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

时间:2019-05-13 23: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

第一篇: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

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

面对命运的不幸,她选择了抗争;面对生活的艰辛,她为了女儿选择了承担。影片《两个人的芭蕾》以祖孙三代的女性命运构成了本片惟一的叙事线索。把男性逐出了本片,亲情、友情、乡情贯穿其中,又把主题:“母爱”推向了极致。

影片以“我”为视点,采用倒叙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姥姥”—— 德贵家的与“妈妈”——仙仙之间感人至深的母女亲情。本片以孙女“我”的介绍开始,又以孙女的话来结束。围绕着祖孙三代的命运叙事: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和缺乏音乐、舞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个舞蹈演员。一个罕见的、平淡的故事,不仅仅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声音的运用

一整部影片都大胆地运用着画外音的。画外音的运用可以使我们不用看太多的画面,便能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更容易使我们解读电影和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了解人物与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让我们去观察,引导着我们去探寻影片的意蕴。影片中其他部分声音和画面组合也是恰如其分的。影片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表现母亲挑水、洗头、穿红旗袍等待德贵归来时,导演采用高速镜头,此时只有水倾泻入缸轰鸣的声音。等母亲得知德贵去世的消息后,镜头突然又切到那口寓意“平安“的水缸,此时导演采用摇镜头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砸水缸的场面,声音虽然响亮却又单一:我们清楚的听见水缸被击碎的声音与上她粗粗的喘息声,在不被其他噪音所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更能感受到“姥姥”内心的失落与悲伤。

丰富的镜头语言

影片的视觉画面总体来说是含蓄的,在这部以“生活”“纯朴”为风格的影片里,镜头语言揭示这主题,很丰富,却又不做作。本片一开始,对一只手进行了特写,一只正在抚摸头发的手,它预示着祖孙三代的感情是深切且牢固。在“姥姥”德贵家的砸水缸时,很慢的镜头又十分真实地表现出德贵家的内心的坚定,对封建礼教反抗到底的决心,与对命运的抗争。

影片中几乎都是用仰俯拍镜头来完成的。比如姥姥和孟奶奶第二次在巷子里对话的这场戏中,就是用俯拍镜头来拍姥姥和孟奶奶。但是在拍摄孟奶奶时摄影机的镜时总比拍姥姥

时还要低。这样更突出了丧夫之后的姥姥不但要受到生活中的困迫,还要受到别人的冷落,这样的角度给人一种压迫感。却更强化了母爱的给予在那个时代的艰辛。

本片多处空镜头环境描写也十分有象征寓意。有几次空镜头是在一个四面高墙的小方天空,它所代表这是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母女两几乎“窒息”的感觉。但在影片结尾时,一口装满清水的水缸这个空镜头空镜头,实际是在暗示这哪个水缸清澈的传说:她们祖孙三代的平安。再次出现了小方天空,光线比往常更明亮,着预示着未来和希望,最后以村落的空镜头结尾,让观众忍不住再次回想这个故事,这深深的母爱在这样的环境里显得更加的伟大。

影片前半部分,只要是姥姥出现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上给人的视觉感很差。当她走过街道时,街道四周都是阴影,只有墙灯上的窄窄的区域是暖色调。当女儿仙仙走过来时,导演采用了景深镜头,整个色调开始变暖,让人能明显感觉到那幼小的生命被呵护中的温情。更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当母亲背着女儿收水费时,村民把失去丈夫的她看成“不吉利”的瘟疫,给她钱后纷纷关门,安静的街道,只剩下脆响的关门声,这种静与动的对比,让观众为这种“冷落”而心酸。所以导演在拍摄这些画面时,采用的都是框中取景的方式,让画面叠压的空间使人感到无比的压抑。

色彩的细节

红色是在影片灰暗的基调中中最能让人注意到的颜色,细节深化着主题,红色在细微的细节上,贯穿了整部影片。女主人公的红旗袍、糖包上点的红点,她扎的红腰带,为女儿盖的那块儿红布、女儿三岁时的红头绳……这一次又一次红色的出现,指引着观众的思想。红色是火热与热情的象征,也是在这样受冷落受歧视的环境中的一点希望!这一个个红色细节不仅让观众感到影片中母女亲情的浓热与深厚。也让观众为她们战胜命运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朴实与情永远是最永恒主题。《两个人的芭蕾》这部影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小见大来深化主题。影片在质朴的基调下丰富而全面地表现了最感人的故事。又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艺术的表现与对寓意的升华,在最伟大的母爱,最真实的生活中形成了最艺术的美,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心灵最大的触动。

第二篇:2005影视学影评例卷两个人的芭蕾

文章一: 图像·叙事的仙女舞——评《两个人的芭蕾》的剧作结构

《两个人的芭蕾》是由编剧苏润娟根据自己的故事而写成了剧本,由导演陈力拍成电影。陈力用复杂、神奇的镜头语言和单线倒叙式叙事方法,将《两个人的芭蕾》拍摄成一部波澜起伏的镜头·叙事的芭蕾舞剧。

A:图像·a.复杂、神奇的镜头语言

在本片一开始,对一只手进行了特写,一只正在抚摸姥姥头发的手,它预示着她们祖孙三代的感情联系是非常真且牢固的。在德贵家的砸缸时,导演用一个慢镜头十分真实地表现出德贵家的内心的坚定,对封建礼教反抗到底的决心。

在德贵家的领养仙并与她生活的一段时间里,陈力用的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在德贵家的与仙一起工作时,对她们两人笑容的特写,不仅显示出德贵家的坚定信念,也体现出仙对未来的希望。在德贵家的到省城查出仙是因为受刺激而不能走路后,她教仙跳舞,陈力用仙的眼睛,主观镜头拍出德贵家的十几次摔倒时的情景,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憾。一次偶然的事故,德贵家的摔倒在地,仙受到刺激,镜头首先对仙的走动中的脚进行特写,体现出仙正在快乐的成长。接着用了四个俯拍拍出仙在关四扇门的情况,给观众一种同德贵家的一样的惊奇之感。最后,仙躺在德贵家的旁边露出笑容,导演先用了对比蒙太奇,又用了顶拍,又给观众心中响起了爱的呼唤。

在仙长大后,要去给北京来的老师跳舞时,陈力也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大量的镜头,尤其是在雪中跳舞的那一段,用了对比蒙太奇和顶拍的手法体现出她们母女情深的情景,陈力也用了老师的主观镜头,表现出德贵家的伟大的、深深的爱。之后,仙到北京上学回家后,母亲因为把她的鞋子弄坏了,在与仙一边聊天,一边烤鞋的情景,镜头首先特写那双鞋之后对她们母女进行了顶拍,接着俯拍,最后进行平拍。这组镜头的过程,也是母女俩心情、感情变化的过程。她们俩现在心里相通、无障碍,所以用了平拍镜头。在本片最后,一方天空、一口水缸、一片村落的镜头切换和对站在小巷中的外孙女的两次推镜头,是对祖孙三代成长过程的一种回放,给观众留下无限的回忆空间。

b:环境·模糊时代环境、偏僻的农村环境

本片的戏剧动力和性格展示,集中在以德贵家的为中心的奉献型女性的亲情描写和个人与描写的冲突上。影片刻意虚化和模糊时代背景及历史定位,作者目的可能是以超越时代的广义叙事来突出母爱的超越时空的伟大,从淡化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描写的提纯中,实现祖孙三代女性角色的个性化情感描述。

本片还运用了多处空镜头环境描写,来表现当时母女俩生存的环境,有几次空镜头是在一个四面高墙的小方天空,它所预示和代表的是封建礼教势力。还有两处对村落屋顶的空镜头描述,他不仅展示出当时德贵家的与仙生活的偏僻的、封建残留浓厚的小村里,也体现出母女俩的远大心志。在影片结尾时,出现三个在片中常见的空镜头,分别是一口装满清水的水缸,在片末再出现这口水缸的空镜头,实际是在暗示她们祖孙三代的平安。另一个是一个小方天空,预示着未来是光明的,最后是对村落的空镜头,体现了母爱的博大。这三个镜头切换、组接正是对祖孙三代人感情的联结,也暗示着祖孙三代人的环境。

B:叙事·单一线索叙事

《两个人的芭蕾》是男性逐出本片,女性占全部时间的影片,以祖孙三代的女性命运构成了本片叙事发展的惟一线索。

本片以孙女的介绍开始,又以孙女的话来结束。在开始孙女就来看望姥姥,接着介绍事情。在介绍妈妈与姥姥的故事时,用了倒叙蒙太奇手法,最后再回到好小子身上,以孙女的话结束本片。

本片围绕祖孙三代的命运展开叙事,体现出人性的伟大。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和缺乏音乐、舞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个舞蹈演员,这是一个特例,也是罕见的。陈力对一个罕见的、平淡的故事的叙事是成功的,不仅仅表现出一个人人性的伟大,也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两个人的芭蕾》中导演使图像与叙事相互交错、相互辉映,编织了一个另类的“两个人的芭蕾”。

文章二:舞动的母女情——评《两个人的芭蕾》的主题意蕴及创作特色

如果“爱”的表达是所有有关人间亲情影片都力求表现的主题的话,那么导演陈力的《两个人的芭蕾》无疑将这种表现爱,尤其是母女之爱主题的作品推向了极致。影片《两个人的芭蕾》以“我”为视点,采用倒叙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了“姥姥与妈妈”之间感人至深的母女亲情。这种感人至深的母女亲情是导演运用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通过优美曲折的电影画面展现给观者的。

影片中导演主要在色彩、声音、镜头角度、场景设置上进行了艺术处理,才使这种特殊情况下虽平凡但博大的母女亲情完美感人地展现的。

首先,导演在对影片中色彩的选用上是十分精明的。他在相同地点的不同事件发生后,巧妙改变影片色彩,恰到好处地为表现主题做好铺垫。影片中姥姥与妈妈的衣饰选取及其背景设置也十分讲究。如影片一开始姥姥骑车就穿着灰色衣服出场,让人感觉到是一种纯朴的色彩包含其中,这就为姥姥为哺育妈妈成长而过艰辛的生活作了铺设,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姥姥吃苦能干的品质;而影片中的妈妈在很多时候都是红衣服出场的。当妈妈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姥姥背着的妈妈是红色的围被,腰上缠着的是红线绳。这种婴儿身上热烈的红既体现了作为婴儿的妈妈是多么渴望爱的给予,又体现了虽然姥姥的生活是艰辛困难的,但她对婴儿的母爱却是如火一般的炽烈的;影片中多次出现在黑暗幽深的巷子里扫大街和跳舞的妈妈,这样将母女俩都置于冷色调中,既体现了母女生活处境的艰辛又是困境中母女俩相依为命的见证。这些色彩运用也体现出导演非凡的电影美术功底。

其次,声音是一种平凡的电影艺术手法,但导演独特的处理却使它在影片中起到不平凡的作用,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渲染了母女之爱的表达。影片中声音的独到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旁白的运用是一种很好的开场、收场方式。影片一开始就是现在的“我”的自叙展开影片故事。中间又在适当的位置加入旁白推动故事发展。最后,我的旁白“妈妈说跳的越远离姥姥的心就越近,因为她是在陪着姥姥的心跳”,更是以我的视角深化母女爱这一主题。第二,音乐在影片中有不容忽视的作

用。影片中姥姥扫大街时多次在灰暗背景下加入郁闷低沉的音乐,这样强化了姥姥为了她和妈妈生存而奔波的艰难。虽然整部影片音乐的旋律是低沉、忧伤的,但有一处却是悠扬而抒情的。那就是妈妈在屋里为老师表演跳舞唱歌时近拍姥姥陶醉的面部表情,这是插入悠扬缓慢抒情音乐就将姥姥看到妈妈成才欣慰的心情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由此可看出导演对声音的运用是多么精堪。

再次,导演在镜头拍摄的选取上也是十分有深意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仰俯拍镜头来表现人物生活环境和人物活动。导演这样处理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如姥姥和孟奶奶第二次在巷子里对话的这场戏中,就是用俯拍镜头来拍姥姥和孟奶奶,但两人的角度上也有不同,在拍摄孟奶奶时摄影机的镜位比拍姥姥时还要低。导演处理成这样意在展示丧夫之后的妇女不但要受到生活中的困迫,还要受到别人的冷落。这样就强化了母爱的给予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是多么不易,烘托了姥姥给予妈妈爱的伟大。

最后,影片的场景设置是十分到位、十分成功的。场景的设置既直接表达了母女之间真爱的主题又更加深刻地升华了这一主题。在我看来,影片中有两处场景的设置是比较经典的。一次是姥姥“刺激”妈妈的那场戏中姥姥和妈妈都穿着红衣服,姥姥在阴暗的地板上为妈妈表演舞蹈,姥姥跌倒后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先后七次这样的镜头,加上落地时沉重的声音,最后妈妈关上门后娘俩躺在一起由小全景拉出大全景。这样的场景正是为母女俩之间和谐而温馨的爱而建造的,另一次是最后姥姥在剧院跳舞的场景。红色温暖的音乐,空旷幽静的剧院,姥姥穿着灰棉袄再一次伴着柔美忧伤的音乐为妈妈跳起了舞。这既是姥姥作为母亲对经历过的辛酸往事的淡然也是母爱之花再一次的迸发,更是对母爱主题的进一步阐释。

总之,影片《两个人的芭蕾》通过以上几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用电影画面完成了真情演绎,它的确不愧为创作手法和主题意蕴都十分有深意的好片子。

文章三:完美的视听冲击力——评陈力《两个人的芭蕾》

影片《两个人的芭蕾》是由陈力导演、天津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共同录制的彩色故事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年纪青青的便丧夫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养女仙仙并终把她培养成著名芭蕾舞演员的动人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而她也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得意门生。影片中倪萍一反中国传统女性的作风,固执而又倔强张扬的性格让她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典型形象。

从视听上说,《两个人的芭蕾》拍得很唯美而又不失精致。视听上幻像修辞的运用为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心理的衍变做了很好的铺垫。

影片中色彩、服装、镜头等的运用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便顺利进入预设意想,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若想使艺术从它的非创造性意想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正视这一点。”导演的确成功的把握了视觉形式这一巨大优势。影片中母亲有一件红色的旗袍,红色是热烈奔放、前卫的象征,而片中母亲穿过的次数却很少:一次是为迎接丈夫回家;一次是为准备女儿的晚会。从服装修饰来看,最惹眼的还是红色——红色的旗袍、毛衣和围巾。红色代表了母亲那颗不甘落后、永不服输的心。影片自始至终母亲的形象都给观众带了巨大的震撼力。影片中开始有一组镜头让人记忆尤深:鹅毛般的雪花从天而降,母亲却背着女儿挨家挨户的要账;邻里们没有安慰感谢的言语,有的只是一次次重重的闭门声,让观众心里不觉有些凉意。片中交叉运用推镜头、快慢镜头、空镜头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一次次敲打着观众的心。在影片中运用较多的慢镜头分别代表不同的意味。仙仙在母亲摔倒后,从椅子上爬起来的场景表现得更加突出。关门这一动作虽小,但对母亲来说却再幸福不过——因为女儿会走路了。母亲的梦想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影片最后母亲在错综交汇的灯光下跳舞的画面显得充满质感,极为唯美,仿佛是在梦境中。“任何语言毕竟都是有限的音乐、语法、词汇,而图案设计者在选择线条、色彩时范围却是无限的。”这就是导演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法国印象派电影人冈斯曾这样断言过电影:“它应当是音乐。”音乐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没有音乐的电影不是真正完美的电影。陈力导演在使用音乐、音响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本片在这方面的造诣更为明显。中国爱乐乐团和歌手鸣凤的精彩演出实为锦上添花之举。品位音乐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听觉体验,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就让我们试着来品尝一下《两个人的芭蕾》的音乐、音响制作。影片的开头,急促的音响声一下子提高了观众的趣味。《两个人的芭蕾》以画外音的方式讲述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事,使得影片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减少了画面叙述的苍白无力。有一首歌是贯穿于整部影片的:谁家的姑娘哎都有两朵云彩„„它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这是为符合影片的美学风格而精工制作的。不管是母亲抱孩子、扫大街,还是她穿女儿的舞鞋以及片尾,这首动人旋律构造的歌词始终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擦了”,擦掉的是眼泪。影片中母亲坚强、果敢、乐观、自信自立,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透过这两个字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然而,在他刚毅的脸面上还隐藏着一颗柔弱的心,在金姨面前她道出了心声:哪个女人不希望有男人当靠山?可她又怕亏待了女儿。一个多美的爱女心肠啊!导演在刻画声音时运用了一些音响效果:嘈杂的倒水声、沙沙的扫大街声、厚重的呼吸声、摔倒在地的声音„„一系列的特殊音响营造成了一幅完美的图卷,推动了影片情节继续向前发展。音乐是伴随着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画面拍的再精致,再唯美,音乐运用得再柔情,再合拍,也都是为影片服务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共同构造成了一部完整、精良的影片。

影片中着重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而它在为这一主题服务的同时,视听的完美人值得仍们仔细品味。

文章四:放大镜——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的细节

一部影片就像一束阳光,而影片中的细节就像是一个放大镜,阳光通过放大镜聚焦,让我们看到影片的内涵。导演陈力拍摄的《两个人的芭蕾》就是一部巧妙运用细节的影片。

影片中生动、典型、真实的细节,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细节无论是对于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还是对揭示人物性格与心理都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节能够惟妙惟肖、细致入微的凸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如影片开始时,倪萍扮演的女主人公在高兴的等待丈夫回来,但她收到、见到的却是丈夫的遗物。她似乎在瞬间崩溃了,拿起锤子打破了为丈夫祝福的水缸,水哗哗流出来。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她刚硬的一面。对丈夫的期待随着水流走了,她独自撑起整个家。如果说这一细节可算做极端痛苦而为之的话,那没过几天,她便背着抱养的孩子到村主任那儿申请当组长这一细节,也足以说明她的坚强。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只展现她刚硬、坚强的一面,未免会使人物形象很不充实。好友金梅推翻桌子,镜头从金梅的视角推过去,让观众看清桌下贴着一张剪出的鸳鸯图。这个细节让观众看到女主人公内心温柔、脆弱的一面,同时也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影片中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与一个个细节的安排是分不开的。

其次,导演用细节来为以后做铺垫和推动情节发展也是独具匠心。女主人公当了组长后,希望得到人们的支持。就在这个时候,孟奶奶赶来告诉她说,村里人都提出一个条件,即不能让仙仙迈人家的门槛。这个细节为以后仙仙不会走路做了铺垫。女主人公不断地说自己的女儿细胳膊细腿长得好,是跳仙女舞的料,还带她去看别人是怎样跳的。这一系列的细节刻画,为仙仙学跳舞做了铺垫。而孟奶奶的一句“这孩子都三岁了,还不会走路,得去医院看看”推动了以后情节的发展。话后,女主人公便带女儿去看医生,经检查一切正常后,又让孟奶奶拿着医院的证明去跟村民说„„这一切都可以看出细节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细节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深化主题。观众们对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色应有深刻印象。女主人公的红旗袍、她在馒头上点的红点以及她扎的红腰带,还有她为女儿盖的那块儿红布、孩子三岁时穿红衣服扎红头绳„„这一次又一次红色的出现,似乎在指引着观众的思想。红色是火热与热情的象征,这一个个红色细节的出现让观众感到影片中母女亲情的浓热与深厚。将影片所展现的亲情与母爱的伟大进一步生动的刻画和升华,把那浓浓亲情用抽象的红色生动的显现出来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物的语言作为细节的一部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仙仙知道自己不是亲生时,她是这样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的:“我妈肚子里没有石头,我就是我妈抱的,我和我妈都不怕你们说,我会走了,能跑了,还会跳舞了,你们都出来看呀。”这一细节极具感染力,很容易打动人,也是全片挣取眼泪最多的地方。那母女情仿佛顷刻间融化在每一个观众心里,母女俩的形象也像是融合在了一起。还有省城的老师来接仙仙去上学,临行前她对女主人公说:“我说这次来接她,实际是来看看你。”这其实是对女主人公所付出的母爱的一种肯定。这一细节无疑让倪萍所扮演的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高大了,更加深入人心了。

影片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等细节,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对推动情节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细节的放大镜作用在该片中得到充分体现。

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在细节的描绘下,极具艺术感染力,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憾,产生了无数新的启示,留下深刻印象。该片的细节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放大镜”。

文章五:人生芭蕾的绝舞——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的主题及意蕴的拓展

影片《两个人的芭蕾》以情感人、缘情致胜,在情与泪的人文情怀下凸现影片主题:面对生活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面对灾难有乐观的精神去探索生活的真谛;在艰苦的人生岁月里母女两人共同舞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影片中主题凸现的母女深情让人垂泪,然而更令我感动继而在我平静的心湖悍然腾起狂澜般神奇音符的,是影片主题的凸现中人生意蕴的拓展。

一、在人物刻画上,亲情与豪迈并举,礼赞伟大的母女深情,并为人生意蕴的拓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带着女儿选择了抗争;面对生活的重负,她带着女儿选择了承担。流畅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她——某个母亲在生活中:她工作的任劳任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女儿身上执着的付出——对女儿无比的疼爱;真情的选择和无悔的努力拼搏——对亲情的无比珍惜。正是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女儿的无比疼爱,对亲情的无比珍惜,她才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她心中的奇迹,碰撞出一颗颗带有耀眼真情的火花,并在人生意蕴的拓展上增添亮丽的一笔。

在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执着在人的内心中更显穿透力与感染力。当母亲带着女儿去考试时,母亲面对监考老师的执着几近巅峰。美丽的雪花在空中漫舞,漂亮的母亲在雪花中飘舞,聪明的女儿更是在雪地上如踩着毛毡,迎着礼花尽情地翩翩起舞,共同舞出真情,舞出真爱,舞出生命的豪情。人生的意蕴在此拓展了,延伸了,深化了,感动着监考老师,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一个一个在生活中付出真情的人。

二、在情感抒写上,展现人间的真善美,讴歌母亲不屈不挠抗击生活的勇气,并为人生意蕴的拓展上增添新的动力。

亲情、友情、乡情、爱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并历经时代的更新和凝炼而散发出更加恒久的艺术魅力。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在其情感抒写上因注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而使人生意蕴的拓展更具有可视性和可悟性。

影片着重写亲情,然而它不显单调,因为在里面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况味。母亲为了女儿放弃了爱情,放弃了眼前的幸福,放弃了太多太多。为了女儿的追求和梦想,更为了自己的芭蕾舞梦。演绎的是那么地真,那么地善,那么地美,那么地催人泪下。朴实 + 亲情永远是抒写真善美的永恒主题,并成为人生意蕴拓展的不朽动力。母亲知足了有一个追求梦想的女儿,无论生活多么清苦,无论舞台多么单调和冷清,有两个人的芭蕾,有两个人的舞蹈去演绎真情,去努力地呵护美丽的亲情之花,这是何等的骄傲与幸福,人生意蕴的真谛难道不是这吗?

三、在电影语言运用上,语言简单、直接、明了,传承着亲情,剖析着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生意蕴的拓展更显连续、周密性。

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大胆地运用电影语言即画外音的应用。影片中一共运用了八次画外音,画外音的运用可以使我们不用看太多的画面,便能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更容易使我们解读电影和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第一次画外音的应用是:每年寒暑假都要去的路是姥姥家,姥姥的美不是穿在她身上的红旗袍,也不是她的歌,到底美在哪里呢?影片便在画外音中开始了。了解人物与情节的同时,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让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姥姥到底美在何处,并积极地引导着我们去探寻人生的意蕴。画外音的运用使人生的意蕴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更显拓展与美化。

在艰苦与朴素中,我们感悟出人生意蕴的拓展,我们感悟出主题凸现出亲情的幸福与伟大。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是在人生的这座大舞台上演绎着幸福与伟大的意蕴的戏剧会结束吗?我们积极思考与探索着„„

文章六:用母爱去跳舞——评《两个人的芭蕾》中的齐仙仙

如果把孩子比作火车,那么母爱就是车轮,它载着孩子奔向充满希望的远方;如果把孩子比作小船,那么母爱就是船桨,它划着理想的湖水,带孩子去梦想的海洋;如果把孩子比作蝴蝶,那么母爱就是那蝴蝶的翅膀,无声无息却又坚定异常,带着孩子飞舞在像鲜花一样美丽的生命中。仙仙是一个舞者,母爱就是她那两条纤长的腿,用它们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用它们才能舞动婀娜的身段,用它们才能舞起生命的旋律。

仙仙有爱她的妈妈,单纯而又快乐的生活,当她知道妈妈并不是亲生的时候,她更理解妈妈的爱了;她用妈妈给予她的爱在跳舞,她要用舞蹈再把爱回报给妈妈。——接受母爱。仙仙像许多孩子一样,儿时不曾考虑母爱究竟意味着什么,更不会想到母爱是何等珍贵。当妈妈把她背在身后时,仙仙会快乐的笑出声来。她无忧无虑,天真快乐,不会了解妈妈的心思。就像仙仙自己说,她那时候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连看东西都不会,而她也不觉得是障碍,原因就是因为有妈妈。她不明白妈妈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谁,她更不会明白,当妈妈兴高采烈地带她去看芭蕾舞,把她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念叨“对,就是她”又是为了谁。她依旧扒住妈妈的背,乐呵呵地笑,和着妈妈的歌,在看芭蕾时睡着。她接受妈妈的爱,但妈妈却承受着因为自己每天大大咧咧的叫喊而使仙仙受惊吓不能下地行走的现实,仙仙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妈妈进门后摔倒在地上,头也破了,仙仙再一次受到惊吓,爱她的妈妈摔倒在她的面前,妈妈故意趴在地上,让她去关门。仙仙怎能无动于衷?她飞快地跑着,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当她也躺在地上,手搭在妈妈身上时,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母爱对她的意义,这对她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

——理解母爱。当仙仙听到别人说她不是妈妈亲生的,来向妈妈要答案时,她的内心是惶恐不安的。她一直认为,因为自己是妈妈的亲生女儿,妈妈才会如此爱她。她不曾也不会想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她听到妈妈说“不是亲生的就不能疼了?”“你要不愿呆在我身边,我就给你送出去”时,她飞快地跑出屋子,跑到小巷里大声喊着:“我能走了,还会跑了,我就是我妈抱的,我不怕你们说。”仙仙在小巷里来回奔跑,影片在这里达到高潮。就像仙仙自己说的,从那时起,她似乎看懂了一个当妈的心思,她对母爱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她在青石板路上翻着、舞着,仿佛要向全世界展示她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她的自豪和骄傲全部融入了妈妈教的“舞”中。她会随着妈妈的歌声舞,在雨天,在雪中,任何事情也无法阻挡她的热情。在省城来招生的时候,她正发着烧,被考官赶出考场的妈妈在听到女儿唱歌像蚊子哼哼那样时,忍不住冲进来给仙仙打气,仙仙看到妈妈着急的样子,受到鼓励,声音洪亮地唱了起来。当妈妈觉得没表演她教的那几下子会考不上而拿起扫帚唱起歌时,仙仙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她骄傲地在雪地上翻着,跳着,把对妈妈的爱展现给妈妈。她并非求得评委赞许,而是天地间仿佛只有母女二人,她就只为妈妈跳,是妈妈教的舞,妈妈给了她舞蹈的灵魂。她跳得开心快乐,无拘无束,没有什么能阻止仙仙用母爱去跳舞。她并不期望会上省校,而是因为这对母亲是一种承认,她爱跳舞,希望的是母亲能快乐的生活。当她依依不舍地要拉母亲的手时,却没够到;她不希望离开母亲,但母亲不会因为自己而束缚住仙仙,仙仙应该真正回报母爱。

——回报母爱。当仙仙放假跨入家门时,发现妈妈给她的编的绳子和铺在地上的板子,她萌生了回报母亲的念头。她从家里跳到街上,妈妈把板子铺到街上,却不料各家都拿着板子出来了。仙仙不仅给母亲带来了欢乐,更为这个古老的小镇带来了生机。仙仙说,母亲爱显摆、爱张扬,自己借来各家的板子再自己送回去,还累着自己。但她心里明白,那是妈妈的骄傲与自豪。于是仙仙做出决定不再跳主角,不再去北京深造,她说:“我是我妈心里的仙女。”但当她看见母亲睡在观众席上时,她看见母亲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时,她才真正明白了该怎样回报母爱。她决定上北京,上南京,走出国门,她永远都在用母亲的爱去舞蹈。她明白了,无论在哪里,只要心中有母爱,用母爱去跳舞,那么走得越远就离母亲的心越近。这也就是她要回报给母亲爱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古朴的小镇,有多少东西可以改变,又有多少东西永远也不能改变?母爱是仙仙这个舞者舞动的生命,是她舞动的灵魂。没有了母爱,她就像失去了双腿。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幻莫测,惟有母爱是仙仙永远不变的舞蹈。

文章七:心灵的触动 艺术的体现——评故事片《两个人的芭蕾》的创作特色

作为大众艺术,电影应该契合大众文化心态,即要贴近大众心理需求。但任何艺术都应当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主题,使观众观赏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情感的宣泄,还要从中受到感悟和启迪,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一部故事片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影片。导演陈力的故事片《两个人的芭蕾》,其赞扬母爱伟大无私,呼唤真情和谐的主题,无疑易使生活在无奈现实中的大众激动、振奋。银幕以一种逼近生活的方式,将观众带进一段并不遥远的世界,让人情不自禁之下或喜或悲或轻松或沉重。影片最终以其自然的叙述方式、含蓄的视觉象征及声画的巧妙运用感染了观众,深化了主题。

自然的叙述方式。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一部电影创作的起点,而选择什么样的叙述,则是一部电影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电影作品的题材愈严肃、深刻,便愈要求故事叙述的客观自然——叙述者藏于事件背后,隐蔽自己的情感、风格,让事件自己去叙述。正因为如此,《两个人的芭蕾》这部影片的叙述才不致给反映生活的材料加上主观意志或个人见解,也才可能展现生活的原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给观众以具体可信感。这也正如伊芙特·皮洛所说的:“对事物的观察越少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揭示的现实就越丰富。”影片本表现倪萍所扮演的母亲形象的无私和伟大,零乱毫无头绪,女儿的见闻却像一根线将散落的珠子穿结在一起,使观众能够深入影片,探寻主旨。导演还有影片中通过母亲、孟奶及老金婆子等人的生活对白作为补充,辅助影片的叙述,使故事趣味盎然。其中倪萍所扮演的母亲的语言幽默风趣,既增强了叙述的趣味性,又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将人物活动、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容易让观众入戏,与演员置换角色并产生共鸣。

含蓄的视觉象征。与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相辅相成的是本影片含蓄的视觉象征。这部影片中可以解读为象征的视觉画面是含蓄的,不明显的,不生硬,不做作,没有人为痕迹。它们能揭示故事的主题,是这部影片本体所必须的。如影片中母亲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深夜在小巷中穿行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上给人的视觉感很差,有亮光的地方比例很小,墙周围阴影部分比例很大;主色调本身很冷,只有墙灯上的中心区域很暖。当母亲走过来时,导演采用了景深镜头,使暖色调增强,这可以表现出母爱的无私,对子女关怀的无微不至,乐此不疲,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都是在母爱的呵护、牵引下坚强起来、羽翼渐丰的。周围的环境相对于母女俩是冷漠的,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暖的可贵。这是含蓄的视觉象征,并且是以事实为基础自然而然地呈献给观众的。此时画面上的小巷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却又被主人公们赋予了思想情感,使这一细节鲜活有色,发人深思。当母亲背着女儿挨家挨户收水费时,村民给她钱后纷纷关门,将母亲冷在门口。为了更加深刻地表现乡人的冷漠与母亲工作的艰辛,导演在乡民家采用框中取景的方式,只将门开了一条缝,其画面空间感不禁使人感到窒息,感到压抑。此时屋内光线很暗,声音很静,屋外光线很亮且母亲的声音清脆响亮。通过这一冷一暖、一静一动,影片创造出深刻的意境。

声画的巧妙运用。这部影片在声音运用和画面组合上也是恰如其分的。如影片开始后不久表现母亲挑水、洗头、穿红旗袍来等待德贵归来时,导演采用高速镜头,此时只有倒水的声音。等母亲得知德贵去世的消息后,镜头突然切到水缸,此时导演采用摇镜头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砸水缸的场面,声音十分繁杂:水缸被击碎的声音加上她的喘息声,不停在观众面前呈献,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失落与忧伤。当母亲为了使女儿能走路,让她学跳芭蕾舞时,这时人物没有对话,只有抒情音乐响起,而母亲因劳累过度摔倒后,脸部血流不止的特写镜头呈示给观众时,陈导演又通过高速镜头对女儿手中的玩线落地进行了特写,表现出女儿的惊慌与恐惧。当女儿依照母亲指示关窗关门,因受刺激学会走路时,这时女儿与母亲一起躲在地上,导演采用顶摄将画面呈示给观众的同时,抒情音乐响起,声画并茂,渲染了轻松喜悦的气氛,表现出母女俩内心激动振奋的心情,并且直接激发了观众的理性思维,从而使音乐成为深化主题的手段。

《两个人的芭蕾》这部影片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以小见大的技巧来深化主题。荀子有句话,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艺术既要极丰富极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更典型更普遍地反映生活,导演正是如此完成了艺术表现,形成了艺术的美,从而给观众以心灵的触动。

附录:爱的旋音——浅评《柳月弯弯》中的声音效果

赤飞导演的《柳月弯弯》奏响了爱的旋音,演绎了一家三口之间的真情。声音的介入使影片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导演在处理视觉形象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影片中的一系列镜头也呈现出许多社会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影片把镜头对准西部山村,将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呈现在银幕上。

声音是在画面的调控下尽着补充画面信息的职责,使视觉意义情感化。对人声、乐声的运用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导演以其独特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加之旁白的功效吸引观众的目光,让人们更好理解。音乐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两姐妹抓草时,那悲凉、低沉的音乐与画面中那双手的镜头相结合,预示了两姐妹以后的命运,丰富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箫声的运用丰富视觉上的情感,它的悲怆、凝重与画面中那流满泪水的脸,将两姐妹的不愿下学表露在银幕上。没有通过语言、动作,在声画结合中达到效果,增强了感染力,声音以低微、沉重的形式发出——某种将要发生某种事的感觉,伴随音乐的响起,柳月倒下,音乐的加入渲染了悲剧气氛,激活人类的情感生活,增加了对她的同情与敬佩。音乐的悲与喜反映人物的心理,柳月听说自己是捡回来的,音乐的功效正好映衬柳月那心碎的声音,导演没有把柳月的痛苦在她的语言上体现,而是从悲凉的乐声中听到她的心声,使视觉形象得到纵深的发展。

声音极其有效的展示了隐含在画面里的情感意蕴,使视觉意识得到延伸,同时满足观众听觉感知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影片中当柳月听说自己的身世后,唱《小白菜》这首歌,将她的孤独、失落都呈现在银幕上。音乐的穿插充实了影片的情感。当柳月和弯弯得知母亲要让她们其中一个下学时,音乐的响起与画面中两姐妹的哭声将冲击人们的视觉,感染人们,催人泪下。影片中导演没有刻意地加强感受力,好的音乐是听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效果。当母亲给女儿洗脚时,那和缓的乐声在耳畔响起,激发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动。导演正确把握声音的功效,贯穿影片的声音组成了“视听交响乐”,将影片中的情感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柳月知道自己要下学时,影片没有用语言来表现她的苦恼和崩溃,而用悲凉的乐声加之那奔跑的画面,将她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她的痛苦,这便是影片成功之所在。导演对声音的运用如妙笔生花,运用声画传情,不着一字便将情感、人物复杂的心理表露无遗。

声音使画面的意义更开阔,声音是影片运用最经济、最准确的手段,从声音中透析社会问题。影片中两姐妹想上学而无钱,从那沉重的乐声中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上的失学儿童仍需要帮助,感染人们,引发思考,给人启迪,启发人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便是影片的妙处所在。当镜头切换到村长时,村长的话语、行为、动作都伴随着音乐,从乐声中既为村长的善良而感动,也会为村长的愚昧和无知而懊恼,音乐的功效在那一刻呈现。音响是为解说画面和镜头而出现的,影片中那狗叫声和时而传出的杂声,反映出真实的农村生活,给人以真实感,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贫困失学儿童的痛苦,体味他们的无奈与艰辛,从声音中透视社会问题,是导演的独特之处。音响同样可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暴雨的出现、母亲不顾淋雨去救小鸟,让人们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影片中对母亲的描述,让人们增加对她的厌恶,只顾自己的女儿,从暴雨声中发生质的改变,这便是影片的美丽之处。音乐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是导演进行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导演对这一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片中重复出现同种音乐,金包含特殊的意蕴,将影片中丰富的情感展现在银幕上,增加了视觉冲击力,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

《柳月弯弯》奏响爱的旋音,母爱、老师的爱、社会的爱都在旋律下展现。影片中准确把握声音的功效,从声音中透析人物心理、社会问题,将其声画结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丰富了苍白的人物画廊,再加之影片对色彩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画面和镜头的调度,使影片取得良好的成效。从其中透析出的社会问题也映现在人们生活,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第三篇:图像·叙事的仙女舞——评《两个人的芭蕾》的剧作结构

图像·叙事的仙女

—— 评《两个人的芭蕾》的剧作结构

《两个人的芭蕾》是由编剧苏润娟根据自己的故事而写成了剧本,由导演陈力拍成电影。陈力用复杂、神奇的镜头语言和单线倒叙式叙事方法,将《两个人的芭蕾》拍摄成一部波澜起伏的镜头·叙事的芭蕾舞剧。

A:图像·a.复杂、神奇的镜头语言

在本片一开始,对一只手进行了特写,一只正在抚摸姥姥头发的手,它预示着她们祖孙三代的感情联系是非常真且牢固的。在德贵家的砸缸时,导演用一个慢镜头十分真实地表现出德贵家的内心的坚定,对封建礼教反抗到底的决心。

在德贵家的领养仙并与她生活的一段时间里,陈力用的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在德贵家的与仙一起工作时,对她们两人笑容的特写,不仅显示出德贵家的坚定信念,也体现出仙对未来的希望。在德贵家的到省城查出仙是因为受刺激而不能走路后,她教仙跳舞,陈力用仙的眼睛,主观镜头拍出德贵家的十几次摔倒时的情景,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憾。一次偶然的事故,德贵家的摔倒在地,仙受到刺激,镜头首先对仙的走动中的脚进行特写,体现出仙正在快乐的成长。接着用了四个俯拍拍出仙在关四扇门的情况,给观众一种同德贵家的一样的惊奇之感。最后,仙躺在德贵家的旁边露出笑容,导演先用了对比蒙太奇,又用了顶拍,又给观众心中响起了爱的呼唤。

在仙长大后,要去给北京来的老师跳舞时,陈力也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大量的镜头,尤其是在雪中跳舞的那一段,用了对比蒙太奇和顶拍的手法体现出她们母女情深的情景,陈力也用了老师的主观镜头,表现出德贵家的伟大的、深深的爱。之后,仙到北京上学回家后,母亲因为把她的鞋子弄坏了,在与仙一边聊天,一边烤鞋的情景,镜头首先特写那双鞋之后对她们母女进行了顶拍,接着俯拍,最后进行平拍。这组镜头的过程,也是母女俩心情、感情变化的过程。她们俩现在心里相通、无障碍,所以用了平拍镜头。在本片最后,一方天空、一口水缸、一片村落的镜头切换和对站在小巷中的外孙女的两次推镜头,是对祖孙三代成长过程的一种回放,给观众留下无限的回忆空间。

b:环境·模糊时代环境、偏僻的农村环境

本片的戏剧动力和性格展示,集中在以德贵家的为中心的奉献型女性的亲情描写和个人与描写的冲突上。影片刻意虚化和模糊时代背景及历史定位,作者目的可能是以超越时代的广义叙事来突出母爱的超越时空的伟大,从淡化时代的特点和社会描写的提纯中,实现祖孙三代女性角色的个性化情感描述。

本片还运用了多处空镜头环境描写,来表现当时母女俩生存的环境,有几次空镜头是在一个四面高墙的小方天空,它所预示和代表的是封建礼教势力。还有两处对村落屋顶的空镜头描述,他不仅展示出当时德贵家的与仙生活的偏僻的、封建残留浓厚的小村里,也体现出母女俩的远大心志。在影片结尾时,出现三个在片中常见的空镜头,分别是一口装满清水的水缸,在片末再出现这口水缸的空镜头,实际是在暗示她们祖孙三代的平安。另一个是一个小方天空,预示着未来是光明的,最后是对村落的空镜头,体现了母爱的博大。这三个镜头切换、组接正是对祖孙三代人感情的联结,也暗示着祖孙三代人的环境。

B:叙事·单一线索叙事

《两个人的芭蕾》是男性逐出本片,女性占全部时间的影片,以祖孙三代的女性命运构成了本片叙事发展的惟一线索。

本片以孙女的介绍开始,又以孙女的话来结束。在开始孙女就来看望姥姥,接着介绍事情。在介绍妈妈与姥姥的故事时,用了倒叙蒙太奇手法,最后再回到好小子身上,以孙女的话结束本片。

本片围绕祖孙三代的命运展开叙事,体现出人性的伟大。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和缺乏音乐、舞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一个舞蹈演员,这是一个特例,也是罕见的。陈力对一个罕见的、平淡的故事的叙事是成功的,不仅仅表现出一个人人性的伟大,也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两个人的芭蕾》中导演使图像与叙事相互交错、相互辉映,编织了一个另类的“两个人的芭蕾”。

第四篇:影片《无人区》影评

影片

影片:《无人区》

导演:宁浩

主要演员:徐铮、黄渤、余男、陶虹

影片简介:

《无人区》是中国首部西部公路片电影,导演宁浩将摄像机镜头搬到了大西北的沙漠上,徐铮、黄渤、宁浩这三个人再次合作,《无人区》通过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在善与恶面前的选择!影片在四年前开拍,至今才上映,中间委由曲折,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心理学看点:人生 自尊 本性

推荐理由:

《无人区》虽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但还是在贺岁档上上映了。继《人在囧途》《泰囧》之后,这部《无人区》也算是“囧”中的作品了,可以说是“夺命囧途”吧。字这个途中人性和兽性展开了一场搏斗,到底谁会赢呢?在观众们捧腹大笑的时候,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相信已经在脑海中浮现了。

影片与心理分析:

“人在囧途”三部曲

这部电影应该被视为“囧系列”的第三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无人区》和《人在囧途》、《泰囧》一样,都是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囧事,剧中的主角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应对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和过程。

其次,三部电影有递进的关系。

第一部“囧”透过过程告诉人们,今天的人们正生活在冲突和迷失的边缘,只有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应对一些不良事情的发生,然后找到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囧”透过过程和故事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向外寻找心灵的宁静,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当我们可以放下一些的时候,也许离自己更近,当我们离自己近的时候,就有机会可以走进自己了。这种透过“二文化”表达出当今社会“二B青年”的心声的艺术,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是一致的,所以,电影自然受到欢迎,这不关乎艺术本身。

如果说第一部是在生活层面谈价值观,第二部就是在追求层面谈人生意义了。而作为“囧三”的《无人区》,试图在告诉人们,无论在“有人区”还是在“无人区”,我们都是在修行,无论是做律师,还是在做杀手、盗贼,我们也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的路不同,自然也就结果不同了。在这里把“修行”用“成为一个人”来代替更有味道。事实上,整个电影过程,也是在反应所有人的“人生囧途”,以及应对方式,方式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同了。

“心理合作社”时代的来临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对比,让我想到一个自创的词语“心理合作社”。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选择。合作本身的目标和内容,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为了吃饱饭,开展了以生存为目标的“农业合作社”。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于是,又开展了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社”。走到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到了“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新阶段,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有时候和心脏的距离正好是反比。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合作,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我把这种以幸福和意义为目标的合作称为“心理合作社”。

第一部“囧”告诉我们别人(重要他人)很重要,第二部“囧”告诉我们我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我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囧”告诉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的身体和事业,还包括了背后所追求的更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有的东西。透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制作者的自我成长历程。这也说明了一个假设,一个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生命及自身认识的结果。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参与者的投射。这些信号正说明,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一些我们正遇到的问题,也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向外追求和向内追求并重。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别人很重要,我也很重要。这些都是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意义的,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停下来原来的脚步,直至转身。这也许就是另一个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所说的“用艺术干预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成为一个人》,这本书对人的影响巨大深远。一个人长大了,他是社会的、法定的一个人了,但他真的是一个人吗?如果再做一些成长的工作,是不是更接近一个人呢?或者更为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运,他有机会成为了人们认为的一个人。在一次特殊旅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又有机会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经历了两种“成为一个人”,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可以说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虚此行。

影片中的舞女也很幸运,在第一次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她没有能够成为人们认为的一个人,俗气一点说就是“没有长好”。可是,她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她有机会再次完成“成为一个人”的历程,她成功了。

影片中的盗猎团伙头目,是“成为一个人”的反面教材,他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魔道”,所以,修炼的越卖力,就会离“成为一个人”越远。这种所谓的“魔道”,在现实社会中启示就是价值观的错误问题。一个人不相信真善美,以利益为导向,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伤害所有的人。和现实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何其之象,严重违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理模式。正验证了那句“起头都没有起好,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话。

影片中的杀手,也代表着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这部分还不少。没有是非判断,不知所做为所何。尽管是一个人,但只有低级需要,没有任何的高级动机和需要,好像进化没有完成一样。这种人再活十次,也只能是别人的“陪练”。

影片中为傻儿子买媳妇的妈妈,只有100、50的台词,以及那种自以为很聪明的笑容。这一群人的种种行为,更加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人”的真正含义。社会教育的步子如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一定是越快越好。并不是经济越发达,人类文明的速度就越快。他们全家让我想起,我在乡村行走时候,见过的那些谈论如何靠自己的小聪明躲避掉正常责任的人,那些看着“民间流传”的俗气二人转,笑的前仰后合,见到邻里乡亲却形同陌路的人。

在当下这个时代,自尊可能比自强更为重要,保留也许比创新更为重要。不能只看到利益,而不计较失去的东西。永远要相信,生命向上,人性向善。

第五篇:《影片未分级》:影评

《影片未分级》:影评

如果纪录片也可以充满CULT精神,那么这无疑是一部纪录片里面的CULT神作。导演科比·迪克拍摄此片的前一年由一部名为《Twist of Faith》(扭曲的信仰)的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记录长片的提名。《影片为分级》是一部关于调差美国电影分级委员会(MPAA)的纪录片,除了遍访导演、演员、法律顾问、知情人士之外,影片最后更是给出了一份相对周详的“神秘委员会”成员名单。因此这部片子在上映时拿到了NC-17(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超高限制级评定,在纪录片里实属罕见。这也是其充满CULT精神的证据。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美国的审片制度完全不像它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公平公开公正”那般美好——那几乎是和我们伟大的广电局一样做着相似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职业,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准则和审片标准,电影创作者们唯一知道的是关于他们作品的最后答案,“Yes“or”No"。

因为电影分级和院线是否能上映或者能在多少家戏院上映,很多导演或者制片处于经济利益考虑宁可阉割电影。这不是骨气的问题,电影产业本来就是个充满铜臭味的行业。阉割电影还是为艺术献身,电影创作者尽可以自由选择,结果当然是不成功,则成仁。

有些美国导演把这MPAA成为“法西斯”。一个完全神秘的组织,一个不期望被公开也不能够被公开的秘密委员会——尽管他们一直宣称着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件“正确”的事情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民主程序进行的,我看不出其正确性在哪里。www.xiexiebang.com

好在我们还是知道一点MPAA判断的原则的:暴力和色情。这又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谁能代替别人决定多少比例多大尺度的暴力和色情会让小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当那些卫道士假惺惺地为电影分级的时候,青少年们可能已经在互联网上下载那些“肮脏而淫乱”的影像了。

有的时候真是觉得这个世界有点荒谬的可笑。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可以代表“大众”发言呢?到底是哪个青少年或者身为家长的观众投票表决或者授权“你”可以代表“我”发言?

一名美国电影评论员说的好:“他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把观众变成了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天朝。哈哈,我们不用考虑这么难以抉择的问题,因为我们连阉割的电影都看不到,最起码在大银幕上看不到。我们的审查制度更奇特:除了暴力和色情,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万应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么抽象而好用的词啊~一个一棍子可以打翻一船影片的审查标准。虽然近两年有所开放(我们跟文革的时候比真是进步了好多啊~),但看看我们那院线上映的惨不忍睹的排片表,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犯贱地掏钱去看“国产大片”,但前提是有人已经帮你圈定了“自由选择”的范围。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状态。想在天朝做个拍电影的或者看电影的,就得接受。

我最恨的一句话是“这就是规定”。去你妹的规定,我不是愤青也没有反骨,我们只是想要一个解释。民众还没愚昧和无理到不听解释,多数的时候是掌权者的沉默带来民众的骂声和躁动。

到底什么镜头会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什么是“不良影响”?什么是“不好的思想导向”?“政治正确”对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大影响?难道拍电影只是用来“政治正确”就够了吗?

我们就像柏拉图“洞穴论”中被绑在手脚的人,只能看到洞穴墙壁上被人为投射的影子,以为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难道蒙住小孩子的眼睛就能让他们远离世界和人性的黑暗面吗?难道堵住所有发出不同言论的嘴就能消灭不同的观点吗?不管你看到还是没看到,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从未改变。

难道让所有小孩子都像一朵朵傻逼花一样笑着、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世界就和平了吗?战争、暴力、犯罪、腐败、杀戮、强奸、吸毒......就不会发生了吗?如果这样,就好了。真的。

到底是我们太天真,还是所谓的“保护我们”的人太天真?

我多希望回到11岁时每天都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年代。那时候我认为父母和老师说的就是真理,教科书就是圣经,我们不必判断和选择。但人不能永远都11岁。

人总是渴望自由,殊不知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最快乐。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靠自己的理性选择。但是哪怕痛苦,也请让我自己选择,因为那是生而为人的最后的尊严。

我不是对中国电影产业不抱希望,我是早已绝望,连自欺欺人的那点能力都已消失殆尽。不是导演、演员、资金、技术、创意等任何创作和操作因素的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大环境让我们只能拍出两种电影:“中国特色的电影”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被看到的电影。你可以自由选择。

所以,就这样吧。可以选择做一个每天面对民族电影产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可以自由在网上免费下载资源的电影爱好者,或者,就别看电影了,无知者最快乐。Yukikudo 发布于:

2012-05-20 21:39

下载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影片《马语者》

    轻声细语——评影片《马语者》 《轻声细语》是电影《马语者》的另一译名,在改编电影之前,其原著已在全球热销1500万册,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40周,《出版人周刊》排行榜......

    影片三峡好人的影评

    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

    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范文模版]

    存在与现实——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由“鬼才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剪刀手爱德华》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机器人的童话,有着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导演通过爱德华这个特殊的形象来......

    经典抗战影片《八路军走过黄土地》影评

    八路走过黄土地 一片高低起伏的黄土地出现在画面,远景的运用更加突显了黄土地的荒无贫瘠。画面切换到天地相接处,一个人影正从那里远远走来。人影与黄土地通过画面的重叠渐渐......

    编导影评写作影视分析 影片分析讲义

    影片分析讲义(完整) 诗——听、意象、内心情感 画——视、表现手段、技巧 一、 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 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

    《小时代》影评 文评

    首先,我要告诉你,我并没有看刚上映的这部电影。只是对这部小说深有感触„„小时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很火爆。因为是先看了电影的宣传片被吸引住,再去看小说的,所以我想象中的......

    [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5篇)

    [影评常识]影片分析写作的标准格式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首先,要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及要重点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如可以对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

    2012年编导高考影评考题中所涉及到的影片范文合集

    2012年湖南省编导专业联考题目 《建党伟业》2012年中传南广戏文/导演笔试真题(南京考点)观看影片《片刻温暖》2012年南师大编导专业笔试(影评、编故事)题目电视片《广告人李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