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_会计学_论文_
浅析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摘要]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非常的普遍性。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决策,造成金融风险产生,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探讨了其根源,并提出一系列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金融风险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 , 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虚假的会计信息直接干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扰乱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继而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从国内外产生的金融风险和金融事件看,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近期发生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违规事件等,都与会计制假、造假相关。在金融事件的背后,固然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认为金融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风险是引起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反映银行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对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快速健康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形式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提出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所帮助。
一、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
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贷资产质量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掩盖自身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大的问题,不按人民银行《贷款通则》和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贷款四级或五级分类标准的规定来准确划分信贷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和风险状况,乱调乱用贷款科目,甚至以借新还旧、收旧贷新为借口,对借款单位采取以贷还本,以贷收息的方式,将不良贷款转为正常贷款,以降低贷款逾期率和不良贷款占用比例,提高收息率,达到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的目的。
(二)负债业务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工作需要,公款私存,私款公存,导致存款信息反映不实;有的银行将高息揽入的储蓄存款,通过“发行债券”科目核算,以逃避利率检查;还有的银行将“活期存款”通过财政性存款科目核算,或转系统内核算,以达到逃避存款准确金制度管理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除过去违规经营时期账外基建、“小金库”基建等形成大量银行账外固定资产未完全消化处理外,现阶段银行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主要是收回抵债资产管理处置使用不合规,抵债资产自用未按规定在账内核算反映;或钻“电子设备租 1
赁费”等科目的空子,随意扩大自用固定资产在账外核算,致使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四)损益信息反映不实
有的银行为了完成上级银行下达的利润指标,不认真执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和账务处理手续,不按规定正确计提应收应付息,采取多提应收利息、少提应付利息或当年支出不入当年账的办法,虚增利润;还有的银行采取利息及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方法截留收入、虚亏实盈,以达到偷税逃税和满足单位个人利益的目的。
二、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影响当前我国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也有少数领导人业务经营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个人行为上的偏向;既有银行管理考核体制上的弊端,也有现时局部利益驱动及会计内部监管不力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银行管理考核体制不科学,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型而来的,因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现时经营管理中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业务经营计划仍由上级行下达,而且层层加码,工资费用仍由上级行分配,层层截留,基层行不能根据本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及实际经营情况来自主确定业务经营计划和工资费用标准,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按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办事,致使上级行下达的高指标无法完成,匹配的低费用不能满足业务经营需要。这从某种程度上逼迫基层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二)领导经营思想和个人行为偏向、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门银行领导在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和个人行为上产生错误。他们为了追求个人政绩,谋取单位或个人私利,或授意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突出其经营业绩,或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其违章违纪行为截留收入,逃避税收,据公为私。另一方面是少数领导对银行会计信息工作在银行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现阶段银行会计在信息的提供上,往往只注重提供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对表外业务的会计信息只注重提供业务量的信息,而对其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不够,不利于分析银行表外业务的状况,识别表外业务风险。
(三)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薄弱,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目前基层银行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前控制悬空。二是事中控制不全。三是事后控制乏力。
(四)会计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导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
作为约束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对惩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处罚
标准不够统一规范,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很少追究责任,或根本无法追究责任。既使在实际执行中想查处,但常常因难以找到责任人的证据或受各种因素干扰,往往严查轻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会计信息的虚假行为。
三、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银行会计信息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银行经营活动的“晴雨表”,是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报警器”。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银行会计信息的生命。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呢?从当前情况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对银行会计信息工作的认识,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首先,各级行领导要高度重视支持银行会计信息工作,充分认识银行会计信息工作重要性和信息失真的危害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社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信用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整顿金融秩序、纠正违规经营、加强内控管理的系统工程来抓,要站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金融管理水平的高度,真正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要树立强烈的会计信息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要深刻认识会计信息在风险防范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不指使、不支持会计人员造假,并对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进行抑制批评教育,自觉维护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使会计人员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也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自觉抑制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会计信息的合法可靠性;二是加强会计基础理论、新业务知识和岗位操作规程及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培训,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理论等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需要;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一心一意做好银行会计工作。
(二)改革银行管理考核体制,健全科学的经营目标考核机制
一是真正要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要求来改革银行管理考核体制。要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自下而上的银行管理考核体制,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下级行在上级行的授予或转授权范围内依法合规的开展经营,计划的规定、利益的分配应由下级行根据本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管理状况来确定,上级行不应过多地指使干预,以利下级行能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开拓业务。二是要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目标考核机制。各级行在制定经营目标计划时,指标要精减,要以利润为中心,由下到上层层综合制定,而不能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硬性下达。上级行要站在科学管理的高度,站在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尽量把经营目标计划制指定的科学合理点,全
面长远点,切忌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高目标,给下级行业务经营行为发出错误的诱导信号。三是要按照一级法人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以总行为为中心的管理考核机制。在现阶段可先建立以地市二级分行为主体的管理考核制度,实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清算、会计监督及档案管理的大集中。在以二级分行为主体的管理考核制度试行成功的基础上,在按照一级法人管理的要求,逐步过渡到实现一级分行或总行的统一管理考核,及时反映银行会计信息,准确把握化解银行经营风险。
(三)推行银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度和社会审计鉴证制度
为了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有效治理“三乱”、“三假”,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议在银行内部全面推行以下制度:一是会计委派制度,不少银行的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制度是反腐倡廉、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很好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国银行会计管理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二是银行会计信息社会审计鉴证制度,每个年度终了,银行会计信息在正式向公众披露之前,要聘请有鉴证资格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进行审计鉴证后,方可向公众公布,以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风险意识的增强,各大银行已初步建立起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不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会计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会计授权管理制度,从行长到一线经办人员,都要规定业务范围、限额和行使权限,并利用综合应用系统,将业务授权落实到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严禁越权;二是根据风险防范的重点、要点和难点,制定工作纪律,明令业务操作中的“禁区”,给员工一条“警戒线”,对越线者按规定严格进行查处;三是落实各岗位相互制约监督制度,实行业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相分离,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现象的产生;四是对会计业务实行集中式的事后监管,建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管的完整体系。层层设立事后监管中心,开发完善事后监管程序,选用业务熟悉,品德优良的事后监管人员,实现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分离,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防范风险,重塑银行会计“三铁”形象。
(五)加强金融立法,加大银行内外执法监督力度
真实、准确是银行会计信息的灵魂。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加强金融立法,加大银行内外执法监督力度。一是国家要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进一步完善《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增加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惩治会计制假造假行为责任的补充条款,增强银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二是要加大银行内部的审计、监察执法力度。各级银行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对业务一线的操作环节和对各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情况,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处罚和纠正,切实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防患于未然。要努力转变审计、监察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审计、监察管理机制,加大非现场审计、监察力度,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以此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防性。三是要完善中央银行及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加大金
融执法查处力度。一方面中央银行及银监会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营运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执法和查处力度,各级人行及银监会要严格按照现有的各项金融法律法规要求,增加检查次数,突出重点和薄弱点,定期或不定期的加强对各大银行的监管和审计,对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加查处。
会计信息是银行科学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国家金融宏观决策、调控和监管的信息来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削弱银行的竞争力,而且会造成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失真一定会有好转。
参考文献
[1]马玉青, 周琦.严防银行会计统计信息失真, 中国统计·19987·总第2
15期
[3]董伯坤.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金融会计·1999 – 10
[4]于科.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及防范对策的思考,北京金融·2000 – 6
[5]吴刚.盯住企业财务报表、预警贷款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2 – 2
[6]武红卫.试论建立我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第二篇:会计论文会计学论文会计毕业论文
浅析会计经济与会计研究的关系
摘要:会计研究是用科学方法探求会计的本质及其工作规律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研究;关系
一、会计研究的作用和变革
会计研究主要是指会计理论研究,它是对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探讨,揭示会计工作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其目的在于对客观会计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预测。会计理论是在会计领域内形成的,它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会计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列宁指下:“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动动”。①同样的道理,没有正确的会计理论指导,也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过去会计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普遍原则。会计理论研究,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也就是说在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中,要与会计实务相结合,否则这种理论就失去意义而变得没有生命力。怎样进行正确地结合呢?一般地说,主要是对会计实务总结和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
对会计实务的总结,可以从过去合理的会计实务中提炼出理论成份,完善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可以加深对过去不合理的会计实务的认识,帮助会计人员尽量避免 再犯过去的错误,提高会计实务的总体水平。
对会计实务的评价,即是按照评价机制、评价依据评价标准,对过去的会计实务进行评价。例如,依据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来判断过去某项会计实务是否符合逻辑,在理论上是否合理,从而作出相应的评价。对于符合逻辑的和合理的,就是合法的,否则就是不合法。通过会计理论研究的总结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而且也有利于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合理性不断提高。
(二)为当前会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企业会计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事项是企业会计人员未曾遇到的,而在现有的会计中又找不到相应的规范做法。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会计理论研究,可为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向会计人员解释法规、准则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使其真正领会法规的精神实质,深入贯彻执行。会计理论研究与法规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国目前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无一不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成果。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论基本会计理论》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都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为未来会计工作指明发展方向
会计理论研究不只局限于当前,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事物的未来发展。通过会计理论研究,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事项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处理方案。为此,在很多情况下,理论转化为实践是需要一个过程。提前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实际应用时才可做到胸有成竹,例如,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所谓“事项”是指可能对使用者造成经济影响的事件、现象、交易等,它具有可为人们直接观察的多重属性,对这些属性,会计都要反映,而不应将反映范
围局限于事项的价值量。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种理论没有得到普遍重视。但在今天,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大,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开始体现出其价值。这说明,会计理论的超前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要求,会计理论的超前性研究,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自人类文明史以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理论研究也不断变革:1.劳力经济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阶段。这个阶段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占有或通过土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这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业务简单,会计研究主要是如何反映劳力经济活动的信息:最早的会计记录方法是简单刻记和绘图记数,以后出现了结绳记事和刻契记数等方法。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单式薄记法便应运而生,并在管理和控制劳力经济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2.资源经济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这个阶段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包括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这时由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复杂,迫使会计研究着重于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19世纪中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随后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处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从而促进了专司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与专司对内报告的管理成本会计的分野。在旧中国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工商业甚为萧条,经济发展落后,因此,作为工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就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其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完全是模仿和抄袭资本主义国家会计。不过,这与当时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相适应的,所以说,这种模仿和抄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社会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被计划方式所取代,因此,这种改变不仅影响到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方面,而且也影响到具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研究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会计体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投资者开始关注中国,大量的中外合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得以兴建,纯粹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开始受到挑战。因此,学习和引进适应于社会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受到人们重视。而20世纪90年代后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使得以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得到进一步肯定。这就为研究如何引进和改造西方会计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3.智力(知识)经济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将在下世纪进入智力经济阶段。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有什么特点,它对会计有什么影响及其对策,将在本书以后各章中较为详细地论述。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计要研究适应该阶段经济特点的会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会计研究所取犁成果在今天都完全失去了其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是无法全然割裂开的,理论有否现实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他们对其理性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过去会计学科体系虽然不同于遭受的学科体系,但作为会计本身,它们之间应当是可以相互沟通的,科学的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只要它们在研究对象方面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那么,它们最终就必然会融到一起。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能否融合,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研究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社会经济形态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那么,知识经济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制约会计研究,也就是说会计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都要适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识经济全面地制约着会计研究活动,影响着会计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以物资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共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的反映和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源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的生产、流通与传播以及知识应用的反映和核算工作。
知识的生产是指研究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尤其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迅速伸展到人类所及的各个尖端领域。科学知识创造所需要的资源最主要的形式是科学经费,它是国家和社会对科学进行调控的最高要杠杆之一,对科学知识生产方同、速度、数量和质量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知识的生产方式主要来源于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鼓励和大力支持,同时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鼓励和吸引企业进行部分的基础研究,促进科学知识的生科。与知识生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有关知识创新系统的建立。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机构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和过程。
知识的流通与传播是指知识生产到知识运用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机构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知识具有与其资源不同的特征,它具有耐用性,可重复使用而不消耗知识本身,而且还具有不完全排它性,你拥有了一种知识,不排除他人同样拥有和享用。因而在流通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公有性和私有性的问题,存在着科学社会学上的科学发展“优先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按照科学的精神气质要求,科学知识的生产家只对他所发现的规律、定理等享有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也即不排除他人获得这种知识的权利。而无私利性却给予放弃首创权的举动以肯定和表彰,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科学上一种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知识的应用,即是将知识应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对于企业来说,进行知识开发和利用这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知识通过物化为产品并打入市场,为生产和经济不断注入活力,也使知识本身商品化了。商品化的知识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便于市场交易。而产品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是知识应用于经济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战备分析、决策与管理等软组织功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已变成了“知识生产率”的竞争,即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以及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的竞争。
综上所述,知识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技术知识,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一般地说,科学的、理论的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可以在社会传播与使用;技术的、经验的知识具有更多公共物品的专用性质,这类知识的创造者拥有知识的某些专有权益。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理论与经验也难以区别,特别是当知识可以带来超额回报的生产要素后,如何处理知识的公有性与专利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知识创造者的权益必须保护;别一方面,这种保护又必须适度,否则会影响知识的流通与传播,无法最大地发挥知识的功能。
(二)对会计研究范围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大地冲破会计研究的范围,要求会计学的研究要“四个面向”(面向信息技术革命大潮,面向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向创造经济的发展,面向产业发展的变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从会计系统的整体出发,采用现代科学手
段,对会计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全面发展会计科学。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扩大到社会会计,如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社会保障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等;从研究一个国家的会计来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扩大到研究世界的会计,如国际会计准则、跨国公司会计、股份公司等;从内容上来看,从研究会计客体(会计对象)的会计,如财务会计、责任会计、税务会计等,扩大到研究会计人员,如人力资本会计,会计哲学、会计行为学,会计伦理学和会计心理学等;从研究会计工作来看,如实证会计、质量会计等,扩大到研究会计工作手段,如会计方法学、计算机会计学等。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要求会计研究扩大会计科学的知识范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计算机为中心,建立会计信息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与国际联网,以达达到“数出多门,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对会计研究内容的影响
从前述知识经济的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会计研究内容--会计性质、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模式和财务报告等各个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1.会计性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推进,高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同科技领域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紧密。会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会计性质的看法,基本趋于一致,会计是具有两重性的经济管理科学,即有技术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从技术性方面来看,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信息的指示、传递、流通理应不受国别和地区的限制,要求它所提供的信息,尽量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求,为整个经济往来服务;从社会性方面来看,由于不同利益主权国家,对实物资源的分配、占有,从而形成了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又表现出各种限制。因此,必然形成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的一对矛盾,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使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缩短这一距离。
2.会计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要抓住这个契机和积极研究会计职能的转变,方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传统会计单纯依靠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着重提供过去信息的作法,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从重在对外的信息逐步演变为重在对内的信息,从重在过去的信息演变为重在未来的信息,从单纯提供信息逐步演变为能动地运用信息并参与决策。这样使会计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上均能发挥作用。其次,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重点在逐步由实物资产向无形资、虚物资产转变;由为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逐步向提供精神产品和智力劳务转变。强化咨询能力,虚实资源结合,使知识转化技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此外,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会计的核算、控制职能会被电子计算机替代,使会计跳出了几百年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的程序,对会计人员是一种解放,会计工作者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供预测、决策、管理等方面真实可靠的信息,进行专业技能咨询服务,发挥内外部之间资金运动纽带作用,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3.会计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会计要素是以大量资源、原材料、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为主。而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为主,这些资产所占的比重将大大量高。据统计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已达到353亿元人民币。②这表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会计基本要素的概念将赋予新的内容:
(1)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强化,客观上要求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应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从而使会计上“资产”的概念更为宽广。
与此相联系,“权益”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劳动者权益与出资人(包括债权人)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2)成本要素也赋予新涵义,成本表示企业为获取一定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它的概念要求包括获取非人力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和为获得人力资本所付出的代价,这两类成本都要在会计核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3)利润要素发生变化。当我们将获得各种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定义为成本后,利润要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利润已不是出资者投入资本的回报,而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投入后所产生的风险回报。
此外,随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变化,会计的核算体系也要进行更新,包括资产的核算要反映人力资本投入的信息,成本的核算要反映企业使用出资者投入资本所花的代价:利润的核算要反映风险收益的特征;财务报表的编制要体现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投入、运用和权益分享的全貌。
4.会计模式:随着人类社会逐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挑战:
(1)建立在借贷记账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但对于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才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却没有任何表示。
(2)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企业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该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正确计算人价值中包含的知识含量,同时要求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变更。
(3)如何采用适当方法,对“无实体公司”进行会计处理,以便能够精确、公允地计量收入、现金流量和实收资本,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并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最有意义的会计信息。
(4)对传统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提出挑战。这个平衡公式是体现务资产中心观,以财务资本密集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是有效,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把企业的战略转移到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上,知识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这个公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且在公司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它所含的理论前提是财务资本至上资本雇佣劳动的假设,而这个理论假设正日益受到知识经济扩展了资本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资本结构中,财务资本的相对产值日趋下降,而知识资本的相对产值正趋于上升。这一环境的变化,日益改变着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关系及产权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产权归属性理论,其中利益人口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的影响最大,该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其中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专业性资本,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也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这些新的产权归属理论,是对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与业主产权论的否定,自然也会冲击传统产权理论的会计平衡公式。由于传统会计平衡公式,存在上述的问题,因此,对它要按照两个原则进行改革:一是全面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结构的新变化;二是恰当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新特征,充分吸收现代产权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如下新的会计平衡公式:右边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或共同的所有权,包括股东产权、债权人产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产权;剩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5.财务报告:知识经济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时效性、预测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报告将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件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只有对企业硬性资产和软性资进行充分揭示,才能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公允、有用,满
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传统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历史的会计信息,其时效性和预测性相当薄弱,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如何及时捕捉真正有用的信息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给企业管理者及投资者提供信息时,一定要及时,要带有预测性,而预测性信息的价值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它有助于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决策企业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五卷,第336页。
[2]鲍勃·瑞安.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阎达五,戴德明,何广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3] [美]罗斯·瓦茨,杰罗尔德·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黄世忠,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秦荣生.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J].会计研究, 1997(7).[5]《’97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名牌评估事务所。
第三篇:会计学论文
浅谈财产清查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企业财产清查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必须进行财产清查。本论文主要分析企业财产清查的作用,企业货物资金、企业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财务处理。
关键词:企业财产清查 财务处理 财产物资
通过对《基础会计》的学习,会计老师系统理论教学,我逐步掌握了一些会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也使我对会计的基本工作的全过程有个完整的了解。我的论文围绕财产清查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企业财产清查的概念
1、企业财产清查是指企业对内部账目、资金等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账项进行查询核对,确定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账项的实有数,并查明企业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合的一种专门方法。
2、造成企业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
(1)、企业在收、发物资时,由于计量、检验不准确而造成数量、质量、品种上的差错。
(2)、在财产增减变动时,由于没有填制凭证而登记入账;或者在办理凭证手续过程中,在填制凭证、登账时,发生计算上或其他登记上的差错。
(3)、在企业内部人员财产的保管过程中,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4)、由于企业内部负责管理的人员保管不善或失职发生的财产残损、变质与短缺,以及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差错。
(5)、由于企业内部个人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而造成的财产物资损失。
(6)、企业因未达账项或拒付而引起单位之间账目不符等。
二、企业财产清查的作用
1、为了确保企业资料的真实性。企业财产物资的实存数与账面实存数很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差异,如果这些差异不进行调整,会照成企业内部账实
不符,为了确保企业资料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财产物资清查、货币资金、往来账目核对,查明各种财产物资的实存数,并与账存数核对,以便在账实不符时及时找出发生财产物资的实存数与账面实存数产生差异的原因,合理调整账面数字,做到账实相符合,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真实性。
2、对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完整与安全起到保护的作用。通过查明企业财产物资有无短缺、亏损、贪污盗窃的情况;检查企业财产物资增减,货币的收支问题,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财产物资的完整与安全。
3、确保企业监督法规和财经纪律的顺利执行。对企业内部财产清查,可以帮助企业具体检查单位对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
4、能够加速企业单位之间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财产物资的有效使用。
5、促进企业单位改善管理工作。
例如:中石化广西贺州石油分公司为了摸清企业资产“家底”,掌握企业现有资产权属、权证、现状以及管理情况,顺利完成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等,该公司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此次贺州石油分公司资产清查工作,以“实物盘点与账务核查”、“实物与权属、权证核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物对证、以证对物、以物对账、以账查物”的基本方式,清查以2013年8月31日的账面数为清查基准日;清查范围为权属资产公司、股份公司的全部实物资产;清查内容包括核实实物资产基本状况、权属情况、账实相符状况、质量和使用情况、等。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了中石化广西贺州石油分公司的实物资产管理,保证了实物资产安全完整,防范经营风险,从而为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次的中石化广西贺州石油分公司财产清查,不仅对公司财产物资管理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而且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法。
三、企业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1、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程序
(1)、企业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是对财产清查所确定的实有数量与账存数量之间差异的处置。针对企业财产清查结果,首先要分析企业账实不符的原因,比如财产盘盈、盘亏和多余积压,或者逾期债务等,之后明确其责任,并针对其原因深入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2)、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要积极处理多余不配套物资设备和长期拖欠款项,提出处理意见,督促各单位更加完善管理。
(3)、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企业财产清查的结果,要善于发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加强财产管理责任制,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
(4)、企业要通过账簿的调整做到账实相符。面对的清查结果,核对好数字、查明原因、调整账簿,严格进行财务处理,并追回由于责任者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
2、企业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1)、企业在固定财产清理过程中发现的盘盈固定资产,查明属企业所有,为其开立固定资产卡片。
(2)、企业存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企业发生存货盘盈后,应及时查明发生原因,办理盘盈存货的入账手续,调整账面记录,借记有关存货账务,经有关部门处理批准,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企业发生存货盘亏和毁损后,要分情况详细处理。
3、企业资金清查结果的处理。企业的银行存款清查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银行记账与银行送来的对账进行逐笔核对。当发现企业日记账有错账、漏账等应及时纠正;当银行有错账或者漏账,应通知银行尽快查明调整。
例: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2013 年末资产清查结果的公告,该公司于2013 年末资产清查结果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司 2013 年末资产清理工作的安排,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对公司存货、债权、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根据清理结果,2013年公司计提坏账准备 6,534,206.26 元,处理盘亏 CPE 1,652,232.67元,处理盘盈 PE 6,097,642.17 元,提存货跌价准备 4,959,239.71元,报废固定产4,253,825.12 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371,449.86 元。财产清查具体情况如下:
1、计提坏账准备。
2、处理存货。
3、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监事会意见:监事会认为,公司监事有义务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认真的审核,本次资产清查结果真实,并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合理规定。该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次财产清查对公司各项财产物资的完整与安全起到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现代教育出版社
《公司财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会计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会计学论文范本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引言 公司治理一词于1984年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公司治理之于国内也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已成为其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国内出现的一些“财务丑闻”,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的大讨论,大反思,公司治理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任何事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相联系,公司治理的好坏也与公司的理财环境密切相关,影响并制约着公司的理财环境。本文中,笔者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由此而导致的我国理财环境的不健全,并就如何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净化公司理财环境进行了探讨。1公司治理理论 1.1公司治理问题的由来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一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出现在英文文献中。20多年来,它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而且还成为了实物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学者、企业家,还是监管机构、新闻媒介,都对公司治理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6.2建立健全外部治理机制、净化公司外部理财环境 6.2.1 完善证券市场的监控作用 6.2.1.1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收购兼并功能 首先,要按照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统一部署,逐步减少国有股比例,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性。根据有关学者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具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较之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总体而言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法规政策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朝着这个方向建立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其次,积极稳妥的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全部流通,以及A、B股并轨,消除证券市场的分割状态;最后,尽快公布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实施细则,对上市公司收购活动规定更严格的豁免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降低市场收购的体制性成本,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要约收购活动,使通过市场进行收购充分成为一种主要的方式,从而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收购兼并功能。
6.2.1.2 建立市场化制度化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证券市场的约束功能
建立市场化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其前提是实现上市公司市场进入机制的市场化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的规范化,否则,不仅上市公司市场退出制度的实施会受到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强烈干扰,而且还可能导致市场退出制度的被滥用,并产生一种错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误的市场信号。因此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要在树立证券市场不是一种宏观调控工具的观念的前提下,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化,真正实现上市公司的市场进入和退出与否完全依赖于其是否具备上市条件所要求的改制要求和业绩要求,不因其在所有制、社会背景、地区倾斜政策上的差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从而建立依靠市场来决定上市公司进入和退出的运行机制;第二,要尽快出台与目前已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并进一步指定对严重违反法规和长期失去流动性的上市公司的市场退出办法,实现退出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推进市场退出机制的国际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退出制度,包括市场退出标准、市场退出程序和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等。6.2.1.3 建立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 建立股票期权制度是发挥证券市场的激励约束功能来促进公司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否则不仅对公司治理无效反而有损。6.2.2 建立健全经理市场 市场机制不完善是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竞争性的经理市场,经理市场发展滞后,经理人员缺乏人才竞争的压力。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为解决我国经理市场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经理层的人事制度安排上引入市场机制。通过透明化、公开化的经理人市场,将公司的经营权与经理个人业绩、薪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市场机制确保在位的经理人具备最优的企业家才干。在引入市场机制的经理层人事制度时,我们应在董事会下属的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中设立独立董事负责制,以提高经理层人事安排及薪酬制度上的公正性。6.2.3 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环境 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一些基础条件,相关的法律建设就属于基础设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之所以要强调法律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公司治理的市场发展和文化发展几乎是与公司治理的法制建设同时进行的,在公司治理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法律环境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公司治理的完善往往要靠法律手段来强行推动,如《公司法》是和我国的公司制改革试点同步进行的,而公司制企业设立董事会就是在这部法律中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下来的。第二,公司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形成理性投资理念。因为完善的法律减少了公司治理环境的不确定性,有益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树立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心。再者,严格的法律加大了违约成本,有助于减少公司治理参与各方的道德风险,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正是因为法律环境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为健全法律环境,我们
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真正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严格依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认真纠正那些违反《公司法》的做法。另一方面,现实中正在进行的公司制改革又要求对相关法律中有关公司运营的具体规则进行完善和修订,要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使相关法律更臻完善。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健全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提高对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行为的监管力度;修订和完善《公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司法》等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有关的法律,要制定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法规;保障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和全面性,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规违法者。6.2.4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诚信问题的实质是一个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规范问题。面对安然事件以及国内的会计丑闻,加强会计师事物所等中介机构的诚信建设,培育信誉优良的中介机构变得非常迫切。因为中介机构是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的健康是证券市场系统稳定的关键。所以要鼓励中介机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采取的手段有: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风险教育。再次,加强信用教育。第四,严格进行业务筛选。第五,加强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最后,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相关立法,严惩不讲诚信的行为,加大违约失信成本。另外,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同一会计师事务不得承接同一公司的外部审计和内部咨询服务。6.2.5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尽量减少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保障外部投资者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是通过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来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基础条件,也是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核心任务。然而,我国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均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为真正使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规范化和科学化,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建立全方位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支持系统。目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信息披露应扩大范围、缩短时间。第二,调整信息披露标准。第三,信息披露要尽可能采用现代手段。第四,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最后,还应尽快改革审计制度。6.2.6培育经理市场 经理是现代公司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必须改变公司经营者由行政部门委派的办法,建立一个调节功能强,覆盖面广,高层次的经理市场。第一,需要建立经理市场的有关法规,规范经理的行为。第二,以市场竞争筛选经理,通过公开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检验,直接沟通人才供需双方,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第三,健全经理市场中的中介组织,促使企业专门管理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同时健全经理评价系统。6.2.7 改革银行体制 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在公司治理中难以发挥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现有专业银行商业化。将现有银行变成商业银行的关键步骤是实行公司化。(2)、建立新的商业银行,使其有效的监督企业业绩,在公司治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解决的是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产生的代理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制企业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致谢 „„„„学生:李婷2005年6月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版 „„„„
第五篇:会计学论文
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措施
内容摘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手工操作阶段,人们已经找到并建立了完整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防范办法,而会计电算...关键词: 会计 操作 输入 系统 数据 校验 管理员 设置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手工操作阶段,人们已经找到并建立了完整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防范办法,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
1.电脑黑客。电脑黑客是指非法侵入计算机的用户或程序(尤以网络环境为甚)。在会计工作中的电脑黑客指竞争对手和专门进行窃取商业秘密的机构或组织。通过捕获、查卡、消息轰炸、电子邮件轰炸、违反业务条款等方式非法侵入,窃取数据或破坏数据,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2.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的载体是会计软件。当操作人员将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后,就在软件的控制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各种结果。因此,会计软件本身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数据的真实、安全、完整、可靠。
3.人为的舞弊行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工作人员为了达到窃取或泄露商业秘密、非法转移资金、掩盖各种舞弊行为等非法目的。有意协助竞争对手获取和破坏会计数据,从而对会计软件、数据等进行非法篡改、删除,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
4.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由于电算化系统内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的数据录入错误、操作步骤失误、监控力度不够等,使会计数据录入或处理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完整和不真实。
5.计算机病毒。电脑病毒是一个不为人所陌生的名词,除了可以通过软盘、光盘等途径进行传播外,现在又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传播,在网络环境下隐蔽性更强、破坏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计算机病毒不仅能对会计数据进行毁灭性的破坏,还可以对正确的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删除、修改、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应引起更高的重视。
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措施
1.保证会计信息输入的准确。要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是关键。为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首先,应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设置相应的审批制度;其次,应对系统的每一功能模块设置操作权限和口令密码,对特别敏感的数据还应设置多级密码控制输入;第三,应建立输入操作日志,以便随时监督和检查;第四,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的输入程序中应设置对输入数据进行校验的功能,如平衡关系检验、凭证类型及连续凭证号检验、科目对应关系校验、科目窜户检验等手段。当操作员由于疏忽出现错误时,系统能自动检测出错误并拒绝接受错误数据。
2.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因此,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必要的。(1)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根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业务要求,设立各个电脑操作岗位,如系统管理员、软件操作员、系统维护员、会计档案管理员等,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权限,使每个操作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工作,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正常顺利的工作,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准确、可靠。(2)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替代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而具有了新的内容。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控制的要求也更
为严格、规范。因此要求必须建立和健全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规范会计软件市场,增加软件的限制功能。我国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会计软件市场,避免由于行业垄断等原因造成的重复开发、强制购买等行为。会计软件本身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在软件的选择上应选择安全系数高、投资少、见效快、维护便捷、易于应用的软件。
会计软件的修改功能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系统数据的不安全性。因此,必须增加软件的修改限制功能。一是对没有记账的凭证,一经修改必须进行复核,正确后予以确认;二是对已记账的凭证系统必须提供不能直接修改账目的功能,对修改过的凭证,保留修改痕迹;三是输出的财务报表的数据由系统按照用户定义的格式和数据来源格式自动生成,不提供对数据修改的功能。
4.建立数据的保密备份制度。备份就是对计算机系统内的相关数据进行备用拷贝,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可随时用备份恢复系统,一般情况下不予使用,因此良好的备份制度是充分保证会计信息安全性的有效保障。但也有一些不确定的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失窃等可能会造成备份的丢失,这时已难以利用备份来恢复系统,因此对特别敏感、重要的数据应采取双备份或多备份的制度,且将每一备份存放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的密码,从而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可靠。
5.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保障措施。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对软件本身的破坏直至损坏硬件。而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会计数据是会计工作中的宝贵财富。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必须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姜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