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

时间:2019-05-15 12:2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

第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按照对资源产业的依存程度,2000年我国约有178座矿业城市,其中约95座对矿业的依赖程度极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人口7千万,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3%;矿业产值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62%。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共有煤城58座,油城11座,铁城5座,有色金属城13座,其他非金属矿城8座;地级市50座,县级市45座;按资源枯竭程度,可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等城市。发展型矿城约有20个;危机型矿城约有20个;其余是警戒型矿城。

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1]

政策

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两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近年,暂不审定新的资源枯竭城市。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困境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

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编辑本段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方式

转型面临的挑战

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

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转型战略方式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

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2008年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

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

源型城市中确定了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其中玉门被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石油城市。

第二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也开始面临这一难题,且问题越来越突出。鉴于转型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了系统对策建议。

改善宏观调控

一是成立专司部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尽管具体做法不一,但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和协调转型的机构。我国可考虑由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共同成立“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与政策办公室”(也可考虑对国家振兴东北办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进行职能扩充)。二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并可考虑立法保障。由国家专司转型的权威机构来制定和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和区域振兴规划。首先,这种高层次机构可以兼顾利益、协调各方采取行动;其次,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制定转型规划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和任期制下出现的非连续性;最后,能突破地方政绩观和地方利益集团的束缚,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另外,鉴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我国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不只是资源型城市的局部问题,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将转型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保障机制。三是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环境生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给予倾斜性支持。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取得转型的真正成功,必须打政策组合拳和注意措施的综合配套。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淘汰落后资源产业,即主动退出那些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改造传统产业,即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积极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放弃传统资源产业。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要利用先进的科技对其改造,使其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成支柱产业,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当然,还可以考虑对伴生资源、共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五是在资源型产业之外发展既有国际市场前景又有本地比较优势新兴产业,进行新产业植入。

重塑城市形象与功能

一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组概念。传统城市化与现代城市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不同: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阶段;即城市化传统与现代之分界点在于有没有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支撑。现代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区别在于城市化量与质的区别:近年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城市发展也由以“城市化”为主的量变阶段向以“城市现代化”为主的质变阶段过渡。

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高起点规划,强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与形象的优化。没有城市形象的重塑,没有城市功能的再造,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转型。

优化产业组织

一是要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培育地方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竞争力强、发展迅速的大企业往往能成为带动一个地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二是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要在积极建立大企业集团和争取大型企业进驻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和企业网络,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企业在初创阶段最需要政策、环境的呵护。因而,为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要综合运用诸如提供创业资助、支持技术进步和创建企业园圃等多种政策措施。

深化对外开放

一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区外资本进入。为配合转型、吸引外部投资,其一可以考虑积极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努力培育项目载体,实施筑巢引凤和项目招商;其二政府应该制定和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仅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在区域间的横向联系,甚至将推动和深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更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对外贸易多元化。企业参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产品结构的过程,更是塑造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健全科教培训和社会保障

一是要依靠科技教育来放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动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与资本投入相结合,用科技力量放大经济转型的动力,推动经济转型的步伐。另外,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也是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根本标志之一。二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再就业和再工业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大批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从而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备条件。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职工下岗,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这就要求多渠道的分解经济转型压力,在加强职业培训的同时,抓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为转型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安源”是一个曾因煤而响亮的名字,现在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经厉着无比的痛。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矿作为支柱产业的局面在安源区将成为历史。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安源区面临尴尬的转型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成为安源人最大的难题。恰在此时,萍乡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萍乡还被列为全省4个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省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迎来了一个绝佳机遇。

已有10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萍乡,如何与萍城儿女一起转型?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科学转型的新路子。自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要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创新完善发展思路,确定萍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转型的认识:加快转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大都具有“两高一资”的特征,同时普遍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的问题,也存在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说到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资源型城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就要加快推进资源

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转型的重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一是加快经济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重点培育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钢材等支柱产业,建设好三大基地。二是加快社会转型。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抓手是重点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大事”。三是加快生态转型。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抓手是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四是加快文化转型。树立自信,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抓手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转型的目标: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一个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萍乡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的示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城市。

(四)转型的机制:探索建立推进转型的“六大保障

体系”。第一,政府是转型的主导。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面效能建设”活动,落脚点是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第二,企业是转型的主体。努力建设效益型、科技型、循环型企业,重点在效益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升中小企业发展质量,落脚点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干部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兼而有之的干部队伍,重点在实干上下功夫,支撑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和推动转型的能力,落脚点是加快转型任务的落实。第四,群众是转型的基础。努力建设创业型、勤劳型、开放型群体,重点在创业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落脚点是各类创业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第五,项目是转型的载体。努力建设带动型、支撑型、长远型项目,重点在带动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脚点是建设重大项目。第六,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努力建设竞争型、活力型、文明型城市,重点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支撑点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落脚点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为促进发展,国家给予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转型项目财政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了机遇还要利用好机遇,让它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来,于是新的一轮紧张工作又要开始了。安源要以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为主攻方向,安源区确立了建设工

业强区的发展目标。为达到工业强区的目标,安源区提出了建设三个工业基地的计划,即:安源区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丹江重型机械工业基地、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掌握情况,找准问题,确定项目,安源区委区政府经常以招商引资以主要工作任务,经常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外出招商。

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城市面貌是安源区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安源区确定的城市转型内容涉及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好棚户区的改造以及生态的治理和恢复。二是解决好民生问题。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以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等。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四是做好经济转型工作。五是借助本地优势提高知名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009年12月10日

第四篇: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2003-10-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的城市都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

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近几年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国民经济从低速徘徊中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焦作市2001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实现256.7亿和286.5亿元,增长11.4%和12.1%,增速分别居河南省第一位和第二位,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茅。今日的焦作正在转型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之一。

工业———

从资源主导转向科技主导焦作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矿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度在80%以上。“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型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亏损严重,主导产业增长乏力。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焦作GDP年增长率仅为3.5%,资源枯竭使焦作经济几乎滑入谷底。焦作立市的基础是工业,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也在工业。面对资源萎缩、产量下降、效益下滑的局面,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焦作及时作出了以“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工业转型的目标,即到“十五”末全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基本完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雏形。围绕这个目标,焦作市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一是做强做大铝工业。焦作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强化烧结法氧化铝、280KA槽电解铝等一批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使铝工业的优势地位很快突显出来。2002年,铝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1%,铝工业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目前,几个铝工业企业都在与国外大公司洽谈更大的合资合作项目,预计“十五”末全市可以形成150万吨氧化铝、46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各种适用技术对现有的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及轻工业进行全面改造,基本实

现了由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的转变,由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的转变,由单一的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特种电缆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转变,由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环保建材的转变,由一般轻工向出口炻瓷、稀土节能灯、林浆纸一体化的转变。在传统产业得到全面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培育壮大了一批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全市18户重点骨干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绝大多数都较5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8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9%,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6.9%。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出了单晶铜、丙烯酰胺、纳米氧化锆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到2002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9家,高新技术产品已达到10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7%。四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焦作市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瞄准农副产品发展近农工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加工、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加工、皮毛皮革加工和林纸加工为主的四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小麦、玉米和四大怀药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别达110万吨、95万吨和8000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问题,而且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型资源工业。围绕牛羊资源发展起来的皮毛、皮革加工产品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全市皮毛、皮革加工企业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利用黄河北岸90万亩的滩涂资源,实施了三年的大规模人工造林,形成了30万亩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并着手规划建设20万吨纸浆和20万吨浆纸项目。旅游业———

从地下矿山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以及气候条件,造化了焦作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但长期以来,焦作山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焦作人开始认识到山水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先后投资5亿多元,开发建设了2个4A、2个3A、1个2A景区,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四大景区和十个景点的大旅游格局。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全市第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较3年前增长了39.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旅游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和富民兴市支柱产业的作用已经基本形成。城市———

从黑色原貌转向绿色新颜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随着焦作经济的快速转型,焦作市的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昔日的煤炭工业城市正在向山水园林城市转型。焦作市在完成由煤炭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在新世纪把焦作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开始了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加大了城市治污力度,关停并转了30余家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规划建设了175个废气治理项目,笼罩城郭几十年的烟尘终于散去,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以绿色为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活动,城市绿地面积达到两千余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363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9%和44.1%。开发水域面积2000多亩,建成了占地2000亩水域700亩的以现代休闲娱乐为主的龙源湖水城,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集影视、文化、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凤凰山城,新建城区水体景观、音乐喷泉、雕塑亭台20余处,形成了中心城区的绿色园林特色。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加大了城乡道路建设,相继建成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及城区干道10余条,修建了县乡道路近600公里,提前8年实现了“乡乡通二级”和“村村通油路”的目标,焦温、新焦济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中,“十五”末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今日的焦作正在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正在成为有着名山名水、青山绿水、雄山秀水的新兴的旅游城市;正在成为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五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地位重要、贡献很大

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黄石于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毛主席曾于1953年、1958年两度亲临黄石,察看了冶钢生产现场和大冶铁矿。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一)黄石的历史地位重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石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大批项目布点黄石。进入80年代,黄石成为全国科技体制等几项改革的试点城市。90年代被定为沿江开放城市。我省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黄石作为大城市和鄂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来规划发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黄石是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重要支点,随后又把黄石作为全省“一特五大”中的大城市来规划。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宜昌、襄樊、黄石等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2007年,在省政府批准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将黄石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二)黄石的区位优势明显。黄石是国家134个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国家运输主动脉沪蓉高速穿城而过,106、315国道在黄石交汇,武九铁路贯穿黄石,把华中、华东路网连成一体。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两个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与其它泊位一起,货运年吞吐量仅次于武汉。未来5年将形成一条长江、两条铁路大动脉(武九线连接京广、京九铁路)、三座大桥、三条高速公路(沪蓉、大广、杭瑞)、三大物流园区(花湖、罗桥、棋盘洲)的交通和物流格局。

(三)黄石的产业基础坚实。19世纪末,两湖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建立大冶铁矿,由此谱写了近代中国冶金工业的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在黄石集中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使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建市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黄石已形成包括冶金、建材、能源、服装、机械、化工、医药等14种主导产业在内的工业门类,拥有2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百年老厂、10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借壳上市),拥有工业产品5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

(四)黄石的历史贡献巨大。据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9亿多吨、铜精矿(含铜金属)75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各种非金属矿5.6亿吨;累计产钢3000多万吨、铜300多万吨、水泥1.38亿吨。1990年前,黄石一直是武汉的“粮仓”,武钢70%的铁矿石和武汉市70%的生产生活用煤均由黄石提供。截止目前,黄石累计上交利税270亿元,加上统配价差,黄石工业累计为国家贡献约35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

二、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积极探索和主要成效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一项工作。早在1998年12月,黄石市委就确立了“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即经济发展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城市发展由中等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跨越、人民生活由整体脱贫向小康生活跨越。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筑多元产业格局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在推进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活力和发展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黄石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方向,集中两年左右时间对600多家中小企业整体实行了改组改制。“十五”以来,黄石又将企业改革的重点转变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上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体制机制和投入问题。目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任务,有近30户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攀靠瑞士豪西蒙、香港中信泰富、美亚集团、中铝集团、青岛啤酒、宝钢等10多家大公司、大集团,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同时,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公安等社会职能,采取资产重组、出让改制、财政补贴、整体移交等多种办法,进行了全面剥离,共剥离企业办社会100多家,涉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3万多人,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创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黄石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对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整体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产能和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高。“九五”以来,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1300多个重大技改和产业链延伸加工项目,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同时,围绕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和“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目标,引导传统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推进替代产业开发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以工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施了国家矿山公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等清洁型工业,目前拥有各类装备制造企业220多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0多家;“九五”以来兴办了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与此同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也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九五”以来,黄石先后投资近60亿元,实施了400多个污染源治理项目,同时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域、山体、矿区生态建设工程,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关闭开山塘口近百处,绿化整治4.5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四个和十个专项治理”,累计淘汰水泥产能400多万吨,淘汰落后发电能力29.2万千瓦。同时,围绕矿山废弃物再生资源化,重点开展了对生产排放的煤矸石、矿山尾矿、“渣、灰、气、液”的综合利用,目前各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每年排放的400多万吨钢渣、铜渣、煤矸石、化工渣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万元gdp综合能耗由“九五”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下降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左右;城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以上。

(四)大力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推进城市转型。黄石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招商增加就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政府援助扶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九五”以来,共开发就业岗位10万多个,新增创业成功2万多人,带动就业7万多人,市本级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积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构建了“五保合一”与城乡低保有机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积极为城市特困群体解决住房难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继去年大冶市被国家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之后,今年3月,黄石市进入了全国第二批32个试点城市之列。黄石市委、市政府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非常迅速,已经启动了资源城市转型有关工作,正在按“八个一”的要求组织实施,即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一个转型工作方案,编印一套《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汇编》,编制一个转型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出台一个意见,建立一个转型项目库,建立一项市厅合作机制,搭建一个新的转型融资平台。黄石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全面带动城市功能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以及长期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石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这个资源型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生产和效益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入去年9月份以来,受价格、市场双重影响,占黄石工业总量65%的钢铁、有色两大主导产业和部分重点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新冶钢和有色两家企业预计今年工业产值掉产70亿元左右。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11月份开始,黄石财政收入出现近10年来从未有过的当月同比下降的问题。今年元至4月,同比下降22.85%。加上今年结构性减税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经济面临保基本运转的严峻挑战。

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由于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预计全年黄石新增就业岗位较上年减少7000多个;返乡农民工已达6万多人;同时每年需消化的城镇劳动力在7万人以上,今年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由于资源型企业多、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部分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不足,少数企业根本无力缴费。去年全市实收保险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8.41%,而养老金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22.58%,社保收支倒挂。

国际金融危机对黄石的影响和冲击比我省其他同类城市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和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

(一)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大规模开采,黄石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铁矿石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620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85万吨,原煤开采量由最高年份的264万吨下降到目前的140万吨。

(二)传统产业转型难。黄石一直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是原材料输出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城市,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由此决定了黄石经济结构上呈现“三多三少”,即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尽管这些年来,黄石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但这种结构仍没有根本转变。比如大冶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这还是在大冶市这几年坚持不懈推进城市转型的基础上取得的。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截至2008年,黄石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其中采掘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下岗职工人数占80%左右。因为资源枯竭关闭企业多、老企业多、中央省属下放困难企业多等综合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黄石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其中市区10.3万人,市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6亿元。

(四)恢复环境和治理污染任务重。黄石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地质灾害严重,历年开矿形成了8.4平方公里塌陷区、29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7万余亩矿山废弃地,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

(五)税源结构不合理。由于黄石是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税收结构中地方留存部分相对较少,亿元税收黄石地方留成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几点建议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黄石抓住1996年成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组改制,直接消化企业呆、坏账6亿元,签订债转股协议6.38亿元,对企业实施封闭贷款2.4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20多亿元,使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此,2000年4月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现场会在黄石召开,有力促进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此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又是黄石等城市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需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全力推进转型工作。

(一)建议出台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从财政、税收、重点项目布点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省政府深入研究、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抓紧制定促进黄石等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的具体政策措施,着力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就业保障、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突出问题。

(二)建议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作为全国的资源大省,我省有1个地级市(黄石)、3个县级市(潜江、大冶、钟祥)进入全国资源枯竭试点城市之列,这为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既是一个世界难题,更是推进我省科学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建议省政府组织这些试点城市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就如何推进城市转型、做好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全面部署和具体指导。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黄石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发〔2007〕38号文件精神,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并要求省级政府切实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因此,建议省政府比照东北等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做法,成立我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市厅(局、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转型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困难的汇报,加强具体问题的协调,进一步加强对转型工作的领导。

下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讨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白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索 2006-7-21 ——解析“白银模式”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等,早在......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减环境污染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协调结业决策 7、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8、生态环境的修复治......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试题答案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知识读本》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69 2、土地破坏、生态衰退、环境污染P6 3、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多元化 5、产业结构调整 6、配置劳动力资源......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精选五篇)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43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37期)作者: 【摘要】在世界性能源问题凸显和我国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新形......

    资源枯竭型城市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地处西部,东临,南与市毗邻,西北与接壤。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1个建制镇,总人口13万,由汉、蒙、回等17个民族构成。地处库布其、和和的交汇处,属于典......

    黄石市: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黄石市:建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   时间:2012年7月19日 嘉宾:湖北省黄石市市长 访谈摘要:黄石市是全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黄石实施“大......

    松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调查与建议

    松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调查与建议一、我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基本现状 (一)专班组建及时 1、组建了工作专班, 2、落实了工作责任 3、启动了基础工作 (二)工作推动扎实 外出考察......

    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

    花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规划方案(2008-2015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