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 月 日”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年 月 日”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数学第四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变化的规律,并完成表格,通过设计年历编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通过时间谚语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准备:年历卡片、探究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月亮、地球》,引入新课“年 月 日”。
师:(同时课件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同时地球本身也在不断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
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
师:用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时间?
3、通过猜谜语引入“年历卡”,并会通过年历卡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师:“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都是数字,要知几号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生很快猜出是“年历卡”)
4、师说出几个节日(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让学生在年历卡上迅速查出是星期几,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同年份的年历卡上的大月和小月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自己发现规律,在和同伴交流。
2、合作交流,解决发现的问题,完成表格,总结谚语。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不一样,其他月份的天数不变,然后独立完成表格,交流完善,最后由老师总结谚语:“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特殊二月十十八。”老师解释“腊、冬”的含义。
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闰年的知识。
1、首先听读资料,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
2、通过老师出示的两组闰年年份的表格,生交流发现闰年的规律:一般年份,每四年有一个闰年,整百年份每400年有一个闰年。
3、小组合作总结判断闰年的方法,并填好“探究卡”。老师引导学生练习,判断几个年份。
4、通过学生的计算,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把谚语补充完整,并编成儿歌演唱;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四、巩固发展,课堂练习
1、抢答题:学生以4大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2、判断题:学生判断。
五、开拓发展,创新提高
1、发现年历卡编排的不足,发动学生创造性地编排一个个性化的方案。
2、交流完善自己编排的年历方案。
六、总结结束,渗透德育。
1、出示几个年份及日期,让学生联想,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了!
2008年9月28日,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课件展示)
2、说几条有关时间的谚语或名言,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师: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在这朝阳初升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将来的某一天,为祖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平年)二月 28天
(闰年)二月 29天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解释的地球公转自转时间,科学的介绍了什么是一年、一月、一日。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因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年历卡查一些他感兴趣的节日,比如:儿童节、教师节、自己的生日。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记住每个月天数。在前面充分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突破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我通过出示表格,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判断平年闰年方法,并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填好探究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把谚语编成歌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更扎实,也使活动富有情趣。
让学生自己编排年历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生活在实际中学习数学,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归纳、浓缩,以歌谣的形式使学生轻松掌握,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二篇: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对研究的过程做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同时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篇:教学设计及意图
《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4课《海洋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特征和外形色彩,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过程和方法: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描绘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
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网页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谈话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大海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好几篇课文,还记得吗?告诉大家,你是通过什么认识大海的?、播放《海底总动员》片断。影片中有哪些海底生物?这些海底生物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设问:你能用笔把它们画下来吗?试试看。、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板书: 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观看影片,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
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播放录像《海底世界》。观察海洋生物真正的形状、特点。
学生了解它们的形状、特点……,在欣赏之前,教师请同学们留意一下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色彩如何?
通过欣赏你找到你最喜欢的海洋朋友了吗?它有什么特点?你看到了他们身上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教师小结: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魅力。老师这儿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它采用了哪种表现方法?、学生欣赏回答。请学生上来点击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采用的表现方法。今天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现海洋生物。那我们如何来创作呢?请某些同学来说一说。教师引导,出示创作过程。
教师小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在涂上鲜艳的颜色,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设计意图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欣赏其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可以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了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用多种方法描绘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
三、创作表现
(1)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
(2)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 设计意图在绘画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学生从中了解并初步掌握了各种方法的相关知识,体验到了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四、评价小结
(1)将学生作业进行全班展示
(2)学生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怎样?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
(3)学生相互评价: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哪里吸引你?
(4)教师简单总评。
[ 设计意图完成作品后对学生的作品采用全班展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总评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海洋生物是那样的神奇而美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欣赏图片)一些化学物品、人们的日常生活垃圾倒入大海、赤潮对大海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保护环境 保护大海 保护海洋生物)课后请同学们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其他表现方法创作表现神奇的海洋。
第四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找 规 律”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兴城市曹庄中心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 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