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3:0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

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

2014-5-6 9:21:00陕西统计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开放促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8年起陆续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省铜川市是第二批被批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民生建设和节能减排,近几年铜川市经济转型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压力。

一、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一)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历史形成铜川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工业城市。铜川矿区煤炭开采已有上千年历史,1958年建市后,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境内原煤产量,一度占到了陕西省30%的份额。

由于铜川市工业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链较短,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历经六十余载开采后,铜川市有392个煤矿相继停产关闭,剩余66处煤矿的大部分矿井面临资源枯竭。据铜川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铜川市煤炭探明储量为29.04亿吨,无法开采量14.96亿吨,实际动用储量15.34亿吨。新中国成立65年来,铜川市已开采煤炭8.5亿多吨,目前还有储量(包括新近探明)8亿多吨,按2013年全市采煤量2921万吨计算,不到30年,铜川市将无煤可采。

(二)铜川市资源枯竭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使得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致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2013年,铜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66.8%,第三产业仅为26.5%,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至今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六成左右,决定了工业发展的总量和速度。

2.生态生存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煤炭资源的衰减,铜川市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全市采空区面积达163平方公里,产生的沉陷区范围约246平方公里,相当于西安市主城区面积的一半。采空区诱发地质灾害隐患地裂缝5000余条,滑坡、崩塌351处,地面塌陷22处,有4.28万户17万群众居住在沉陷滑塌危险地带。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38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2%,全市平均侵蚀模数1484吨/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3809吨/平方公里•年,生态环境较差。

3.财力紧张,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全市城乡低保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标准偏低;敬老院数量较少,运转维护费用难以落实;廉租住房覆盖面较小,保障率仅占低收入家庭的7%。这些关乎民生问题的大事将会与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交织在一起,成为铜川市转型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铜川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与问题

从2002年起,铜川市委、市政府就对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进行了未雨绸缪的策划和探索。他们结合铜川的实际特点,编制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事关铜川经济转型的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

1、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依赖矿产资源必定形成高载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铜川市首先解决严重污染的问题,对于水泥制造业通过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全市所有落后水泥窑拆除关闭,水泥产业实现无立窑,使铜川市步入了全国水泥产业结构优化先进行列,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十一五”期间,铜川市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十二五”前三年,节能和减排目标也如期实现。

2、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2013年,铜川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1.98亿元,按照可比价比2003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14.9%,超过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74亿元,增长1.08倍,年均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07亿元,增长3.87倍,年均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85.17亿元,增长2.23倍,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比2003年增长10.2倍,年均增长27.3%;主要工业产品中,煤炭产量2921.02万吨,增长127%,年均增长8.5%;发电量67.89亿千瓦时,填补了“十五时期”的空白;水泥2613.64万吨,增长5.1倍,年均增长19.8%;电解铝15.51万吨,增长158.4%,年均增长10%。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铜川市在“十一五”期间,关联国家节能减排,累计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20万吨,同时通过外引内联,建起了声威、凤凰、满意等大型水泥生产企业,通过扩大产能,提高了有色工业比重,为谋求煤炭就地转化,建成了华能电厂。2013年和2003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由8.4%下降到6.8%;第二产业比重由47.8%上升到66.8%;第三产业比重由43.8%下降到26.5%。在规上工业中,煤炭的产值比重由33.1%下降到30.7%。

4、注重文化、旅游和民生发展

近几年,铜川市确定了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的转型发展总体思路。旅游作为经济转型的龙头产业,重点建设照金香山、玉华宫、药王山、陈炉古镇四大景区,形成了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多个旅游板块。由于多业并举,2013年和2003年比较,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24495元,增长414.4%,年均增长17.8%;农民可支配收入8140元,增长390.4%,年均增长17.2%。

(二)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铜川市经济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角度看,依然存在着资源过度依赖,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低,服务业整体发展基础较差等问题。

1、对资源依然过度依赖

铜川市的煤炭、水泥、电解铝、火电为支柱产业,其产值2013年占规上工业的60.5%。虽然铜川资源枯竭为煤炭,而且煤炭的开采余量不足,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接替工业,煤炭开采依然呈现扩大的趋势,且没有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2013年,全市原煤产量2921.02万吨,比2010年增长了36.5%。水泥是铜川市的优势产业,主要依托为当地的石灰石资源,由于国内知名水泥企业近几年纷纷驻足陕西,水泥生产也受制于销售半径,铜川的水泥制造业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铜川的电解铝生产历史较长,“十一五”以来陆续扩大生产能力,消耗的是电力,最终依托的还是煤炭资源。由于我省氧化铝资源极为短缺,当前全国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在价格冲击下,铜川市的电解铝没有优势,生产萎缩。火电发电量在电解铝生产萎缩时产能过剩,外输困难。

2、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低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水平的主要标志,其中以高新技术和自主知识品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使资源最大限度得到优化,主导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铜川市虽然重工业比重较高,但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2013年,在全市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产值仅为

15.82亿元,占工业的比重为2.9%,处于落后的地位。由于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低,工业仍然以开采业、矿物加工业、火力发电为主导,导致工业抵御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差,产业链较短,增加值的空间不足。

3、服务业整体发展基础较差

由于没有形成具备有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铜川市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对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力度不强,制约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从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看,铜川市平均每万人拥有0.11个限额以上批发企业,0.83个限额以上零售企业,0.23个住宿企业,0.31个餐饮企业,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策略与目标

(一)转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铜川市而言,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应体现在能源替换和接续产业的选择上。铜川因煤而兴,主导产业是传统煤炭电力能源产业和水泥建材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城市现存的能源资源开采做出战略规划,站在具有完备功能的现代城市角度对资源开采利用做出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关键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能源开发上,着眼于油页岩绿色研发、天然气联供、煤炭清洁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分布式智能微电网等多个领域,实现城市用能可持续发展。

(二)探索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新路子

在当前节能减排形势下,铜川市的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必须走低碳发展的路线。铜川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以上,工业四大支柱产业煤炭开采与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和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皆为资源能源依赖型的高载能产业。工业转型一般可划分出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延长既有产业链,提高生产附加值,同时借助产业链延长契机,发展周边产业,实现对资源的高利用,低排放,将资源投入吃干榨尽。二是根据完备城市的需要发展多种非资源型接续产业。铜川目前的产业链延伸主要着眼于铝型材加工业,属于第一种类型;旅游业则是铜川立足于自有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尝试打出的一张城市名片,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水泥制造、电力和热力生产两大支柱产业需通过在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升级产品,提高附加值等方面做文章,随着非资源型行业的做大,使这两大行业增加值贡献逐渐收缩,直至支柱产业完成替换。

(三)转型必须明确城市定位和目标

铜川市在2011年的转型规划中对本市的定位是:

1)关中-天水经济区“一轴”上的次核心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域;

2)西北重要的能源、现代建材、果品及食品加工和养生保健基地;

3)关中-天水经济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外扩联动高地;

4)陕西省重要的旅游精品区、全国知名的休闲养生保健城市。

关-天经济区“一轴”次核心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域的定位是铜川的区位优势,必须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对城市在关-天经济区内的功能和作为西安卫星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做好城市规划。未来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将会为铜川提供发展契机。

(四)转型必须以人为本

城市的转型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转型避不开的第一个问题是就业。根据2011年铜川市转型规划报告,铜川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全部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一半以上。铜川要脱煤,如何为下岗人员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创造就业岗位,提高人员技能素质,将是转型面对的具体问题。铜川市临近西安市,应利用西安的教育和研发资源,在高校和企业、高校和再就业培训机构,企业和再就业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知识、人才的多向流动。

(五)转型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前提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些年来,铜川市采取有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已见成效,烟尘笼罩的状态一去不返。根据铜川市以生态及文化旅游作为城市名片的规划,铜川市的人居环境还需从环境质量,景观协调,城市绿化等方面进一步美化,矿区的生态环境修复还需随开采企业的关停继续进行。唯有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才对新兴的高附加值企业和高端人才具备吸引力,铜川的养生文化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品牌。

第二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系统对策建议。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按照对资源产业的依存程度,2000年我国约有178座矿业城市,其中约95座对矿业的依赖程度极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人口7千万,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矿业产值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62%。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共有煤城58座,油城11座,铁城5座,有色金属城13座,其他非金属矿城8座;地级市50座,县级市45座;按资源枯竭程度,可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等城市。发展型矿城约有20个;危机型矿城约有20个;其余是警戒型矿城。

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1]

政策

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两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近年,暂不审定新的资源枯竭城市。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困境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

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编辑本段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方式

转型面临的挑战

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

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转型战略方式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

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2008年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

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

源型城市中确定了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其中玉门被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石油城市。

第四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

第五篇: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2003-10-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的城市都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

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国民经济从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焦作市2001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实现256.7亿和286.5亿元,增长11.4%和12.1%,增速分别居河南省第一位和第二位,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茅。今日的焦作正在转型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之一。

工业———

从资源主导转向科技主导焦作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矿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度在80%以上。“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型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主导产业增长乏力。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焦作GDP年增长率仅为3.5%,资源枯竭使焦作经济几乎滑入谷底。焦作立市的基础是工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也在工业。面对资源萎缩、产量下降、效益下滑的局面,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作及时作出了以“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工业转型的目标,即到“十五”末全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基本完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雏形。围绕这个目标,焦作市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一是做强做大铝工业。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强化烧结法氧化铝、280KA槽电解铝等一批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使铝工业的优势地位很快突显出来。2002年,铝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1%,铝工业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目前,几个铝工业企业都在与国外大公司洽谈更大的合资合作项目,预计“十五”末全市可以形成150万吨氧化铝、46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各种适用技术对现有的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及轻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基本实

现了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的转变,由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的转变,由单一的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特种电缆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转变,由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转变,由一般轻工向出口炻瓷、稀土节能灯、林浆纸一体化的转变。在传统产业得到全面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全市18户重点骨干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绝大多数都较5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8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9%,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6.9%。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出了单晶铜、丙烯酰胺、纳米氧化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到200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9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到10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7%。四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焦作市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瞄准农副产品发展近农工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加工、皮毛皮革加工和林纸加工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小麦、玉米和四大怀药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别达110万吨、95万吨和8000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而且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资源工业。围绕牛羊资源发展起来的皮毛、皮革加工产品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全市皮毛、皮革加工企业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利用黄河北岸90万亩的滩涂资源,实施了三年的大规模人工造林,形成了30万亩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并着手规划建设20万吨纸浆和20万吨浆纸项目。旅游业———

从地下矿山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以及气候条件,造化了焦作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但长期以来,焦作山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焦作人开始认识到山水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了2个4A、2个3A、1个2A景区,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个景点的大旅游格局。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全市第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较3年前增长了39.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旅游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和富民兴市支柱产业的作用已经基本形成。城市———

从黑色原貌转向绿色新颜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随着焦作经济的快速转型,焦作市的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昔日的煤炭工业城市正在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焦作市在完成由煤炭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在新世纪把焦作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始了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市治污力度,关停并转了30余家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规划建设了175个废气治理项目,笼罩城郭几十年的烟尘终于散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以绿色为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活动,城市绿地面积达到两千余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363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44.1%。开发水域面积2000多亩,建成了占地2000亩水域700亩的以现代休闲娱乐为主的龙源湖水城,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集影视、文化、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凤凰山城,新建城区水体景观、音乐喷泉、雕塑亭台20余处,形成了中心城区的绿色园林特色。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加大了城乡道路建设,相继建成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及城区干道10余条,修建了县乡道路近600公里,提前8年实现了“乡乡通二级”和“村村通油路”的目标,焦温、新焦济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十五”末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今日的焦作正在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正在成为有着名山名水、青山绿水、雄山秀水的新兴的旅游城市;正在成为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的山水园林城市。

下载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铜川市资源枯竭转型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精选五篇)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43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37期)作者: 【摘要】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

    如何应对资源枯竭

    老矿中找新矿,延长开采寿命。严查严处非法采矿! 关于大冶资源枯竭问题进行经济转型都是必须的。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满足人......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减环境污染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协调结业决策 7、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8、生态环境的修复治......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你委铜发改发[2011]95号《关于做好我市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我县围绕资源转型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2006-7-21 ——解析“白银模式”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早在......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试题答案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退、环境污染P6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

    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

    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