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梁保华
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动利用当前经济形势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苏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一、江苏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江苏已经经历过两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我省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苏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增长动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处在第三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次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外需不足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很大冲击,依靠出口大幅度上升带动经济增长受到制约,国际需求减弱对出口形成的约束短期内很难改观,加快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困难,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与以往相比,这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二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如果说前两轮产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科技进步而“水到渠成”,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更具有“强制性”。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突出表现在新能源发展、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是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济规模,产品、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有些领域比如新
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产业等,我们有一定基础,只要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发的优势,大大缩短差距,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资源。三是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转型升级。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产业大调整大重组,不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出现软件、服务外包等加快转移的新趋势,进口资源、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成本明显降低,为我们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等的支持力度,为我们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并用好这些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更大进展,做到早转早得益、转得好多得益。
二、集中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是调整结构、自主创新。要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即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建设“三个高地”,即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引领。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二要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三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江苏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一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新材料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支撑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等已形成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三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生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医
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给新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要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四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跨行业、跨领域发展,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近年来,我省软件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物联网。互联网加物联网形成“智慧地球”,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革命,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无锡微纳传感网发展已经捷足先登,有了很好的基础,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围绕上述六大新兴产业,要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大多还处于中低端环节,另一个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几年,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2008年达到38.5%,但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空间,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一是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既对现代服务业提出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不断拓展。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对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市场空间大,就业潜力大,但发展还很不充分,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三是面向人民群众***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江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与会展、商务服务等结合起来,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3.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围绕重点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组织联合攻关,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点,力争在太阳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以技术领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并不少,但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双百”工程,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的基地。4.进一步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核心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主要路径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从整体上提升集约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而全不行,小而全更不行,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形成拳头。有特色才能形成品牌,才能提高竞争力。要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加快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省形成电子信息、微电子、电工电气、智能电网、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光源、特种船舶、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秀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企业集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营销服务能力,培育更多像沙钢、苏宁、尚德这样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三是继续推动“三集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
住向社区集中,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集约发展要走在前列,加快向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重大课题,涉及面广,既包含产业优化升级,也包括开放型经济提升、城乡发展转型、基础设施先行等,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市场主导、企业主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
三、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根本。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发达的经济要靠高素质人才支撑,基础是教育。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与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江苏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实现教育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跨越,为高水平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和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几年全省各级都增加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建设投入相比,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智力投资更具前瞻性、长远性作用,效益更大。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重点支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
创新型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江苏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更优、增长质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发展后劲更足,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2009年8月在江苏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
第二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泰州市编委办创新方案一
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程
——完善我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
一、我市各类开发区现状
我市共有各类经济开发区21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
21个开发区管委会中,副厅级的1个,正处级的1个,副处级的9个,正科级的10个。开发区管委会共设置内设机构92个。共核定各类编制1915名,实有在编人员1492人。各开发区内的人员管理,均为混岗使用。
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的配备,主要有两种:一是管委会主任兼党工委书记,均由副市长担任;二是管委会主任与党工委书记分设,副市长任管委会主任或专职管委会主任,党委一名常委兼任(或专任)党工委书记。
开发区内职能赋予有两种模式:一是经济建设与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如泰州医药高新区、泰兴经济开发区;二是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职能切块剥离,如靖江经济开发区。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编制等方面的问题,已对开发区的发展造成束缚,影响到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一)区内经济和社会事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出现明显弊端
开发区既履行着区内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的大量职能,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开发区内的农村社会事
1务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一是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不论是区机关还是所属乡镇(街道等),遇有中心工作,人员统一调度,难以保证负责招商引资和社会事务的人员专职其事。二是开发区的主职能是经济发展,为集中力量完成经济指标必然影响社会事务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三是各部门要求开发区像其他行政区一样,参加统一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种检查评比,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延伸。
(二)区内经济管理权限不到位
由于开发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开发区管委会究竟能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只能由各地自行把握,我市早在2001年市委就下发了《关于扩大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权限的意见》(泰委„2001‟297号),但市有关部门权限均未下放到位,另外,开发区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权限都是通过委托的形式赋予的,容易造成权责不清。《开发区管理条例》赋予开发区管委会的权限,被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和红头文件所强调的纵向集中管理所分解,一些原本下放的职能权限也逐步被上收。
(三)区内现有人事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我市经济开发区各类编制均未实行总量控制,而是根据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采取身份管理的模式,未打破身份、编制性质界限。竞争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编制管理与人才引进的矛盾难以解决,目标考核难以落实到位,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创新方案
为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
其发展提供必要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规范运行模式,确保经济发展主职能的发挥
目前,就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而言,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都充分授予其经济权限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这将导致:一是法律主体资格错位,一些权限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二是开发区多数人员为从事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人员,其人员结构与社会管理需要不相符,致使开发区各项工作,特别是社会管理出现“真空”。因此,应规范其运行模式,实行经济运行(不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两分开。
县属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借鉴江阴—靖江园区成功范例,园区成立了以江阴为主、靖江参加的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投资、建设、管理和招商,靖江市政府在园区设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正科级),负责园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和开发建设的协调工作。开发区内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的分开管理,有利于突出经济发展主职能的角色定位,同时保证区内社会事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到位。
省辖市开发内缺少县级政府作为市政府与乡镇(街道)政府间的中间层次,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不愿也不宜成为其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部门,可将开发区与临近的县级政府融合,其社会事务管理事项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开发区只负责经济发展,待开发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达到县级政府规模时,可成立新区人民政府,如苏州虎丘区、常州新北区等。
(二)规范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管委会更多的经济管理权力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区域,实
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赋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给予重点扶持。按照“依法合规,能放则放”的原则,可以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将有关经济审批管理权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保证管委会代表政府在区内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开发区自主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三)规范机构编制,确保开发区管理机构精干、高效
1.开发区的行政级别。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苏政发[2008]2号)文中明确,省级开发区管委会按不低于副处级设置。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一般定为副厅,省级为副处,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机构级别已有规定,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园区)没有确定依据,一般由地方政府确定为正科,而有些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尤其是一些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其经济总量和发展后劲已超过省级开发区,建议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调动积极性,以职级待遇吸引开发区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低、缺少发展活力的明确为副处外,其余都可以明确为正处级,市级、县级开发区(园区)经济总量超过省级的,可以明确为副处。
2.开发区人员编制。开发区应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编制不作为重要的行政资源配置,仅核定少量的行政编制用于配备领导干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以5年为一周期,每周期根据开发区运行情况核定总量(含行政编制总量和事业编制总量)。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以上人才时,则执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按实增加编制的政策。
3.开发区人员管理。对开发区内所有人员的人事管理,均实行“五制”管理,即身份档案制、全员聘用制、岗位竞争制、以岗定
薪制、绩效考核制。区内人员原身份性质、编制性质、职务职级、职称、工资标准均作为档案保留。对人员实施岗位管理,一是有利于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配置好区内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实施工作目标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以实绩论英雄的理念;三是有利于解决编制与人员使用的矛盾,特别是人才引进的矛盾,使开发区在用人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第三篇:从经济转型升级中大力分享红利
从经济转型升级中大力分享红利
■ 李孟书
当前,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一样,早已进入后危机时代,都在力图从转型和调整中再度崛起。我们必须通过市场战略定位,科技创新,创意营销,以全球化、综合性、多功能的超常规气魄,谋划 “一地三点”战略,极力分享经济转型增长红利,推动建行经营全面转型增长。
首先,要强化信贷基础建设,建立利率市场化的“根据地”。贷款利率市场化,必将更大程度地成就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从政府银行到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巨变。在职能转换上,我们前20多年由“铁算盘”转变为“守关把口”,承担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近10年左右,我们实行公司化,股份制改革,走的是市场化道路,开始注重呵护客户关系,发展优质客户。将来,我们要按利率市场化规则,综合经营,切实转型,精心营造绩优客户的信贷“根据地”,以产品创新,市场定价,做批量业务,以利用他人市场转向巩固发展自己客户市场,并从批量与客户中分享红利。
其次,在新技术革命孕育与成型期中,精心布局好分享红利“着力点”。新技术革命将优化我国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催生经济向实体业转型发展。实体经济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高地。它贯穿生产、流通、消费、投资、积累等各个环节。我们要从新能源业、生命工程业、先进制造业、信息与文化高端服务业、大项目与大集群产业、技改升级大中小微企业、医疗保健与民生消费业、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现代农业等九大业态中着力培育业务增长点、打造增长极,切实在“五环节九大业态”里精心布局,找准着力点,提高资产选择和优化负债结构的综合配置能力,极力分享更多经营红利,提升经营整体收益水平。
其三,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顶层设计出分享红利“牵引点”。建行是“统一法人”体制,需要的是顶层战略设计来牵引和牵动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两大新的增长点,从中分享“四大块”红利。即:以“走出去”拥抱全球城市、跨国公司来拓展和承载我们经营业务扩量,提高回报率,分享对外开放红利;以“请进来”,推动跨国企业与跨区域公司、集团、集群企业联姻和落户来拓展和下载我们经营业务批量,扩充利润率,分享改革红利;以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人口进城来拓展和粘贴个银业务市场,促高中端客户扩容,零售个人金融产品,提高同业市场客户与产品占有率,分享人口红利;以银联、互联网、移动网、固定电话和数字电视为依托,抢占淘宝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开拓和网络客户,抢夺物流网购销售市场、结清算市场,扩张龙卡覆盖率和电子业务竞争力,分享消费红利。其四,在创新驱动,经营转型增长中,不断梳理分享红利机遇“对接点”。要通过体制、机制、制度、工具的自我完善、创新与改革,去对接市场机遇与机会,去赢得更多红利。把一切不利于市场营运体制的制度障碍,通过精心梳理,重新构建;把一切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营销理念和流程,通过深化改革,变观念为现实;把一切不利于内外联动,跨境联动的海外业务经营机制和工具,通过创新驱动加以改革,提升海外资产的比重和盈利率。总之,要在融入世界经济转型、融入国际分工中寻找机遇,提速、提神,分得红利。
第四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一般是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主创新力量薄弱,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是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传统产业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为基础,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考量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现实的问题。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的发展。每一个地方从没停止过对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依靠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如有的地方把发展纺织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以资源作为发展重点。在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始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众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二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时至今日,传统产业的劣势日益显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势在必行。不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那么只能是淘汰!一方面要十分注重技术的改造升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创新。大部分传统产业中,管理的落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要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强化制度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三要强化传统产业的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要造就百年产业,就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在国内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以来缺少品牌意识,缺少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作为企业主体,要千方百计强化品牌意识和对品牌的运作。四要靠政府政策引导。要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引导必不可少,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倒逼传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
二、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但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也已达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各地正确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现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是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个地方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我们“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较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把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选。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产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应及时把握住这一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三要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招商选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招商选资要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要通过引进、嫁接等方法,引进能带动一方经济转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一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二五”规划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善民生是实施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更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由于发展目标与改善民生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途径上有所选择,必须考虑与改善民生的途径相一致,坚决杜绝借经济转型升级为名,以发展经济为名,不切实际的上“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真正地围绕改善民生这件大事要事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