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辅导提纲[定稿]
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辅导提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农村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必将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能否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直接影响到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与稳定。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为什么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什么叫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什么是精神?它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文明,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人们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产物,同时又是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并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
一、为什么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国家的小康。要将这宏伟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首要的是广大农民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用不着讲理想,特别是现在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讲不讲理想影响不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好比人体的“脊柱”和大厦的支柱,没有它,人就不能直立和行走,大厦就会倒塌。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灵魂一样。作为一名农民,如果不讲理想,就不可能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只有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在农民群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人生导向,才能改变农村面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不苦干不行,光靠大干苦干也不行,而要苦干加巧干,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现在农村经济文化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会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达到。文盲不除,科技难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不断开发农村智力资源,使农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并不是每一个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都能摆得正、处理得好,并不是对改革中的一些新事物都能很快接受和认同。有的对某些政策心有疑虑,或担心政策变而不敢执行。有的因某些政策可能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暂时受到影响就想不通,有情绪,不愿执行,甚至公开抵制。有的不顾国家和集体,只顾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坑国家、损集体、肥自己。有的地方歪风邪气盛行,赌博、封建迷信成风,农民手中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一些钱,都用在歪风邪气上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步,把农民的心拢到一块,把广大农民的心思和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毛主席曾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也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户、做到人,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农民。
二、当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也还十分突出,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一般带有较大的普遍性,主要存在四大反差。
1、思想认识淡薄与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存在着巨大反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所以明确提出要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现在,许多村组干部对此不甚理解,有的干部甚至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不抓不行,精神文明是边鼓,不行再抓。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把握不透,上面抓起来是两张皮,下面搞起来是虚的,“两手抓、两手硬”只是强调在会议上,真正落实的是空档。一位在宣传战线工作了十多年的乡镇干部对此无不忧虑地说:“中央重在发号召,省里重在搞研讨,市里重在作强调,乡镇重在分指标,一到村组就完了”。正是因为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足,热情不够,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局面在广大农村不仅得不到扭转,而且愈演愈烈。
2、体制不顺,机构不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肩负的艰巨任务存在着巨大反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三脱节”的问题一直十分严重。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完备的领导体制和格局。党委部门有组、纪、宣,司法部门有公、检、法、司,群团组织有工、青、妇等等,各有各升不完的级,各有各达不完的标,工作上缺乏协调性,一致性。有时同树一个典型,同一个单位被甲部门树为先进,却被乙部门定为后进。二是上下衔接脱节,缺乏一抓到底的工作一贯性。上面分系统,基层一笼统。一些村组干部为了应付各种会议和检查,只好“疲于奔命”,完全失去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是例行公事,“贪污”会议精神是家常便饭,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难以落实。有些被上级主管部门评成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村,在抓法上往往是几间房子,几块牌子,十几个框子,拿上拿下换位置。之所以要拿上拿下换位置,就是为了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三是政绩与提拔相脱节,缺乏必要的指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这是农村政工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干好干坏无法立刻区分,致使许多乡镇村组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经济建设论英雄,一俊遮百丑。一些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因长期得不到提拔,干起来烦心,比起来灰心,说起来伤心,致使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
3、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与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存在着巨大反差。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领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时期;二是以反全盘西化为标志的思想清理时期;三是以特色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思想统一时期。在这三次大的发展阶段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心基本上是在城市、在机关、在党员干部中间,真正涉及到农村的影响很小。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的指向也就相应地聚焦于城市,机关和学校,而同样经历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广大农村也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自有许多特异的地方,理论研究的滞后无疑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完善,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如:等价交换的原则淡化了人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淡化了部分干部无私奉献的公仆意识;商品货币化,极易诱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常常脱节,易使人们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甚至于坑蒙拐骗;市场竞争易使人们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农村干部最感到头痛和棘手的问题。
其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给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村组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工作有“三难”:一是催粮派款,二是社会治安,三是组织开会。由于“多子多福”观念的淡化,农村刮宫引产已经不是工作难点,为什么组织开会成了难点?其根源在于集体生产形式的解体。据一位村支部书记反映,过去生产大队开社员大会,往往是上千人,现在村开村民大会,常常是稀稀拉拉几十人,而且往往是老年人,真正强壮劳力不是在外边(打工),就是在桌边(打麻将、斗地主)。过去,一个生产小队的记工员都能管住全小队的社员,只要记工员一声令下,无不一呼百应的,更不用说生产队长。现在的情形与过去相比,反差较大。
再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异地流动,促进了地域经济地发展,但同时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是流出的还是流入的,这些异地流动的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据调查,这些异地流动人员基本上处于失教境地。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重在教育。这些人一旦失去监管和教育,容易引起诸多社会矛盾(如打架斗殴、偷摸盗窃,拐卖妇女,卖淫嫖娼),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教育手段的软弱无力,理论指导相对滞后,使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旧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有,无办法不行,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低下,各类社会矛盾相继派生,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重新蔓延开来。
4、投入比例过小与农村文化市场极大需求存在着极大反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比例过小,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硬件设施少。一些村组干部认为,六、七十年代农民家家装有广播喇叭,村村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共青团、民兵连,妇女联合会,贫下中农协会,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活动阵地。现在,除了集镇有些零星文化设施外,到村组一级基本上是“一无所有”。由于活动无阵地,一些农民自觉不自觉地迷上了打麻将、斗地主,有的信起了封建迷信,信什么“华南教”、“×××”,修建寺庙等。为什么一些农民对“华南教”、土地庙感兴趣呢?这不能不说明农民精神上的空虚,想找一个依托的地方。
二是活动经费少。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选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但在评星过程中,一些乡镇、村组普遍感到了经费困难。有的村组干部苦于财力不济,人为地要求限评“十星”户数。一些健康有益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一些乡镇村组因无活动经费而无法组织,只好由农民以讨拜方式自发开展。
三是符合农民文化口味的文化精品少。各种文艺拔尖人才下乡为农民演出的机会少这是众认不讳的事实,就是一些适合农民欣赏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少。现在,农村放电影成了泡影。由于效益观点的支配,相当一部分带有色情和暴力内容书刊和影视光碟充斥文化市场,混淆了人们的思想。一些中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是六、七岁看恋爱,十六、七岁谈恋爱,二十六、七岁厌恋爱,三十六、七岁滥恋爱。由此可以看出,广大农民需要文化精品,呼唤精品的意识是多么强烈。
上述四大问题的存在,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其一,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封建迷信思想给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严重的阻碍。
其二,法制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治安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
其三,基层政权的稳定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农村少数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加入反动组织。如我县的某个镇一位村支书退下来后不保晚节,而且摇身一变,成了“旷野窄门”的一个执事,影响极坏。二是部分农民无视法律义务,公开不完公粮,抗交税费。现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态度是:有田有地不靠你,有吃有穿不求你,合同结帐不给你,欠交积累不怕你,有了麻烦要找你。三是由于干群关系紧张,村级债务普遍过多,不少地方村组干部不想干、不敢干。干部难选,有“将”难求,是我县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一些在任干部因多种原因又一再撂肩,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与巩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空虚所造成的。
三、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
1、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这是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让广大干部和农民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树立共同理想,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才会走新路、迈大步,才能有大的作为和发展;只有知道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才会一心一意地搞生产、搞建设;只有明白了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才能做到敢致富、敢冒尖,并做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要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做到户、做到人。
2、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因此,我们要向农民群众反复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广大群众加深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要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因此,要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让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的理解,自觉地贯彻执行。实践证明,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并变成自觉行动,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只有坚持对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才能使农民种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要通过教育,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认清国家富强、集体发展是增进农民利益的可靠保障,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纳税、报名参军等各项义务,做到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
4、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组织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中摆脱出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了解市场行情,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在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诱惑,增强科技意识,树立与现代化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5、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村尤为突出,处在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即使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要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方面。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统盘考虑,相互促进。
1、教育农民讲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和,往往带来了邻里不安;家庭和睦,邻里互让互帮,社会进步和稳定就有了好的基础。一定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农民必须做到:孝敬老人,尽赡养义务;夫妻之间讲平等,互相尊重;关心爱护子女,尽抚养责任,保证他们能及时上学,接受教育;对孩子的婚事不包办,婚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作为党员和干部,更要在家庭美德方面带个好头,不但在外工作让人竖大拇指,而且在家里的表现也让人敬佩。要想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儿子、好儿媳,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如果整天夫妻打架、拿孩子出气,寻找各种借口把老人推出不管,那绝不是合格的党员、称职的干部。
2、教育农民讲职业道德。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农民从事承包经营,进入流通领域,都要讲职业道德。卖菜缺斤缺两,卖粮掺沙子,卖肉注水等,都是缺德害人的坏事。要普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那些个体工商户,要多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有一种自律意识,做事不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使他们知道,害人终究也会害自己。当干部的不但要对群众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且对见利忘义、造假、贩假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和认真处理,不能讲情面,更不能包庇纵容。
3、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有五个主要内容,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们抓社会公德建设,就是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移风易俗,这是改变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道德水准的一项长期任务。农村基层干部决不能参神拜庙、大办丧事,还要教育党团员不参与并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族活动。要重视对婚嫁丧葬、节日及祭祀等民事活动的引导,实行婚事丧事简办,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葬。要反对偷盗、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国家的强制性。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大力抓好文化、科技和教育事业
1、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用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现在,虽然许多文艺演出团体和科技、卫生等部门坚持实行“三下乡”,但受益面毕竟有限。各地农村基层干部要从本乡、本村实际出发,开展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吸引群众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组织篮球、乓乒球比赛,搞书画展览,举办花会、灯会、焰火和文艺汇演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组织农民开展读书活动和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农民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也使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这些年,我国出现了一批富裕村,他们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党支部重视党员和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方面舍得投入,因而率先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志们早就听说过,我省嘉鱼县农村有一个官桥村八组,那里的村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过上了小康生活。有人说: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小组长创造了大奇迹,蓝天上有他们腾飞的翅膀,江河上有他们弹奏的琴弦,说的是官桥村八组创建的田野集团公司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用到了我国航天飞船和长江大河的桥梁建设上。在一个版图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仅有57户,245名成员的村民小组创造了人间奇迹,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培训。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每个农民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生产经营项目不同,在组织和引导群众学习科技知识时,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群众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重点。比如说,在城郊,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蔬菜的科学栽培上,放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上;在平原,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种植业、养殖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和加工上;在山区,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果、林、茶、烟及本地矿产资源的立体开发上;在水乡,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稻、鱼、禽的综合生产开发上。总之,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乡里和村里多出一些“田秀才”、“土专家”、“小能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3、要尊师重教,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而素质提高靠教育。要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抓教育是不行的。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应该关心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孩子、为老师、为学校办点好事、实事,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让每位老师都能安心和热爱自己的工作,让每所学校都有个较好的设施和环境。富裕地区要多为学校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贫困地区也要积极想办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的危房要限期改造。总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要把发展教育事业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怎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广泛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
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要从家庭这个细胞抓起。在我县农村普遍开展了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等活动,对树立家庭美德,弘扬社会新风,提高农民的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要适应农民对丰富家庭文化生活,美化家庭环境等方面的追求,不断丰富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内容,拓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途径。要做到全面动员,户户参与。在创建文明户活动中,选树标杆是必要的,但标标只能在创建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不能一开始就把眼光盯住几个基础条件好的重点户,而对大多数的农户不管不问。要分类分级确定创建内容,不能搞“一刀切”。选择活动方式要实事求是,不能千篇一律,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也好,评新风户也好,文明庭院建设也好,不管叫什么,只要符合本地实际,群众愿意接受,有实效就行。制定评比标准要明确具体,让群众一看就明白,也便于检查评比。标准还要恰当,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对创建文明户活动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和充实创建内容和标准,荣誉称号不搞终身制、确保创建活动的活力。“十星级文明农户”具体内容是:爱党爱国、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学用科技、重视文教、讲究卫生、移风易俗。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要坚持农户自评、村民互评、村委会复评的程序。一般应坚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对评出的先进,大张旗鼓地表彰,还要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
(二)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随着创建文明户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向社区共建的方向发展。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实行镇、村、户三级联动,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文明村创建活动始于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主要内容是“六抓六治六变”,即:抓经济建设,治穷变富;抓思想建设,治旧变新,抓文化科技建设,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建设,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建设,治乱变安;抓管理服务建设,治差变优。文明村创建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对推动村级事务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把文明村建设和小康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治理、计划生育工作、文化教育事业、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重点抓大村、示范村、龙头村,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文明村,通过典型引路,稳步推进文明村建设。
根据省、市创建“文明新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文明委决定,从2003年起在全县农村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文明新村”创建主要是以“四改四通四进家”为主要内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四改四通四进家”的主要内容是: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即将生活用水改为井水或自来水,并做到生活污水排放有序,公共池塘水面卫生,自然水流水系通畅。改灶,即改建沼气灶,不宜改沼气灶的地方将土灶进行改造,用磁砖装饰。改厕,即改简易茅坑为干净卫生的厕所。改圈,即改建猪圈,实现牲畜圈养,修建半封闭式垃圾池,防止乱扔乱倒。“四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路,即通村级公路,量力而行逐步进行路面硬化。通电,即农电通到户,农网改造到户。通电话和电视,村组可通电话线路,部分农户可通电话,全县农户可收听广播,绝大部分农户可收看电视,有条件的地方亦通有线电视。“四进家”,就是党的政策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创建“文明新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细胞工程,要以村为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十大致富能手”、“十佳文明村民”、“十佳媳妇”、“十佳丈夫”等等。要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载体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无论是乡还是村,因受物质条件、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确属不易。这就需要拓宽视野,借助外力,与部队、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联姻,建立互帮共建关系,开展诸如公益劳动、文艺联欢、理论研讨、知识讲座、互派人员锻练等活动,共建精神文明。开展共建活动,不但能使村民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阔新视野,而且对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文体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同时,开展共建活动,有利于村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密切军民、警民、工农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搞好共建活动,要着眼于实效,不搞花架子,着力于双方的沟通协商,建立起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的伙伴关系。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改善环境。一些地方有的人不信科学信迷信,不愿花钱学技术、学文化,却愿花钱敬“土地”、供菩萨;有的生病不愿花钱请医生,却愿花钱请“巫婆”、“神汉”;有人不愿花钱供养老人,却愿花钱搞“厚葬”等等。这些习惯不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有的地方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活动猖镢,“黄、赌、毒”问题严重,更需要进行集中整治,确定重点目标,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遏制不良风气。
第二篇: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辅导提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农村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世界各种文化思潮必将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能否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直接影响到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与稳定。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均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和改进。为什么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什么叫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是什么是精神?它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文明,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人们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产物,同时又是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并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导向和保证作用。
一、为什么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党的十六大更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国家的小康。要将这宏伟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首要的是广大农民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自精神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用不着讲理想,特别是现在的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讲不讲理想影响不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好比人体的“脊柱”和大厦的支柱,没有它,人就不能直立和行走,大厦就会倒塌。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没有灵魂一样。作为一名农民,如果不讲理想,就不可能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只有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在农民群众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人生导向,才能改变农村面貌,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不苦干不行,光靠大干苦干也不行,而要苦干加巧干,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耕作方式,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现在农村经济文化落后,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会因缺乏智力支持难以达到。文盲不除,科技难兴。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不断开发农村智力资源,使农村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从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并不是每一个农民和基层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都能摆得正、处理得好,并不是对改革中的一些新事物都能很快接受和认同。有的对某些政策心有疑虑,或担心政策变而不敢执行。有的因某些政策可能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暂时受到影响就想不通,有情绪,不愿执行,甚至公开抵制。有的不顾国家和集体,只顾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坑国家、损集体、肥自己。有的地方歪风邪气盛行,赌博、封建迷信成风,农民手中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一些钱,都用在歪风邪气上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步,把农民的心拢到一块,把广大农民的心思和积极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毛主席曾说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也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户、做到人,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农民。
二、当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也还十分突出,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一般带有较大的普遍性,主要存在四大反差。
1、思想认识淡薄与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存在着巨大反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所以明确提出要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现在,许多村组干部对此不甚理解,有的干部甚至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不抓不行,精神文明是边鼓,不行再抓。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把握不透,上面抓起来是两张皮,下面搞起来是虚的,“两手抓、两手硬”只是强调在会议上,真正落实的是空档。一位在宣传战线工作了十多年的乡镇干部对此无不忧虑地说:“中央重在发号召,省里重在搞研讨,市里重在作强调,乡镇重在分指标,一到村组就完了”。正是因为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足,热情不够,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局面在广大农村不仅得不到扭转,而且愈演愈烈。
2、体制不顺,机构不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肩负的艰巨任务存在着巨大反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三脱节”的问题一直十分严重。一是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完备的领导体制和格局。党委部门有组、纪、宣,司法部门有公、检、法、司,群团组织有工、青、妇等等,各有各升不完的级,各有各达不完的标,工作上缺乏协调性,一致性。有时同树一个典型,同一个单位被甲部门树为先进,却被乙部门定为后进。二是上下衔接脱节,缺乏一抓到底的工作一贯性。上面分系统,基层一笼统。一些村组干部为了应付各种会议和检查,只好“疲于奔命”,完全失去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是例行公事,“贪污”会议精神是家常便饭,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难以落实。有些被上级主管部门评成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村,在抓法上往往是几间房子,几块牌子,十几个框子,拿上拿下换位置。之所以要拿上拿下换位置,就是为了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三是政绩与提拔相脱节,缺乏必要的指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这是农村政工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干好干坏无法立刻区分,致使许多乡镇村组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经济建设论英雄,一俊遮百丑。一些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因长期得不到提拔,干起来烦心,比起来灰心,说起来伤心,致使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
3、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与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存在着巨大反差。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领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的思想解放时期;二是以反全盘西化为标志的思想清理时期;三是以特色理论的形成为标志的思想统一时期。在这三次大的发展阶段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心基本上是在城市、在机关、在党员干部中间,真正涉及到农村的影响很小。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的指向也就相应地聚焦于城市,机关和学校,而同样经历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广大农村也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自有许多特异的地方,理论研究的滞后无疑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完善,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如:等价交换的原则淡化了人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淡化了部分干部无私奉献的公仆意识;商品货币化,极易诱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常常脱节,易使人们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甚至于坑蒙拐骗;市场竞争易使人们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农村干部最感到头痛和棘手的问题。
其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给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村组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工作有“三难”:一是催粮派款,二是社会治安,三是组织开会。由于“多子多福”观念的淡化,农村刮宫引产已经不是工作难点,为什么组织开会成了难点?其根源在于集体生产形式的解体。据一位村支部书记反映,过去生产大队开社员大会,往往是上千人,现在村开村民大会,常常是稀稀拉拉几十人,而且往往是老年人,真正强壮劳力不是在外边(打工),就是在桌边(打麻将、斗地主)。过去,一个生产小队的记工员都能管住全小队的社员,只要记工员一声令下,无不一呼百应的,更不用说生产队长。现在的情形与过去相比,反差较大。
再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异地流动,促进了地域经济地发展,但同时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是流出的还是流入的,这些异地流动的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据调查,这些异地流动人员基本上处于失教境地。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重在教育。这些人一旦失去监管和教育,容易引起诸多社会矛盾(如打架斗殴、偷摸盗窃,拐卖妇女,卖淫嫖娼),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教育手段的软弱无力,理论指导相对滞后,使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普遍感到旧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有,无办法不行,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低下,各类社会矛盾相继派生,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重新蔓延开来。
4、投入比例过小与农村文化市场极大需求存在着极大反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比例过小,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上:
一是硬件设施少。一些村组干部认为,六、七十年代农民家家装有广播喇叭,村村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共青团、民兵连,妇女联合会,贫下中农协会,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活动阵地。现在,除了集镇有些零星文化设施外,到村组一级基本上是“一无所有”。由于活动无阵地,一些农民自觉不自觉地迷上了打麻将、斗地主,有的信起了封建迷信,信什么“华南教”、“×××”,修建寺庙等。为什么一些农民对“华南教”、土地庙感兴趣呢?这不能不说明农民精神上的空虚,想找一个依托的地方。
二是活动经费少。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选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但在评星过程中,一些乡镇、村组普遍感到了经费困难。有的村组干部苦于财力不济,人为地要求限评“十星”户数。一些健康有益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一些乡镇村组因无活动经费而无法组织,只好由农民以讨拜方式自发开展。
三是符合农民文化口味的文化精品少。各种文艺拔尖人才下乡为农民演出的机会少这是众认不讳的事实,就是一些适合农民欣赏的影视作品也比较少。现在,农村放电影成了泡影。由于效益观点的支配,相当一部分带有色情和暴力内容书刊和影视光碟充斥文化市场,混淆了人们的思想。一些中老年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是六、七岁看恋爱,十六、七岁谈恋爱,二十六、七岁厌恋爱,三十六、七岁滥恋爱。由此可以看出,广大农民需要文化精品,呼唤精品的意识是多么强烈。
上述四大问题的存在,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社会的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其一,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封建迷信思想给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严重的阻碍。
其二,法制意识的淡薄,致使社会治安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
其三,基层政权的稳定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农村少数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加入反动组织。如我县的某个镇一位村支书退下来后不保晚节,而且摇身一变,成了“旷野窄门”的一个执事,影响极坏。二是部分农民无视法律义务,公开不完公粮,抗交税费。现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态度是:有田有地不靠你,有吃有穿不求你,合同结帐不给你,欠交积累不怕你,有了麻烦要找你。三是由于干群关系紧张,村级债务普遍过多,不少地方村组干部不想干、不敢干。干部难选,有“将”难求,是我县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一些在任干部因多种原因又一再撂肩,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与巩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空虚所造成的。
三、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
1、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这是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让广大干部和农民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树立共同理想,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才会走新路、迈大步,才能有大的作为和发展;只有知道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才会一心一意地搞生产、搞建设;只有明白了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才能做到敢致富、敢冒尖,并做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要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做到户、做到人。
2、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因此,我们要向农民群众反复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使广大群众加深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提高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要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因此,要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教育,让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的理解,自觉地贯彻执行。实践证明,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并变成自觉行动,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只有坚持对农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才能使农民种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局面。要通过教育,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认清国家富强、集体发展是增进农民利益的可靠保障,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纳税、报名参军等各项义务,做到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
4、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组织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中摆脱出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了解市场行情,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在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诱惑,增强科技意识,树立与现代化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5、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村尤为突出,处在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即使经济有了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要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个方面。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统盘考虑,相互促进。
1、教育农民讲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和,往往带来了邻里不安;家庭和睦,邻里互让互帮,社会进步和稳定就有了好的基础。一定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农民必须做到:孝敬老人,尽赡养义务;夫妻之间讲平等,互相尊重;关心爱护子女,尽抚养责任,保证他们能及时上学,接受教育;对孩子的婚事不包办,婚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作为党员和干部,更要在家庭美德方面带个好头,不但在外工作让人竖大拇指,而且在家里的表现也让人敬佩。要想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在家里就要做一个好儿子、好儿媳,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如果整天夫妻打架、拿孩子出气,寻找各种借口把老人推出不管,那绝不是合格的党员、称职的干部。
2、教育农民讲职业道德。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个职业道德问题;农民从事承包经营,进入流通领域,都要讲职业道德。卖菜缺斤缺两,卖粮掺沙子,卖肉注水等,都是缺德害人的坏事。要普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那些个体工商户,要多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有一种自律意识,做事不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使他们知道,害人终究也会害自己。当干部的不但要对群众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且对见利忘义、造假、贩假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和认真处理,不能讲情面,更不能包庇纵容。
3、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有五个主要内容,即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们抓社会公德建设,就是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移风易俗,这是改变农村社会风气,提高农民道德水准的一项长期任务。农村基层干部决不能参神拜庙、大办丧事,还要教育党团员不参与并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宗族活动。要重视对婚嫁丧葬、节日及祭祀等民事活动的引导,实行婚事丧事简办,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葬。要反对偷盗、赌博、贩毒、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国家的强制性。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大力抓好文化、科技和教育事业
1、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用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现在,虽然许多文艺演出团体和科技、卫生等部门坚持实行“三下乡”,但受益面毕竟有限。各地农村基层干部要从本乡、本村实际出发,开展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能吸引群众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组织篮球、乓乒球比赛,搞书画展览,举办花会、灯会、焰火和文艺汇演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组织农民开展读书活动和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农民从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也使农民进一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这些年,我国出现了一批富裕村,他们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党支部重视党员和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方面舍得投入,因而率先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志们早就听说过,我省嘉鱼县农村有一个官桥村八组,那里的村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过上了小康生活。有人说: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小组长创造了大奇迹,蓝天上有他们腾飞的翅膀,江河上有他们弹奏的琴弦,说的是官桥村八组创建的田野集团公司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已用到了我国航天飞船和长江大河的桥梁建设上。在一个版图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仅有57户,245名成员的村民小组创造了人间奇迹,人均年纯收入8000元。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培训。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每个农民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生产经营项目不同,在组织和引导群众学习科技知识时,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群众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和重点。比如说,在城郊,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蔬菜的科学栽培上,放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上;在平原,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种植业、养殖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开发和加工上;在山区,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果、林、茶、烟及本地矿产资源的立体开发上;在水乡,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稻、鱼、禽的综合生产开发上。总之,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乡里和村里多出一些“田秀才”、“土专家”、“小能人”,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3、要尊师重教,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而素质提高靠教育。要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不抓教育是不行的。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应该关心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孩子、为老师、为学校办点好事、实事,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让每位老师都能安心和热爱自己的工作,让每所学校都有个较好的设施和环境。富裕地区要多为学校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贫困地区也要积极想办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的危房要限期改造。总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要把发展教育事业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怎样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广泛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
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要从家庭这个细胞抓起。在我县农村普遍开展了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等活动,对树立家庭美德,弘扬社会新风,提高农民的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要适应农民对丰富家庭文化生活,美化家庭环境等方面的追求,不断丰富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内容,拓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途径。要做到全面动员,户户参与。在创建文明户活动中,选树标杆是必要的,但标标只能在创建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不能一开始就把眼光盯住几个基础条件好的重点户,而对大多数的农户不管不问。要分类分级确定创建内容,不能搞“一刀切”。选择活动方式要实事求是,不能千篇一律,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也好,评新风户也好,文明庭院建设也好,不管叫什么,只要符合本地实际,群众愿意接受,有实效就行。制定评比标准要明确具体,让群众一看就明白,也便于检查评比。标准还要恰当,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对创建文明户活动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和充实创建内容和标准,荣誉称号不搞终身制、确保创建活动的活力。“十星级文明农户”具体内容是:爱党爱国、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学用科技、重视文教、讲究卫生、移风易俗。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要坚持农户自评、村民互评、村委会复评的程序。一般应坚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对评出的先进,大张旗鼓地表彰,还要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
(二)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随着创建文明户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向社区共建的方向发展。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实行镇、村、户三级联动,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文明村创建活动始于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主要内容是“六抓六治六变”,即:抓经济建设,治穷变富;抓思想建设,治旧变新,抓文化科技建设,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建设,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建设,治乱变安;抓管理服务建设,治差变优。文明村创建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对推动村级事务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把文明村建设和小康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治理、计划生育工作、文化教育事业、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重点抓大村、示范村、龙头村,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文明村,通过典型引路,稳步推进文明村建设。
根据省、市创建“文明新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文明委决定,从2003年起在全县农村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文明新村”创建主要是以“四改四通四进家”为主要内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四改四通四进家”的主要内容是: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即将生活用水改为井水或自来水,并做到生活污水排放有序,公共池塘水面卫生,自然水流水系通畅。改灶,即改建沼气灶,不宜改沼气灶的地方将土灶进行改造,用磁砖装饰。改厕,即改简易茅坑为干净卫生的厕所。改圈,即改建猪圈,实现牲畜圈养,修建半封闭式垃圾池,防止乱扔乱倒。“四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路,即通村级公路,量力而行逐步进行路面硬化。通电,即农电通到户,农网改造到户。通电话和电视,村组可通电话线路,部分农户可通电话,全县农户可收听广播,绝大部分农户可收看电视,有条件的地方亦通有线电视。“四进家”,就是党的政策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创建“文明新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细胞工程,要以村为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如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十大致富能手”、“十佳文明村民”、“十佳媳妇”、“十佳丈夫”等等。要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载体活动,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无论是乡还是村,因受物质条件、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确属不易。这就需要拓宽视野,借助外力,与部队、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联姻,建立互帮共建关系,开展诸如公益劳动、文艺联欢、理论研讨、知识讲座、互派人员锻练等活动,共建精神文明。开展共建活动,不但能使村民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阔新视野,而且对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文体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同时,开展共建活动,有利于村民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密切军民、警民、工农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搞好共建活动,要着眼于实效,不搞花架子,着力于双方的沟通协商,建立起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的伙伴关系。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改善环境。一些地方有的人不信科学信迷信,不愿花钱学技术、学文化,却愿花钱敬“土地”、供菩萨;有的生病不愿花钱请医生,却愿花钱请“巫婆”、“神汉”;有人不愿花钱供养老人,却愿花钱搞“厚葬”等等。这些习惯不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有的地方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活动猖镢,“黄、赌、毒”问题严重,更需要进行集中整治,确定重点目标,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开展专项治理,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遏制不良风气。
思考题:
1、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的内容及评选程序是什么?
3、创建“文明新村”的“四通四改四进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辅导提纲》
第三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3、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完善领导组织机制,强组织。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目标,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
第四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发言提纲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宣传部副部长 文明办主任 张生祥
一、现状:
首先,感谢市文明办领导能够来到我们襄汾进行调研,这既是对我们襄汾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近年来,在市文明办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搞的不错,截至目前,已有国家级文明乡镇2个,省级文明乡镇3个,省级文明村3个,市级文明乡镇4个,市级文明村25个,并且以这些文明村镇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文明创建”系列评选活动一直坚持的很好,评选出了一系列“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道德模范”、“卫生示范户”和“文明家庭”,可以说是有活动、有制度、有载体、有成效;同时,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做的很不错,我们的道德讲堂、老年活动中心等,都是做的有声有色,特别是像南辛店乡的“孝和堂”,可以说是开了我县农村群众自发以国学经典教育村民的一个先河,好多家媒体都曾经报道过,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二、问题:
虽然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小,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只有物质文明建设才是硬指标,抓精神文明建设不如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影响大、政绩好、见效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是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方式方法单
一、思路狭窄,还停留在喊口号、刷标语的老路子上,缺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还有就是基层工作者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乡镇缺乏专业人才,组宣委员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后劲不足,创建的效果不明显。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没有跟上当前形势的变化速度。襄汾的乡镇可以大略的分为工业乡镇和农业乡镇,咱们先说工业乡镇,襄汾的煤焦企业在前几年经济效益好的时候,极大的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很多煤焦企业纷纷停产限产,许多原先在厂里上班的村民都失去了工作机会,收入锐减,生活的压力迫使这些人将更多的精力和思想都用在了怎么赚钱上,片面地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实的,“一切向钱看”,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献;我们再说农业乡镇,以我们县赵康、永固一带为代表,农村的壮劳力几乎全部都在外打工,驻守农村的就只有老人和儿童。面对这种思想和对象的变化,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还依旧沿照着旧路子进行,没有及时进行方式方法的转变,造成精神文明建设要么是没人关注,要么是没人参与。
四是陈旧观念依旧难以消除。农村现在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跟之前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陈旧思想却依然存在,陈规陋俗依旧有存活的土壤。虽然说去年由县宣传部组织开展了一次陈规陋俗专项整治活动,各种不良现象有所好转,但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薄养厚葬、酗酒赌博、比阔斗富等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对这些现象既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也没有有效的管理约束体系,而这些也是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三、建议:
结合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就下一步各乡镇如何做好各项工作,我有这么几点建议:
一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省、市也接连有一些新的政策和安排。我们乡镇领导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的位臵摆正,一定要明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作为基层领导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全力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财力需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陈规陋俗,主动作为,主动探索,当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领路人”。
二是要精心组织活动,让活动“活”起来。现在一些乡镇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还停留在刷标语、提口号的老办法上,偏重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农民参与面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利用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开展各种以老百姓为对象的评选活动,把活动过程抓好,把活动开展到每家每户去,千万不能是几个领导坐一起,闭门造车的制定标准、指定模范典型,到最后评选活动结束了,老百姓都没搞明白这个活动到底是要干啥呢。我们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选标准、评选流程,并且把这些标准、流程以及评选活动的意义传达给每一位村民,老百姓了解评选活动的意义、标准,参与评选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一个提升他们思想水平的过程,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过程,一定要重视各种活动的过程,做到过程大于结果。
同时,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卫生示范户”等模范人物带动老百姓向模范看起、向模范学习,用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凝聚人心,用向善力量推动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三是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当前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是农村主力军,我们开展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再套用以前的活动模式,一定要灵活掌握,创新载体;还有就是利用春节、中秋等在外务工人员集中返回的时间节点,针对这些人群开展活动,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四是要把活动阵地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同于单位,没有一个稳定的活动阵地和平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或者多个属于农村老百姓自己的活动阵地和平台,比如说道德讲堂,各个乡镇政府都成立了道德讲堂,我们就可以利用现有已经成熟的道德讲堂队伍在村里组织一个流动的道德讲堂,利用农村文体广场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活动,向村民讲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让更多群众在村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阵地有了保障,活动才能形成制度,活动有了制度,老百姓的参与性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同时,还要加大氛围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孝文化墙、传统道德文化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有氛围,有了氛围人们才有学习的动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中央文明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这个版块里的各种版面、宣传画,把它们巧妙的画在墙上、挂在黑板上,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老百姓们抬头能看见、低头能想起,这样的氛围才能做到宣传成效入脑入心。
五是要狠刹赌博之风、大操大办之风、封建迷信之风,要下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扫除歪风,弘扬正气,净化社会环境,开展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无神论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用先进的思想和健康的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现在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相比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一些村里一些不良风气就有所抬头了,比如说春节期间,大量在外务工人员返回,带回了大量资金,春节期间聚赌、大吃大喝的情况特别严重,还有的村兴起的大过“36”、“49”,全村36岁、49岁的人每人交多少钱,然后用这些钱唱戏、放炮、吃喝,浪费金钱的同时也助长了吃喝奢侈、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引导去改变。像是我们县西贾乡、赵康镇,同样是大过“36”、“49”,他们把钱集中起来却不是用于大吃大喝,当地乡镇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这些人将这笔钱用在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孤寡老人、贫困大学生等对象身上,将以往的奢侈浪费转变为了向善崇德,这些人的生日过的更有意义,村风也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这个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工作的典型,而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引导,引导向善、引导文明,引导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一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是要重视家风家训的宣传。家风家训,寓意深刻、朗
朗上口,是农村德育的“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讲究。农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一个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至少三代人的成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觑,各乡镇一定要鼓励广大群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家风家训,既体现传统之美,又突出时代特色,动员各类文艺队以好家风好家训小故事为原型,创作文艺节目,用乡音土话讲述和表演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利用家风家训摒弃农村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封建迷信、陈规陋俗,鞭策村民正衣冠、做好人、行善事,以“好家风”带动“好村风”。
我们襄汾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先天条件,在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南辛店乡北贾村“以孝治村”和“孝和堂”道德讲堂模式,也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市文明办领导的支持。
第五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1]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使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2]战略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胜利和全面改革的展开,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一系列僵化观念而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国安定团结,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展开,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开始树立,教育科学文化日趋繁荣;党的优良传统在发扬,党风和社会风气在好转。这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严重的消极现象还有待人们用很大努力去消除。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全面展开,是中国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用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应当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政策,有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有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坚决拥护,只要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3]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在长时期内的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那场内乱。党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
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中国坚决摒弃维护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摒弃资本主义的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但是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不这样做就是愚昧,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落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带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
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