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数字长宁”发展战略 推动“数字共青团”建设的研究
依托“数字长宁”发展战略 推动“数字共青团”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根据“数字长宁”战略构想和“数字共青团”的发展要求,立足区域特点和青少年实际需求,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座谈研讨、参观考察、实践探索等研究方法,研究如何突破在推进“数字共青团”建设中的认识、设施、人员和资源等四方面的瓶颈,努力实现长宁共青团组织功能的全面提升和不断优化。并在长宁共青团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全区各级共青团网络阵地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组织建设、人才建设、事务管理等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信息化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关键词
数字长宁 数字共青团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日益多样化的新情况,信息化不仅体现在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相关行业的渗透和带动,更由于信息化影响力大、涉及面广、作用力持久,对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最易接受新观念,最具生产潜力的一个群体,在群体结构、人格特征、发展要求、参与方式等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共青团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联系、服务、凝聚最广大青少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的重要职责,既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2001年,我区提出,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打造“数字长宁”,把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长宁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通过加快信息化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和城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3年,在市第十二次团代会上,团市委提出,实施上海青少年工作信息化推进计划,创新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手段、活动方法和运行机制,推动青年工作的现代化,扩大共青团对青少年的联系面,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上海共青团。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共青团”建设决不是简单的工作载体、服务手段和活动方式的信息化,而是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共青团信息化工作放到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中去看,就是以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依托信息社会的技术支持,全面重组、再造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团的宣传教育、组织人才、管理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和不断优化。本课题根据“数字长宁”战略构想和“数字共青团”的发展要求,立足区域特点和青少年实际需求,结合具体工作,采用理论分析、座谈研讨、参观考察、实践运用等研究方法,力图通过“数字共青团”建设推动长宁共青团工作的整体创新,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长宁区共青团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1、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办公信息化
近年来,长宁区团委充分运用区政府公务网和长宁门户网站的作用,对机关的日常工作、人事工作、档案工作、信息工作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基本实现内部工作现代化。同时我们在长宁视窗(区政府内网)上建立了长宁青少年网站内网,并通过内网的信息集锦、长宁情况等栏目,将团区委的工作动态、活动信息及时上报,加强上下互动,内外沟通,拓展团组织的信息宣传、联络沟通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发布的现代化。
2、建设工作网站,推进工作信息化
2003年4月,长宁区团委在原有的“长宁青少年网站”的基础上,根据团工作的要求和青少年的需求,对“长宁青少年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把它定位为全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展示平台和工作平台,长宁青少年的网上沟通交流平台和长宁青少年的网上服务平台。“长宁青少年网站”开通至今获得基层的关注,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得到领导的肯定,2003年底被团市委评为首批上海市基层共青团组织优秀网站,并获资金资助。
同时,我们对区属200余家共青团组织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团干部对在日常生活和团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是充满热情、非常积极的。愿意、经常在团的工作和信息交流中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占100%,会登陆并使用团区委网站的占90%,拥有团组织自己网站(网页)的占40%。涌现出了像“江苏青年电子社区”、“长宁青年教师网站”、“新华青年中心网站”等受到广大团员青年欢迎的基层青少年网站,为推进长宁“数字共青团”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大胆实践创新,探索功能信息化
长宁区团委以“长宁青少年网站”的建设为抓手,积极拓展信息化在团工作各个方面的运用,努力建设青少年网上家园。通过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网上道德评议活动,举行网上团队主题活动,推进团的宣传教育工作信息化;进一步加强了青年人才两级信息库建设,推出了《长宁“青年人才库”计划实施方案》,并对全区团干部进行了信息化培训,推进团的人才工作信息化;通过培育网上青年社团,开展网上组织生活,推进团的组织建设信息化。
(二)长宁区共青团信息化工作中的困难瓶颈
我们在共青团工作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区委和团市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大力支持,这也使我们始终充满信心。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我们还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数字共青团”建设的首要因素
一方面,“数字共青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还很难全面、准确地界定和理解它的内涵;另一方面,部分团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的信息化导致的思想多元化、信息均等化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挑战,以及信息化平台对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机遇,从而没有认识到“数字共青团”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基础设施问题是制约“数字共青团”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区的220余家共青团组织分布广泛,传统领域和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体等由于所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基本信息设备的配置差别很大,大部分单位团组织的信息设备普遍缺乏和老化,不仅影响了团工作信息化功能的开发,更影响了团干部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信心。
3、资源整合问题是阻碍“数字共青团”推进的主要原因
目前,区属团组织所能使用的资源有限,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社会化运作的能力比较欠缺,项目开发所需要的财力、人力和技术能力还比较贫乏,直接阻碍了共青团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长宁共青团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
1、建设长宁“数字共青团”的资源平台
一是主动加强与团市委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试点项目,充分运用上海“数字共青团”的强大资源平台和功能平台,提升长宁“数字共青团”建设的水平。
二是把长宁共青团信息化建设融入“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实施青少年信息化培训、推进网上民主建设、建立青少年信息档案、推动青少年信息化重大项目等实事工程,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
三是广泛利用团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快信息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办公服务系统等建设,争取信息设备、技术支持、经费筹集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推进长宁共青团信息化工作的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要建立既有统一领导、整体推进,又有明确分工、多方参与的长宁“数字共青团”建设领导小组,集中全区各级团组织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长宁“数字共青团”建设。
二是创新运行机制。要加强各项工作制度的建设,创新推进过程中的政策支持、阵地依托、经费资助、品牌培育等环节,形成稳定有效、开放融合的运作机制。
三是健全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对全区各级共青团组织信息化工作的评价制度,把信息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团工作的评价序列,对于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项目,明确责任主体,定期督查考核,建立专家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3、加快长宁青少年信息化的教育培训
一是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基层团干部和新上岗团干部进行信息化轮训,提高他们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加快信息化普及教育。加强与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组织开展IT技能培训、灰领人才培训等;围绕阶段性工作主题,开展网页评比、FLASH大赛、信息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是完善社区青年中心网络教室建设。推广新华青年中心“东方信息苑”的成功经验,为青少年营造绿色上网空间;广泛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倡导文明上网。
4、加强长宁青少年工作的网络调研建设
一是加快建立网上调查系统。通过网上问卷、网上评议、网上公示、网上信箱等方式,畅通长宁青少年意愿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动态变化,为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是探索构建青少年网上论坛。依托区域内团青组织所属网站,加强与“两新组织”和青年社团的联系,探索建立符合各类青少年群体需要的主题论坛,不断扩大团组织和团属青少年组织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加快全区各级共青团网络阵地建设
1、建好长宁青少年网站
完善机制,增强功能,把长宁青少年网站建成全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展示平台和工作平台,长宁青少年的网上沟通交流平台和长宁青少年网上服务平台。
2、建好团区委所属各社会团体的网站(页)
根据区青联、学联、少先队的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对象需求,加强网上项目建设,增强网络运用功能,指导、帮助完善所属网站(页)的建设。
3、推动区属各级共青团组织的网站(页)建设
加大对基层团青组织“上网工程”的支持力度,开展相关评选,纳入工作考核。指导区属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充分运用各类资源,丰富相关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建好网站(页)。
(三)努力实现长宁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信息化
1、推进共青团宣传教育信息化
一是建好长宁“网上团校”。完善长宁“网上团校”的功能和内容建设,加强对团干部和优秀青年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培训;开设“网上书店”和“网上理论学习论坛”专栏,定期向团员青年推荐一批优秀理论学习书籍,引导长宁各界青少年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是深化青少年网上道德建设活动。积极借助各级青少年网站,开展网上道德评议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青少年网上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开展诚信教育,规范信用档案。
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借助上海青年电子社区、长宁门户网站和长宁青少年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加大团内外的新闻宣传力度,不断强化“网上长宁团讯”的功能。
四是探索开展网上团队主题活动。结合“五四”、“六一”等重大时间节点,创新主题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上主题活动。
2、推进共青团组织建设信息化
一是探索实施电子团务。依托信息网络,建立起全区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交流平台、工作展示平台,推动团内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信息化;依托上海青年卡(电子团员证)的功能,在部分领域初步实现电子团籍管理。
二是推进“网上青年中心”建设。结合我区青年中心试点工作,重点探索“网上青年中心”建设,突破青年中心的有形阵地限制,把青年中心建设成为各领域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之间沟通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使“网上青年中心”成为青少年的信念中心、组织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
三是建立网上共青团和青少年组织。争取在青年集聚较多、传统团建开展较难的领域和组织适时建立网上共青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共享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实施信息化管理。
四是大力发展网上青少年社团。积极引导支持各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大力培育网上青少年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广泛凝聚思想多元化、生活时尚化、追求个性化的青少年。
3、推进共青团人才建设信息化
一是加强长宁青年人才信息库建设。根据区人才新高地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青年领军人物的集聚,重点做好临空经济园区、多媒体产业园、虹桥开发区和长宁信息园区等领域的人才凝聚力度,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实现青年人才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做好信息化青年人才举荐工作。举荐区域内优秀信息化青年人才加入“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积极参与“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评选活动;尝试开设网上“青年人才直通车”,加强优秀青年人才与区领导的沟通交流,鼓励青年人才为长宁发展献计献策,更好地发现、凝聚和服务信息化领域的青年人才。
4、推进青少年事务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立网上实事服务中心。联合区各职能部门,建立网上青年就学就业、技能培训、文体娱乐、社会参与、健康状况等信息发布和咨询中心,加强对青年实际需求的服务。
二是建立网上维权受理中心。建立网上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和网上青少年维权热线,联系学校、家庭、社区健全网上青少年维权网络,增强为青少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便利渠道。
三是建立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中心。加强与区青保、政法等部门的联系,依托青少年社工,做好社区青少年的信息收集与分类管理工作,建立社区青少年电子档案材料,为青少年提供就业咨询、行为矫治和心理疏导等,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篇:上海“数字共青团”建设的研究
上海“数字共青团”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对当今社会、当代青年和共青团组织的主要影响,对当前共青团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并从运用信息化推进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数字共青团”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文中提出运用信息化改善共青团组织的管理、实现共青团资源的统筹、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变革,从而提升共青团的核心竞争力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网络 数字共青团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当今社会和当代青年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近年来,上海共青团组织坚持“青年为本、以德为先、服务为重、发展为主题”的工作理念,积极应对信息化对青少年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运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媒体和手段来影响、吸引、凝聚和服务青少年,积极创新青少年工作的工作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扩大组织影响覆盖,改善组织服务能力,增强组织生机活力,逐步探索和形成“数字共青团”建设的基本思路,努力为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上海青年工作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网络对当今社会、青年和共青团组织带来的影响
1、网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实践中,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发明都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变革。蒸气机的发明使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今天,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再次面临着伟大的变革,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迈进,网络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多边性、国际性等特征,使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呈现透明化、个性化、扁平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同时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也带来新的变化,如更崇尚民主自由、关注自身发展、注重独特个性等等。
2、网络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几乎所有触及互联网络的人,都直觉地发现自己触及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休闲娱乐、渡过闲暇时间,交友娱乐的十分重要的方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全国的网民人数由1997年的60多万人激增到目前的8700多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82.5%。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也是信息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培养了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
3、网络对共青团组织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例如: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如何运用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更广泛的青少年提供符合青少年需求的、个性化的、更有效的服务;如何运用网络手段组织和动员青少年,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推动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变革,促进新形势下的团建创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塑造共青团组织的品牌及核心竞争力;如何处理好共青团组织和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包括网上俱乐部、网上社区、网友联谊会等网上虚拟组织)的关系等等。这些将对共青团组织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和影响。
(二)构建“数字共青团”解决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党政领导、青少年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从党的要求和青年需求的角度,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共青团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共青团组织影响面和覆盖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长效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共青团组织的发展。而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共青团”的构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和渠道。
1、各级团组织拥有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现在共青团组织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资源不均衡的客观现象。其实质就是资源在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没有得到有效的统筹。从时间序列上看,我们把较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活动的开展上,而在长效性的服务和服务机制的建立上则相对缺乏,从而使得共青团组织的许多工作和活动很难长期地发挥应有的、持续的效应和作用。从空间序列上看,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资源的不均衡和不对等性非常严重。纵向上,上级团组织拥有较多资源,包括各类团属青年社团如青联、青企协等;各类活动阵地如青年文化活动中心、青年中心等;各类活动载体如青年卡等;各类团属网站如青年电子社区、青年网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团系统之外的资源如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等,这些资源很多是相对独立甚至相互割裂没有关联的,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机高效的整合,很多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基层团组织却由于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展开有效的活动和服务,往往在资源的获取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存在着上下级组织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及资源的不对称性现象。从横向来看,团组织虽然资源丰富,却往往各管一摊,很多资源是相对独立甚至互不关联的。
2、共青团组织的影响面和覆盖面的问题
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具有先进性和群众性两方面的属性。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围绕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积极开展了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和品牌,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展示,但相对而言群众性体现不足。如共青团组织活动中比较多的是聚焦在优势和先进群体,如我们开展的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青年经济人物、新长征突击手、IT青年十大新锐、文化新人评选等,都是聚焦优势和先进青年群体。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组织也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弱势群体上,如关心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关心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就业、权益保护等。如为关心下岗失业青年,专门招募400名社工针对部分社区闲散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等。但总体上,共青团组织目前开展的活动和服务,主要影响和覆盖的还是以两端的青年群体为主,对占绝大多数的中间群体的青少年有影响的活动和服务相对还比较少。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看,共青团组织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更广泛的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提高组织的覆盖面。
3、共青团组织服务的有效性和长效性问题
近年来,上海共青团组织着重突出“服务青年”的要求,提出“服务年”建设的目标,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工作项目来服务青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展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个传统优势,也是共青团组织的强项,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理念在活动中得到很好地展示和体现。但由于活动存在着时间延续性短、受影响面有限、效用持续性差等客观情况,能对青年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的需求多样化,青年组织为青年服务的职能越来越重要。青年也更需要青年组织能提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服务。更好地服务青年才能赢得青年,才能将青年团结在共青团组织的周围,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们要培育共青团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加强我们的全方位服务能力,为最广大青少年提供长期、有效、持续的服务。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指出:“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充分运用电子信息化和网络通讯手段,将团的各级组织、各条战线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实现‘全团互联’,并不断将共青团的青少年网络向基层延伸。把团的各级领导机关与最大多数的基层组织用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面向团员青年,传递党的声音的重要枢纽,成为在互联网上高扬共青团的理想旗帜,吸引和凝聚团员青年的战斗堡垒”。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团组织的各类资源,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流程再造和组织流程再造,推动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创新和变革,建立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推动共青团组织以活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是构建上海“数字共青团”的基本目标。通过推进共青团的信息化,改善共青团组织的管理、实现共青团资源的统筹、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变革、提升共青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数字共青团”的基本思路。
(一)信息化改善共青团组织的管理
共青团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层次多、覆盖面广。实现组织内部高效、有序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运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才能适应组织的发展。而网络交互的、主体的、多方位的特点,为我们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在工作决策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泛了解信息,调查研究,通过网上公示、网上征求意见、网上评估、建立网上信箱等方式,探索建立可以更加广泛、真实地反映基层青少年组织和团员青少年意愿的新渠道,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工作民主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决策的民主化、透明度和科学化;在工作部署中,团的领导机关的意图和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传递到基层团委、团支部,甚至广大团员青年,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运用信息系统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全新的动员机制;在工作评估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开展网上评比、举行网上投票,从而提高团员青年的参与度和评估的可靠性。在工作方式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全市共青团组织和青少年的电子邮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手机短信系统和网上论坛系统等平台,探索建立覆盖各类青少年组织和群体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能力,促进交流沟通,提升共青团组织的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实现共青团资源的统筹
各级团组织资源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团组织有效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影响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而信息化的手段能使现有资源进行时空上的统筹,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有效的整合和有效的配置,使这些资源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内得到最优化。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在时序结构中提升非一次性资源、非耗散性资源的比例,并将网上和网下的资源、团内和团外的资源、局部和整体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及在时空范畴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各级共青团组织在资源的利用上更好地消除不关联性和不对称性,并更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为团的工作提供服务。
通过网络技术和手段,有效整合团组织的各类资源,构建为全体青少年服务的共青团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的分散和不均衡等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水平。重点围绕青少年的读书、就业、创业、维权、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共青团组织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全面、广泛、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三)信息化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变革
信息化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工作,也是一场涉及体制、机制和方式的革命。要站在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共青团组织的宗旨和理念中去,进而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流程的再造。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摈弃以任务分工与计划控制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设计观念,打破共青团组织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由计划化、串行化、部门分散化、文件式工作方式向动态化、并行化、部门集成化、电子化工作方式的转变,建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工作流程模式和组织框架,提高团组织的服务效率,进而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如混合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团建、两新组织及体制外青年的凝聚和服务、如何加强团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都对现行团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及工作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从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流程上去寻求突破。在工作流程再造方面,把所有的资源加载到公共服务平台上之后,可以打破原有工作方法和程序,甚至打破部门的框架和局限,站在整个共青团的高度去构思共青团的工作计划,并可以直接接受基层团组织和社会青少年的评价。而工作流程的变革必将推动组织流程的变革,现有传统的部门属性将会被弱化,将有可能延伸出一些新的部门,使共青团的组织结构更好地适应服务青年的目标。
(四)信息化提升共青团的核心竞争力
从共青团组织的功能角度看,共青团组织具有政治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和专业性功能。从理论上看,团组织的政治性功能是第一位的,社会性功能是第二位的,专业性功能是第三位的;从实践上看,应该是专业性的功能第一位,社会性功能第二位,政治性功能第三位。因此,从这三个属性的关系来说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属性是宗旨,社会性属性是目的,专业性属性是手段。我们现在的专业性功能应该是体现在为青少年服务的专业性方面,这应该是共青团组织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组织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一点目前我们的现实情况和青少年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扩大将逐渐导致共青团组织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站在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执政基础的高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团组织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性的服务能力,而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改变了我们传统以活动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和工作流程及组织框架,对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工作流程和组织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打造全新的工作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有效整合团组织的各类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团组织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的局面,推动团组织从以活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最终实现通过为全社会青少年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之手段,达到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属性的宗旨。这也是未来“数字共青团”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
第三篇:“数字共青团”创建的研究
“数字共青团”创建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时代的进步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组织方式也正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积极推进“数字共青团”创建势在必行。本课题通过在本企业的实践,对“数字共青团”的内涵、主要特点、主要功能以及创建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构架了当前进行“数字共青团”创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全面推进“数字共青团”创建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数字共青团 组织形态 体系创新
领导点评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经常要奔赴全国各地施工。尤其是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宝冶建设的事业也蓬勃发展,公司青年常年分布在全国各地施工,给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宝冶建设团委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出发,对“数字共青团”的创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案,并发掘出了“数字共青团”创建对进一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服务青年工作、提升团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作用,对下一步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希望宝冶建设团委能够在上海团市委的领导下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着重在“数字共青团”的建设和完善上下功夫,使“数字共青团”更好地服务企业青年工作,服务企业长远发展,为上海团组织乃至全团的事业发展做出一个基层团组织应有的贡献。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安义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1、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微型计算机迅速普及,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文化娱乐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趋于数字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文化、传播、通讯等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对新事物有着特殊敏锐兴趣的青少年更是走在了前列。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2、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流动性和独立性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分散到传统的组织联系方法和活动方式难以覆盖的广泛区域和领域。于是,随着现代沟通联系方式的发展,人们的组织联系方法和活动方式越来越呈现数字化、虚拟化的倾向。这种联系交流方法和活动方式的本质变化,正在推动着社会组织活动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逐渐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接受,虚拟社团组织开始大量涌现(例如网上的各种理论研究会、联谊会、协会以及网上同学会等)。社会组织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3、全团各级组织都普遍认识到了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加快推动团组织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不少团组织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上海团市委推进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更是走在了全团的前列,推出了电子团员证,建立了工作网站,还根据青年的需求特点建立了城市青年网,适应了当前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延伸了自己的工作手臂,增强了自己实践团的宗旨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了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理论研究等方法开展。首先,课题组组织召开课题分析座谈会,进行初步理论探讨,制定了本课题的调研方案,同时制定了本企业数字共青团创建的初步草案,在基层团委书记中进行了初步问卷调查。然后,在初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本企业数字共青团创建的草案,进行深入问卷调查。本企业68%的团支部书记和26%的团员参加了调查。最后,课题组整理调查结果,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确立了对数字共青团创建工作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具体的创建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对“数字共青团”的新认识
1、对“数字共青团”的两个片面认识
调查发现,人们比较普遍地把“数字共青团”创建等同于共青团组织的数字化建设。这里存在两个片面的认识:一个是认为“数字共青团”就是共青团组织为自己建设一个面向本组织范围内团员青年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主张,展示自己的工作;另一个是认为“数字共青团”就是共青团组织为自己以及下属的各级团组织建设一套“自动办公系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OA”系统,实现团组织办公数字化。
2、“数字共青团”应该是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的、半虚拟的青年组织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数字共青团”首先应该是一个组织,是依托数字技术实现的、为共青团宗旨服务的、半虚拟的青年组织。说它是半虚拟的组织是因为它与一般纯虚拟组织的产生过程、运作机制、活动规律并不完全一样。它一般应该由现实生活中的共青团组织推动创建,以现实中团组织的成员为基本人群,以现实中团组织的组织架构为依托,并按照数字社团组织的构架规律建立自己的组织框架,依照现实中团组织的规章制度结合数字社团组织的组织特点形成自己的规章制度,按照数字社团组织的活动规律开展活动,实现团的宗旨。本质上,它是通过数字技术来丰富共青团的组织构架、业务流程和活动方式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增强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数字共青团”应该是团组织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共青团组织数字化建设,就是全团各级组织积极采用数字技术手段服务共青团工作的过程。当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实现“全团互联”、“资源共享”、“自动办公”,促进团组织优质高效地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凝聚青年;一是通过“数字共青团”创建,适应社会组织形态和社团组织活动形式创新的发展要求,促进团组织更好地吸引青年、活跃青年、团结青年。
(二)“数字共青团”的基本特点
1、“数字共青团”属于共青团组织的范畴
“数字共青团”是共青团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共青团组织的范畴,必须遵照共青团的纲领办事,必须为实现共青团的宗旨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把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团结青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服务。因此,它只能作为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和工作的有效补充而存在,是共青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拓展自身工作空间、提升自身工作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可能代替共青团组织的一切职能和工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中的团组织独立存在。
2、“数字共青团”是一种半虚拟性的社团组织
“数字共青团”作为一种半虚拟性的社团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活动规律,不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共青团组织完全一样,不能直接套用现实生活中团组织的组织构架体系、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开展工作。正是其自身特点的特殊作用,“数字共青团”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团组织无法比拟的工作效果。它能使团组织更加广泛、更加直接地联系团员青年,它能为团员青年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娱乐渠道,它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团结团员青年参与到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来,等等。因此,“数字共青团”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3、“数字共青团”一般应该由现实生活中的团组织推动创建
因特网上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团组织,当然也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青年社团组织。但“共青团”是一定历史时期青年参与社会政治运动的产物,“数字共青团”不太可能自发产生,而应该是共青团组织积极推进自身数字化建设的产物。因此,要积极发挥“数字共青团”在团建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就必须使各级团组织充分认识它在团建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优势,引导各级团组织积极推动“数字共青团”的创建。
(三)“数字共青团”的主要功能
1、能够推动团组织主动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当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进行数字化改造已经成了各行业、各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创建“数字共青团”能够促进团组织对现有组织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调整、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团组织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青年思想和精神生活需求变化的需要,提高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能够推动团组织主动适应社会组织形态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团结青年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人们的组织活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共青团组织也必须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对自己传统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进行改造,以适应青年群体思想认识和社会生活习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创建“数字共青团”,能打破过去“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半虚拟的、自愿参与自主管理的共青团组织体系,把青年更好地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引导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娱乐,从中学习共产主义、丰富精神世界、陶冶个人情操。
3、能够推动团组织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效果
数字社团组织的联系和活动有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创建“数字共青团”,可以极大地扩大团组织的远程覆盖能力,使那些因本单位业务拓展等原因远离本部的团员青年和基层组织仍然可以像本地团员青年和基层组织一样开展工作。创建“数字共青团”,还可以把团组织进行远程沟通和协调的信息在途时间缩短到接近于零,使沟通和协调实现远程同步,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都对团组织各项工作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4、能够推动团组织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数字共青团”作为半虚拟的青年组织,以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为主,各工作主题和活动项目的形成也是以群众倡议为主、组织推动为辅。这样,团组织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的人为因素就大为降低,就更可能符合青年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来源也更容易有较好的保障,就更可能形成一套较好的保障体系来保证这些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
(四)“数字共青团”创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生活中的团组织完全割裂开来
虽然“数字共青团”作为一个半虚拟性的社团组织能够独立运转,但因为它具有为共青团宗旨服务的核心职能,必须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所以“数字共青团”不宜与现实中的团组织完全割裂开来。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中的团组织统一起来建设,可以大幅度降低这两者的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和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互补。比如,可以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中团组织的团员团籍管理结合起来,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中团组织的办公体系统一起来,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中团组织的评优奖励机制统一起来,等等。
2、“数字共青团”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最好采用实名制
大多数虚拟社团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方式就是匿名参与。但我们认为“数字共青团”作为一个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青年组织,不宜采用匿名制。而且,如果采用匿名制,上述把“数字共青团”与现实中的团组织统一起来建设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以实名制参与活动的半虚拟社团组织已经出现。比如网上同学会,如果大家都以匿名的方式参与活动,相互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谁,那么“同学会”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3、要为“数字共青团”的不断发展完善做好理论和技术上的准备
在当前阶段,人们对于“数字共青团”的各种描述和构想都还处在概念不很清晰、内容不很充实、功能不很完善的阶段,而且技术的不断进步、理念的不断更新都会给“数字共青团”的完善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因此,我们现在创建“数字共青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做好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准备,为将来的扩展和完善留好足够多的接口和空间。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数字共青团系统”的系统体系设计
在我们的概念里,“数字共青团”是一个虚拟性的社团组织。这个社团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专门的数字化的技术系统做支持,我们称其为“数字共青团技术支持系统”,或者叫“数字共青团运转技术平台”,也可以笼统地称其为“数字共青团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
1、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
主要包括对现实中团组织基础情况和团员青年基础情况等数据进行自动获取的子系统,对数字团组织和现实中团组织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和更新的子系统以及监控子系统等。
2、数据处理储存体系
主要包括对高密度高速率的海量数据进行储存的设施,对多分辨率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存贮、压缩、处理的技术以及数据库等。
3、应用体系
主要包括数字团组织和现实中团组织的组织建设、团员团籍、主题活动进行管理以及开展青年服务的子系统等。
4、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维护子系统,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以及专业人员小组、教育培训、相关法规等问题。
(二)“数字共青团系统”的模块结构设计
当前,“数字共青团”的创建仍然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其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模块要根据各个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不断进行丰富和调整,当前阶段大概应该考虑六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依据现实中团组织办公规律建立起来的自动办公模块,主要包括公文流转、团内会议、团内表决、通知通讯以及工作记录台账等。二是按照现实中团的组织管理规律建立起来的团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团员团籍管理、团组织和团干部管理以及基层工作检查考核公示评奖等。三是按照数字条件下社团组织构建管理规律建立起来的团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数字条件下的团员团籍管理、团组织和团干部管理、社团管理、团队工作检查考核公示评奖以及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身份识别等。四是数字条件下的青年文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数字条件下的读书学习活动、音乐影视欣赏活动、多媒体制作竞赛展示活动、游艺娱乐活动、主题论坛以及各类青年业余爱好交流园地等。五是现实中团组织和数字团组织的工作宣传网页模块,主要包括团建动态、青年主题活动风采、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优秀青年典型事迹以及所在单位党政组织的工作主张等。六是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对各模块进行功能调整、流程设计、环节设置、权限设置以及信息管理等。
除上述六方面基本内容外,我们在实践中还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对青年工程立功竞赛、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等专项活动模块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三)“数字共青团”的全面创建应以自上而下推动为宜
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不少基层团组织都对“数字共青团”的创建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没有这些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对“数字共青团”概念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有目前相对系统的“数字共青团”的创建方案。这也同时说明,上海地区有很好的“数字共青团”全面创建的条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基层的这些探索工作往往是很不成熟、很不系统、很不完善的,而且往往会在比较类似的系统上重复花费大量的开发力量。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整体成本较高、效果不佳、水平不高。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推进“数字共青团”的全面创建应以自上而下整体推动为宜。比如说,可以由团市委出面,在对这几年基层团组织“数字共青团”的创建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对基层需求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 “上海数字共青团”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分解,组织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开发能力较强的基层团组织进行分散开发,由团市委统一协调管理,最后形成功能比较齐全、运行比较平稳、使用比较方便的“上海数字共青团”的统一系统,并在全市推广。尤其是“数字共青团”的办公模块和组织管理模块,更应该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统一开发,然后强制推行,以提高上海团组织整体的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基础条件较好的基层团组织在“上海数字共青团”创建基本完成后就无事可为了。比如说,系统本身需要不断完善,而且他们还可以结合自己针对所面对的特殊青年群体开展的特色工作开发一些数字团组织的特色项目,作为“数字共青团系统”的“插件”提供给团市委,由团市委在全市团组织推广,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2021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方案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理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基本实现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总体架构,进一步提升我市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握“数字政务”改革这一关键抓手,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全面理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架构,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总体目标
到2021年底,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初具雏形,全市统一算力中心、存储中心框架初步搭建,“数字化行权治理”方法基本构建,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基本覆盖所有部门,重点领域的行业大数据平台初步建成,数字监管模型基本构建。主动服务机制基本建立,服务内容、实施路径基本明确;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到2022年底,数字政府基础建设全面完成,全市统一算力中心、存储中心基本建成,“数字化行权治理”全部门实现,行业大数据平台进入深度应用;实现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常态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全过程数据化、对公高频事项全程网办及机关内部高频事务“最多报一次”“最多跑一次”、打造无证明城市,形成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管、用机制,统筹规划,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坚持数字政府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数据资源高效利用,提升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2.坚持统分结合、开放创新原则。科学合理划分牵头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应用开发之间的“统分”关系,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模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社会价值。
3.坚持安全为上,自主可控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想,建立健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升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可控水平。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二、工作任务
(一)统筹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支撑能力
继续完善、充实我市“云+数+应用+安全”的技术架构,统筹全市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和共性应用平台建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打好数字政府建设硬环境基础。
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1+2+N”的数据中心架构。“1+2+N”即一片云(政务云)、两个中心(存储中心和算力中心)、N个大数据平台(各行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存储和算力中心,提供包括数据汇集、融合、治理、计算、共享和开放等功能,实现政务数据、城市感知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有效支撑各县区、各部门大数据应用。
开展数据网格化建设。启动全市数据网格化项目建设,按照最小颗粒度的思维建立网格基础架构;依托公安网格化建设基础,结合城管、民政等重点部门网格化建设情况,建立统一的网格化体系,坐实底层网格单元的数据采集责任,实时归集和更新数据。
初步搭建“感知一张网”。从整合全市视频监控资源入手,启动感知一张网建设,在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探索智能感知设备的应用领域,提升感知数据采集能力。
2.统筹支撑平台建设
搭建数据开放平台。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数据开放平台;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
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以市级统一云平台、存储中心、算力中心为依托,汇聚整合行业数据,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探索行业数据从产生、存储、治理、应用、分析、脱敏、交易的全流程应用模式。
3.完善应用平台建设
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增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功能模块,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等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业务通”,实现“一网通办”。(市营商局牵头,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升级改版市民在线APP。将APP打造成我市政务服务优化唯一入口,进一步丰富功能,实现全市掌上可办率达到75
;依托在线启动“一码通”建设,打通全市各类二维码功能,在教育、医疗、交通、人才等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建设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平台。统筹党政机关业务需求,统一建设集日常办公、内部数据共享、内部业务协同于一体的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平台。
谋划建设数字监管平台。以行业部门为主体,推进市场监管、交通、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的二级监管平台建设,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移动监管、非现场监管等纳入运行;统筹各行业监管数据资源,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监管主题数据库,探索按战线分类的数字监管架构,整合、汇聚形成全市多个战线类一级数字监管平台,为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对监管的再监管提供支撑。
(二)开展“数字化行权治理”工作,推进业务数据化
以数据治理为手段推进部门业务数据化转型升级,探索形成我市“数字化行权治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对行权治理中各类清单、流程、要素等进行颗粒度拆解和全面优化,夯实数字政府建设软环境基础。
4.再造政务服务流程。以“最小颗粒度”换“最大满意度”为目标,编制、完善办事指南,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制定“一网通办、跨级联办、就近易办、异地可办、掌上即办”清单、容缺受理清单、信用承诺制清单。从整体政府和群众眼里“一件事”理念出发,全要素优化、智能组合生成“一件事”,市级新增50个,县区新增20个。
5.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全面梳理各部门产生的政务数据资源和数据需求,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政务数据资源需求清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责任清单》和《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健全目录管理机制,建立动态更新和常态化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实时更新和共享交换。
6.梳理各行业数据资源目录。以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为目标,以公安、农业、交通、卫生、教育、市场、工业、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对各部门负责审批、监管、指导的行业数据进行梳理,摸清行业数据底数,结合行业管理中对其他部门的外部数据需求,编制各部门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制度,依据数据目录动态采集行业数据。
7.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行业服务为主线,按照“谁制定、谁更新、谁解释”的原则,编制公布惠企政策清单;设立线上、线下政策兑现专区,优化申办程序,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推行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8.优化对公业务流程。以推动对公高频事项全程网办、机关内部高频事务“最多跑一次”“最多报一次”为目标,优化流程,分解工作要求、目标任务,通过内部办公系统办理认领。
(三)完善四级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扩大政务服务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
9.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集中开展清理规范;对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推动启用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管理相关制度、规定,规范平台运行流程和规则,引导各类主体在平台选择中介服务机构。
10.整合政务服务热线。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实现便民热线与“好差评”系统对接。
11.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以《全省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考评指标细则》为依据,完善大厅建设、强化大厅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标准化建设。
12.推进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全覆盖。以在更大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一体化平台的使用,完成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流程复用,提升网上可办率。
13.拓展村(社区)自助终端功能。以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为目标,扩充完善自助终端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度。
(四)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在全面拓展数据整合领域、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据应用方法路径,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14.全面推行电子文件应用。以“电子印章+数字认证证书”
为技术手段,在行政审批、公文流转、业务协同等重点方向全面推行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的应用,建立健全电子印章管理、使用机制,过度期间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档案与纸质材料同步发放、使用,年底前彻底清理非必要纸质材料的产生。
15.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化。建立政务服务运行中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绩效分析等一系列数据模型,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政务服务全过程数据采集,快速发现各服务环节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问题,对我市政务服务运行管理、优化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16.加速推进数据共享应用。以数据共享为主要手段,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打造无证明审批服务,完善智能秒批、批量核验、数据分析等模式,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率达到35
,数据调用总量累计超过3000万次。
17.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整合各部门疫情防控相关数据资源,构建防疫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共享机制,有效支撑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18.打造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扩大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根据各领域需求,研发各应用场景的“数据包”和“服务包”,将产业研究院打造成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工具箱”。
19.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依托数字产业研究院,积极引进培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入驻园区,扩大政企合作。
20.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模式。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潜能,推动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数据产品交易和数据应用市场化运营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各县(市)区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明确专门科室、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积极探索完善“局+中心+平台+研究院”架构,形成统筹有力、协调有力、支撑有力、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机制保障
研究出台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安全、数据保护、数据脱敏使用等法规制度,规范数据合理使用。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电子证照、电子文档合法合规应用、电子印章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规范。推动各部门转变观念,从管理和服务对象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模式、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建立完善与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管理和提升服务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三)强化监督保障
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对各部门政务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中申请接口情况和使用数据频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制定情况等定期通报,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政府数字转型有序推进。对工作措施组织不严、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四)强化安全保障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致性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日常预防、监测、预警、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规划、安全建设、安全测评、安全审计、容灾备份等保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完善数据安全防范措施,加强身份认证、数据保护和责任认定,提升数据采集、生产、加工、共享、开放、服务、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引导各部门数据全生命周期部署在可监控的安全环境中。
第五篇: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方略研究
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方略研究
摘 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区域带,是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11个省市的内河经济带,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更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带。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宗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云南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增长极,具有独特区位、开放与发展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与后发优势。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促进“美丽云南”与“数字云南”协调一致的重大战略举措,应着力夯实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尽快编制对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拿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方略,使之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
关键词 数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方略;云南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6-0008-03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以水为纽带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11个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带。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1]。
云南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战略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开放态势良好、发展形势趋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字云南”与“美丽云南”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跨越新路,是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重大现实
问题。文献回顾
长江经济带沿着长江黄金水道东起上海市、西至云南省,范围覆盖上下游的11个省市,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该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的“三大支撑带”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也长期处于热点状态。
代表性的有:邹辉、段学军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2]。方大春、孙明月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来打造交通运输带,而是要着眼长江流域的产业梯度特征和地域特点,构建产业国家价值链和点轴面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3]。彭劲松认为,制约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域广阔使得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管控;二是区域管理主体多元化、复杂化,难以协调;三是缺乏统一权威的规划与协调长效机制[4]。刘保奎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应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5]。等等上述研究,主要侧重点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产业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生态建设以及沿江领域各省市融入与对接长江经济带的研究。
此外,一些学者就部分省市融合和对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探讨,代表性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认为,要加强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加强在交通、信息、通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合作[6]。
蒋昭乙认为,江苏对接长江经济带应突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主题主线,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7]。王平认为,安徽应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8]。曾光认为,应发挥高铁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赣湘黔滇四省合作,共同打造“沪昆高铁经济走
廊”。[9]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快速干线、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软实力[1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波涛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未来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构建信息化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化设施共用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11]。
以上学者结合长江上下游各省市融入或对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研究,但是就“数字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上下游各省市融入或对接“数字长江经济带”进行研究的极少。本文将对“数字长江经济带”进行探讨并给出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方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
2.1 “数字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念
2016年6月,我国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以及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发展思路是“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发展格局是“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其中,“一轴”,即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即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即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多点”,即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新时期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必须要向创新要动力,而“数字长江经济带”正是数字经济时代长江流域上下游各省市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数“聚”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
目前,“数字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本文认为:“数字长江经济带”是指在数字经济时代,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与东中西部各省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按照“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促进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社会数“聚”创新与绿色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
2.2 “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
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是抢抓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与协调发展带的重要抓手。
本文认为,“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内涵要义应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1 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海、浙江、重庆、贵州等省市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抢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数字鸿沟”,西部地区“数字洼地”较为凸显,特别是“互联网+”行动所依赖的新基础设施:“云网端”即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客户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在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需要长江流域各省市形成合力,共同完善经济带的新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支撑。
2.1.2 制定数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建设“数字长江经济带”,需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共谋“一盘棋”的思想,要对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厘清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数字长江经济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新格局。
2.1.3 搭建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平台
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有效挖掘数据资源,努力闯出一条数字资源型经济发展之路,逐步消除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深入开展数据交易,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数据高地”,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数“聚”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2.1.4 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
?底志?济正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的新动能。
纵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信息化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发展路径,上海、浙江等省市属于创新引领型,江苏、四川等省份属于成熟应用型,安徽、贵州等省份属于变革驱动型,云南等省份则属于基础潜力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长江沿线各省市的共同发力、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共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与挑战。云南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方略
3.1 尽快制定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规划
云南应以我国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指导,立足《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云南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云南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规划,将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与云南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制定云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云上云”行动总体规划和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积极引导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
3.2 有效开展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云南“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骨干网络支撑能力。有力推动宽带网络基础升级,加快建设“光网云南”“满格云南”“数字云南”和“智慧云南”,打造宽带、融合、泛在、高效、安全的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云南省“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力争云南省“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总体增速跃居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中上水平。
3.3 积极打造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数字经济示范基地
建设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在云南的具体实践与发展方略。云南要牢牢把握数字机遇,围绕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目标,结合云南在长江经济带的特色定位,依托昆明呈贡、玉溪和保山“一核两翼”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建设一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数字经济创新空间,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的重要支点。
3.4 努力构建先进的智慧政府
加快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云南省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推动省、州(市)、县(区)三级政务办公系统向“云上云”系统迁移,建立健全基于“云上云”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推进政务信息信息公开和相关部门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实现数字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为企业、公众提供高效益民服务,努力构建先进、高效的智慧政府,促进“美丽云南”与“数字云南”协调一致,使之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结论
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始终秉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宗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发展数字经济则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数字长江经济带”建设,正是云南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促进数字经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数“聚”创新与经济包容性、可持续性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6-01-08(1).[2]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0):1672-1682.[3]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5):63-67.[4]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改革,2014(6):36-38.[5]梁昊光,游霭琼,刘薇,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3-164.[6]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6):508-514.[7]王庆五,章寿荣,杨亚琴,等.2015年新常态下深化一体化的长三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57-268.[8]王平.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对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3):29-31.[9]曾光.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5(6):17-21.[10]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梁志峰.2015年湖南经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7-338.[11]王晓娟,孙克强,王振.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11-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1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