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

时间:2019-05-13 23: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

第一篇: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

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著,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著,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

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

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

第二篇:方圆之间写人生

方圆之间写人生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

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着,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着,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

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 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 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

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

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方圆人生

四方天地,混圆苍穹。自商代开始便有方圆记载,也是宇宙相息的记载。后又有以极生卦以卦生象的太极周易之礼,展现出方圆的人生乾坤。

宇宙尚且方圆,人亦方圆。是约束是自由?是人格亦或信仰都条条框框无穷尽。而方圆人生则是物尽其美人尽其用。方圆人生,只为规划取舍,赢得成功。牛奶的方盒子只为能铺满货架,矿泉水的圆瓶子只为能装更多的水,物尽其美,找到自己的方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差点断送中国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前程。

刚赴德留学的他,深信导师的话,整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但因手拙且对实验把握不够,常被周围的同学嘲讽。正当他深陷学业低谷的时候,帕尔斯的出现,带他走出深山。转攻理论物理的他以其敏捷的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为我国拿下首个诺贝尔奖。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形状,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圆。方圆人生,调整自己,极尽内心之美,方能赢得另一片的成功。方圆人生,若没有适宜的容器,方则寸步难行,圆则滚滚向前却不知所止。鸡蛋的运输需要放在鸡蛋架上以方包圆,才能安全。若抽掉鸡蛋架后果可是真正的蛋碎了。

年年高考,年年掉证。若被人拾取,也就大事化小结束了,但一名叫白娅倩的考生却意外的忙。

月初的一条微博引人注意,某考生又掉证,好心人层层转发。当正能量传递的同时,却有人想借能量干些非法勾当,谎称一位白娅倩的考生遗失准考证,希望有人能取得联系,电话拨通后却是“钓鱼短信息”的通知,这样大家才知道上当了„„

人之初,性本善。本来圆满的好心却被塞进坏心的暗箱,只感到空荡荡的伤心与对社会的失望。

方圆人生,我们需要方圆规划,看清自己是方是圆,亦要找个适当的容器传递内心。当方圆被打破,便内在无实空洞。方圆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圆,换取适宜的成功。转换其方圆,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弃其糟粕,正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处世思方圆

曾经看过一篇很有哲理的童话故事:兔子爸爸妈妈经常告诫儿子古利特:“兔子不吃窝边草”!他们肚子饿了,宁肯到很远的地方找草吃;也决不吃窝边草,有一次,爸爸妈妈出远门了。儿子古利待玩了一天,又累又饿,卧在窝边把草啃了一口„„草们抗议说,:“喂,我们是你的朋友呀,你怎么伤害自己的朋友呢?”古利特说:“你们不过是丛草,怎么能称是我的朋友呢?”草们说:“如果没有我们的遮挡掩护,你时时都会面临危险啊!”古利特听了很不高兴,赌气地几口就把身边草啃了、刚啃完,天上的老鹰 就发现了他,要不是跑得快,命就丢了、跑进窝中,惊魂未定,又被狐狸叮上了,他只好从家中逃走,钻进阴暗潮湿的地下洞里,几个月以后,窝边草又长高了,他才又回到自己的家中。

从此,儿子古利特才真正懂得了:“谁伤害了朋友,就等于伤害了自己。” 我时时在想,以论坛为平台,以真诚为基础,相互关系,互相倾诉,把思乡情绪转化为建设富强美丽家乡的一种动力,提出好的建议,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在外学到、听到、看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回家乡,这本身就在给政府分忧,给领导解困的善事!因论坛这个平台,把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论坛是一个大家庭,网友才是论坛生存的脊梁。“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生活告诫我们:真诚待人,平淡处世,这才是为人之根本;真言强压、直话计较,处处以已为中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为了人生目标的实现,为了顺顺坦坦地生活,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妥协、灵活面对。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0”,那就失之滑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下场。“方”是人格的自立,原则的坚守,追求的扞卫,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方”可“圆”,就是要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

可进可退。在现实生活中,该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尊守一定的规则。比如论坛如今的发贴、删贴、屏蔽等现象,各位在履行你手中的权力之时,可曾想到你将面对是你的客户、你的脊梁,他们的心理将是面对何等的滋味?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心有多大,论坛就有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政府的法令法规,履约好论坛的管理条款,无论难易,当履行的一定履行。如果一味地投机取巧、“方圆”就变成“圆滑”,别人到时一定要把方圆之术和“循规蹈矩”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既要遵守规矩,又不失之圆滑,既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又要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的人生就达到了理想境界,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将拥有一个和谐的罗田、和谐的论坛和谐的人生!方圆之道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与这种人打交道呢?从而揭示出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的道理。“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 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圆”是处世之道,有位记者向香港着名歌星邝美云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很差,你是否很笨?”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着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邻居可能不会乐意帮你。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

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一个人失去金钱,损失甚少;一个人丧失健康,损失甚多;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聪明的大臣,给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留给子孙。”这些聪明的大臣离开国王以后,工作了一段很长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巨作。国王看了说:“各位先生,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的大臣又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卷。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缩为一页,再变为一段,最后则变为一句。聪明的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他说:“这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凝聚世界上最聪明思想的话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喜欢一个老人的故事。有一次,几头猪跑了。经过几年以后,这些猪变得越来越凶悍,甚至威胁经过那里的人。几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猪却狡猾得很,从不上当。一天,一个老人领着一匹拖着两轮车的毛驴,走进野猪出没的村庄。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老人告诉当地的居民说他要帮助他们捉野猪。他们都嘲笑他,因为没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猎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两个月以后,老人又回到村庄,告诉居民,野猪已经被他关在山顶的围栏里。

居民奇怪地询问他是怎样捕捉它们的,他说:“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猪经常出来吃东西的地方。然后我就在空地中间放少许谷粒作为陷阱的诱热饵。那些猪起初吓了一跳,最后,还是好奇地跑过来,由老野猪带头开始在周围闻味道。老野猪猛尝一口,其他野猪也跟着吃,这时我知道我能捕到它们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一点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树起一块木版。那块木板像幽灵一样,暂时吓退了它们,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之后,它们又回来吃了。当时野猪并不知道,它们已经是我的了。此后我要做的只是每天多树几块木板在谷粒周围,直到我的陷阱完成为止。每次我加进一些东西,它们就会远离一阵子,但最后都会再来‘白吃午餐’。围栏做好了,陷阱的门也准备好了,而不劳而获的习惯使它们毫无顾忌地走进围栏。这时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们捕捉了。”这就是白吃午餐的代价。

《方与圆》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好些。自然界的法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竟争更为残酷,不学点生存手段如何立足,这好比我们学游泳时的救生圈,能让我们在水中游任有余.方与圆教我们的是圆通,而不是圆滑;是善变,而不是狡滑.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为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一个人如果过分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人生的巧妙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掌握生活主动权,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我的方圆观

何谓方圆?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

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方是等边矩形,圆是与圆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而在我的眼里,方圆并非两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两个外延无限宽广的哲学概念。首先。方圆,是性别。男人是方,女人是圆。

男人看世界充满曲折;女人看世界充满圆满。男人崇尚的是轮廓清晰的正直,女人追求的是圆圆润润的温柔。男人要掠夺的是方方的城池,在事业上扬名立万。女人要掠夺的是圆圆的铜板,在生活中享受安逸。方形与方形之间可以无缝交汇,因此男人可以拥有N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圆形与圆形之间只可能有一两个交点,因此女人只能拥有一两个闺蜜。方形的周长,是一道简单的数学算式,圆形的周长,是一个复杂的数学理论,即使电脑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标准答案。如果说π=3。14(三点腰四),那么我的理解是:三点寓意女性的美丽,腰是女性丰姿绰约的核心,四也许是轿车的车轮个数,也许是寝室的谐音,但无论房子以后车子,那都是很多女性的追求。圆周率冥冥中似乎在以隐喻的方式诠释一道算式:女人=圆。其次,方圆是社会。方是法律,圆是生活。法律其实就是一个方方框架,她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装在正方形里面的内接圆,内接圆再大,也不可能突破正方形的边框限制。这说明:生活允许自由,但自由的幅度是在法律框架内的个性选择。按照数学的理论,内接圆与正方形最多只能有四个交点。我认为:上方的交点寓意扩展,社会容许我们自下而上推动法律框架的扩展,但在法制框架实现扩展前,我们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生活;下方的交点寓意挖掘,社会容许我们挖掘法律的空隙,但挖掘行为不能洞穿法律底线。左边的交点寓意抗争,社会容许我们对法律进行抗争,但抗争必须以法律框架的边线为壁垒,不得突破。右边的交点表示维护,法律规限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以框架的右缘交点为目标,不能逾越。很多人也许都会做过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给你一条绳子,用绳子围成一个矩形,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答案

很简单,当你用绳子围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其实,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对等寓意为法律的公平,只有公平的法律才会创造最宽广的社会空间。第三、方圆是一种服务。方是服务范畴,圆是服务意识。服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服务的范围往往是棱角清晰的“方”。但服务的意识却是没有尖角的“圆”。以近日轰动全国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为例,就目前所披露的信息,纵火者陈水总行凶的诱因是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缺失造成的。也许,有关部门不受理陈水总社保申报,符合政府服务范畴的“方”。但是,对于陈水总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对象,缺乏服务意识上的“圆”则变成诱发悲剧的导火线。中央倡导服务型政府,其核心是“圆圆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方方的”服务范畴。所谓上善若水,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就应该象水一样富有容器适从性,遇见方形的对象,提供方形的服务,遇见圆形的对象,提供圆形的服务,遇见不规则的服务需求,就应该以超常规的服务意识,提供N边形服务。这一点,对于所有从事服务工作的从业者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综上,理解方圆,其实就是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方与圆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笔者才疏,阅世有限,粗浅观点,难免谬误,祈蒙指正。

百川滂沱,终归于海

春因花而明媚轻抚,夏因风而狂飙奔放,秋因月而皎洁素雅,冬因雪而冰凉寒骨,人如曲曲折折的溪流在四季的轮廓中来来回回。总而言之,百川滂沱,终归于海,落叶缤纷,终归于根,事物的形形色色离不开它的本,更离不开它的根。

一望萧然意远,旷达怡静。看似飘渺横纵的外景,到了柳三变手中,一下变得那么得心应手,老气横秋。一夜寒梦,吹不走昨晚的寒蝉凄切,“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一身清风,半世飘泊,你将归去何方,你的根将扎在何处。长安,也许是你再回首处的烟花之地。歌舞升平的长安使你在命运间徘徊,你不再是那位风流才子,你的国度,你的国都不再是你的天堂,而是你失意的故乡,梦依稀,只有“舞低杨柳”、“春风和煦”、“柳岸花落”,是你永恒的家,是你亘古不变的根。在寥落之际,你只能倾听“长安古道的萧萧马蹄”凝眸处,不再依恋,轻舟小泛,古寺清梦,再次踏入你未卜的岁月之梦。

黑暗与光明并存,恐慌与希望同行,双目失明的荷马依然清歌幽唱,他的根在哪里?是他的《荷马史诗》还是他不朽的挣扎,弹着古老的竖琴,站在古老的战场,一个硝烟余灭、尸体纵横,埋着古人的战场,唱着古老的葬歌歌颂着英雄奥塞德和特洛伊战争,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也就尽收于他波澜壮阔的心里,他的根在他的心田,在他未赴的古战场。

似枯枝卷入漩涡,似鱼肉陈于刀俎,一位老人于花甲之年远离国土,只为续写使命的传奇。孙必干,一位鬓白的老人,瞿铄毅然,他涡漩在死生之际,只为挽救脆弱的生命,蓦然回首,多少年风霜雨雪,多少年朝思暮想祖国的人民,祖国的国土,而在他前面却是他必赴的使命,在他身后,则是他骄傲的祖国,根在哪里,在他永不变的使命之中,在他泪痕满面的脸上,早已看出祖国的根埋藏在他心底。

历史的烟雨湮没在浩淼之中,人们在历史的索居中泯灭、苍老。而惟一不变的是他们心中的根。

归去来兮

“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人们没有忘记,也不许忘记,即使在破晓之前,母亲也从不会舍弃儿子。只有回归者,才会明白,流亡后返国的阿拉法特俯身亲吻大地的心情,这不是所谓作秀,而是心灵与祖国的交接;这不是无聊的仪式,而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地球是圆的,我们终有一日要回到归根之处。

西尔斯酋长早就责问过白人“你们怎么能把大地的温馨卖掉”,这些死后漫游天际的白人,永远无法明白什么是落叶归根,在没有历史的掠夺下催生出的高速发展,最终会走向灭亡,而“危险先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美国总统布什取的别号)就是文明时代恐怖的制造者。聆听吧,文明的呼吸变得急促,是人们的不安吗?没有人可以忘记生存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把握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为生而生活,不是为生活而生。

无可否认,发展是好事,可是前进得太快,只会失去灵魂,因为灵魂不是经济所能带动的。此刻,在发达国家的注视下,在略带惊讶与嫉妒的赞叹中,迷失自我是最容易的。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回归,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不会被破坏,但会被吞噬。闭关锁国将文化封闭,而外来的冲击更让文化磨损。在坚持发展的同时,民族的特色将成为前进的助力。

文化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并不甚重,然而先祖传承下的文化却适于在此刻回归。汩罗上的浪花是一个忠于国家的逝者的回归,乌江边上一个英雄为着自己的誓言而回归,挥舞长剑驱赶红毛是一个民族的回归,连战跨过海峡是一个时代的回归,我们看守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记住的,我们不能遗忘,遗忘的,我们仍要记住。扶着孤松,看白云出岫,望群鸟飞还,谁在小径高唱:归去来兮。

习作三

山在哪,根就在哪

永远也忘不了一位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登顶成功的登山运动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登山的动机,他说:“因为山在那里。”一句平凡而简单的话让我感动了许久,他要登上那座山,只是因为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当我们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要从中得到什么丰厚的回报,而只是因为自己心中那簇小小的根已经扎在了那片心灵的土壤。

当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他当然明白,高明的医术能给予他留在日本的机会,这份前途光明的职业也势必给他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满怀一腔热血的他却毅然放弃了学医,决绝地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他要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一支民族之笔医治千千万万麻木不仁的中 国人。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之山,将自己的根扎在了世界的东方!当命运之神“眷顾”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他当然知道,放下自己手中的乐器,去寻 找有名的医生,还可能让他重新听到自己弹奏出的华丽乐曲。然而,他却孤傲地沿着自己的音乐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一刻也不停留。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着!音乐是他心中的山,山在哪里,根也在哪里。

当东方小巨人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他当然知道,在前方等着他的,一定有丛生的荆棘与险恶的沼泽。可是,不管有多苦,他都坚持着,以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一锤一锤打磨着自己的白玉,以坚持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理想之花。我相信,他到NBA,决不是为了贪图 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他在山在那里,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洪战辉、丛飞、韩寒……太多太多的人在为着自己的理想打拼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攀登着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他们不畏惧陡峭的山崖,不害怕汹涌的急流,只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

山,就在眼前,将你的根扎进其中吧,终有一天,你的理想之树会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盖群山。

山在哪,根就在哪。习作四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根

日前,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叫嚣要“去中国化”,要让台湾脱离中华文化的影响。此种论调,凡稍有一点文化素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浅薄无聊,这种忘祖的心态更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愤慨。须知,无根的云注定漂泊;无根的人群注定在文化心理上无所依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历史的庄重,是不容任何人为割裂的。台湾岛自古与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原住民与大陆同胞从未断绝过交往,无论是历史上时有帝王遣官吏清查台湾户籍的事实,还是家喻户晓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都表明了两岸间交流的密切,文化上不容置疑的关联。因此,说中华文化是台湾文明的根理所当然。

事实上,两岸在民间习俗上,在文化心理定位等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们用同样的热情盼望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用同样的期待在除夕夜守岁,用同样的虔诚在端午节划龙舟、祭奠屈原,用同样的相思守望八月十五的那轮明月,……所有的奶奶都讲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所有的母亲都教给她们的儿女一口响亮的中国话,所有的孩子都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洋宅中不变的是中国情,洋装下不变的是中国心!台湾,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中国文化是无论如何也洗之不去的烙印。如何能够“去中国化”?何人忍心斩断一脉相承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书中说,唢呐是喧嚣的,红白喜事吹吹打打是中国的热闹;交响也是喧嚣的,各色乐器高低音调一起鸣响是西方的热闹。然而三毛愿沉醉在中国的热闹中却受不了交响的热闹。想来,这就是中华文明施予一个普通台湾人的影响吧,而这种影响,无论对民众个人,还是对整个台湾岛,都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胎记!根深然后叶茂,源远而后流长,能够生而成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修久历史的民族的后代,是幸运更是荣耀!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名片,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所谓“去中国化”谬论,滚到一旁哭泣去吧!

习作五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鸟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婉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凄凄已变成繁华小岛;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和平作幌子来侵略别国,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数不清的中华美德正在滑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习作六

树根的启示

人,是要有知识、修养的。

你看那百年的参天大树,它的巍然挺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根是它成长的重要因素,每一棵大树的根都是蜿蜒曲折,且深深扎入泥土。有了这种稳固的基础,大树才会茂盛挺立。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口无遮拦、腹内空空的人,就犹如没有根基的树,最终会栽倒于暴雨中。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从容、优雅的人。这种人内心平和,不暴不躁,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这种人对待生活,充满信心;对待家庭,充满关怀;对待朋友,充满友爱;对待敌人,充满宽容。他们犹如一枝摇曳在风雨中的百合,从容镇定,优雅迷人。他们走过的地方,总能给人印象深刻,暗香留存。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可以影响、感染别人的人。这种人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温文尔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周围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启示你,使你从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他们的举止,引导你,使你走出人生的迷宫。他们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让迷失方向的人从绝境中走出。无论走到那里,他们都各自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恍然觉醒,新生希望。

有知识、修养的人,一定是个坚强不屈的人。上能淡然接受外来的名利荣誉,下能坦然承受意外的挫折困境。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犹如矗立在风雨中的大树,扎根于深深的地下。他们是生命之树伟岸的人,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们都昂然挺立。

你,是这样的人吗?一位诗人曾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没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就无以面对人间的种种世故,遇事退缩、妥协,摇摆不定,犹如草儿没有根,尘嚣中的一粒浮尘,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肚里没有一点点墨水,好比花儿没有雨露的滋润,徒留一个躯壳。相反,一个把知识修养深扎入内心的人,却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自己发出夺目的光亮,同时又照亮了别人。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流逝,你都要把这份“根”深深扎在心底,你要像那些树一样,根中寄托了他们无限向上长的信念。而你,就让知识修养存入你心中,让它们充实自己,并更好的走向理想的彼岸。

习作七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根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

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

习作八

民族之根

母语,是妈妈教会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爷爷教我认识的第一朵花;是奶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童话。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由她引领着,开启着,我的手被她轻轻握着,推开生命的大门。她就像我周围的空气,清新而透明,却又无处不在。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却又是她幻化出来形状。是她,母语,贯穿了这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历史生活。

母语是历史。她是比《史记》更加辉煌的,可以延续到永远的史书。从远古的甲骨文走到楔形文字再到秦始皇的隶书,她经过了太长的变迁,却没有像别的事物一样,如泡沫般从人类的视线中淡去。时间是她的血液,是她的勋章。如今,她仍然从容的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任由水流冲刷她的棱角,使她的精神变得圣洁,透明。

直到现在,她以如此美丽的样子随着我的手腕转动,从笔下溢出。几千年的结晶,在我的笔端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民族的花,生存的花,原来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伸展,开放。散发出文化的底蕴与芳香。

母语是桥梁。是她,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它们的心窗打开照亮黑暗与无知。拥有了自己的母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闭塞。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认识彼此,认识世界?如果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那生命的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吧。当今社会是快速转动的马达,它不断的向前跑去。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年代,母语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这些通讯设备,却没有语言,那不是很可笑的么?语言,是我们的基础。

除了这些,语言还承载了太多的深意。她就像一个钢瓶,装满了我们民族的宝贝。我们要学会打开这个宝瓶,让宝瓶内和瓶外的空气连通。运用她,保护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的博大精深,我想,是不能在这篇文章挖掘出多少的。

母语,在我心里,真的,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她的丰富、博大、精准以及多种多样的内涵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不会因为网络语言或一些符号的流行,而忘记这个民族的符号。因为,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民族之根正握在我的手里,我会把她种更深更深……

在它开花结果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为有了母语而通达了。【简评】

这篇散文紧扣母语抒写自己的情思,从母语与“我”的关系切入,歌颂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辉煌,赞美母语无与伦比的“桥梁”作用,思考、探寻母语挖掘不尽的宝藏,立意高远,认识颇具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内容评为一等上。结构完整,语言符合文体要求,表达流畅,很有文采,表达评为一等上。句式灵活,用词贴切,语言很有张力,发展等级评为10分。

文章后面的一小部分显得有些“松”,没能把前面大部分造成的文势贯通下来,是为遗憾。

归去来兮

“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人们没有忘记,也不许忘记,即使在破晓之前,母亲也从不会舍弃儿子。只有回归者,才会明白,流亡后返国的阿拉法特俯身亲吻大地的心情,这不是所谓作秀,而是心灵与祖国的交接;这不是无聊的仪式,而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地球是圆的,我们终有一日要回到归根之处。

西尔斯酋长早就责问过白人“你们怎么能把大地的温馨卖掉”,这些死后漫游天际的白人,永远无法明白什么是落叶归根,在没有历史的掠夺下催生出的高速发展,最终会走向灭亡,而“危险先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美国总统布什取的别号)就是文明时代恐怖的制造者。聆听吧,文明的呼吸变得急促,是人们的不安吗?没有人可以忘记生存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把握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为生而生活,不是为生活而生。

无可否认,发展是好事,可是前进得太快,只会失去灵魂,因为灵魂不是经济所能带动的。此刻,在发达国家的注视下,在略带惊讶与嫉妒的赞叹中,迷失自我是最容易的。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回归,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不会被破坏,但会被吞噬。闭关锁国将文化封闭,而外来的冲击更让文化磨损。在坚持发展的同时,民族的特色将成为前进的助力。

文化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并不甚重,然而先祖传承下的文化却适于在此刻回归。汩罗上的浪花是一个忠于国家的逝者的回归,乌江边上一个英雄为着自己的誓言而回归,挥舞长剑驱赶红毛是一个民族的回归,连战跨过海峡是一个时代的回归,我们看守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记住的,我们不能遗忘,遗忘的,我们仍要记住。扶着孤松,看白云出岫,望群鸟飞还,谁在小径高唱:归去来兮。

习作三

山在哪,根就在哪

永远也忘不了一位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登顶成功的登山运动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登山的动机,他说:“因为山在那里。”一句平凡而简单的话让我感动了许久,他要登上那座山,只是因为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当我们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要从中得到什么丰厚的回报,而只是因为自己心中那簇小小的根已经扎在了那片心灵的土壤。

当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他当然明白,高明的医术能给予他留在日本的机会,这份前途光明的职业也势必给他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满怀一腔热血的他却毅然放弃了学医,决绝地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他要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一支民族之笔医治千千万万麻木不仁的中 国人。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之山,将自己的根扎在了世界的东方!当命运之神“眷顾”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他当然知道,放下自己手中的乐器,去寻 找有名的医生,还可能让他重新听到自己弹奏出的华丽乐曲。然而,他却孤傲地沿着自己的音乐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一刻也不停留。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着!音乐是他心中的山,山在哪里,根也在哪里。

当东方小巨人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他当然知道,在前方等着他的,一定有丛生的荆棘与险恶的沼泽。可是,不管有多苦,他都坚持着,以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一锤一锤打磨着自己的白玉,以坚持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理想之花。我相信,他到NBA,决不是为了贪图 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他在山在那里,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

洪战辉、丛飞、韩寒……太多太多的人在为着自己的理想打拼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攀登着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他们不畏惧陡峭的山崖,不害怕汹涌的急流,只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

山,就在眼前,将你的根扎进其中吧,终有一天,你的理想之树会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盖群山。

山在哪,根就在哪。习作四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根 日前,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叫嚣要“去中国化”,要让台湾脱离中华文化的影响。此种论调,凡稍有一点文化素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浅薄无聊,这种忘祖的心态更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愤慨。须知,无根的云注定漂泊;无根的人群注定在文化心理上无所依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历史的庄重,是不容任何人为割裂的。台湾岛自古与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原住民与大陆同胞从未断绝过交往,无论是历史上时有帝王遣官吏清查台湾户籍的事实,还是家喻户晓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都表明了两岸间交流的密切,文化上不容置疑的关联。因此,说中华文化是台湾文明的根理所当然。

事实上,两岸在民间习俗上,在文化心理定位等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们用同样的热情盼望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用同样的期待在除夕夜守岁,用同样的虔诚在端午节划龙舟、祭奠屈原,用同样的相思守望八月十五的那轮明月,……所有的奶奶都讲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所有的母亲都教给她们的儿女一口响亮的中国话,所有的孩子都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洋宅中不变的是中国情,洋装下不变的是中国心!台湾,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中国文化是无论如何也洗之不去的烙印。如何能够“去中国化”?何人忍心斩断一脉相承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书中说,唢呐是喧嚣的,红白喜事吹吹打打是中国的热闹;交响也是喧嚣的,各色乐器高低音调一起鸣响是西方的热闹。然而三毛愿沉醉在中国的热闹中却受不了交响的热闹。想来,这就是中华文明施予一个普通台湾人的影响吧,而这种影响,无论对民众个人,还是对整个台湾岛,都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胎记!根深然后叶茂,源远而后流长,能够生而成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修久历史的民族的后代,是幸运更是荣耀!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名片,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所谓“去中国化”谬论,滚到一旁哭泣去吧!习作五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鸟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婉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凄凄已变成繁华小岛;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和平作幌子来侵略别国,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数不清的中华美德正在滑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

习作六

树根的启示

人,是要有知识、修养的。

你看那百年的参天大树,它的巍然挺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根是它成长的重要因素,每一棵大树的根都是蜿蜒曲折,且深深扎入泥土。有了这种稳固的基础,大树才会茂盛挺立。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口无遮拦、腹内空空的人,就犹如没有根基的树,最终会栽倒于暴雨中。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从容、优雅的人。这种人内心平和,不暴不躁,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这种人对待生活,充满信心;对待家庭,充满关怀;对待朋友,充满友爱;对待敌人,充满宽容。他们犹如一枝摇曳在风雨中的百合,从容镇定,优雅迷人。他们走过的地方,总能给人印象深刻,暗香留存。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可以影响、感染别人的人。这种人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温文尔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周围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启示你,使你从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他们的举止,引导你,使你走出人生的迷宫。他们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让迷失方向的人从绝境中走出。无论走到那里,他们都各自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恍然觉醒,新生希望。

有知识、修养的人,一定是个坚强不屈的人。上能淡然接受外来的名利荣誉,下能坦然承受意外的挫折困境。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犹如矗立在风雨中的大树,扎根于深深的地下。他们是生命之树伟岸的人,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们都昂然挺立。

你,是这样的人吗?一位诗人曾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没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就无以面对人间的种种世故,遇事退缩、妥协,摇摆不定,犹如草儿没有根,尘嚣中的一粒浮尘,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肚里没有一点点墨水,好比花儿没有雨露的滋润,徒留一个躯壳。相反,一个把知识修养深扎入内心的人,却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自己发出夺目的光亮,同时又照亮了别人。

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流逝,你都要把这份“根”深深扎在心底,你要像那些树一样,根中寄托了他们无限向上长的信念。而你,就让知识修养存入你心中,让它们充实自己,并更好的走向理想的彼岸。

习作七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根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习作八

民族之根

母语,是妈妈教会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爷爷教我认识的第一朵花;是奶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童话。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由她引领着,开启着,我的手被她轻轻握着,推开生命的大门。她就像我周围的空气,清新而透明,却又无处不在。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却又是她幻化出来形状。是她,母语,贯穿了这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历史生活。

母语是历史。她是比《史记》更加辉煌的,可以延续到永远的史书。从远古的甲骨文走到楔形文字再到秦始皇的隶书,她经过了太长的变迁,却没有像别的事物一样,如泡沫般从人类的视线中淡去。时间是她的血液,是她的勋章。如今,她仍然从容的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任由水流冲刷她的棱角,使她的精神变得圣洁,透明。

直到现在,她以如此美丽的样子随着我的手腕转动,从笔下溢出。几千年的结晶,在我的笔端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民族的花,生存的花,原来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伸展,开放。散发出文化的底蕴与芳香。

母语是桥梁。是她,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它们的心窗打开照亮黑暗与无知。拥有了自己的母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闭塞。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认识彼此,认识世界?如果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那生命的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吧。当今社会是快速转动的马达,它不断的向前跑去。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年代,母语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这些通讯设备,却没有语言,那不是很可笑的么?语言,是我们的基础。

除了这些,语言还承载了太多的深意。她就像一个钢瓶,装满了我们民族的宝贝。我们要学会打开这个宝瓶,让宝瓶内和瓶外的空气连通。运用她,保护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的博大精深,我想,是不能在这篇文章挖掘出多少的。

母语,在我心里,真的,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她的丰富、博大、精准以及多种多样的内涵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不会因为网络语言或一些符号的流行,而忘记这个民族的符号。因为,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民族之根正握在我的手里,我会把她种更深更深……

在它开花结果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为有了母语而通达了。【简评】

这篇散文紧扣母语抒写自己的情思,从母语与“我”的关系切入,歌颂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辉煌,赞美母语无与伦比的“桥梁”作用,思考、探寻母语挖掘不尽的宝藏,立意高远,认识颇具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内容评为一等上。结构完整,语言符合文体要求,表达流畅,很有文采,表达评为一等上。句式灵活,用词贴切,语言很有张力,发展等级评为10分。

文章后面的一小部分显得有些“松”,没能把前面大部分造成的文势贯通下来,是为遗憾。

第三篇: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相合,方显智慧

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相合,方显智慧

屈原曾说:“何方圆之能周兮?”提出的正是方与圆难以相合的道理。反观社会,园瓶,方盒,方圆之用,各得其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生的几点智慧。

人生中,“方”是一个人的棱角,是一个人的个性,人人因方而不同。“圆”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圆”让我们藏其锋芒,在与别人相处时减少“摩擦”。而我们只有融合方圆之道才得成就一个完美的人生。

有人曾说:“方圆齐用,功效俱呈。”处于青年时代的我们却常显刚烈有余而圆润不足,不懂处世之道常让青年人在社会浪潮中屡遭打击。因而作为青年人,我认为要适当收锋芒,提升自己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包容打造“圆”的基础。青年人激情澎湃,追求个性、探寻独立也为时代所需要。但青年人的胸怀却难以容下自己的激情。而成大事者,未有无宽广胸怀者。曹操容下许攸,成就官渡之战的辉煌;蔺相如宽容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人说:“要想自己被社会包容,就要有包容社会的肚量。”青年刚迈入社会,难免会对社会的种种弊端怒不可遏,但如果我们能退一步,多宽容一些,是不是就达到了海阔天空的境界呢?

心静如止水,用冷静作为圆的润滑剂。刚烈而又易激动是青年人的一大特色。激动往往使我们失误,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保持冷静是青年人与世相处的另一个好方法。冷静使我们保持清醒,似隔热层对于火箭,缰绳对于骏马,能束缚住情感,使情感不至于失控。这样当我们遇到社会不公时,就不至于让情绪成为与社会相处时的摩擦力。

我并不是只看重圆,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只是在我看来,方是每个青年人本来具有的,而如何做圆正是我希望所有同龄人去学的。因而我想说:“把心放宽一些吧,何必要让一些小事折磨你美好的心灵呢?保持冷静吧,日本又拜神社,砸汽车岂能解决?城管凶悍,打人又有何用?”冷静、包容是成圆之道。

让我们一起融合方圆,功用信俱呈,显出智慧吧!

第四篇:2013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方圆之妙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五篇:2013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善意不分方圆

2013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善意不分方圆 无论你用何种器皿来承载,也遮不住善意的光彩。

——题记

常常听人抱怨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不知为何,我却总觉得这世上的善意无处不在呢?

同学之善

高考三个月倒计时的时候,我的肠胃炎突然犯了,打过吊瓶在家休息。到了平时下晚自习的时间,突然听见敲门声。原来是同班的同学见我没去上晚自习,特地带了宵夜来看我。离高考没剩几天了,同学却跑来找我,小心翼翼地递给我一份资料,她说:“你数学不是很好,这个资料对你有用。”然后,微笑走开。两个小时前,我还在考场外焦虑不安,走过的同学纷纷投来鼓励的眼神,我收获了无数句“加油”„„

邻人之善

为了备战高考,家人为我在学校对面租了一间房。住了几个月,我对邻居们仍是十分陌生。但这几个月里,奶奶总说对面的谁谁谁给我们送了十个土鸡蛋,隔壁屋的谁谁谁又给咱提来了一袋苹果,楼上的谁谁谁又帮我把衣服晾了„„每次,我都沉默不语,只是微笑着,想着奶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怎么会有这么多善良的人儿哟!”

社会之善

雅安地震以后,我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一下雅安的情况。我看见源源不断的爱心、善心被送往雅安灾区。救援部队夜以继日奋力营救,只能休息时在地上眯一会儿;志愿者不断涌入灾区,不求回报地提供帮助;各地的名人、明星也没有闲着,他们慷慨解囊,毫不吝啬„„为了成功走过青春的泥沼,我们奋力抢夺高考的独木桥,但我们不忘互相帮助,不忘友谊;我们萍水相逢于尘世,却相亲相爱,犹如亲人,不计较血缘;我们生在同一片土地,就算素不相识,依然忘我相助,共同克服难关„„

善意无处不在,它以不同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只是我们要学会不同方圆的善意,感受善意,传达善意。

善意不计较方圆。

下载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湖北高考标杆作文:方圆之间写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处世思方圆

    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处世思方圆曾经看过一篇很有哲理的童话故事:兔子爸爸妈妈经常告诫儿子古利特:“兔子不吃窝边草”!他们肚子饿了,宁肯到很远的地方找草吃;也决不吃窝边草,有......

    2018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2018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你举手投足之间,美目流盼,微波流转,沉鱼落雁,虎落平阳,天地一片萧瑟,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欣赏你的美。再没有人跟我竞争了。韩寒那个小子,仗......

    2013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处世思方圆[推荐五篇]

    2013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处世思方圆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

    【高考作文】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大全

    【高考作文】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2008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之一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菊花人生 菊花人生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

    湖北高考2013作文

    2013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优秀作文 一、原题回放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

    2012山东高考标杆作文[范文模版]

    人间正道是沧桑山东考生得分58我是循着那振聋发聩的呼号于梦中徜徉南京中山陵的,千万级石阶,你我都在拾级而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我们却不仅仅满足于仰望,只因那呼号震碎......

    2015年高考材料作文:方圆坞记

    这是一篇2015年高考材料作文,本文讲述了大家并不知道,方圆800里、 方圆坞村播名于世,也都与夸父有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汇报内容吧! 2015年高考材料作文:方圆坞记 方圆坞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