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遇上最难就业季 听听80后过来人的攻略
90后遇上最难就业季 听听80后过来人的攻略
大学城,应聘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记者 李化 摄
应届毕业生就业,如何选择?如何突围?是毕业之后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进入90后时代。被认为独立、反叛、个性张扬、自信而脆弱的第一批90后,正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就业季”。一边是初出茅庐的90后大学毕业生,一边是已逐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学长,10年变迁,10年成长,10年感悟„„昨日,商报也为这两代人架起一座桥梁,希望这群90后新人,在与80后过来人的一场对话中找到突围灵感。
90后疑惑之一
当北漂还是逃离北上广?
毕业后,总有一群学生会面临“去哪儿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本来就在一线城市读大学的毕业生,留还是走,一直困扰着他们。今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90后重庆女孩杨柳至今还没做出决定,她告诉记者,自己很想留在北京,也参加过很多面试,“竞争太激烈了。”她说,好单位大家都争着进,不过失望者居多。出身普通工人家庭的杨柳对未来有很多期许,不过毕业的现实选择却让她很纠结。“或许最终还是会回重庆。”杨柳想的是,给自己半年的时间,如果能确定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漂在北京,实在不行,还是回重庆。和杨柳一样存在困惑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重庆大学毕业的小喻也有过这样的挣扎,因为成绩出众,幸运的她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一份在广州,一份在重庆,最终她还是决定和广州的一家银行签约,“现在不敢确定选择是否正确,只是想圆一个南下的梦。” 80后解答
二三线城市机会更多
现在90后在北上广的坚守,80后师兄师姐们显得非常理解,“年轻时谁还没有些梦呢?”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陈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目前已回到重庆工作。杨柳和小喻如今的想法也是他刚毕业那会儿的选择,在北京待了两年,陈筱在一家网络公司从低层干起,他笑称当时就是一名“IT民工”,干了两年工资倒是涨了些,不过买不起房,也找不到媳妇。
“我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回家乡发展。”陈筱说,他也一直很关注今年的就业问题,他称,从整体上看,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的确多于二三线城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职位量较大,但求职者也多,就会显得“狼多肉少”,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如果再综
合房价、物价等其他因素,硬留在一线城市的性价比并不高。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在查看招聘企业的简介
90后疑惑之二
海归到底有没有优势?
今年的就业大军中,“海归”不在少数,有着海外求学经验的光鲜外衣却让他们依然有着重重困惑。高小姐在苏格兰读完研究生之后,毅然回到了重庆找工作,不过她并不认为自己会比同龄人具有更多优势。
“工作零经验。”这是高小姐口中最大的劣势。比起以前,更多海归派回归理性,高小姐说,自己也有不少同学都有国外留学经历,当初选择出国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不过念完书的他们,很多却很彷徨。“老实说,除了语言能力更强些之外,其他专业方面是否能竞争过国内的毕业生,我没有把握。”高小姐告诉记者,和其他应届毕业生一样,回国后她也投了很多简历,如今,在别人的推荐下她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目前的身份仍是一名“实习生”。
80后解答
用人单位更看重综合素质
80后李颖曾在爱丁堡留学,在国外总共待了8年,现在在重庆医疗系统工作。李颖说,现在她所接触的很多有留学经历的毕业生,会认为外语是自己很大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降低。”李颖告诉记者,在一次单位招聘中,进入面试的总共有5人,全部是研究生,其中两人曾出国留学,另外三人英语六级。
“面试时,其中一名‘海归’的口语还不如在国内就读的研究生。”李颖想说明的是,现在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花哨的简历或许只是昙花一现,即使有“海归”的身份,也不会得到百分之百的加分。
90后疑惑之三
找工作最好找“铁饭碗”?
智联招聘曾做过调查,在招聘中,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量占到了43%,然而,这些小型企业却并不那么受应届毕业生的青睐。事实上,大学生偏爱“铁饭碗”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应届毕业生小林最近为了找工作的事,有些气馁,“目标定得太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最近他也在反省自己,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部队„„可结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2008年是本科学子入学高峰期,正好2012年毕业;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同学
选择读研,正好也是在今年毕业。”面对这么多竞争者,自诩优秀的他有些无奈,不想随便找份工作,未来的路怎么走,他却说自己还没想好。
80后解答
放低身段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再择业,这是很多80后的经验之谈。30岁的唐倩做过两份工作,2006年7月份毕业,10月份才在同学的介绍下进入一家小公司做数据录入,试用期工资只有800元,后来工资涨到1500元,第一份工作唐倩总共干了8个月。
“曾经学生时代的优越感,全部被第一份工作磨光了。”每每和人说起,唐倩都非常感触,大学每年拿奖学金,毕业找工作受挫„„这对自信心超强的她打击曾非常大,不过转机也出现在第一份工作中,工作中认识的一个朋友后来为她牵线搭桥,让她成功跳槽,现在她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干。
唐倩想对正在找工作的90后们说,放正心态,把毕业后的第一年作为继续学习的两个学期,找到自己的定位。
点评
“错位”中找机会
智联招聘重庆分公司人力资源专家熊敏表示,当下的“就业难”是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矛盾体现。“难”不是单纯的职位供需失衡,而是就业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他建议毕业生,在错位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积极寻找“错位机遇”,脚踏实地,毕业前得多积累实习经验,适应职场,尽早考虑职业规划。熊敏表示,往年有48.4%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另外,还可以从“错位”中找机会,二三线城市、中小型企业、跨行都会有发展空间,“是人才,在任何地方都有机会‘闪光’。”
熊敏还称,智联招聘和央视正联合推出“就业有‘位’来”公益行动,希望能集合各方力量、尽最大可能帮助大学生突围最难就业季。
第二篇:最难就业季
最难就业季,大学生该如何选择?
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将走向社会,然而在4年后的2013年,中国内地的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之多,创历史新高,被誉为最难就业季。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萎靡的就业市场能否承载庞大的就业大军。大学生该如何在这最难就业季中“杀出一条血路”。
本期专题,让我们一起解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那点事儿”
当鲜花香味不再馨人肺腑,当大学教育不再令人向往。
当今大学的扩招,使从前的“天之骄子”沦为如今的“资源过剩”经过几年不知道算不算精彩的大学生活后终于毕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终于完整得渡过了自己人生的读书生涯。是该轮到为自己以后奋斗的时候了吧?可是如今残酷的现实让大部分初出社会的大学生被“打得”不知所措。当初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以后会怎么样?以往种种的美丽誓言现在都让人感到一阵阵的无力感,让人心里作呕。不可避免得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和压力,各种丑陋,各种黑暗,各种无法预料到的人和事接踵而来,打击着刚出社会的大学生那脆弱小心脏。尽管无法避免,但是,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承受这些呢?
曾经以为上了大学,以后的生活就会有保障,至少是心灵的保障,可是在今时今日,这个到处被竞争和压力充满的今天,曾经追求的那份心灵的保障在哪里?,面对着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差异和歧视,谁能说我们如今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说那些是根本没区别的,可是,谁又在现实中看到了那份平衡的存在?都说读书使人进步,可是我们的进步怎么如此之慢?慢到难以让人接受。我们都在为了美好而努力不懈,而如今谁能为那些不美好而努力?为了“我们”以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去改变?哪怕只是为了教育这一个方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从古时候一直支撑着我们不断向前奔跑的动力,支撑着我们在各种学习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源泉,可是如今,当我们走完读书人生,人们却对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生,百无一用”!谁能告诉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一条正确的道路?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我们耳边再度响起,当教育不再令人向往,我们的教育本身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民族是不是意识到了危机的慢慢逼近?教育制度是否应该再度改革这个问题引起我们深思。
相关链接:
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的考分门槛降低了不少,但经济门槛也提高了不少,许多农村大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仍在还债。因此更多农村学生选择了放弃大学梦想,提前进入社会“赚钱”,农村孩子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通过读书,找份工作来改变命运了。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总理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当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时候,当高考不再成为社会阶层流通的渠道时,上不大学、参不参加高考就成了人们,特别是农村孩子必须面对的一个选择。如果选择的结果是放弃的话,社会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大学生就业难,难不在学生
就业形势遭遇“寒冬酷暑”大批大批的学生从校门涌进人才市场,各种招聘会,他们手里抱着多年读书的成果,心里装着的是埋藏了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欢迎你的加入”“明天来办理入职手续”,而是一个又一个“不适合”“回去等电话”„„
可是他们还不是压力最大的人,也不是最纠结的人。真正承受压力的是那些还是努力完成学业,为自己学分而努力的,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拥有在社会看来最“可笑”的纯正、天真、梦想。对他们来说社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那么的虚幻,像海市蜃楼一样,近在眼前,却永远也摸不到。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大学生就业难”,“某某大学生承受不了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的压力而自杀”这些事总是能轻而易举得占据各大报纸,网站的头版头条。仿佛无声的嘲笑着当代大学生的稚嫩。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就被学长学姐的就业事件压得喘不过气来了。难免会想到轮到自己,该怎么办?
媒体的舆论成一边倒的形式,观点总是如出一辙,他们总是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归结在大学生自身上,大学生自视过高,大学生不肯放下身段,大学生不会吃苦,不肯从基层做起,想一步登天„„
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即使会这样想,最后的结论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根本不会想到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其实这样的局面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但是外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就很高么?我们的很多高校教育水平不比外国差,甚至有的超越外国高校。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的差距,犹如田忌赛马。但是差距在哪里?差距就是在顶尖高校之间,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有文化不一定有素质,但是没文化就一定没素质。在学校里,我们接触得最多的除了自己的同学之外,就是老师了。但是,如今有的大学老师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却能够在学校里待那么久。什么是老师?用韩愈的话讲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假如我们什么都懂,一生下来就无师自通,那还需要在教室里浪费那么多光阴吗?倘若我们接触的不说都是名师,至少是一些有自己见解,有内容可以讲的,有师德的老师,我们还会这样”眼高手低”还会这样”哀叹不已”?现在的学校里,师生关系最为现实,也能组成最厉害的关系。想着怎样和老师混熟,怎么和老师攀上交情,变成取得高分的一种“捷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交朋友成为一种很势力的一种行为,那些对自己未来工作上,事业上有帮助的同学,拼命巴结,讨好。而对自己未来没有多大帮助,或者毫无用处的同学,几年下来也不会说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现实”的味道,使整个校园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充满了社会气息的另类社会。曾经可以在香樟树下弹琴,可以在湖边晨读,可以和女友漫步在林荫小道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令人生厌的地方。
如果大学真的入某些人所想的,成为了培养适合社会生存的人才为最终目的的”工厂”那么大学就不是大学了,而应该称谓技校了,每学的一门课都是为了与相应的谋生有关。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会成为大学的最终结局和归宿。
在各种招聘单位,各种招聘信息,各种招聘网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要求“多少多少年工作以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时代什么都在飞速发展中,所有用人单位都不愿意落后,能够很快熟悉工作,对工作得心应手的员工当然更受欢迎。于是乎,大学生就因为这样看似合理,实际上不合理的合理,给拒之门外。可是你不给我工作,他也不给我工作,让我去哪里找工作经验?没有就业的出路,就去找其他出路啊?创业不就是一条出路么?国家不是还有相应的政策么?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方案,但是真正有条件,有资本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那些没有金钱,没有权利的学生,怎么承受得了随时倒闭的压力?
有人说,如今大学生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跟无头苍蝇一样,目的不明确。但是正好相反,大部分大学生的目很明确,对自己想要什么很清楚。他们只是想要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候,起薪倒是成为了次要的。可是社会给予他们的恰恰是相反的,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事,这时候反而会关注起薪酬来,希望能增加收入。但往往增加的不是收入,而是更多的歧视,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包容。
相关链接:
企业培养大学生到一个熟练的员工,成本有多少呢?这样的隐性成本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因为其中有大量的隐性成本,这样的隐性成本是多少呢?分析这些经济因素,才是最终揭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关键所在。
我市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如今大学生就业如此堪忧,那么在我们临海市,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呢?经过本报记者多次访问,在有关部门处了解了相关情况。
2008年至2012年,我市共有20470名毕业生报到,其中:博士20名,硕士研究生549名,本科生9564名,专科生9990名。为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积极改善就业服务方式,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各种渠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17180名(包括招录公务员376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09名,大学生村官362名)。一直以来,临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没有统一模式和范型的学科,所有成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都是学校和师生探索于社会环境之中,其办学条件和教学行为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状态后取得长足发展的,我市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铺垫了许多道路,方便更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相关政策等一应俱全,下面我们就说说都有哪些政策。
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在重点企业中确定一批有条件企业作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目前,我市共有华海药业、东海翔集团、豪情汽车制造等25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15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近三年来共兑现见习基地生活补助26万元。
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2006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临市委办〔2006〕180号),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近五年,全市共招聘362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同时,全面落实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考录公务员政策倾斜、生活补贴、户籍和人事档案迁转、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SYB(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邀请国内知名创业培训导师对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走在台州市前列。至今,共开展SYB创业培训班23期41个班,培训学员1329人,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1182人,形成创业计划书1182份,已实施创业计划的有456人,直接带动就业569人。为保障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我市给予创业者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扶持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制度等等。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资金难”,给予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政策,今年经审核符合创业贷款贴息政策有87人,将发放创业贷款200万元,预计贴息20万元。
上述数据表明我市对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所形成的积极效应,但是我市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止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有着各用人单位的问题。
相关链接:
总体来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仍然较多,另一方面,经济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多少。受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难题,“三大示范区”建设和沿海大开发对拉动经济和增加就业岗位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同时,受毕业生跳槽频繁影响,用人单位培养使用毕业生的兴趣不强,招聘时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更为明显。
结合自身原因,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理念性矛盾导致定位不合。由于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导致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不考虑自身实际条件而过高的要求工资、福利待遇,导致用人单位不接收;二是片面追求工作环境,受传统思想影响,只想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依靠政府安排岗位的思想比较严重。不愿去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三是中小企业待遇偏低,不能吸引高校毕业生。同时,一些用人单位选人时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对吸纳毕业生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部分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提高学历和用人标准。致使一部分专科毕业生,尤其是高职类毕业生沉淀过多。专业不对口也是制约就业的因素之一。有些单位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报考时,紧缺的专业无人报考,不需要的专业人员过剩,造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积压浪费。企业更愿意招能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而我们高校的培养体制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地精力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又好又快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导致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产生信任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第三篇:“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
5月6日,重庆举办首届“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女大学生专场双选会”,现场80家企业提供三千多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渠道。
“要找一家理想的单位不容易。”江苏科技大学应届生沈某说,离校日期一天天临近,工作还没有落实,心里有点急。在网上,她投出的20多份简历有一半石沉大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启明是在求职大军中“背水一战”的一员:“从去年9月找到现在也没确定下家,5月已经是就业周期的尾声了,像样的企业都已招聘完毕,连补招都结束了,国家公务员(微博)、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几乎尘埃落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能寻找最后的机会。”
步入5月,2012-2013高校毕业生求职周期已逐渐走向尾声,但《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经济增长放缓限制,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如何顺利度过这“最难就业季”仍然是个难题。“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
教育部(微博)此前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和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矛盾之下,今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记者近日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发现,前来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纷纷感叹“压力山大”。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部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达到53.2万人,总量有所增加,而今年企业对应届生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更加剧了他们求职的难度“本来毕业生在整个招聘市场上就不是被需求的大头,而今年进高校招聘的企业数量是下降的,对应届毕业生需求也随之下降。”
上海地区的应届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据上海市教委统计,截至5月10日,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本科生的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约2%和4%。在毕业生中,本科生、特别是市属高校的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的情况比较突出。
除了屡次碰壁的求职者,还将有一部分原本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梦碎在5月”。据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一般实行差额复试制度,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一般为1.2:1,5月研究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将有近20%的考研(微博)复试生落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地方公务员等也将在5月实习期满后“刷掉一部分人”,它们的实习录取比一般为2:1,甚至3:1,竞争激烈。
矛盾
应届生就业面临三重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由于面临着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三重压力。
一方面,在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当前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用人单位“不招人、少招人”的趋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不少困难。
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多,且这种情形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2009年就已突破了600万人大关,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而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不仅如此,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也还有差距。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综合招聘会上,今年读研二的江苏大学研究生朱程程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研究生学的是经管类的文科专业,但文科专业似乎不太好就业,为了找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他不得已拿出了自己本科时的理工科土木类专业来应聘,而他的理想工作是找到一个土木和经管两个专业相结合的岗位。
资料显示,目前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桂桢说,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还有差距。工科、理科学生供不应求,而文科、长线专业学生的就业却比较困难。上海市教委学生处处长汪歙萍也介绍称,在总数为17.8万的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中,约10万人希望在上海就业,其中有5万名毕业生已经签署协议。而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在上海的岗位需求数超过15万个。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期望值的不匹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签约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苏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这一点在兰州交大本科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的人数变化上体现出来:兰州交大近两年毕业生到工程施工企业就业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23%减至2012年的13%。今年的比例预计会更低,大约仅有10%。
“70后”“80后”毕业生就业时,还愿意为了施工企业的“铁饭碗”暂时忍受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但“90后”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要求更高。“类似施工企业的一些单位远离城市,工作流动性大,上升通道相对较窄,不受‘90后’毕业生青睐。”苏程说,一些工程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五六年前,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仅为5%左右,但在去年达到了15%。
措施
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专家认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都该有所作为,通过一些针对性措施,促进就业公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一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政策扶持。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完善相关的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开展一些专项的招聘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高校开展专项招聘活动,提供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使高校毕业生获得比较充足的就业信息。
事实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促进应届生就业推出了优惠政策。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黄建荣介绍,为有效放大小微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江苏省已经正式出台关于落实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扶持政策,明确对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高等院校也该为待业毕业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档案保管、生存支持、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奔赴毕业季。
此外,就业压力之下,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各方应在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消除暗箱操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条专门提到要严禁就业歧视,提出了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在内的“三个严禁”,“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www.xiexiebang.com而北京,广州等地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命题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面试必须全程录像,保证面试的公开公平。记者李唐宁刘巍巍仇逸张文静郑天阳方问禹黄浩苑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天津广州报道
第四篇: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
699万!这是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这个夏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现场,有不少2013届的应届毕业生,对于2013年的求职状况,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感觉今年工作特别难找!而一份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史上最难就业季”有多难?
1、毕业人数
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比去年整整多出19万的699万名大学毕业生数量不仅让形势更加严峻,也让“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季奔波的无奈感叹。
2、签约率
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本科生不足四成 硕士生不足三成,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较高。
3、薪酬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企业提供的薪酬平均涨幅约为5%-10%,大专学历起薪在2200-3000元之间;本科学历起薪在2800-40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起薪在5000-10000元之间。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一提再提,而且似乎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那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从这些原因背后我们要做哪些反思?
1、宏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既与经济形势有关,也与大学生总量增加有关,更与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吸纳能力不足密不可分。自从2008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对就业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总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大学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再到2013年的高峰699万,年均增长为18.7%。但同期的报考大学适龄人数从1999年低谷的1940万增至2008年高峰的2730万,年均增长只有
3.6%,“扩招的速度远远快于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数量过多的局面。还有一部分宏观上的影响就是现在的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过剩,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差不多达到饱和状态,而一些体力劳动者需求则是供不应。
2、大学生
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1)多数求职者对于自己求职方向并不明确,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走上社会能干什么呢?(2)大学生自己本身的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社会环境的要求;
(3)还有些大学生对求职的期望过高,很多企业的薪酬待遇达不到自身的要求而放弃很多机会。
3、企业
企业用人现在流行“快餐文化”:宁愿去挖人 也不愿用应届生。因为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用两三年的时间去培养了自己需要的人才之后,很多人会选择跳槽,这对企业有很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就有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招聘应届毕业生。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不景气,而用人成本的上涨,对用人的要求原则基本上就是少而精,让很多企业找不到能力强的合适人才。
4、对接
专业对接性差也是主要原因。大学生的供给不太符合市场需要,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跟市场需求对不上。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面对这699万,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大学生如何实现逆市突围?面对这些问题,政策上、大学生本身、学校、社会又需要做哪些努力?
1、政策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反对就业歧视,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通知》还要求,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各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举办优质高效的招聘
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各地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还有通过举办培训,发放小额贷款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来增加大学生的毕业出路。国家要掌控好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
2、大学生
如何破解就业难?我认为,首先,大学生要先好好学习,在学校里掌握好过硬的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大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能够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最后,要学会有一定的忠诚度,不要随意跳槽,变动工作。
3、学校
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再者,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4、社会
社会各方面要真正关心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引导和激励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简单拿一些帽子去往大学毕业生身上扣,期待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更加宽容。
第五篇:推荐最难就业季,应届生怎样就业?
推荐最难就业季,应届生怎样就业?
来自一览泵阀英才网的分享
最近关于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喧嚣尘上,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HR工作一线的“老人儿”针对大学生,特别是应届大学生就业这个话题发表一点自己的个人看法。
首先,作为应届毕业生来讲,很多人都没有在毕业前对社会角色的改变进行适当的心态调整,很多应届毕业生在踏进社会后依旧保持自己当初在校阶段的那种校园心态,而没有及早的将自己调整到社会人的心态上来,这与毕业生自身有关,但与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也有着责无旁贷的关系。
我觉得,作为应届毕业生在不耽误课业的情况下,毕业前多参加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我指的社会实践并不是指学校内的实践,而是真正的社会性质的实践活动。例如促销、服务员等。当然这个前提是必须在不耽误课业的情况下。
其次,作为应届毕业生(应该说更适合目前的在校毕业生)来说,不管你是否喜欢你的专业,学好你自身的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没兴趣不是理由。
我们看到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常常会表现的对自身所学专业的无知,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很多HR在面试中也会关注你的学习力,而一个连自己专业都没学好的人,怎么能说有很强的学习力呢?
第三,作为应届毕业来讲,得体的妆容仪态和清晰的简历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应届生喜欢讲自己在学校的所有荣誉、职位、经历,特别是学习的课程都恨不得全填写在简历里,这是不对的。
要知道一个HR,特别是大企业的HR在每天要面试的人员不下十几,甚至几十人,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认真阅读你的简历,所以你只能用最简洁、清晰、明了,并且能够抓住眼球的话(其实就是你需要适当了解应聘单位的情况,并结合自身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进行简历的制作,不要以为一份简历就可以吃遍天,这是不现实的。作为应届生的简历问题,我想说说我的几个观点:
一、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要在简历中加入过多的自我推荐性的文字,最好就一张单面的A4纸搞定;
二、所有的荣誉、干部经历等全部浓缩成三条,挑最有力的进行阐述;
三、不要过多的装饰,干净整洁也是一个重要标准,一定要放上自己的照片,最好是彩色的。
四、一定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在醒目的位置,不要让HR找半天找不到怎么联系你。
第四,作为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岗位选择上,一定不能对销售、服务员等岗位抱有主观性的排斥;我觉得,服务员和销售反而是应届毕业生应该选择的两个最佳踏入职场的职业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说服务员,我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着一些所谓的校园江湖气,点火就着的急脾气;而服务员的工作恰恰能够有效的将你身上的那种急脾气抹灭掉。
我并不是说急脾气不好,但往往应届生身上的急脾气是没有价值的,要是始终不加以纠正,最终的结果就是“引火烧身”的后果。再来说说销售,我想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销售岗位的态度就是拒绝 直接拒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抗压力心态太弱,而销售工作,特别是面对面的销售来讲,能够有效的提升这种抗压能力,其次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这往往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极为欠缺的。
最后想说的就是个人的人生规划问题,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并没有想好自己进入社会后的角色定位,于是就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职场中浑浑噩噩,这万万不可的。
那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场定位呢?我认为只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就可以了。
第一、这个是我想干什么?
第二、这个是我能干的吗?
第三、要是这个比较困难,我能不能坚持下去?
当然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针对这一点我还想多说一点,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欠缺对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的认识,而选择报考公务员。但我想说,我不反对大家报考公务员,但报考之前,请也先想想以上三个问题,另外给自己一个时间结点,例如30岁之前考公务员,30岁之后专心工作,不要最后把自己弄成了像古代老学究一样的人物,80岁了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拿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色彩了。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最终就是希望每一位应届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够长久发展,发挥出自己自身特长的工作;趁年轻,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