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时间:2019-05-15 14: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第一篇: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甘政发〔1999〕39号)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计委等部门编制的《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999年4月10日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9-2050年)

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省域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东部季风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属西北干旱区,甘南和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区,这种自然地理特性使甘肃在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加大了长江泥沙含量,河西地区的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毁坏农田和建筑,由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刮起的沙尘已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江淮地区。甘肃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隐患。为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甘肃实际,特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一、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况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7年底,全省发展农田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38.05%,森林总面积达到382.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达到80万公顷,经济林达到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5%提高到9.04%。草地保留面积约85万公顷。累计改良草地23.3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建设使得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局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人口的增多对食物、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滥垦滥牧和林草植被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

--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43%。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年输沙5.18亿吨,占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甘肃境内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输沙约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总量的10%。近些年在艰苦治理的同时,一些地区仍在陡坡地开荒,掠取燃料,抵消了部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率仅为39%。还有1600多万亩坡耕地尚待治理。

--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垦种,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超载过牧引起了草场的退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

--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有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285万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环境整治与脱贫致富相结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法制,提高治理建设的效益。力争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再造山川秀美的新甘肃,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基础原则是: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首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河西等沙漠边缘地区主要是控制荒漠化等;坚持开发性治理,把治理水土流失和控制荒漠化同扶贫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使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依法治理,使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兴利与除害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治理与建设的成果发挥长远效益。坚持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目标和任务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再造山川秀美的甘肃新山河”的宏伟目标,全省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奋斗目标按近期12年、中期20年、远期20年三个阶段共52年安排,并根据奋斗目标来安排部署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到下世纪中叶在全省建立起适应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及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总体奋斗目标是: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1万公顷,除去自然衰减面积,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00万公顷。水资源利用率达到84%。

新增“三田”面积287.2万公顷,全省“三田”面积累计达到427.2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4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累计治理面积16.23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减少输入江河泥沙4.5亿吨,就地拦蓄降水径流54.8亿立方米,拦沙效率63%。

在全省现有森林总面积38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4%的基础上,新增森林面积722.5万公顷。使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10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达到24%以上;风沙区农田实现林网化。

治理荒漠化面积36300平方公里,全省治理荒漠化面积达到38110平方公里。

治理“三化”草地面积累计达到878万公顷,除去自然退化面积,使全省713万公顷“三化”草地全部得到综合治理。

新增种草面积630万公顷,全省种草保留面积达到946万公顷。

新增围栏草地面积(包括更新面积)1578万公顷,全省1606万公顷可利用天然草场全部实现围栏化。

农业生态县的建设取得全面成效,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分阶段奋斗目标是:

近期: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12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杜绝滥垦、过牧、乱伐等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加大开发、治理和建设的力度,使之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

新增森林面积362.5万公顷,使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6.4%左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

失面积不再增加,水土流失的治理有大的突破,治理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达到8.43万平方公里。河西等地的沙化面积不再扩大,沙线不再向前延伸,治理沙漠化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沙化面积2.01万平方公里,沙产业开始起步,种草458万公顷,种草保留面积达到461万公顷,围栏草地面积312万公顷,初步治理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420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4万公顷,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7.3万公顷;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49%;新修“三田”83.2万公顷,“三田”总面积达到223.2万公顷。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坚决制止对天然林的砍伐和毁林毁草开荒,加快治理“三化”草场,扭转草原的超载过牧问题;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行精种多收,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效遏止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到2003年,新增森林面积159.5万公顷,使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2%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万平方公里。治理沙漠化面积2000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沙漠化面积7500平方公里,种草180万公顷,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00万公顷,围栏草地面积140万公顷,初步治理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150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7万公顷,新修“三田”31.5万公顷。

中期:2011-2030年,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遏止生态环境恶化势头的基础上,使我省的自然资源得到休生养息,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提高植被覆盖率,种草面积达到817万公顷以上,“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新增森林面积542.5万公顷,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2.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再减少30%。治理沙化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得到科学的开发利用,沙产业形成较大规模。新开发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1.7万公顷,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继续兴修“三田”,使“三田”总面积达到325.2万公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25度以上的陡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远期:2031-2050年,在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省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多数自然灾害。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全部得到恢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4%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全省有一半农田实现有效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84%,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6.2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输入江河泥沙减少4.5亿吨,河水基本变清。沙化土地得到较好的治理,风沙不再发生大的危害。运用节水等先进技术使水土流失地区和沙漠化土地变为良田,全省大部分地区实现山川秀美。

三、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治理方向和措施基本一致的原则,并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可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四个大的类型区: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地区、草原区和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区。近期治理重点为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地区和草原区。

(一)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

包括庆阳、平凉、天水、定西、白银、兰州、临夏7个地(州、市)和武威的古浪、天祝,甘南的合作、卓尼、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共58个县。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22%,区域范围较大。

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有效阻止宝贵的降水和土壤养份流失;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片区开发;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荒山荒坡地上营林种草,在沟底塬边及路旁、渠岸、田埂造林。按不同的地貌,营造不同结构的乔、灌、草植物,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修建“三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雨水集流、蓄水保墒耕作、发展节水灌溉以及解决农村能源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走效益型开发之路,改坡耕地为水平梯田,改中低产田为高产田,改广种薄收为精种多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山河秀美的宏伟蓝图。

(二)长江流域地区

包括陇南的文县、武都、宕昌、康县、成县、两当、徽县、西和、礼县及甘南的舟曲、迭部,共11个县。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8%。该区处于甘肃东南部,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山大沟深是该区最显著的特点。

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是全面停止天然林资源的砍伐,坚决有力地制止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局面,恢复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有效地遏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要根据山区垂直地带性强的特点,实行分层的开发治理。在中高山地带,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培植和扩大乔、灌、中种植被,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缓坡低山、川台地和河谷沟道,修建梯田、条田和坝地,整治河道,筑堤淤洪,建设高产农田,并利用当地水热条件较好的优势,一年二季或间作套种,集约经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缓解人多地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把扩大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走开发性治理的路子,通过经济收入的增加实现脱贫致富。

要结合“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的开发,渭河流域的开发和长江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和区域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合理设计治理措施,使每项治理项目都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保护植被,稳定地表土层,减轻以至消除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危害。

(三)草原区

甘肃天然草地面积1670万公顷,草地畜牧业以甘南和河西祁连山麓地带为主。牧区大都地势较高,无霜期极短,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态环境上的主要问题是草地超载过牧和严重的退化、沙化及盐碱化现象,造成牧畜冬春补饲困难。

草原区要以草场的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为重点,在草原建设上,重点抓草地合理利用,草原围栏、草地施肥、灌溉、补播以及人畜饮水等。草地合理利用以进一步完善草地放牧系统为主,推行季节性畜牧业和科学轮牧制度,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畜牧生产体系,实现以草定畜。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水源好、光热充足的地区通过围栏、补播灌溉等措施建立人工草地。实行开发与建设并举,推行草地有偿使用和长期承包。实现草地由自然村、联户到户的承包,由短期承包到长期承包,并逐步实现有偿使用。

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和围栏草地,综合治理“三化”草地,防治草原病虫鼠害,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和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草地畜牧业的科学管理,建立草原生态监测网络,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草带和防风固沙防护草带.改良和优化草种,大面积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和工程种草,建立良性草地生态系统,推进草地畜牧产业化进程。

(四)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区(以下简称河西地区)

包括武威地区的武威市、民勤县和张掖、酒泉两个地区及金昌、嘉峪关两市,下辖18个县(市、区)。河西地区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8%以上。生态环境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沙漠化,沙化对绿洲的威胁,沙尘暴的危害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河西地区的治理开发的重点是:控制风沙、保护水源、建设林草、合理开发。

1、在沙漠边缘地区控制沙化扩大的趋势。从生态平衡最脆弱的绿洲边缘地带开始建立防护林体系,恢复和提高绿洲生态系统抵御沙漠化的能力,治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绿洲边缘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第二阶段建立绿洲防护林体系,由护田林网、阻沙林带、固沙片林、封沙育草带组成,禁止放牧和开采,促进天然植被的恢复。通过绿洲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使绿洲边缘稀疏脆弱的旱生植被得到保护。

第三阶段是在防护林体系保护下,恢复和开发利用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保护祁连山地的森林草地。要通过封山、育林育草、禁止采伐林土等措施,保护好中高山地带的森林草场,以涵养水源,稳定山地发育冰川的生态系统。在低山和山麓地带,限制放牧、垦荒等农事活动,保护草场不再退化。要通过节水等措施在绿洲地区搞开发,以稳定山区群众的生活,增加林业管护单位的收入。

3、大力推行农业节水措施,发展沙产业。采用管道输水、渠道衬砌、暗管灌溉、塑料软管灌溉以及

喷灌、滴灌等新技术,大胆吸收借鉴中东地区国家在节水方面的成功经验,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逐步形成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河西的治理与开发要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再造一个河西”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南保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战略方针,切实保护好祁连山地的水源涵养林,加强管理,防止采矿、毁林、过牧等造成的破坏。在北部风沙沿线着重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林草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防风固沙。在走廊绿洲搞好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几个内河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以节约用水为重点,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阳光型农业,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快奔小康步伐。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学习宣传江总书记的指示,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意识。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建设的问题,将环境治理同我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统筹考虑,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行动,精心组织好规划的实施。

(二)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农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以及省上颁布的有关法规条例,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行事。健全基层的执法机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依法严惩各种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利用,各种经济开发计划和建设项目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评价。在沙化严重、草地退化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的地方,都要实行封山封沙、封育结合,以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有关鼓励政策。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来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四荒”地的租赁、拍卖,实行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可继承、可转让,50年不变的政策。允许城镇的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外地农民承包“四荒”地,让他们投劳出资治理,鼓励组建股份合作组织来从事治理开发活动,依法保护经营者的治理成果不受侵害。国家或地方投资治理好的水利水保工程、林草面积,可以有价转让于集体、合作、股份制经济组织和个人,让他们经营管理和受益。转让获得的资金可投入新地区的治理,形成滚动治理的机制。

(四)多方筹资,完善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按照事权、财权划分,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现有农业投入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安排。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各种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长期享受治理成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更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组织群众参加生态环境建设。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积极争取利用外资,建设生态环境。

(五)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治理效益。

治理建设的规划、工程实施方案都要组织专业部门进行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和方案比选,广泛征求意见,使重大治理项目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进行科技承包。推广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推广和消化吸收国外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经验和科技成果。

(六)加强宏观协调,实施综合治理。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与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地区、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要由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转变为恢复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为防护与开发相结合。要改变过去单一工程措施、零散治理的做法,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要以

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为目标,远近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取得规模效益。

第二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 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P18)

概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①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②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③项目区概况:项目区自然状况和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现状,社会经济及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协作关系,政策,融资等外部环境。㈡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

1.条件评估(项目所需资源是否落实,是否适合项目要求,有无利用条件和开发价值)

2.项目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评估 3.项目产品销售条件评估 4.科学技术条件评估5.政策环境条件评估 6.组织管理条件的评估 ㈢建设方案的评估: ①项目规模及布局的评估 ②产业结构评估③技术方案评估④工程设计评估

⑤时序评估(项目周期各阶段在时序上安排是否合理;项目的资金投入,物资设备采购及投放是否安排就先急后缓的原则。

正确处理治理与开发,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种关系,优先治理对社会影响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和相对易于治理的问题,力争在短期有所突破。

1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

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 以人为本。②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

提。

③ 规划标准从量到序。④ 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P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它包括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是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地位(作用):

①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一预防为主方阵的落实。

③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④为国家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简要说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征。(P16)

概念: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它是运用一种规范的系统和方法所确定的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特定目标的包括投资,政策实施,机构,技术设计等在内的经济活动。特征:它除具备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①建设内容的丰富性,②参与单位的多元性,③参与劳动和形式的多样性,④建设目标的特殊性,⑤建设项目具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报批。

④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根据规划提出分期建设意见,初选规模指标,初定防治范围,治理标准,类型区划分,初选总体布局方案,不同类型区生产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向,工程规模等。

⑤技术支持。

⑥项目实施:简述项目实施的劳力,机械,材料等条件,初拟总进度和工期安排。

⑦项目组织管理。

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外资来源的可能性;借入资金要大体测算项目偿还贷款的的能力。

⑨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⑩结论与建议:简要总结上述成果,分析项目的主要问题,简述地方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综合性评价结论,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

⑪附件: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对规划的批准文件或审查意见书,项目涉及省及有关部门对项目的书面文件,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方案及投资来源文件,其他有关附表和附图。

批报: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按隶属关系,先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城市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由国家计生委审批,即按工程规模,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从建设布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合理性,技术政策方面,进行初审,提出意见投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从建设总规模,生产力总布局,资源优化配置,资金支持可能,外部协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后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初审设有通过的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不能立项。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位列市计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程序。(P19)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内容: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A.总论;B.市场预测;C.资源条件评价;D.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E.项目地址的选择;F.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G.原材料,燃料供应;H.总图运输和公用辅助工程;I.节能措施;J.节水措施;K.环境影响评价;L.劳动安全卫生与预防;M.组织机构与人力配置;N.项目实施进度;O.投资估算;P.融资方案;Q.财务评价;R.国民经济评价;S.社会评价;T.风险评价;U.研究结论与建议。

②附表:固定资产投资表,基本建设投资估算表„„

③图纸:项目区位置地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④附件:委托书,专家审评意见及评价„„

8.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P20)

项目评估是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的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全面系统的检查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程度做出评价,它对项目是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

㈠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1.项目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政策。

2.项目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发生活水平。

3.项目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有发展前途。

4.项目投资的总体效益如何,分析项目建设的三大效益,尤其要看项目建设能否给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好的效益大的贡献,从而判定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绪;符合项目时间要求)㈣综合效益评估:

①基本经济数据的鉴定(鉴定各项投入成本的估算,基本经济参数如贴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等的确定是否合理)

②财务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项目参加者带来的利益大小)

③经济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小)

④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结合具体项目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⑤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评价(注意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一个项目可行与否)

⑥评估结论(项目是否必要;项目所需条件是否具备;项目开发方案是否科学合理;项目投资是否落实,效益是否良好,风险程度有多大;项目开发应有什么政策措施;评估性意见)

9.如何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P31)特点: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破坏程度在不断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80年代初提出了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生态恢复试验,“七五”和“八五”期间,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有关生态建设的研究。我国的生态建设研究,最初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对农林牧业的危害进行研究,也包括石漠化、裸土化、砾化、土地污染及肥力贫瘠化等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关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除继承前期的研究外,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评价指标及恢复重建的研究上。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方向、重点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发展趋势:

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②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③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强调规划既要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现生态的合理性,又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整个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④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地理信

息系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⑤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⑥由 “软科学”走向 “软” “硬”结合。

将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引进

规划中。

10.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P7)特征:

①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②协调性: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 ③战略性: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

④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面,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

⑤实用性: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了操作性。原则:

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即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②系统原则;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者的协调统一 ④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⑤整体优化原则;

⑥统筹兼顾,分步落实,先易后难,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

规划的理论基础

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6)

协调论拜托了以往人地关系思想中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纠缠于谁决定谁的思想怪圈。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所有系统一样服从一下规律:

① 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

用;

② 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

中,任一方面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

③ 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

可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失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正确的。保持生态系统就是保持人了自身,因而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就扩展到包容生态系统,在促进整个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人地关系协调一定要有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地域性,以动态的观点去度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这便是我国学者对人地协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P37)

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控调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①在生态规划中,正确合理的协调人类内部利益的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表面上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部门,不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

②在生态规划中,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③在环境规划中,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

异性,在不同类型地域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按地域类型来协调不同的人地关系,考虑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开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研究可根据开发建设客观需要的迫切性,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域进行典型调查研究,在典型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地关系类型区,然后分别研究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组合,为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P41)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既兼顾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又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在空间上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时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是在当代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负担着保证人类永续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五个基本要素:

① 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

② 代际公平(要考虑后代

人的生存发展)。

③ 代内公平(社会公平)。④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要维护生态环境。

⑤ 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P45)

㈠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事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依照人了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塞,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P47)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系统规律去建设和保持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指导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

生态环境建设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才能使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生态环境能够建设项目具有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①物物相关律;

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广泛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物生相克律(克生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而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使整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③能流物复律;

包括物质的无限循环原理和能量的定向转化原理。没有物质,生态系统不能组建;没有能量,生态系统不能运转,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构成循环,而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循环。

④负载有额律(限制因素原理);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吸收、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养的生物超过它的生产能力时,它就会萎缩(退化)乃至最终解体。⑤协调稳定律;

只有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也只有稳定才能持续。⑥时空有宜律;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⑦生态位原理;

一般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包括生物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个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生态位。

⑧整体效应原理;

由于系统各组之间相互作用(协调与制约)的结果,使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大于系统各组成功能之和。

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时空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它是系统的内在要素,而系统的功能是表现形式,系统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P53)

背景:由于第三产业的内容的发展,生产企业与服务业的空间结合,或若干生产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服务企业的空间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果或集聚优势,集聚问题内容的扩大产生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集聚效果导致城市的膨胀,致使区域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对单个企业进行区位分析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内涵:空间结构理论基本上沿用了区位论学者考察问题的方法。即区域基础状况的假设-几何图解及简单的公式数学推导-模型的归纳-模型的检验及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对此做有效分析。但是空间结构研究的目标和着眼点都不同与区位论。它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研究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程度。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又可称之为总体区位理论。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P55)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① 以不同的社会经济

“疏”(谓之结构“薄”)和“密”(谓之结构“厚”)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一般指(一国之内)大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系统”模式

③ 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其理论推导的基础:一是农

业区位论,二是积聚效果理论,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④ 以城镇型居民点

(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是对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⑤ 空间相互作用。⑥ 社会经济发展各阶

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动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①空间结构理论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区域发展状态和方法。

②空间结构理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9.除了本章所论述的主要基础理论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章所论述的理论有:人地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未涉及:区位论

10.人地关系?空间结构?

人地关系: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11.论述调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措施。(P56)

①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

这类大型,特大型项目,建于正在不断集聚的城市区域,还是处在分散化过程中的新区,都会吸引一部分企业,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到所在地区,导向性很强。在预定要开发的新区,布置一个乃至若干个大型项目,可带动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调整空间结构的目的。

②基础设施的导向:

为了推动新区的开发,按

照预定的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先行建设若干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铁路,港口,电站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改善工业,城市的布局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推动新区的开发,往往以基础建设设施为导向。一旦新区主要基础设施(一般是道路,供水,通讯,能源)基本可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具体的发展则依靠公司及主管经济部门进行。

③政策导向:

指政府制定,实施若干有利

于或鼓励新区开发的政策,借以吸引企业,公司前去投资。这些政策涉及到土地批租及其价格,税收,进口贸易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运价律,关税政策,等等。

12.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57)

①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20实际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条件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而产生的。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经济要素的探讨,追求空间排列组合的最优,集聚效益的最大,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些正是可持续空间结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②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条件下的空间法则,效益原则是第一位的;而可持续空间结构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公平和效益原则的统一;

③空间结构理论视经济集聚

为空间结构演替的动力;而可持续空间结构技术的动因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生态化,④可持续空间结构不同于空

间结构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全息性。它既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又不排除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低级状态,形成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是不同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空间要素组合不同,内容结构特征不同,因为可持续空间结构的唯一标准时空间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协调及形成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生态环

境调查

1.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说明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P61)

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等情况,具体包括一下内容:

①地质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分布面积、风化程度 ②地理,地貌;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面积、地貌类型、分布、海拔、坡度、坡向

③土壤及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砂砾含量,孔隙度,肥力,Ph

④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⑤生态环境破环;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其他方面

⑥环境污染:三废的排放

㈡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① 土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参

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土地,包括现在正在被人们所利用以及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的总称。内容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及土地的变化问题。

②气候资源:各种气候因子综合(1)光能;(2)热能;(3)降水;(4)风。

③水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水,主要指逐年可以更新的恢复利用的淡水。(1)水体;(2)水量;(3)水质;(4)谁能;(5)水资源利用现状。

④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2)草地资源;(3)作物资源;(4)野生及家养动物。⑤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调查包括矿产资源的分类,储量,质量,开采利用条件等。

⑥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特点,开发利用条件及其价值等。㈢社会经济 ①人口和劳动力(1)户数:包括总户数,农业户数,非农业户数;

(2)人口:包括总人口,男女人口,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3)劳动力: 包括各行各

业劳动人数,文化程度,技术职称,农村劳动力的构成情况及质量等。

② 城镇基础产业设施情况:(1)交通;(2)邮电通讯;

(3)电力;(4)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5)商业服务;(6)城市乡镇的分布情况,规模及其公用设施,公用事业,城镇建设等情况。

③社会经济情况及产业状况:包括:综合经济、农业、工业、产业结构。④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域的社会环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三废的排放及其综合利用)。

2.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P71)原则: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决纠正调查中的不正

之风,如调查的实际数字不上报,随意更新调查数字,非法改变土地权属。

②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必须

面对全域土地,严格按《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调查中应尽量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③ 一查多用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作用,不仅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利用,而且要为其他部门(农业、林业、税务、环保)服务,成为多用途、多目的的土地信息系统。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准备和用品准备。(2)外业工作阶段:即外业调绘与外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现状地面调绘,零星地调绘,新增地物补绘,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3)内业工作阶段: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编绘图件,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

3.水土流失调查的主要内容。(P72)在水土流失调查中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及其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平均侵蚀总量。

4.什么是小班?小班调查的主要方法有哪些?(P77)

小班:是调查、种植或规划的最小单位,又称地块。调查方法:

(1)样地调查法(使用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其他抽样方式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

(2)标准地调查法(是在调查的地 域范围内,用标准地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值的方法)

(3)目测调查发(在25块以上的标准地上进行目测,各项调查因子80%以上达到规定精度时通过考核)(4)角规调查法(用角规进行每公顷断面积等因子的而调查)

(5)回归估计法(用其他方法的测定值与小班实测建立回归关系,推算下班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等因子的数量值)

第四章生态

环境分析与评价

1.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中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有哪几种?(P83)(1)回归分析法;(2)主成因分析法;

从原来关系复杂但又互为相关的许多因子中找出能反映内在联系和主导作用的,数目较少的新因子的方法(降维)(3)逐步判别分析;

根据已掌握的一批分类明确的样品,建立较好的判别函数,使产生错误的事例最少,进而对给定的一个新样品判断它来自哪个总体。

分类:定性资料的判别分析、定量资料的判别分析;

费歇判别、贝叶斯判别、距离判别。

(4)层次分析法;(5)因子综合法;(6)模糊评价法;

2.系统分析的步骤包括哪些。(P82)①规划问题范围: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明确问题性质,规划问题范围。

②确定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要确定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它们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而标准则是衡量目标达到的尺度。

③收集资料,提出方案: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所明确的总目标和分目标,集中收集必要的资料和数据,为分析做好准备。④建立分析模型:这就是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即系统的输入,输出,转换关系,系统的目标和约束等。

⑤分析替代方案的效果:利用已经建立的各种模型对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计算和测定,考察各种指标达到的程度。

⑥综合分析与评价: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再考虑各种定性因素,对比系统目标达到的程度,用标准来衡量。

3.简述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P84)

① 明确问题。

弄清问题的范围,所包含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② 建立层次结构。将问题所含的因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以及最低层(措施层)的形式排列起来。

③ 构造判断矩阵。任何判断矩阵都应满足

ii

(ij = 1,2,„

ijn)

为了考察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果ji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④ 层次单排序

对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确定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

层次单排序的任务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

BW=

maxi :B的最大

max特征根;W;对应于

max的正

规化特征向量; W的分量

i:对应元素单排序的权重值。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

max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越大,则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

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则需要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进行检验

(RI:平均

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

⑤ 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对于最高层,其层次单排序就是其总排序,层次总排序为归一化的nm正规向量。

局限性:

①只能从原有的方案中优选出一个方案来,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方案;

②该方法中的比较、判断及结果的计算都是粗糙的;

③从建立层次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的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影响很大,这就使结果难以让所有决策者都满意。

5.简述气候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P94)内容:

①确定气候资源数量。如年降水量,太阳辐射量。

②研究气候资源时、空分布情况。如降水的年内分布特征。

③确定植物生长的三个基本指标。上限,下限,最适量。

④气候灾害种类,程度,方式及其预测。

方法步骤:

①布点实测或现场调查。②数据整理,建立模型。

F(x)=F(D,R,H,δ)

其中,D——某一地点所处纬度;R——某一地点所处的经度;H——某一地点所处海拔高度;δ——小地形影响;F(x)——某一地点的气候要素值。

③绘制等值线图。

④根据等值线图用内插法求出每一图斑的气候资源指标。

⑤对区域气候资源进行分析。

6.水资源评价的原则有哪些。(P95)(1)把水资源开发利用看成是许多部分组成的系统,而各部分又视为下一层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水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充分利用其能源优势,多途径开发利用。

(3)水资源的服务目标有多个,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利用资源优势时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局部服从全局,目前服从长远,低层次目标服从高层次目标,各个方面的矛盾相互协调。

7.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简述之。

区域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环境和系统的关系,从环境和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大小,确定约束的阈值或临界值,极值等;同时预测环境因子的的发展变化,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适应和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

8.区域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是以经济价值的而形式来表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其基本方法可用一下表示:

M=f(D,E,P)

其中,M:某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值;D:生态环境破坏的生态量值;E:相应的价格系数;P:为相关的各种参变量。

具体采用的方法有:生态破坏的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代替市场价值法,土地价值法。其中代替市场价值法可分为: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

9.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的概念。

生物丰度指数: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三种类型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总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10.区域社会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017)

(1)政策环境评价:主要是评价国家的各项政策对区域治理的利弊关系,找出有利和不利因素,因势指导,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

(2)经济环境评价:主要是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重要作用的基础条件,如交通,市场,能源,资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和市场环境。(3)科技文化环境评价:主要是对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分析各类组成、结构、数量、质量情况来评价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4)信息环境:是由向对象系统发

布、传递信息系统的部门和环节组成的,包括信息采集机构、信息源、载体、受体、使用等多环节构成的网络。

11.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在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时,其指标是如何划分的。(P110)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者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额/生活消费支出总额)*100%

标准:恩格尔系数:>59%绝对平困

50%-59%勉强度日

40%-50%小康水平

20%-40%富裕

<20%最富裕

1b1b

b

W

W

CI

n

n1

CR

CIRI

i1⑥j 1一致性检验。

评价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类似于层次单排序也m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m

jj

j1jj

4.简述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和局

限性。

优点:①系统性:层次分析法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②实用性:定量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增加决策有效性。

③简洁性

a

CIRI

j

bij1

CR

CIaCIRIaRI

第三篇: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完善和优化与金融业生存发展有互动关系的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为进一步改善我县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椐中国人民

银行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金融环境实际,特制定**族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基本现状

设县二十多年来,我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条件差、金融发展起点低,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我县金融生态环境整体状况,还远没有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基础条件薄弱,金融总量难以做大做强,信贷投入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信用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或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债权保全难度较大;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不够协调,信贷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信用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滞后,金融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银企关系不够融洽;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县域经济就不可能有较快发展。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已成为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使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得到长足发展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逐步实现县域货币政策传导畅通、金融法制健全、社会信用良好、银企关系融洽、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运行安全高效有序、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目标。

近期工作重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着手,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当前金融总量小、信贷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贷款难,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社会信用意识薄弱,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债权维护困难;金融主体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并以此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为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点任务

(一)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上级行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要从货币政策传导程序上,消除那些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和环节,充分利用金融联席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等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上级行的各项金融方针政策在辖区内得到及时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

(二)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前瞻性科学分析判断,提高金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县域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货币信贷、劳动力价格、产业特色优势等情况的分析判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当地经济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提高金融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金融工作效率,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发展信用环境。首先,要加强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镇”创建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社会信用意识,进一步发挥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作用,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库,实现银行信用资源共享,监测控制企业、个人多头贷款,预防银行信贷潜在风险。其次,加强信用惩戒制度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第三,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保护金融债权利益。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过程,建立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做好金融债权保全工作。

(四)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风险。形成由政府牵头,金融、工商、司法等有关部门联手行动的依法收贷工作机制,在全县范围内起诉或处置一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清理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执行情况,提高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结和执行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利益,合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五)大力开展社会信用知识宣传,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要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信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加快制订和完善**县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稳步推进企业信用等级评选工作,把企业的资信状况纳入金融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识别和防范风险能力。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氛围。

(六)推动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服务中介组织,为信贷决

第四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期末考试题

第一章

1、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质是什么?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某一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的中、长期发展和运行的战略部署,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

本;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作用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如下四方面的作用:

第一,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二,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第三,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

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简述生态环境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

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5、简述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分别又有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师为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空间发展方向,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综合布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是通过对城市各项生态关系布局与安排,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校、持续的发展。

6、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

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2)协调性: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

(3)战略性: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

(4)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

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

(5)实用性: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

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是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规划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做长远发展规划,即对该项目做一个较长时期的指导性纲要。

8、项目周期指的是什么?

项目周期是指一个项目由筹划立项开始,直到竣工投产,收回投资,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的整个过程。

9、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前期分哪几个阶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10、简述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实施阶段,两者区别。

第二章

1、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物物相关律;相生相克律;能流物复律;负载有额律;协调稳定律;时空有益律;生态位原理;整体效应原理;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第三章

1、什么是生态环境调查,其目的是什么?

生态环境调查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要素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的过程。

目的在于查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及其生产潜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为分析环境结构域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和科学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2、生态环境调查主要内容有哪些,分几个阶段,采用的常规方法是什么?

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区域的地质、地貌、土壤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情况等

(2)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指在生物圈中,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相联

系的、有效用的各种自然客观要素的总称。

(3)社会经济

阶段:

(1)准备阶段:思想准备;组织准备;业务准备

(2)外业调查:分配任务;调查

(3)内业调查:数据的、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归纳;成果报告

方法:(1)收集资料法(2)现场调查法(3)遥感调查法

3、什么是森林资源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别单位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森林区别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

4、什么是小班调查因子?小班调查主要方法有哪些?

小班调查因子是指在调查时各小班应进行记录的因子。

方法:样地调查法、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第四章

1、什么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组成要素及其步骤是什么?

系统分析是在若干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各项事物的许多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组成要素:目标,替代方案,指标,模型,标准,决策

步骤:划定问题范围,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建立分析模型,分析替代方案的效果,综合分析与评价

2、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层次分析法,因子综合法,模糊评价法

3、简述水资源评价意义?

4、社会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结构评价(人口数量结构、人口质量)、产业结构分析(产出结构、投入结构、结构变化值、结构效应值)、消费结构评价分析、功能分析(生产过程分析、流量分析)。

第五章

1什么是最优化方法? 最优化方法分为哪几个步骤? 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求解方法称为最优方法。常用的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极大值法等。解决问题的步骤有:1提出需要进行最优化的问题,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和数据;2建立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有关数学模型、确定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和有关约束条件;3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方法;4求解方程,一般通过编制程序在计算机上求得最优解;5最优解的验证和实施。线性规划方法、多目标规划方法和动态规划方法的差异和联系?

第七章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有哪些内容? 查清土地和森林资源,落实林业生态工程用地;搞好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地质等专业调查,编制立地类型表、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和森林经营类型表;在完成社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营建等各项规划,编制规划文件。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 1造林树种要具备最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的性状;2能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即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3在适应立地条件和符合造林目的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容易营造的树种;4适当设计针阔叶树混交林,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林地肥力、防止病虫害和火山蔓延、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技术措施规划内容是什么? 1整地规划:整地分为全面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2造林方式、方法规划:规划造林方式、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选用哪一种造林方式、方法,既取决于造林树种繁殖特性,又取决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3造林密度规划:造林密度应依据林种、树种和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一般防护林密度应大于用材林,速生树种密度应小于慢生树种,干旱地区密度可较小一些。4幼林管理规划:幼林管理规划主要包括幼林抚育、造林灌溉、防止鸟兽害、补植树种等,其中主要是幼林抚育。

第五篇: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学习心得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学习心得

开展政治生态建设年活动,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合力,是正处在加速崛起关键阶段的**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其是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广大党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事关地方党委、政府形象,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做好本职工作,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作风,改善工作作风,净化生活作风,为建设建设全省生态经济强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切实增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奋发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整体政治生态良好的大环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健康的因素,突出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只看到自己的成绩,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和过去相比日子好过,却看不到别人的发展和进步,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开始滋生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情绪,盲目乐观,夜郎自大,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平时不重视理论学习,更谈不上知识更新,思想上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工作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

二是作风不实,工作不力。凡事满足于一般号召,比如在解放思想问题上,口头上高喊解放思想,行动上却依然故我;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原则落实原则;热衷于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平时想问题、办事情,说的多做的少,只停留在口头不落实在行动,只针对别人不针对自己,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只当评论员不做运动员,以至于出现了“说到个人,没有人认为自己思想上不解放,而说到……发展,又异口同声认为原因就在于思想不够解放”的奇怪现象。

三是素养不高,不顾大局。一事当前,总是以自己安危为界,总是计算个人得失,于己有利则争,于己不利则推;凡事想自己名利多,想应尽责任少,甚至为一己私利,不惜损害集体,破坏大局;平时自由散漫,无视党纪政纪,有令不行,有禁不上,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己不想干事、干不成事,也容不得别人想干事、干成事。在这种心态趋使下,一有机会就给你使绊子、放暗箭、告恶状。

四是固步自封,意识淡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也曾尖锐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长期以来,习惯于领导没交待的不敢干,文件没规定的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试;习惯于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文件,有了文件等批示,有了批示等督办;以至于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终问题还是哪里来哪里去;结果是,在等待中浪费了时间,丧失了机遇,也堆积了问题,累积了民怨。

以上这些虽是局部现象,但影响极坏,危害极大,既阻碍了事业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单位形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一些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更加激化。

二、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关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是振奋精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当前,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拼的就是投资、是项目、是人才、是创新,但说到底拼的是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拼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亮剑气概,拼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拼的是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工作干劲。为此,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坚决破除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的消极畏难情绪,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矛盾面前不退缩,百折不回,迎难而上;锲而不舍,迎韧而解。

二是提高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当前,我们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复杂,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把握机遇,迎难而上。为此,我们必须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从事业出发,从大局出发,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一心一意搞建设,同舟共济谋发展,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检验的工作成绩、业绩、政绩。

三是健全机制,着力树立正确导向。干部的素质如何、作风如何,思想解放程度、工作落实程度,决定着解放思想的广度、深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速度。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业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坚决破除长期形成的任人唯亲、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的用人陋习和实际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以及”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体制弊端,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部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奖罚、轮换制度,真正把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事业有热情的干部选择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提拔到各个重要岗位上来,真正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让那些得过且过、政绩平平者无法安身,让那些嫉贤妒能、暗中算计者没有市场,让那些不相干事、干不成事者让出位置,让那些不干实事、还尽捣乱者受到严惩。

下载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学习心得

    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活动学习心得 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合力,是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是势......

    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作者:水中闲 于 2012-12-03 14:53:07 发表只看该作者 分享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出了《......

    自治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推荐5篇]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完善和优化与金融业生存发展有互动关系的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金融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

    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落实环......

    区商务局开展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

    区商务局开展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中共屯溪区委关于开展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屯发[2008]13号)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小学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政风建设......

    生态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县内主要有八达岭长城、康西草原和龙庆峡等旅游景点。旅游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旅游开发,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2011-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回顾】区域环境与发展具体测试内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