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党必须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我们要用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时间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这是在对社会主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数次失败的血的代价换来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这就是社会主义时期。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了解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对于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应予以高度的重视,而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很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上不乏有人通过网络散播不实言论,或是恶搞蹿红,人肉搜索等,这对于大众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对人们造成很大困扰。关键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法制建设
(一)精神文明的概念
精神文明是由“精神”和“文明”两个范畴组成的概念。它的表象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文明的精神性,二是精神文明的文明性。没有精神的文明是愚昧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精神是虚假的精神。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自由状态的反映,是人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丰硕成果。精神文明的主体价值是和谐、有序、文明、进步。
精神文明是一个具有确定性价值的范畴,它的确定性来自于它在逻辑形态上的完整性和它的实践性。从逻辑形态来看,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概念,与物质文明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人的精神状态的社会现象。
(二)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精神自由,和谐、有序、文明和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精神文明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文明形式表现出来的,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体现在各个方面,精神文明的硕果无处不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且,精神文明外在表现的每一个侧面都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特征。
(三)精神文明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体。虽然动物界也存在一定的自然秩序,但是,人类精神的自觉性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绚丽的色彩。精神文明首先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自然有机协调的对应物。社会性的发育程度反映了人类精神的自由度。当着人们在自然面前是奴隶的时候,人类的精神境界就不可能在崇高的层次上发展。所以,剥削阶级产生的社会不是在人类精神上对原始社会的反动,相反,却是人类精神阶段性的升华。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一种精神文明上的进步,而不是倒退。人类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奴隶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原始社会的精神文明相比,尽管存在着使人成为非人的制度上的力量。但是,人类整体的精神自由度得到了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能力得到增长,人类社会的组织行为能力有了显著的飞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都是作为文明形态的社会而被载入人类社会精神发展的正史的。而原始文明对于文明的意义只是一种人类的神话,其强权文明形态也只是记载于稀少的历史资料中及存在于自然法学说的逻辑假设状态之中。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产生了封建人身附属制上的特权文明形态,知识和社会性的增长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了超稳定的组织结构形态。在人们流连往返于其他古老文明的废墟遗址慨叹“逝者如斯夫”时,新儒家学说却日益获得一些海内外华人的共识。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的飞跃。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宪政法治国,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资本主义强调了人性和人的价值。个人主义文化使得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人格得到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使人成为非人的因素,因此,在逻辑上和从历史上就必然要被代表了人类精神文明根本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强调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统一,并将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有机地整合起来,克服了各种可能使人成为非人的异化因素,所以,社会主义制度造就了人类能力的巨大发展,并使个体的人和集体的人在本质合一的基础上促使个体的精神人格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动力。
从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文明到主体意识二重组合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从将人的精神还给人的资本主义文明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每一种进步形态都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
从精神文明的意义来考察,当今信息化社会抛开物质手段的便利的表象特征,文明嬗变的实质是人类主体意识和精神自由的拓展。如果没有人类对有序、和谐、文明和进步价值的孜孜以求,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总体发展和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四)怎样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1、要有一套成熟的法制建设的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法制建设要发展、要深入,首先是法制理论的更新和完善。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传统的法学理论虽然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并且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了强化,但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的法学理论,不仅无法进行各种适宜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也无法产生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长的法律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根本特征是要正确地对待公民的民事权利、区分公私法、区分作为公权力行使者的国家和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国家的法律关系主体身份、推行公司化的企业法人制度、增加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功能、制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社会法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同时也需要对公民合法财产权的不得侵犯、保护市场竞争、限制垄断、保护劳动者权益等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制原则作出规定。当前,要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很好地适应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要建立一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的完整统一的法理。这既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没有一套成熟、科学的法理的指导,是不可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制度的;法制理论的不成熟本身就是法制不符合精神文明的表现。依靠不成熟的法理指导所进行的法制建设必然是盲目的法制建设,而且对法制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有害的。
2、建立科学、规范的法律体系 科学、规范的法律体系是制度健全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各种社会关系处于和谐、有序、文明和进步的状态。而要保证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首先必须是和谐的、有序的。如果法律本身矛盾重重,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是和谐和有序的。建立科学、规范的法律体系一方面是要正确地处理宪法与国际法、宪法与部门法的法律效力关系;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等各种法律形式之间的内容的衔接和效力的衔接之间的关系。要防止为了发展经济的目的搞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超前立法或者是过多的授权立法。更不应该法外有法,以政策代法,或者是以言代法。
3、反对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的障碍。掌握公权力的人如果以权谋私或者是以权压法,就无法动员社会公众去实施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性不大的精神文明举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就无法要求一般的社会公众去廉洁自律。因此,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抓起,即可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在制度上将反腐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来加以规定。对那些不顾人民的利益、不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的狗官应该坚决罢他的官。
4.以“法治”促进精神文明
由于精神文明的主体价值是存在于社会的道德规范中的,而道德的约束力是潜在的和自发的,并且精神文明的要求是不成文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反映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不可能是完全统一和协调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文明要求也会混杂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之中。因此,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的把握就必须确立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所肯定的基本法律原则。因为社会主义法律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并且为社会主义法律所肯定的精神文明价值都具有比较稳定和规范的内容,便于社会公众去学习和掌握。所以,应该通过向全体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方式使公民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的主要内容。要让社会公众树立这样的正确观念,即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行为首先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法律要求的行为。不合法,就不可能产生精神文明建设层次上的积极意义。违法的文明善举既不值得提倡,而且应该加以适当引导和控制。应该确立以“法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总体思路。
5.建设“文明”的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所以,法制要能够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法制本身的文明极为重要。法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当法制符合了精神文明的要求时,法制才获得了精神文明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法制本质上是进步的法制,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法制。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在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和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社会主义法制就必须作经常性
第二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1]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2]战略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人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全面展开,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应当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有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有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决拥护,只要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3]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
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中国坚决摒弃维护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摒弃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但是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
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的内容包括: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诚实守信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先进文化的判断标准:文化是否先进,在于是否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健康文化:危害身心健康,不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腐蚀人们的灵魂。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
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
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
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
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的态度。
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如何抵制不健康文化的危害:
学好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报违法行为。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我来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学校上班的一个月当中,我发现职工培训学校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首先大家的穿着每天都是很整齐干净,其次是每个人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基本没有乱扔垃圾的,还有就是大家每天谈论的内容都很积极向上,表现出了高素质人群应有的特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在想,除了个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之外,大家为什么都会有这么高的素质呢,我有些弄不明白了。
慢慢的,我明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职工培训学校紧抓对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在2013年八月初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代表大会”,全国开展了群众路线学习,积极鼓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要充分认识党的教育实践的重大意义,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要积极贯彻和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去去病”的党性要求,积极提升社会注意人文精神。虽然我目前还不是党员,但我在学校是参加过学校党课的培训,也算是入党积极分子,再加上在武汉铁路党校培训的那一周时间,我觉得这就是积极加强--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
员工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一,这切实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高度,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只有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能力和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对这一实践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应该看到,“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是伴随工业文明发展的一股暗流,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物质财富猛增的同时,造成了价值理想的缺失、人自身的失落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汲取资本主义的历史教训,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人文终极关怀,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感、充实感、崇高感和超越感,从而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尤其要以人在人文精神向度上的发展和完善为先。让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职工积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更好的提升的大家的整体素质。
紧接着,我又以铁路职工培训学校第一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出差的培训,既丰富了我们铁路学校员工专业技术知识,又加强了职工学校内部的和谐,对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以及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多重领域。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社会和谐的厚实的物质基础;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社会和谐的调节机制;要深入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浸润,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内容。多元统一,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既有多姿多彩的文化个性,又有共融一致的文化共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社会的主导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兼容共生,就是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能够相互兼容、相互协作,在和谐当中共同发展;协调有序,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结构自身的和谐,各种文化资源、各种文化门类和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充满活力,就是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社会文化的活力,使文化财富不断涌流,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大众共享,就是要维护和实现文化公平,努力避免和主动解决由于文化问题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使全体
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当前社会实践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和回答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次培训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了和谐和沟通的重要性,也直接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
短短的半年当中,铁路职工培训学校有很多的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也就直接让我明白了,不间断时间的紧抓和培训精神文明建设才是学校员工整体素质高的不二诀窍。我们要建设的面向世界的铁路培训系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越向前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篇: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要想能够长久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党引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长时间内的错误是,没有将建设中心移到积极建设上来,轻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导致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长时间相对较低,并引发“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阻碍了十年的中国经济提高。最终党深刻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的思想对历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要想解放人民,就必须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平,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若只是盲目地进行经济建设,即使经济真的非常发达,一个精神文明不发达的国家相当于一个没有头脑的民族,只会引起他国的取笑罢了。同样的,能够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若不能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则对经济建设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与科学文化指导,是不可能能够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因此,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个社会要想安定和谐,就必须在物质财富上和精神财富上有较大的成就,远古时代的人类不能成功地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他们在物质上无法满足,封建帝王时代道德人类不能成功地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因为他们无法在精神上取得较大的满足,相反地思想却被禁锢在男尊女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