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读后感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读后感
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非常尖锐地揭露了长期以来存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的关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针对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的“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兴高采烈地谈论苏联共产党关于个人崇拜的自我批评”,我们党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概括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认为会存在从不犯错误的“神人”,好的领导者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认真地对待错误;其次,无论犯怎样的错误,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无产阶级专政总是好过于各种剥削阶级的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因为各自的目的不同,我们犯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犯的错误是不能改正的。最后,我们党分析了斯大林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割裂。
转眼间,五十多年已经过去了。然而这篇文章依然对我们具有实在的教育意义。
人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要存在的主要原因。错误和正确是对立统一的。在寻找正确的道路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可以促使我们从其中总结经验教训,以至于找到更正确的道路。譬如说我们党成立初期,主张学习苏联,要在城市中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结果三大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从这些失败中我们才探索出,在中国照搬十月革命的套路行不通,即以开始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的革命胜利的果实也是有失败的花朵孕育而出的。
因为某个人无意识的犯了某个错误而对其全盘否定是不正确的。正如斯大林,他当时是在领导者一个从未有过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任何经验可学,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给他的看法是三七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正如毛泽东,虽然他晚年造成了文化大革命,我们依旧不能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带领中国老百姓走出水深火热的伟大领袖,这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也是人民群众认可的。
现在,在我们的身边,也总是有人在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当然这些错误都是“小”错误,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首先,我们对于这些犯错误的人也应该抱有三七开的思想,不要无线放大别人的缺点,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我们
对于按错误的同志,不仅要指出或者批评其缺点。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要去帮助他去改变缺点。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的是非关系中指出:“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斗争,这是正常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给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主义。”“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当然,这里的错误应该是指无意识而犯下的。根据这点,在我们开展自我批评时,反动分子兴高采烈地谈论,更是证明了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自我批评是为了建造一个更加强大的政党。
实际上搞个人崇拜,这个错误并不是多么的高级,充其量就是下属对上级各种形式的吹捧称赞,与此同时上级也乐于接受,久而久之上级的个人意识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以至于不能接受与之相悖的行动或语言,是自我膨胀的结果。斯大林是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经历过刀枪箭雨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在执政后期犯这种错误看起来是有点令人不太敢相信的。然而,“个人崇拜是过去人类长时期历史所留下的一种腐朽的遗产。个人崇拜不只在剥削阶级中间有它的基础,也在小生产者中间有它的基础”,所以再各种制度下都会有使个人崇拜滋生土壤,所以不得不说虽然这个错误看起来不怎么高级,但是它却像水一样通过哪怕是一点点的空隙便可渗入人的生活。
个人崇拜也算是糖衣炮弹的一种吧,它同样可以慢慢地侵蚀一个人。这种侵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所以,刀枪铁炮打不倒的斯大林却在奉承声中与人民群众越走越远。
我们党总结斯大林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割裂。我们党内有一种工作方法叫做“群众路线”,大致的意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这种路线保证了工作的科学性。斯大林则违背了这条路线,脱离群众,最后只能是理论与实际相割裂。
在我国的历史上,我们得到过很多这样的教训。大跃进是最典型的,不立足于现实,仅凭着一些个人愿望,急于求成,给我国的发展造成的重大挫折。而在当今社会中,这样割裂理论与实际的领导干部屡见不鲜。曾经居然还有官员质问前来采访的记者:“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公然的把他所谓的党
和人民群众至于对立面,如此的工作作风,我们很诧异他的理论是怎样与实际结合在一块的。
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了迎接某个领导的讲话,让学生们在烈日下面站上几个小时的现象比比皆是;不问群众疾苦,不解决群众的切实需要,只是为了自己在任时的“政绩”,大搞面子工程的大有人在。的确,我们承认不能完全阻止错误的产生,但是我们仍然希望错误能尽可能少的产生。
衷心地希望我们都以史为鉴!
第二篇: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00
第六章思考题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的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意思绝对不是对大多数人民实施独裁的统治。无产阶级专政是用暴力镇压少数地主资本家剥削者的反抗。无产阶级专政必然使民主的形式和机关发生变化,而且,一般说来,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能空前广泛地实际享有民主,是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阶级有实际享有民主权利和自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甚至在最好的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的区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后实现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人民既要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090348 陈家骏
第三篇: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摘要:淮海战役,别于任何一场解放战争的战役。有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有独特的战略技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淮海战役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其丰富的经验促使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进行反思,总结。
关键词:军令共同目标自我奉献历史经验
一、简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战略方针先从“小淮海”到“大淮海”,其次,“碾庄与聚焦”,再“围三厥一,网开一面”,接着“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最后达到“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交战均不能与发生在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一月10日的淮海战役相比,这是一场60万正义之师战胜80万邪恶之师的大决战。
二、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
淮海战役共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皆精彩无比,充分体现了我军的睿智与善战。
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到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全歼灭了国民党第7兵团黄百韬部,并孤立徐州。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野战军配合下,再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在孟集地区歼灭了孙元良兵团。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到10月,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永城东北青龙集和东官庄地区围歼了从徐州而逃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淮海战役的胜利建立在已有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那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又是什么呢?
(1)军令如山。在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有铁一样的纪律,上级发
布下来的命令,他们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完成。没有因为其微不足道而轻蔑或放弃。由古至今,在每一场战役中,军令的分量始终是至高无上,没有人能撼动其地位。倘若军令没有绝对的威严,那么这个国家或王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更别妄想立于不败之地了。军令也是能体现军威,让战士服从的必要条件。军中没有优柔寡断,只有意气风发,热血方刚的一群骁勇善战的军人。虽然他们的思想无法操控,但他们的行为一定是臣服于军令的。淮海战役将军令这一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2)有共同的目标,有自我奉献的精神。21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军他们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淮海战役中战士们也有他们的共同目标:“为中国的独立而战,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为了下一代的美好蓝天而战”。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生于战
争的年代而愤恨,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仅是一名渺小的士兵而自卑,他们更不会以为自己受到别人的领导而愤愤不平。这些优秀的品质促使军队的凝聚力增强,更使得战争实力得到提高。蒋介石领导的部队为什么会失败,正是因为他的部队内部的不团结,人人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即使他们有美国的大力支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他的部队内部却是一盘散沙,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3)有毛泽东等杰出的军事家,使淮海战役而非纸上谈兵。他们时
时刻刻都在观察战势的情况,勘察地形,随时改变作战方针,使战争的灵活性增加给我军享有主动权优势,也使我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历史上,诸葛亮、韩信等能做到运筹帷幄,莫过于对敌方用兵的了解。这些军事家有对自我错误的认知也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4)战略方针。淮海战役有别于其他人任何一场战役。有明确的作
战方针,有明确的作战时间地点,有明确的司令员,将领等。适时做到,因人适宜,因地适宜,因战适宜,提高了战略方针的可行性,使每一个士兵有目标可寻,绝非乱战。这样既可以集中兵力,又可以提高以少数战胜多数战役的可能性。总之,好的战略方针,就像是铺向成功之门的垫脚石;就像黑暗下的一盏明灯;就像干旱多日的一场雨。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启示
中国外交顾问梅汝璈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复仇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人民安康幸福的优质生活条件下,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净土,都是靠先烈们用身躯去博得的,我们没有理由去忽略,也没有脸面去逃避,更没有羞耻去忘记。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的独立,才能取得国家的富强;只有人民的团结,才能击败每一个窥视我们领土的国家;只有对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才能更上一层楼,才不会像大海中失去了指南针指引的船帆,漫无目的的漂泊,最终被大海吞噬。所以,我们要从淮海战役中吸取经验,将这些作为未来的航标。
参考文献:
[1]李相状主编,《读红色经典圣地》,M,吉林出版社。
[2]李作民等著,《雄狮铁马解放战争纪实》,M,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
[3]王玉清主编,《历史不应该忘记》,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第四篇: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并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回顾和总结党自成立以来在作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历史经验;加强;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1-0032-02
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历史证明,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今天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尤其是执政党的作风如何,更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的新时期,充分认识到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是将作风建设看成事关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来对待。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党风”的概念,系统概括出了三大优良作风。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实际,指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并认为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社会安定,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1](P.33-36)江泽民同志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强调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指出,“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2]胡锦涛同志论证了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自上任起就狠抓作风建设,习近平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就会像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血脉、力量。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正是因为我们党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才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新的历史时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们绝不能轻视其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把高度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二、作风建设的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服务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共产党始终根据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方位的变化,坚持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突出解决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作风建设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在这个时期的作风建设,我们党主要就是围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来进行的。1942年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后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当时党所面临的任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胡锦涛要求广大领导干部重温“两个务必”,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习近平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 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作风建设的核心:密切党群关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中起主要作用。所以,世界上所有的政党为了生存和发展,总是千方百计把处理党群、干群关系问题放在自己党风建设的首要位置。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然就成为作风建设的核心。这既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须的。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3](P.1161)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被人民所接受,为人民所信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要经受住“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立场上都不能忘。我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和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四、作风建设的途径;教育和制度密切配合
党的作风是世界观和党的宗旨、性质在党员干部身上的外在体现,所以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首先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和道德水平。但是,一旦形成某些不良作风,肯定会反过来影响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教育就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使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祛恶扬善、固本祛邪的目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思想教育和党的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思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党优良党风的形成。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学风和文风也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4](P.333)因此,我们党进行了整风运动,通过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从而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使我们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明白教育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我们也是通过多次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保持了良好的作风,从而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针对党员干部思想、组织、生活作风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党又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纯洁性教育,还有现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充分证明,作风建设的基础是教育,只有搞好教育才会有良好的作风。
实际上,教育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解决党内存在的所以问题。只有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才能真正解决党风不正问题。我们把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好的习惯、好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大家在心中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到心中有数。制度形成了,大家就要去遵守,就要去执行,任何人都不能有特权,这种压力敦促领导干部良好作风的形成。通过认可、表扬这些遵规守纪的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引导领导干部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行事,树立和弘扬好的作风。
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给我们创造了把思想教育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
五、作风建设的追求:持之以恒、长期坚持
优良作风和不正之风是一对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没有停止过,这就注定了作风建设必然存在于政党发展的全过程。好的作风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必然好转;不良风气蔓延,党的作风建设肯定会出问题。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条规律。好的作风一旦被抛弃,想要重新恢复并不容易;不正之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隐蔽性,要想彻底根治,也不能一蹴而就。这都决定了党风建设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我们党90多年作风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什么时候我们党持之以恒地抓党风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会明显好转;反过来,如果忽视了党的作风建设,各个方面就会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党90多年作风建设的经验,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新特点,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只要我们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作风建设,且措施得力,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效。
六、作风建设的切入点:从领导干部抓起
作风建设要抓出成效必须从上往下抓,领导必须带头,从领导干部抓起,这是作风建设的一条规律。[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针对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滋长的不良风气,明确指出:“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要破除官气,要扫掉官气,要在干部当中扫掉这种官气。”[6](P.373)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经指出:“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7](P.219)习近平明确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证明,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成功。
俗话说“上行下效”,领导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样,上级是下级的榜样。如果上级领导干部作风硬、带好头、领对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必然形成好的作风。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从自身抓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人民群众做出榜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得到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彦军.党的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检察,2010,(1).[2]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N].人民日报,2001-09-25.[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戴焰军.专家称作风建设必须从上往下抓从领导干部抓起[DB/OL]中新网http://,2013-07-01.[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褚永慧]
第五篇:九十年的历史经验是
九十年的历史经验是:只有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先后被杀害。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斗争都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或其他合法斗争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