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长恨歌》有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长恨歌》有感
艺术学院 09艺设2班 20091102218
《长恨歌》是一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动,是一种拉近现实的永恒。当你一遍一遍的深入,你会发现如梦如幻,但最后刺入心底的痛。千古绝唱,唱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这场爱情的悲剧吗?荡气回肠仿佛霓裳羽衣舞的华丽惊艳,这一切不过是场梦,而颦鼓震碎了华清池的绮梦,与之一起破碎的还有那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儿。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王朝没落的罪名就可以压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只因“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可是,给这样一位红颜祸国权利的人呢?难道真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该是怎样的绝世容颜啊?白居易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述杨贵妃的美貌,是在为红颜的香消玉损而惋惜吗?
李、杨之间的爱结局早已注定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已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君王的悲哀: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不喜欢历来的文人们将历史政治生硬地套入文学作品中,那样反而掩盖了作品本来所要表现的美感,我读《长恨歌》,我是将《长恨歌》理解为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是应与历史事实加以一定区别的。我更着眼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那富有悲剧意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沿用历史题材的《长恨歌》中的明皇与杨贵妃是来源于历史原型而高于现实的。我以为诗人是持歌颂同情的态度去还原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作品描写的爱情悲剧也不再仅仅是帝王宫妃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他们相爱,相爱不是罪。只因身份的特殊,他们的爱就永远不能摆在第一的位置。君王一旦重色轻社稷,“渔阳魋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将是早晚的事。而这样的结局唯有这祸国的女子来承担,只因明皇的爱终究是抵不过六军不发。
长恨歌,所恨为何?《长恨歌》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谁的恨?白居易有恨?杨贵妃有恨?唐明皇有恨?爱情有恨?
古有“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诗人或许是有恨的吧?他在那个压抑封闭的年代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之恨”成为其创作《长恨歌》的感情的原由,借对历史人物感情悲剧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也不无道理。也许是诗人自身有过爱情悲剧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使得《长恨歌》肌理细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吧。
杨贵妃也是有恨的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因自己的倾国容颜。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生殿的誓语仍在耳畔回响,曾发誓生生世世相守的爱人呢?造化弄人,岂能不恨?恨不能与君相守到白头,恨不能朝朝暮暮,恨红颜终究是薄命。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他用情专一于杨氏的体现。处于明皇的地位,面对无数佳人却只为一人肝肠寸断,这是令人感动的。而在此诗中明皇的宠爱随句可见,然当相爱却不能相见时就会生恨,恨天、恨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因自己无能力的保护,而痛失了爱人的玄宗必然最为悔恨自己:“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
1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共。”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吧。
《长恨歌》的想要表达的是讽刺唐玄宗痴迷女色导致国家**也好,还是讲述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情也好,亦或是其它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这些都不是我想要去关心、了解、感受的,我所欣赏的喜欢的感悟的仅是这首诗的优美语句与它所表达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那千古流传的不可磨灭的爱情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有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小说从40年代写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早开的花,明妍娇弱,本该占尽风光,却又只能寂寞无主地开放着、凋谢着;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说起来伤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在文字里流露的情绪既像是上海人的,又不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冷暖胶着的文字是指向旧人旧事的,更是指向流逝本身的。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洗礼是什么?是一种仪式,王琦瑶不过是这个宏大仪式上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称这部小说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至,使我们很容易的进入她话语所营造的世界里。她不断地变化小说的背景、创作手法、内容、女主人公的个性,由单纯到繁复,由清晰到模糊。她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没有人比王安忆更懂得上海,她触到了上海的骨髓,写出一个上海女人,一个女人荡气回肠的一生。然而当王安忆把女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生阶段放在虚构的情节中,并发挥到极致时,读者都有理由相信那个王安忆极力书写的女性就是她自己。尤其是这部小说,在变化中她完成了由里弄中不谙世事的女孩到有招有式的上海女人的过程,这个上海女人如此剔透,甚至没有察觉她的存在,实际她无所不在,无微不至。那是一种橡皮筋已拉到最大极限的感觉,再拉,就断了。最难以消散的当然还是弥漫其间的苍凉:象王绮瑶那般的女子是零落了,那个千娇百媚的旧上海也杳然了。
第三篇:读长恨歌有感
一个上海女人,四十年的浮沉
——品阅王安忆《长恨歌》有感
上海弄堂,一个让人既陌生、熟悉而又心酸的地方,一个让时代欢愉、惋惜而又深思的旧梦,曾经谱写了一首跌宕起伏的流行曲,曾经刻录了几段悲悯未果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海子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遥远的梦想;也许,在顾城的心底,“英儿”才是他生命中的全部追求,这使他的创作如泉涌般,永无穷匮;然而,在王安忆的笔锋中,“王琦瑶”是一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对生活怀着梦想,却又失去梦想,对生命充满追求却失之所求的可怜女人。捧起古铜色封面的《长恨歌》,时间仿佛回到了1946年的上海,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王琦瑶的风姿。豆蔻年华的她,性格内敛而不长扬,在片场试镜的经历过后,她开始了拍摄艺术照的生活。那时的王琦瑶多么风光,在学校小有名气,她的风光迎来了同学的羡慕与嫉妒。王琦瑶是幸运的,参加了上海小姐竞选,获得“上海三小姐”的美称,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从此以后,王琦瑶便不再是王琦瑶了,浓彩重墨的声誉完全覆盖了她纯洁如纸的人生。也许正是这种幸运,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四十年,四个男人,四段爱情纠葛,爱情成了她的坟墓,她的故事酸透人心。那年代,包养的风气俨然盛起,王琦瑶也不例外,她得到了政界名人李主任的青睐,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她深爱着他,当然还包括他富有的家境和显赫的地位。然而王琦瑶也是不幸的,好景并没有延续太久,几年战乱,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而身亡。王琦瑶没有依托,因而不得已凭借打针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王琦瑶是不幸的,30岁那年,她邂逅了康明逊,为他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也许那本是一段错误姻缘,可她依旧那般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勉强也凑合这段孽缘。也罢,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和世界中,王琦瑶注定是爱情的牺牲品。王琦瑶是不幸的,被爱了,可这爱,那么短暂。程先生是爱她的,深爱,一如既往体贴入微的爱。可王琦瑶是恋旧的,她始终没有迈出这个坎。程先生自杀了,是被严酷迫害而身亡的,在那遥远而可怕的文革初年。王琦瑶是不幸的,而这不幸,倾注了她的一生。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王琦瑶风姿犹存。许多怀旧的年轻男子和她依旧投缘,老克腊也不例外。可这段畸形恋似乎来得太晚了,而世界早已不再允
诺这种不幸的存在。王琦瑶死了,是被女儿的男友杀死的,死在改革开放的前夕。四段爱情纠葛,四个男人,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不幸。也许她不该属于这个年代的,她是一个错,却在复杂的老上海跌宕漂浮了四十年。王琦瑶是个女人,她身上有着女人特有的敏感。这一生,她与四个不同的女人争起了风头,而结果都是胜出的。因为她的矜持,她的忍让,她的以退为美的想法,成就了她的胜利。
沪上淑媛,当年多么响亮的名字,多少年轻男子追求的对象,如今却也消逝了。王琦瑶的一生是一部记录了悲惨故事的史诗,她则是一个梦,一个开了花却没有结果的梦。爱情本身并无大错,错只错,那些爱发生在错误的年代,发生在错误的人的身上。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便没有入驻爱丽丝公寓的结果,而王琦瑶的一生便是平淡的。如果没有吴佩珍的指引,没有片场的试镜,便没有艺术照的试镜,她也许只是个平淡的学子。可上天并没有允诺王琦瑶平淡地生活,爱情的纠葛,争风头的际遇全在她身上发生了。四十年的王琦瑶,性情并为发生太大的变化,她那矜持忍让的性格注定了她一辈子的心酸。也许,王琦瑶并不是错误的载体,她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可她的命运却依旧悲凉。她没有长久的爱情,安逸的生活又如何能谈得上呢?也许这该归属于时代的错误吧。当年的老上海,如今显赫的金融城,可王琦瑶早已灰飞烟灭,和她一起入葬黄土的,还有她的爱情与希望。
王琦瑶是真实的,却是那般消极的角色。这是作者王安忆对于那特殊年代的老上海的解读。笔锋一转,四十载的清秋与悲凉,便全部活起来了。这是旧上海女性生活写照的揉合,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悲剧。也罢,当满怀希望的梦,在四十年的岁月中被消磨成空?当幸福甜美的爱情,在四十年的风霜中被蹂躏成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消极的。而作者笔下如此消极的角色,并非令人费解。王琦瑶并不顾及世俗的评价,她满怀憧憬地幻想自己的爱情,她倾尽全力爱自己所爱,她是执着的,而且独立。这么懂生活,心思细腻的女人,却被赋予了如此跌宕的一生,只能拥有短暂而心酸的爱情。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梦了一辈子,等待她的,却是无情的死亡。王琦瑶是消极的,也许这就是命吧,她命薄福浅,无力消受这奢华的福分。
作者王安忆成功塑造了王琦瑶这个令人心酸的角色,成就了这部不平凡的小说。而自出版以来,《长恨歌》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奖项,如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
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成为中国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旧年,在南图书馆听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讲座,当时推荐了这本《长恨歌》和另外一本钱钟书的《围城》。后来仔细评阅了一番,《长恨歌》中这个不平凡却又悲凉的女人,真的葬入我的心骨里头,成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勾勒出我年轻的思想的轮廓。一个女人,四十年,一个故事,几段回忆。
第四篇:读《长恨歌》有感
读《长恨歌》
——读玉环.思感情
天一中学高二(7)班代晓婷
你婉转的歌喉为谁轻放?你美妙的舞姿为谁而跳?你花容雪貌般的容貌为谁装扮?人们只知红颜祸水使国之,却不曾知道那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一)爱
还记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知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宛若天仙的你,才貌双全,玉楼宴上夜夜歌舞,仙乐飘飘,世人都说你“狐媚君王”,可世人不曾知你也只不过是个多情的女子,只想轰轰烈烈的爱一场罢了。
(二)死
不可否认你们的爱情轰轰烈烈,历史留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你们的爱情太壮观,爱的太深,以至于要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以至于你们要付出惨痛代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由于你们的爱,最终让那个美若天仙的你惨死于白绫之下。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救下你那三郎的命。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百姓少受点儿苦吧。
(三)思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玄宗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凄凉,却永离不了已逝的你。天快亮了,却未曾合眼,丝丝愁绪,消瘦了容颜,却依旧把你思念。看着鸳鸯瓦,翡翠被,想不到美好的东西勾起的却是对你的阵阵思念,人间一别,本想梦中想见,却迟迟不见你出现。
(四)愿
你虽已逝世,却依然爱着你的三郎,你依然爱他爱的痛彻心扉,爱的深沉,否则怎会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
(五)感
自古至今,有多少为爱而献身,多少人为此而附出代价?仙乐阵阵,飘飘霓裳,是否是玉环在歌舞?喃喃细语,共诉衷肠,是否是玄宗和玉环在长生殿细语?是是非非,只作后人去定吧。
罢了!罢了!君为红颜只为许一世欢颜,谁对谁又错?
第五篇:观《长恨歌》有感
看完《长恨歌》想起这么一句话——“有时候,惊鸿一瞥,便是一生。”
这句话出自张爱玲,她在一篇叫《爱》的散文里写了这么一个“真的”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姑娘在15岁的某天晚上扶着自家的大门,正巧看到住对门的年轻人,也不知道怎么地,就问了他一句“你也在这里吗?”,之后虽然姑娘离家嫁人,但那姑娘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晚上那个年轻人和那一句话,虽然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这个故事似乎简单到让人觉得不值一提,但我相信看过文章的人脑海中总会闪出那么一两个人。如果要王琦瑶想来,她的脑海里应该会闪过几个男人,但我想应该不会有程士砥。
王琦瑶的命运可以说是被蒋莉莉改变的,在遇到蒋莉莉之前,她最多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王小姐,遇到蒋莉莉之后她成了上海滩有名的三小姐。王家并非什么大户人家,所以王琦瑶对于蒋莉莉家的一切都觉得羡慕,包括那个住在客房的李主任。王琦瑶就是在那一晚,对李主任走出轿车的那一瞥,让她最终输在了李朴之这个老男人手里。老男人总是神秘的,更别说这个老男人还是个特务,他于王琦瑶来说就像一个怎么探也探不到底的水井,她并不了解他,但就是这种神秘感让她就算溺死在井里也是微笑着的,于是她成了李主任身边的“金丝雀”,可惜这个老男人早早殉职留下她一人受尽唾弃。人们总说人生中的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更何况李朴之是因她而死。王琦瑶拿着李朴之抽过的烟斗,一拿就是12年。
王琦瑶的一生仿佛受到了一种诅咒,那句诅咒,她一辈子都没能忘记——“你的梦永远不会实现。”当李朴之的原配找到王琦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王琦瑶这辈子都没能想到,这句话竟会概括了她的一生。
当她还做着和李主任天长地久之梦时,李主任竟突然葬身枪林弹雨之中;当她还做着和康明逊活在当下之梦时,康明逊竟不久就被许配婚约;当她还做着和老克腊春宵一度之梦时,老克腊竟立刻避之不及;当她做着和程士砥共度余生之梦时,程士砥竟也即将撒手人寰。“你的'梦永远不会实现。”这句话如梦魇一般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于是她这辈子做的梦真的一个都没能实现。
于程士砥而言,就是当年在片厂瞥了一眼试镜的王小姐,让他这一生都没能走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道他是不是名字取得不好,程士砥,所以他这辈子最多就只能当王琦感情里的一个“底”,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长期备胎。程士砥倒也未必是痴情,只是他这辈子都未曾得到过王琦瑶,所以他念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垫了一辈子也悔了一辈子。程士砥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一辈子都没赶上好时代,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成了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闹文革的时候他当了老师,反封资修的时候他又成了走资派的摄影师,他总是一副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样子。他与王琦瑶不同,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个梦,就是能在王琦瑶身边永远和她在一起,而这个梦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却要死了。
程士砥的悲剧色彩大多数来自时代的动荡,而王琦瑶的不幸是因为她在爱情这条道上一直走到了黑。就像她姆妈说的那样,她就是在感情道路上撞了无数次墙却总还学不会转弯,不过她至少是比被时代压迫和家里人断绝关系的蒋莉莉幸运的,至少是比接受父母安排嫁给康明逊的许媛媛幸福的。老克腊说王琦瑶的美是没有年纪的,所以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她都能和不同的男人惹出些是是非非来。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小姐,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但举手投足间尽散发出一种大家闺秀的气质,对生活质量也很有要求,家里的摆设总是很精致,能搓麻将听评弹烧本帮菜,也能喝咖啡吃西餐跳交谊舞,“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等佳人着实难得。虽然程士砥才是那个从头到尾都未曾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但我想王安忆之所以会把小说命名为《长恨歌》其实还是因为王琦瑶这一生都忘不了的初恋——李主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离死别之恨是没有尽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