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李罗京沭阳县陇集中心小学
浅析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内容提要: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多种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寻求课外阅读;以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引发学生更大的课外阅读激情;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爱上读书。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只有通过多读、多背,书本上的语言才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一部分,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量提供基本保证。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的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课堂教学实验,本人对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自主寻求课外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1、树立榜样激发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1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是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竟把墨水当酱油吃„„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余时间,我们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自觉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年龄特点激趣。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学等通俗易懂、图文茂、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三年级的老师在早读课上可读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儿童小说《草房子》、《漂亮老师坏小子》等。故事中的人与事就好像发生在学生们身上一样,同龄的乐趣,同龄的烦恼、同龄的故事让他们每天渴望早读课中的十分钟。
3、读书与电视结合激趣。电视挤占了学生的不少时间,甚至有的家庭把电视作为了保姆,任由孩子与电视相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读书与看电视相结合的做法。如推荐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发现与探索》等节目后组织学生交流看后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对自然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探索自然奥秘的书籍。
4、开展各种活动激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把最近读到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把自己喜爱的好书、好报向大家推荐。学校每年可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等。其次,学校还可以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或手抄小报评比,或读书心得展板展出,或优秀读书笔记广播„„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校园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能吸引更多同学投身到阅读活动中。
5、师生共写读后感激趣。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去读去写。
二、以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引发学生更大的课外阅读激情。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所以,在阅读方面教师要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大,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三借巴蕉扇》后,向学生推荐吴承恩的《西游记》;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学了《晚上的太阳》以后,让学生阅读《世界发明家的故事》等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兴趣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拘囿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爱上读书。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还要求能写出书评。长久坚持下来,学生不但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促进了学生阅读、语言运用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爱上读书。
结束语: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自觉能动性。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构建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将不断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晏·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2、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6、别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策略探讨
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策略探讨鱼龙小学黄金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课本这一例子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读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了教师长期在两者如何统一和纠缠中的困惑。那么,教师有何策略引导学生从课内单元主题阅读教材,走向课外阅读大课堂,拓宽阅读的时空呢?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经激发,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给他们树立读书的榜样。老师的言传身教也不容忽视.课余,教师带着课外读物和学生一起看,一起朗读精彩章节,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从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真有趣!
2、寓课外阅读于活动。
小孩子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新鲜感一过,兴趣就没了。所以,教师得变着法子,“哄住”学生保持高昂的课外阅读兴趣,每周至少用一节课开展读书展示活动。
二、指引课外阅读材料。
1、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在学习课内教材后,趁着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兴趣盎然的劲儿,教师推荐他们读与课文题材相关的书籍。如六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后,学生对诸葛亮、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美猴王喜欢得不得了,不停地追问故事情节。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相关的章节,甚至整部小说,在班中掀起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潮。通过这轮课外读书活动,进而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特点了解更透彻,阅读赏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
高。
2、阅读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读物。
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名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距离现在一百多年,学生难以体会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教学这一课前两周,我特意引荐学生同类时代的作品,如高尔基著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少年版),让他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水到渠成,才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朗读课文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谈学课文的感受时,有的说:“小女孩的悲惨都是当时黑暗社会制度惹的祸!”有的说:“我们长生在祖国的环抱多么幸福,要是小女孩能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该好啊!”在说话中,学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
3、阅读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读物。
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对课文中涉及的许多人物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丰富人物形象,在课前、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文中人物的读物。学了缩写版《鲁滨孙漂流记》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原版《鲁滨孙漂流记》及其第二部、第三部。
4、阅读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
教材编排时,每组有相对集中的体裁,不妨让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巩固该体裁的阅读方法及表达方法,培养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兴趣。
5、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
小学课本中不乏名家大作,每位名家的写作都独具特色,教师
可介绍这些名家的作品,供学生选读。像学习了老舍的《猫》《养花》《草原》,再去阅读《老舍散文集》,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读他的小说、剧本。通过综合起来比较、分析,体会老舍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的散文风格。学了古诗《示儿》,引导学生读陆游的诗作,如《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思。这样,学生从小受到名家写作风范的熏陶,学会欣赏名篇佳作。
6、阅读与学生年龄相宜的书籍。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最佳、最有效的阅读,就是读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书籍。向低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譬如《千字文》《画画猜谜唱儿歌》《漫画三字经故事》《中外神童故事》等,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向高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面要宽,量要大,如情节曲折的小说、名人传记、推理故事、寓言、科普读物,书目如《爱迪生》《 上下五千年》《福尔摩斯探案集》《红岩》等,让他们有广泛自主选择的余地。通过读与自己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读物,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由“要我读”上升为“我要读”,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凡事要讲方法。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使之会读,善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读书摘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读物的精髓,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每新接手一个教学班,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当阅读时发现好词妙句、精彩片断、格言警句,就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里。每一周,我都会点评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本,表扬、展示好的笔记。每半个月,我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看看内容好不好,能否为己所用,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读书水平,同时加强文化积淀,为写作打好基础。
2、写好批注和读后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的读书格言。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文中精辟、重要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写上疑问;读到感触最深处,写下感想,或眉批,或旁注,不在乎所写得多或少,哪怕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他们的阅读感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读与略读结合。
精读与略读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学生可根据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两者结合,以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4、恰当借助工具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常用的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资料书等,学会使用它,相当于借用他人的大脑,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扫清阅读障碍,理解文章,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课堂只个小空间,课外阅读既是新课程实施下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教材的补充,教师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营造开放的阅读时空,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从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储备出色的阅读写作、分析综合、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迅速发展,把所学知识提升成为语文能力。
第三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阅读的补充。并且还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那么,应如何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呢?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能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兴趣,不能光讲大道理,可以先通过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告诉他们要想知道得更多,必须自己去读课外书,不可能永远都听别人给你讲。正如我们学的《小白兔和小灰兔》里面讲到‘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别人给的,再多也会坐吃山空’。为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打下基础。
其次是向学生推荐阅读的材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腾飞,文化领域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文化内容方面有香花也有毒草。青少年儿童的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我们在内容方面加以选择,加以引导,传递正能量,避免暴力、色情的黄色读物充斥校园。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童话、寓言、名人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同时还可以根据课内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材料,包含相关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学习毛泽东的《长征》以后,可以选择毛泽东的《咏梅》、《沁园春雪》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如:学习五年级第二单元有关童年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有关儿童的诗、词,儿童故事等;与课文人物相关的作品,如: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文章时,分别让他们去宣读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少儿版来读一读。还可以建议学生一周、一月、一学期、寒暑假读几篇文章或几本书。但不可为了读书而读书,要学有所得。
第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课外阅读一般采用默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浏览、精读、背诵”等不同方式。重要内容要精读,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还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假如我是文中某个人,我会怎么想,怎么做。次要内容浏览一遍,了解一下。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增加语言积累、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去通过阅读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第四,让学生每人准备专用的笔记本,写好读书笔记。光读不记没有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的内容包括:主要内容[结合课本逐步要求写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摘录好词佳句、说出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人物及理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作笔记的目的是在于加强语言的积累及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在自己今后的说话、习作中加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鲁迅的“拿来主义”不失为学习的好方法。
第五,要注重读后的交流。可以利用朝会课、班会课等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包括向同学推荐交换读自己的书。然后班上举行评议,评选优秀读者,给与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一方面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间接增加全班同学知识获取量。
最后,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相机指导。确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更多信息,汲取更多更广得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运用知识的能力。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自我得到充实,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灵活机动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四篇:高校强制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利大于弊原始报告
高校强制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利大于弊原始报告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的辩题是高校强制执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双方都能够达成共识。继大学体育教育制度改革之后,大学生体质下降、作息规律紊乱等问题频频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我们双方讨论的现实基础。那么今天辩论集中的分歧就在于高校能否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开宗明义,高校即为高等教育学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督促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强制执行则为学校鉴于学生不愿意做某事而组织学生一起从事某项活动,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各种活动。今天我们讨论的标准为强制执行体育运动是否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强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克服大学生的惰性,是督促大部分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大学校园内,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持中立和消极态度,即如果不强制就不会有多少人主动去锻炼。况且,大学是一个更加自由的地方,没课的时间或许更多人愿意去图书馆,去网吧打游戏,甚至待在宿舍看小说。而有了强制性运动后,学生会在学分、测评甚至学位的引导之下,从宿舍、图书馆被拉回操场,量力而行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于克服学生惰性,提高身体素质有着极大的好处。第二,强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能够更加保障学生锻炼时的安全。首先,学校制定的强制运动标准一定是体育专家基于全校学生能够承受的安全值定的,所以能够避免学生因不合理的过量运动而导致一些突发病症的情况。同时强制定期运动也能避免学生因长期不锻炼而无法承受正常的体育考试时突发的心脏问题。其次,锻炼地点在校内,能够保证学生锻炼时的安全。
第三,通过学校组织一起锻炼的方式可以有助校园内以至社会形成一种热爱锻炼的风气。我们都知道二十一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大学生在学习的组织下进行体育活动,不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较容易的形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从而在学校形成良好风气。若一个高校绩效显著,其他高校也必争相模仿,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热爱锻炼的风气。
最后我方强调,强制手段在现实中的确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但这绝不能成为其不可取的论证。我方认为,合理的强制运动应该将强制和激励相互结合。比如一方面建立强制的学分制度,另一方面设立趣味性比赛以及奖励,奖惩结合。其次,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因素,合理制定规则并回收反馈及时调整,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综上,我方坚定认为高校强制执行健步走等体育活动是利大于弊。
第五篇:师范教育系组织学生赴公证处进行课外实践
师范教育系组织学生赴公证处进行课外实践
发表日期:2010-05-14点击次数:1160 作者:秦玲 来源:师范教育系
近日,为增强法律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师范教育系组织09级法律班学生赴莱芜市中信公证处进行课外实践。
同学们从整理资料做起,认真熟悉各项公证业务。市中信公证处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公证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实践学习,同学们熟悉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公证程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专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