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银币鉴定方法
金银币鉴定方法(对新人有用)
一:通过材质来区分:把金币(彩金币、银币不行)送到打金店(城乡都有),放在干净平整的瓷片上(防止碰划伤),用喷枪高温烧灼1分钟,若是纯金的材质(包括91。6/%的早期金币),毫发无伤,这叫真金不怕火炼。若不是纯金的材质,就会发红发黑冒烟。我用5角的铜币/5元的纪念币试烧过,1000度的高温下,半分钟后,铜币就开始变色了,变色后不能复原。用这个方法可排除掉90%的假金币。
二:通过重量来区分:称重,收藏爱好者手头备一个电子秤和一把卡尺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电子秤,0.1克至500克的就可以了,才几十元。官方重量1盎司为31.1035克。1盎司以下金币的误差不超过0.15克/枚,超过这个误差的就有问题了。若重量相符,还得量一下尺寸,在中国金币总公司的官方网站中,有每枚币的直径等详细说明,05年以后的金银币都有彩图。手头还要常备一本权威的金银币图录来对比。若币的直径和厚薄都与官网相符,重量也相符,这币基本就没问题了。对于纯金银高仿币的分辨,上述分辨条件相符后还得加上与真币的仔细对比后才能识别。比如分辨纯金银高仿的青藏铁路和奥运会金银。
三:通过证书来区分: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的金银币证书从2000年以后全部采用有水印的专用印钞纸印制,90%以上的假货都不是印钞纸印制。假证书一般是把水印的图案直接印在纸的表面,而真水印是特制的做在纸张的里面,二者较易分别。真证书号码清晰自然流畅,假证书号码生硬不规则不自然。配假证书的基本上是假货,配真证书的未必是真货,请朋友们注意。
四:通过金总在各地的授权经销商鉴定/或资深币商鉴定。找其中熟悉的人或朋友帮忙看一下,有时候花点钱也值得。总之经验最重要,多学习多交流才能提高。
第二篇:真菌鉴定方法
真菌鉴定方法
一般常用的有:
1、直接鉴定法
2、通过筛子检验
3、比重检验法
4、染色检验法
5、洗涤检验法
6、保湿萌芽检验
7、分离培养检验
真菌主要是酵母,霉菌和大型真菌三种,最常用的鉴定方法就是表形观察,霉菌和大型真菌可以通过菌丝的颜色,孢子的形态进行区分,辅以23srRNA就基本ok,酵母可以通过发酵代谢观察辅以23rRNA进行鉴定,真菌鉴定方法。
真菌是细菌的一种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病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多数人知道细菌可以导致疾病,并习惯用“有病菌”或“有细菌”来形容一个脏的环境或物品。那么,真菌又是怎么回事,是细菌的一种吗?的确,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和细菌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鉴定材料《真菌鉴定方法》。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有十万多种,其中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仅占极少部分,约300种。很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面粉发酵,做酱油、醋、酒和霉豆腐等都要用真菌来发酵。工业上许多酶制剂、农业上的饲料发酵都离不开真菌。许多真菌还可食用,如蘑菇、银耳、香菇、木耳等。真菌还是医药事业中的宝贵资源,有的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和维生素以及酶类;有的本身就可以入药用于医治疾病,如中药马勃、茯苓、冬虫夏草等。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玻
霉菌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葡萄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面包酵母、饲料酵母、酒精酵母和葡萄酒酵母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石油发酵的。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红曲霉素(Monascuspurpureus)属于囊菌纲,曲霉科。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闭囊果,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红曲霉可制红曲、酿制红乳腐和生产糖化酶等
第三篇:钻石鉴定方法
钻石鉴定方法
对于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鉴别钻石的真假,区分真正的钻石和人造钻石、水晶、玻璃或锆石等,人们发明并积累了很多非常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钻石鉴定方法。用手摸的方式来鉴别钻石的真假,是那些比较有经验的人常常使用的方法,用手指轻轻触摸钻石的晶面,会有一种粘性的感觉,这种胶粘性是真钻所特有的。因为钻石对油脂有一种亲和力,而人手指皮肤上会有很微量的一些分泌的手油,这种皮肤油脂与石的晶面接触,就会因钻石对油脂的亲和力产生粘性的感觉。而那些另外的材料自然就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了 但如果鉴别者的经验不足,还是难于区分出真假钻石的,所以要慎用此方法。用铅笔来鉴别钻石的真假,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这是以前一个苏联专家发现的(首先要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这个简易的方法深受一般钻石爱好者的欢迎,当然仅仅利用一枝铅笔来鉴定,肯定不是绝对可靠的。在鉴定的时候,要先把钻石用水湿润,然后再用铅笔轻轻的刻划,在真钻石的晶面上,铅笔划过的地方,是不留痕迹的,而如果不是钻石,而是玻璃、水晶等材料,就会在表面上留下痕迹。但注意哦:一般情况下,用铅笔刻划来鉴别钻石的真假,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是较高的。不过,在鉴别的时候,要注意有些镶嵌好了的旧钻石首饰,是不宜用水浸润的,因为如果是铜或银等材料做镶座的首饰,就很容易氧化。另外,一般情况下钻石的晶面也需避免油类、尘埃以及物的接触,玉石鉴定《钻石鉴定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吧,呵呵,您如果要购买的话,就不必愁真假问题了
1.真钻放在手上是看不到手纹的2.真钻能够将玻璃划开
3.用带有油性的笔在钻石上划一下,表面留下清晰痕迹的为真钻石,如是小点或断断续续的线,则为假的4.在钻石上滴一滴水,如能鼓起来且长期不散则为真钻
5.哈气。钻石表面的水汽若很快散去则为真
6.在白纸上划横线,把钻石放上去,能看到横线的就是假的-
1、钻石的硬度为10度,自然界中任何物质不能与之相比.也就是说钻石可以刻划任何物质。
2、钻石是由碳元素结晶而成,故而具有热导性,用热导仪检测钻石极为灵敏,但是要注意最近市场上出现一种名为碳化硅的类钻石物质,是实验室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硬度十分接近天然钻石,也具有热导性,显然热导仪不是万能的。这里介绍几种鉴别钻石真假的简易方法:
(一)钻石具有特殊的光泽--金刚光泽。强的色散和高的折光率使钻石光彩夺目,在100w白炽灯光下,琢磨好的钻石比其它相似的宝石更具光泽,更加美丽悦目。
(二)钻石对油泥和污垢有吸附力。手指带有油脂,抚摩钻石有粘性。会在钻石表面留下手指的纹路。这种特性是其它宝石不具备的。
(三)钻石属等轴晶系,单折光性质,透过钻石看纸上的线条为单线,字不重影。而其它多数宝石是双折光的,透影时将出现双像。
(四)钻石表面抛光光滑,但用钢笔在钻石表面划过能留下连续的墨水线。如是假冒品,所谓的墨水线条将是小园点。
(五)钻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任何矿物都不能刻划它,故而可作为一种重要的鉴别依据。如蓝宝石硬度是9度,能刻动蓝宝石的只有钻石,相反则不行。它们相对硬度的确定,再辅以其它方面观察就可以此确定钻石的真伪了。当然对于成品钻石来说,由于钻石性脆,这种方法不要轻易使用,否则极易给钻石造成损伤。
第四篇:dna鉴定方法
dna鉴定方法
随着我国科技力度的大力提升和知识普及面的全面发展,一些时髦尖端的字眼闯入了 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其中有一些已经被大部分人所熟知,并且已经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例如DNA和DNA鉴定,dna鉴定方法。虽然人们对此不陌生,可还是有很多人不禁 要问,什么是DNA?DNA鉴定方法到底是什么?
人们想知道DNA到底是什么?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 为“遗传微粒”,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复制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DNA鉴定方法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对已提取的 DNA进行鉴定识别与分类。那么DNA鉴定方法分为那几种呢?
广义的DNA鉴定分为DNA亲子鉴定、DNA同一认定、DNA亲缘认定等。而我们说得DNA鉴定和DNA鉴定方法主要指的是DNA亲子鉴定。DNA鉴定方法目前已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水平。DNA多态性检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用于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的方法。而且采用的检材可以是血液、血痕、唾液、毛发、骨骼等几乎人体任何组织或器官。
DNA鉴定技术是1985年由美国学者默里斯等发明的,准确率几近100%。鉴定技术科学、公正、准确,在法医认证、计划生育、移民公证等方面往往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称为“DNA判官”。
亲子鉴定就是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亲子鉴定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之,如滴骨验亲,滴血验亲等,自我鉴定《dna鉴定方法》。
进行亲子鉴定的诱因: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上传统的家庭观念的改变,使得现代生物科技水平和需求不谋而合。
司法亲子鉴定
遗产继承纠纷要确定是否亲生关系;
强奸犯的认定;
认领被拐卖儿童;
未婚先育落户,超生落户;
遇难者(空-难、海啸等)身份无法辨认;
抚养权纠纷……
个人亲子鉴定
怀疑子女不是亲生;
怀疑医院产房或育婴室调错新生儿;
失散的家庭成员认亲;……
亲子鉴定还包括:亲缘鉴定(父系或母系),移民鉴定等
根据鉴定目的的不同,亲子鉴定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个人鉴定。
1、个人亲子鉴定本身就是不公开的,所以鉴定委托人有权不提供任何证件。样本可以自行取样,送到专业鉴定机构,其鉴定结果仅提供给鉴定委托人。鉴定结果可以作为上诉依据,但不能作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仅做为鉴定人亲权鉴定的一个凭证,并可作为证据之一,但鉴定流程、鉴定结果准确性是和司法鉴定一致的。
2、司法亲子鉴定是完全公开的,必须鉴定委托人父、母、孩子三方同意,面对面到场,带齐相关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户口本等。鉴定结果可以用做司法用途(上户口、办移民、打官司等),也可以做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1)司法鉴定只能适用于诉讼活动,是在特定的诉讼审判程序过程中,由法官启动的一项科学鉴定活动。换言之,不参与诉讼活动的,也就是不在法庭打官司,就不需要做司法亲子鉴定;需要打官司,诉讼到法院后,由法院启动的鉴定,才叫司法鉴定。
2)司法鉴定活动必须遵循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进行,程序违法的鉴定结论不能成为鉴定材料。司法鉴定要做到:鉴定主体合法,鉴定材料合法,鉴定程序合法,鉴定步骤合法,鉴定方法、标准合法。司法鉴定必须由相关机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出具委托书,经过一系列司法公证程序所完成的鉴定,才叫司法鉴定,并只作为法庭证据使用,鉴定结论必须接受法庭质证方为有效。
3)目前亲子鉴定80%以上都没有启动司法鉴定,都属于个人鉴定。
个人鉴定是鉴定机构对个人的遗传基因所做的生物学鉴定,在取样环节,不需要公检法出具委托书,也不完全需要申请人提供身份证等证件和同意书,仅做为鉴定人亲权鉴定的一个凭证,并可作为证据之一,但鉴定流程、鉴定结果准确性是和司法鉴定一致的。
第五篇:文物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方法
发文单位:国家文物局发文时间:1991-6-17生效日期:1991-6-17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物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结合文物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文物鉴定方法。
第二条 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负责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鉴定。
第三条 非文物系统完成的文物科技成果,其上级主管部门可委托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本办法的规定组织鉴定。
第四条 列入国家文物局科技计划(以下简称文物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以及未列入科技计划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第五条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2.软科学研究成果。
3.已申请专利的科技成果。
4.已转让实施的科技成果。
5.文物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科技成果。
第六条 科技成果鉴定时可以根据项目内容和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1.验收鉴定:由鉴定委员会按计划任务书(合同书)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测试。
2.会议鉴定: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3.函审鉴定:由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七条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书》。
第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2.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3.技术成果资料齐全,主要包括:计划合同书或任务书、研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资料以及引用参考文献目录、成果使用报告(使用日期在六个月以上,使用单位二个以上),鉴定材料《文物鉴定方法》。
4.在经盛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家文物局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九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通知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1.是否同意鉴定;
2.鉴定的形式;
3.鉴定委员会委员名单。
第十条 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的单位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委员会由七人以上(含七人)组成,其中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鉴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主持;项目的参与人员不参加鉴定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委员会人数应控制在七分之二以下。
第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函审鉴定均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第十二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十三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第十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1.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2.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3.科技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4.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条件和前景;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函审组改正。
第十六条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十七条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费用由成果完成单位支付。
第十八条 国家文物局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及时纠正;对错误严惩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十九条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或转让被鉴定技术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国家文物局有权对已鉴定的科技成果,定期向文物系统披露,涉及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