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

时间:2019-05-13 23: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

第一篇: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

全国Ⅲ卷

[作文题目]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请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

全国Ⅲ卷的作文话题是“铭记与忘记”。要写好这篇文章,你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应该铭记的,什么是应该忘记的。有人或许要说:这还不简单,人家对我有恩要铭记,人家对我有仇要忘记。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并不是恩仇分明的。而且事情是发展变化着的,恩与仇也是可以转化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复杂性,所以人们对“铭记与忘记”的原则,并不能做到了然于心。举几个例子来说,由于铭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轻易地忘记了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由于铭记了“同情弱小的巴勒斯坦国”,而轻易地忘记了以色列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

写全国Ⅲ卷的作文,首先可以采取议论文的体裁。开头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下一代的健忘引出铭记与忘记的话题。然后具体分析哪些东西应该铭记,哪些东西应该忘记。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在分析哪些东西应该铭记,哪些东西应该忘记时,着重点应该放在“为什么”应该铭记或忘记上。仅仅列举一些该铭记的或该忘记的事,是远远不够的。(见例文2)

写议论文很容易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相比较而言,这个话题比较适合于写记叙文。写记叙文时要注意的一点是范围要尽量地狭窄,即只举出某个人在铭记与忘记上的表现就可以了。在这方面,最可恨的是那种去外国镀了一回金,就把自己的祖宗都忘记了,而铭记于他们心头的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货色。于是我虚构了一个国内某知名大学数学系教授黄炎胄的小传。这

个人的铭记能力特别的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字,他能一口气背出一百五十多位。于是被作为访问学者派往加拿大。一到加拿大,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炎胄〃黄。回国之后,大谈西方的学术观念如何如何先进,我们的学术观念如何如何落后,声嘶力竭地高喊“向西方学习”。因此荣升西方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和数学系主任。(见例文1)

议论文和记叙文都写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还有说明文。要写说明文,并且尽可能写好,最关键的是要选准说明的角度。“铭记”与“忘记”的概念各是什么,它们各自有哪几种类型,铭记和忘记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如果这样来写,是肯定写不好这篇说明文的。从哪个角度切入比较好呢?我于是想到“铭记”与“忘记”这两个词语本身。用拆字的方式来看,“铭记”就是“金名己言”,“忘记”就是“无(亡通无)心己言”。这一拆字也就找到了说明的独特角度——析文解字。(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炎胄·黄小传

炎胄〃黄不是外国人的名字,他本姓黄,名炎胄。姓和名合起来,大概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即中华民族的子孙的意思。

黄炎胄为什么会变成炎胄〃黄了呢?这还得从他成为加拿大阿里斯顿大学的访问学者说起。

黄炎胄是国内某知名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忆力惊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那一长串毫无意义联系的数字,他可以背出一百五十多位;某年某月某日施舍给街头的乞丐几元几角几分钱,他记得一点不差,时间可以精确到分和秒;某某某教授在某某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与他就圆周率的记忆重要还是推算重要的问题进行商榷。他不仅记得是在哪一期哪一页至哪一页,而且可以将原文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凭着他在数学界的崇高威望以及他在记忆方面的独特天赋,在确定加拿大阿里斯顿大学的访问学者的名单时,校方百里挑一地选中了他。

正像当年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一样,黄炎胄也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渡过浩瀚的太平洋,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

俗话说:入乡随俗。为了与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的习惯相接轨,他替自己取了一个洋名。这就是炎胄〃黄这一姓名的来历。

转眼到了他学成归国的日子。校方为此专门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当校长宣布“下面欢迎黄炎胄教授给我们作学术报告”时,他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还是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提醒了他,他于是将挂在胸前的真丝领带理了理,精神抖擞地走到麦克风前,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讲了起来:

“这次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考察访问,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观念太陈旧了,比人家整整落后了一百年!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太滞后。因此,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要把西方的学者请进来,替我们洗脑。有人说,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应该改一改:西方的学术比东方的灵。我们要大胆地喊出这样的口号:向西方学习!”

不久,炎胄〃黄教授荣升西方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和数学系主任。

例文2该忘记的与该铭记的如果要概括我们这个民族的特点,我首先想到的是健忘。尤其是民族的下一代,几乎要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忘记得差不多了。高中毕业说不全“四书”“五经”的大有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以装得下“四大天王”,甚至记得他们的主打歌曲,惟独容不下“唐宋八大家”。不要说记住他们的作品,就是连他们的姓名也说不全。这是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

当然,有些东西是可以而且应该忘记的。比如说你施予别人的小恩小惠,就属于该忘记之列。要不然,老是把对人家的好处记在心里,或者挂在嘴边,就有邀功摆好的嫌疑了。受到你好处的人心里就会老大的不舒服。反过来,人家无意中对你构成的小伤害以及你与别人之间的小冲突、小摩擦,也属该忘记之列。忘记这些就意味着你宽大为怀,意味着你“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老是把这些东西记在心上,耿耿于怀,那就与小肚鸡肠没有什么区别了。人家还乐意和你交朋友吗?如果失去了朋友,那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然而,有些东西是万万不可忘记,反而要铭记一辈子、一代代的。这应该铭记的首先是我们民族的“根”。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时刻铭记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的人去国外镀了一回金,就把自己的祖宗都忘掉了。回到国内开口闭口就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数典忘祖的货色,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柄。

其次,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应该铭记的。想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屠杀我三十万南京同胞。尽管当今的日本人如小泉之流已经把它忘得差不离了。但作为受害的中国人,我们绝对不应该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如果你的头脑里还铭记着这屈辱的一幕的话,你还会津津乐道于“日货总比国货好”吗?

再次,人家对我们的大恩大德是应该铭记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位洋医生来到了中国。并且他的生命也与中国的黄土地融为一体。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国际友人——白求恩。

即使人家对自己的一点点恩德,我们也应该铭记。中国不是有一句俗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

让我们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

圣使命。

例文3“忘记与铭记”析文解字

“记”者,己之言也。言为心声,记须有心,故己言易记,己言成记。

——题记

一、忘记

“忘”者,亡(无)心也。“忘记”者,无心己言也。大凡能被忘记且该被忘记者,皆无心之言也。若要仔细推敲的话,这种能被忘记且该被忘记的“无心之言”,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开玩笑的话,属于该忘记的“无心之言”。一位帅哥对一位长得并不出众的MM说:“我好好喜欢你哟!”这本是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大可不必把它放在心上。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帅哥说好喜欢我,莫不有意于我?于是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此女可谓痴情矣,然不能忘记该忘记的无心之言,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其次,官场上的话,属于该忘记的“无心之言”。一位平民有急事要找领导帮忙。领导曰:“等我们研究研究再答复你。”这本是一句官场上的应付之辞,其真正的含义是拖着不给办。领导将这话说出口,无非为了给对方一颗不起任何作用的“定心丸”。谁知这位平民相信了领导“研究研究”的话,翘首等待着来自领导的“福音”。结果一等就是一个多月,还是没有半点回音。只好通过其他途径,才将这急事办成了。将本该忘记的官场话牢记于心,险些误了自己的急事。这是不懂得“忘记”的教训。

再次,酒筵上的话,属于该忘记的“无心之言”。一位客商要找一部门推销产品,听信了人家“酒桌上好办事”的经验之谈,于是花了上千元钱,在高级酒店开了一桌酒筵,把这个部门的头儿一个个请来了。觥筹交错之中,红光满面之后,部门头儿拍着胸脯,透着满嘴的酒气道:“这事包在我身上。”客商以为这事是十拿九稳了,第二天拿着订单找部门头儿签字,没想到人家竟然认不出他来了。一句“酒筵上的话当不了真”,就让客商吃了闭门羹。这也可以为不懂忘记者戒。

二、铭记

“铭”者,金名即好名声也。“铭记”者,金名己言,即把自己说出的话像好名声一般看重也。值得“铭记”的话,在说者看

来,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言必行,行必果”。在听者看来,是够你终生记忆,永世回味的。这种能被铭记且该被铭记的“金名己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首先,至诚的话,属于该铭记的“金名己言”。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将诸葛亮叫到床前,嘱之曰:“阿斗难成大器。汝若视其不可为,可取而代之也。”这是刘备从兴复蜀汉大业出发的肺腑之言,故被诸葛亮终生铭记。为了完成先帝的临终嘱托,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最终没有完成兴复蜀汉之大业,但其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矣。

其次,至忠的话,属于该铭记的“金名己言”。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深记其母在其背上刺出的“精忠报国”的训导,在被奸人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拘囚时,其子岳云曾劝他反出朝廷,联合旧部,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但被岳飞拒绝了。岳飞对儿子说的话中有此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后父子二人一起被绞死在**亭上。岳飞的这番至忠的话,将同他的英名一道,永远为世人铭记。

再次,至善的话,属于该铭记的“金名己言”。有人问环卫工人:“你们为了这么一点工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感到委屈吗?”环卫工人却回答说:“要是用我们的脏能换来整洁的环境,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从这平凡话语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宁可一人脏,换来千人爽”的精神,无疑是善良的极致。因此,它自然会被人们终生铭记。

第二篇: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指导

2016全国卷2作文立意解析(2016-06-13 10:26:22)转载

你要考生“比较”什么——兼谈课标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读完这道题,不得不说,命题不严谨,作文要求中“比较上述三条途径”中的“比较”一词含义不明。

三条途径都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你能通过比较,说明哪一条不好吗?你能说哪一条更重要吗?不能。当然你可以说“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叶圣陶语),语文课不必上。但考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你能提倡学生都放弃语文课吗? 三条途径,各有其长,无从比较。

既然无从比较,为什么又要考生进行比较呢?命题人显然受到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影响,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为目的,但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一果多因的事物的“因”都是可以比个高低的。就好比植物的生长,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都是必要条件。

去年可以通过比较,说谁“更具有”风采。今年不能说哪条途径“更”好。其实“比较”一词可以改为“针对”。全句则为“针对上述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或两条来阐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当然,命题人的本意可能是指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明示是比较什么,因而给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障碍。就好比比较两个人,是比较年龄还是经历?比较身高还是胖瘦?比较外貌还是品质?比较才华还是家庭背景?太多因素,如果不明确比较什么,会让学生一头雾水。

下面再谈本作文题的写作思路。

一、抓关键词,确定观点与思路

我在课前指导时曾强调“作文一定要按任务要求写,自己在要求下面划线”。当然许多同学也会这么做,正如上面学科网扫瞄的这张图片上一样。

先说本则材料与写作要求中的关键词。1.“语文素养”与“三条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这个关键词组是不必解释的,学生一般也难以解释清楚,它也不是写作重点。写作重点,是根据写作任务确定的。写作任务是“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句,这里没有提到“语文素养”。

2.三条途径。三条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素养”与这“三条途径”是什么关系呢?是目的关系。即“三条途径”是实现“提升语文素养”这个目的的手段或者方法。

3.确定全文观点。

先看材料,材料已经表述了命题人的观点: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再看写作任务:“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看法”即观点。“理由”是写作的主体,即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那么应如何确立观点呢?

①“根据材料”,说明考生的观点必须根据材料确定,而材料已表明观点。表明命题人已经给考生确立观点了,不要考生再拟出其他观点了,否则会走题。

②“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 来“阐述”“看法和理由”,表明考生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给命题人的观点寻找理由。

③虽然有“你的看法”,考生能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意以上“三条途径”或其中一条两条呢?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公理或者常识。

根据以上分析,观点肯定就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4.确定写作思路

上面说了,写作任务是“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来阐述观点。在“三条途径”与“语文学习体会”两个信息点中,显然“三条途径”是构成分论点的基础。

尽管写作要求还说了“选好角度”,似乎可以只谈其中一条途径,但写作任务明确规定了“比较”三条途径,你能放弃其中任务一条不谈吗?如果你只写其中一条,那就是违背了写作要求,因为没有“比较”三条途径。

论述三条途径可以有详略之分,但绝对不能放弃其中一条,否则就是偏离题意。

这三条途径如何转换为分论点呢?都要联系目的来组合成分论点。即: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分论点下,要“联系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来阐述某条途径的正确性。

以上是写作思路。

二、阐述观点:看似容易最奇崛

按照上面的三个分论点来写,似乎是容易的。相信多数学生也会这样写。但高明的写法还是能参透命题者关于“比较”一说的本意(比较三条途径的不同的作用),尽管命题不严谨。

即可以这样提出分论点: 一是从语文教学的作用来看,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

二是从学习语文的规律来看,课外的大量阅读可以实践课内的方法,还可以为提高语文素养打下雄厚的基础。三是从学习语文的原则来看,课内学习语文要联系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课外生活实践也离不开语文更要用好语文。

这对考生来说,恐怕太难了。即使是教师,在考场上也难以想得这样周全。如果能从“作用”的角度来比较,在立意上应该达到发展等级中“立意深刻”的一项了。考生们一般可能从下面角度进行论述:实施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然后在论述过程中列举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

但是,用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历来论述以上观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学生得用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来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也就是要说明理由。现在学生最大的通病,就是可以大量举例,但不会说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论述时先要想一想,在观点前面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1.课堂有效教学,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学生写什么好呢?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有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当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体会还是有的。课堂教学有不有效,关键是看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这里学生就得评价一把教师了。而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城乡差别是不是大有体现了呢?城市里的教学得改革风气之先,自然理念先进些,方法多样些。虽然要求是“从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出发”,但在教师的主导下,他们的体会自然是因师而异了。如果谈的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则当然可以谈自己从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有效“教学”则成了有效“学习”,也有点偏离题意之嫌。正确的论述应该是前面说过的:课堂有效教学可以培养基本技能,为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例就行了。2.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

前面说过:为什么课外大量阅读,能提升语文素养?这应该是学生觉得最好写的一个分论点。尤其是阅读面广的同学,会举大量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或诗句来论述这一观点。但是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能提升是不容易的。

我想起原来教过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姚平同学在40分钟里写出来的急就章。文章紧扣话题“我的享受”下笔,开头就以《西厢记》中的“最纯净的情景”的描述,向读者传达自己“审美的愉悦”。然后从“我喜欢”的诗词、小说、与散文中引述富有文学气息的材料,表现自己是如何享受诗词的真情真趣、如何从小说中了解社会百态、风土人情、如何从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的。

清新的散文总让我平息躁动,大气的散文总让我热血沸腾。我盼着能重游文化苦旅,亲身感受白发苏州的千年沧桑,天一楼的兴盛衰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与悲寥。我坚信毕淑敏说的“我很重要”,我为叶倾成笔下的父亲而落泪,我为林清玄笔下的山谷百合而喝彩。在散文中,领悟人生哲理,享受深层快乐。

其实这种读书的乐趣就是一种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一般同学都能认识到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就是写作当中可以多举很多材料,同时可以证明作者的博学。但我们应该要说理,比如杜甫说的“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大量阅读能丰富语文知识,也不一定能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我曾见过农贸市场小商贩天天看小说,但不一定会写文章。李白的《嘲鲁儒》说得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经邦济国)策,茫如坠烟雾。”只读书不会用,也是枉然。

所以最好是联系前面的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得其法,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还要做好读书笔记,认真思考,写读书报告,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也就是说,论述这一观点时,一要说明课外大量阅读的好处,二要说明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这样可以做到论述周密。3.社会生活实践,能提升语文素养。

这个分论点,一般考生可能会围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来举例论述。本来,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陆游在诗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直到晚年才悟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写作方面的规律,但“语文素养”应该既包含写作,也包含阅读。

阅读与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阅读理解与作品对生活的描述的关系来看。为什么学生读古人的文章和鲁迅的文章有隔膜,是因为没有经历他们的生活。而古人与鲁迅的时代我们无法再去“实践”,那就只能间接地实践,多读那个时代的作品,也就会慢慢地能读懂了。但这种间接的实践,实质上也就是上一个分论点所谈到的课外大量阅读,所以在本分论点下,不宜展开论述,不能说如何获取生活中的信息,来提升阅读素养。

这个分论点下,除了论述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外,生活对阅读方面的作用,只能说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联系生活体验来理解作品,来从阅读角度说明观点。

考前,我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理解、文言翻译、古诗鉴赏甚至病句辨析以及语句填空题等考点指导中,都强调了生活与理解鉴赏的关系。

【例文一】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二(1)班雷冬鹏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 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窜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道窗户,走进作者的世界,或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便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例文二】 瓷器式的语文学习高二(1)班王晟涵

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

【例文三】

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陈业旭

如今,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也不外乎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广泛的是“课外大量阅读”。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在目前这个应当努力学习的阶段,课外时间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时间不充裕而我们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情况下,我们就得以快为先。咸郎平先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能作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学习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书籍中读取他人的经历汲取他人的知识,以此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我们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而要达到快又稳的提升文化素养这个目的,也要依靠课外大量阅读。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读,那么他一定会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理解。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己“读”的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要多读,在读中培养出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法,快而稳的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我们要最广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必须依靠“课外大量阅读”。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最广的、最大范围的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我过我国古代文人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以及对古代无尽烽火的无奈。可以读到近代文人对国人与国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种无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与国那种急迫,听见那声声叹息。在书中,我们亦可以读到西方国家那另一番书情---对爱更大胆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它们比课堂上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的知识更广得多。

为了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课外积累。

【例文四】

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高二(2)班符味味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题记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不外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被传播了思想、知识,只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而非能真正地理解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主要有:听、说、读、写。

不见高山,如何才能明白“高山安可仰”的慨叹?不亲自登山高山之顶,如何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亲自临江眺望,如何能感受到波涛滚滚,大江东流的宏伟气势!如何能体会到千古英雄人物的豪放情怀!不曾有过“行舟绿水前”,又如何能感受到“潮平两岸阔,风中一帆悬”的和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韵味,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与人交流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在生活中学会听别人说,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说,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才能让自己听与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联横幅等,都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通过练字、写对联、著文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写的能力,通过写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无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最终到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熏陶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文五】

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语文学习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提升语文素养不外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虽然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比一比,却会发现其特点作用各异。

课堂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快”起来。与另外两条途径比起来,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在于老师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有效教学,你的语文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你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快”的一个含义。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给你的绝不会是一个个零散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教你学会课本上那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让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你的语文能力。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你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才能更有效率。不过,课堂有效教学虽然能让你的语文学习更有效率,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语文素养,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课外大量阅读让语文学习“广”起来。这个“广”有三层含义:一是时间更广阔,只要有空闲,你随时可以手捧一卷,陶然其中;二是内容更广泛,只要不是坏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你尽可以遨游其中;三是收获更广博,或求知、或启智、或明理、或陶情,只要是你所需,它尽能满足。课外大量阅读虽然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功用多多,但问题是:如果缺少指导,就会陷入盲目;如果没有用心,就会效果不彰。因此,课外大量阅读要尽可能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以扬长避短。

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印刷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变得“活”了起来,也容易理解起来。站在海边,你才能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胸怀;看到了社会的不平,你才会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经受了挫折,你才会佩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止如此。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席发人深思的话语,一句打动你情愫的歌词,一段平实无华的产品说明书,无不是语文,活生生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就有了温度。当然,在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有缺点,没有条理,不成系统,因此,它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

总之,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优劣互见,只有将三条途径综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例文六】 “用心”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下水文

仔细比较、思考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我认为,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离不了“用心”二字。若不是带着一颗心,不管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听讲,教学就不可能“有效”。从小学到现在,大家已经学习了十多年的语文,语文课也上了两千多节。但是,有的人提起笔来,错别字便一个个翩翩而至;做起文来,简直是在召集各种类型的病句开会;读起书来,只要内容稍有点深意,便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书中所云为何。为什么?因为课堂上不用心。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读了写了十几年,竟然仍看不出“县”和“具”的上半部分并不相同;因为不用心,虽然在课堂上已经修改了无数的病句,自己写起文章来仍不能做到起码的文从字顺;因为不用心,虽然已经听老师分析了近千篇文章,自己拿起一篇文章读起来仍感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反之,用心于课堂,语言文字之精妙必能有所体悟,读写能力之增强必能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之提升亦必日渐长进。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阅读,“大量”就只是量的累积。同样读一部小说,有的人读完,从语言到结构、从人物到主旨、从人生到社会均能产生诸多感悟;有的人读完,除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名字和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再不会在头脑中留下任何印记。何也?用心不同。宋儒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用心者读书,会在读的过程不断提 出疑问: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不断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他对作品的理解逐渐加深,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不用心者读书,不仅不会自我设疑、解疑,即使真有地方看不懂,也是囫囵吞枣,不求解决。如此,读得书再多,也只是量在累积,而不能在语文素养上产生质的提升。

若不是带着一颗心生活,就无以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对于有心人来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与人交流时,别人诙谐幽默的谈吐;欣赏流行歌曲时,那意境深远的歌词;经过楼道时,墙壁上发人哲思的名言;打开电视时,一句构思精巧的广告语;游览名胜古迹时,嵌在亭阁廊柱上对仗工整含义隽永的楹联„„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好素材。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生活就是在提升语文素养。无心者则相反,生活中语文学习的素材虽然充斥于眼前、萦绕于耳边,他却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如此,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岂非奢望?

综上所述,“用心”才可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语文时,请务必带上你的“心”。

语文,祖国的灵魂

语文是什么?语言和文字?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是祖国的灵魂。

生活处处有语文,它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脑里,甚至在我们的甜蜜的睡梦里。学好语文是我们做好一名中国人的基础,我爱我的国家,我更爱语文。

没有哪一个人说他真的懂语文,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也未必能懂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所谓的灵魂应该是空灵而且动人的,假若这个灵魂死气沉沉,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衰败。国家的综合实力中不能缺少语文,个人的自身素质里不能缺少语文。语文是国家的基础,是人民的信念。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语文是比数学还难的一门学科,它在于日积月累,所以在上课时,我们必须听讲,因为稍不留神,就与下文无法串联,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要自主挖掘书中真谛,参考书,资料书,能不要就不要,因为它们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跳出大脑里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博大精深,不同的人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课堂就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你会瞧见:水滴石穿是语文,时间流逝是语文,团结拼搏是语文,到处都不缺乏语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认真刻苦,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语文之上,学不懂语文,你读题肯定读不懂,学不好学问,你做题肯定不理解,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永远都是佼佼者。

我希望有一天,别人问我,你是哪里的人,我会骄傲的说:中国人!别人问我,你的祖国有什么让你骄傲的,我坚定地说:语文!

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骄傲,因为国家,因为语文,让我自豪。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古色古香。

“闲看落花”网友孩子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 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文学底蕴便在无形中筑成。厚积方能薄发,在那些喷涌而出的文字背后,往往是笔者经历数十年寒窗而在心中构建的文学长河。

于阅读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从内心开始真正热爱语文。读唐宋诗词,字字珠玑,句句讨巧,平平仄仄地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离合悲欢。文学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心怀敬意的人来欣赏。

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交流,感受语文中那些独特的情怀。读《哈姆雷特》,那颠三倒四的疯狂外表下隐藏的巨大痛楚令人震撼;读《长恨歌》,在王琦瑶的辗转漂泊中感受时代,思考人性。于书中窥得历史变迁、世事沧桑,见得朝代更迭、门第兴衰,更有大人物的叱咤风云和小人物的挣扎呐喊。一行行文字,引导着人不断去思索和探寻。为书而有过的笑与泪,都是心弦被拨动后留下的颤音。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我的修改意见:整篇文章看,写的是不错的,只是觉得后面有三个并列段篇幅不够一致,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关于语文素养的“文化因子”——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修改过的作文——

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文学大师的傲岸情怀。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历代先贤的独特哲思。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第三篇:高考全国卷作文

高考全国卷作文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孤烟直

第四篇: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学会了游泳又如何?

事件:一只不幸的兔子被狼追到了河边,险些成为狼的下酒菜。

反响:弱小动物界以此为契机,掀起了学习游泳的热潮。

结果:兔子最终没能学会游泳。

我的疑问:学会了游泳又如何?

兔子和狼在河边狭路相逢,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兔子不可能每天都在水边遇到狼。如果因为偶尔被狼逼到了水边就苦学游泳,这无疑是危机反应过度。

设想,如果有一天,某只兔子遭受了雷击,是不是别的兔子都要在身上装置避雷针?任何人、任何动物,当然也包括兔子,其精力、才智、优长都是有限的。如同那只兔子,即使学会了游泳,它会比鳄鱼游得更快?假如有一天,学会了游泳的兔子,在水里碰到了凶猛的鳄鱼,它是不是还要被教导,说它需要用核武器来装备自己?

所以,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与其徒费精力在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勤学苦练,倒不如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打造自己的独门绝技,这样也许能在未来的危机中克敌制胜,笑傲江湖。譬如那只兔子,不应该听风就是雨,硬着头皮去学习自己怎么也学不会的游泳技术,而应该找到自己的突破点,譬如在自己的灵活性和奔跑速度上精益求精,也许真有那么一天再和饿狼狭路相逢,说不定倒可以以自己的绝技让饿狼望尘莫及。

兔无完兔,人无完人,让跨栏的刘翔去跳水,他很难超越郭晶晶;让郭晶晶打台球,她同样很难超越丁俊晖。

这则狼和兔子的故事,更像一个寓言,它暗含的道理当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但有一点是明白的,那就是任何人都无法让自己成为全能,除非他是超人,或者他是上帝。但兔子不是,我们也不是。

兔子要不要学游泳

读完上面这则寓言,大伙儿都不免会心一笑。寓言中的“动物管理局”,好比是现实生活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可怜天下父母;“培训班教练野鸭”一般代指“很负责任”的辛勤园丁,亦可指现今各种名目繁多“特长班”的教员;只是苦了那些无辜的“小兔子”和“小松鼠”,它们被迫在家长以“美好”的名义和愿景下,违心地做着他们根本不喜欢做、也无力做好的那些事情。

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其实不应该怪它“不会游泳”,怪就该怪它这个“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只不过是“矮子比高”,跑得还不够快,如果它能很好地利用“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的先天生理优势,当它能跑得足够快时,即使在动物世界里以“狡猾、凶狠”著称的狼兄,又能“其奈我何”?兔子那一次在河边之所以是有惊无险的“差点被抓住”,这说明它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特长“狼口脱险”了的,否则就不是“差点”,而是血淋淋地付出生命的代价了!而彼时兔子显然还是没有学过游泳的,由此亦可见,关键时候,还是最拿手的那一技之长最靠得住。

就因为兔子“险被抓”的这一特殊情况,“动物管理局”杞人忧天因噎废食,动员所有小动物“全面发展”,举措之一就是将小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一起送进“游泳培训班”,当然,也会有一些小动物学得很好,譬如小狗、小龟,但要让小兔子和小松鼠也学好游泳,无异于叫张飞绣花,这不是扯蛋么?这不由让我联想到10年前的高考,张一一先生当年的语文、数学都呱呱叫,政治觉悟和历史知识也还不赖,就是英语分明少了一根什么筋,我的语文、数学几乎从不用功都是130、140分上下笑傲江湖,政治、历史什么的也只是稍事复习一下,我用90%以上的时间专攻英语,甚至语文课、数学课都用来记英语单词,20多年的全国高考题、上海高考题、北京模拟题、黄冈模拟题做了几百套,平时也能纸上谈兵头头是道,但一到考试就晕菜,再怎么努力也就是在60分左右徘徊,不折不扣是“抹不上墙的烂牛屎”,我当时也想把英语学好啊,可就是学不好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想小兔子和小松鼠是知晓我的。(张一一先生按:俺当年“偏科”那是相当的严重,最后亏得当时的高

考监考还比较“人性化”,张一一先生君子待时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扯过左手边早已打探清楚英语成绩呱呱叫一考生答题卡狂抄3分钟,最后侥幸“登堂入室”,“考入”某大学,斯诚恢复高考30年来最大之幸事也。)

“培训班教练野鸭”的说教也很有些鬼扯,“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都不能游„„”野鸭教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墨守陈规的“老学究”,也许他们确乎是用心教的,某些愿望也是好的,但他们显是缺乏改变现状的力量和因材施教的智慧,只能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愈陷愈深渐行渐远,也难怪有人会把中国的应试教育也叫做“填鸭式教育”,原来这野鸭教练竟是居功至伟。野鸭教练其实应该听大树先生上一课:“我一条腿都能屹立风中几十年,你两条腿都不能站我这么久„„”

曾看过央视四套一节目,大抵讲的是“中外教育之比较观”,该节目中一专家指出,“中国孩子是哪科弱补哪科(之于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张一一先生之流,到头来哪科都不怎么地,一步步沦为平庸),外国孩子则是哪科强补哪科”,这一现状与“评论家青蛙”的观点一致,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中外教育的不同特征,久而久之,中国孩子大多被动成为“面面俱到”而又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的“万金油”,外国孩子则能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偏才”和“专才”,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社会实践上来说,后者无疑更具竞争优势。张一一先生不妨在此姑妄言之大方预测:“3+X”绝非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最科学有效制度与方式,有朝一日,“3+X”必将为“1+X”所取代!从“3”到“1”的过程,无疑是高考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但这一最公平、最英明高考制度的最终实现,当然还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关注和一起努力。“思想家仙鹤”的话也颇具现实的借鉴意义,“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是啊,“狡兔三窟”,生存需要的本领绝不是人人都必须要“学会游泳”,而关键在于如何能真正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效地扬长避短,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毕竟,人生短暂,不过是历史卑微的一瞬,人的一生,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已然不错,谁又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问津面面俱到呢?所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电视里那些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将军,往往多是“博而不专,杂而不精”一击即溃的花架子,我们又有谁会责怪姚明和刘翔唱歌一老跑调、巩俐和章子怡不会做家务呢?人家“武圣人”关夫子,不也使不好丈八蛇矛和方天画戟、只会耍耍自个儿家的那把青龙偃月刀么?(张一一)

“试”一下还是应该的因为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儿被抓住,动物管理局把它送进了游泳培训班,但小兔子怎么也学不会游泳。

对动物管理局的培训行为,评论家青蛙和思想家仙鹤都提出了批评。青蛙说:“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仙鹤则认为:“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应该说青蛙和仙鹤的批评或质疑都是有道理的。但动物管理局的做法就没有一点道理吗?也不是的。我听说火星人教育孩子最爱说的一个词是“Try”,用中国话说就是“试”——不“试”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试”一下则可能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青蛙可能要说了,兔子根本就不可能学会游泳。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试”呢?可是,在没有“试”之前,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呢?在培训之前,可能也有人认为小狗、小龟不可能学会游泳,但事实证明它们学会了。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鸭子也不敢游泳,就是因为一只老虎追了过来,它不得不跳下了河,没想到在挣扎之中学会了游泳。别的鸭子看到同类会游泳,也都纷纷下水,于是大家都会游泳了。

当然,“试”也应该适可而止。如果“试”了,确实不行,那绝不能“赶鸭子上架”。“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教练野鸭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动物界的现实表明,会不会游泳与腿的多少并没有关系,而汗水也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如何评价动物管理局的行为,关键要看培训的“度”如何把握。小兔子的学习很刻苦,而且学了很长时间,但仍然学不会游泳,这种情况下,如果动物管理局和教练仍然逼着它们训练,非让它们学会不可,那肯定是错误的;但如果发现“试错”了,并停止小兔子的游泳培训,那也无可非议。不管怎么说,“试”一下还是应该的。

其实,还有很多技能,小兔子都不妨试一下,比如试试能不能像仙鹤那样飞,或者试试自己能不能像松鼠那样打洞——如果能在这些方面都全面发展,它就不怕什么豺狼虎豹了。

第五篇: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把“危机”变为“转机”

一场危机是一场灾难,同时也潜藏着机遇。结果怎样,全看人们如何面对它。(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面对危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并且处理果断,意志坚定,危机就会变为转机。反之,或灰心丧气、意志消沉,逃避退缩,或没有危机感,自恃强大,骄傲轻敌,则会坐失良机。(正反对照,分析透辟,如何才能化“危机”为“转机”,一目了然。)

楚汉相争之初,刘邦的势力和项羽集团相差悬殊,面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面对兵力几倍于自己的楚军,刘邦可谓危机四伏,尤其是杀气腾腾的“鸿门宴”,更可谓鬼门关。但刘邦从容不迫,冷静应对,谋臣运筹帷幄,巧妙定计,武士临危受命,誓死护主,在不利的条件下,一步步变被动为主动。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内部又矛盾重重,谋臣不能施其谋,武士不能效其力,一次次坐失良机,反而变主动为被动。“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读书有心,化用无痕。在“鸿门宴”这个典型事例中,刘邦是化危机为转机,项羽坐失良机,把二人放在一起,正反对照,危机与转机的关系就更显而易见了。)

中国首富李嘉成的信誉有口皆碑。当初李嘉成担任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时,以生产塑胶制品的长江塑胶厂正面临倒闭的危机,作为公司的领头人,李嘉成必须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扶大厦于将倾”。

面临倒闭,李嘉成不认为它仅仅是危机,相反,他认为这是实行企业改革、探索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从而获得新生的有利时机。于是,面对危机,他不慌乱,不放弃,积极想办法,走访英国、荷兰等国家,吸收新的管理模式,引进了许多新工艺,并且开发研制出了备受世人青睐的塑胶花。长江实业公司获得了转机,并且东山再起,迅速发展起来。(危机为什么能成为转机,过程分析得很透彻。)

如果没有那场濒临倒闭的危机,也许长江实业公司还会安于现状,也许还只是一个平庸的塑胶厂。危机激发了人的巨大潜能,催生了希望,带来了转机。(两个“也许”连用,语言很准确。)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刺伤你,也能成就你,关键看你的态度和行动。如果你被眼前的危难吓倒,一蹶不振,畏惧不前,那你将永远也走不出危机的阴影。(重申观点。)

危机就是转机

危机不期而至,我们习惯上只看到危机,看不到转机。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危机就是转机。

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这无疑是危机降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转折,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和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全身心投入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之中。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立人格的转变。可以说是危机带来了他生命的转机。(司马迁的例子,同学们用得很多。如何运用呢?应该抓住关键,为“我”所用,为观点服务。)

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啦。也许历史根本就记不住这个小人物的名字。可以说,是危难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危机走向转机,走向辉煌。(通过推想,进一步阐明正确对待“危机”的重要意义。)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许正是他的豪气给他带来了危机,使他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也给苏轼带来人生的转折。

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危机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被贬”对一个高官来说是政治生命的危机,但苏轼勇敢面对,不沉沦堕落,而是开辟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所以说,恰恰是“危机”成就了一代文杰。危机只有在人积极有为的情况下才能变成转机。)

没有危机,谁能说得清这个世上是不是只多了一个政客,而少了一个文杰呢?

古今同理,2003年春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非典。人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难,不退缩,没有被危机吓倒,而是以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经过一春的奋战,终于,转机出现了,“非典”被我们扼住了喉咙,各种科学的应急机制应运而生。这场危机成了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生存奥秘的一个新起点,新契机。

因此“危机”给你带来的是“危难”还是机遇,全看你如何面对了。

化蝶飞

也不知过了多久,当那只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时,她不会忘记那白色的茧中发生了怎样的危机和转机。——题记

当什么温暖了我的周围,我醒了。

黑暗,无尽的黑暗,我的双眼充满了幽幽的黑暗。我一阵战栗。

我不知道我来自哪里,我不知道我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黑暗里藏着什么。可我知道等待下去就是死亡。这危机四伏的黑暗,这散发着死亡气息的黑暗。

于是,我试图移动,可没走两步,整个世界就开始晃动,我害怕极了;赶快移动,可整个世界天翻地覆,动荡得更加厉害,我更加害怕了„„

终于,我累了。任整个世界疯狂。刚刚的晃动,让我感到这黑色的世界是有边界的。因为我感触到粗糙的阻碍。不知什么时候,一切又归于沉寂,一切又依旧是黑暗。

我是什么?我怎么了?为什么如此黑?是什么弄醒了我?

我开始胡思乱想起来,身体又感触到那粗糙的阻碍。我用唇碰了一下,很硬。我又焦急

起来;我不要如此孤独!我不要无尽的黑暗陪伴!我不要不明不白地生,不明不白地死!我不要待在这黑暗里!

四下黑暗,一片沉默。是生,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一点一点,我用力地咬。一次一次,我薄薄的唇去咬那树皮般的阻碍。

一点一点,一片黑暗。一次一次。黑暗一片。

千百次地厮咬,终于有了成果。我的世界透来一道来自梦想的光线。我的双眼饱含着泪水,虔诚仰望这光线射来的方向。我看到绿色的、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晃动的、跳动的、飘荡的、飞翔的„„

我看到了我的天堂,我梦想的地方。但我好累,我好想睡去,我的双眸渐渐地模糊了„„不,我不能睡去,我要出去,我还没有走出这无尽的黑暗,不,不,不!

我的双唇磨得麻木了。我的眼睛盯得酸痛了。

不,我不能睡去。睡去就是死亡。

惶惶中,我仿佛听到黑暗在偷笑。

不!我继续厮咬下去,我继续„„

我的世界终于明亮了许多,我也看清了我自己:绿色的身躯,金黄色的翅膀。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我缩紧了身子,奋力向外蠕动。

一点点,一点点,我的大半个身子已快出去了,我也累得精疲力尽。身子被挤成墨绿色,翅膀也皱得失去了光彩。我已看到我在一个白色的茧子里,千丝万缕,经纬交错,那绿色的叶子,红色的花,飘动的云,飞翔的蝴蝶„„我已感受到那惊醒我的温暖的阳光,我仿佛已到达了天堂。

安于现状是可怕的。一阵风吹动了茧,让我走出幻想。我知道我不能停下来享受,这并不是真正的天堂,这是最危险的现状。

我又尽力向外蠕动,我的身躯变成了暗红色,翅膀中仿佛有骨头相撞的声响。

下载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年高考全国3卷作文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范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直接对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参与”命题,针对今年考生正好十八岁特点,以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

    201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

    全国卷(大纲版)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

    高考物理全国卷复习指导(优秀范文五篇)

    物理和数学虽然都是理科,但做题的规范要求却相差很大。计算题孩子们丢分最多,原因大多是因为对物理计算题的步骤不熟悉,不是没写公式,就是漏了单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物......

    高考试题全国卷

    高考试题全国卷 简称全国卷,是教育部为未能自主命题的省份命题的高考试卷。分为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一卷的难度比二卷大。 ①目前使用全国一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新疆、宁......

    2016全国卷1高考满分作文

    2016全国卷1高考满分作文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你送我到学校门口,我顺着人流走进考场,没有回望,我能够想象你眼神里复杂的情绪,我想我还是走得淡定一点吧。 可是眼前的漫画却......

    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1.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其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 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 3.......

    全国卷英语高考满分作文[精选合集]

    高考满分作文 最近,你校同学正在参加某英文报组织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公园要不要收门票?请你根据下表所提供的信息,给报社写一封信,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 60%的同学认为40%......

    201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6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点进步,一种人生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北方的风凛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