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铁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tigang
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铁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铁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与铁路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铁路文化。
(一)切实增强铁路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铁路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三)铁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五)着力提升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六)培育和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铁路精神。
三、以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铁路文化。
(七)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八)加快推进服务文化建设。
(九)积极推进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设。
四、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努力满足铁路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强 “文化线”建设。
(十一)管好用好铁路文化体育场馆。
(十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三)抓好站车公共服务文化建设。
五、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的铁路文化产品,增强推动铁路科学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十四)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
(十五)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十六)创作更多铁路优秀文艺作品。
(十七)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六、大力发展铁路文化产业,激发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活力。
(十八)建立完善铁路文化产业体系。
(十九)加强铁路文化市场开发。
(二十)深化铁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七、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铁路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一)切实担负起推动铁路文化发展繁荣的政治责任。
(二十二)健全共同推进铁路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二十三)加强铁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
(二十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
第二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在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之际,倡议组建 “郭明义爱心团队”,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向世人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意蕴十分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我们要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郭明义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他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新的道德追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郭明义爱心团队已经逐渐成为传承雷锋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鲜明文化符号。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对于促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全社会学习郭明义活动中当好表率、走在前列,把雷锋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为构建和谐企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大职工群众要以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为契机,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发挥郭明义爱心团队作用,努力建设一流的职工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广泛开展贴近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爱岗敬业、节能环保、文明交通、尊老爱幼、志愿帮扶等活动,使郭明义爱心团队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窗口。
第三篇: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学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汇报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现将我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我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基本情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我院迅速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组织全院师生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全院掀起了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学院党委及时召开有各系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深刻认识文化强国、文化兴校的重要意义,准确理解把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两个会议精神上来;院党校在入党积极分子中、院团委在团学干部中开展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活动;各党总支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认真组织师生员工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扎实深入开展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以文化引领学院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学院还充分利用院报、广播、新闻网、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近年来我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近几年来,我院文化建设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服务高职特色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通过规范建设,有序管理,建立了“技术型”的校园文化,有力推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牢固树立为“**”建设培养大量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省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急需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和技师。我院抓住这一机遇,围绕“**”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市实际,提出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紧紧把握高职人才的“高技能”特色,制定了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十二五”期间打造东南沿海高职强校、名校的战略,把立足于培养“**”建设所需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最高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实践“技术自尊、技术自强、技术创业、技术人生”的教育思想,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各专业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素质要求和养成教育贯彻于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以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校园文化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人才。
(二)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理性文化开展校企合作是建立开放式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主动与1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在师资、设备、技术创新、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产学结合,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同时借助**市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一平台,通过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交流、企业对学校师资及管理人员培训和学校对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订单式培养人才等热点焦点问题紧密结合,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突出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打造“职业”特色,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了一股以实践理性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新风尚。
(三)以实用感性文化为补充,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求新意、求精品,不断推进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巡礼月、校园科技节系列文化科技活动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时注意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校外,围绕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服务**建设、服务**建设的大局中,开展了许多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等相结合,一是以城乡互动为基本途径,开展“三下乡”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增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使命感、责任感;二是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发动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献言献计;三是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支援西部计划,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选送六名大学生赴西部和福建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四是组建了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市运会、海峡两岸花博会、农博会,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整治,进社区义务维修,关爱农民工子女、敬老爱老、扶弱助残等活动,最终达到能力得以提高和人格得以升华的目的。参与率达95%以上;学院多次被评为省、市两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四)加强校本文化制度和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的高职育人环境近年来,学院立足自身办学实际,以质量文化建设为目标,一方面健全完善了“教管分离、研评结合”的校内质量保障系统,另一方面制订和建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宣传活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精心打造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先后开展了校徽、校旗、校歌设计和征集活动,为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培养现代化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先后新建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礼堂、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及宣传栏、阅报栏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建设了校标雕塑、孔子行教广场、和谐广场、风雨长廊、文化墙以及名人名言等励志类宣传栏、路灯等人文景观,并在校园主要道路和办公楼、教学楼醒目之处,布置和悬挂阐述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追求的牌匾标语,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对校内建筑物进行重新编号和命名,将校歌列为每年歌咏比赛必唱曲目,实现了校训上墙和校旗每天升旗悬挂,积淀校园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下一步学院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向我院文化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我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也存在着困难和不足。比如文化活动的形式亟待进一步突破;文化活动的效果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社团数量和师生互动类活动不多等。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二是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联系,积极向中央和省市媒体、网站报送我院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信息,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兄弟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三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成立创业类社团,同时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促进师生能力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妇幼卫生文化建设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妇幼卫生文化建设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孔俊梅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医院目标在长期的经营和建设中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医院形象、经营观念、道德规范、医院精神等,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医院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医院文化建设是对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医院活力、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医院改革和持续发展有着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优秀完善的医院文化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医院文化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并把它放到与医院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高度。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始终以物质文化陶冶人、以制度文化规范人、以精神文化引领人,努力打造有特色的医院文化,为医院步入“和谐、节约、规范、创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了有效保障。
“是谁在亲切叮嘱?是谁在温馨搀扶?妈妈平安、peace full,宝宝健康、Heal thy,是我们省妇幼人叮嘱安康一生幸福,是我们用智慧浇铸幸福的家园--天鹅湖、、、、、、”诚如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院歌所言,这是一个美丽的天鹅湖,在这里,人人都是美丽的天鹅,人人都是亲善大使。张展院长说:“一所医院的文化建设就如生物体内的DNA,如果一个生物没有强壮的DNA,便没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高度重视妇幼卫生文化建设以及妇幼精神的提炼。根据省政府、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单位是树,文化是根。单位文化不仅是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更是综合竞争能力、基础管理底蕴和人员向心力的表现。重视文化塑造、培育团队精神,是促进妇幼卫生机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有效措施,是构建和谐妇幼卫生机构、培育新型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妇幼卫生机构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制定了行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狠抓内涵和医德医风建设,规范诊疗和收费行为,降低药品比例,深入开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全院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了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受到了省政府纠风办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善于打破常规、敢于推陈出新者,往往蓄势而起,迅速实现超常规模的强盛。
一、立足“勤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竞争是医院核心能力竞争的重要
方面,人才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了更好地在医疗领域彰显我院的特色,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院党委,督促医职人员“勤学”,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强医职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注重专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医院把提高医院干部队伍素质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工会委员会会议、院周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倡导医院干部理论联系实践,使医院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医院组织还抓好基础教育,对新分配的毕业生进行上岗前培训、见习期轮转、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类院内学术讲座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对各科室人员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积极引进吸纳各种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上级医院建立经常性的业务联系,聘请有关教授、专家来讲学、做手术,通过传、帮、带的培训方式,促进医疗技术全面提高。并把岗位培训和参加学术讲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工的创造性思维,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建立起有机的、符合医疗发展的“学习型”医院,为医院将来发展储备人才。医院要制订一整套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针对医生、护士和管理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目标,由医院职能科室人员组成监督检查小组,严格按照流程内容进行有效测评和监督。医院还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比武,选拔出优秀人才,院方出资表彰奖励并选送外出进修,在“勤学”的鞭策下,我院医疗成果明显增加,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职称和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专业能力逐步增强。
二、坚持“拼搏”,提升医院品牌价值。精神文明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院各职能科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始终将“拼搏”二字贯彻落实于工作中。在宣传上,利用媒介积极宣传我院专业素养上的特点—— “诚信、仁爱、敬业、创新”为内容的医院精神和以“儿童健康,母亲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又衍生出“天鹅湖精神”,树立我院在省人民心中的形象,2009年,在我院召开的全省卫生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赞誉“天鹅湖精神”为“善与美的海洋,爱与真的家园”;在工作上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工作宗旨,把病患的意见和建议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病患的实际问题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全员性、长期性、经常性的群众活动过程,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激发出职工对医院目标的认同感,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医院文化的核心就是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医院实际、催人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以人为本、诚犹信、技求精、业缘新的医院精神。医院精神是医院在长期发展建设中所形成的医院宗旨、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医院和职工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因此,医院在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医院精神且需做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宣传医院精神,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医院精神的丰富内涵,用职工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诠释医院精神的丰富内涵、文化传统、基本精髓和时代风貌。宣传医院精神在各个阶段中涌现的体现医院精神的先进人物,如劳模。医院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写他们感人的典型事例,从而给职工以正面直观生动的教育;二是大力推选能代表医院精神的先进集体,充分发挥好先进集体在培育医院精神方面的导向和典范作用。三是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和要求,赋予医院精神新的内涵、新的内容,以提高医院精神的品位,并通过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不断提高医院精神在职工中的认知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小中见大、树立榜样,用医院精神来规范职工的具体行为。“服务好患者,拥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每个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人骨子里的性格,对于妇幼保健院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医院的文化背后是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和品牌力的总和。这几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将会形成医院强劲的发展动力。”我院党委书记张振卿说,正是这种文化力量,让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走出了一条以整体文化体系作为核心竞争力和鲜明特征的全国一流妇幼专科医院建设之路,为全省6600万名妇女儿童筑起了健康屏障。尽管妇幼院的发展面临多方困难,但由于全院职工不怕苦、不畏难,我们成功创建了2011河南省群众满意医院,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近100项。
三、努力“创新”,注重医院文化发展。医院的创新表现在设备更新上,技术突破上,管理严谨上,服务优质上,这些都需要工会的全程监督与参与。我院领导班子积极履行民主监督和民主议政的职能,派专干全程参与讨论医院重大医疗设备购买、医疗基地的建设。在全院职工同心协力的基础上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多功能妇幼现代化综合大楼于今年6月份正式启用。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医院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我院工会构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实行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院前急救等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标准化建设。另外,我院领导班子明确目标责任制,建立起高效的管理、考核体制,每月组织专门人员对各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德医风等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向病患派发问卷,以病患的满意度作为标尺,来衡量院职工的服务水平,实行工资绩效考核制,促进管理严谨和服务优质。在实行临床科主任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基础上,张展院长组织院领导、行政管理部门的中层干部、全院总护士长和各科护士长、总务后勤人员四大系统,分组对全院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查房,建立“全院四大系统每日查房制度”。
四、发扬“博爱”,贯彻以人为本精神。人文精神对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强有力作用;对于患者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好病患的“取暖器”,认真接待每一位来访的群众,倾听他们对于医院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妥善解决好患者的难题,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病患,理解患者的困苦,彻底杜绝医院“看病难,难看病,求人难,难求人”的不良之风。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做好职工正当权益的“保护伞”。“服务用心,点滴是爱”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院长代理、预约挂号、病人选医生、开通绿色通道等新举频出,让病人就医更加便捷。术前谈话,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增强与病痛斗争的信心;免费邮寄检验报告,让外地患者省去旅途奔波之苦;短信提示、电话回访,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与体贴。关心职工的衣食起居,树立真挚的群众观念,关心爱护每一位干部职工,针对于我院女性职工占多数这一特点,医院领导更加注重关心女工身心健康。开展适合医院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诸如演讲比赛、乒乓球比赛、摄影比赛、歌手大赛,举办摄影知识讲座、拉丁舞培训等活动,让职工不仅得到休闲还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同时发挥自己的文艺才华,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职工的身心健康,陶冶职工的情操,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增强职工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凝聚力,还增进了科室之间的友谊,培养了集体荣誉感,职工有了激情,医院就更有了生机。
五、致力“民主”,落实民主监督职能。“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持之以恒地开展公益活动,护佑百姓健康”是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院一贯坚守的方向。为了更好地落实“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我院领导坚持以保健为服务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工作导向,发扬民主监督。我院党委推行“病人选医生”制度,定期选出病患满意的医护人员在公布栏进行公开表扬,对服务没有达到病患要求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其工作、服务态度。“因为专一,所以专业;用心服务,用手护理”是妇幼保健的优势与特色之一;“因为满意,所以信任”是社会对我们的最高评价。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每个医职人员都必须坚持“勤学、拼搏、创新、博爱、民主”的精神,为努力创建和完善优秀的医院文化,达到高效率、高素质、高专业一体化的目标,实现让百姓满意的医院宗旨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践证明医院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巩固和发展改革取得的成果。所以妇幼卫生文化事业要发展要进步不仅要重视妇幼保健机构文化建设,还应在妇幼保健机构的文化建设中,不断更新观念,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方式,团结和吸引全体职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把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得更好。
一是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即要把妇幼卫生文化建设纳入到医院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去。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妇幼卫生行业各项工作。因此,医院在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文化核心,培育医院精神。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和要求,通过职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不断提高医院精神在职工中的认知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树立榜样,用医院精神来规范职工的具体行为。
二是要选准工作重点。即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抓好职代会和院务公开就是重点。因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人力资源,要体现人的价值,而民主管理是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此增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发挥主人翁作用。
参考文献:1.中国论文集
2.湖南工人报2007年07版
3.河南健康网
作者:河南省妇幼保健院脑瘫康复中心 孔俊梅 邮编 450000 手机-***
第五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文化部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言摘编
编者按: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化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以及整个文化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11月9日,文化部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主持学习。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励小捷,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李洪峰,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志今、王文章,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及文化部机关各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学习并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蔡武
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10月19日,文化部就召开干部大会进行动员,随后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以及整个文化系统都掀起了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大家都很认真,抓得很紧,进展也比较顺利。这次学习有几个特点:一是抓文化部系统的学习;二是抓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三是针对全会《决定》的重大理论观点、理论创新、理论部署、政策举措,政策法规司组织了一系列的理论文章和解读文章,通过各种渠道发表;四是办公厅及时组织新闻报道,向社会传达文化系统的学习情况,这些做法受到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肯定。
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我们要紧密结合文化战线、文化领域、文化系统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回顾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探索所经过的历程、做出的成果、形成的经验以及文化系统改革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机遇挑战,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包括“一个主线”“一个主题”以及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具体任务和政策举措。要紧密联系文化系统的工作实际,把中央确定的任务目标分解为我们自己的工作,一项项抓好落实。要结合六中全会精神和工作部署,边干边学,学中干、干中学。在整个社会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文化系统要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深一点,做好表率,抓好学习贯彻典型,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介绍,抓住机遇,趁势而上,通过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几点。一是要全面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这是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和背景,也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取得的进展,理解全会《决定》中强调的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破除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改进一切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旧做法、旧习惯,树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要深刻理解全会《决定》提出的坚持全面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社会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更加注重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同西方和整个世界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交融交流的过程中,吸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营养,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要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广阔的胸怀来对待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四是要深刻认识全会《决定》所提出的目前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工作要重点抓的薄弱环节,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和理解,增强忧患意识。目前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可以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存在的矛盾是非常深刻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五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抓好落实,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效率,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稳步推进,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励小捷
蔡武部长要求,对六中全会精神要原原本本地学、深入系统地学、联系实际地学、融会贯通地学,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我认为,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紧紧抓住这“四学”,将其深化落实。具体谈四点认识:
第一,原原本本地学,就是既要对全会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一个总体把握,又要将全会形成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目标任务熟记于心。对一些重要的论断和思想观点要能够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比如四个“越来越”、五个“坚持”等重要方针,这应当成为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深入系统地学,就是要认真钻研和揭示全会《决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全会《决定》的文字十分精炼,每一个表述、每一个要求、每一个政策规定都有丰富的内涵,只有深学、细抠、多思,才能深入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
第三,联系实际地学,就是要把全会《决定》赋予文化系统的各项任务具体化、指标化、阶段化。比如,贯彻落实《决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就要落实到文化部即将出台的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
第四,融会贯通地学,就是要把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实践融会贯通地来总结,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需求融会贯通地来考量,把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融会贯通地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勾画出的一个历史目标。文化系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需要我们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文化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李洪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和战略部署,着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精神极为重要,极为丰富。我着重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谈三点认识。
第一,坚持严肃法纪与爱护干部的统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是为了保证党的肌体健康,提高党的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中观层面来说,是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清廉的政治环境;从微观层面来说,是为了尽量使干部不犯错误,少犯错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干部健康成长。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要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既坚持原则,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神圣性,又保护干部,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干部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第二,坚持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的统一,积极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态势仍然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必须把治标与治本统一起来,加大治本力度,深化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整体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经受住“四种考验”,防范“四种危险”。领导干部要慎权慎欲、慎交慎行,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制度清理和完善工作,建成科学、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和执行力,保证廉洁从政,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第三,坚持发挥优势与突出特色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是治本之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影响深远。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继续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阵地优势,进一步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水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杨志今
全会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我体会,文化部门的同志应立足于这个主线,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和理解全会精神,指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次全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准确把握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体现了对政府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这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我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应强调基础。文化发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面向城乡基层,关系十三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应强调制度。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保障文化权益、促进文化公平作为重要的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不断发展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制度安排,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评判,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三是应强调价值观。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文化品位进行提升,对知识和文明进行积累和传播,培养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撑。
三、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落实好、使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全会《决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特点规律、建设重点、具体路径等方面都做了全面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二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四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五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六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手段和方式。七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八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共文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王文章
全会《决定》从指导思想到重要方针、从目标任务到重要举措,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
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六个方面: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二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建设良好外部环境与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的关系,二是把握好发挥宏观管理职能与推进重点工作的关系,三是把握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四是把握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关系。
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 单霁翔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专题研究文化工作、进一步落实“两大一新”战略部署、进一步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投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会议。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文物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全会《决定》围绕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发展形势、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领导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等,科学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中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遗产工作的方向和路径,明确了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等问题,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民众,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遗产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文化遗产人才队伍体系。
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落实《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与提高文物系统自身能力结合起来,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指导理论、转化为发展思路、转化为政策措施、转化为实际能力,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探索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目标。一是切实把基础工作摆到战略位置,进一步做好文物资源调查,加强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三是推进考古和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四是优化博物馆体系。五是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六是加强社会文物管理。七是推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八是加强文物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
化服务效率。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全会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进一步唤起了全党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全会《决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主要任务、具体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特别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的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顺应了时代和人民对文化建设的新期盼和新要求,令人振奋。全会《决定》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创作生产、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宏大人才队伍六个方面做出了工作部署,指导性、操作性很强,力度很大。
全会《决定》把文化建设的意义、地位、方针、政策、措施都讲得很明确,关键就是要抓落实,抓得不实就等于没抓。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是抓落实的主力军。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对于办公厅来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服务”为中心,以“抓好运行、抓好落实”为两个基本点,按照文化部党组和蔡武部长的要求,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韩永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要深刻认识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的重大意义,认识全会的历史地位及其深刻影响,就要放在整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认识。首先,这是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的必然结论;其次,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第四,这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第五,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部署和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六,这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记者:作为文艺工作者,对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您有怎样的感受?
阎维文: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但却不是文化强国,每每想到,心中总有遗憾。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都至关重要。因此,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在我们党走过90年光辉历程之后,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为自己能够亲身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亲历并见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和成果而感到自豪。
记者: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阎维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兴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什么要提到这样的高度呢?我觉得是因为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军队文艺始终沿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从来就把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成自己责无旁贷的自觉行为。作为一名入伍近40年的“文艺老兵”,如何履行肩负的神圣使命,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自己的文艺创作?如何不忘光荣职责,打造体现军旅文化核心理念的文艺精品?如何殚精竭虑,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这些的确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身体力行的重要课题。
我是文艺工作者,但首先是个军人。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忠诚于党和军队,锤炼自己合格的政治素质;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个人与部队官兵、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同时,要有自觉奉献精神,以艺术报效祖国,不断向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推出更多更好的歌曲,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在军营内外,在社会上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好引领和保障性的工作。
记者: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长期以来,您一直坚持到第一线为战士歌唱,被官兵誉为“战士歌唱家”。您为什么选择一如既往地深入基层呢?
阎维文:“战士歌唱家”是全军官兵给予我的最高褒奖,我尤为珍惜。近40年来,我始终把“为兵服务”看做是自己神圣的天职,坚持深入基层,把歌声送给一线官兵。就像《一二三四歌》里唱的那样,“哪里有我,哪里就有战士的歌”。这种为兵服务的荣光,这种为兵服务的幸福,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39年前,当我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时候,我就知道,从此,我的生命不仅属于我,更属于英雄的军队和伟大的祖国。火一样的军营生活似艺术的源泉,给了我灵感也带给我坚强;部队官兵无畏的献身精神,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心灵。于是,在我的歌声里就平添了一往无前的坚韧和顽强。战士喜爱我的歌,因为我们有一样的情感;观众喜爱我的歌,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心声。正是他们告诉了我,一个军旅歌者的舞台就在部队官兵中间。
记者:今后,您会用怎样的行动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的精神呢?
阎维文: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曾演唱过很多军营内外广为传唱的歌曲,为部队送去振奋,为人民群众送上欢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更要以不懈的努力,以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二度创作,为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
六中全会为我们描绘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宏图,我深感振奋,一定要以奋进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进一步培养自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自觉的意识,用自信的心境,立足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记者 李 韵)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专家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一重要论述充满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至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90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不断以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祉,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至上”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既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的基本保证。
“人民至上”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科学真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仅把“人民至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且作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自觉实践。
“人民至上”是基于历史兴衰规律的科学论断。历史是人民的杰作。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以发现,什么时候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历史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什么时候就能铸就历史辉煌。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战胜一次又一次风险和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关键在于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以“人民至上”的博大情怀和实际行动把广大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集聚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先锋队。
“人民至上”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党要发展壮大、生生不息,必须在坚持“人民至上”中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同人民群众共命运。人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则是我们党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不断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的决定性因素。(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赵周贤)高校是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为重要任务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切实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主体内容。作为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着眼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着眼于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着眼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培养人才、创新理论、塑造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具有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聚集、信息高度汇集的独特优势,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不断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密不可分。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而这一过程将是长期而又艰巨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新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凸显特色上,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基本职能。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并通过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其中尤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任务。惟有如此,才能够使党员干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和鲜明特征,从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自觉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运用多种载体和途径扎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第一,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中下功夫。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等阵地,用正确的观点和主流的评论对校园舆论进行立体式引导,通过专家辅导、典型引导、交流观摩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着力就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阐述,筑牢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党员、干部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增强爱教、爱校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学校发展,保持昂扬奋斗的精神状态,成为良好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第二,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中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高校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课程,作为对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考察的重要标准, 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自身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尤其要不断深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在学习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促进党员、干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第三,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上下功夫。一是着眼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二是着眼于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和规范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言行,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三是着眼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党员、干部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四是着眼于推进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帮助党员、干部明确学校在现阶段的基本职责、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使学校整体发展及党员、干部个体价值取向有方向感,有目的性,有标准和尺度;五是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不懈、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
第四,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下功夫。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组织实施这项活动,对于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要用正确的理论,而且要用正确的实践说服人、引导人、教育人。学校党组织在倡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时,要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要积极宣传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影响和带动全体师生员工自觉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黄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