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业在整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金融服务业的,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第二篇: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固,必将会严重危及到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特别是现在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工作,夯实金融会计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决策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等等,其中金融会计风险便是各类风险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风险。事实上,在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金融会计的核算与操作,由此导致的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现阶段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核算风险
如对资产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对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对利润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盈亏等;
(二)决算编制风险
如在决算报表的编报中,随意调整有关利润、资产质量等数据,导致决算报表反映失实;
(三)结算编制风险 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四)会计监督风险
主要反映为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的资金损失;
(五)是会计操作风险。如因操作失误或者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情况,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财损失;
(六)是人员管理风险。如因金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品行不端,而发生的会计差错事故或经济案件等。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谨慎性是金融会计核算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会计核算制度中,对谨慎性会计原则体现的不够充分。如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核算,长期沿用“一逾两呆”的划分标准,不能反映信贷资产真实的风险状况;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与银行发生的不良债权比例相比明显过低,不足以弥补资产损失;加之,贷款核销条件过于严格,即使是有限的呆账准备金也用不出去,高估了资产总量;对应收利息的核算,核算期限长,将不确定收入,提前计入损益,导致了利润反映严重失实。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企业应收未收核算期限为3年,1997年调整为2年,1998年-1999年调整为1年,2000年起调整为半年,但仍高于国际上通行的应收未收利息三个月的核算期限。以上核算制度规定上的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风险的政策性原因。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新业务层出不穷,但与之配套的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也是形成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普遍实行的是受同级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下,会计工作独立性差,会计人员常常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会计人员除少数挂冠而去,大多数则是随大流。特别是在行长负责制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对行长几乎是惟命是从,或是逆来顺应,结果造成利润不实,不良资产大量出现,个别机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管理因素
目前,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人民银行的监管、社会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和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但上述监督管理的特点:一是事后监督多;二是检查模式化,往往是年初制定检查计划,年中为落实计划而组织检查;三是检查内容往往雷同,重复检查多;四是检查手段落后,不适应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效率低。由于会计监督检查的上述特点,致使对事前、事中的会计风险检查防范远远不够,事后监督检查内容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目前对金融会计的监管中,普遍存在着重检查,轻处罚现象,致使会计监督约束力不强,难以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起到必要的惩戒作用。
(四)技术因素
现代金融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相配套。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带来的会计风险防范任务日益繁重。从近年来金融部门发案情况看,利用电子计算机作案明显增加。分析其原因:一是目前金融会计软件开发不够完善,跟不上实际需要;二是电子防范工作仍较薄弱。
(五)人员因素
一是部分金融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未经过系统的上岗前培训,日常操作中,防范风险意识差,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风险;二是个别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品行不端,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及牵制。目前,有些金融网点业务量达不到相当数量,人员配备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合理科学,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潜伏着较大操作风险隐患。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防范措施是不要的。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谨慎会计标准,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标准的需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真实核算资产质量。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对其它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二是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由目前的六个月缩短到三个月。同时,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际逐年税前冲减政策;三是改进固定资产拆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拆旧法;四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作出规定,即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三年将营业税率从8%降至5%。但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3%相比,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在金融机构存在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的情况下,税负重,形成了金融机构垫付税金,财务信息失真。因此,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五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会计风险。
(二)改革现行金融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主要包括: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力;重大经济事项研究的参与权;重要业务审核权;对下级行会计经理任免的专业审批权等;四是明确委派会计经理的义务和职责。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积极支持、配合、协助单位负责人合法依章经营,尊重班子的意见,维护单位的经济利益,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严格执行各项会计制度规定,并根据本单位实际,补充制定会计工作单项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报上级批准后组织实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和核算各项业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会计内控建设;及时完成单位领导和上级会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等;五是建立对委派会计经理的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定期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考核为称职的继续留任,对考核为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六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定期轮换制度。凡在同一单位担任会计经理3-5年的,必须进行轮换,这样有利于防范会计经理在一个单位呆的时间较长,而引发道德风险,有利于会计委派制度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金融会计各监管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发挥合力作用。金融机构内审部门及社会监督审计部门应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各监督管理部门充分掌握金融会计工作情况,又能够有效防止各部门检查内容雷同,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各监督主体根据各自监督管理需要,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检查效果;二是坚持对金融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的原则。从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看,加强事前监督,关键是要强化“接柜制”职能。即:单独设置接柜岗位,对客户提交的一切凭证,必须经过接柜员审查,验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后,分类传递给各个业务柜组进行下一步处理。对有重大疑点的票据凭证及时向会计主管汇报,以便作出准确判断,予以正确处理。比如对票据诈骗风险的防范,这一环节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加强事中监管,关键是要强化核对监督职能。即:计账员对接柜员提交的记账凭证审核监督,复核员对记账员处理业务进行再监督,会计主管负担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批管理,综合员对当日全部业务进行监督,这样形成层层监督,相互牵制机制,可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加强事后监督,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增强增对性。特别是对一些会计风险多发机构和易引发会计风险的项目,要集中力量,解剖麻雀,真正把产生风险的原因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以便完善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外部监管看,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关键是要建立符合金融会计特点和适应金融会计发展要求的一整套会计内控评价制度,检查手段和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比如:建立对金融机构会计内控制度的定期评价制度,对评价不合理的机构下达会计内控整改意见书,督促其纠改存在问题,就可以达到事前防范会计风险的目的。改进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检查手段,有利于进一步适应金融会计工作电子化要求,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建立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有利于实现对金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加大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金融会计数据造假行为和形成案件的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单位进行处罚,而且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
电子技术在金融会计中的普及推广,对金融会计操作规范、核算程序、风险防范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金融会计工作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金融会计特点、客观需要和安全性要求,进一步统一规范金融机构会计软件开发管理,实行金融会计软件标准化,促进金融会计电子化进一步发展;二是按照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健全完善会计基本制度和操作流程。在健全会计基本制度方面,重点要明确有关会计电子化的管理模式、岗位设置、电子凭证、支付依据、磁介质档案等规定;在完善操作流程方面,应以业务实现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计算机系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劳动组合形式、信息传递方式和分级授权模式;三是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重点要抓会计基本制度执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及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授信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加强日常检查指导,定期总结推行会计电子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首先,金融行业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上、人员配备上对会计工作适度倾斜。特别要改变那种会计工作只是简单劳动的错误认识,要真正把那些热爱会计工作岗位、德才兼备的干部配备到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数量要符合内控要求,坚决杜绝混岗、兼岗等现象;其次,重视对会计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教育、培训的重点要突出基本会计制度、基本操作程序、电子计算机知识等应知应会内容。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政策法纪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发现异常行为,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会计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要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同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进取,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行业规范,提高遵守会计制度的自觉性,弘扬“三铁”精神,不做假账,在金融行业构筑起防范会计风险的牢固防线。
(六)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必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七)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中,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金融会计风险,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表现的研究分析,找准形成风险的症结,并从体制、制度、操作手段、监督、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工作水平,就会使金融会计减少事最低度,从而进一步夯实金融会计这个基础,推动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三篇: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企业是社会经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风险,是指在其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者那么一控制因素导致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会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的各个财务环节,在现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所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企业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主,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企业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张娴实战沟通训练家理论结合大量生动、提升吸引力,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
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企业财务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企业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
三、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政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效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企业财务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下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动,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第四篇:浅析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议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马 红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纳税人依法维权意识和司法监督不断加强。而由于种种原因,税务稽查部门及其所属稽查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程序不到位或错位、证据获取的方法不当或取得的证据不合法、证据的证明力不强、适用的法律、法规错误等情况,导致稽查部门或稽查人员作出错误的稽查结论,或提出错误的稽查处理意见,从而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税务稽查风险问题进一步凸现。为此,提高税务稽查工作质量,增强规避税务稽查风险意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迫切。
一、税务稽查风险生产的原因
税务稽查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稽查人员自身因素(如风险观念淡薄、素质不够等)和外部因素(如环境、法制因素等)。
(一)稽查人员自身因素
当前税务稽查部门人员数量及其稽查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务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数量上的短缺和质量上的欠佳。
1、人员数量短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纳税人数量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税务稽查人员数量增加的速度,因此,难免会造成一些纳税人游离于税务机关监管之下。2008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税务稽查机构5372个(其中地税部门2574个),税务稽查人员86720人(其中地税部门37567人),占全国税务干部比例为11.9%(总局要求原则上不低于15%。而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稽查人员占全部税务人员的比例在50%以上),全国共有法人纳税人1669万户,即使全部税务稽查人员投入到对企业的监管中,单位税务稽查人员分管企业平均数量为192.46户。
2、人员质量欠佳
比数量短缺更严重的问题是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意识欠缺。一些税务稽查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权治”思想。税务稽查人员作为执法者的强势地位客观存在,纳税人不愿与税务稽查人员“较真”,使有些税务稽查人员没有切实感到税务稽查风险的压力,从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但随着社会法制环境的改善和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增强,一旦纳税人“较真”起来,税务稽查风险将增大。
(2)职业道德缺失。少数税务稽查人员缺乏自我约束,职业道德缺 失。虽然知道自己的执法行为不符合执法规范,也知道其行为的后果,但出于小集团、个人私利等因素的考虑,还是以身试法,明知故犯。表现为:一些税务稽查人员滥用职权,以权代法,武断执法;少数税务稽查人员失职、渎职,以不作为的方式放弃执法权力,或工作态度不认真,草率从事,在缺乏证据或依据的情况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个别税务稽查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以权谋私,收受贿赂,在执法过程中徇私枉法等。
(3)业务素质较低。一些税务稽查人员业务素质与执法工作所要求的人员技能素质不相称,导致应办事项未办或漏办。一些税务稽查人员在执法时不会综合运用税收程序法和实体法。有的税务稽查人员注重按执法程序办事,却忽视正确引用实体法;而有的则是在执法中只注意适用实体法而不注重税收执法程序,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随意简化税收执法手续。
(4)心理素质欠佳。一方面,有些税务稽查人员存在一种心态:怕当稽查人员,怕在稽查一线工作,怕与纳税人打交道。主要是因为现在全社会法制意识增强了,对执法部门的要求提高了,检查监督的力度逐步加大了,一些税务稽查人员生怕执法不到位或不正确,而受到行政或刑事追究。另一方面,在工作中,稽查人员难免会结怨于某些行政相对人。一些税务稽查人员怕他们把所有“罪过”归罪于己,怕他们打击报复,不敢依法办事。有些税务稽查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容易与纳税人发生语言碰撞,甚至恼羞成怒,动起手来。
(二)环境因素
1、税收遵从度
我国税收遵从主要是防卫性遵从,具体表现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的企图,但对逃避纳税被发现的概率估计较高,担心受到惩罚而不得不依法纳税。而我国税收不遵从主要是自私性不遵从,具体表现为纳税义务人把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为了自身利益,总是千方百计逃避纳税。如果说纳税人之所以遵守税法,除了担心偷逃税被严厉查处之外还受严密的税收制度、征管制度约束,那么出于自私或自利的目的偷逃税则几乎可以断言是纳税人偷逃税的根本动因或主要原因。
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除了利益驱使外,造成我国纳税意识普遍不高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受长期的封建社会苛捐杂税过多过重之苦,加之历代文人墨客的大肆渲染,敌视、反感、厌恶税收的情绪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不向个人征税,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税收的“非税论”,给国人以误导,这进一步扭 曲了人们对税收的认识。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深入和税法的广泛宣传,税务行政相对人的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但人们心中的“厌税”情结并未彻底改变。又加上中国人极讲感情,亲情、友情总是在干扰着正常的税务稽查执法秩序,这些自然影响了税务稽查执法的效果,弱化了税法的刚性。
2、协税护税环境
税收征管要做到应收尽收,除了税务部门加强征管和稽查外,还需要有关部门护税协税。而且,税收征管法也有相应的条款阐述护税协税内容。在具体的税收实践中,各地也有不少护税协税的好办法,好经验。如近年来,国、地税协作进一步加强,互通相关涉税案件查处情况和相关涉税信息,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护税协税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一些地方政府或出于自己获取政绩等方面的私利,或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心”,干预税收执法,而有的税务部门为了获得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支持,同时也受“权大于法”思想的影响,往往迁就地方政府领导,而地方政府领导违法用权屡屡奏效则进一步助长了这一行为。
(2)说情显能干预税收执法。由于当前一些社会风气不正,许多不符合法律、不符合规定的事情通过找关系往往也能办成,在税务稽查中,突出表现为通过找关系减轻处罚或免予处罚。从纳税人而言,通过说情少缴税款或减轻处罚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从中间人来说,通过自己的说情帮纳税人争取到经济利益,感觉到自己有“面子”,甚至得到好处。
(3)护税协税责任单位不作为。《税收征管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和相关护税协税单位有护税协税义务,但实践中一些单位护税协税的积极性不高,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护税协税单位与实际纳税人之间本身就有经济利益关系,这些部门和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配合税务部门的执法活动;其二,虽有法律明文规定一些单位负有护税协税义务,但没有明确的护税协税责任条款,责任缺失使得承担护税协税义务成为一纸空文;其三,有的单位把护税协税作为额外的负担。比如,税务部门稽查案件查出偷税人应追究刑事责任,需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一些地方的司法部门往往以办案经费不足为由不予受理,或者是“以罚代刑”,只收取罚金,不追究刑事责任,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刑事案件、轻偷税经济案件的倾向。
(三)信息因素
由于纳税人直接参与、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对生产经营过程的交易事项、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了如指掌。而税务部门对这些信息却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因而判断纳税人纳税信息真实与否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为纳税人不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法律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就为执法风险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和条件。制度是一种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交往的行为框架。目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这些规则的缺失无疑为税务机关的正常执法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突出表现在税收法律法规制度与税收司法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1)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
首先,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我国目前还没有税收基本法和税务机关组织法,税收立法原则、执法原则、解释原则、税收管辖权、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划分等法律问题无法得以规定。其次,许多税收单行法没有表达其应有之义,各个税法应具备的功能尚未完整地表现出来。税法中的一些制度、措施还不够规范,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再次,地方法律法规等诸多规范不完整,缺少制裁部分,税收部门只有依法征税的执法权,而税收违章处理权相对薄弱,削弱了执法手段的刚性。
(2)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冲突
由于目前还没有税收基本法,地方对哪些税收事项享有立法权,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当前除了《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这三部专门的税收法律,相当多的税收执法依据是授权立法的产物—行政法规,还有更多的是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批复等更低层次的文件。这以部门立法、部门解释、部门执行为主的体制,使税务部门集税收的立法权与解释权、执法权于一身,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法制的精神。其后果是税收法律法规之间、税收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相互抵触,极易引发执法风险。如有的地方出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出于财政难敷各项支出的需要,或出于对本地特有区域性及零散税源不能名正言顺地征税之考虑,纷纷寻求对现行税收立法体制的突破;有的地方政府擅自变通国家税收政策,越权减 免,或实行“包税”;有的税务机关规定无论纳税人账证如何健全,均按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这己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不一致性在具体适用中易产生混乱和矛盾,增加发生适用执法依据错误的可能性。
过去,税务行政相对人对税务机关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即抽象的行政行为无能为力,但自《行政复议法》颁发后,税务行政相对人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部分不合法规定可以在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时,一并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要求,这也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
(3)法律虚臵问题严重,不易于执法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制定一些较为宽泛和较为原则的条款,以试图涵盖各种特殊情况,使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其主要表现为法律虽有规定,但规定不明确,过于概括、简约。其直接后果是法律条文表述欠严密,而且赋予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给理解、解释和执行带来较大的随意性,在实践中难以适用,造成执法不统一。按照一般的法律原则,税法应当得到优先适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税务机关多数会依照内部文件进行税收执法。各级单位为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会结合本地实际,指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虽然对提高征管质量和税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却往往忽视了对本系统人员的法律保护,一旦出了问题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法律责任提供了依据。
(4)税收立法透明度低以及对法律解释混乱
在税收法制方面,对税收执法影响最大的是税收立法透明度不高以及对税收法律解释的混乱。由于立法透明度不高,征纳双方对税收立法的背景缺乏必要的理解,对某一规定的理解有时产生歧义。而且,目前我国对法律的解释渠道不畅通,有了歧义却又缺乏权威解释,极易引起征纳纠纷,也无疑增加了执法风险系数。
2、税收司法保障力度较弱
税收司法作为实现税收法治化的保障,其功能之一就在于维护税务机关正常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国家税权的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因此,各种形式的涉税违法行为和数额庞大的偷漏税额,不仅需要税务机关的严厉执法稽查,还要求有专门的税务法庭对这类案件进行专门化、迅速及时的审理,从而追回应纳税款、保障国家税权的顺利实现。虽然《刑法修正案
(七)》通过后,用逃避缴纳税款罪取代了原 来的偷税罪,该条文明确规定:“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税款补缴的实现仍离不开税收司法的坚强保障。而现实情况却是法官面对进入司法程序的税收案件十分棘手,难以独立做到正确、及时、合法的裁判。而具有办理涉税案件能力的税务机关因法律未规定其享有部分独立司法权,使得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强制执行权等缺乏必要的保障手段而难以落实,大量案件未受到刑法的处罚,从而形成了“司法机关有权无力,税务机关有力无权”的局面。此外,随着涉税违法案件的隐蔽化、团伙化、高智能化、高科技化和产业化发展,也进一步凸现了税务司法专业人员的匾乏。从当前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行为人已不限于单纯的隐匿销售,而是通过复杂的业务流程设计,规避税务部门检查,采用少列收入、多计支出、转移定价、虚造单据、转变业务交易性质等多种形式实现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隐蔽化。甚至在一些会计、税收、法律等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仔细分析当前税法的空白点,结合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这就决定了涉税案件的大量争论集中在收入、成本的确认,业务流程的合法合理性等方面。尤其是在涉及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主观恶意的案件中,庭辩的焦点往往是纳税人在设计相关业务流程时,是一时疏忽还是故意为之。对于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对相关证据进行推导,分正常业务和非常业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法官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现今法院的人员往往偏重于法学专业,缺乏相应的经济专业素养,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难以把握准确的尺度。
(五)机制因素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应该有有效的实施机制,否则,再好的制度也只能形同虚设。税务稽查的风险程度也和许多机制是否完善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产生税务稽查风险的机制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法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因为行为人决策时都会预期行为成本和利益,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会干这件事,风险越小,收益越大,干这件事的动机就越强烈;当风险达到一定程度(肯定会被发现并将受到严惩),即使预期收益再高,行为人也不会铤而走险。因此对税收执法监督机制要完善,增加违法成本,阻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是减少执法风险。
2、权力内部制约机制缺位
行政权作为一个总概念包括许多具体的权力范畴,如决策权、处罚 权、强制权、执行权、许可权等。各种权力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本质规定性,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分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各种权力的行使质量。一体化的权力行使,即把所有权力集中到一个机构的行使方式必然会产生弊端。因而必需要用一种行政权来制约另一种行政权,即是以权制权。目前,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主要体现了这种层级权力制约的监督关系。然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权力行使方式仍然对他产生不了重大的影响,往往使这种层级权力制约的监督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责任追究机制不到位
有效的税收执法实现机制应当有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我国税收执法实现机制存在的问题是违约惩罚力度过弱,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缺少惩罚机制。税收的惩罚机制是对违法乱纪和执法不规范的税务执法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但我国《税收征管法》对税务人员违法的法律责任有限,导致在税收执法中,个别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包庇纳税人的偷骗税等违法行为。在现行的税制设计中自由裁量权过大,为执法的随意性提供了便利。一些税务机关虽然也出台了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往往落实不到位,也为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留下了隐患。
二、税务稽查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度建设
狠抓制度建设,有效规范行为,是预防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重要保证。在2009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会议上,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捷同志批示:“逐步健全完善稽查工作长效机制”。总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董树奎在讲话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稽查执法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构筑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保障体系(1)抓好制度完善,巩固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成果。
坚持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这一稽查工作的根本制度开展工作,在选案环节,要继续完善好案源库建设、查前调查等制度,提高选案准确率;在稽查环节,要继续完善查前分析,稽查取证等制度,提高查案正确率;在审理环节,要继续完善集体审理、复查复审等制度,提高审案合格率;在执行环节,要继续完善限时催缴入库、严格加收滞纳金等制度,提高结案执行率。通过修订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办法,进一步加强对稽查部门、稽查人员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打牢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制度基础。(2)抓好制度创新,适应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形势的发展。
要深化稽查工作制度改革,按照总局稽查局对稽查工作规程及其配套制度的修订,及时制定和推行稽查业务效能管理、纳税调查管理、首查责任制、税务检查事项告知等制度,统一和规范稽查对内、对外工作文书,建立和健全税务稽查业务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制定体现稽查工作效能和防范稽查执法风险要求的稽查工作考核制度。把法治规范理念贯穿到稽查各个环节,确保权限和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得当。要坚持开展法规部门对稽查工作的执法检查、纪检监察部门对稽查工作的效能监察,坚持开展上级稽查部门对下级稽查部门查办案件的复查复审,坚持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对复查不合格的案件严格责任追究,使制度创新不断为防范稽查执法风险提供保证。
(3)抓好制度规划,提高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预见性。
根据税收事业发展的趋势制定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制度建设的计划,对现行各项制度规定进行清理,已经过时的要及时废止,有明显缺陷的要适时修订完善,需要细化的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配套措施的要抓紧制定,更好地用制度来规范权力的运行、约束干部的行为。当前,要尽快实施“一案双查双报告”制度,即税务稽查既要检查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的情况,又要检查征管单位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稽查报告既要反映稽查人员查办案件的成果,还要反映稽查人员遵守廉政纪律的情况。
2、完善稽查体制,构筑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坚实载体(1)健全稽查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一岗两责”,把防范稽查执法风险与稽查业务工作一起部署、落实和考核,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抓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的能力。把稽查业务培训与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稽查能手培训和选拔活动,更新并充实稽查人才库,培养并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的稽查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强的防范稽查执法风险能力的稽查队伍。
(2)完善稽查工作体制。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续实施和推进分级分类稽查以及其他行之有效的税务稽查方式,强化税务稽查案例分析和应用,积极探索稽查新方法、新手段、新规律,指导税务稽查执法实践,有效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在稽查工作内部,严格落实稽查“四环节”分工制约、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在稽查体制之外,积极引入和配合同级法规、监察部门开展 执法检查和效能监察,建立和完善与征管、法规、税政等部门共同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良性互动机制。
3、完善监督机制,构筑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防火墙(1)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抓好重点环节、重要岗位“双重监督”,就牵住了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的“牛鼻子”。要以抓好税收违法案件查处、税收专项检查、区域税收专项整治等稽查工作为主线,推进规范办案和工作协调,增强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合力。要以执行各项稽查管理工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工作督办为基础,保证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职能落实到位。要建立稽查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结合稽查执法规范、办案质量考核等重点指标,研究、探索建立税务稽查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不断提高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管理水平。
(2)加强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
严肃查处滥用职权、以查谋私等稽查执法中的违纪违法案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做到防范稽查执法风险与保护稽查人员并重。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查找防范稽查执法风险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杜绝和减少稽查执法风险的发生。
(3)抓好防范风险责任分解。
当前,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的责任分解还不是很科学,没有完全将责任落实到班子、细化到部门、量化到岗位和个人。因此,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必须科学分解责任,合理界定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一致。领导班子要对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负领导责任,把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贯穿于稽查工作全过程,统一部署,统一实施;“一把手”要对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负全责,对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亲自抓,抓好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工作安排;班子成员要分别负起分管范围内的直接领导责任,加强对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研究分析分管范围内防范稽查执法风险的工作情况,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各科室要把防范稽查执法风险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
防范措施
院 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班:财务管理1102班
姓 名:余梦佳
学 号:20112305075 指导教师:万希宁
2013年5月
I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产生与 防范措施 The accounting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it's prevention
II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现状不容乐观,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而银行会计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规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点和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是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内部控制
III
目 录
摘要..................................................................Ⅲ Abstract.............................................................Ⅳ 绪论...................................................................1 1 简要概括我国房地产业融资相关理论问题.................................2 1.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概念.........................................2 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特征.........................................2 2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战............................10 2.1 账务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冲击..........................................10 2.2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10 2.3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削弱................................11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12 3.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12 3.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13 3.3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14 3.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15 4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17 4.1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17 4.2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18 4.3深化银行内部会计监控机制,构建高效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19 4.4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制..........................20 4.5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20 4.6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8 4.7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会计体系.......9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IV
绪 论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纵观近年来商业银行发生的各类案件,有其偶然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内部会计风险防范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必然性。因此当前重视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刻不容缓。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其地位和作用会变得愈加重要。众所周知,会计风险防范水平的高低,对商业银行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简要概括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1.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基本概念
银行会计风险,就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业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会计风险包括两个要素:一是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二是风险会造成损失的大小。
1.2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特征
银行会计风险的隐敝性强。传统上,银行会计风险主要体现为会计操作差错,如使用错误的会计科目、总分余额不符、漏记或少记、记账串户等,这些风险都是显性的,总是会在凭证、账簿或报表上显现,查找起来也相对容易简便。但电子化时代,在处理业务时相对于手工核算更缺乏直观性,会计人员只需按照计算机事先编写好的程序进行操作,经办人员甚至管理人员更关心处理结果,对其处理原理和处理过程可能并不了解,出现差错不容易发现。同时,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银行信用卡、电子转账系统、网上银行等创新业务不断涌现,也加大了会计业务的风险。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会计业务潜在的风险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分析,也使银监当局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银行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凸现。过去,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双线核算实际上发挥着会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而电子化下综合柜员直接面对计算机,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即使有些银行采用了会计事后监督系统,但通常发现问题已经是次日或相隔数日。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成为约束会计行为的第一手段。纵观近年银行业发生的一些会计大案要案,背后都与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会计风险的信息不对称。目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了相对分离的趋势,从而使核算过程和核算结果反映也呈现分离的态势。一方面,会计核算所附带的信息逐级过滤,会计管理层与会计核算层所掌握的信息出现不对称,会计信息经过系统模式化的处理后最后仅体现为资产、负债、损益的变动。另一方面,一些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仍是基于手工操作模式的体验,对电子化时代会计核算经验相对缺乏。特别对于银行业务核算系统,柜员所掌握的信息相对1111 1
于管理人员占优,柜员可以轻易利用系统的缺陷舞弊。
银行会计风险的形式多元化。由于业务品种增多,个性差异大,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的风险线拉长,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既有会计事项的差错,也有业务系统固有缺陷、运行故障以及网络安全等伴随电子化而来的技术风险,还有会计制度的疏漏和管理手段的低效所隐含的潜伏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面临的挑战
2.1账务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传统会计处理模式下,“双线核算、总分核对”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会计理念,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会计核算流程的一条主线。在其指导下,银行的账务组织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双线控制的两个体系。明细核算(前台)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余额表;综合核算(后台)的顺序是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同时,为了便于分工协作,银行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两个核算体系都是根据同一凭证,分别按分户和科目两条线核算,并坚持总分核对,体现相互制约,构成银行会计核算完整的账务组织体系。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后,会计核算的顺序是凭证—分户账—总账,将凭证要素输入计算机后,总账直接根据明细核算自动汇总生成,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为同一数据源,两者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在此种情况下,“双线”核算的路径蜕变为计算机输入“单线”,不同核算线路之间的“总分核对”蜕变为“总分汇总”,所以传统的“双线核算、总分核对”已没有现实意义。同时,银行的综合柜员可对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2.2会计核算过程所蕴含的监督控制功能出现弱化
传统模式下,对外业务处理与业务核算交织在一起,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也是银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实行“双人临柜、钱账分管”模式,通过双线核对和交叉复核,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发挥着对核算的监督和控制功能。电子化时代,大多数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柜员在受理业务的同时也兼办记账、复核、出纳等工作,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基本上是“一手清”。尽管计算机对重要的会计事项或重大的交易金额进行授权控制,但授权业务仅仅在全部业务中占较小比例,对全部核算内容和整个核算过程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控。同时,计算机采用一次录入的“单线”核算,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与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路经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3会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削弱
传统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银行业务经办主体,也是会计核算行为主体,会计事项的处理和会计要素的记载同步,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一体化的,双线核算、交叉复核既是会计核算的特点,也是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二次核算、事中审核凭证、审查账簿、科目与分户的勾对。电子化时代,银行业务经办主体和会计核算主体相对分离,银行综合柜员不需要掌握很多的会计知识和核算技能,只需懂得操作交易菜单即可办理业务,账务记载及后续会计核算基本上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在会计管理模式上,业务办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出现了三分离,有效性大打折扣。
3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 统 目前 都与 分 级管 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3.2 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3.3 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类似的,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会计报表。然而,在具体运用上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了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主要是商业银行会计将业务核算手续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之列,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的处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具有同步性。由于商业银行会计联系面广、影响力大、政策性强,要求商业银行按日提供会计报表,做到日清月结。
3.4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素质普遍不高,业务水平也不高,对会计操作程序不熟悉,对许多重要的内控制度不了解,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地发现案件隐患。部分思想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员工因经受不住环境的影响和诱惑,不能认真履职,甚至利用工作之便铤而走险,收受贿赂,挪用资金,侵占存款人利益,给业务经营埋下了“祸根”。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4.1 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一)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三)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
(四)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
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2 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由于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尽快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的相关规定,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一致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股东的效益,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为了减少失败的概率,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
确定性,从而确保银行实现更多的利润。由此可见,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银行首先应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即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在全面性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被引进之前就已经制定出适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即人们常说的“制度先行”。
(2)独立性理念。即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要相对独立。独立性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
(3)权威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公正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势必要渗透到业务部门的运作中,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触。如果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强于业务部门的权威性,风险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执行下去,必要的监督可以确保各个岗位职责的充分实现。
(4)互通性理念。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各相关
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风险战略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因而,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有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负责,由管理层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及最终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风险管理过于集中往往使该部门力不从心,不能专心于某类风险;风险管理过于分散则往往容易造成管理真空,甚至违
背银行的发展策略。
4.3深化银行内部会计监控机制,构建高效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环节。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而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应建立起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对会计分析例会的分析结果持有异议时,可直接及时向会计主管人员及银行负责人反馈情况。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督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事后控制是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复核检查,例如:考核各单位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关键是要抓好对机构负责人的考核,从而全面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觉性。
4.4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制
首先,强化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各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认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性质、目标、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健全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范围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
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要按照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调整,彻底打破分支机构的行政性设置方式,缩短机构链条,按照经济区域设立总分机构。在人员机构设置中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明确划分各部门的权限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上下左右分工明确,权限清楚,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一是在一级法人制度下,要按照分级经营、分类授权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二是要实行一把手定期轮换制度,限定各中层高管人员的任期,期满必须轮换,并实行离任审计。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赋予各岗位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将岗位职责建立文册,一岗一册,换人不换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4.5 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信息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和结构;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有资产和负债等基层行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介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
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由会计人员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状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
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例如:根据目前银行经营业务的需要,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代理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隐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4.6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
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 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4.7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会计体系
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以及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集中管理的三级核算体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总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旨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推行基层行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以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和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结 论
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是一项不断需要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新的银行管理领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领导,完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制度,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会计行为,才能让银行会计的作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才能让作为重要基础工作的银行会计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起到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会计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致 谢
历时将近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万希宁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2,02)[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2003,(08)[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8)[8]郭萍,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3)[9]林健珍,浅谈商业银行风险之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10] 张以宽.《会计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 汪艳阳.《基于内控理论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财会研究》,2006,7 [12] 宋寿田,宋丹蒂.金融会计风险浅析.《金融会计》,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