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

时间:2019-05-14 19:4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

第一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段时间,主要是重新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定位;《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出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再一次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

[关键词] 精神文明,两个《决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如何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我们党不仅重视“枪杆子”,也重视“笔杆子”,不仅有“军事战线”,也有“文化战线”。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道:“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正是继续发扬了这些在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的优良传统,克服了建国初期面临的种种困难,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当中,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上极端的表现就是“精神万能论”。离开物质生产的前提谈精神动力,离开物质利益的需要谈道德建设,在认识论上的误区就是割裂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在客观上恢复了曾经被颠倒的政治与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1979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决议》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中,明确表明“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首次正式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邓小平在此后的不同讲话中多次提到精神文明的问题。如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中得到了贯彻。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新论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

二、两个《决议》的出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在1986年1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两手抓”的思想。他说:“还是我们过去的想法,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两手抓。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经济建设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但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搞成功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在此后的多次讲话中,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论断。如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这一系列的“两手抓”理论涵盖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其中最关键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总的来看,“两手抓”主要是针对精神文明抓得不够和社会风气的恶化而提出来的。邓小平在1989年3月说道:“我们最近十年来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并且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份《决议》在理论上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议》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这是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地位,说明它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第二,《决议》再次重申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论断,从价值层面再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三,《决议》同时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这样,又在这个总体布局之下,强调了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功能性地位。这样,我们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辩证关系的认识更加丰富也更加科学了。

从这一《决议》出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近十年间,国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内形势;从国际看,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精神文明建设所肩负的使命也因此更加艰巨。在此情况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了“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的问题。

对比分析两个《决议》,我们会发现有以下特点:第一,前一个《决议》主要从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布局来强调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而后一个则主要是从世界大局的视野来强调精神

文明的战略地位。这样我们对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认识就更加全面。第二,前一个决议主要是从正面论述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逻辑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应该”;而后一个决议对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论述主要从反面来讲,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在逻辑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是“必须”。综合这两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看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对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三、科学发展观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但具体而论,怎样才能做到“两手都要硬”呢?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在党的十三大上,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小平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和基本路线的精神,具体到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就是,虽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突出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但并不意味着用它来代替经济建设或者与经济建设平起平坐,相反,它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手抓”的目标是要改变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不相称状况,使二者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但显而易见的是,上述论断还只是提出了问题,但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才能做到二者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是一个两难选择,这才有了所谓“先后论”、“代价论”等观点。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难题。这也是长期以来造成我们“一手软,一手硬”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发展”的理解上。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简单看作物质产品的增多、GDP总量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视野中,经济发展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能增加财富还可能意味着财富的耗费,二者是不相容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经济”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出来。与此同时,源自启蒙运动的近代发展观念,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已经使当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困境,由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难题。所以,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和谐,倡导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理念上是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一种否定,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科学发展观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科学发展观要否定的是过去那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发展是为了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赖于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动力。这两方面构成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可见,正是通过“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纽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协调的问题才得到了合理的解决。“以人为本”不仅使“两手都要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获得了真正的实现,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人为本”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从人民这个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出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在新时期,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作为精神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把群众性创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1]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2]战略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人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全面展开,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应当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有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有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决拥护,只要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3]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

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中国坚决摒弃维护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摒弃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但是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

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的内容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健康文化: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腐蚀人们的灵魂。

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

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

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

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的态度。

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如何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危害:

学好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报违法行为。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我来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学校上班的一个月当中,我发现职工培训学校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首先大家的穿着每天都是很整齐干净,其次是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基本没有乱扔垃圾的,还有就是大家每天谈论的内容都很积极向上,表现出了高素质人群应有的特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在想,除了个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之外,大家为什么都会有这么高的素质呢,我有些弄不明白了。

慢慢的,我明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职工培训学校紧抓对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在2013年八月初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代表大会”,全国开展了群众路线学习,积极鼓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要充分认识党的教育实践的重大意义,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要积极贯彻和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去去病”的党性要求,积极提升社会注意人文精神。虽然我目前还不是党员,但我在学校是参加过学校党课的培训,也算是入党积极分子,再加上在武汉铁路党校培训的那一周时间,我觉得这就是积极加强--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

员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一,这切实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只有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能力和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一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应该看到,“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是伴随工业文明发展的一股暗流,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物质财富猛增的同时,造成了价值理想的缺失、人自身的失落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汲取资本主义的历史教训,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人文终极关怀,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感、充实感、崇高感和超越感,从而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尤其要以人在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发展和完善为先。让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职工积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更好的提升的大家的整体素质。

紧接着,我又以铁路职工培训学校第一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出差的培训,既丰富了我们铁路学校员工专业技术知识,又加强了职工学校内部的和谐,对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多重领域。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社会和谐的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要深入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内容。多元统一,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既有多姿多彩的文化个性,又有共融一致的文化共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社会的主导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兼容共生,就是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协调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满活力,就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文化财富不断涌流,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大众共享,就是要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主动解决由于文化问题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使全体

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前社会实践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和回答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次培训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了和谐和沟通的重要性,也直接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

短短的半年当中,铁路职工培训学校有很多的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也就直接让我明白了,不间断时间的紧抓和培训精神文明建设才是学校员工整体素质高的不二诀窍。我们要建设的面向世界的铁路培训系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越向前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篇: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能够长久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党引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长时间内的错误是,没有将建设中心移到积极建设上来,轻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导致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长时间相对较低,并引发“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阻碍了十年的中国经济提高。最终党深刻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的思想对历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要想解放人民,就必须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平,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若只是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济真的非常发达,一个精神文明不发达的国家相当于一个没有头脑的民族,只会引起他国的取笑罢了。同样的,能够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若不能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则对经济建设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与科学文化指导,是不可能能够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个社会要想安定和谐,就必须在物质财富上和精神财富上有较大的成就,远古时代的人类不能成功地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他们在物质上无法满足,封建帝王时代道德人类不能成功地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因为他们无法在精神上取得较大的满足,相反地思想却被禁锢在男尊女卑,

下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检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篇模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荐5篇)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党必须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我们要用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时间来完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学习心得 2015年1月7日 陈建华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民族富强,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GDP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荐五篇)

    中考复习第一轮基础知识*思想品德部分专题六国情教育考点36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a)(九P54一P55)(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1、文化是否先进的判断依据:在于是否反映......

    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

    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 “>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2007-12-17 14:53:3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B.社会主义性质 C.公民的德性和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范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