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拓创新 抢抓机遇 扎实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开拓创新 抢抓机遇 扎实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万山特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2010 年,万山特区在国家、省、地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坚持当前与长远、扩投资与调结构、保增长与惠民生相结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努力探索具有万山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路子。目前,各项转型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强力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一)加强领导,构建助推转型的强有力工作机制 万山特区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后,万山特区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及时成立了促进万山特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特区政府分区长担任,特区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形成了“特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区属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上下贯通、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2010 年 8 月,万山特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万府发 „2010‟35 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重大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科技人才、环境整治与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倾斜扶持。为万山特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极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万山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起点、创造了新的机遇。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激发全民助推转型的内在动力
万山特区纳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后,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了全方位宣传,特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 全力推进,全区人民意识到“只有转型发展才有出路”,积极摒弃 “等、靠、要”思想,逐步树立起“靠政策更要靠落实政策的行动” “我创业我光荣”的意识。用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积极行动,形成了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助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内在动力,开创了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新局面。
二、励精图治,克难攻坚,林业生态建设初显成效 由于万山朱砂矿经过多年的长期开采,现汞资源已经枯竭,汞矿企业完全倒闭破产,矿区社会遗留问题多,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几年,万山的生态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制定的工作目标,努力战胜了严重的旱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在国家、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全区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整结构、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更加紧迫 万山特区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长期单一失衡、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接续产业发展不快且规模小等原因,特别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生态竹产业建设项目至今没有专项资金,无法大规模开工建设,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同时,林业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尚无落地项目,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目前,万山需要完成对 530 处、总体积 370 万立方米的采空塌陷及岩溶塌陷区进行科学回填,复垦土地面积 3552 公顷,恢复废矿石山、报废矿井等区域植被 8250 公顷,完成对 40 处矿碴石堆积淋滤及废旧矿坑积水形成的水体污染进行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长期依赖汞产业支撑经济发展,万山特区其他产业十分薄弱,“一业独大”现象极为严重。尽管万山特区党委、政府已经非常重视汞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但由于未能有效解决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因而培育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三)无项目支撑,资金紧缺,矿区植被恢复任重道远 万山矿区植被恢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我区早在2007年就编制并申报了《万山特区矿区植被恢复建设项目》,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批复。加上矿山治理区域立地条件极其恶劣,植被恢复难度大,要求技术措施高,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四、下步工作思路
五、几点建议 针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区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根据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精神,国家发改委已成立了专门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处”,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产业专项资金”等,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给予扶持;财政部给予了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扶持,国土部设置了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实施的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起到了明显 的促进作用。但其他有关部委以及省级对应部门还没有出台对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针对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加强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因此,建议尽快出台针对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及劳动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出台接续替代产业扶持办法、资源型城市社会遗留问题解决办法等。并且,借鉴国家扶持贫困县的做法,结合《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扶持措施。同时,建议尽快 设立资源枯竭城市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帮助资源枯竭城市解决历 史遗留问题。
(二)建议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 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除按《若干意见》中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外,建议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如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考核机制等,形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体系,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三)建议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力度。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成效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以资源枯竭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等指标作为考察相应级别政府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建议优先布局资源枯竭城市重大产业项目 建议国家层面有关部委在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时优先核准(备 案)资源枯竭城市重大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五)建议给予资源枯竭城市稳定的财政扶持 建议国家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一般性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完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方面,帮助资源枯竭城市解决城市与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和提高社会公共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六)建议建立资源枯竭城市间相互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召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印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简报、开设资源型城市网站等形式,加强资源型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用以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共享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共同交流工作体会和讨论共性问题,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快速转型,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山特区林业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
第二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系统对策建议。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抢抓机遇扎实工作
抢抓机遇扎实工作
推动平坝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平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追赶跨越的机遇期。平坝的发展,人才是基础,教育是关键,政策是保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安顺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开好头,起好步,才能更好的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我们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夯实基础,突破瓶颈,提升内涵,实现飞跃。下面,结合平坝教育实况,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十一五”期间,平坝教育紧紧围绕省、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强县必强教,强县先强教”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教育作为平坝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稳步健康发展态势。
一是把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加强管理,示范引领,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一手抓教育规范,一手抓教学质量。至2010年底,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学率67.97%,学前一年入学率高达91.34%。
二是义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义务教育“两基”目标的实现,我县在全市率先列入省级“双高”目标试点。全县小学阶
段入学率99.95%,辍学率0.1%;初中阶段入学率84.43%,辍学率1.67%;“三残”在校少年入学率95.52%,“两基”各项指标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多渠道发展。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建设规模稳步扩大。职业教育成效显著,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农村劳动力转型,实用技术培训搭建平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走过“十一五”的艰辛旅程,我们摘取了“实现两基”的文化硕果,如今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上,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正视差距,增强责任
我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相适应,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外部上,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待提高,教育环境有待改善。教育内部上,一是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双高普九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还急需改善;三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和省、市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高中教育突破性工程任务;四是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和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还不相适应;五是教育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教育流程需要规范。这些客观差距的存在,决定了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问题上。正视差距增压力,立足
机遇增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调研,拓宽思路
教育科研,是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是要加快平坝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元化需求。为此,须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的引导、督查来拓宽教育思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过长期教育实践,摸索出以下四个思路;
(一)着力创办和谐教育。一是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按照“双高普九规划”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协调均衡发展。二是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动突破性工程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着力创办优质教育。一是把立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二是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中小学考试办法,建立系统的、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检测体系。三是加快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县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四是着力提升师资水平。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健全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
(三)着力创办满意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
在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孤儿关爱问题等。这就需要全面落实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完善扶贫助学机制,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四)着力创办平安教育
根据省、市要求,按照县的统一部署,以新时期学校安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为抓手。积极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体系:一要构建工作责任体系。形成齐抓齐管,合力防控的工作格局。二要构建预警处置体系,积极处置和预防各类校园突发事件。三要构建综合治理体系,竭力治理各种安全问题;四要构建矛盾化解体系,已发生的矛盾快速化解,潜在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化解;五要构建考核评估体系,把安全问题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考评范围内。通过这五大体系的建设,来构建我县监管有力,机制健全,事故量少,安全稳定的平安教育体系。
四、真抓实干,促进发展
2011年是平坝教育的“学校规范管理年”,为顺利实施 “一年一进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我们出台了《平坝县教育和科技局“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方案》。以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航,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以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快速均衡发展;以启动各项教育工程为保障,实现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题,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基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追求卓越,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促进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我县教育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使命光荣。我们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立足平坝教育实况实情,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两个规划的相互衔接和统一,推进平坝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发展,为平坝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四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
第五篇: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扎实做好
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扎实做好
左门乡的水利职能工作
——左门乡二00八年水利管理、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报告
乡人大主席团的各位代表:
左门乡水管站是肩负着我乡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是面向“三农”,提供政府性服务的站所,现有职工3人。
多年来,我站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加强政治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作风较好转变,工作方法逐渐改进,服务态度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基层站所形象。
多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县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水管站职工与乡村干部辛勤工作,广大干群上下努力,全乡水利建设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显著,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在全县取得好成绩,全县4个先进典型我乡就有2个。如期完成了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主动的抓好水利管理工作
二00七年以来,在水利管理职能工作中,我站从我乡 1
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实际出发,本着加强巩固和维护现有水利设施、多争项目、多抓建设的原则出发,从两个小
(二)型水库安全维护入手,落实专人看管,进行定期检查,保证了能使用的一年小
(二)型水库的正常畜水。同时,加强对全乡32个小坝塘和7条主干沟渠督促各村进行管护、维修来开展工作,及时发动群众定期疏导、清淤,保证全乡正常的大春用水,使全乡的水田满栽满插,稳定了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另外,我站还积极上报各种水利工程储备项目,大力向上争取水利基础建设项目。从2007年2月以来到至今,共上报水利工程储备项目6件,其中州县5件,省上1件。
二、深入细致地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在每年的年初,我站就制定了全乡的防汛抗旱方案,按时统计和上报旱情,并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抗保苗,把我乡旱灾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积极向上争取抗旱金费。两年来,我站共争取到抗旱资金9000多元,全部分解到各村。在汛期来临以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前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全乡每年固定共成立防汛抢险队伍6支,小
(二)型水库防汛抢险队伍2支,落实各种防汛物资,存放在各村民小组,制定全乡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另外,2007年,还根据我乡地索地处红梅水库下游的特殊情况,另单独针对地索村委会制定了紧急防洪应急抢险预案,预案围绕着
“四包七落实”来进行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乡、村、组。
三、认真配合完成水土保持工作
在水土保持方面,从2007年以来,我站组织人员在全乡进行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在各村召开户长宣传会五场次,永久性宣标语5条,宣传面达100%。同时对全乡的砂、石厂进行清理整顿,半年来,共取缔非法采厂3个,非法取土点4个,教育了7人,及时遏制乱挖乱采的势头,有效地保护和控制了我乡的水土流失。同时,我站还积极配合县水保办做好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活动。
四、争取项目加大国债人畜饮水工程解困力度。
从2007年2月起,我站就对我乡的人畜饮水工程作全面的规划,向县水利局上报规划项目12件,需解决12个自然村,400多人饮水困难。同时,在2007年实施完成国债人畜饮水工程4件,完成工程投13万元之多。解决340多人饮水困难。2008年正在准备实施的有1件,投资达3万多元。从根本上解决项目村村群众吃水难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抢抓国家五年人饮解困目标的大好机遇,使我乡2千多饮用水不安全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历史,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五、做好扶贫整村推进和新农村等各种项目工程的相关工作
从2007年年初开始,我站就围绕着全乡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项目来做好相关的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项目上报、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结算等工作,当好乡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使用有限的资金做好每一件对群众有益的事,充分发挥出经济和社会效益。2年来,我站共完成扶贫整村推进工程14件,投资210万元,新农村建设工程1件,投资15万元,散杂居少数民族扶贫整村推进工程2件,投资30万元。在2007年中,由于在工程中施工组织有方,质量监督有力,管理措施到位,有2件工程还被评为全县的先进典型工程,到县部门的好评。
六、加大“水法”宣传,加强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加大《水法》宣传力度,对水事违法事件认真对待,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2年之中,水管站密切配合区水利局、水保办共执行各类水保案件4件。
七、树立人大意识,接受人大监督,争取人大重视 乡水管站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随时接受乡人大主席团及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及时、主动向人大主席团汇报工作,争取人大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回复为我乡人大代表提出的人畜饮水方面的议案、建议案5件,解决落实了2件,准备争取解决的有3件。议案、建议案的回复解决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我乡水利建设的开展。
八、存在的问题
从2007年到如今的水利职能工作中,我站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站的人员都是刚参加工作,对一些技术性强的业务工作还很不熟,工作效力不高;
2、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工作进度慢;
3、经费少,站上又无经济来源,缺发正常的办公开支,无法向上跑项目;
4、各村委会在工程项目上报上有一定偏差,对一些工程的规划上报、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七、以后的工作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站打算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组织全站职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尽快熟悉水利上的各种业务技能;
2、积极做好新农村和整村推进等工作,3、积极向上争取工程项目,来加快我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与各村委会的沟通、协调,把各项工作做好。
主席团的各位代表,在这两年中,尽管我们水管站的困难很多,但我站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顺利完成了全乡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使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水管站将不负各位领导、主席团各位代表的期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再接再励,扎实做好左门乡的水利管理、水土保持的职能工作,为左门乡水利建设事业再上一年新台阶而努力工作。
二00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