税政策,等等。
12.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57)
①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20实际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条件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而产生的。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经济要素的探讨,追求空间排列组合的最优,集聚效益的最大,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些正是可持续空间结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②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条件下的空间法则,效益原则是第一位的;而可持续空间结构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公平和效益原则的统一;
③空间结构理论视经济集聚
为空间结构演替的动力;而可持续空间结构技术的动因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生态化,④可持续空间结构不同于空
间结构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全息性。它既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又不排除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低级状态,形成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是不同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空间要素组合不同,内容结构特征不同,因为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唯一标准时空间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及形成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生态环
境调查
1.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说明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P61)
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情况,具体包括一下内容:
①地质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分布面积、风化程度 ②地理,地貌;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面积、地貌类型、分布、海拔、坡度、坡向
③土壤及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砂砾含量,孔隙度,肥力,Ph
④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⑤生态环境破环;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其他方面
⑥环境污染:三废的排放
㈡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① 土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参
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土地,包括现在正在被人们所利用以及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内容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及土地的变化问题。
②气候资源:各种气候因子综合(1)光能;(2)热能;(3)降水;(4)风。
③水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水,主要指逐年可以更新的恢复利用的淡水。(1)水体;(2)水量;(3)水质;(4)谁能;(5)水资源利用现状。
④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2)草地资源;(3)作物资源;(4)野生及家养动物。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调查包括矿产资源的分类,储量,质量,开采利用条件等。
⑥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其价值等。㈢社会经济 ①人口和劳动力(1)户数:包括总户数,农业户数,非农业户数;
(2)人口:包括总人口,男女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3)劳动力: 包括各行各
业劳动人数,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农村劳动力的构成情况及质量等。
② 城镇基础产业设施情况:(1)交通;(2)邮电通讯;
(3)电力;(4)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5)商业服务;(6)城市乡镇的分布情况,规模及其公用设施,公用事业,城镇建设等情况。
③社会经济情况及产业状况:包括:综合经济、农业、工业、产业结构。④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三废的排放及其综合利用)。
2.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P71)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决纠正调查中的不正
之风,如调查的实际数字不上报,随意更新调查数字,非法改变土地权属。
②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必须
面对全域土地,严格按《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调查中应尽量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③ 一查多用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作用,不仅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利用,而且要为其他部门(农业、林业、税务、环保)服务,成为多用途、多目的的土地信息系统。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准备和用品准备。(2)外业工作阶段:即外业调绘与外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现状地面调绘,零星地调绘,新增地物补绘,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3)内业工作阶段: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
3.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内容。(P72)在水土流失调查中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及其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平均侵蚀总量。
4.什么是小班?小班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P77)
小班:是调查、种植或规划的最小单位,又称地块。调查方法:
(1)样地调查法(使用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其他抽样方式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
(2)标准地调查法(是在调查的地 域范围内,用标准地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值的方法)
(3)目测调查发(在25块以上的标准地上进行目测,各项调查因子80%以上达到规定精度时通过考核)(4)角规调查法(用角规进行每公顷断面积等因子的而调查)
(5)回归估计法(用其他方法的测定值与小班实测建立回归关系,推算下班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等因子的数量值)
第四章生态
环境分析与评价
1.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中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有哪几种?(P83)(1)回归分析法;(2)主成因分析法;
从原来关系复杂但又互为相关的许多因子中找出能反映内在联系和主导作用的,数目较少的新因子的方法(降维)(3)逐步判别分析;
根据已掌握的一批分类明确的样品,建立较好的判别函数,使产生错误的事例最少,进而对给定的一个新样品判断它来自哪个总体。
分类:定性资料的判别分析、定量资料的判别分析;
费歇判别、贝叶斯判别、距离判别。
(4)层次分析法;(5)因子综合法;(6)模糊评价法;
2.系统分析的步骤包括哪些。(P82)①规划问题范围: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问题性质,规划问题范围。
②确定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要确定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它们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而标准则是衡量目标达到的尺度。
③收集资料,提出方案: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所明确的总目标和分目标,集中收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为分析做好准备。④建立分析模型:这就是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系统的输入,输出,转换关系,系统的目标和约束等。
⑤分析替代方案的效果:利用已经建立的各种模型对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计算和测定,考察各种指标达到的程度。
⑥综合分析与评价: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再考虑各种定性因素,对比系统目标达到的程度,用标准来衡量。
3.简述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P84)
① 明确问题。
弄清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② 建立层次结构。将问题所含的因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以及最低层(措施层)的形式排列起来。
③ 构造判断矩阵。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
ii
(ij = 1,2,„
ijn)
为了考察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ji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④ 层次单排序
对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层次单排序的任务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
BW=
maxi :B的最大
max特征根;W;对应于
max的正
规化特征向量; W的分量
i: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
max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越大,则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
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则需要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进行检验
(RI:平均
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⑤ 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对于最高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层次总排序为归一化的nm正规向量。
局限性:
①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出一个方案来,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方案;
②该方法中的比较、判断及结果的计算都是粗糙的;
③从建立层次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的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影响很大,这就使结果难以让所有决策者都满意。
5.简述气候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P94)内容:
①确定气候资源数量。如年降水量,太阳辐射量。
②研究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情况。如降水的年内分布特征。
③确定植物生长的三个基本指标。上限,下限,最适量。
④气候灾害种类,程度,方式及其预测。
方法步骤:
①布点实测或现场调查。②数据整理,建立模型。
F(x)=F(D,R,H,δ)
其中,D——某一地点所处纬度;R——某一地点所处的经度;H——某一地点所处海拔高度;δ——小地形影响;F(x)——某一地点的气候要素值。
③绘制等值线图。
④根据等值线图用内插法求出每一图斑的气候资源指标。
⑤对区域气候资源进行分析。
6.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有哪些。(P95)(1)把水资源开发利用看成是许多部分组成的系统,而各部分又视为下一层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水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充分利用其能源优势,多途径开发利用。
(3)水资源的服务目标有多个,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利用资源优势时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局部服从全局,目前服从长远,低层次目标服从高层次目标,各个方面的矛盾相互协调。
7.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简述之。
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环境和系统的关系,从环境和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大小,确定约束的阈值或临界值,极值等;同时预测环境因子的的发展变化,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适应和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8.区域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是以经济价值的而形式来表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其基本方法可用一下表示:
M=f(D,E,P)
其中,M:某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值;D:生态环境破坏的生态量值;E:相应的价格系数;P:为相关的各种参变量。
具体采用的方法有:生态破坏的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代替市场价值法,土地价值法。其中代替市场价值法可分为: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
9.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的概念。
生物丰度指数: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三种类型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10.区域社会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017)
(1)政策环境评价:主要是评价国家的各项政策对区域治理的利弊关系,找出有利和不利因素,因势指导,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
(2)经济环境评价:主要是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重要作用的基础条件,如交通,市场,能源,资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和市场环境。(3)科技文化环境评价:主要是对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析各类组成、结构、数量、质量情况来评价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4)信息环境:是由向对象系统发
布、传递信息系统的部门和环节组成的,包括信息采集机构、信息源、载体、受体、使用等多环节构成的网络。
11.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在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时,其指标是如何划分的。(P110)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者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额/生活消费支出总额)*100%
标准:恩格尔系数:>59%绝对平困
50%-59%勉强度日
40%-50%小康水平
20%-40%富裕
<20%最富裕
1b1b
b
W
W
CI
n
n1
CR
CIRI
i1⑥j 1一致性检验。
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类似于层次单排序也m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m
jj
j1jj
4.简述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
限性。
优点:①系统性:层次分析法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②实用性:定量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增加决策有效性。
③简洁性
a
CIRI
j
bij1
CR
CIaCIRIaRI
第四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ⅩⅩ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从不断增强共识与合力,攻坚克难,突出抓好金融生态主体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辖区金融稳健运行等重要任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ⅩⅩ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制度完善,为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ⅩⅩ年,市政府组织召开了ⅩⅩ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推动我是金融业全面健康发展。并在会后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分析寻找不足和差距,结合ⅩⅩ实际,制定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ⅩⅩ)》、《ⅩⅩ市政银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息通报制度》、《ⅩⅩ市诚信企业评定暂行办法》等三项制度,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
(二)开展融资推介,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合作关系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在多渠道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扶持资金的同时,主动加强与辖区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政银企合作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融资推介形式,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合作,仅ⅩⅩ年一年就促成了46家企业与金融单位签订融资合作协议42.56亿元,为ⅩⅩ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增添了后劲,注入了活力。同时,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市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ⅩⅩ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试行办法》、《ⅩⅩ市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增强了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作用,使国家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在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重点项目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形成政银企两性互动、互惠互赢的可喜局面。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了增强和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ⅩⅩ年以来,以创建“诚信ⅩⅩ”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一是以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前沿阵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项群众宣传征信知识;二是抓住“6.14信用关爱日”活动契机,组织开展征信知识进村镇、进社区活动;三是编制金融生态还建设公益广告,在ⅩⅩ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放并定期更换;四是在宜君县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探索增强农户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优化金融生态建设司法环境 为了加大金融案件审结力度,维护合法金融债权。从ⅩⅩ年开始,市政府、人民银行、法院、金融机构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执行有关问题的意见》,集中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为ⅩⅩ金融安全运行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同时,建立了金融案件诉讼和执行情况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沟通交流金融案件的诉讼和执行情况,构筑起政府、金融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治理措施强硬,各方配合有力,仅ⅩⅩ年一年全市审结、执行金融案件54起,涉案金额1600万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金融债权人的利益。
(五)推进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促进信用主体与银行的有效合作
信用是各经济主体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为了促进各经济主体与银行的合作,ⅩⅩ年以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大力开展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一方面,人民银行会同市中小企业局,委托联合信用评级公司对全市四家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使ⅩⅩ担保机构有了自己的“信用等级”名片,促成了。另一方面,以信用社为主要评定主体,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截止ⅩⅩ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村145个、信用户36111户,建立信用档案农户66546户,农户建档率58.7%。
(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拓展系统应用功能
人民银行依托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优势,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一是加强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建设,截止ⅩⅩ年末,征信系统共录入全市企业信贷信息5000多户、个人信贷信息18万人;二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工作,ⅩⅩ年全年共建立信用档案?户,向161户建档中小企业进行了银行授信,136户企业办理了信贷业务,涉及金额9.6亿元;三是拓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ⅩⅩ年以来新增环保处罚、注会资格、药监许可、质监认证等四类非银行信息,增强了系统信用信息的综合性;四是推广应收帐款质押登记系统应用,ⅩⅩ年金融机构通过查询该系统发放企业贷款20笔,涉及金额1.7亿元。
二、金融业运行情况
截止ⅩⅩ年末,ⅩⅩ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农村信用联社及1家又出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仅有西部证券ⅩⅩ营业部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5家。全市金融营业网点165个,从业人员4833人,其中在册从业人员2163人。
(一)银行业运行基本稳健,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1、存款余额大幅增长。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0.9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85亿元,增幅51.2%。仅从ⅩⅩ年来看,存款增加值为44.3亿元,增速达21.4%,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1.6和3.3个百分点。
2、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9.1亿元,增幅12.9%。仅从ⅩⅩ年来看,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亿元,下降1.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0.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1.5%,下降5.1%,短期贷款余额38.2亿元,较年初增长5.1%。
3、经营效益大幅提高。ⅩⅩ年,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2.1%,较2008年提高1.89个百分点。仅从ⅩⅩ年来看,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整体上升,实现盈利6.2亿元,同比增加4.8亿元,资产利润率提高1.1个百分点。
4、创新力度不断增强。ⅩⅩ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多投融资选择。以工商银行ⅩⅩ分行为例,截至ⅩⅩ年末,该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国内贸易融资贷款31笔、涉及金额2.3亿元,较年初增加1.6亿元。同时,结合ⅩⅩ实际,借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思路,探索出“权证+保险+贷款”的信贷模式,印台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国率先开展果园权证抵押贷款业务,为8户取得果园权证的果农办理了17万元的果园权证抵押贷款。
5、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有所提高。截止ⅩⅩ年末,ⅩⅩ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为1.5亿元,资本充足率为4.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有三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指标要求。
(二)证券业运行平稳,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ⅩⅩ年ⅩⅩ市唯一的证券机构西部证券ⅩⅩ服务部升级为证券营业部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客户资料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制度,完善了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社会统筹等工作。西部证券ⅩⅩ服务部转型为营业部,有利于ⅩⅩ市金融业各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截止ⅩⅩ年末,该营业部累计开户17743户,累计成交量49.8亿元,客户资产量9.5亿元。
(三)保险业快速发展,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保险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ⅩⅩ年末,全市共有15家保险机构,其中6家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亿元,较2008年增加2.1亿元,增幅70%。仅从ⅩⅩ年来看,较年初增长24.3%,其中: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增幅16.7%;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亿元,增幅41.4%。
2、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ⅩⅩ年,全市保险业共计
支付赔偿1.1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财险赔付0.9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赔付0.2亿元,同比下降56.4%。保险密度607.6元,同比上升24.4%。同时,全市保险业从业人员仅3000人,同比增加500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县区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目前,有个别县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评价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出现推诿、拖拉的现象,甚至于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没有一家金融机构,使建设和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二)政银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通过在各县区座谈了解到,金融机构认为县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沟通较少,政银之间缺乏深入了解,普遍希望县区政府能积极协调政银相互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通过优质项目吸引金融介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中介机构造假严重,在金融领域的信任度普遍下降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在为企业向银行提交的验资、审计报告中经常存在信息虚假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已经丧失掉对ⅩⅩ市中介服务的信任。多家金融机构反映,他们已经在西安市指定了相应的业务中介机构,来提供中介服务。
(四)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金融风险分散能力较低 由于ⅩⅩ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全市仅一家上市公司,无政府及企业债券发行,企业融
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领域。而ⅩⅩ市二产比重过高、一产效率不高、三产发展滞后的现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相应的信贷资源配臵也比较偏重工业领域,风险没有能够被充分分散,更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五)不良贷款反弹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仍需改善 截止ⅩⅩ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3.2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4.3个百分点。调查发现,个别企业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现象比较严重,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贷款“三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辖区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区要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成,明确职责;
(二)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三)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四)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
(五)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六)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七)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五篇:着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着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6月8日下午,全市金融工作暨金融生态优秀县(市)推进会议在国贸酒店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姚林荣,市委常委、副市长徐仲高出席会议。
会上,市人民银行通报了今年我市金融运行情况,市银监办汇报了今年金融风险防控组织工作,市金融办介绍了我市金融机构绩效考核新办法以及2012年张家港·苏州融资需求汇报会的筹备情况。据悉,今年1~5月,我市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融资再创新高;金融创新加快,融资渠道多样;金融机构创利能力保持稳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担保和小贷业务发展迅猛,新设机构业务拓展较快。姚林荣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我市金融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金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脉和灵魂。今年我市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不断,银企对接活动成效明显,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显著,但是小型企业仍然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风险防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说,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密切关注中央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信号,正确把握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向上要政策争取
盘子,扩大我市信贷增量;全面推进直接融资,努力优化融资结构。姚林荣强调,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增强一个地区的资金集聚能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他要求金融系统要充分认清当前金融形势,把握发展机遇,突出服务重点,适度让利于企业,做到金融风险早发现、妥善处理、保持稳定,全力以
赴做好金融生态优秀县(市)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