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21: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第一篇: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经济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实际上,初始条件转变为终极条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对目标模式产生。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

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当前面对金融危机以后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针对当前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我们的资源实现经济转型问题,让我们的经济在上新的台阶。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现状

说到底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通过结构转变与体制的转轨的互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实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实现几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是1978年至1991年,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

经济体系的转变。第二次是从1992年到本世纪出,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和优化城乡结构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区域性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专业化市场和各类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区域产业体系,也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民间资本,使 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约束,我国的经济在几千年来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集中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只要依靠屋子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濡染较大。能源,土地,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 没有改变。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务,环保成本等各方面成本的持续上涨,给我们目前有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显得那么单薄。没有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不能得到发展。三,产品层次第,布局分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也成长不足,传统工业企业大多出在产业链附加价低的加工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我们农村要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转租的方式实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让农村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水平也要提升。

随着我国和世界接轨,有时候受到世界大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自2007年下半年起,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

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我们的竞争力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所以我们的经济进入周期性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在现在基础上去思考我们怎么来打好经济这盘棋根据有关分析,我们认为此轮经济调整时全球性的,周期可能很长,大约持续2—3年的时间所以经济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某企业面临亏损,小的企业面临倒闭,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所以我们要为企业增加新鲜血液,注入活力,要引进科技含量项目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途径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包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其实只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出口相协调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的问题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般而言,创业成绩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产业内的升级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鼓励技术创新等途径来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二是产业间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让我们的产业间有竞争力提升曾而使我们的产业升级。

由上可知,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基础,而经济转型升级则是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和价值取向,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和培育起与本期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相适宜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要转型但也要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要有缓冲期,不要盲目为了转型而忽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其次我们的政府也要一道和强化企业主体的关系,经济转型是战略的问题所以政府起到引导作用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基层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但是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劣,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强信用监管,建立服务信息平台,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感慨透明服务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生活环境不断在前进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经济转型的新模式

魏傲然

第二篇:关于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

厉志海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更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省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针对2008年以来浙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委集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扎实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主要路径和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现状

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通过结构转变与体制转轨的互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从低级阶 段向高级阶段逐步演进的过程。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总体而言,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1978年至1991年,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浙江经济初步实现了从计划体制下的传统经济体系向市场体制下的工业经济体系的转变。第二次转型是从1992年至本世纪初,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和优化城乡结构为主要内容,浙江经济基本实现了从“两头在外、民营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型经济转变。经过这两次转型升级,我省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培育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专业化市场和各类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区域产业体系,也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民间资本。

但由于一些历史制度方面的约束,浙江经济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上: 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能源、土地、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 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务、环保成本等各方面成本的持续上涨,浙江的低成本优势已基本丧失;同时,浙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不多的劣势凸显。三是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成长不足,传统工业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附加价低的加工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服务业占GDP比重相对较低,影响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时期。特别是自2007年下半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浙江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根据相关分析,我们认为此轮经济调整将是全球性的,周期可能会比较长,大约将持续2-3年的时间。受外需持续衰退的影响,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我省经济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浙江经济发展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具体来看:一是经济下行的趋势更加明显。2008 年以来,全省经济持续回落。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月度增幅为6.4%,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二是行业和企业分化有所加剧。2008年以来,浙江不少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1-8月,小企业亏损额增长50.3%;而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额增长达2.4倍。化纤行业呈现全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石油加工业1-8月净亏61亿元。三是三大收入增幅回落。1-8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回落21.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4%和4.7%,均比去年同期明显回落;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则比上半年分别回落3.2和3.7个百分点。

上述浙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表面上或短期来看,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减缓是重要原因,但从根本上或中长期来看,浙江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是关键因素。可以说,浙江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也是阵痛期。我们必须增强经济转 型升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充分认识到,以往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若不转型就会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产业若不升级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浙江的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路径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包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模式转变问题,其实质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的问题,其实质在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一般而言,产业升级大致上有两条途径: 一是产业内的升级,即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二是产业间的升级,即通过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双管齐下的方式来鼓励产业间的 升级。

由上可知,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基础,而经济转型则是产业升级的目标和归宿。一个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和价值取向,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和培育起与本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相适宜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实践中,要充分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着重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渡期,经济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因此,在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处理好结构调整中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以增量促调整,使存量得到优化,尽量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平稳顺利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政府引导与强化企业主体的关系。经济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因此,在促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两者不能偏废。三是立足内源促发展与深化开放促调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一种内源性经济规模扩大、产业持续升级、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不能仅靠内源,必须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内源作用与外力推动”相结合的策略,实现产业淘汰转移与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培育、民营经济发展与境外经济发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与立足浙江发展提升自己、国外市场开拓与国内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在研究和制定具体政策时,要根据上述思路,紧密结合浙江实际,进一步认清目标,把握工作思路,重点要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解决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增长极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自主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会有后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调研的关键是要逐步改变过 分依赖工业支撑发展的格局。在积极培育新型工业的同时,要着力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三是要把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关键是要逐步改变过分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四是要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节能减排同经济转型升级相互关联、互相促进。重点是要研究如何按照“治旧控新、建监并举”的原则,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五是要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重点要抓好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的优化配臵改革;积极探索研究排污总量的控制制度、排污权的交易制度、节能减排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健全财政激励政策,完善企业创新投入风险承担机制,健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要研究落后产能退出的奖惩制度和机制。

三、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和建议 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今后五年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对照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下一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优化创业创新要素支撑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浙工作和创业,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包括整合财政支出专项、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加强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

二是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推进“四个一批”建设,即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一批专业性的产业服务中心和行业(区域)技术中心及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基地。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大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对战略性产业的倾斜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激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全面实施专利战略、标 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四是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继续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列入“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之中,对成长性好、绩效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政贴息、项目准入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是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定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规划,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在甬、台、温等地区布局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逐步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推动舟山等地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船舶企业联合建设船舶工业基地。做大做强台州、金华、杭州等地汽车整车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软件、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核心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帮扶一批具有发展潜力而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限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二是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及其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六个一 批”工作,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统分结合、职责明确的服务业组织协调机制。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1500万亩标准农田加快改造提升。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方式和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扩大保险品种,逐步覆盖整个农业主体产业。

(三)着重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积极构筑适宜经济转型升级的空间架构。形成“三圈三带一群”即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和浙中城市群;形成国家级开发区或基地、省级开发区(园区)、乡镇产业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格局;形成都市新兴产业群(如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临港现代产业群、区域特色产业群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四)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一是努力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严格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加强奖惩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加 快构建节能降耗四大保障体系。

二是落实贯彻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全面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方案。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三是积极推动资源节约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循环经济“991”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大新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加快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闲臵土地退出机制,探索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围垦、浙中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改革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加价收费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继续在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全面推行居民用电峰谷电价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支持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 的技术改造。继续加快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运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是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探索建立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基层和项目单位提供便捷高效、公开透明的服务。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抓好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认真组织实施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等“三个千亿”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篇: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一般是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主创新力量薄弱,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是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传统产业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为基础,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考量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现实的问题。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的发展。每一个地方从没停止过对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依靠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如有的地方把发展纺织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以资源作为发展重点。在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始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众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二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时至今日,传统产业的劣势日益显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势在必行。不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那么只能是淘汰!一方面要十分注重技术的改造升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创新。大部分传统产业中,管理的落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要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强化制度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三要强化传统产业的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要造就百年产业,就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在国内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以来缺少品牌意识,缺少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作为企业主体,要千方百计强化品牌意识和对品牌的运作。四要靠政府政策引导。要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引导必不可少,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倒逼传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

二、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但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也已达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各地正确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现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是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个地方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我们“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较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把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选。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产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应及时把握住这一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三要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招商选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招商选资要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要通过引进、嫁接等方法,引进能带动一方经济转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一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二五”规划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善民生是实施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更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由于发展目标与改善民生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途径上有所选择,必须考虑与改善民生的途径相一致,坚决杜绝借经济转型升级为名,以发展经济为名,不切实际的上“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真正地围绕改善民生这件大事要事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四篇: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巨培

“四化两型”是光前裕后的顶层设计,是蓄势而为的战略决策,是集思广益的共识共为。如何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既是当前之需,又是当务之急,结合自己在祁阳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践、所行,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战略高度来谋划发展用前瞻眼光、宽广胸怀和战略思维,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科学定位。一是着眼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影中去思考,放到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谋划,放到推进大发展中去落实,深入分析县情,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确保科学发展。二是应对竞争态势。抢抓国家扩内需、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后发赶超。三是发挥自身优势。落后蕴藏潜力,后发蓄积优势。要审视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优势。

从产业角度来转型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构架绿色发展格局。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产业。突出打造以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和绿色加工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推行绿色环保。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构筑新型城镇框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做到简洁营造大方,整齐产生美感。严格管理。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

靠开放程度来推进发展坚持走开放型、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合作。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央企、省企,做到与发达地区市场相连、体制相融、产业互补、人才相通。大力实施“大外贸”战略,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实现外贸、外资、外经的渗透与融合。二是主抓招商引资。坚持引进项目和培育产业并重、引资规模和引资质量并重、引进资金和引进智力并重、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并重、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并重的原则,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三是主攻平台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

用创新力度来保障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一是观念大开放。按照“非禁即可、简政放权、优先优惠”的要求,鼓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加快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创新,做到以实效作结论。二是人才大汇集。坚持特殊人才特殊引进,特殊待遇,特殊使用,放宽高层次人才选拔条件,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倍增效应。三是环境大优化。把优化环境工作纳入干部职工政绩考核内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县长 吴巨培

第五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200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解决当前我省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未来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迈进,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3)基本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努力确保即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重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主要途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贡献率,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行有

1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4)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比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和32%,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取得重大突破。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6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的状况。紧贴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和专业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社区服务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各类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外包,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杭、甬、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50%。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优势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6)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我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和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别要在通信设备、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电站装备、大型石化装备、轨道交通设备、纺织装备等重要领域装备的本地化。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石化、能源、汽车、船舶和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万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引导促进企业加快由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居全国

前列。全面提升块状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

(7)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着力改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和比较效益低的状况。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切实保护好1500万亩标准农田,确保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做强做优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推行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民信箱”、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三、优化要素支撑结构,加快构筑节约集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8)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进一步发挥在浙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和支持高校、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成为面向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国内专利授权总量6万件以上,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9)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更好地实施人才强省、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素质教育,普及15年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等级幼儿园覆盖面85%以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回归计划”、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以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人才总量达到860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超过60%,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

(10)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制定12项节能降耗强制性地方标准,推广实施500余项重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千家重点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五年综合节能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和节水节材等工作。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整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单位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

消耗量分别减少20%和15%。深入实施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和生态创建等八大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2%以上,80%以上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5%以上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格局

(11)促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把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群众的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保农户除外的7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低保家庭除外的70%以上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7年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4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12)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规划、土地要素配置、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社会资金投向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组织推动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和千亿产业提升等“三个千亿”工程建设,五年总投资6460亿元,新增铁路6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

3.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发电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加固病险水库980座、海塘500公里、钱塘江干堤300公里,完成4.8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通村公路10000公里,解决5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新建400个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和300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科学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和低丘缓坡,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

(1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切实改变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企业多形式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和创建国际品牌,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和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力度。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加强对企业、行业组织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五、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加快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4)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发展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深入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建设,结合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战略定位和重点开发区块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区域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推动环杭州湾地区加快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推动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充分发挥我省山海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大力发展港航业和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产业,积极推动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山区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海上浙江”、“山上浙江”。进一步创新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和劳动力双向转移。

(15)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认真总结和推广义乌强县扩权试点经验,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全面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升。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6)积极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加强与兄弟省份的经济技术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与央企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大力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浙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引导省内企业以浙江为总部跨区域发展。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跨国并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培育浙江的跨国公司。

六、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政策保障

(17)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企业主动追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监管作用,形成倒逼机制,使政府导向目标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深化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支持企业重组做强做大,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参与收入分配,探索推行期权期股制度,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化水价、电价改革,完善水权、排污权交易和土地优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企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质量、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审核制度,推行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8)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政府自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科学的导向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的考核。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保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19)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政府公共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支持力度。完善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对分散在各部门的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省对市县营业税当年增收上交省部分予以返还奖励;对省级金融保险业营业税当年增收部分给予市县20%的奖励;对当年引进的全国

性金融保险机构总部(或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给予引进地财政一次性奖励;各地政府应拟定鼓励工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的有关政策。完善落实要素保障政策,引导促进各地优先安排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临港重化工业等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引导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制定实施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完善落实价格引导政策,加快实现商业用电、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与一般工业同价,加大差别电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实施力度,逐步推行行业超限额标准用能加价政策,加快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

七、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

(20)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保障作用。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能力和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善于领导创业创新、善于推进转型升级的领导核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协调和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新知识和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努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决定》,抓紧研究制定落实《决定》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意见。

下载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

    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统一部署,各地将通过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财政等支持力度,促进其......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5篇范文]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梁保华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

    关于当前湖州市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湖州市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作者:田中伟 来源:湖州市科研处 添加日期:10年04月22日改革开放近30年来,湖州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

    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5篇可选)

    宁海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突出“保增促调”工作主题,“快重准实”抓落实,“齐心协力”聚合力,大力实施“服......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老总、各位朋友、同志们: 非常感谢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到鄞州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企业家大会,与大家共谋创业创新......

    武山县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调研

    武山县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调研近年来,武山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11253”区域发展战略,有力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