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带着孩子进行阅读。但当时并不知道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我小时候读书比较少,阅读面窄小,平时羡慕别人口吐莲花,说起话来一套有一套,再加上想把女儿引上爱读书之路,于是做着语文老师做的事。一年级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和学生一起编故事,二年级带
学生看注音版的书,看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书。
到了三年级,发现平时爱读书的孩子的数学越学越好,还有些孩子,读不懂题目,遇到判断、选择、解决问题会错一大片,但找过来个别谈话,发现将题目多读几遍或者教师读一遍,他就会做了。究其原因,学生常依赖教师读题和提示,自己不愿意阅读,不会与“文本”对话,这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看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已是我目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了。从这周起,我也想学学海门的老师,开设一节数学阅读课,指导孩子们去阅读数学,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今天我依据数学报第1039期的内容,试上了一节课《找准一周是关键》。
一、阅读《细心围篱笆》
1.读《细心围篱笆》的情境内容,找准关键词,用红笔标注。
2.独立思考,你怎样去围?
3.小组交流想法
4.看思路点睛
5.说看了这部分内容,你说说该怎样去看数学报
二、阅读《找准一周是关键》
这里共有4道例题,运用逐题展示的办法,让学生先读题,找并理解关键词语, 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优等生边板书边说自己的思考, 最后让学生看看思路点睛。在看完4道例题后,也让孩子们大显身手,做做思维体操,发现孩子们的正确却很高。这足可以证明,孩子是有能力阅读的,只是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
三、说说阅读收获
说阅读收获时,孩子们说得很实在,用上了数学报中的语句。
“做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解题时要考虑多种可能性。”
“一种思路不同时,我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读数学报时,我们要先读懂题目,然后思考。思考好了,再去看看思路点睛,看看我的想法和报纸上的想法是不是一样的。”
“当方法不一样时,我们要看看谁的办法好。”
反思:
因为报纸少,做成课ppt,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孩子的思维在跳跃,个性在张扬。之前不是学生不会思考,而是我这个老师没引领的好,走偏了路。在今后的路上,我要和孩子在阅读中思考,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让孩子们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第二篇: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听专家报告有感
调兵山市教育局为了提升全体教师的素质,请来了全国有名的几位专家为我们做报告。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收获很多,感想也很多。
作报告的专家给我们传授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切实可行的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好好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张教授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理解。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强调的是一种实践能力,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我现在正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学生如果不通过动手操作,教师只是做讲解的话,学生做题会很慢,思维也不会得到训练。我把张教授的“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记在了心里。例如《十几减9》我向学生提供了小棒,让他们动手摆小棒,小组交流,学生探究出了很多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破十法,先用十去减9,然后再加上剩下的几,就能算出得数,直观形象。第二种连减法,先用十几把几减掉,再减剩下的数,化难为易。还有的学生看到小棒想起了学加法的情况,一下子就能想到得数,这是看减法想加法的方
法。学生探究了很多方法,也很兴奋。学生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做起题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然就又对又快了。
在讲“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一个小游戏“小小玩具店”。将几件小动物玩具剪纸贴在黑板上,宣布每件玩具的价钱和购买要求(钱要不多不少),教师做售货员,学生为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紧密结合起来,购买活动热烈有趣,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我也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一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口语交际《找春天》一课,我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当中,从小草,到柳树,到野花,看到植物的变化。从解冻的小河,到绵绵的春雨,到暖和的春风,感到自然事物的变化。学生只有亲身感受了,才能理解“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这样的美景,才能吐露出自己的真情,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我还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扳腕子比赛》、《跳绳比赛》等,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起作文来才会做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让我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在读书中获益;在思考中提升;在钻研中锤炼;在快乐中成长;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以这样的自我规划为准则,在我的教育之路上步步提升!
第三篇: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学会学习
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可见数学思考弥散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数学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思考方法,建立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思考的具体任务,也是数学思考的有效载体。《体积与容积》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的具体任务、作为数学思考的有效载体。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这课时,精心设计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思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在《体积与容积》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一个土豆和一个芋头(肉眼不能分辨它们的大小),让学生比较大小。在学生发现用“观察的方法”不能准确比较时,我及时提问:“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比较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从而引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进行搜索的数学思考: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称重量:谁重谁大”,还是“排水法:用同样大的量杯装入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土豆和芋头,水面上升高的量杯中的物体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下面选择最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作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动手实验后,教师抓住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水面上升的部分为什么不同?”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数学思考:“水面会上升是因为土豆和芋头都占有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那是因为土豆和芋头占有的空间不一样有大有小”。从而亲身感受“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空间有大有小”。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真正体现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容积的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杯子和一个饮料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两个容器谁容纳的水多?”在学生观察得出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时,继续追问:“瓶子所容纳的水多,指的是所容纳的水的什么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对比与辨析的数学思考:“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就是饮料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大。”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住容积念。由上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去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不断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的深入思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才有利于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在动手实践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会进行实践方法筛选的数学思考、合理安排实践步骤的数学思考、实践中搜集有用数学信息的数学思考、实践后得到什么结论的数学思考等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动手实践,引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思考又是至关重要的。如本节课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准确比较出土豆和芋头谁大?在交流中选择最合理最可操作的实验方法——排水法;在合理选择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分三步:①在同样大的量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水不能太多,②分别把土豆和芋头放入水中③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进行动手实践;最后分析现象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思考、选择策略的对比数学思考、确定实践步骤的统筹数学思考、分析现象的数学思考、归纳整理形成结论的数学思考„„明白动手实践进行实验的方法分四步:首先选择实验的策略,其次明确实验的步骤,然后动手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本次实验所要理解的体积的实际含义,也学会了如何动手实践进行实验。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在“错觉”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教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有一个错误的见解后,正因为这种错误点燃了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使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炼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有意给学生创造“错觉”,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思考、求知、探索。体积和容积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有意利用学生的“错觉”(体积大的容器,容积也一定大。)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出示两个体积一大一小的有盖水箱,让学生猜一猜谁的容积大?”由于学生受已有认知水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猜体积大的容器容积肯定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发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的数学思考:体积一大一小的两个容器,容积的大小不确定,因为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从而引发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明白,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容积的大小只能看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让学生真正区分体积与容积,真正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数学思考;给学生创设感兴趣的、有个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有意给学生创设利于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的“错觉”情境,让学生在辨析中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思考的乐趣。在学会数学思考的同时,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第四篇:在-中学会-作文指导
“在——中,我学会了——”写作指导
1.注意审题
“在中学会”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在中”限制了选材的范围,“会”是题眼,是重点,要在“会”字上做文章。一些考生把重点落在“学会”的宾语上,如学会“理解”,只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懂得学会理解父母等,并没有表现“如何学”、“怎样会”,这显然与命题者考查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主旨不符。
2.扮靓标题
写作时,切记要先认真将题目补充完整。因为半命题作文成功写作的关键是补题。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题目的好坏,不仅制约着全篇的写作过程,而且还会先入为主,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如果拟“题”陈旧,或“题”不对文,甚至有毛病,无疑会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评分,进而直接影响考生的作文成绩。因而补写一个正确、鲜明、新颖的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补题时最好以写“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基础,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切入点“小”为根本。总的说来,就是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半命题变成具有新颖性特点的全命题。补题时,前一条横线补写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交往中”、“吃苦中”、“读书中”、“实践中”、“成长中”、“失败中”、“眼泪中”、“网络中”、“平凡中”等;后一条横线则需要考生根据前一条横线选定的写作范围,补写出既有新意,又有创意的文字。补写的内容可以是:“尊重他人”、“宽容”、“诚信”、“关爱”、“思考”、“创新”、“珍惜”、“欣赏”、“谦虚”、“自信”、“放弃”、“感恩”、“合作”等等。
另外,题目补充完整后,还要回过头来与题干要求对照一下,对补充后的题目从语意、语法、语感的角度进行思考、推敲,尽量做到简洁、明确、生动、形象。要切实避免很长的题目、表意不明的题目和填充后搭配有误的题目,在确认无误后,方可构思写作。当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考生尽量在补题上多下点功夫,闪出文章的第一道亮丽,来提升自己的作文分数。比如一位考生就补题为《在生活中学会异想天开》,文中结合时弊,对“填鸭式”教育批判的同时,呼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建设事业需要这样的一种异想天开。”并以确凿的事实有力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思考改革前景的思想深度和力度,一改中学生作文幼稚化的倾向,立足点较高,自然被评为考场一类文。
3.恰当选材
本文题的选材范围相当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写什么都必须写出独特的感悟,充满真情实感,切不可泛泛而谈,或人云亦云。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选材宜小,以小中见大为好,如“在电梯中学会和谐相处”、“在看落叶中学会做人”、“在踢球中学会理解他人”、“在校会中学会‘弯腰’”等。当然,最明智的选择,还是写自己最熟悉,而又最有感悟的东西。
4.巧妙构思
在构思上要想有所创新,除了大多数考生都会运用的设置新颖独特、富有表现力的小标题外,你还可以尝试以下新颖形式:
(1)书信、日记式。同学们在使用书信或日记展开情节这一写作形式时要注意必要的变通,可以把书信或日记镶嵌在故事中;还可以由几封短信或几则日记连缀成一篇文章;也要以把书信或日记作为文章的主体,另有与书信或日记相关的开头和结尾。
(2)磁带体式。这种结构采取播放磁带的方式,一般分为A、B两面。写作时把A面发生的故事与B面发生的故事交叉来写,颇具创新。
(3)镜头组合式。借用电影艺术剪辑画面、组接镜头的方式来谋篇布局,将生活的片断、典型的细节、多变的场景,甚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直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排比式。采用段落排比的方法,通篇巧妙地在段落结构上采用“排比”这一形式,可以很好地组织起全文的结构框架,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来,并且能使文章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5)问答式。写作时围绕一个主题,采用一问一答或几问几答的问答对话法来组织文章,笔墨俭省,结构清晰。
(6)其他的诸如“排行榜”、电视访谈录、网络设计、新闻稿、诊断书、相声、方程式等形式也可尝试使用。当然,构思的独特只能是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的一种锦上添花,绝不能故弄玄虚、徒有其表,否则就很可能弄巧成拙,落一个鸡飞蛋打的结果。
在被爱中学会爱
我的母亲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却有着伟大的爱。
就是在上个周末晚上5点,我去上化学。按平常应该是7点放学,不想今天老师要加课,多上一小时。中间也没有休息时间,加上那天出门时和妈妈吵了嘴,也就没往家里打电话通知一声。手机设在静音上,我安安稳稳地坐了一小时。回家路上,拿出手机,看到的是震撼的数字,顿时我的心沉重起来,感觉这手机的分量也很重。
7:30短信:孩子,你在哪里呀?快回家吃饭吧。
7:33一个未接来电。
7:35一个未接来电。
7:39一个未接来电
7:43短信:孩子,放学了吗?快回来吧。
7:47一个未接来电。
7:50一个未接来电。
7:52短信:妈妈给奶奶打电话,孩子你不在奶奶家。你在哪儿?快来个电话吧。7:55一个未接来电。
7:57一个未接来电。
7:58一个未接来电。
7:59短信:孩子,妈妈很担心你,你在哪儿呢?给妈妈来个电话吧。
8:00一个未接来电。
8:04一个未接来电。
我的眼前顿时模糊,短短的30分钟,妈妈发了4条短信,打了10个电话!我想象得到母亲用布满了老茧和皱纹的手,颤颤地按着手机键,脸上写满了忧愁期待的神情,然而我,却安安稳稳坐了一小时,浑然不觉。
“妈妈,我这就回去了。”我含着泪,颤抖地发了短信,不敢打电话,怕会哭。妈妈,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每天早起做饭,为我检查作业,又给我请了家教,而您病了却不舍得吃药„„妈妈我对不起您,还和您吵架,还和您赌气、不说话。
妈妈,她多么需要我,需要我的理解,需要我的爱。
从今天起,我要学会去爱您——妈妈!
从此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及时给妈妈打电话,报报平安,再也不让妈妈担心了。
亲爱的同学,你记得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例文二:在生活中学会蜕变
我曾是一个茧人,是个“裹着茧”的人。下面是我初中三年生活的蜕变。
一、蛹
初入初中实验班,我是一只蛹。在班级中,高手如云,我怯生生地爬着。有时,碰到学习的棱角,有时碰到同学嘲笑的冰山,有时被卷进家长失望眼神的旋涡。我很难过,很害怕,很委屈。我要变。
二、裹茧的日子
那是我最寂寞、痛苦、艰难的时光。茧里的空气好闷,阳光也不充足,可这里很安静。我的心变得好大,我开始反省,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蜕变我。我挂在学习的枝头,天天吮吸知识的露珠,沐浴生活的阳光,外面的世界很闹,没有谁注意我,可我却有点快乐,偶尔会露出几丝微笑。我成长。
三、破壳成蝶
那小小的壳终于裹不住我了。在那初三的日子,我破茧而出了,才发现自己的翅膀如此坚固有力。在初三的生活中,我采着各种花,不知疲倦。同学们这时才注意到我,他们不敢相信这便是那个怯生生的可怜的蛹。原来我有美丽的翅膀,有随时捕捉一切的变化,更惊奇的是我学会了飞翔,并且还有阳光下自信的笑容。我快乐。
裹茧的日子换来了笑容,换来了美好的生活,换来了优异的成绩。那痛苦的日子成了我最珍贵的回忆。那便是我的生活,那便是成长,那便是蜕变,是生活教会我破茧成蝶。我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向更高的目标飞翔,带着那段时光,飞跃生命中最高的最绚丽的彩虹!
简评:此文的亮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蛹”、“裹茧的日子”、“破壳成蝶”,既巧妙地
暗示人生成长阶段,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字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文字中没有牢骚满怀,却又抒发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你看,角度多美。在考场上,大家都人云亦云的时候,作者却别出心裁地化作茧人,诉说生命的蜕变。这样的新意,怎能不迅速跃入评卷老师的眼帘?
例文三:在责任中学会放弃
天地苍茫,岁月无声。亘古的长风吹起岁月的烟尘,大江东去的春水将那曾经的风流爱恨、功过荣辱一并尘封入历史。而翻开浩如烟海的史册,我们会发现——曾几何时,那一个个响彻云霄或臭名昭著的名字背后,都承载着同样艰巨的责任,之所以会有迥然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在责任中,他们,有的学会了放弃,有的却没有。
褒姒的手远远地指向了烽火台。萧瑟的秋韵中,褒姒的脸,绝美而冰冷,周幽王犹豫了。他知道,点燃烽火定然可以博得褒姒难得一见的笑容,可是,他更清楚,烽火台乃是王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随意点了,无异于自取灭亡。可惜啊,周幽王终不愿放弃宠妃难得的欢颜——于是,烽火点燃了。终于,褒姒的笑声在天地间回响,脚下,是那片早已衰颓得千疮百孔的周朝国土。
那不愿放弃美色的周幽王,终是把肩头千万黎民与百年基业的责任丢弃在那亡国之音般的笑声里,于是便成为了历史的遗恨。
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断了望乡的眼。终于有一天,那位叫王昭君的南方少女以其绝世艳丽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其胸怀天下的责任感点化了一方生灵,就此名垂千古。只有那南归的雁群知道,昭君是怎样放弃了一生的荣华来换得大汉的半世太平与黎民的一世安宁;只有那朔北的长风知道,悠悠羌笛背后是昭君怎样的绵绵乡思与无悔抉择,而这一切,最终又是怎样化为青冢一座,万人凭吊。
我们的肩上,定也承担着无数的责任——为自己,也为他人。惟有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在责任中学会放弃,选择正确的方向。
是的,面对责任,我们放下的是利益,收获的将是内心的无悔和灵魂的永恒。简评:初看题目,“责任”与“放弃”,似乎并不相关,但在小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孟子云:舍生取义。面对责任,放下私利,收获的是永恒。本文除了立意深刻、分析透彻外,起笔也不凡,文气充沛,对比鲜明,语言优美精当,颇有韵味,富有诗意。小作者善于从历史取材,根据自己的见解演绎历史人物,使之栩栩如生,宛若再世。这的确是一篇考场佳作。如何写好考场作文?本文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多读多思多练,注重积累,方能厚积薄发。
第五篇:在风雨中学会坚强
在风雨中学会坚强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 „” 坚强,是在风雨中学会的。
春天的风雨是温柔的,是滋润的。在润如酥的风雨中,沉寂了很久的万物跃跃欲试。春天的先行军---草宝宝们早早探出了脑袋,他们坚定地从土里钻出来,为山野填上一抹新绿,充当青春的使者。
在春天的风雨中,小草学会了坚强!
夏天的风雨是疯狂,是放肆的。世间万物欣然地接受了夏雨的恩赐,屈服于夏天。唯有荷花的坚强才能让自己有一片小水潭,偶尔有雨滴落在那宽大的荷叶上,他却固执地抖抖身子,把雨滴甩出老远,在风雨中彰显自己的斗志。
在夏天的风雨中,荷花学会了坚强!
秋天的风雨是冷漠的,是软弱的。大树的叶子已经枯黄,一阵秋风,一场秋雨,使得枯叶飘然而逝。他们安静的躺在土地上,等待着重生,去诠释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情怀!
在秋天的风雨中,落叶学会了坚强!
冬天的风雨是萧杀的,是残忍的!冬天以自己的威力逼迫万物臣服。只有梅花为了自己不容动摇的信仰,勇敢地反抗冬天的暴---它扎根于雪土下,生长在寒风中,它用红的夺目的鲜花展现自己的傲骨!
在冬天的风雨中,梅花学会了自己的坚强!
面对机遇让我们城乡人像小草破土一样,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面现实时,让我们像荷花自洁一样,不为所动高洁傲岸!面对失败时,让我们像落叶归根一样,从容不迫,心怀坦然!面对困难时,让我们像梅花一样,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让我们在风雨中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