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家的红色情怀)最后定稿
一个企业家的红色情结
--记吉林省金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茂义
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塔集团)在带头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茂义的带领下,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现在,集团注册资本1.526亿元,总资产11.6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7035万元,缴纳税金1350万元。金塔集团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杨茂义本人被评为“白城市创业新星”、“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青年致富模范带头人”、“吉林省百名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首届中华十大信义人物”、“中国流通产业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问及金塔集团成功的秘诀,杨总诚恳地说:“金塔集团能获得今天的成功,第一,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第二,要感谢培养教育我多年的党,要做事,先做人!是党让我知道如何去做人,在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我始终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朴实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红色情结。
诚实守信,重党性
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事之基。这是杨茂义凭着多年的党性悟出来的经商之道,他始终坚持“商道即人道”的职业道德。2001年,杨茂义辞去洮南市市长助理职务“下海”经商,他踌躇满志,商海起航去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2年初就与椒农签订了2000多亩的辣椒种植产购合同,带着热切的期盼,他像关注幼儿一样关注着椒农地
里椒苗的成长,从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到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经过春的耕耘、夏的劳作,终于迎来了收获的金秋,但这个秋天带给的不是喜悦,而是致命的打击—辣椒市场价格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如果按订单收购,将亏损200多万元资金!杨茂义面对负债困境和老百姓利益受损的抉择,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绝不干违背良心、坑害农民的事,宁可砸锅卖铁也要兑现合同!”他以个人信誉求得57名公务员联名用工资担保贷款208万元,兑现了全部合同。同时,杨茂义与青岛的郭老板按当初的口头协议,将干椒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每吨亏损1000元卖给郭老板。这时山东的李老板千里迢迢找到杨茂义,给出了高于郭老板的收购价格,这多出来的利润对于面临绝境的公司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但杨茂义依然谢绝了,他说:“言必信,行必果,既然答应了郭老板,不能随便变。”事后郭老板得知这一信息后,十分感动地说:“我经商二十多年,没见过你这么实诚的人。”由于诚信,杨茂义赢得了上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他于2004年8月注册了洮南市北方金塔实业有限公司,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同年秋,公司向韩国出口一批辣椒片,每25公斤为一定装袋。在发货前的抽检过程中,杨茂义发现个别定装袋份量不足,最多的缺少150克(此数不超规定标准),但把诚信当成企业生命的杨茂义,决不允许自己的产品缺斤少两,当即安排员工对检出的2000个定装袋进行了返工,30名员工足足连续奋战了18个小时,才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就是这一“返”,换来了国际信誉,韩国客商重检后十分满意,当即表示:只要是中国金塔公司发来的货一律免检。在以后连续4年出口韩国的辣椒中,金塔公司综合指标评定均列第一位,打开韩国市场,建立了长期
合作关系。2006年春季,公司不慎将一批不合标准的椒苗发放到椒农手中。杨茂义发现后,当即拍板按70%的比例,赔付椒农新苗,并按每亩150元补偿了补苗工时费,又一次赔了13万元。
在这一次次赔钱经营中,杨茂义赔掉的是很多商人视之如命的金
钱,坚持的是一个共产党员诚实守信的党性原则,收获的是农民和客户的高度信任和尊重,这也是这艘在商海中破浪远行、一路高歌的民营旗舰不竭的动力之源!
凝心聚力,树党旗
杨茂义的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但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心中深藏的“红色情结”。企业组建之初,由于没有党组织,40余名党员无法开展正常组织生活,党费无处交,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管理,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有10多年党龄的杨茂义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5年,他做了一个令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是质疑的决定——向洮南市委提出成立金塔集团党委的申请!人们议论纷纷,有两种声音反应最为强烈:一种认为,作为商人,最终的追求就是赚钱,建立党委浪费时间和金钱,是赔钱的买卖;另一种认为,这是一种“作秀”行为,属于哗众取宠。但杨茂义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认识到在企业中成立党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党从诞生之日起,在工人阶级中开展党的建设就从没间断过,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这种成功经验运用到民营企业中,必将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2005年11月他率先在白城市民营企业中树起党旗,成立了金塔集团党委,杨茂义亲自担任党委书记,大刀阔斧地在金塔集团搞起了党建工作,他胸怀宽阔,懂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哲理,高薪聘请一名有着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机关退休干部出任专职副书记。为谋求再发展大计,他在思想上充分相信党组织,在工作中使其有职有权,有位有为。杨茂义在员工大会上明确宣布:公司党委副书记享有公司副总同等地位和待遇,各支部负责人享有子公司副总经理级地位和待遇。给了位臵,还要大胆放权,凡是公司重大决定,包括各级人事的任用,一律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打造了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优良的核心管理团队。
别人眼里的“花架子”,成了金塔集团凝心聚力、和谐发展的重要
力量。集团党委坚持“四必访”制度,即“家有红白喜事必访、有家庭矛盾必访、有生产事故必访、有突发情况必访”,及时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集团生物科技公司员工杨明军家住贵州贫困山区,自幼父亲去世,老母亲有病,家境贫寒。2009年,他弟弟脑部摔伤住院治疗,集团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动员全体员工捐款2.3万元,并责成一名领导专程前去探望,杨明军感动得热泪盈眶,决定扎根金塔,在科技研发上做出新贡献。然而,世事难料,2012年年底,年迈多病的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为了尽孝,不得不回到老家而离开金塔。临走时,杨茂义又从自己的腰包中拿出1万元钱交给杨明军,杨明军眼含热泪地说:“等母亲有了结果,我还回来。”集团党委创办《金塔》期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企业发展动态和好人好事等。每年利用“七一”举办庆祝党的生日文艺联欢会,并秉承“回大家过小年、回小家过大年”的理念,利用春节举行团拜会,还利用“三八”、“五一”、”“”八一“、圣诞等节假日举办员工聚餐、知识竞赛、篮球赛、拔河赛、乒乓球赛、狂欢夜等各类文娱活动,丰富广大员工的业
余文化生活。
甘于奉献,铸党魂
杨茂义常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金塔集团的发展;没有父
老乡亲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企业家,我要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承担起我的社会责任,努力把我创造的财富用于党的事业,回馈社会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洮南市周边土壤和温度适于辣椒生产,是引领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杨茂义以富市裕民为己任,全力做大做强辣椒产业,争取让更多的乡亲们依靠辣椒致富,过上好日子。现在,金塔集团的辣椒产业已经辐射到周边6省(区)40多个乡镇,共安排下岗失业职工420人,招收毕业大学生132人,有12万农户依靠辣椒实现脱贫致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洮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洮南市黑水镇繁荣村,在杨茂义的扶持下,连续5年种植辣椒,户均年收入达10多万元,使全村90%的农户脱贫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3年,公司帮扶洮南市增胜村贫困户任福海种了6亩辣椒,年底纯利润2.6万元,一举脱贫。年底任福海上门谢恩,眼含热泪说:“过去我年年供财神,可年年不见财,今年是杨茂义让我富起来了,以后我就年年供杨茂义。”质朴的话语坦露了一个受益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代表广大椒农表达了对金塔集团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由衷的感谢之情。杨茂义在辣椒收购中从来不和农民争利,春天他和椒农签订收购保底价,让椒农吃上“定心丸”。秋天市场上椒价低于合同价,他按合同价收,把损失留给自己;如果市场上椒价高于合同价,他就随行就市,不让农民吃亏。杨总个人也积极投身于各项慈善事业。2005年以来,他先后资助3名大
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捐款达20余万元;为一名身患白血病的患者捐款20万元;为辖区贫困户捐资捐物累计达17万余元;为单位困难职工捐资56万余元;连续多年为洮南的植树、修路、文化活动等公益活动累计捐资60万余元;为公安、武警等公益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近260万元;在汶川大地震、南方洪灾等自然灾害中,集团党委坚持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动员、第一时间组织,号召广大党员、员工踊跃奉献爱心,捐资累计23.8万余元;2011年8月,金塔集团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为了支持三所高校的教育事业,公司出资分别在三所院校设立“金塔集团奖学金”,期限暂定3个年度。公司每年出资35万元,连续3年共出资115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诸如此类的慈善行为,不胜枚举,几年来,杨总的各项捐款累计近2000万元。
十多年的砺练打拼,杨茂义从一无所到缔造了今天的企业龙头,除了个人的商业天赋和拼搏精神,杨茂义认为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党和国家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好政策,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昌平盛世,得益于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始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信仰,将精心铸就的事业与“红色文化”完美结合,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红色情结。
2014年4月16日
第二篇:一位退伍老兵的“红色”情怀
一位退伍老兵的“红色”情怀
作者:朱伟基 时间:2017-02-03 现年52岁的张枚开是一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边境轮战的退伍老兵,退役那年起他参加无偿献血,至今已有14年。
1983年底,19岁的张枚开在广西龙州水口镇参军,成为绿色军营的一名军人。1985年,他随杨得志将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科甲之战。战场上炮火轰鸣,硝烟弥漫,“虽然已经离开部队多年了,但战场上看着战友负伤,却因血源紧张而不能及时得到更好救治的场面历历在目。” 回忆起那战火年代,张枚开有些哽咽。
2002年,张枚开复员回株,就职于株洲百货大楼,负责空调安装工作。同年7月,湖南首座“爱心献血屋”落户株洲百货大楼附一楼。“当时看到那座献血屋,我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去献血‟。但因为怕妻子担心,我瞒着她独自„溜‟去了献血屋。”就这样,张枚开开始了他的首次献血。“回家后,爱人看到我手臂上的止血纱布才知道我参加了献血。她当时有些委屈和担心,不过因为我的坚持,她后来也慢慢支持我了。”
2008年,张枚开离开株洲市区,到醴陵金莎金矿工作,虽然身处异地,但他依然不忘参加献血。只要一回到株洲,他便第一时间赶到株百爱心献血屋,参加献血,因为这里对他来说,有着他不一样的回忆和情结。
近几年,张枚开家喜事连连。儿子结婚了,添了孙子;经过多年的积攒,他们终于在市区的红旗广场置办了一套房产;自己和爱人的黑山羊养殖也初具规模,日子越过越滋润。2016年11月,张枚开带着儿子一起来到华丽献血房车,再次参加献血。“本来想要将献血这件事跟儿子做个传承,可因为他太瘦了,没能成功献血。”张枚开很惋惜,但是他那天又有了另外一个目标——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我在献血屋看到了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看到他们在街上耐心地跟路人介绍无偿献血,看到他们热情地为献血者端茶递水披衣服,觉得特别亲切,我很想参加这支队伍。”张枚开说:“但我现在更多的是住在农村,离最近的献血屋都有60公里,所以估计没法经常来参加服务工作。”他有些惋惜,但马上又坚定地说:“以后我要更加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坚持每年献血1-2次。做„深入基层‟的„志愿者‟,从身边开始,鼓励乡亲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14年来,张枚开坚持献血11次,累计献血量4300毫升。“保家卫国、奉献为民”的军人气慨使他坚持。他说:“我3岁的孙子知道我是一名军人,很崇拜我!以后献血时,我也要带着他来,让他从小接收爱的教育,让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茁壮成长。”
第三篇:读红色经典 扬爱国情怀
读红色经典
扬爱国情怀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第四篇:人民日报头版:井冈情怀 红色烙印
人民日报头版:井冈情怀 红色烙印
人民日报头版:井冈情怀 红色烙印
巍巍井冈满山翠绿,映衬着散布其间的革命旧址遗迹,诉说着流传不息的经典故事: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之地。
去江西,到吉安,上井冈山——近年来,井冈山等地红色旅游勃兴,红色资源得到极大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感染和激励了千百万人。
寓教于游 精神洗礼
春寒料峭,细雨濛濛,挡不住红色旅游的人流。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游人缓步登上109级台阶,向死难烈士敬献花圈;“报道敌军宵遁”的黄洋界战斗遗址前,旅游大巴送来一批又一批客人;茅坪八角楼里,导游轻声讲述当年毛泽东挥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不朽篇章的故事;大陇镇红军挑粮小道的起点,100多名参加干部培训的学员踏上崎岖山道,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坚忍不拔„„
“经历了去年游客人数井喷式增长后,今年的红色旅游依然保持良好开局。”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说,“五百里井冈有10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坚定信念的生动课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2011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671万多人次,旅游门票收入突破2亿元。作为红色资源富集区的吉安市,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425处、近千个点,去年游客达18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近30%。
自1999年红色旅游在井冈山兴起以来,吉安市和井冈山市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富集、独特、原真的特性,满怀井冈情怀,不断充实红色旅游景点的内容内涵,着力创新红色旅游的方式方法,不仅打响了井冈山“红色旅游首选地”的名头,更达到了寓教于游、传承井冈精神的境界。
“情景再现”、“体验式游览”,让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点“活”了起来,红色教育功能在游人的参与、感悟中得到实现。3月14日上午,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广州游客陈先生告诉记者,与10年前他第一次到井冈山相比,这次来旅游的感觉更加震撼:“博物馆的陈列大量运用了声、光、电等手段,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了。”
在茨坪毛泽东旧居,叮叮当当声中,“铁匠们”正在赶制杀敌利器,“老百姓”忙着编织拥军的草鞋„„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设的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黄洋界保卫战3D动感影院等,让游客身临其境。
突出独有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让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点“特”了起来,革命传统教育在“不虚此行”的感叹中浸染无数游人。井冈山推出的“走一小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的“六个一”参观游览项目,受到了旅行社和广大游客的欢迎。
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全部由厦坪镇、拿山乡附近的乡亲们演出,600多名农民白天下田耕作,晚上登台演出。红军挑粮小道已成为游客体验红色之旅的必走之路。
“吉安市特别是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将再现革命情景、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熔炼团队精神融合在一起,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参与性,得到的是情感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提升的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感召力。”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
寓教于学
信念弥坚
3月17日上午,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互动教学课程现场,井冈山农民石金龙正在讲述自己与奶奶曾志的故事。
石金龙是老红军、中组部原副部长曾志的孙子。1985年,石金龙请求奶奶帮忙解决“农转非”问题,曾志回答说:“我们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那你又何苦转城镇户口呢?”课程结束时,主持人念诵曾志的遗嘱:“死后不开追悼会,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
红色培训是吉安和井冈山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到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和拓展训练,红色培训积极运用红色景点的载体,不断开掘红色资源的矿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充分利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开展培训,提炼出“理想信念高于天”、“作风就是战斗力”、“党的纪律要牢记”、“精神家园须坚守”等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自2005年3月正式开学办班以来,培训学员逾3.3万人次。
“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是江西干部学院的主打课程之一,授课老师有“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毛秉华,革命烈士王佐之孙王生茂,老红军江志华烈士的孙女、《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原唱者、环卫工人江满凤,40年执教井冈山最偏远小学的上海知青杨洁如等。学院负责人、博士后裴鸿卫说:“学员有了感动,才会心动,才会行动。我们在培训中把逝去的历史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与场景,把书面的文字变成真人、真事、真情,学员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精神洗礼,党的宗旨更加明确,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在井冈山下,活跃着一支支宣讲革命传统的队伍。青原区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的丁仁祥,对记者笑称自己是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的“发烧友”。他不仅到美陂古村“二七会议”旧址为游人义务讲解,还常常给各类培训班上课,收集整理东固和赣西南根据地史料。老丁说,像自己这样的“发烧友”,他知道的就有30多人。
寓教于学,一个老师感动的是一批学员,一个教学点教育的是无数人。近年来,吉安和井冈山市把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贯穿于红色培训,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
“井冈山等地的红色资源,需要不断发掘提炼,不断继承创新。我们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努力做大红色文化产业,丰富学习培训内容,更好地提供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精神力量,大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庐琦说。
寓教于行
民生为重
杜鹃花是井冈山市的市花。随着4月份花期临近,第三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即将迎接八方游人。杜鹃花节的连续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前两届上山游客数量同比都有大幅增加。
“井冈山的党员干部就是一个个‘守山人’,不仅要守住这片精神家园,更要让一方百姓生活得富裕和谐。”梅黎明说,2007年以来,井冈山发挥“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杜鹃花节举办地”、“红色旅游高峰论坛主办地”、“国民素质提升地”的战略定位,全力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精神家园”旅游品牌,带动了井冈山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011年,井冈山市生产总值达38.09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49.31%、39.95%,旅游业成为井冈山发展的强劲“引擎”,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从中获得实惠。全市每4个人中就有1人与红色旅游服务直接相关,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75%。
“井冈山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本地的党员干部必须接受教育在先,践行宗旨在前,努力服务群众,不断改善民生。今天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昔日红色资源的教育情景交融,传统教育才有说服力、感召力。”井冈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红说。
红军医院旧址所在的小井村,39户人家在曾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勤劳创业,或开“红军茶馆”,或卖工艺纪念品,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茅坪乡茅坪村环境优美整洁,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欣欣向荣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新希望。一些利用农闲编红军草鞋出售的农民,一年可由此增加几千上万元的收入。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对农民致富的推动作用特别明显。井冈山现有“农家乐”近400家,户均年收入12万多元,从业人员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以上。山脚下的菖蒲古村,如今办起了16家“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
挖掘好依托好红色资源(快评)
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丰厚资源。江西着力挖掘井冈山等地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影响力,让井冈山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了新的光芒。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全国各地形成了一大批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财富,既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和崇高思想,也是在新时期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我们重视好、挖掘好、依托好。
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中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和坚守,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的积极作用;依托红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一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干部队伍;依托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深刻了解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依托红色资源,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公民素质,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依托红色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凝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在这些方面,吉安、井冈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挖掘好依托好红色资源。
第五篇:感受红色情怀,追忆革命精神(心得体会)
党员外出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红色情怀,追忆革命精神
马蹄镇洋合小学 王克洪
2018年3月24日,新平学校党支部组织片区党员教师参加了娄山关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娄山关革命腹心之地,不仅有着绮丽的风光,更因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险要地形成为令国人敬仰的红色革命圣地。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娄山关,重温入党誓词,回顾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学习“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共产党人精神,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以提升党员同志的思想境界,改善党员同志的工作作风,树立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浅谈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韦拔群等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做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