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采访经历与心得
我的采访经历与心得
张羽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有些采访,准备越充分越好
去年我采访作家杨志军。之前,我其实对他一点也不陌生。我和他一起吃过饭,也曾到他家里与他深聊过。我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他的文章。在面对他之前,我采访了他的太太、他的几个朋友。你们看,这样的准备应该是足够了吧。结果稿件写出来后,我们总编看了,说:“文章不错,采访全面。但如果仅从文章来判断,我觉得你没有读过《藏獒》。”我一听,就笑了。我问他是如何发现的,他说:“如果你读了他的小说,小说本身会有一种冲击力,让你不由自主地要追问,与作家去碰撞。但在你通篇文字当中,看不到你的存在。”之后,我开始读杨志军的畅销书《藏獒》,这本书好评如潮,我曾看过一些评论。但当我读完了原著后,杨志军对人生的解读,并不能征服我。我不由自主地要反问他:“真是这样的吗?”这样,我的文章又有了一层深度,那就是质疑与探讨,而不是跟着名人跑。下面我总结一下,哪几类采访是需要充分准备的?
A.采访那些已经被无数次采访和写作过的人物或事件时,需要大量的准备。因为你要在已经公布出来的信息之外,寻找新的信息。同时,你要在其他人解读之后,有你自己的解读。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大量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到。B.采访复杂人物时需要事先准备。比如采访张瑞敏这样的人,首先得到机会很难,其次,如果你不能一开始就与他形成互动,产生碰撞,他会两句话把你打发了。真正的采访是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时间掌握在对方手中,他想给你时间,他就有的是时间,否则,他就忙得没时间多说一句话。
C.作综合性总结性报道时需要事先准备。比如我们正在做的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这需要我们研究全国这段历史的几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再回过头来研究青岛的情况,把青岛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研究。事先准备不仅有案头准备,还有大量的背景式采访。有些采访,无需准备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的确发现太多的采访是不需要准备的。而且我也找到过依据。新华社最优秀的、以写人物见长的记者张严平谈经验时也说过她是不做任何准备,带着一张白纸一样的心灵去直面被采访对象。我深深地理解这句话。因为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有一次,我从民政局听说,青岛开办了一家临终关怀医院,而且是面向贫苦人群的民办的红十字医院。我很感兴趣,就去采访。我连续三天去了三次,都是在那里呆半天,还住了一夜。加在一起,正好凑足了一天24小时。为什么我没有干脆在那里连续呆上24小时呢?因为我根本做不到。那里集中几百个进入人生最后一程的人,几百人聚在一起散发出来的味道、传出来的呻吟、凝望你的眼睛,让我这样一个脆弱的人承受不了心头的重压。所以,我分三次完成了这24小时的采访。
这样的采访你无从准备,而且如果你做了准备,很可能你会放弃。首先,没有任何材料可供准备。民政局也只是因为企业注册才知道这样一个医院的存在。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清楚。
第二,如果你事先向周围人了解,你很可能放弃。人们会告诉你:“这是民间医院,是为了挣钱的。”病人家属会告诉你:“他们的护理员对患者态度并不总是好的,有时甚至不那么好。”这些信息足以让你放弃这个选题了。但因为你无知无畏地带着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陈见也没有任何好感的心去观察时,你就有另一番认识:民间医院收费不假,但包吃包住包护理包常规性保守医疗,每月收费750元,个别困难患者收600元,这个费用够不够“红十字”的标准呢?我想是完全够“慈善事业”的标准的。你就在家请个钟点工,一天干三四个小时,每月也得六七百元。你就是再没有经济头脑,简单算一下医院的收支,你就会知道,这绝不可能是一家挣大钱的医院。我的确在这里观察到护理员凶狠狠地对患者说话的情况。但你知道患者是什么样的人吗?重度的老年痴呆症。吃饭,不顺心就往护理员脸上吐;拉了大便,你还没有来得及收捡,就给你抹得满墙都是。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家摊上一个这样的就够受了,何况这家医院以收留这样的患者为服务宗旨呢?我很庆幸,我没有事先准备就去采访了,否则我可能真的错过了亲历一个民间的“红十字”医院的宝贵经历。
具体来说,突发的事件、全新的事件、体验胜于分析的事件,采访前一般无从准备,也不必准备。而且准备有时会起反作用,比如束缚和限制了采访对方的思维。我们通常在采访前列一个采访提纲,一些常规性的问题,比如“你对青岛的印象怎么样”、“你对某某问题怎么看”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必要,但以这种采访提纲为基础写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如果你设计开放性的提问,让对方信马游疆地侃,你可能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再顺着对方的谈话去追问,你会挖掘出有奇特的宝石。你以此为基础写的文章可能会峰回路转,重峦叠嶂,引人入胜。当然,采访对象的性格也很重要。当你遇到了一个个性开朗的善谈者时,才会有这样“不劳而获”的喜悦;如果对方恰好是一个冷静的内向的不爱说话的被动的喜欢一问一答的人,还是事先准备一个详尽的采访提纲吧。那时,你的工作是挤牙膏。能采访到什么东西,关键看你挤牙膏的水平高低。
很多采访,必须“时刻准备着”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有几次痛苦的从业经历。我曾经与在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近距离接触。我们的两把椅子面对面,再近一点就是“触膝谈心”了。当吴敬琏刚刚在岛城海边的房间睡了一个好觉,他的老伴温馨地陪在他的身边。他在一个美好的清晨,在上午做报告之前,精力充沛地准备了一个小时与当地媒体的记者见面,接受采访。我,一个记者,坐在他面前,不知道该问什么。
一般来说,只有党报党台的记者能得到这样的采访机会。那一刻我的心理是:第一,“高山仰止”的敬意给我压迫感,让我一时无法放松;第二,怕出丑;第三,我怕他的回答我听不懂。我想,这种心态不会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当你面对一个心胸博大的大家时,我得承认,我在人格上没有感知过什么叫卑微,但我在思想面前的确体会过卑微感的滋味。
类似的采访,无法事先准备。即使准备,也只是皮毛。只要你上了记者这条船,你得“时刻准备着”,你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时刻关注思想学术界动态,时刻关注经济走向,时刻关注社会民生,时刻关注四季变化,时刻关注各行各业中的风吹草动……一双眼睛到底有多宽的视野,一颗心灵到底有多广的容量,我不知道,只知道,只要你当了记者,你就要时刻拓宽你的视野,开发你的心智,达到你所能做到的最好。
这就是“时刻准备着”,你不知道明天会遇到怎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件事,但你要“时刻准备着”以高度的关注度、强烈的好奇心、丰足的智力储备投入其中,去倾听,去追问,去剖析,去复述。这才是真正的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是社会工作者;记者,是历史工作者,今天的存在,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你把自己当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去培养,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
第二篇:采访心得
2010060103041朱凌云掌上媒体
采访心得
周末,为了采访民间艺术家,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在网上找了些有关民间艺术的资料后,准备了采访的问题,考虑了注意的问题后,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南京的历史古文化聚集地——夫子庙。
起先,我们在夫子庙转了很久,一直在寻找我们要采访的目标,但是,我们走了好久,也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当我们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捏面人的民间艺人,我们就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觉得捏面人应该是属于民间文化吧,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我们三人先谋划了一下,一开始该怎么去搭讪、找到话题,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录音,明确分工后,就准备去采访了。但是,采访的过程和预想中的大相庭径,我们的采访陷入了困境,我们的采访对象刘师傅,是个不太善于交谈的人,整个过程都是一问一答,很呆板,气氛不怎么热烈,就连之前我们准备好的问题都付之一炬,完全起不了作用。采访很难再进行下去,我们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只会浪费大家时间,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我和另一位同学去另寻目标,还有一位同学则继续采访刘师傅,看看会不会有进展。后来的采访出乎我们意料的好,可能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采访我们就没那么拘谨了,完全放开了去做。我们采访了烫画大师沈师傅,沈师傅和我们一聊开,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和我们讲了很多很多关于他的烫画和葫芦,现场气氛很好,甚至有时我们一时没想到要说什么,他都会主动地找到话题,采访过程很轻松,采访任务也很顺利地完成了。
从这次的采访任务中,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也锻炼了很多,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从具体实践中得到了经验。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我觉得我勇敢并自信地迈出了第一步,告别了胆怯,也敢于挑战自己了。在人山人海中,找到了要采访的人,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去与陌生人搭讪,并且还要让别人不对你存有戒心,真诚地去与你交谈,我觉得这是门艺术,讲话的艺术、沟通的艺术。我们首先需要相信自己,那么别人才会相信你。其次还需要相信别人,对别人付出真诚与友好,才会得到真诚。在这个过程中,我克服胆小、怯懦,不再遮遮掩掩、怕这怕那了,我张开了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听到了自己想听的事了。我觉得一旦融入其中,什么都会忘了,哪还有害怕二字啊,只是很享受,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与采访对象很愉悦的沟通氛围。这样,采访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第二、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还找到了我们存在的不足。而且,问题不止一个,首先,我觉得我们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只是草草的看了有关民间艺术的资料,而且范围很大,没有针对哪一门艺术去深入了解,以至于到了采访的时候,与被采访者没有共同语言,让采访走
入了困境,而且采访到的内容都只是很表面的东西,挖不到深的、有趣的事,就像与第一个采访对象的交谈,就是这样。所以采访之前的工作必要做好做足,这是保证采访顺利的前提。再者,就是筛选问题,从我们采访的两个对象就可以看出,于不同的采访对象交谈,感觉不一样,采访效果也大不相同,有的人他善于与人交谈,不管怎样都能找到话题来聊。而有的有人呢,由于生性腼腆,或者是周围的环境等的影响,不爱与人说太多,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人,就很难沟通,更难了解到他的故事。还有在喧闹的环境和安静的环境进行采访,其效果也不一样。所以,经过这两次采访的对比,我知道了无论是人物的选择还是环境的选择,对采访最终的结果都有影响。选择,如何选择,对我来说,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我还要说的就是在采访过程中的主动性,我觉得,在这次采访中,我们的主动性还不够,记者在访谈时,需要要起着牵引、导入的作用,主动地找话题与被采访者聊,但采访沈师傅,大多是他在找话与我们聊,当然双方有互动是好的。但这也让我看到了我在这方面还不够。我想,今后我一定会注意这些细节,努力克服的。
第三、在于师傅们交流时,我了解到了他们特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让我受益匪浅。有梦想的人生是辉煌的、是彩色的、是充满生机的,他们都有源于艺术的梦,他们有钟爱的艺术事业,为了爱好和梦想,他们努力着、奋斗着,即使已白发苍苍,仍旧孜孜不倦,在艺术的殿堂中,他们从没停下他们的脚步。这种精神使我敬佩,也给了我很多鼓舞,给了我很多坚持自己梦想的勇气。还有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烫画师傅提倡的“顺其自然”让我刮目相看,顺其自然,我们都应该跟随着我们的心走,自然发展,不去强求,每一个梦都不该被束缚,每一种想法都应该得到表达,没有拘束,随心而动、随意而生,多么脱俗与超然。我觉得这些都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缺少的觉悟与心境。物欲横流的年代,大多的人忘记了最本真的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若没有束缚,顺其自然地生活着,会很不错。听老一辈艺术家讲的话,我学到了好多,也让我我深深思考了好多。
这次的采访,我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擦生出了许多睿智的火花。
第三篇:采访心得
采访心得
薛永朝
文秘***
在采访之前我就一直很不安,因为想了很久都想不到要怎样开始着手。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也不知道要采访的对象是谁,怎样选择采访材料,因此一直都没办法开始怎样做这个采访的大型作业。可是作业还是得做,采访还是得进行。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以前的部长—庄经荣师兄。因为师兄在我们学院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8000元的奖学金、组织部的部长、“美在海滨”得奖者之一……以及其它很多的得奖。相信在我们学院应该没人不知道的了,所以我选择了他作为我的采访对象。可由于他人在主校,而且时间也不怎样允许。因此我选择了在网上跟他进行一次采访。
在采访之前,我先进行对他的一些简单的了解:应电081班班长,文秘091班班助,25期预备党员。曾获得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一等奖” 学金、国家奖学金、各项工作积极分子、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文体活动,并获得相应奖项。可谓是成绩辉煌、工作学习两不误!因此我也准备了一些关于学习、工作的问题,包括如何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以及他对组织部这个部门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在生活方面,我也准备了一些有很意思的问题:包括一个月多少生活费用、喜欢什么颜色、最有纪念的一件事是什么、还有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看法等等。
一切准备完成后,我就跟他约了一个有空的上网时间,然后进行对他简单的网上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没有看到对方的面,但在他回答的时间段来看,他还是很认真的对我的问题进行回答,能感受得出他有认真思考过。因此我也很相信这大部分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且用文字的方式回答也可以把它内心的真正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当采访的问题我都差不多问完了,然后我们还聊了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并请教了他一些学习心得,谈谈家常之类的。发现他除了学习好,工作好之外!他还是个性格很开朗的人,说起玩笑来还真能把人雷倒,这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另一面。
采访结束后,我整理了一下记录,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修饰。修改了一下语言的逻辑,最后整合成一篇采访稿。时间用了整整一个晚上,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都完成了。总之,从开始准备采访到采访结束,我明白到真正要做好一件事,还真不简单。时间要合理安排,准备要充足,还要做好记录、整理,每一步都不能缺少。我想这也是老师要我们做大型作业的真正原因吧,是让我们明白到。不亲身经历做过,成绩是不会出来的。
第四篇:采访心得
采访心得
在上周,我们组的选题经过激烈的角逐,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正式写作的选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采访。以下是我个人的采访心得。
我们的选题是“为什么后街宾馆被封后任然能够照常经营?”我们小组对此次采访进行了分工,分为三队:第一队采访后街宾馆老板及一些住户,第二队采访后街宾馆的主要管理部门,第三队采访学生及学校相关部门。我被分在第一队,为此,我跟本小组的杨北泉和黄志良一道,制定了采访提纲,确定以暗访的形式,对后街的宾馆进行了采访。
上周,我跟杨、黄二位同学假扮成要考研的租客,到后街的宾馆暗访。我们从租客的角度,对宾馆的安全,卫生及消防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从老板的回答中得到了很多采访素材,其中包括:为什么会被封;被封的时间、周期;执行检查及贴封条的部门;宾馆的营业状况;宾馆的安全卫生状况;甚至,从问答中,老板的言语中,能够看出后街宾馆与相关部门之间有些猫腻。我们走访了多家宾馆,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似乎这样明目张胆的照常违法经营是理所应当的,令人十分不解。
之后,我们对这次的暗访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我们要的东西,并分析了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没有得到的,组成文字稿,发给了小组组长。
通过这次采访,我得到以下几点采访心得:
一:采访提纲问题必须有独特性,不要千篇一律。
二:采访提纲一定要一个个问题有关联性,不能左一个问题,右一个问题。
三:采访时无论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必须尊重对方。
四:采访准备一定要做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运筹帷幄,让采访对象说出心里的话,说出他们心底的故事,营造良好的采访气氛。
五:根据采访性质的不同,必要时要采取不同的采访形式。比如不便明访时,考虑自身安全及对方回答的真实度,可以采取暗访的形式。
第五篇:采访心得
采访心得
在这大半年里,在新闻采访这门专业课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特别是在课后实践中,让自己有颇多的收获,在最开始不知道方向的我知道了这一专业的意义所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做一个交流家,告别起初的迷茫
这大半年里,做的采访一共也有十多次吧。虽然每次是在慢慢的进步,但是,每次采访后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有所提升,看着每次采访后写成的稿子,看着慢慢积累的稿子,顿时,感觉还是有点自豪的!因为这是我学到的知识,虽然每次采访开始都有点紧张,但我总还是能把自己所要了解的信息掌握到。
仔细想想,自己对新闻采访也谈不上有很大的兴趣,不过在深入其中后,也确实的感受到很多乐趣。而这,也是我想要努力成为一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捷径吧,实践才能证明这一切。
老师也说了,做好记者要具备:1.有强烈的好奇心;2.对周围的事物的变化敏感;3.善于交流;4.乐于交流;5.善于观察。在这几条里面我就感觉到有几条自己不合格,因为自己的性格不是外向的那一类,哪怕是在与老同学相互寒暄时,我也常常是用自己表情代替。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与思考。当初选择新闻专业是一时起兴,既然自己选择了,那我就应该对其负责,为自己所选择的去奋斗,苦中寻乐大概也就如此吧!
在每次采访都取得圆满成功的结果后,发现在雨那么多优秀的校友接触中学到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人生的哲理。采访能让我收获不少欢笑,收获不少成长。所以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