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有效防范金融案件的思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金融系统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防控能力也有了一定增强,对防范金融犯罪、降低发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各类金融案件仍不断发生,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严重隐患和严重影响。因此,加强金融业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是当前金融行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从制度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控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重点。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要从建立完善法规制度着手,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内控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内外上下防控网络,使犯罪分子无空可钻,达到有效防范金融犯罪的目的。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要从落实内控防范工作责任制着手,建立岗位责任制、风险控制制度、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等制度规定,加强跟踪检查、注重防漏堵缺,即时发现和解决隐患,有效防范案件事故发生。
二、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根本。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从提高金融员工的思想认识、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着手,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加大人员管理力度,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努力解决员工思想上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员工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二是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线。要坚持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活动和形势教育活动,突出法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和“新三观”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努力构筑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自律自控能力。三是建立警示教育制度。在坚持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活生生的、血的案例警示员工要遵规守纪、要从严要求、要注重学习教育,从而正确对待“政治关、权力关、金钱关、享受关、亲朋关”,树立立党为公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和法纪观念,不断提高遵守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金融案件发生
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案件发生的关键。一是规范权力运作。要通过实行职权分解,加强对人、财、物等重要岗位的控制管理和实行权力运作公开等制度规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避免形成大权独揽和超权、擅权、专权、以权谋私等行为和问题,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受到广泛有效的监督。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通过落实“一岗双责”,完善集体决策机制、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同级党委、纪委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四是建立完善集体决策机制。要对干部任免调动、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实行集体研究、决策,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说了算等问题。五是实行行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监督制度,引导职工群众参与管理,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促进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管理。
第二篇: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9-8-11
长期以来,由于业务经营工作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心怀叵测的社会人员甚至内部员工绞尽脑汁打金融业的主意,不择手段的钻政策的空子和金融业的漏洞,使得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成为各类风险案件的集中区、高发区,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伤害,给金融机构的资产带来了损失,同时,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为此,加强风险及案件防范,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实现转型、科学、安全、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艰巨的首要任务。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现状
从近年来金融业发生的各类案件的总体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涉案人员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风险资金少则几万几十万、多则上千万上亿元,呈现出频发、额大的特点与态势,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极大的影响和损害了农信社的利益、形象及声誉。据国家银监会统计,2005年以来,农村信用社酿成的案件占全国金融业发案量的65%。这足以说明,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控及案件治理薄弱,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重道远。
二、各类风险案件的成因分析
纵观农村信用社所发生的各类风险及案件,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的一面,且错根盘节、错综复杂,其中主观因素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次之,致使各类风险案件频发、多发、高发。
(一)客观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影响深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是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途径发展致富,而是挖空心思的采用违规甚至违法手段“发横财”、“挣大钱”,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尤其是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成熟,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现实条件,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违法犯罪的重点部门和首要目标。
二是法制体系不够完善。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体系初步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奠定了有利基础。但由于各种因素或条件的限制,现行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区,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执行力问题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二)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思想观念松懈。在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风险案件的防范,使得内部员工思想建设与内控机制建设相对薄弱,对案件防控工作仅限于口头讲、文件提,没有进心入脑,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防范风险案件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命根子真抓落实。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重经营、轻规范,重事后、轻事前,重对操作人员治理、轻对高管人员约束的“三轻三重”,导致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的防控治理工作失衡,为各类风险案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提供了温床。
(二)制度执行乏力,内部管理松弛。风险及案件防控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部分基层信用社高管人员尤其是主任缺乏自律意识,丧失了岗位、工作最起码基本方针与原则,视组织赋予了权力为己出,信用社为己有,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儿戏,集人、财、权等于一身,以个人意志代替组织原则,以个人利益代替集体利益,我行我素、独断专行,成为诱发各类风险案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相当数量的员工原则性差,宁肯违规违法,也不敢抵制领导的错误行为;往往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乱纪,顶风作案,尽管各项规章制度摆在那里,但就是有规不依、有章不循,使内控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执行力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监督作用。
(三)管理机制滞后,岗人监督缺位。农村信用社近年发生的风险案件多集中在管理、信贷、出纳等重要岗位及其人员,有的有涉赌、涉彩、涉毒、涉黑等违规违法,但由于当前信用社只注重于员工8小时工作内的表现,却严重的忽视了8小时以外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控措施,对有不良倾向和苗头的员工,漠然视之,不去过问、不去关注、不去关怀,没有作为重点人员严加管束,有的长期作案而未能及时发现,反映出轮岗、交流、强制休假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的涉案信用社主任“带病上岗”,甚至被“带病提拔”,有的被多次举报、反映而得不到及时处理,反映出在高管人员的选拔、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失察、失控问题。
(四)问题查处不严,责任追究不力。有的信用社对违法违纪行为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有的问题暴露之后,非但不采取及时、必要的防控化解措施,尽快尽力整改,而是欺上瞒下、隐瞒不报,能捂则捂、能盖则盖,致使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有的对案件查处隔靴挠痒、能轻则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形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纵容效果;有的是领导本身就不干净,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对员工一旦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敢问、不敢查、不敢报、不敢惩等等。普遍存在只追究基层责任不追究管理机构责任,只追究当事人责任不追究相关环节和领导责任的问题,把案件查处“上挂三级”的方针要求束之高阁。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控及案件治理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治理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并与农村信用社风险案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灵活创新,努力构建农村信用社规范、完善的风险防控案件治理体系,抓住风险点,消除风险源,从各个方面提升农村信用社风险及案件的治理防控能力。
(一)完善业务流程,加强操作风险控制。总结以往的惨痛教训,作案人员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屡屡得手,损害了客户、信用社的利益,其关键性源头是目前实行的业务操作流程缺乏严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或者说是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为此,农村信用社有必要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彻底的改进和完善,使操作流程成为保证业务规范开展、规避风险案件的“筛子”与“保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方面加强岗与岗、人与人间的监督制约,同时,各项业务流程不是摆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按照流程一步步执行落实。真正达到有非分之想的人不能作案。
(二)人物技相结合,提高防范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加大科技投入,对综合业务系统进行定期升级改造,加强电脑病毒及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尤其是要完善系统分级授权管理和系统操作方式,加强对重要敏感交易的流程控制,提升科技避险水平和案件防控提高防控能力。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安全设施建设,如建立全程监控系统,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及保卫器材。安全检查一定要坚持做到经常性、突然性、飞行式,从各个环节与细节检点防范,各种登记簿要建立到位落实到位。
(三)加大检查处置,增强震慑作用。农信社须整合稽核监管力量, 创新检查方式,拓展检查覆盖面,务必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目标,努力提升检查效果和质量。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抓好易发风险及案件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重要业务和重要人员的隐患排查。如重要空白凭证、印鉴密押、票据审验、账务的查询核对、现金库存等。同时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质押等业务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要严加关注,谨防内外勾结、伪造票据,“假作废,真盗用”、“大头小尾”等各种方式的风险。对检查发现的方向案件问题,一定要后续处理工作,在逐项建立问题台帐的基础上,要拿出具体措施方案,逐项整改彻底落实,对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一定要从严追究,该内部处置的一定要处置到位,该移交司法机关一定要落实到位,决不能徇私顾面送人情,更不能毫无原则作交易,真正使有居心不良的人员不敢作案。同时,要执行检查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检查人员真正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切实
达到风险案件早发现、问题隐患早解决、涉案人员早处置、稳健发展有保障。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管理风险及案件未能及时被发现,反映出基层信用社人员业务能力不高、法制意识淡薄觉悟性差等系列问题,为此,作为金融企业,各级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岗位职责、法律法规、风险防控、案件治理等方面的系统、综合培训力度,使每一个员工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尤其是要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警示教育、案例分析活动,通过发生在自身、身边和其他有影响的典型案件,举一反
三、追根溯源,唤起员工对风险案件危害性的认识,培养员工严格执行党纪国法行规的自觉性,使广大员工真正在思想上不想作案,为做好风险及案件的防控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第三篇:如何有效防范ATM欺诈案件
如何有效防范ATM欺诈案件
2012年03月19日08:56
高岩 纪瑞朴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ATM 是英文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的缩写,意思是自动柜员机。因其大部分用于取款,又称自动取款机。它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务,代替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ATM相当于一个小型营业网点,可以办理取款、存款、转账、收费、贷款、购买基金、查询余额等几十种业务,因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办理业务快捷而备受客户青睐,ATM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交易量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ATM保有量达到30余万台,其业务量与柜台业务平分秋色。
ATM在给人们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一些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不法之徒也瞄上了这一现代工具,特别是近年来相关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不法分子通过在ATM出钞口安装挡板、在插卡口安装吞卡装置、张贴虚假告示等五花八门的手法进行诈骗,且作案手法不断翻新、愈加隐蔽,不仅给客户资金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且给银行机构的社会声誉造成极坏影响。因此,加强ATM安全管理,斩断伸向ATM的黑手已迫在眉睫。
作案手法花样翻新、愈加隐蔽
(一)封堵出钞口。在ATM出钞口部位塞入塑料挡板,将吐出的钞票挡在出钞口内,不法分子则在一旁“守株待兔”,等取款者误以为机器故障离开或去找银行工作人员交涉时,再利用特制的钩子从出钞口内取出现金。
(二)安装吞卡装置+偷窥密码。事先在ATM插卡口内放入夹子,使银行卡只能进不能出。不法分子则守候在ATM旁边,偷窥持卡人输入密码,等持卡人误以为机器吞卡而离开后,便迅速从插卡口取走银行卡。为了反侦察,不法分子大多拿着盗取的银行卡到异地取款或刷卡消费。
(三)安装假刷卡装置和摄像头窃取银行卡信息。不法分子在ATM的插卡口加装高仿真的卡槽,里面装有读卡器,当持卡人将银行卡插入时,读卡器就自动将卡号等信息记录下来;同时将微型摄像头安装在ATM 上方,拍摄密码输入过程。窃取卡号和密码后,便利用高科技手段“克隆”相同的银行卡,盗取持卡人账户资金。
(四)安装假门禁刷卡器、假键盘窃取银行卡信息。不法分子在进入自助银行服务区的玻璃门上加装假门禁刷卡器,刷卡器配有密码键盘,当持卡人进门刷卡时,卡号、密码便被读卡装置窃取。有的不法分子则在ATM键盘上加装假键盘,键盘内有集成电路装置,可以记录存储持卡人输入的密码信息。
(五)设立山寨ATM套取银行卡信息。2010年6月,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曾出现一台山寨ATM,布放在貌似正规的封闭式玻璃小屋内,玻璃门外贴着“24小时自助银行”字样,并有“恒生银行”的标识,机身上贴有“银联”、“VISA”等标志。当持卡人在山寨机上刷卡时,银行卡号码、密码等信息便被套取,然后不法分子通过克隆银行卡将持卡人存款洗劫一空。
(六)冒充银行员工或热心人诈骗。不法分子蹲守在ATM附近,当遇到持卡人操作不熟、出现“吞卡”等故障需要求助时,便冒充银行员工或热心人帮忙指导操作,借机窃取卡号、密码等信息,然后“克隆”银行卡取款。
(七)捡拾回执单“克隆”银行卡作案。不少持卡人在ATM上取款后,随意将ATM打印的回执单丢弃在地上或垃圾桶里,被一旁守候的不法分子捡走,然后利用回执单上的卡号等信息“克隆”银行卡,并用事先偷窥到的密码取现作案。
(八)张贴虚假告示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银行之名在ATM上张贴紧急通知或公告(如“银行系统升级”、“银行程序调试”等),要求持卡人将卡内资金通过ATM转账到指定账户上,从而盗取持卡人存款。有的则采用制造故障与张贴通知相结合的手法作案。不法分子先将吞卡装置放入ATM插卡口内制造“吞卡”假象,或是封堵出钞口造成不能正常吐钞,同时在ATM旁张贴假冒的“温馨提示”或“银行客户服务热线”,诱使持卡人向所谓的“银行员工”或“公安人员”透露卡号、密码等安全信息。由于“服务热线”号码的首、尾数字与真实的银行服务热线完全相同,如“95***66”,持卡人容易信以为真、上当受骗。
(九)银行卡掉包。此类案件中,不法分子通常结伙作案,在持卡人进行ATM操作过程中,采取假装提醒持卡人遗落钱物、询问ATM使用方法、“拍肩膀”等方式干扰持卡人的正常操作,转移其视线后迅速在插卡口插上假冒的同类银行卡,使持卡人误以为自己的卡被ATM退出。然后犯罪分子以急于取款为由催促持卡人离开,进而利用留在ATM内的真卡继续取款或者取卡后到商场消费。
(十)存假币取真币。不法分子利用一些ATM识别假币功能上的缺陷,先存入假币,然后再支取真币。有的不法分子则利用ATM出钞自动回吞功能,以最短时间取出现金并用假钞回填出钞口替换真钞,制造现金延时未取而被ATM回吞的假象,然后要求营业网点工作人员进行错账处理,进而骗取银行资金。
(十一)利用外包服务管理漏洞窃取银行卡信息。例如,刘某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其利用为某银行ATM监控系统进行维护的便利条件,从该监控系统中备份出数十万个客户的银行卡号、姓名等信息,并存入个人携带的U盘中。尔后刘某以“123456”为密码,成功测试出10个客户的银行卡密码,通过克隆银行卡取现近10万元。
ATM案件频发折射银行安全管理漏洞
ATM案件频发、客户资金被盗,固然与客户自身疏于防范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ATM安全管理存在漏洞,银行偏重业务营销、偏重业务量增长,而忽视了风险防范,安全管理措施未能跟上。
(一)ATM上没有进行相关风险提示。有些ATM电子屏幕上,在待机状态时只显示机构的标识或是业务种类宣传等内容;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只根据客户的操作,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提示,而没有针对当前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告知客户提高警惕。
(二)一些ATM硬件本身及功能上有缺陷。有的ATM出钞口较大,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加
装塑料挡板。有的ATM缺少报警功能,导致插卡口、出钞口被加装装置后,银行无法及时发现情况并予以清除。有的ATM未安装异形口、防窥罩,输入密码时容易遭到偷窥。有些ATM识别假币的灵敏度不高,不论真假,你存我收。
(三)用卡场所存在缺陷,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例如,ATM灯箱提供的照明光线不足,使持卡人在夜间难以发现“插卡口”和“出钞口”处的异常;ATM提示的“客户服务热线”大多数是语音电话,这些电话提供的仅是事先录制的银行卡的使用操作内容,而对银行卡使用中出现的异常不能及时告知,即使有当地银行的联系电话,但在夜间往往无人值班接听,使持卡人遇到异常情况时求助无门,给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创造了机会。
(四)安全防范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ATM案件一般发生在夜间,犯罪分子往往趁这段时间下设圈套、伺机作案。然而部分银行却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在这段时间加强对ATM的巡查,未能及时发现并清除不法分子在ATM上安装的摄像头、张贴的虚假告示。另外,一些ATM缺少必要的监控设备,有的即使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未联网,监控中心难以及时发现现场情况。
(五)案件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一家商业银行发生案件,没有及时通报其他银行,一个地方发现不法分子,银监部门或公安机关也没有及时通报毗邻地区,没有做到信息共享,区域联防。往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通报,或案件累积后银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再通报,案件信息时效性不强。
(六)客户自身警惕性不高,疏于防范。一些客户对ATM安全使用常识一知半解,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技能较差,取款前不注意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取款后随意丢弃回执单,极易将卡号和密码暴露给外人,从而被犯罪分子获取利用。
斩断黑手需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一)广泛宣传ATM安全使用常识,提高客户自我保护能力。各商业银行要在日常发卡过程中,积极主动向客户宣传ATM的安全使用方法,并通过新闻媒体介绍当前ATM发案的新动向及防范措施,提高社会公众对ATM的认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欺诈技能,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ATM案件发生。
(二)完善ATM硬件及功能,提升风险防范技术水平。在ATM屏保中,应加载必要的风险警示语;在ATM上安装震动报警装置,并与银行监控中心或“110”联网,以便及时发现并阻止加装吞卡装置等犯罪行为;会同ATM生产厂家不断研究提高ATM的识假功能,阻止假币蒙混过关。
(三)为客户提供相对安全可靠的用卡场所。一是ATM的布放选址应充分考虑安全系数,必须选在相对繁华、视野开阔、外间光线充足的位置;二是对ATM场所灯光偏暗的要及时进行整改,增强亮度,为客户查看插卡口、出钞口等有无异常提供必要的照明条件;三是加强对ATM 监控的维护,确保重点部位的可视监控;四是建立“客户服务热线”夜间值班制度,当客户遇到异常情况拨打电话咨询或求助时,能够及时获得银行支持。
(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分步改进银行卡防伪技术。鉴于防伪升级成本高,可采取分步
提升银行卡防伪技术。第一步采用磁纹技术。用每个磁条独一无二的物理性质——“磁纹”来区别真卡与伪卡;第二步采用CVV(Card Verify Value)技术。通过客户开户时在银行卡磁条上随机生成唯一对应的一串字符(卡片校验值),使得假卡不被ATM受理;第三步采用双重控制技术。即在银行卡的磁条上再增加一个密码偏移量,在客户使用时,连同其他磁道信息一并被送到后台参与密码校验,如仅知道卡号和密码,也不能成功克隆银行卡;第四步采用EMV技术。即基于VISA、MasterCard和Europay三大国际信用卡组织制定的智能卡通用平台标准——EMV规范,用银行IC卡(智能卡)代替磁卡,有效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抓好巡查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可疑情况,排除案件隐患。各银行要加大巡查力度,指定专人每天分数个时段对ATM进行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特别要针对犯罪分子大多利用夜间对ATM做手脚的特点,积极与当地公安派出所、社区夜巡队沟通,或由银行同业委托当地保安公司,协力加强夜间ATM周边情况的巡查,提高防控能力,及时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排除ATM上的可疑装置,减少发案。
(六)公安部门应建立打击金融犯罪的专门机构,解决ATM案件立案难、抓获难、追缴资金难。一旦商业银行报案,公安机关应想办法追查,即使未造成客户资金损失或者涉案金额不大,也应通报不法分子所在地公安机关,彻查不法分子的作案历史,从根本上遏制不法分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击作案的危害性。同时,公安机关应大力协助涉案资金的追缴,办案费用可考虑由发案银行承担。
(七)建立ATM案件预警机制。任何一家银行发生ATM案件后,都要及时通过银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向当地其他商业银行和毗邻地区通报,实现案件信息共享,形成区域联动,共同做好案件预防,使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第四篇:对当前农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再思考
对当前农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再思考
曾小兵
内容提要:农行案件的产生,不仅关系到农行信誉,而且还关系到存款人合法财产的安全,国有资产也将遭受相应的损失,同时,还威胁着农行员工的生命安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案件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目前的现状、案件的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各级领导重视。
关键词:案件
防范
思考
一、目前现状
目前农行的现状可概括为八种现象:一是领导重视不够,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基层负责人可以说整天被各项任务困扰,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过问案防工作。当然谈不上拿出办法来具体理。二是用人不当,重面子、讲感情因素偏多。前几年发生在沙洋沈集农行的案件就是较为典型的个例。原分理处负责人本身疑点重重,群众反响不好,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存在感情因素,硬是被“带病”使用,结果酿成大祸,害人害己害国家。三是与己无关思想严重,普遍存在自已不违纪违法就行了,至于人家怎么样?自己管不着,也不想管,反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得过且过,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四是预防机制不健全,缺乏处置经验,由于平时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加上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发生事故常常弄得措手不及。五是缺乏抵抗力,不少人受外面诱惑影响,导致心理不平衡,有意无意间成了帮凶,甚至“主犯”。六是防范氛围不浓,可能是条件所限,很多地方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防范氛围,让“有病者”有机可乘。七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麻痹思想严重。八是心存侥幸心理,认为防不防范无所谓。
二、案件成因
经过分析,案件产生的成因可归纳为八种心态:一是攀比心态。认为一些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却身居高位或待遇优厚,少数管理者只说不干,利用职务吃喝玩乐,搞特殊,谋私利;其他金融单位工资高、福利多、待遇好,对其产生极强的负面影响,由此而产生了攀比心态;二是埋怨心态。认为自己的能力才华与其目前的工资待遇、职位不相称,得不到领导的重用而产生了埋怨心态;三是消极心态。认为银行不如政府机关,不论工作干的多么突出,提拔的机遇毕竟很少,天天在柜面与客户打交道,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产生了自卑消极心态;四是抵触心态。认为现在劳动报酬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业绩越小,工资待遇越少,每月的收入不能足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便对银行丧失信心,对工作产生了抵触心态;五是失望心态。不能正视农行面临的经营困境,认为奋斗看不到希望,农行发展前景渺茫,年复一年看不到明显的起色和变化,而产生了心恢意冷的失望心态;六是对抗心态。认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层层管理的落脚点都是一线人员,一不小心出了庇漏,轻者罚款、批评,重者要受处分,对上级的管理产生了对抗心态;七是贪婪心态。认为现在社会上是大权的人大捞,小权的人小捞,无权的人不能捞,便利用自己临柜操作业务的职业之便,近水楼台先得月,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产生了贪婪心态;八是报复心态。认为自己提拔无希望,待遇上不去,工资收入低,前途暗淡,便对领导不满,产生了敌对和报复心态。这些消极的心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客观制约措施和手段,将随时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或刑事案件。
三、化解途径
农行人员既是农行内部案件的作案主体,同时也是案件防范的主体。只要集成各种积极因素的针对性化解,就农行人员素质条件而言,各类案件是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一是管理者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让员工心悦诚服,才能对下级产生极强的感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管理者是一个单位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员工士气的鼓泄、干劲的高低。其中领导者清正廉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对于行风、员工的士气的根本好转起着关键性的引导示范作用。在上述种种心态的消极影响下,要营造出农行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切实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作为管理者就必须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领好头,带好路,示好范,鼓好劲。同时以自重、自省、自律来激发思想意识修养的自觉内驱力;以敢于从自身做起,敢于揭露矛盾,处处发挥模范的表率作用,来塑造完善的人格,让员工心悦诚服,产生极强的感召力。“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一位管理者,即使才能再大,工作能力再强,如不注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注重对员工进行案件防范与业务经营关系这种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引导,也不可能借一人之力完成事业。因此,还要要求管理者不计小节,宽厚大度,关心爱护员工,以真挚的感情影响员工,从而换取员工的信赖、换取员工的满意、换取员工对银行事业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件防范工作与抓业务经营工作一样不断出现新的生机。
二是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处处有温暖,增强大家庭的亲和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政德,亦是事关员工人心向背的大问题。即使在封建社会,士大夫们也曾悬挂过“爱民如子”的匾牌。六十年代,我们国家一贫如洗,百姓若不堪言,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全国上下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其秘诀靠的就是广大人民对国家的忠诚,靠的就是众志成城、穷则思变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基层员工由衷希望农行发展壮大,希望自己有一个宽松、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所以,为银行事业发展、为基层员工服务、努力营造出温暖的发展环境应成为各级管理者思想和行动上的一项紧迫任务。诚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农行的经营尚未根本摆脱困境,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农行相比,不论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此情形下,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处处有温暖,愈是困难愈能与银行卧薪尝胆、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使内部人员“不想作案、不能作案、不敢作案”就成为当前农行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过去案件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个别单位的员工之所以会出现与农行发展相背离的情况,往往是因为这些单位的亲和力不够、员工对单位失去了忠诚所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环境和营造大家庭亲和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在农行改革与发展中,做好案件防范工作必须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三是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设身处地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增强员工的向心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农行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员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案件防范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段筑牢思想防线;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抓好业务经营,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以此换取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满意度,增强农行员工对职业岗位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真正想为农行所想、急为农行所急、做为农行所益。随着农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可能随时发生。因此,必须正确应对,化解矛盾,变各种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员工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装在心头,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员工的切身利益问题,让员工在温暖的环境中看到农行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希望。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忠心耿耿地为农行开展工作,竭尽全力地去抵御和克制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才能更好的遏制各类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
四是完善考核机制,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增强干部员工的凝聚力。衡量一个单位的经营和改革是否取得成效,最重要的标准即为员工的积极性有否得到充分发挥,经营效益有否大幅度增长,员工收入有否大幅度提高。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农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在一些单位还存在着不论地区经济环境、不论单位的经营基础和现实条件、不论员工是否尽心尽力而采取不加区别,一刀切,一个标准,对其各项经营指标进行统一考核,予以兑现工资待遇的不尽合理问题,以致一些单位各自为战的势态兴盛,团队精神骤然弱化,收入差距日趋拉大,饥饱不均的现象明显凸现,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受到极大的冲击,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行经营的安全和稳定。比如不当的绩效考核会在辖内机构之间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同样的吸储和开展银行业务,只因地区间的经济环境差异,而不同行际之间所得的实际收入差距较大,同一个系统、同一样的干部员工、同一样的劳动付出,欠发达落后地区员工的个人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员工的个人收入相比却有天壤之别,有的直接导致一些员工为达到提高收入的目的,采取虚增业务量等非正当手段来实现增储的任务,这种不正之风如果继续蔓延下去,最终就可能会演变成为经济案件。因此,在制订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上要实事求是,既要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又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以强有力的团队精神,使员工在争先恐后的氛围中看到银行发展的希望,从而增强干部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五是实行人性化制度管理,变他律为自律,强化干部员工的自我约束力。变他律为自律,是一种自觉的约束行为。要发挥干部员工职能、自觉履行责任,就必须提升案件防范工作在经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实际出发,实施人性化制度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管理乏力、信息不畅、监督不力的不利因素,通过总结近年来案件防范工作的经验,力求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倡导在坚持制度法规的原则下的人性化管理,大力弘扬正气,用表彰激励的手段推动案件防范。在积极探讨案件防范工作的有效途径时,应充分体现“五性”。一是有效性。以人性化制度的内部控制措施和程序必须保证法律和规章在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让员工自觉地抵制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审慎性。从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围绕着防范和控制风险这一目标来设置和实施。三是全面性。内部控制程序的措施必须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并真正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四是及时性。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适时调整、制订应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有力措施,防范于作案先人一步。五是执纪权力的独立性。明确监督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其具备执规检查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不给作案者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四、防范对策
坚持查防并举、预防为主,确保不发生任何案件,是农行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制约体系,加大警示、打击、惩处的力度,是防范各类案件于未然的有机整体。一线柜员、业务主管部门乃至再监督部门既是发案的不同部位,又是案件防范的三道防线。只有以人为本、层层设防、全方位地构筑防御阵地,使全体干部员工“不想作案、不能作案、不敢作案”,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杜绝各类经济案件。
一是营造良好的案件防范环境,使员工不想作案。要强化“防范就是经营效益”的观念,在大力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抓好内部控制和案件的防范工作。对此要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检查责任落实。各级领导、各业务部门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纠正,发现违规违纪的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对在检查中该发现的问题而不能发现,或对已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查而不报、查而不究的,要坚决追究检查者的责任。同时,尽可能地为员工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创造应有的条件,使员工看到希望,产生动力,通过对比算帐,使员工感到冒着丢掉农行饭碗的风险去作案是不划算的,从而不想作案。
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体系,使员工不能作案。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把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岗位制约作为案件防范的重点,可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可以对各个重要的环节、岗位实施有效地监督。在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思想、行为、家庭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不适合在重要岗位工作的人员该调动的要调动,该调整的要调整,对那些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出现异常现象的人要采取果断措施,落实严格的教育监管机制,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操作程序上的隐患,通过及时修补和完善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严密地落实各项规章从而使员工不能作案。
三是加大打击惩处和警示教育的力度,使员工不敢作案。巴林银行倒闭的事实已经说明,一个人搞垮一个银行并不是神话,轻者使经营混乱无序,重者使企业走向倾覆。国内银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愈发成为一个结构庞大,功能复杂的经济实体,但一些单位伴随而来的管理粗疏、制度松懈、处罚不严的顽症至今仍未得到根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如果对违规违纪者迁就姑息,就药者就得不到惩戒,后人就得不到警示,那么违规违纪、贪赃枉法就有可能前赴后继。因此,让每一位员工具备为银行事业负责,为自己人格负责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是从严治行、依法治行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侍机作案者严正警示的关键所在。“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对各类经济案件或苗头性问题,只有做到发现一件,严肃查处一件,不断加大打击和惩处的力度,才能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震慑一些试图作案的人不敢作案。
(作者单位:农行荆门象山支行)
第五篇:邮政储蓄银行ATM案件的有效防范
邮政储蓄银行ATM案件的有效防范
周艳海
截至2012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已累计布放4.7万多台ATM(含存取款机)。ATM机的广泛使用在树立银行形象、促进业务发展、方便客户使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涉及ATM的抢劫、盗窃、诈骗等案件屡见不鲜,给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各级行应结合自身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ATM案件的防范。
一、明确管理职责,强化案防意识。
首先应清晰划定ATM管理部门与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其次考虑建立ATM管理联系会议制度,对ATM选址、布放、安全防范等各环节进行论证和落实;三是落实ATM机具维护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定期检查、经常抽查、巡检,确保ATM机具的安全运行。
二、完善制度,规范ATM运行管理。
首先,应建立、完善ATM运营安全制度。其次是建立、完善ATM维护制度。ATM维护工作外包给ATM厂商时,应通过安全协议去约束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维护人员被犯罪分子利用。同时,技术部门也要及时跟踪技术进步发展,及时升级ATM的软硬件。
三、加强宣传,提高客户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通过ATM警示,对客户进行安全防范提示;二是通过LED、室内电视片等方式,普及安全用卡知识;三是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进社区”等活动,把安全用卡等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社区街道。
四、加大安防投入,堵塞防范漏洞。
一是人员要到位。各级行应科学测算、尽快配齐ATM管理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成立ATM管理中心,抽专人随时关注ATM运行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二是物防、技防设施要到位;三是安全培训要到位。
五、加强巡查监控,确保ATM安全交易。
一是净化ATM周边环境,坚持每日对ATM进行安全巡查,加强夜间巡查力度,同时要测试ATM运转情况;二是不定期开展ATM管理及维护部门联合检查,对于查出的隐患,要逐条逐项进行整改,安全保卫部门要做好检查与跟踪;三是要求各网点每天3次检查并测试ATM运行情况和监控报警系统,要求巡查人员到每台ATM巡查时办理存、取款各一次。
ATM安全使用“三妙招”
ATM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提供24×7小时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而广受客户青睐,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自助服务渠道之一。但是,ATM的广泛使用必须基于安全、可靠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邮储银行始终重视ATM的使用安全,不断提升ATM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又使出了新的“妙招”。
妙招一:回显户名
经常使用ATM的客户都有这样的经历:在ATM转账时,输入对方卡号后,尽管一再核对卡号,可因无法核对账户名,还是担心把钱转给了别人。而在生活当中,确有不少客户因输错卡号而造成资金损失的例子。
为了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邮储银行ATM系统近来进行了升级,在有卡转账和无卡交易中,加入了“回显户名”环节。当客户在ATM上输入对方卡号或账号后,屏幕会自动显示出该账户对应的户名供客户确认。为防止泄露客户信息,对户名的第一个汉字进行了屏蔽,如:“户名:*建军”。通过这样的户名校验,解除了客户的担忧,可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为了防止客户进行ATM存款时,因为拿错卡或卡被掉换而存错钱,邮储银行在ATM存款交易中也加入了“回显户名”环节。当客户在ATM上存款时,系统会以类似于转账“回显户名”的方式,显示存款账户户名供客户确认,从而有效防范风险。
妙招二:遮挡密码提示动画
近年来,通过ATM实施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分析众多ATM案件中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专家发现,犯罪分子基本上都是靠窃取客户银行卡卡号或密码来达到犯罪目的的。那么,换个角度来说,只要客户保护好自己的账户密码或卡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账户资金的安全了。由此可见,加强对客户的教育、引导,提高客户自身防范意识,是确保ATM使用安全的有效手段。
为此,邮储银行在其ATM各密码输入页面,均加入了“遮挡密码提示动画”,以通俗、直观、明了的方式,提示客户保护个人密码,增强防范意识,从而达到提升ATM使用安全的目的。
妙招三:防欺诈提示
为有效防范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假网站等方式,诱使客户在ATM上转账,进而造成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邮储银行在ATM有卡转账及无卡交易中加入了“防欺诈提示信息”。当客户在ATM上选择“转账”或“无卡交易”功能键后,屏幕就会显示带有下列提示内容的画面与文字——“谨防电话、短信、邮件、假网站等诈骗,不要向陌生账户汇款、转账”,及时地提醒客户三思而后行,以防上当受骗。
关于加强ATM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夏伦芳
自助柜员机(ATM)是农村信用社顺应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引入的新型服务模式,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方便,也帮助农村信用社缓解了柜面工作压力、拓宽了经营效益增长点,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受管理体制、所处地理环境、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ATM内部管理和外部风险也日益显现,成为目前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重点之一。根据基层农村信用社ATM在推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风险防范。
一、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借鉴商业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制订ATM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和风险防范预案,统一ATM操作流程。可以建立由清算中心、财会统计部、安全保卫部、稽核监察部、基层信用社组成的ATM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将ATM的管理职责明确到岗、到人,以降低ATM业务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审慎配置ATM,按技术规范实施安装。自动柜员机的分布必须坚持“合 理布局、发挥效能、易于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不能片面追求安装率,不切实际全面推广盲目安装。另外,要严格按相关技术规范安装。ATM所使用的电源应保证电压相对稳定,以保证ATM正常工作。
三、加强员工培训教育,增强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开展员工业务技术培训,只有经过学习后考试合格的员工,方能上岗成为ATM的管理人员。另外,还应启动应急处理机制。突遇自动柜员机发生案件,主管负责人必须到达现场,分析案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并根据情况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在操作行为方面,要严格落实双人管理制度,自动柜员机钞箱开闭、装钞、卸钞、整点、账款核对、钞箱检查等工作,必须全程在监控状态下进行,坚持双人操作,交叉复核。办理钥匙和密码交接时,必须坚持“平行交接”原则。
四、加强吞没卡管理,及时处理各项差错。ATM吞卡和差错是使用中很频繁和日常业务,它与业务量的大小和使用人的熟练程度有直接联系。针对吞卡,在ATM管理人员盘库和加钞时清理一次,逐张登记“吞没卡记录登记簿”。对已挂失及列入黑名单的吞没卡,自ATM所属营业网点应将吞没卡及时上缴上级部门处理。
五、增强安全提示和对外宣传力度,增强持卡人的风险意识。银行可不定期组织宣传活动,重点宣传银行卡使用安全知识,提高使用银行卡群体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性,增强用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还应加强对客户自我风险防范的宣传力度。开展客户手机短信服务,及时将客户银行卡资金变动情况,在第一时间以短信方式发送到客户手机上,持卡人并可以随时监控自己银行卡的异常交易情况,最大限度减少资金损失。
ATM案件频发 银行应该“买单”
董云姣
近日,关于ATM取款机被盗客户资料丢失的案件频繁发生,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ATM案件频发,客户资金被盗,固然与客户自身疏于防范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ATM安全管理存在漏洞。银行偏重业务营销和业务量增长而忽视了风险防范,安全管理措施未能跟上。
第一,ATM上没有进行相关风险提示。有些ATM电子屏幕上在待机状态时,只显示机构的标识或是业务种类宣传等内容。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只根据客户的操作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提示,而没有针对当前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告知客户提高警惕。
第二,一些ATM硬件本身及功能上有缺陷。有的ATM出钞口较大,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加装塑料挡板;有的ATM缺少报警功能,导致插卡口、出钞口被加装装置后,银行无法及时发现情况并予以清除;有的ATM未安装异形口、防窥罩,输入密码时容易遭到偷窥;有些ATM识别假币的灵敏度不高,不论真假,你存我收。
第三,ATM用卡场所存在缺陷。ATM灯箱提供的照明光线不足,使持卡人在夜间难以发现插卡口和出钞口处的异常;ATM提示的客户服务热线大多数是语音电话,这些电话提供的仅是事先录制的银行卡的使用操作内容,而对银行卡使用中出现的异常不能及时告知,即使有当地银行的联系电话但在夜间往往无人值班接听,使持卡人遇到异常情况时求助无门,给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创造了机会。第四,ATM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ATM案件一般发生在夜间,犯罪分子往往趁这段时间,设下圈套、伺机作案。然而部分银行却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在这段时间,加强对ATM的巡查,未能及时发现并清除不法分子在ATM上安装的摄像头、张贴的虚假告示。另外一些ATM缺少必要的监控设备,有的即使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未联网,监控中心难以及时发现现场情况。
第五,案件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一家商业银行发生案件没有及时通报其他银行,一个地方发现不法分子,银监部门或公安机关也没有及时通报毗邻地区,没有做到信息共享。区域联防往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通报或案件累积后,银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再通报案件信息,时效性不强。
第六,客户自身警惕性不高疏于防范。一些客户对ATM安全使用常识一知半解,识别风险、规避风险的技能较差。取款前不注意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取款后随意丢弃回执单,极易将卡号和密码暴露给外人,从而被犯罪分子获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