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与习惯养成的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与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课题组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十二五”期间,华兴小学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入了我省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子课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与习惯养成的研究》。
几年来,我校也曾经开展过许多课外阅读活动,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做的不够全面。加入我省课外阅读课题后,以课题为牵动,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课题于去年下半年启动,目前研究已进入推进阶段,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
一、研究准备阶段:找准解决重点,夯实实验基础
(一)课题培训重在提升认知,掌握相关技能
课题开题论证后,我校课题组从两方面进行了培训:一是带领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建议》及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的内容,深刻认识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二是进行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和指导策略。
(二)问题调查重在问题分析,确定研究重点
开题之处,课题组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分析,根据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读书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学生在选择数目时大多以故事书为主,读书种类单一;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阅读收获不大。
在分析得出以上结论后,课题组把研究内容明确定位在知道课外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上。学校“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子课题组经过研讨,明确了不同年级研究的内容,分年段制订了《课外阅读行动计划》,力求课题的研究更实际、更合理、更科学。
(三)宣传动员重在家长参与,形成家校合力
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若要落实好课题研究的内容,除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自我努力外,家长的支持配合非常重要。为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动员全校家长参与课外阅读,学校利用家长开放日和期末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讲解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家长中发起亲子阅读的倡议,让每一个家庭都行动起来,在亲子共读中与书同行。
二、课题实施阶段:抓准突破点,打开实验局面
在落实课外阅读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课题组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边研究边实践,抓住以下突破点,不断推进有效课外阅读的进程。
(一)精心设计阅读环境,引领学生走入阅读天地
在打造书香校园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楼廊的每一块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有价值的阅读信息。我们在孩子们经常行走的楼梯两侧,为孩子们提供了20个人生必读故事,孩子们每天经过这里,都会驻足阅读,细细品味。孩子们从中领会并感悟了人生中的许多哲理。学习三层楼的长廊中,那一幅幅从经典中摘录的语句时时在传播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走入各班教室,无不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班级的“书香园地”展出的是学生的摘录作品、读后感及读书手抄报等。学生时常抬头仰望自己的得意之作,品赏自己辛勤阅读的收获。
(二)开设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实行课程化管理
实践表明,开设稳固的课外阅读课程,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从今年起,我校把课外阅读课纳入了课表,每周一节长课时,每天一刻钟短课时,有专人兼课,保证读书时间,在全校形成阅读的浓厚氛围。每周的一节长课时,低年级一绘本阅读为主,中高年级以阅读和交流童话和长短篇故事、历史等科普读物为主。每天的一刻钟短课时,主要以经典
诵读为主。课外阅读课的开设,将以往零散的、无序的阅读,变为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学生们在课上能及时得到老师对优秀读物的推荐、读书方法的指导、读书收获的分享、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学校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常态课进行管理,随时听推门课,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课评,并计入对老师的考核绩效。
每学期末,全校各班进行经典诵读的展示汇报活动,从中评选出经典诵读最佳班级和诵读小标兵。
(三)推荐适合读物,提供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读什么?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有责任将优质的精神食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推荐工作,我校的做法是:
1.利用假期,课题组组织各学段老师将语文教材中来自于长篇作品片段的课文筛选出来,确定出本学期向学生推荐哪本长篇作品,让学生一开学就读起来。在学生对长篇作品呢有了一定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在学课文,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位。
2.每学期初,学校都要精选一批有一定阅读价值的读物,作为必读书目向各个学年学生推荐。阅读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其中包含:寓言、诗、中外名著等读物,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3.丰富学校图书室和校园网上电子书资源,每天中午开放阅览室,微机室。
学校采用滚动式阅读法,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向学校借阅图书。学校的阅览室每天向全校开放,每当中午,阅览室里坐满了如饥似渴读书的学生,那里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阅读基地。网上阅读时,各班学生按照学校安排好的阅读时间表,进入图书室或微机室阅读,并填写“课外阅读记录表”,记录读书收获和感悟。
(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提炼课外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实效
1.以“读书课”为载体,提炼课外阅读策略,将课外阅读教学研究常态化。课题组每月定期组织不同课型的“读书课”观摩研讨,及时提炼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组先后研究了不同年龄的阅读指导策略。针对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理解力不强的特点,引进绘本阅读,以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在基本可以自主阅读的情况下,老师带领学生共读一本,按照“好书推荐——导读推荐——交流提升”的流程展开课外阅读的教学。
由于很多经典读物往往并不浅显,它们的深刻性沉睡在文字中,如果不点破,学生是感受不到的,学生的阅读往往是浅层阅读。因此,学生自读基础上的共读交流,室提升学生阅读品质,关注读物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掌握阅读方法是高质高效阅读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环境中,教师们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引领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时,要求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在书中勾画语段,并批注的读书习惯;略读时,要求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概括大意,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同时,帮助学生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跳跃法、摘录法等适宜的阅读方法。
在读书交流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掌握读书笔记的方法。本学期,学校重点推广读书储蓄卡的使用,根据不同年段学情,读书卡上设计不同的内容。低年级要设摘抄专栏,以摘抄文中好词好句为主;中年级既设摘录精彩段落专栏,又设读书最突出收获专栏。高年级,在学生养成精彩章节批注的基础上,以写读后感为主。班主任老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不断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五)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品尝阅读乐趣
本学期,我们将班级读书活动与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巩固阅读成果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在学校层面,每周四的晨会时间,校电视台定期开展“名著导读”活动,邀请曾读过名著的同学组成的“小小讲师团”,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导读经典名著。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读书争霸赛”、“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各类主题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2.在班级层面,充分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比如,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中,开展“好书推荐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
3.在学生层面,设立读书储蓄卡。学生没读完一本书,填写一张储蓄卡,到期末看谁存的卡多,谁得的评价星多,这些数量作为评选读“知书爱书小标兵”的重要依据民。同时,储蓄卡的内容也是读书收货的内容,可以定期在全班交流。这些方法对学生有很大的作用,使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热情。
(六)学校联手,促进课外阅读习惯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都在家中进行。我们只有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和督促,课外阅读才能有实效。为此,学校以“读书储蓄卡”为载体,及时联结家校沟通反馈。我们在读书储蓄卡中设计了“家庭读书反馈栏”,请家长填写。(PPT)学校每周在课外阅读课上,组织学生在小组间展示阅读储蓄卡,及时掌握家长的反馈情况,并跟进评价,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梳理出以下有效课外阅读的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1.低年级绘本阅读“三读法”。即:一读封面,了解信息,想象情节;二读全篇,话题聊书,交流体会;三读细节,情感升华,获得启迪。其中,在读全篇,话题聊书,交流体会中,我们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叙述与补白、猜测与印证、表演与体验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把绘本读懂。
2.中高年级读本导读活动“一个系列”。即:激趣荐书、方法指导、推进阅读、摘抄积累、成果展示、反思阅读。我们将这一系列读书活动归为“好书推荐课”、“读书指导课”、“读书汇报交流课”等不同课型,深入研究各课型的指导策略。
3.针对不同体裁的读物,课题组还研究出了专题性阅读指导策略,如“科幻故事导读策略”、“成长小说导读策略”及“如何进行有实效的读书交流”等策略。
(二)针对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备课设计,课题组总结出备课“五步法”
以上课外阅读课备课方法的提炼,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逐步走向深入。
学校每周在课外阅读课上,组织学生在小组间展示阅读储蓄卡,及时掌握家长的反馈情况,并跟进评价,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初步建立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读书习惯养成《好孩子争章手册》是华兴学子人手一册的评价量化本。其中在学习小标兵评价中,有一项为“知书爱书小标兵”。各班根据学生日常读书储蓄卡的摘记和交流汇报情况,每学期评一次“知书爱书小标兵”。凡是连续三次以上获得此项小标兵的同学,可以获得好孩子绿色奖章,再升级可获得好孩子红色奖章、好孩子金色奖章。在读书活动中,学生每学期都会在争章手册上留下冲击金牌的足迹。“知书爱书小标兵”的评选,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促进
功能,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养成。
(四)学生阅读水平有所提高,良好读书习惯逐渐养成在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活动中,许多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伴随着读书量的积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阅读习惯已逐步养成。
回顾课题研究状况,我们清楚地看到,研究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明显差异,还没有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快乐地读书的目标。有些阅读课还缺少有效策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些问题将是我今后研究中要努力改进的重要方面。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还是初探者,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我们相信,在总课题组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的课外阅读研究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
第二篇:“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建设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书桌是每天和孩子们最亲近的物品之一,因此保持书桌整洁,有利于学习井然有序地开展的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养成整理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威海市[实验小学点击数:1099更新时间:2010-10-1
32007年12月,我校申报了“小学生习惯养成和策略与研究”课题。经
过前期的准备,自2008年3月,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从学习的礼仪习惯入手,带动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行为习惯养成篇
(一)成长有“礼”,文明礼仪伴我行。
我们将礼仪习惯汇编成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生
活礼仪五部三字歌,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文明礼仪,这是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重要过程。课堂上、午饭前、吃饭时、排队中„„都能听到孩子们的背诵。同时我们还开辟了:礼仪课堂、文明在线、阳光名言三渠道来强化孩子的礼仪。象礼仪课堂,是我们全校推行的校本课程,由音乐老师担任,间周上一次,从学生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到行走坐姿都手把手的教。今年暑假,我们投资10万建成学生形体室,并且在形体室投入使用的同时,每天晚上形体站立(即从脚后跟、屁股到后背都贴在墙上)10分钟,这是我们实验小学不变的家庭作业之一;“文明在线”是我们每个班长期开展的活动,通过发表主贴“文明只差一点点”的讨论,让孩子们自查、互查,有意识的去改变原来身上的小毛病;“阳光名言”就是每周老师都向孩子们推荐一句名人锦句,从思想到行动从古今到中外,让孩子们从阳光名言中感受到礼仪风尚。我们组织学生从“文明在我口中”(讲文明用语,正确使用称呼、不讲脏话粗话等)、“文明在我手中”(保持清洁、爱护公物、节约
水电等)、“文明在我脚下”(文明行走、文明乘车、文明游园等)、“文明在我心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善待他人等)四方面来践行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得到真正提高。我们还组织学生每天写文明日记,记录每天所做的文明事,不断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激励自己健康成长。
如今,孩子们见到客人打招呼、弯腰拾起垃圾、走路抬头挺胸等已经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已经内化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翩翩小淑女、款款小绅士,他们就是校园一道流动的礼仪风景线!
(二)健康有“美”,让美丽与健康同行。
健康是美丽的前提,健美是最美的形体。我们每天倡导三个一,即:跑一次步、做一套操、参与一项活动。学生每天都要跑一次步,早晨、课间操、体育课、晚饭后都可以,长短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确定;我们的课间操融合了动感古诗,英语兔子舞,太极拳,传统的雏鹰起飞等,让孩子们做一套操,强身健体,放松心情,让每一个孩子都从运动中体会活动的快乐;精通一项运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篮球、足球、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摇呼啦圈、羽毛球等等,课间、中午、课外活动,孩子们都三五成群,蹦蹦跳跳,我们的老师在博客里说我们这是阳光操场。我们学校每年五月份有个特长展示周,我们专门设立了运动类,羽毛球、花样跳绳、摇呼啦圈、花样滑冰,那展示的场面真的就是运动的美。
(三)让生活有“律”,让规律与生活相伴。
我们以引导为前提,以养成为目的,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有规律地生活,培养他们自知、自爱、自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天背诵一首习惯三字歌。我们自编了实小学生《修心手册》,手册以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形式,让学生们记得更牢,做得更好。如:“家务活,要学习,衣和物,放整齐„„”“不挑吃,不挑穿,惜粮食,节水电,爱整洁,常洗澡,勤刷牙,习惯好„„”。有规律的三字歌在日复一日的背诵中,渗透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每周强化一个生活习惯。每周安排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大到被褥折叠、衣物摆放,小到如何洗脸、洗手、系鞋带、吃鸡蛋,班主任 老师
和生活 老师总是手把手地教,耐心地指导,和学生一起动手整理,给他们以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学生感到“我能行”。
——每月纠正一个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与纠正不良习惯双线并行。各班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自主确定,比如偏食、不讲卫生等。教师每天进行落实,与评价相结合,真正将不良习惯消灭在萌芽当中。
二、学习能力习惯培养篇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我们遵循“兴趣——爱好——习惯”的培养方式,通过5个微型课堂培养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习惯。
习惯一:思维习惯
我们开设了数学思维训练课。主要通过“会看、会听、会说、会想、会做”,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手”五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等来进行思维训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我们每周安排一节数学思维训练课,晚间也有20分钟的思维训练,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模式。去年年底,在学校特色展示时,我们孩子的思维展示让与会领导惊叹不已,今年已经作为全区推广的内容。
习惯二:记忆习惯
我们在各学科中推行“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如一分钟写多少字、背几首诗、记几个单词等,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能力习惯。我们的微型课堂之一的“疯狂背古诗”就迅速地培养了孩子记忆的习惯,朗朗上口的诗句、有节奏的律动让孩子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古诗上,轻轻松松中不仅积累了古诗、提升了底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记忆习惯。我们的学生2年内人人能背诵200首以上古诗。今年暑假,我们还将把速算心算教授请进校园,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从下学期开始,速算心算将成为我们每节数学课必须的热身运动。
习惯三:倾听、表达习惯
“倾听”和“表达”是与人交往过程的重要元素,我们从三个渠道培养孩子“倾听”“表达”的习惯。首先就是通过清晨的英语歌曲、韩语问候、童谣广播开始一天的听与说,“趣味英语”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说唱英语的氛围,孩子们因有趣而乐于表达;其次是通过主持特长班的活动,将理论和
实践结合起来,孩子们因爱好而善于表达;第三是通过微型课堂“精彩播报”,倾听家事、国事、天下事,交流一天的所思所想所做。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听说中来,与老师交流、和同学互动,跟家长聊天,让倾听与表达成为一种自然,更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四:反思习惯
孔子早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而在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中这句话有了更宽泛的意义,一日一思,增长智慧。反思习惯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睡前日记”这一微型课堂来实现。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要记录出自己一天的心情指数,可以是自己与老师、家长、同学的知心话语,也可以是自己反思自我、体验成长的过程,还可以是自己对于某件事情发表的评论等等,篇幅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
习惯五:书写习惯
通过每天的“习字一刻钟”,闹中求静,静中求学,学中求乐,乐中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良好书写习惯。
三、优秀品质塑造篇
亚里士多德说过:“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当拥有自信、坚持、感恩、乐观等卓越的品质习惯后,他的人生充满快乐,心情也会阳光灿烂。
(一)“搭建”出来的自信
“让小能人有舞台,让平凡人也有平台”,在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时时处处都为每个孩子搭建起表现自我的舞台和平台,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学校每年的“英语文化节”、“科技节”、“特长展示节”等活动,让孩子们享受着“过节”的快乐,吸吮着“节日文化”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多了一份锻炼,提升了一份自信。像我们的欢乐嘉年华活动,今年是第二年了,孩子们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不再是“我不报这项”,“哪项我不行,让**报吧”,取而代之的是“我在下棋方面是最棒的”“舞蹈比赛我能拿冠军”“让我报滑冰吧,我一定行的。”看着孩子们自信的目光,我们也由衷的高兴。
(二)“交谈”出来的感恩与乐观
在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孩子的“知心姐姐”,教室里的循循善诱、树荫下的促膝长谈、知心论坛中的倾心交流都为塑造孩子优秀的品质习惯提
供了沃土。每学期,每位班主任教师都要与每一位学生谈心三次以上,每月在论坛中发表一个主贴与全班学生互动交流,每天都要对个别学生与家长进行短信交流。上学期,仅三年级五班就有3名问题生通过谈心转化,每月主贴的回复达50个,短信交流达5000条。就是这一字一句交流的积淀,才使孩子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乐观。
(三)“评比”出来的坚持
在我校每班教室的后墙上,都有一块多元评价台,每个孩子都能从评价台中发现自己优秀的方面,找到自己进步的足迹。评价台一月以总结,以点点的评价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前进的脚步为孩子走向卓越的品质习惯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点点滴滴,细数每一个教育细节,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惊呆四座的语言,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帮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观。愿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一个学生播种良好习惯,收获精彩人生。
第三篇: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
2.人生是从读书起步的,读书是精神的探险,灵魂的遨游。人需要物质的食粮,也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了哪些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铸就下一代,为下一代打根基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我们深信,在学生时代播下了种子,肯定能赢得未来的收获,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国家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五十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推崇,他认为童年时代的课外阅读为其一生的发展作铺垫。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 1
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熏陶民族文化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上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我们的课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与警示。但总的来说,缺乏从读书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习惯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1.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指导下,阅读一本本书籍,达到一定的量,就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纠正各种不良动机,良好的阅读动机得以激发与培养。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4.时代赋予的责任
其它国家相比,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读书问题很严重。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55本,美国自克林顿总统启动了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要达50本。上海市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读书近50本。可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开辟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做到“五个养成”:
(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广泛阅读,应有书源。鼓励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读时有书。
(2)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3)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能动笔,是读书有收获重要之处。“走马观花”式的读书,将无法形成喜爱读书,扎实读书的态度,实效性不大。
(4)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之处。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建立家庭自己的小书库,改正随便撕书,在书中乱写乱画的坏习惯。
2.实现“三个提高”:
(1)提高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去认识自觉读书是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阅读习惯中形为自觉读书的行为。
(2)提高读书水平。读书习惯的养成,最终是要达到读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读书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读书的水平。
(3)提高读书成效。有成效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因此,学校应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学生读有所获。
3.形成“两个局面”:
(1)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才会强烈。读书的行动才会持久,这样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2)形成会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能力,读书的兴趣会更浓,读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利于读书水平的提高。
4.促进“一个创建”:
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法:
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问卷调查法: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4、实验研究法: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5、课例研究法:
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6、经验总结法:
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申请立项。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二)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
1、举行开题仪式,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A、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
B、召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C、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5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
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六.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明确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教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请县教研室王广良主任为指导,由校长冯晓宁,副校长李学刚,教导处主任张秀负责。王广良主任曾指导过许多所学校的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科研指导经验;王校长曾带领我校的课题小组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学骨干,都具有大专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一直致力于我校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研究,有丰富研究经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各类教学设施完善先进,有网络中心,千兆宽带校园网覆盖全校,班班拥有多媒体设备,引进了远程教育网的教育资源,教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真正实现了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这些为我校实现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第四篇:小学生一心向学的习惯养成研究
小学生一心向学的习惯养成研究
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题。在全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从简单的教授知识逐渐的向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变,从细微处入手,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为祖国作出贡献的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学习习惯
一心向学
策略研究
国内外教学研究同就资料表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往今来,在学术上有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长期有规律地安排生活,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一心向学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起床,自觉地为上学晚做好一起准备;上课铃一响自觉地跑回教室一一做好上课的准备;下午放学自觉完成作业再进行其他活动;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是他动辄被动,心烦意乱。无法安心的正常的学习活动。
第二方面的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有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的轻轻松松,有条有理。
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一个人养成一心向学的良好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做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有关。这也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一心向学呢?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下
1,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哦习惯很难有很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一心向学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习惯若被及时发现易于改正,恰恰相反,若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型时,既影响良好的习惯建立,又不易于纠正。如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及时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此案而过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那个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低年级是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惯,使之一心向学,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的一心向学的良好习惯。(通过《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归纳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学习体态姿势的良好习惯养成
正确的读、写体态姿势,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学生身体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要研究教育方法,以使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后,还要时刻关注,共同督察,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2、学习时间安排的良好习惯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一天的时间里,人的精力不可能从始到终都保持同样的旺盛。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时间,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早上起来利用洗漱时间听听英语,晚上睡觉前看一看有意义的课外书。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这也是保证时间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橡皮筋,老是拉扯它就会失去弹力,只有适当的放松,弹力才不会失效。实际上大脑也一样,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
3、课堂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学生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听课效率高,当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就多,就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练习时就能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4、课前适当预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可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听课,尤其是自学不能够弄懂的知识,更要注意老师的分析与推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预习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不但能够加深学习的印象,而且能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资料,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预习的时间和科目可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基础薄弱的学科应坚持课前预习,这样,在听课时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争取学习主动。
5、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 《论语》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趁热打铁,学过即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6、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许多学生不注意先复习,在未对所学科目知识加以消化的条件下,一坐下来打开书本就做起作业来,等遇到问题后又回头看书,实为欲速则不达。
7、选用适宜学法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学会思维。学习方法很多,而且人们喜欢的方法不等于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在学法上的指导研究,引导学生选用效率最高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
8、勤学多思好问的良好习惯 思考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思考是人学习书本和自身体验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贵在要问,学习就要开口问,学生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学生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学生不爱提问,教师就要多引导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的好习惯。
9、筛选整理信息的良好习惯
当今信息来源的渠道非常广泛,信息量大,学生不可能一股脑儿全接受,教会他们筛选、整理信息尤为重要。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进行,对信息资料分步检索筛选,获取所需信息这是搜集信息的有效方法,他能够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信息。
10、与人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甚至不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是不利于学习的。
良好的一心向学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也不能一下子养成,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是他们良好的一心向学的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的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那个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小学搞乃你就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自学习惯,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用于创新的习惯等。
2,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时间,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寻来呢,知道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时间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一心向学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子学的不端正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惊声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者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等等,能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啦。
3,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与或者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呢个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游戏哦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度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一心向学的习惯。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腥味的收获,播种了腥味,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培养孩子一心向学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在命运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喜悦。
第五篇:浅谈如何养成小学生环保习惯
浅谈如何养成小学生环保习惯
——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创兆小学
汤昔强
摘要:在当代,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也遭到了污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那么,针对环保意识培养这个问题,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从小就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只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是对于环境为什么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生态为什么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2)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易受负面影响,大多小学生都喜欢效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或者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乱丢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意识,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就会让他们形成不好的习惯,对于类似的不良环保习惯没有认识到,随意的乱扔垃圾,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在内心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意识环保习惯,当他们看见父母习惯于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燃烧产生的废气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农药的任意使用、牲畜粪便的不合理处理等都会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水污染的不良反映,导致河中鱼、虾等一些水生生物和植物死亡,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意识,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4)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很多小动物、昆虫、鸟类都成了小学生的玩伴,如:去稻田里捉蝌蚪,掏鸟蛋,捕捉蝴蝶,用弹弓打鸟等成了很多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那只是玩耍的一部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那样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所以,要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心里形成爱惜小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家庭教育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不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切实的效果。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习惯,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约束力就会降低。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4)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还处于低龄阶段,因此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再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他们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到深奥一些的环境问题,他们更是谈不上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形成环境与自己没有关联,自然就不会关心环保。也就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 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和生态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对小动物保护的本能。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通过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老师可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环保习惯,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环保习惯,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