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①
<读书笔记>
1.明确采访目的。采访的定义中说到,采访就是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
而设计的对话。首先采访应该代表背后的观众,采访应该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受众市场。举个例子,我认为确定一个采访的策划即选题应该就像推广一个商品,最重要的是抓住观众的关注度,找准商品的定位(即采访的主题),以及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其次是设计,采访的对话应该是记者用心设计出来的,因为你的提问要配合着你的主题,而不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唠家常。
2.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这是一条重要的采访原则。《生活》杂志的前任
记者理查德·梅丽曼说,一次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连续几天不要喝酒,吃淀粉和糖类食品,采访前一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采访当天要吃高蛋白的早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便认真倾听。
3.找其他人谈谈。采访一个人物,有时候需要先找其他人谈谈。初步采访一些熟识你的采
访对象或者采访主题的人,会有所收益。这些人会就如何接近你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讨厌的话题、业余爱好、喜欢读的书,等等。采访一些采访对象的朋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为采访提供侧面信息和准备资料。
4.准备提问的领域。采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选题和写作提纲来选择提问的领
域。比如我采访作业即将要采访的人物中青旅葛磊,就打算从职场和旅游的领域向他提一些专业的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和尝试新的采访领域。创新思路可以让你的采访充满新意,因为很多人物和选题很多媒体都已经做过了,而如果没有新的切入点,重复采访旧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拿李海鹏的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特稿《灾后北川残酷一面》来说,这篇稿子最吸引我的是对人性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充满着大爱、勇敢、自私、怯懦,而不是官媒大量的正面报道,其中对灾后混乱中人们洗劫商店和银行的描写更加还原了地震时人们的表现。李海鹏的这篇特稿并不是全面,而是诚实,而这恰恰成为了当时许多同类报道所欠缺的东西,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5.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采访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打破僵局的谈话技巧;时机一旦成熟,就赶快转移到采访的主题上,但在开始最好重申一下采访目的;探讨问题的本质,要进行追问达到挖掘问题深度的程度;在适宜的时候,把自己关于问题的错误看法和建议或者是公众普遍的错误认识告诉受访者,刺激对方做出反映。
6.人物采访的最根本的目的:还原真实的一个人。对于名人来说,大多人看接受到的信息
无非是来源于电视、报纸和网络,由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可控性,我们所得知的人物性格总是不全面的不真实的,荧幕上的人和生活下的人也许有很大的差别,而一个好的采访者就是剖析人物在各个场面的真实性格,还原真实的人物。
7.采访场地要进行精心的选择。要想获得采访的主动权,就要精心挑选有利于自己的采访
场地。为什么央视总要选择在自己的演播厅进行采访,就是因为可以争取一些人物心理上的主动权,有的比较厉害比较懂得技巧的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采访可能会给采访者制造很多麻烦,因为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更加游刃有余。
8.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欺骗。欺骗意味着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获得信息,或者把自己
与对方事先的约定给打破。职业记者协会提出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组织偷拍和匿名采访,除非这种曝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陈鲁豫采访璩美凤的案例中,陈鲁豫和璩美凤的助理事先约定好不会过度的提问关于璩美凤桃色事件的事情,但是在采访中,陈鲁豫对这个问题步步紧逼,迫使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中态度消极、抵触,最终影响了整个采访的质量。
9.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背叛。背叛在这里的意思是把别人讲给你的秘密公开,或者食言。
一些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看似真诚,经常用目光的接触和微笑点头来抚慰被访者,并且似乎对被访者的每句话都感兴趣,但最终写出来的报道却完全是负面的。
10.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歪曲。错误的阐述被访者的观点有时更加严重。记者有时候错误的引用受访者的话来表达自己想要的观点,这是对受访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被访者权利的侵犯。
11.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之个人隐私。一些记者为了达到采访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侵犯个人
隐私,使用偷拍等方式报道了受访者的隐私,从伦理道德上讲这样的信息也是不被提倡的。
12.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极其重要。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对
记者的信任程度不高,在没有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的前提下进行采访会使采访变得很艰难,许多问题受访者会选择回避或者抵触。建立信任关系,畅所欲言,会收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13.要听突出问题。采访要听,但对“听”不能平均使用精力。能不能听到突出的问题、新
鲜的观点、得力的措施、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生动感人的事迹,就要看记者新闻嗅觉和思维敏感程度。例如:六月的南方,骄阳似火,炎热难当,茶水是终日不可少的。广西南宁晚报有位记者,偶尔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中午下班后,还要去幼儿园给她的女儿送清凉饮料的事,大脑神经立刻警觉起来,从幼儿园想到中小学,天这么热,学生有水喝吗? 他马不停蹄,乘车跑了全市几十所中小学,果然发现相当多的学校没有茶水,有的虽备有茶水缸但无水。记者立即写了“我们没水喝”的新闻,南宁晚报在一版头条发表,震动了市里各级领导,震动了全市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全市各学校由于这篇报道很快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应当说,这位记者只听了一句话,但他却“听”出了突出的问题。
14.要听典型事例。采访要听事儿,但怎么听事儿? 哪些事儿? 很有学问。一般来说,事例
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就应该激起采访者的兴趣,吸引采访者的注意力。听事儿要考虑反映问题的角度和不同侧面,要多听众人关注的事例,迫切要求回答、解决、提倡、纠正、坚持、发扬的事例;听那些能够触及灵魂、解渴管用的事例;还要听有结果、令人信服的事例。没结果的事令人难以信服,在这方面,经典的通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15.要听分歧意见。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采访中遇到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并不
是坏事,有时还要特意了解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反映。注意听取分歧意见,有利于发现新线索,挖掘新事例,核准基本事实。在“听”的过程十,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要区别对待— 对闭口不谈者,要启发诱导;对言谈拘谨者,要宽松和谐;对答非所问者,要深究细问;对言之无物者,要适当点题;对误解多虑者,要反复核实;对胡言乱语者,要善辨真伪;对百谈不厌者,要选择典型。
16.记者采访要做记录,或是脑记、手记,或是用录音机录。采访用录音机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性,全凭脑记不用本,那是不可想像的。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是;第一,机械地“记”。要记“实”,真实准确。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也就是记住新闻中的五要素。第二,理解地“记”。要记“情”,真情实感。包括: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住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记采访者所思,有时在采访的一瞬间会闪现出一个问题,不便深思,也不便寻求解答,可以先记下来,待以后处理。第三,分析地“记”。要记“点”,观点明确。这主要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
容易忘掉的易忘点。笔记是采访的记录,是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笔记的技巧,把采访本变成“活档案”,将是记者的业务致“富”之路。
17.约访采访对象一定不能放弃。(个人感悟)
18.注意第一个问题的提问。(营造整个采访过程的气氛)第一个问题可以活跃采访气氛,帮助采访顺利开展。
19.写作提纲列在采访提纲前面。采访提纲要根据想要表达的主题来组织,这样才不会在采
访后面对零散的采访材料发愁。
20.注意采访中的非语言信息。受访者的表情、动作也是信息的重要来源。根据受访者的非
语言信息捉摸受访者的心理,在配合自己的提问,可以掌控整个采访过程,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第二篇:《创造性采访》读书笔记
《创造性采访》读书笔记
10级对外汉语201009123034李晓露
第一章 您的采访问题何在一、普遍问题:缺乏坦诚和客观
1、坦诚:
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
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较高境界的坦诚往往不是产生于正式采访场合。
2、客观:
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1、一般的显性问题:
缺乏自信——(对策)运用社交技巧
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不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通用方法)“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
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
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2、隐性问题:
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
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陈述清楚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
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
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
不做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 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
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懒惰——记者通常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目标,以避免游离主题的、肤浅的采访结果出现。
第二章何为采访?
一、何为采访?
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而而设计的对话
采访的不同层面: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
二、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让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一次好的采访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从采访中获取一些值得和观众共享的东西。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满足采访双方的自尊心上做努力。
三、记者如何获取信息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采访的缺陷:采访者的偏见;被访者的人为操作;引用的一些只言片语却要代表采访对象说的整段话。
收集信息的两种途径:资料研究和新闻观察。
四、什么是新闻采访
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谁?做了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5W)
五、创造性的采访
创造性采访中新闻采访的定义: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记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拓展采访的范围和深度;可以运用想象力来挑战你的采访对象,并整体策划你的提问。
创造性采访: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
六、创造性的提问
具体的提问过程也包含者创造性的成分,它的潜在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
从回答中有所收获,在提问的牵引下走向越来越离奇的未知世界。方法越大胆,收获就越大。
七、采访的类型—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
直接采访:对问题有量的要求,但却希望对方的回答越简洁越好。能帮忙省去一些无用的偏离话题。用来获取具体信息。又称“有计划的采访”
间接采访:把大部分的谈话留给采访对象。不但可以少问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更加准确生动的描述。间接采访用来引发更广范围的谈话,它往往用于人物采访。
第三章采访的十个步骤
后六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四步的完成情况。
一、明确采访目的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采访,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往往出现在采访的开始。
真诚地表明采访目的能够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表明采访目的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知道你需要什么,以及你是来倾听的、来了解的,而不是来制造矛盾来责备的。当采访对象已经事先约好时,把你的采访目的缩至具体的话题或者一系列相关的话题,范围越小收获越大。
二、进行背景调查
采访前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简报或者资料库文档,杂志上的文章;熟识采访对象的一些人。
报道的性质决定了所需调查的种类。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经验丰富的记者可以依赖回忆,或者是过去写过的类似报道的片段。
三、进行采访预约
1、与采访对象预约时要使采访对象明白报道是为了挖掘一些具有启迪性的信息,而非假定的闲谈。
2、同时也要和对象协商好。比如匿名等等
3、如果一个有经验的记者曾经以先前的某篇报道在圈子里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在与采访对象协商时他就会有一些优势。
谈话的真诚在采访过程中降低还是提升,5%取决于你的运气,其他就在于你的谈话技巧,尤其是不加个人判读的倾听和你对听到的话的反应(当然越热情越好)。
四、策划采访
几个策划原则:
第一、要策划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
第二、要策划怎样和首次见面的客人打招呼。
第三、迅速记下需要用提问来涉及的话题。确定它们和你采访目的一致。第四、要策划让对方举一些例子、一些说明性的逸事和总结性的评论。
注意:做采访策划时还应该考虑到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意外偏离。采访做的越好,采访不按计划进行的几率就越大。
五、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有些工作繁忙的采访对象想马上谈到正题,不喜欢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另有一些人则需要谈些小话题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4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六、提第一个问题
优秀的采访者能在对方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把最初的小话题顺利地引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把谈话从小事导向正题。
七、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谈话越不正式,收获就越大;倾听时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采访不顺利的几个原因:忽视了前面的步骤;没有把采访目的解释的足够清楚;没能让采访对象认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关于营造氛围的几点经验:
1、在谈话之初要全面具体的解释—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
2、人性是无法预料的、矛盾的、神秘的、同时也是神奇的。于是,双方之间的和谐有可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有了和谐,就能得到答案,而一旦没有了和谐,提问水平就算再高,收获也不会太大或者说没有收获。
八、提问敏感问题
那些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
九、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如果在处理上做到了小心谨慎,第八步会自然融入到第九步,而双方的信赖不会受到任何损失。但如果先前的和谐氛围本来就不稳定,就要庆幸是在采
访的最后才提问这些敏感问题的。
十、总结本次采访
优雅的结束采访方法
1、主动按时停止采访,但如果采访对象意犹未尽,那就另约一次采访。
2、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
访内容。
3、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或
许这能弥补一些你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4、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又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5、索要采访中提及的材料。报告、信件和其他你想了解的材料。
6、不要把后路堵死,问问如果又有了新问题,能不能再打电话。
7、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8、等待最后的晚霞—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可能会提供一些新鲜的见解和最具引用价值的总结语。
9、写个非常规的便伐,对采访对象的回答表示感谢。累计人脉,拓宽新闻
源。
第4章 采访要素—个案史一、一个案例:记者贝蒂·帕特森采访历史学家克拉丽莎·麦吉
案例所阐述的原则:
1. 结构:囊括了采访的十个步骤,但也走了电话采访的捷径
2. 信任和谐:致力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对话中得到体现。记者做
了充分的准备,对话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打电话时表现得很随意,还要用“这太有趣了”这样的回应来鼓励对方。
3. 创造性。为了给自己的报道注入一些新鲜的成分,记者在采访中做出
了各种努力,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创造性采访”的原则。
二、明确采访目的除了搞清楚5个W,还注意寻找有趣的东西和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
三、背景调查
兴趣和工作责任感是调查采访对象背景的动力。
重点查阅一些和采访对象采访主题有关的报道。
四、策划采访
创造性的采访遵循的不是你问我答的直线型路径,而是曲线型路径,职业的观察和知识丰富的新闻源在其中交流观点,互通有无。
五、电话采访
开始采访时可以首先向对方委婉的强调报道能够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的事实。由于是电话采访,语言上的即时间上的回应—像“噢……真有趣……嗯……”—能够使谈话在非语言符号缺失的情况下向前进展。
六、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要点
1、在采访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问题的领域进行思考。只有这样,采访才能进行的足够顺利。
2、要敢于想像最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确保采访具有创造性。但要做到客观—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是报道的技巧,而不是报道的内容。
3、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告诉你的采访对象,充满着令人着迷的事实的报道
正是你的所需。不要忘记告诉对方这一点。
4、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最后要核实一下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例如明天演讲的主题。
5、小细节也很重要,例如核实被访者的姓名和头衔。
6、报道的思路往往从谈话中产生。
7、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在电话采访中,回应对方和提出新问题时的拖延的最好解释就是告诉被访者你正在做采访笔记。
8、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促进深层次的讨论。
9、如果记者的报道充满了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或许编辑会改变原来的安排,同意为他提供更长的篇幅和跟好的版面。
第三篇:《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第一章 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泼咖啡”事件。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
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
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 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
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三、隐性问题:
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
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 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
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
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
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
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
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懒惰——记者通常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目标,以避免游离主题的、肤浅的采访结果出现。
第二章 何为采访
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而设计的对话。采访的不同层面: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
一、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让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让他们反复思量自己的谈话内容。
一次好的采访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从采访中获取一些值得和观众共享的东西。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满足采访双方的自尊心上做努力。
二、记者如何获取信息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采访与生俱来的缺陷:采访者的偏见;被访者的人为操作;引用的一些只言片语却要代表采访对象说的整段话。
收集信息的两种途径:资料研究和新闻观察。采访的应用领域很广
三、什么是新闻采访
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谁?做了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5W)
四、创造性的采访
创造性采访中新闻采访的定义: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记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拓展采访的范围和深度;可以运用想象力来挑战你的采访对象,并整体策划你的提问。
创造性采访包括两点: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
五、创造性的提问
具体的提问过程也包含者创造性的成分,它的潜在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孕育问题的温床是知的欲望和知的无限。准备的越充分,就越能扩展我们的所知。
从回答中有所收获,在提问的牵引下走向越来越离奇的未知世界。方法越大胆,收获就越大。
七、采访的类型—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1 直接采访:对问题有量的要求,但却希望对方的回答越简洁越好。能帮忙省去一些无用的偏离话题。用来获取具体信息。又称“有计划的采访”
间接采访:把大部分的谈话留给采访对象。不但可以少问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更加准确生动的描述。间接采访用来引发更广范围的谈话,它往往用于人物采访。
第三章 采访的十个步骤
通常,面对面的采访分为十个步骤。前四步发生在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前。后六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四步的完成情况。
一、明确采访目的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采访,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往往出现在采访的开始。
真诚地表明采访目的能够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表明采访目的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知道你需要什么,以及你是来倾听的、来了解的,而不是来制造矛盾来责备的。
把你的采访目的缩至具体的话题或者一系列相关的话题,范围越小收获越大。
二、进行背景调查
采访前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简报或者资料库文档,杂志上的文章;熟识采访对象的一些人。
报道的性质决定了所需调查的种类。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经验丰富的记者可以依赖回忆,或者是过去写过的类似报道的片段。
三、进行采访预约
与采访对象预约时要使采访对象明白报道是为了挖掘一些具有启迪性的信息,而非假定的闲谈。
如果想在报道中公开采访对象的姓名,对方在谈话时可能就不会那么真诚了。如果一个有经验的记者曾经以先前的某篇报道在圈子里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在与采访对象协商时他就会有一些优势。
谈话的真诚在采访过程中降低还是提升,5%取决于你的运气,其他就在于你的谈话技巧,尤其是不加个人判读的倾听和你对听到的话的反应(当然越热情越好)。
四、策划采访
几个策划原则:
第一、要策划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第二、要策划怎样和首次见面的客人打招呼。
第三、迅速记下需要用提问来涉及的话题。确定它们和你采访目的一致。第四、要策划让对方举一些例子、一些说明性的逸事和总结性的评论。注意:做采访策划时还应该考虑到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意外偏离。采访做的越好,采访不按计划进行的几率就越大。
五、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有些工作繁忙的采访对象想马上谈到正题,不喜欢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另有一些人则需要谈些小话题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4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六、提第一个问题
优秀的采访者能在对方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把最初的小话题顺利地引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把谈话从小事导向正题。
七、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这是采访的核心部分,在这里信息能够自由和真诚地交换。谈话越不正式,收获就越大;倾听时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采访不顺利的几个原因:忽视了前面的步骤;没有把采访目的解释的足够清楚;没能让采访对象认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关于营造氛围的几点经验:
1、在谈话之初要全面具体的解释—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
2、人性是无法预料的、矛盾的、神秘的、同时也是神奇的。于是,双方之间的和谐有可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有了和谐,就能得到答案,而一旦没有了和谐,提问水平就算再高,收获也不会太大或者说没有收获。
八、提问敏感问题
那些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小心翼翼地处理敏感问题,以防止对方做出情绪化的反应。看似无辜的问题也能导致情绪化的反应。
九、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如果在处理上做到了小心谨慎,第八步会自然融入到第九步,而双方的信赖不会受到任何损失。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
十、总结本次采访
不失优雅地结束采访方法:
1、主动按时停止采访,但如果采访对象意犹未尽,那就另约一次采访。
2、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3、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你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4、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又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5、索要采访中提及的材料。报告、信件和其他你想了解的材料。
6、不要把后路堵死,问问如果又有了新问题,能不能再打电话。
7、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8、等待最后的晚霞—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可能会提供一些新鲜的见解和最具引用价值的总结语。
9、写个非常规的便伐,对采访对象的回答表示感谢。累计人脉,拓宽新闻源。
第四章 采访要素——个案史
一个案例:记者贝蒂·帕特森采访历史学家克拉丽莎·麦吉 案例所阐述的原则:
1、结构:囊括了采访的十个步骤,但也走了电话采访的捷径
2、信任和谐:致力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对话中得到体现。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话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打电话时表现得很随意,还要用“这太有趣了”这样的回应来鼓励对方。
3、创造性。为了给自己的报道注入一些新鲜的成分,记者在采访中做出了各种努力,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创造性采访”的原则。
一、明确采访目的
除了搞清楚5个W,还注意寻找有趣的东西和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
二、背景调查
兴趣和工作责任感是调查采访对象背景的动力。重点查阅一些和采访对象采访主题有关的报道。
三、策划采访
优秀的记者能够迅速适应新的信息,他们不介意现场的即兴提问,甚至敢冒险提一些听起来比较愚蠢的问题。创造性的采访遵循的不是你问我答的直线型路径,而是曲线型路径,职业的观察和知识丰富的新闻源在其中交流观点,互通有无。
四、电话采访
它的商业色彩较浓,要求记者尽快解释清其打电话的目的。
开始采访时可以首先向对方委婉的强调报道能够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的事实。由于是电话采访,语言上的即时间上的回应—像“噢……真有趣……嗯……”—能够使谈话在非语言符号缺失的情况下向前进展。
五、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要点
1、在采访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问题的领域进行思考。只有这样,采访才能进行的足够顺利。
2、要敢于想像最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确保采访具有创造性。但要做到客观—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是报道的技巧,而不是报道的内容。
3、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告诉你的采访对象,充满着令人着迷的事实的报道正是你的所需。不要忘记告诉对方这一点。
4、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最后要核实一下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例如明天演讲的主题。
5、小细节也很重要,例如核实被访者的姓名和头衔。
6、报道的思路往往从谈话中产生。
7、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在电话采访中,回应对方和提出新问题时的拖延的最好解释就是告诉被访者你正在做采访笔记。
8、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促进深层次的讨论。
9、如果记者的报道充满了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或许编辑会改变原来的安排,同意为他提供更长的篇幅和跟好的版面。
第四篇: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
《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
龙泉特校 张海燕
本书总共有七章。第一章为创造性戏剧之基本概念。第二章为创造性戏剧与儿童发展。第三章为创造性戏剧之课程。第四章为创造性戏剧之教学。第五章为创造性戏剧初阶课程———肢体与声音之表演与应用。第六章为创造性戏剧进阶课程——故事戏剧。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席自发的教育性戏剧活动。通常有一位带领着,利用戏剧活动如剧场游戏、肢体声音活动、默剧动作、即席口语对话,以及故事或诗的戏剧化等技巧,引导一群参与者去想象、体验以及反省人类的生活经验。
本书是针对创造性戏剧之理论基础做综合整理,包含:
(一)创造性戏剧与相关戏剧活动之名词与定位问题;
(二)创造性戏剧之基本内容探讨;
(三)创造性戏剧对儿童发展之贡献;
(四)创造性戏剧与自发性戏剧游戏之比较分析。另外,在实务课程、教学研究的部分包含:
(一)戏剧课程之模式研究;
(二)戏剧教学与教室经营之行动省思;
(三)戏剧初阶课程之行动省思;
(四)戏剧进阶课程——故事戏剧之行动省思。
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对创造性戏剧之教学这部分内容深有感触,这部分内容也是教育戏剧老师必须了解的内容,先将其内容总结以及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在带领戏剧活动时,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在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信任且尊重的关系。唯有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团体的成员才能毫无保留地针对个别或他人所关心的议题进行讨论与沟通。教师与幼儿关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适当真诚地鼓励。2.接受及反映幼儿之情感与想法。3.表达教师自己的感觉。4.接受创意的限制及模仿的行为。5.接受自己的错误。
二、教室中的生活规范
第五篇: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6、2——
6、17)
表演游戏: 活动内容:《三只小鸡》 活动总目标
1、能用语言、动作、表情表演角色对话及主要性格特征。
2、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有感情的表演能力.3、学会合作交往,合理扮演及协商分配角色.4、学习选择使用替代的游戏材料,合理的布置游戏情境。
5、在表演中学习解决问题.6、学习整理表演材料.7、学会进行游戏评价(自我评价,互评等)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初步能讲述各角色的对话。
2、懂得请求别人帮忙时,要有礼貌。
3、学会词语:轻轻地敲、笑眯眯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听过该故事的情节内容
2、物质准备:三只小鸡和老牛的头饰及纸偶一套、挂图。指导要点
1、谈话引题,组织讨论,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去过农村吗?你们觉得那里好玩吗?为什么? 你们在那见过那些动物?有没有见过小鸡和老牛呢?你们喜欢它们吗?
(2)师:三只小鸡和一只老牛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想知道吗?请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2、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观看纸偶表演,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征。
3、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①三只小鸡向老牛问路时,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②小花鸡为什么能找到草地?小黑鸡和小白鸡为什么找不到?
③哪只小鸡做的对?为什么?
结合形象的动作、表情帮助幼儿掌握词语“轻轻地敲”、“笑眯眯”
4、组织幼儿讨论:有事请求别人帮助时,该怎么做?
5、进行情景表演:由教师扮演老牛与旁白讲述,其余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小黑鸡,小白鸡、小花鸡练习对话,大胆表演。
活动延伸:
在语言角与表演角投放头饰与指偶表演故事主要内容 观察与反思
1、活动简况:
幼儿在游戏中能初步了解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对于主人公小黑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角色对话也基本掌握。也懂得了要做一个礼貌的好孩子。但对于老牛的角色对话掌握的不够。
2、不足之处:
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活动中教师问的较多,幼儿的思维受牵制较多。
3、原因:
材料中只准备了挂图与指偶,故事的表现形式较单一,无法引起幼儿较多的兴趣。
4、对策:
(1)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播放该故事,增加对故事情节的了解。
(2)利用区域时间丰富幼儿有关三只小鸡的故事情节。
表演游戏:三只小鸡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地参加表演游戏,认真扮演小白鸡,小黄鸡、小花鸡等角色
2、能根据自己对故事《三只小鸡》的理解,在语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学会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合作游戏,正确的处理游戏中的纠纷。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经熟悉三只小鸡的故事,并能在语言上有感情的表现。
2、物质准备:三只小鸡、老牛头饰;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三只小鸡的图片,引起回忆,交代要求。师:“你们知道它是哪个故事了的小鸡吗?今天我们又要来看这个表演了,但今天是小指偶来为我们表演。” 幼儿观看表演,学小黄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语句。
2、分段表演,学说小黄鸡、小白鸡,小花鸡的语句。
(1)小黄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是怎么回答
(2)小白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是怎么回答
(3)小花鸡碰见老牛时,他怎么说?老牛又是怎么回答育 & 婴 „„ 会
3、完整表演。教师操作木偶,幼儿说小黑鸡、小黄鸡,小花鸡的语句。
4、小结:刚才许多小朋友都说的很好,有的小朋友还加上了动作,想表演呢,那我们下次就来学习表演。
观察与反思
1、活动简况:
幼儿在游戏中能初步地用语言表现出各角色的特征,特别对小黑鸡、小黄鸡,小花鸡等角色的语气、动作表演的更好些。老牛的角色对话基本掌握。
2、不足之处:
幼儿在动作上的表现还不是很突出,大部分幼儿还局限于朗诵式的表演。
3、原因:
指偶表演比较单一,教师在动作上的表演示范不够。
4、对策:
(1)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更好的从动作上体现几个角色的性格特征。(2)利用表演区时间丰富幼儿有关三只小鸡及老牛的表演经验。
角色游戏
活动内容:公共汽车、娃娃家、医院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社会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职责。
2、能用各种材料布置场地,培养爱惜玩具物品的行为习惯。
1、请家长带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引导幼儿观察司机、售货员、警察的工作职责,获得活动准备:
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热情为乘客服务的感性认识。
2、游戏用的方向盘、票夹、票袋、警察帽、红绿灯、积木、橡皮筋等。
3、娃娃家、医院游戏的材料。活动指导:
1、出示方向盘,引导幼儿说说可以玩什么游戏?
2、讨论公共汽车上有什么人,司机应怎样开车?乘客要怎样坐车?
3、启发幼儿用积木、纸箱、椅子、橡皮筋等材料搭成公共汽车。
4、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轮流扮演司机、售票员,鼓励幼儿开展其他游戏。
5、教师以乘客的身份,重点指导司机、售票员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对乘客要有礼貌,要热情招呼乘客,提醒乘客坐车要注意安全,车要停下才能下车,不能中途随便下车。
6、幼儿讨论今天游戏情况,重点议一议哪组的幼儿游戏时音量比较小,遵守游戏规则。
7、组织幼儿收拾、整理物品、场地。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独立在提出主题,按意愿选择角色;学习解决关于角色、玩具方面的争端;发展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2、加深对角色的理解,继续丰富游戏情节,能较形象地模仿角色的语言、行为,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职责。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同上一课时,增设纸箱、录音机、话筒、各色自贴纸等。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一位妈妈抱着孩子急着上医院,怎么办?引发幼儿提出游戏的主题:公共汽车。
2、组织幼儿讨论上次游戏时,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够,还需要增设什么?启发幼儿可设立车站,树立站牌,有候车室等,在车上可增设电视机等。
3、教师提出游戏要求:要遵守交通规则,当司机、警察的幼儿应坚守岗位,不可中途随便更换,售票员、司机、医生、护士等都应该对乘客、病人有礼貌,热情地对待他们。
4、幼儿按意愿选择游戏,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教师帮助幼儿布景场地,引导幼儿用协商、轮流、猜拳等方法,解决大家喜欢扮演的有争议的角色。
5、幼儿游戏,教师以角色身分进行指导。
6、以“再现式”,进行游戏评价。
观察与反思:幼儿在游戏中都能自主参与游戏,司机在招揽客人上车时过于粗鲁,硬拖硬拽。也不顾客人的感受。在医院这个活动中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孩子去医院的过程玩的很好,甚至连焦急的表情都体现出来了。这时候公共汽车司机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还是对别的客人硬拉硬硬拽。
对策:老师应该 在 每次的 活动前将孩子们的 不足提出来,咋游戏时重点对问题处进行关注。
结构游戏:
活动内容:公园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命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活动。
2、培养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品质。活动准备:
塑料胶粒、炮筒积塑、竹签、筷子、易拉罐、果冻盒、花、树枝等材料。幼儿去公园游玩的照片若干。
活动指导:
1、组织幼儿观看去公园玩的照片,说说你去过哪些公园?公园里有什么建筑物?如:大门、桥、亭子、有特色的雕塑等。
2、让幼儿协商自由组合在场地上建公园,指导幼儿合理分工,明确自己所搭建的部分物体,帮助幼儿较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
3、重点指导幼儿进行合理的布局,启发幼儿在建筑物周围栽上花、草、树木,使公园更加漂亮。
4、让幼儿以游客的身份参观评价自己所搭建的公园有哪些建筑物,整体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游戏时改进。
5、组织幼儿整理材料、场地。
第二次游戏:
活动目标:
1、继续按命题进行有目的的构造活动。
2、培养轮流、协商活动,互借互让玩具的友好行为习惯,懂得应爱护玩具材料。活动准备:
中小型积木、胶粒、竹签、筷子、易拉罐、果冻盒、小石块、花、树枝、沙箱等材料。活动指导:
1、组织幼儿讨论回忆,说说你搭了哪个公园,谁搭得最漂亮?
2、介绍新材料,交代玩沙时应注意卫生、安全,不用手擦眼睛,不扬沙,保持衣服清洁。
3、让幼儿协商自由组合在沙箱上建公园,指导幼儿合理分工,明确自己所搭建的部分物体,帮助幼儿较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
4、组织幼儿以游客的身份参观评价自己所搭建的公园有哪些建筑物,整体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之处。
5、组织幼儿收拾整理玩具,清洗材料,洗手,整理仪表。
观察与反思:
1、在第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对公园的整体布局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构建出来的公园有点乱。
对策:在第二次活动之前,请家长陪孩子们去参观公园,并画下公园的路线图。
2、在第二次活动中,因为有了之前的路线图做参照,显得比较整齐。但对公园内的设施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内容显得单调一些。
对策:在区域活动中重点练习公园内游乐设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