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

时间:2019-05-13 23:0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

第一篇: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

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1年年报强调,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监管,年报还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在2011年年报中,银监会对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及监管套利都阐述了理事会的解释。同时银监会也指出,因为目前我国对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银监会认为,目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影子银行”发展迅速

由于2009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逐步收缩,特别是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房地产企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融资越来越难,在此背景下,充裕的民间资金大量涌入,推动“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巨额的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另外,政府加大对银行信贷能力的限制也使银行努力寻求拓展表外业务的机会,由此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

----风险加大引起监管层重视

在美国,“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不久便爆发了次贷危机,而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证券化被认为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本应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引发了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随着温州老板“跑路潮”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由民间资本构成的“影子银行”业务的潜在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并已开始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尽管中国版的影子银行与导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影子银行有很大差别,但其实质都是通过表面上不同的信贷关系进行无限的信用扩张。当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把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市场及高风险的投资时,不仅会把国内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而且也在给国内的金融体系聚集一定金融风险。

国外由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松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失控和危机的恶化,我国应吸取这一教训,防患于未然。2011年银监会的年报已表明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并且要扩大监管范围,积极推进相应措施。

----银监会逐年加大监管力度

从银监会发布的年报来看,2009、2010年的年报都提到了加强监管“影子银行”的问题,日前发布的2011年年报更是有14次提到“影子银行”,明确指出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和监管,并且把“影子银行”风险列为银行业2011年三大主要风险之一。目前我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两个重点:一是防范影子银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二是防范以规避监管或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影子银行。

第二篇: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精选)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秦岭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 【全文】

对于此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诸多分析和批评中,“影子银行”受到的关注不亚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包括投资银行[2]、对冲基金、抵押贷款经纪人或发起人、证券化载体以及其他私人资产池,又被称为“平行金融体系”(parallelfinancial system)。资产庞大的“影子银行”机构,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活跃于全球资本市场,以智力密集著称。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及监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

2008年6月9日,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现在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蒂姆·盖特勒,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减少动态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Reducing如temic Risk in a DynamicFinancial System)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

“在此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系统之外的资产所占比重大大提高。这个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大,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2007年初,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的总资产值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左右。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的资产增加到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增加到约1.8万亿美元,原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持股公司当时的总资产只有6万亿美元多一点,而整个银行系统的总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3]

上述文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指“影子银行”。在美国经济繁荣(或者说泡沫积聚)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4]

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借助高杠杆率,“影子银行”往往只需要很少的资本金,其在高风险投资领域获得辉煌的业绩,甚至向投资者允诺其高超的投资策略能够带来“绝对回报”,使得自有资本金过低的风险不为人们所关注;而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充足的自有资本金正是金融机构缓冲外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和市场是“影子银行”长袖善舞的平台,但是金融创新只有基于盘活基础资产并分散风险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时,投资者能够根据基础资产的状况判断其衍生品的价值,衍生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影子银行”设计出的众多衍生品和交易方式,却与基础资产的联系越来越少,产品的供需都呈现“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就对“影子银行”造成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首先,“影子银行”业务的高杠杆性需要引入众多机构投资者,并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机构投资者如传统商业银行为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传统业务之外的经营收益,为“影子银行”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当“影子银行”突然出现个体性风险时,已经进入“影子银行”高杠杆投资中的银行资产就不再安全了;而机构投资者不能独善其身,意味着整个金融体系都将面临风险。1998年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给市场带来过这方面的教训。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更是成为监管者的噩梦。其次,“影子银行”从事的类似银行“零售”业务也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以“拍卖利率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ARS)为例。ARS是1984年由雷曼兄弟公司设计出的一种金融产品,通常由美国地方政府、共同基金、医院,以及为学生提供贷款的机构发行,华尔街各大投行是它的承销商。虽然是将资金长期借贷给借款机构,但投行等券商向投资者承诺可以随时变现,并且投资者能够获得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5]因此,众多机构及中小投资者也都对ARS青睐有加。这种业务既满足了出借人随时收回借款的愿望,又满足了借款人得到长期借款的需求。如果不考虑资金与证券之间的区别,对于投资者和融资者而言,这与商业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的业务没有本质区别。即便一向以小范围高端私人客户为投资者的对冲基金也具有“零售化”(Retailization)倾向。所谓零售化,主要指间接意义上的,因为对冲基金基本涵盖了所有私人资产池投资业务,[6]其大量投资于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大学、捐赠基金(Endowments)及慈善基金(Charities),使得私人资产池与大量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对冲基金投资者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由于对冲基金在投资中扮演了“基金的基金”的角色,中小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而投资者范围越广泛,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引用IMF在2009年2月发表的报告《危机的首要教训》中的表述,“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监管当局对于这些机构所从事金融业务及产品的杠杆程度和风险集中度却存在着重大的信息缺口。[7]也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质疑的:既然“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相近,危机中与银行一同受到救助,就应当受到与银行相同严厉程度的监管。[8]但是至少危机发生之前,“影子银行”从未像传统商业银行一样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二、“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现状

如前文所揭示,“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却并未受到美国银行法律制度的约束。

稍加留心,我们便能发现,“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业务最为相似之处便在于“短融长投”。但是银行的“短融长投”其风险主要在于投资形成呆坏账,然而这种风险对于银行经营的威胁受到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的限制;对于储户权益形成的威胁,由银行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保障。除非出现大规模挤兑及银行间资金拆借的流动性障碍,正常情况下银行能够控制其业务风险;如果出现银行不能满足储户随时提取存款的要求的情况,必然是因为银行已经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但ARS类的证券投资者如果不能变现自己持有的证券时,作为承销商的投行或其他券商可能仅仅是出于流动性的困难而甘愿损失交易带来的佣金而已,最糟糕的情况也莫过于因为投资者的起诉而受到罚款,吐出获利。[9]同样性质的债权,美国银行的债权人受到存款保险和政府担保的双重保护,ARS类的债权人却只能通过诉讼实现自己的权益。这种权利保护上的差异,现在看来竟然仅仅取决于投资者是投资于商业银行还是“影子银行”。

另外,虽然“影子银行”中的投资者权益能够被定义为证券,却只受到极少的证券法律监管。

先来看看“影子银行”的首要成员投资银行的法律监管问题。自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mm-Leach-Bliley Act),投资银行便经由银行控股公司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监管方面,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3条对“投资公司”的定义中豁免了投资银行;当投资银行为商业银行控股或是经由全能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可以按照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3条的规定取得作为“经纪人”或“交易商”的豁免。

“影子银行”的核心成员对冲基金也总是能够从美国的证券监管法律中得到豁免和除外。例如1933年《证券法》规定,公开发售的证券必须经由SEC主导的注册程序才能正式向公众销售,但是非公开发行的证券满足一定要求后便不必披露相关信息。需要满足的要求集中于对投资者的限定上,如合格的投资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自然人,自然人投资者至少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或者至少拥有20万美元的个人年收入或30万美元的家庭收入(美国当年人均GDP为5 000美元)。虽然根据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情况,SEC不断提高投资者进入对冲基金的门槛,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投资者的限定并不能够阻止风险的扩散。但是对冲基金仍得以从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中得到相关信息披露的豁免和排除。

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以其周密和发达著称,却疏于对“影子银行”进行制度约束,并非是没有因为缺乏足够和有力的理由。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美国法律对“影子银行”一直“善意漠视”的主客观原因所在。

主观上是因为“影子银行”的业务被认为有利于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包括在保持和提高市场流动性,通过发现和矫正失真的市场价格来维护资产的真实价值,以及通过灵活的投资组合策略为投资者带来“绝对回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金融危机使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但更为熟悉金融规则的监管部门却并未因此作出明确表态,因为他们担心对极富生命力的“影子银行”加强监管,会遏制他们引领金融创新的热情,而金融创新不仅帮助美国继续领跑世界经济,而且帮助美国在此次危机中获得全世界的“支持”—虽然支持者是不得已而为之。

客观上是因为存在法律监管的实际困难。例如,税收这一“向飞速转动的轮子中掺入沙子”的政策,因为避税天堂(tax havens)能够为“影子银行”离岸组建和利润转移提供诸多便利而失效;如果对“影子银行”施行更为严格的注册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要求等,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大幅萎缩,因为绝大部分私人投资业务对相关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很高,并且信息的不透明也是私人资产池获取所谓“绝对回报”的技术需要。现存制度的设计缺陷,使监管部门难以有效获得必要信息从而对“影子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监控;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富有挑战性的业务性质,吸引了大批金融业界的精英,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能力差距也成为加强监管的现实阻碍因素。

三、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影子银行”遍布全球,美国只是“影子银行”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所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不能仅限于对美国范围内的讨论。金融危机反映出加强“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现有的监管制度缺陷主要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产品面临不同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即使从事同类业务,也因为监管机构不同,受到监管的标准高低不一,加上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足,为监管套利创造了空间。”[10]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重点应当在于控制其行为的风险性,包括业务模式的个体风险性与系统风险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

首先,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银行”们擅长高杠杆操作,因此自有资本金通常较低;一旦出现流动性紧缩,“去杠杆化”的过程就会将“影子银行”们拖下深渊,而提高最低资本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杠杆率。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系统重要性,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投行、对冲基金、其他私人资产池,均应明确相应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并且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这种要求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标准应该有所差异,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是金融行业的合理原则,如果法律规定“影子银行”满足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当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意味着投资于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风险相当,却要求非银行机构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这反而会鼓励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其次,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因为缺乏对“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使得其风险的出现显得猝不及防。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这里的信息披露对象是指监管机构,披露内容则应当涵盖所有与机构本身、产品本身和交易方式相关的信息。机构信息的披露由机构注册地主要负责管理,经由特定的渠道即时或定期进行公布;产品和交易方式的披露由初次发售产品所在地负责管理,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评级机构秉持独立、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产品和交易方式进行评估,监管机构保持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评价。

(二)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

首先,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影子银行”之所以具有金融系统重要性,正是因为其业务范围的全球化。资本为追逐利润而生,在追求高利润回报的“影子银行”眼里,只有利润多少,没有国界之分。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够迅速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并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与“影子银行”的全球性存在密不可分。谋求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重点在于建立一套各国政府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标准,并可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供各国参考。为了降低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的协调难度,指引只供各国政府参考,不应附加强制性要求。监管标准的核心在于各国有义务向特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相关信息,而此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职责在于对各国信息进行分析,向各国反馈汇总和分析的情况,提示风险,提出建议。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也可以通过签订国际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保证各国提供和交换信息的权利义务受到监督。

其次,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离岸注册和转移利润的便利,使得对“影子银行”们原本松散的监管更加接近于真空状态。诸多小小的离岸金融中心成为避税天堂,但“影子银行”实际经营所在地的政府不仅在税收方面损失巨大,监管方面更是“鞭长莫及”。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强烈呼吁关闭离岸金融中心,除了打击毒品犯罪洗钱以外,上述原因是很重要的理由。但是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只是违法者的天堂,作为巨额资金的中转站,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促进了那些没有更多土地和劳动力、以至于不能获得足够的直接税收的地区的发展,而且其中一些地区还培养了国际金融领域的高端专业技能。因此,以消灭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代替有效的法律监管,可能并不值得提倡。对“影子银行”离岸监管的难度关键在于税收信息的获得方面,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或要求)税务机关共享信息,可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负责任的离岸金融中心已经在实践这种方法,如百慕大和巴巴多斯。

(三)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

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提高监管者的业务能力;要求或建议各国以法律确认的方式建立金融咨询服务体系,使金融衍生品的潜在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了解投资产品的基础和风险,而不仅仅是可能的收益;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可以强制性要求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参加相关保险;等等。

四、结语

如果回顾美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与金融危机中提出的加强监管需求,再次印证了这种互动性。秉持规避性创新诱因理论的凯恩(E.J.Kane)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与机构内在要求结合,寻求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金融创新就会产生。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并使政府的货币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时,就又会产生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11]可以预见,因为危机而启动的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措施,今后还将继续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并在挑战中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秦岭,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取最广义的“投资银行”定义,即所有从事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参见Robert Lawrence Kuhn,Investment BankingThe Act and Science of High-Stakes Deal mak-ing,New YorkHacpec&Row Publisher,1990.httpwww.xiexiebang.com200808***13.shtml

及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aspcol=100&id=3144,2009年3月27日访问。杨卫红:《商业银行监管比较》,206-209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第三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王浩云

[摘要】在对影子银行的概忿、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子银行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双重作用。进而对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制度进行评价。认为应当制定、完善影子银行的相关法律,使其处于监管之下,明确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

。影子银行”也称为“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准银行”等。该词最早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提出的。2010年9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影子银行进行定义:“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竹【¨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副总裁保罗·塔克认为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2j。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我国也有学者试图给中国式的影子银行进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有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业 务¨’;也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

为HJ。上述定义有2个共同点:(1)影子银行处于监管之外;(2)影子银行能够提供融资。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学者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机构,有的将其界定为机构和行为,还有的将其界定为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至于影子银行是否合法。所有的定义 都未明确提出。笔者认为影子银行在监管之外且能提供融资,且单纯的机构不足以包含影子银行的所有形式,因此,影子银行应界定为机构和行为。至于影子银行行为的合法性,应界定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法。所以,笔者给出的定义是。影子银行是处于监管之外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无法律依据或非法融资服务的非银行机构和行为。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1)资金来源并非存款。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与企业的储蓄存款,而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其本身的自有资金或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不受或少受监管。传统商业银行要受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受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制,所开展的各项业务都要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各项指标、风险也都有严格的控制。但影子银行却在我国的监管体系之外运行,不受管制。(3)利率较高。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 国家严格控制,但影子银行的利率却是由当事人双方自由约定的。正是其较高的利率,才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的规模近年也逐渐壮大起来。(4)风险较大。传统商业银行在国家监管之下开展业务,风险可控性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高,而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则可能引发前景难测的金融危机。(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1.企业从事的转贷业务。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拥有许多优势。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本身实力雄厚,有着小企业难以比拟的资金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外贷款有着严格的限制与标准,而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比较容易以较低 的利率获得贷款,再转贷给中小企业,从中获取利差收入。鉴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明确禁止企业之间拆借资金,转贷往往通过银行委托贷款业务进行。对银行而言,委托贷款不占用银行的贷款额度,且能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在委托贷款中,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作为委托方,充当影子银行的角色。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方,只是单纯的中介机构。委托贷款业务近年在我国日益盛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为1.30万亿元,占比达lO.1%【5】。截至2011年8月31日,国内有64家上

市公司开展了委托贷款业务,数额达169.35亿元,并且90%以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归J。在委托贷款中.借款人由委托方自己寻找,双方对资金的用途、利率、期限协商一致后,向银行提出申请。而银行只对委托方的资金来源、资质等进行审查,不承担其他责任。至于双方借款是否需要担保,则由双方自行协商。事实上,有些经营委托贷款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写明“无需抵押或担保”。由此可见,委托贷款的风险完全由委托方自行承担。显然,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此种行为暗藏巨大风险,上市公司股东以及国家利益势必会受蓟威胁。

2.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进行的违规贷款业务。类似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这些具有合法身份的机构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但实践中许多类似的机构都在进行变相吸储与放贷活动,这类放贷行为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之一。

3.部分民间融资。(1)违法民间借贷。我国民间借贷分2种,一种是制度内的合法性民间借贷,即最高利率限定在国家规定之内的,并且主体限定在公民之间或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另一种是违法民间借贷,其形式之一是超过国家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限制的高利贷,形式之二就是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这是我国影子银行最为重要的方式。

(2)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小额贷款公司。2005年10月.陕西、贵州、四川、山西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实施小额贷款的试点地区。2008年5月4日,小额贷款公司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即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由民间组织主导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决定了其在制度、监管等方面的缺失,也由此构成了影子银行的另一种形式。(3)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一种特殊的非法金融组织,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资金存储、资金借贷,经营活动非常隐蔽。目前,我国地下钱庄的数量和通过地下钱庄流动的资金量难以准确统计。地下钱庄将聚集的民间资本再通过较高的利率贷给急需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银信合作业务。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银信合作业务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形式,但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影子银行的特点之一是不受或少受监管,但针对银信合作业务,银监会于2011年1月1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合作业务资产从表外转入表内;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可见,银信合作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完全处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因此笔者认为不能把银信合作业务归人影子银行中。

二、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及效应 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1.中小企业有需求。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一直采取收紧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连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导致资金供应实际上的紧缺,资金的“供”无法满足资金的“求”,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监管严格,金融准入门槛较高,虽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银行还是垄断体系,这就造成了大型企业不缺钱与大量中小企业贷不到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小企业只能寻求民间资本融资途径。2.社会闲散资金的供给。由于金融领域的利率

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远远低于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值的情况下,社会闲余资金的所有者希望获得存款资金的保值通道,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的“创意”融资、“以价补量”放高利贷、帮助客户放高利贷之类的业务便应运而生,客户也乐于通过影子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我国影子银行的效应分析

1.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正面效应。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1)影子银行的存在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弥补现有主流金融体系的不足,使资金有效、合理地流人实体经济。随着商业银行监管日趋严格,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受到了极大限制,中小企业要从商业银行获取资本变得更加困难。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信用供给,具有灵活、快捷特点,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影子银行较高的利率更能客观地反映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在供给不足、信贷从紧的金融大环境下,民间借贷市场飞速成长。2.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在影子

银行带来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影子银行的风险也不客忽视。(1)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江浙、福建等地高利贷事件的频发,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其借贷利率高、融资规模庞大、监管缺失、杠杆率高且不透明,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易造成大面积民间资金损失,从而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法律风险。仅2011年9月,温州当地就有将近20家企业的老板因还不起钱而集体跑路口J,类似事件引起了大批债主的恐慌,这就是影子银行风险的现实表现。(2)容易对商业银行造成压力。民间融资投资者的回报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监管的情况下,对于仍然依靠“净息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3)影子银行行使着货币银行的职能,但不在传统货币银行体系之列,大大削弱了央行的宏观调控职能。目前,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缺乏官方的 权威的统计数据,这使得央行所能掌握的信息资源日趋受限。影子银行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性工具抑制通胀的效果,造成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失真。因此会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4)极易催生黑社会势力。典当行、地下钱庄、高利贷公司都有专门的“讨债部”,市场上也

有专门的黑道公司与其呼应,若使用暴力或恐吓手段追讨债务,往往会出现恶性事件。

三、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制度分析 I一)对于委托贷款的法律监管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进行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监管文件只限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个文件都是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低。没有足够的权威性,而且2个文件中涉及委托贷款的条文一共只有3条。根据《通知》,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由此可见,在委托贷款业务中,风险完全由委托企业自行承担,即使委托方届时不能收回贷款,商业银行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很难保证商业银行在审查委托方的资金来源、贷款方的资金用途等方面能够尽到谨慎审查的义务。并且前文已述。目前委托方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利益和广大股民的利益带来巨大风险。I二)对于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法律监管分析对于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信托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典当管理办法》 等。其中《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典当管理办法》都属于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低。至于监管主体,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但各地确定的监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典当行由商务部监管,具体由地方商务局管,但很多地方的商务局疏于监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是多头监管,并且都存在监管盲区。对于上述机构在实践中从事的非法吸存、非法放贷、高利放贷等违法行为,虽然银监会也提出要进行监控,但具体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对于部分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分析

1.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民事立法中。如我国《合同法》第21l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对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进行了认定,《贷款通则》又严格限制了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对民间借贷与高利贷问题也进行了规定。其他相关金融法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未涉及民间借贷的问题。但我国《刑法》设立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民间借贷一旦逾越我国《刑法》规定的界限,则将受到我国《刑法》的制裁。

2.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其态度始终不太明朗,没有明确承认其合法地位,但也没有认为其违法。国家近几年也有涉及到小额信贷公司的文件,如2008年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及《全国妇联、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地方性文件包括《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对小额信贷公司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小额信贷公司地位还未上升到法律或行政法规保护的高度,其发展的前景难以预测。3.对于地下钱庄,我国法律~直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都要求坚决取缔地下钱庄。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完善,有些规定之间甚至有矛盾之处。如《办法>中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 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但现实中的许多民间借贷机构并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其利率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就受我国《合同法》第21l条的保护。《办法》从1998年生效至今已14年,里面许多规定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民间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统一监管全国证券、期货市场;保监会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目前,缺乏专门针对民间融资进行监管的机构,也缺乏对民间融资进行审批的相关规定,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出现几个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对我国影子银行法律规制的建议 I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

1.对于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细化委托贷款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1)商业银行的事前审查义务。首先,审查委托方的资金来源,坚决禁止直接或间接将信贷资金作为委托方赚钱工具的行为,即禁止“低贷入,高贷出”的行为。其次,严格审查资金去向。在委托贷款中,受托方借到的钱有相当部分再次进入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极易引起空心经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严查资金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给以坚决禁止。(2)明确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监管部门、监管内容及监管职责,使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从事相关业务。(3)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未尽到相应审查义务时应承担的责任,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履行义务,尽量减少委托方的资金风险。

2.在完善信托、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业态相关

法律制度的同时,加快对担保、典当行等新兴业态的立法进程。清理已出台的有关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交易管理等的规范性文件,提高立法层级,增强权威性。从法律上明确上述机构根据各自规模确定相应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对其融资来源作严格的限定,硬性规定这些机构的万方数据各种指标,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另外,应尽快明确上述机构的监管部门,对超出自己业务范围的机构给予法律制裁。3.民间融资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我

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帮助,是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目前我国对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位阶较低,如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弓l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当使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到“地上”,促使其“阳光化”,最主要的是能够取得法律认可的身份。我国也在一直探索相关办法。“放贷人条例”草案已经于2008年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获通过。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民间融资法”,明确承认民间融资受法律保护,将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都归纳进来,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严格区别开。从法律上明确借贷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以多种合法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从法律上明确规定民间融资应当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对其予以合理规制,使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运营。除此之外,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期限、利率、违约责任都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当然,法律的出台是非常严肃的,是需要很多契机的,也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民间融资因其风险较高,国家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如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笔者认为,制定相关法律才是长久之计。

(二)明确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因此,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重点。披露内容则应当涵盖所有与机构本身、产品本身和交易方式相关的信息。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投资者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也是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此期间,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参考文献】

[1]沈而默,橱欣荣.。影子银行”行走在灰色地带[EB/OL].(2011一07一08)[zoll—12一∞】.hap:Nwww.xiexiebang.com/News/20111020/home/585251976300..hanl.

[5】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

[EB/OL].(2012—01—12)[2012—03一19].http://www.pbe.gov.en/publish/goutonl西iaoliw'524/2012/

201201***839904/201201***839904-.html. [6】陈鸿燕.64家上市公司放170亿“高利贷”,高息背后藏风险[EB/OL].(2011一∞一06)【2012一∞一16].hitp:N嗍.chinsne怖.eem/stoclcJ201I/09—06/3308652.shtml. 【7]陈宁一.温州90多老板负债.出走3人返回[N】.新京报,2011—10—10(A18).

第四篇: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创新监管方法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问题

摘要: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存在与美国,也存在于中国。近年来,随着银根缩紧,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问题。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一个新威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阐述影子银行系统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影子银行体系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1、什么是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2、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影子银行基本不爱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其次,高杠杆性。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强制的法定准备金规定,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再次,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 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年,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 0倍,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其次,中美两国影子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资产证券化率差别 很大。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 年,截至2009 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仅有667.83 亿元,规模非常之小。而截至2008 年7月末,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CDO)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 万亿美元。可以说,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在于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具有影子银行的表外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 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被称为中国版“影子银行”的所谓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如果不加紧治理,那么,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又将重演。

三、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且缺乏对冲工具,机构范畴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发展较慢,较之欧美而言才刚刚起步,并在业务模式上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别。按照表外融资的定义,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体系等。

1、信贷资产证券化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自2005年试点以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产品类型逐步丰富,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发行量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逐年递增,现已有16支产品问世。其中:普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10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支、重整资产支持证券3支、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 支,资产价值达到667.83亿元。从发起主体来看,试点机构从初期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产品规模小、结构简单、流动性差、发行难度高,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对金融市场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参与者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信贷资产风险仍集中在银行系统内部;二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入池资产标准、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范围、发行要求、信息披露责任等重大问题的规章制度亟待完善。随着2008年以来信贷规模的迅速攀升,受制于监管指标要求等压力,以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等非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取代了信贷证券化的标准模式,并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取得较快发展,但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途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尚未作出合理调整,有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游离于表外的潜在风险隐患。

2、银行理财产品

截至2010年末,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共有存续期个人理财产品7 049款,账面余额为1.7万亿元③。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与此同时,银行理财的过快发展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银行追求理财规模的增长较快,个别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铁公基”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并给银行带来一系列风险隐患。二是以新融资类理财业务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如个别银行绕过信托开展委托贷款理财业务,以理财资金作为资金来源,通过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来变相融资。又如个别银行通过受让信托受益权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要求。

3、民间融资体系

活跃的民间资本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殊的组成部分,并主要以民间借贷和民间私募基金等形式存在。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3月末,我国民间借贷余额约为2.25万亿。截止2010年6月,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典当总额达847亿元。同时,随着微小企业贷款需求增长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发展,“个人对个人”(Peer toPeer)的贷款模式,即不通过金融中介的方式融通资金,也在市场上悄然出现。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一是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通常较高,利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破产清算的风险。二是少数民间融资从银行体系流出并再流向企业,扮演了“资金掮客”的角色,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民间私募基金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且未纳入监管范畴,成为滋生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有市场人士初步估算了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在4 万亿元左右,再加上信托产品,二者的规模大约在5 万亿到6 万亿元;如果民间融资规模也按4 万亿元估算,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 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中国整体银行的存款总量大约为80 万亿元,贷款总量差不多在55 万亿元,这意味着“影子银行”大约占整个市场容量的12%-15%左右。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影子银行体系,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当然不该采用“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我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1、规范稳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其基础产品的质量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所在。而衍生产品创新的程度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越高。此次涉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而引发的。所以,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吸取教训,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对经济的效用有正负两方面,其正、负效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和立足点,还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规范性。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进而整体增加社会效益。但是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经常是不一致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中注重微观效益和增加收益,注重规避管制,这可能会破坏宏观金融秩序。因此,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使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2、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短期并非是“中性”的,它可以稳定经济,但使用不当也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对于影子银行而言,货币政策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次贷危机之前,宽松政策促进了影子银行迅速膨胀,而后紧缩的货币政策又将其扼杀,最终诱发危机。这一结果显然与实施货币政策的初衷相背离,原因在于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也具备了一定信用创造能力,改变了传统社会信用生成模式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仅仅通过传统信贷控制、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利率手段来调节经济,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甚至与调节目标相悖。为此,中央银行必须系统研究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的改变,重新界定“货币发行权”监管范围,不断改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程度

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重点。我们应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此次危机的爆发,充分反映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庞大的影子银行缺乏及时的跟踪监管(我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等,也缺乏统一、及时和完整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影子银行监管强调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信息透明度。因此,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场外交易监管,确保任何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加强风险监管和行业自律

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控制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杜绝 理财资金流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等限制性行 业和领域。同时,通过行业自律等方式,对民间资本投融 资进行正确引导,促其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保证依 法合规地开展投融资活动。

5、促进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实现多赢

影子银行业务的全球性特征日益增强,加强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是完全必要的。要调整新巴塞尔协议,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促进各国、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尤其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离岸监管,应该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或要求)税务机关共享信息;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联合,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的拯救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11).[2]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3]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20).[4]李扬,殷剑峰.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J].中国外汇,2011(08).[5]张田.国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管改革与启示[J].西部金融,2011(09).[6]李东卫.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4).[7]王茜.后危机时代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研究[J].商业时代, 2011(35).

第五篇: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目录

一、引言………………………………………………………………………………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3

(一)流动性风险„„„„„„„„„„„„„„„„„„„„„„„„„3

(二)系统性风险„„„„„„„„„„„„„„„„„„„„„„„„„3

(三)市场风险„„„„„„„„„„„„„„„„„„„„„„„„„„3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3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形成原因„„„„„„„„„„„„„„„„„„„„„4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4(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4

(三)转贷套利严重„„„„„„„„„„„„„„„„„„„„„„„„4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4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4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4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5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5

六、总结„„„„„„„„„„„„„„„„„„„„„„„„„„„„„„5 参考文献„„„„„„„„„„„„„„„„„„„„„„„„„„„„„„5 英文摘要„„„„„„„„„„„„„„„„„„„„„„„„„„„„„„6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学生姓名:庄敬晶 指导老师:卫彦琦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也在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需加强引导和规范。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现状,提出风险监管机制的若干对策。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创新

一、引言

200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影子银行助推了危机,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2011年以来,非法集资问题在一些地区频频出现,使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影子银行的体系不断膨胀,已经与传统银行并行不悖,成为国际金融业务中重要的参与主体。随着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有效、全面地监管,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auley)提出。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麦考利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辛乔利在《影子银行》一书中认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行使着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工具和产品。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将影子银行概念界定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更有学者把影子银行等同于现代的金融体系,认为它囊括了二战后商业银行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密切相关,而我国由于金融创新程度较低,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成熟,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

在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银监会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商业银行抵制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要求。在长期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金融监管背景下,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

在我国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监管约束,效率低下。为了绕开监管约束,加速资产流动,以及为防止我国于2008年投下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提供贷款的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引发坏账而继续供款等导致的坏账风险等,都导致了影子银行的产生。除此之外,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下的低利率,居民个人和部分企业不愿意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将资金投放到银行理财、基金和私人借贷活动中。持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也倾向于把资金投资于基金投资、保险保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欲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势、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市场优势来开发投资产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2.政策因素

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巴塞尔协议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指标致使商业银行不断扩展表外业务,这导致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追求监管套利而大规模发展。同时,我国分业监管模式的金融监管规则,立法修法上欠缺对影子银行的实践,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此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货币供给限制、利率未反应市场趋势、市场管制等,部分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出现缺口,影子银行则能够加以弥补。

3.金融创新的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无法吞吐巨大的信贷需求,而传统存款业务的低利率储蓄无法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这就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即为迫切需要资金的融资方和寻找投资渠道的投资方提供一个渠道。这样的金融创新导致商业银行业务的一定萎缩进而引起盈利能力下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影子银行又无需像银行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和风险准备,其进入门槛较低,这就出现了像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蜂拥而入的局面。同时,近年来我们金融业机构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机构类投资活动的增长等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我国影子银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内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为代表,包括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另外一部分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以及典当行等。

2.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各方对“影子银行”范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各国在规模的估算上千差万别。我国将按照分类,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

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中,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0.93万亿元,其他表外业务委托和信托贷款规模为6.5万亿元票规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为5.6万亿元,信托存量约为6.58万亿元。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总量约为20.1万亿元。

民间融资方面,典当行、P2P网络融资规模约5000亿元,小贷公司及地下钱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规模约4万亿元,共计4.5万亿元。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数据,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4.6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7.37%。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条例遭到破坏,同时准备金的要求更低,使得影子银行体系放大了杠杆化的程度,增加了社会信贷的规模以及流动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来源于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贷风险转移以及杠杆的运用。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大规模的期限和流动性转换,特别是在有杠杆操作的情况下,将引致大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或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或对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支持,影子银行系统内部的风险极易传导至商业银行,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市场风险可能集中在已接受监管但跨市场运作的产品风险传播上。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理财产品发行一端,面对的是金融机构客户,反映为金融机构表外负债,这些资产支持的项目或企业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表外资产。理财资金丰富多样的投资模式,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打通,成为跨市场风险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规避监管及监管套利动机驱动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开始兴起。证券公司专户理财、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资金也主要用于商业银行客户,并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反映在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业务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存在跨市场风险传染性。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

市场所指影子银行风险,其实就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托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和兑付风险。理财产品销售的标准流程不严格执行引发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在确定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潜在客户群的风险承受能力的评级基础上,将某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卖给同一风险承受能力级别或更高风险承受级别的客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匹配,产品销售的过程就是风险埋下的过程。由于这类融资形式连着千家万户,而且规模大,处理不慎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而去年信托贷款增长迅猛,该项融资全年增加了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增长接近翻倍。因此,很多市场人士屡屡警告,如果银信合作理财这类影子银行出现风险,将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原因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

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弱,导致系统性风险扩大。影子银行的系统和公司内部相关性与风险形成原因有关。影子银行的系统会加剧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一方面,当影子银行系统达到了长期资本需求提供短期融资的程度时,它会产生资产流动性不连续风险。影子银行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投资于长期资产,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痼疾。本次金融危机期间,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出现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挤兑,因此进一步加深了流动性危机。

(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

国内影子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子银行被媒体形象地喻为“在刀尖上跳舞”。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杠杆率2007年高达62倍,私募股权基金在收购兼并时,债务通常占收购总价的60%~90%。相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更容易出现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的情况,存款期限通常短于贷款期限,用短期负债支持高收益的长期资产。通过规避传统监管条例或者资本金要求,相比传统银行,影子银行体系更低的筹资成本,是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的一大动力。监管套利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对传统银行监管条例的规避。

(三)转贷套利严重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由于监管更多的是针对银行的存贷比管理和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再加上跨行业的监管分割和监管竞争,围绕着信贷规模的套利活动,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在缺乏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下,只要这个主体或体的活动具有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必然会放大其杠杆率,给银行提供监管套利的便利,就应将其归结为影子银行。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监管套利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监管的高成本,监管套利在业界为常态。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要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呼吁将影子银行监管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该采取建立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推进相关金融立法进程,采用差别化措施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的改革经验,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监管法律原则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监管法律政策方面,坚持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将影子银行正式纳入商业银行监管。建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将对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检测评估与预警纳入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的框架(FSAP)内展开,作为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评估的组成部分。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

构建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监管体制,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率。在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下,要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监管机构分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六、总结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04:65~70 [2]刘东庆.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J].南方金融,2012,04:38~39 [3]谷秀军.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08:64~65 [4]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2,11:68~70 [5]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04:59~65 [6]马莉.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影响及监管[J].晋中学院学报,2013,01:48~52 [7]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质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2:31~32 [8]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9]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10]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7~105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Risk and supervision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country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form.Meanwhile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shadow banking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market model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On the one h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it is also brings certain financial risks.In China, already have a number of “shadow banking” fea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regulatory outside, it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ssible,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dversely affect the formation, the need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norms.Actu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risk supervision mechanism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hadow banking and risk, it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 of shadow banking regulatory vacuum exists, regulatory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erfect, and proposed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hadow banking

Banking supervis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6

下载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监会发2011年年报 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